【凱鈞話趨勢】擺脫頻繁脹氣、放屁之苦!解析「益生菌」對人體的重要性與好處,怎麼挑、怎麼補一次告訴你
現代人因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飲食習慣不是暴飲暴食,就是攝取不均衡,加上缺乏運動等原因,很多人都有容易脹氣、便秘的困擾。想要擁有好的膚況、維持好身材,其實都跟腸胃道健康與否息息相關,市面上許多訴求...
【凱鈞話趨勢】擺脫頻繁脹氣、放屁之苦!解析「益生菌」對人體的重要性與好處,怎麼挑、怎麼補一次告訴你
現代人因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飲食習慣不是暴飲暴食,就是攝取不均衡,加上缺乏運動等原因,很多人都有容易脹氣、便秘的困擾。想要擁有好的膚況、維持好身材,其實都跟腸胃道健康與否息息相關,市面上許多訴求腸道保健的益生菌到底是什麼?又該如何挑選?這次幫大家整理了重點,一起來看看!
⚠️為何容易脹氣、排氣?
頻繁地打嗝、放屁不僅自身覺得尷尬難受,也會影響人際關係!胃脹氣是現代多數人的毛病之一,其症狀是上腹部會明顯凸出有飽脹感,很常伴隨著打嗝或放屁,多與以下幾點生活飲食習慣不良有關
📍1.吃飯總狼吞虎嚥
進食時總是狼吞虎嚥、喜歡邊吃飯邊說話、吃飯愛配氣泡飲料的人,都容易把不少空氣吃下肚,當消化作用不佳時,氣體就容易囤在體內導致脹氣。喜歡嚼口香糖、吃檳榔、抽菸的人,也容易會有脹氣的問題
📍2.產氣食物吃太多
容易產氣的食物如地瓜、玉米、馬鈴薯、柚子、洋蔥、青椒、全穀類食物等,但這些都是健康食材,主要還是跟攝取的量有關,正常人只要適量攝取就不必太擔心。每個人對食物都會有特異性,像有些人有乳糖不耐症,只要一喝牛奶就容易脹氣,應根據自身經驗盡量避開會容易使自己脹氣的食物
📍3.吃飽就坐躺不動
只要一吃飽飯就只想坐著、甚至躺著,不僅會造成消化不良,空氣也容易堆積在胃中,特別是暴飲暴食後更會出現脹氣。飯後最好可以起身散步10~15分鐘,以輕量運動為佳,促進腸胃蠕動,也能避免脂肪快速囤積。長期不愛運動者,其腸道消化及代謝功能也會減弱,就容易誘發消化不良、脹氣的現象
⚠️便秘會引發哪些問題?
便秘問題也是現代許多人難以啟齒的困擾,年紀越大,便秘的機率就越高!造成便秘的原因很多,如缺乏纖維攝取、生活壓力大、運動量少、飲水量不足等,影響腸道的正常蠕動,當一週排便數少於3次、上完大號還是有排不乾淨感、糞便乾硬且分離,這些都屬於便秘的症狀。長期便秘會對人體帶來危害,如膚色晦暗、長痘、發胖、失眠、煩躁、焦慮,也會導致記憶力下降、注意力分散
⚠️怎麼吃維持腸道健康?
既然都知道飲食習慣和腸道健康息息相關,但要如何在生活中落實呢?第一,吃東西時應細嚼慢嚥,不僅能品嚐食物的美味,還可以減輕胃與腸道的負擔。第二,可以多攝取膳食纖維食物及含益生菌的食物。第三,進食盡量做到「適時適量」,千萬不要讓自己吃到撐、暴飲暴食,每次進食吃七分飽即可,睡前三小時也不要再進食,讓腸道不用在睡眠時持續運作,也不易干擾睡眠
⚠️到底什麼是益生菌呢?
益生菌指的是經過研究、有被認證對健康有益的活微生物,最常見的為乳酸菌,包含嗜酸乳桿菌、雙歧桿菌等,但不是所有乳酸菌都是益生菌。目前市面上常見的益生菌可分為A菌(嗜乳酸桿菌),作用於小腸,主訴求免疫調節,幫助調整腸道菌叢、私密處保養,B菌(比菲德氏菌、雷特斯菌),作用於大腸,幫助維持腸道菌叢、改善腹瀉、促進腸胃蠕動,C菌(凱氏乳桿菌),作用於全腸道,被證實能幫助免疫調節、調整過敏體質、改善腸胃功能
⚠️益生菌對人體的好處?
益生菌目前被實證的功效有很多種,包含改善消化功能、改善腸道菌叢平衡、調節免疫力、降低體脂肪、預防陰道感染等,目前常見的益生菌保健品型態有膠囊狀、粉末、液狀、錠狀及滴劑,各有優劣缺點
⚠️如何挑選好的益生菌?
益生菌的功效及類型有非常多種,想要保健有效,關鍵前提當然就是要挑對!有些益生菌訴求的是顧腸胃、有的是改善過敏,有的則是降低體脂肪,或是女性私密處保健,不同的訴求,要挑選的益生菌就不同。選購時除了要依照自身需求外,也應檢視產品包裝是否有清楚標示菌數、認證背書、菌株來源,並依照產品指示服用,有些是標榜空腹,有些則是隨餐服用,也要注意產品是否需要冷藏保存,以免變質失去效用
⚠️哪些情況不適合補充?
益生菌可不是吃越多越好,貪多對人體反而有害!益生菌也是種細菌,對於免疫功能不好者,服用了反而會帶來壞處,曾經就有早產兒因為服用過多的益生菌,結果導致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免疫功能差、早產兒、化療中的病患、剛做完腸道手術、嚴重胃潰瘍,或是正服用特殊藥物者,建議一定要先諮詢專業醫師,不宜自行服用益生菌
⚠️益生元對腸道的好處?
除了益生菌外,也常會聽到益生元,又稱益生質,其實就是益生菌的食物!最早於1995年由馬賽爾·羅伯弗洛伊發現而命名,益生元是一種食物中不容易消化的成分,能夠在腸道中生存,主要提供益生菌養分,幫助平衡腸道細菌叢的功能,當兩者相互作用,更有助腸道有益菌生長,益生元最常見於膳食纖維及寡醣中,如燕麥、糙米、玉米、小麥、蘋果、花椰菜等,市售許多益生菌的產品中,在成分上也會看到添加益生元,如果寡糖、木寡糖等。有習慣食用益生菌者,也別忘了搭配攝取益生元補充,才能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最後要特別提醒,益生菌可不是萬靈丹,如果腸胃不適情形持續一陣子未改善,還是應盡快就醫診斷,也不要自行購入來路不明的益生菌保健品。有些人吃了益生菌後便秘反而更嚴重,問題多出在以為吃了益生菌就安心,卻忽略仍要搭配均衡的飲食攝取、定時定量、多喝水及搭配運動,只光靠吃益生菌效果當然不彰
#凱鈞話趨勢
預防早產運動 在 鄭丞傑教授/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轉眼已經邁向兩年了,而且至今還看不到盡頭,這可能是人類史上歷時最長的一次瘟疫大流行,在醫療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實在太不可思議啦!更糟的是病毒一直進化變種,讓史上最快速開發上市的各家疫苗的效果都大打折扣,很明顯地,人類至今對它的了解仍然相當有限。新冠病毒和疫苗注射對懷孕的影響如何,目前醫學界的研究不少,但所知不多,畢竟這是一個全新的東西,需要長期的觀察。
孕婦需要很好的免疫力,使母體及寶寶健康,如果缺乏足夠的防護,感染新冠病毒的機率高於常人,一旦感染之後,重症率比一般人高,使用呼吸器及住進加護病房的機會也高於一般人。胎死腹中的機率、剖腹產率及早產率皆提高,新生兒住進加護病房的機率也上升。
孕婦垂直傳染給胎兒的機率有多高?一篇整理十多個研究的系統性分析論文指出,在564個新冠病毒感染產婦生下的555個新生兒中,3.28%的小寶貝感染了病毒。
新冠病毒感染的產婦可以餵母乳嗎?目前的研究認為母乳不會傳染病毒,唯一的問題是媽咪在餵母乳的過程中,呼出的氣體和口沫中的小水滴,不是不可能掉落在小寶貝的口鼻,變成飛沫傳播。
孕婦是否應該接種疫苗?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所知各類疫苗均不會造成胎兒畸形,而感染病毒後的風險比注射疫苗的風險高得多。
至於應該選擇什麼疫苗?下面的列表有詳細的說明,原則上由於AZ疫苗有血栓的風險,而孕婦的血栓機率本來就比一般人高,因此全球幾乎都建議孕婦施打AZ以外的疫苗,尤其是mRNA疫苗,也就是輝瑞BNT和莫德納,台灣政府在mRNA疫苗嚴重短缺的狀況下,也是特別開放孕婦優先施打莫德納。
說了這麼多,其實預防之道最根本的還是戴口罩、勤洗手消毒、保持社交距離、提升免疫力。脫下口罩吃東西、喝茶喝咖啡、聊天時,是最容易飛沫傳播病毒的時候,因此必須和他人距離1.5公尺以上,大家務必一直注意這點。
免疫力的提升是人們永遠有興趣的話題,其實最基本的還是營養、運動、睡眠、心情四大要素。不過針對以呼吸道感染為主的新冠病毒,空氣的淨化也十分重要,在日本熱銷十五年的「加護靈」含有二酸化鹽素,有特殊專利技術,能穩定緩慢釋放到空氣中,和漂浮在空氣中以及附着在物品上的有害病菌結合並予以氧化,達到浄化空氣的功效。對需要防護力的孕婦、產婦、幼兒而言,這是一個相當優質的居家與辦公室空間保護好幫手。
從8/1-10/30加護靈舉辦夏限定3重送活動,登錄發票抽Dyson吸塵器與iPhone SE,活動詳情至:https://www.cleverin.com.tw/
預防早產運動 在 綻放國際精品代購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來唷❗❗❗防疫必備
💥不可缺少的營養品💥
💯家庭號$6️⃣5️⃣0️⃣元(折扣)
👉家庭號版-600版顆❗
🇱🇷 Kirkland Signature 維他命D3👉2000IU 🔹️600粒❤
一瓶全家可以吃❗
2000IU吃一顆👉保養
2000IU吃二顆👉防止體內發炎保健
2000IU吃三顆👉癌症病友需求
🔥「在眾多維他命補充劑中,最能夠增強免疫力的,就是維他命D ❗
👩🏻🔬研究指出服用維他命D的人士比起沒有進食維他命D的人,發病率少六成‼️
✅ 補充人體所需維他命D3
✅ 維持骨骼牙齒健康
✅ 幫助穩定血鈣
✅ 維持神經與肌肉功能
✅ 保持身體健康重要元素
✅ 有助鈣質璘質吸收
營養學主題是D3的效果
功效心得文
📌這個女生很重要,它跟我們超有關係
👍維生素D3 (膽鈣化醇)
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可在一些食物中取得,人體內也可藉由陽光照射皮膚啟動維生素D的合成。
維生素D的缺乏原因包括:日照不足導致皮膚維生素D合成減弱、膳食攝取減少、吸收缺損和維生素D活化的活動降低。
維生素D的缺乏與許多健康問題有關。
維生素D增進鈣的吸收,幫助骨骼與牙齒的生長發育。促進釋放骨鈣,以維持血鈣平衡。有助於維持神經,肌肉的正常生理。
👍🏻維生素K2
維生素K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來源包括肉、蛋、乳製品與納豆。 維生素K有助血液正常的凝固功能。促進骨質的鈣化。活化肝臟與血液中的凝血蛋白質。
🔥D3益處
1.有益肺炎防治
2.有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3.有益新冠病毒感染
4.降低子癇前症發生率
5.有益自閉症
6.有益慢性阻塞性肺病
7.有益癌症事件
8.有益結核病
9.有益幽門螺桿菌感染
10.有益妊娠期糖尿病
11.有益血脂調節
12.提升男性荷爾蒙(雄激素)
13.減少低出生體重和小胎齡出生事件
14.幫助減重(減肥)
15.預防心血管疾病
16.有益多發性硬化症
17.有益氣喘改善
18.有益重度憂鬱症
19.有益骨關節炎?
20.有益2型糖尿病
21.降低早產率
22.有益多囊卵巢綜合征
23.有益年長者運動能力(行走速度)?
24.改善下背痛?
25.有益異位性皮膚炎
26.有益血壓調節
27.有益女性型態掉髮
28.降低認知功能障礙機率
29.降低感冒事件:急性呼吸道感染
30.改善乳癌預後及死亡率
31.有益疲勞現象
32.有益大腸激躁症
33.降低精神分裂症發生率
34.有益睡眠障礙(針對原本vitamin D 濃度較低者)
35.影響住院患者死亡率
36.降低後代喘鳴及氣喘機率
預防早產運動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陣子有藝人因產檢時發現子宮頸變短,在社群上善意提醒媽媽們要少抱大寶、不拿重物避免子宮頸變短,意外引起不少媽媽群組的騷動,擔心家裡沒人協助育兒,根本只能一打一,該如何是好?雖然我有即時發一篇短文回應,但又深怕不夠完整產生誤會,決定再寫一篇長文講清楚。
孕期子宮頸變短有兩種情況:1.無預警的子宮頸閉鎖不全。2.規律宮縮導致的子宮頸變短。雖然成因不同,但不論哪種狀況,實務上都無法預防,當然也和抱小孩、提重物無關。
**常見原因1:無預警的子宮頸閉鎖不全
子宮頸閉鎖不全通常發生在孕期四到六個月,主因是子宮頸先天結構發育較脆弱,隨懷孕週數越來越大,漸漸支撐不住變重的胎兒和羊水,被撐開變短,最終可能會打開,使得羊膜膨出而破水,引發早產。
雖然理論上變短的子宮頸可以靠縫線做子宮頸環紮手術補救,但醫師極難預測誰會發生,以及會在幾周發生,因為子宮頸脆弱程度無法透過檢測預先得知,變短時也未必會有出血、腹痛或分泌物增加的狀況,因此很多案例發現時,子宮頸已完全打開,根本無法縫合,只能待下次懷孕時做預防性縫合,避免再次早產。
我也曾遇過好幾個媽媽前一週產檢子宮頸長度正常,這週檢查時就發現子宮頸全開,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便超音波檢查如此普及,卻只有少數案例能在子宮頸變短早期發現,成功靠緊急環紮手術安胎到足月。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鄉野流傳,孕婦肚子用力、便秘、咳嗽會讓胎兒掉出來,據我推測,這些案例很可能就是子宮頸閉鎖不全。因為當子宮頸完全打開,肚子只要稍微出力,胎兒就會毫無預警掉出來。只不過過去產檢未常規檢查子宮頸,無法做診斷,才會被以訛傳訛,過度延伸成肚子用力導致早產。
**常見原因2:早期宮縮引發子宮頸變短。
這種狀況較常見,且和子宮頸閉鎖不全無警訊不同,孕婦通常會發現有腹痛、規則宮縮、陰道出血等症狀。因此當出現上述情形時,醫師都會檢查子宮頸的長度是否有變短,如果有,早產機率會大幅提高,需要給予安胎藥,有時也會需要把產婦轉診至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學中心。
相反的,如果僅有宮縮但子宮頸長度正常,其實早產風險則大幅降低,醫師並不會看到黑影就開槍,一味的給予安胎藥或限制媽媽活動。
不管是哪種狀況引起,醫界目前尚無法找到方式預防。當發現子宮頸變短時,醫師會給予安胎藥物(抑制宮縮、黃體素),並依據個人子宮頸和宮縮的狀況建議產婦減少活動量,當然也不適合繼續運動。
**減少活動不代表要24小時臥床
不過除了子宮頸已完全打開、羊膜囊都已經膨出的狀況外,我不會建議產婦二十四小臥床。
首先,各項研究已清楚指出,臥床並不會降低早產發生率,再加上躺著不活動會導致產婦肌肉流失、血栓風險增加、產後憂鬱症比例提高,因此我認為臥床完全就是弊大於利。
而減少活動量、停止運動的臨床建議也常被錯誤連結成子宮頸變短的原因。每次只要有類似經驗分享,下面就會有許多媽媽留言表示「我也是抱小孩後才早產」、「孕婦還是多休息,不然早產兒好難照顧」、「拿太多重物真的會早產」,更強化了這個錯誤連結。 每次我看到類似留言,心情總是很複雜。一方面深知早產的辛苦不好意思反駁媽媽的個人經驗,二方面又擔心引發其他孕婦的焦慮,日常起居變得綁手綁腳。更令我無奈的是,這些討論串最終還常會變成其他人指責或規範孕婦的武器。
另外要說明的是,標準的子宮頸測量應採用陰道超音波,且因每個人天生子宮頸長度就不同,判斷的標準應該是有沒有「變」短,子宮頸的內口形狀有無改變、有無打開,而不是單純比長度。不過,一般來說各大醫學會共識是短於2.5公分就會明顯增加早產風險,須特別留意追蹤。
最後還是要強調,即使醫學進步、產檢普及率極高的狀況下,我們仍沒好的方式預防子宮頸長度變短,這也就是爲什麼早產的發生率在健保實行二十多年來無法下降的主因。既然如此,就不需要為了那個未知的恐懼,犧牲媽媽的活動權,徒增早產媽媽的罪悪感,讓我們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