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阿德勒治療歷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阿德勒治療歷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阿德勒治療歷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阿德勒治療歷程產品中有1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宅媽花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各位晚安,大家好嗎? 9/1,今天是個被許多家長洗板的日子,總算結束漫長的暑假開學了。 這大半個月來是我近幾年來最低潮的時刻,疫情的影響直接衝擊了我的收入與好不容易穩定的生活方式;因為疫情而長時間被迫軟禁在家中,與野馬一樣的兒子們朝夕相處,什麼甜在心親子時光都是狗屁,真的。 粉絲頁停更的這將近...

阿德勒治療歷程 在 鄧善庭|發瘋心理師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4 17:47:48

#阿德勒 終於來囉! / 來認識這個當代突然竄紅的心理治療師👉 看完他的幼年經驗與成長歷程後,或許你就會明白,他何以提出#自卑感 這個理論概念。 / 我們天生的自卑感,是源於一出生就面對著的兩個巨大又充滿能力的巨人(也就是父母)。 但也正因自卑感,才讓我們有了力求卓越與補償心態: 1️⃣力求卓越 ☀...

阿德勒治療歷程 在 ❤️Chun❤️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3 21:14:27

🐴 Who you ar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you say! 又過了很有意義的一天 始終無法抗拒心理學的魅力 總是帶著自己走過一遍又一遍的心理歷程 然後無法招架的聽著那些故事而流淚 回過頭才發現 那些個案的轉變 深深地吸引了自己投入教育的工作 因為始終是有人領...

  • 阿德勒治療歷程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1 22:30:31
    有 1,834 人按讚

    各位晚安,大家好嗎?

    9/1,今天是個被許多家長洗板的日子,總算結束漫長的暑假開學了。

    這大半個月來是我近幾年來最低潮的時刻,疫情的影響直接衝擊了我的收入與好不容易穩定的生活方式;因為疫情而長時間被迫軟禁在家中,與野馬一樣的兒子們朝夕相處,什麼甜在心親子時光都是狗屁,真的。

    粉絲頁停更的這將近一個月來,花花收到了許多的訊息,有鼓勵的;有看笑話的;甚至還有落井下石的。

    很難想像吧?

    我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來在粉絲頁以及社團當中,竟然有那麼多人留下來是為了看我倒下的這一天;當我真的倒下時才能夠第一時間向我扔石頭,而這當中,也包括了我現實中的朋友,真的很讓人心寒。

    不論是粉絲頁或者社團,每一位來信或者留言的讀者也好網友也罷,我都是很認真地在回覆大家,引用我所閱讀過的書籍內文,或是分享我個人抗鬱的心路歷程,每一個問題我都當成是我自己的問題一樣認真看待。

    但並非是每個人都是抱著解決問題的心態來向我求助,更多的時候他們只是希望我能代替他們解決問題,或是以為我能夠提供神奇的方式讓他們在一覺醒來後突然憂鬱症就不藥而癒。

    當他們看見我的訊息並沒有任何神奇之處,更可惡的是我竟然不幫忙解決問題時,就直接被已讀不回了。我付出的時間就這樣沒了,若能夠拿來寫葉佩雯說不定還能賺得個幾百塊吃飯錢,但我選擇了先幫忙網友們一起解決煩惱。

    我大概在半年前就有發覺自己不太對勁,但我對自己太有自信,以為所有問題都能夠靠自己解決,不斷地將負能量往伴侶身上傾倒,卻忘了他也有他自己的壓力需要承擔。anyway上個月發生了滿大的狀況,這邊就暫不贅述了。

    我今天去做了心理諮商,估計這諮商療程起碼會長達三個月,當然如果這期間我銀彈耗盡的話,可能會需要提前中止治療,今日講述此事只是想跟各位報個平安,最糟的狀況我已經走過了,接下來會是全新的生活與挑戰。

    為了照顧兒子們從全職教練轉職全職部落客,現在兒子們狀況都穩定下來,我也得為了家計重拾本業回去健身房教課了,今後粉絲頁發文主軸將以親子為主,IG則是健身相關,心理學一律發佈在社團,請各位讀者自行選擇想看的地方追蹤就好。

    以上,謝謝大家。

    IG: https://www.instagram.com/yuping323/
    社團: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找我上健身課: https://forms.gle/UDGoAzXK2amamKAW7

  • 阿德勒治療歷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02 21:54:27
    有 2,237 人按讚

    #晚安閱讀

    我很少遇見溫柔的人,在華人的社會裡,競爭、壓迫、比較、失去對個體的尊重,是常見的事,也是人人必經的生活經驗。

    在惡劣和敵意的環境中生存,人很容易走向兩種極端,一種是極端剛強,一種是極端軟弱。人格也容易在兩種狀態中,切換,一是自戀,一是自卑。

    在我的認為,溫柔並不在於說話是否輕柔,姿勢是否優雅,而是在於對待生命的態度和方式上,有足夠的溫厚和仁慈。對生命,無論是對自己或他人,不會無意識的粗暴,充滿強勢性評價和判斷,並否定任何生命的價值。

    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可以看見生活中有各種粗暴發生;自以為是的評論、強勢給出意見、頤指氣使命令他人,或是自以為是好意,卻絲毫沒有明辨究竟,就以自己的經驗投射在他人的處境裡,輕易指揮及指導別人。

    十多年前,有一本日文翻譯書籍「原來如此的對話」在台灣出版(現已絕版),這是一本對話錄,是日本的兩位名人之間就各種社會現象進行交流。這兩位名人,一位是河合隼雄,另一位是吉本芭娜娜。河合當年是年近八十歲的臨床心理學家,特別是精神分析、沙遊治療的大師。吉本,則是家喻戶曉的暢銷女作家,創作的小說被譽為「療癒系」小說,被認為閱讀後有治療哀傷的果效。在台灣,她已是知名的小說家,我非常鍾愛她的作品,算是長期的讀者。

    當一個精神分析心理師遇上一位小說家,究竟會談些什麼?能說的通嗎?相差了四十歲的距離,能對話什麼呢?我實在很好奇,所以「原來如此的對話」,引發了我很大的興趣。

    在台灣,有時專業之間的互別苗頭,唇槍舌戰,或是為了讓自己的能力被肯定,而必須在氣勢上壓過另一方,讓對方語塞,來認同自己的,似乎是我們人際裡常見的現象。

    在生活中,要能真誠對話真的很難,像河合與吉本能這樣真的在交換想法、理解對方,並且再以自身經驗來回應、連結,真是不多。在台灣,更多出現的情況,是世代間的鴻溝,和難以對話的窘境。

    我們有太多時間,其實是各說各話,把自己要說的話說完,沒聽到別人說什麼,等時間到,就轉頭走人。至於別人說什麼,我又說什麼,都成為不重要的事。

    在網路上的留言,就更常是如此。一個人表達一些話語或文章,下方留言的盡是自說自話,表達自己的定見及評論,而不是從理解開始,進入雙向對話的歷程。

    事實上,我們關於「對話」的經驗是越來越少了,無論在家人之間、伴侶之間、朋友之間、專業之間、同仁之間、世代之間。

    以這角度來看,「原來如此的對話」是一本很值得閱讀的對話錄,裡頭對於當代日本青少年的生活現象、社會的壓力束縛、父母親的管教與溺愛、小說家生活、語言與修辭….等等都有一番對話,許多地方真是精彩,很難想像是差了四十歲的兩個人在對話。若是在台灣,能否如此平等的對談,有表達有傾聽,有對彼此生活經驗及世代背景的尊重,展現出一份內在的溫厚態度,就很難預期了。

    但似乎這樣的現象,或稱之為問題,已是有相當的歷史。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認識人性》裡,便已寫下:「對於人性知識的缺乏,它最嚴重的後果,就是我們在和鄰人相處上、在和他們的共同生活裡,總是會出現問題。我們往往會看見一個很刺眼而敏感的事實,那就是人們經常各行其是、各說各話、找不到共同點,因為他們彼此形同陌路,而且不只是在範圍比較大的社會裡,甚至在家庭這個最緊密的圈子裡,情況也沒有好轉到哪裡去。父母親感嘆他們永遠搞不懂自己的小孩,而孩子也老是抱怨父母親不了解他們,這樣的言語我們再熟悉不過了。然而,人類共同生活的基本條件裡,互相了解是必要的,因為我們對周遭的人的整個心態,都取決於我們的相互了解。」

    若我們能了解他人,願意更多的體察人性的存在,或許也必須有一定程度的自我認識。可是,「自我認識」會是我們有興趣的事嗎?「認識人性」會是我們好奇的生活主題嗎?還是這一方面的興趣,始終趕不上人們對於虛擬、平板世界的興趣和投入?

    沒有以了解及認識為基底的對話和相處,人與人之間,是無法有所謂的陪伴和情感連結的。在我們各自遭遇人生的經歷和體會時,又怎麼能夠以平靜和溫柔的情懷,緩緩的承接對方的表達,穩穩的說出自己的回應?

    生命其實想要的、需要的其實很少,無非是被好好聽懂,又能好好相處。但失去了溫柔的我們,與自己相處,聽懂自己都難了,就枉論和他人相處時,聽懂他心、善解人意。

    想到這裡,又再一次的感受到我常常提及的感觸:「內心有溫柔的人,才能真正的領受溫柔。內心有溫暖的人,也才不會做出殘暴的可能。」


    #生命的溫柔來自了解_《入夜,擁抱你》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2512?sloc=main_mb

    -

    推薦閱讀
    《立下界限》
    卸除生命中不必要的內疚感,找回平靜,成為溫柔且堅定的自己

    博客來(紙本、電子書)
    https://reurl.cc/NXdL5p
    MOMO
    https://reurl.cc/kVYgNn

  • 阿德勒治療歷程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2-23 07:15:00
    有 404 人按讚

    看見特殊需求與其界線

    【推薦序/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我們常常忽略了,特殊需求的孩子,也跟一般孩子一樣,有著許多共同的需要。

    在醫療方面,不同特殊需求的孩子,確實要有各自獨特的照護方式。然而,作為兒童,作為在人類社會中的一分子,也會想要有歸屬感,也期待受到尊重,也渴望來自父母的愛……

    隨著孩子的年齡漸長,能力越強,也有更多相應的責任要由自己承擔。即便是特殊需求的孩子,也能因為獨立自理而有成就感。

    正向教養所採取的溫和與堅定的態度,尤其能看見孩子生而為人的需要。很多時候,因為孩子的特殊需求相當明顯,導致父母把緩解症狀或問題解決擺在最優先的位置,忘了好好去理解自己的孩子。

    特殊需求的孩子,也是一個有喜怒哀樂,想玩樂、想連結的生命。有時因為大腦狀況的不同,他們有獨特的內在邏輯,我們得要把這樣的邏輯,跟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規律接軌在一起考慮,正向教養的理論與實務能在這個時候助一臂之力。

    我跟特殊需求孩子的父母相處,能感受到他們內在有許多愧疚與抱歉。這些父母對於孩子一出生,或出生沒多久,就得承受相當具有挑戰性的痛苦,有著深深的對不起。

    有時候父母看著孩子痛苦,比自己遭受痛苦,更感覺煎熬!

    在現代社會養育一個普通的孩子就不一定容易了,養育特殊需求的孩子,更是和這些父母的經驗有一大段距離。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前,在心裡描繪的美好想像,隨著孩子的出生、治療復健歷程,而有模模糊糊的失落感,又因為這樣的失落感而衍生出罪惡感。

    有些特殊需求孩子的父母,甚至會因為身心壓力過大,而選擇一條讓人遺憾的路。

    不只如此,有些特殊需求的孩子,因為外表與一般孩子無異,但在學習、社交上常有困擾,親子都容易遭受旁人的異樣眼光。像是在遊戲場玩耍,某些特殊需求的孩子可能會引發衝突,或者情緒崩潰,這都讓父母疲於奔命。

    不少父母常處在高於平均的挫折與焦慮狀態,因此跟特殊需求孩子的相處,難免有更強的張力。再加上有些父母本身也有特殊需求,他們本身就不一定穩定,對於提供穩定的親子關係,或許有心無力。

    當教養方式還停留在獎賞與處罰階段,孩子小的時候,或許還能奏效。但當這些孩子大了,身形、力量都可能跟父母匹敵,情緒反彈已經難以抵擋,父母便可能放棄孩子,親子關係也陷入僵局。

    採用正向教養,會一併帶著父母整理自己的心緒,讓父母有重新選擇的機會,而不只是重複著過去自己接受過的教養方式。透過家庭會議,父母也可以藉著討論的過程,學習傾聽、感謝孩子──即便是特殊需求的孩子,也可以為自己發聲,也可以對家庭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

    當我們能透過正向教養的眼光,肯定特殊需求的孩子,這能讓他們感覺自己更有力量,這能有效地紓解他們內在常有的挫敗感。別被診斷標籤限制住我們看孩子的眼光,多專注在孩子的努力,孩子能激發潛力,展現出更強的生命力。

    有些師長使用類似「否認」這樣的心理機制,也或許是為了管理上的方便,看待特殊需求孩子的時候,會嚴格地以「一視同仁」為標準,要求特殊需求孩子跟上大部分同學的腳步。正向教養適用的環境,除了在家庭,也可以在學校情境實踐,能尊重每位兒童的獨特性,包括獨一無二的特殊需求孩子。

    自從正向教養系列的中文書籍上市之後,我不但在臉書版面上推廣,也在演講或實務工作中,跟親師生有了持續且頻繁的討論。我的觀察是,一個能與兒童順暢對話的成人,如果又能營造出歸屬感與安全感氛圍,那麼,這樣的成人常散發出一種溫暖且有自信的氣質,這正是正向教養常強調的溫和而堅定的態度。

    這不只是教養工具的學習,更是由內而外的全面性調整。親子共同成長的樣子,常是我眼中超級美麗的風景,深深受到感動。

    祝願您,在凝視每個孩子的需求同時,也好好照看著自己的需求,能感受到愛,以及此生的意義,走向圓滿!

    .

    以上文字摘錄自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特殊需求兒童篇》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這本書我期待好久了,早在我跟兩位爸爸直播的時候,就跟他們大力推薦過。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398379907901315

    針對特殊需要的孩子,父母更需要一個有系統的,能同時照顧好自己與幫助孩子的教養派典,作為迷茫生活中的「定心丸」。我非常謝謝出版社能引進正向教養系列的書,也佩服姚以婷心理師的努力,讓正向教養成為不少老師父母所使用的心法。

    我跟不少朋友討論正向教養,迄今也好多年了,我非常喜歡這套以阿德勒心理學為根基的系列教養書。我特別希望能把這系列書籍中,親子或師生一起討論的流程,營造那種感謝與肯定的氛圍介紹出來,並且成為新的文化。

    祝願您,能跟孩子共同成長,攜手連心!

    .

    以上文字摘錄自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特殊需求兒童篇》
    博客來:https://reurl.cc/1goGQV
    誠品:https://reurl.cc/8y2NGX
    金石堂:https://reurl.cc/4y3WR2
    MOMO:https://reurl.cc/8yoEKb
    讀冊:https://reurl.cc/jqgvgy

    大好書屋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