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阿德勒個案概念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阿德勒個案概念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阿德勒個案概念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阿德勒個案概念化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線上課程:1HR】『心理諮商的內功:心理學與諮商理論裡,人是什麼的概念』 7/17(六)10:00-11:00(第一堂課)--目前場次已額滿 P1-10為投影片文字 此為心理師個人觀點,不能代表其他心理師。 。 P1 心理諮商的簡約概念=「以一種方式協助人們回到正軌」,類似一般說的「輔導」。 那麼...

阿德勒個案概念化 在 小妮子情理生活學〡關係療癒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4 15:29:54

/ 自己在閱讀的時候,通常會讓自己沈浸在字裡行間,去感受作者想樣傳遞的能量和知識,而我也相信關係是一輩子的必修課,有些啟發就是需要書本一再的提醒我們、敲敲冰封已久的心門。 ⠀ 從過去幾次的 Q&A 中,許多讀者正在關係中探索,相信如果透過書本的引導,你會更全面的自我覺察並有效調整行為模式。雖然我們在...

  • 阿德勒個案概念化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08 08:28:15
    有 124 人按讚

    【線上課程:1HR】『心理諮商的內功:心理學與諮商理論裡,人是什麼的概念』
    7/17(六)10:00-11:00(第一堂課)--目前場次已額滿
    P1-10為投影片文字
    此為心理師個人觀點,不能代表其他心理師。

    P1
    心理諮商的簡約概念=「以一種方式協助人們回到正軌」,類似一般說的「輔導」。
    那麼接連三個問題:
    (1)用什麼方式協助?
    (2)什麼是正軌?
    以及更根本的,(3)你怎麼知道人們「需要輔導」?人家說時間會撫平一切呢
    要回答這些問題,才能在茫茫大海(社會衍生的各種人際問題)裡,讓助人者自己有個定錨,不會亂了陣腳
    學功夫,需要從內功開始,不是從套招

    P2
    心理諮商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
    心理學則是由哲學裡衍生
    回答「人是什麼?」、「如何發展?」及「追求/完成什麼才能成熟自主?」
    沒有價值信念,諮商很容易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讓當事人適應社會模型」,維持表面和諧而已。也影響我們怎麼看待「精神疾病(非常態)」的人
    這些價值信念會自成一個系統觀去解釋「人的行為」

    P3
    心理學把簡單的事物還原成「複雜系統」
    你所看見的「人們的行為」,其實只是他身心靈與環境互動的「最終產物」
    影響人們決定與行為的「全方位系統」有哪些?(圖1)
    這些分別的項目成為心理系四年裡的不同學科(圖2)
    心理學,是人類行為科學,這些研究、實驗的結果,有助於改善人類社會
    EX:『霍桑效應』—從工廠實驗中可知,想讓員工工作效率提升,不是需要「監視」,而是「關注」。給予工人們自主權與公平制度,彼此合作,長期而言就能提升效率。

    P4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有實證研究,提供數據與量的變化
    那麼心理諮商呢?改變一個人,有科學方法嗎?
    這是屬於「質」的改變,很難做研究,但是可以傳遞成功故事或失敗故事,由人們自行思考,從中得到他想要的。
    試問「讀小說可以獲取人生經驗嗎?」,你說呢

    P5
    心理諮商有四大學派,但也有諸多小學派,百家爭鳴。
    主要的四大學派意旨都要協助人們改變,跳脫現在的困境,但是人性假設的前提卻有關鍵性的不同。
    我這裡以「時間關鍵點」作為區分,方便大家理解。
    (1)精神分析:過去經驗的重要,矯正情感經驗
    (2)認知行為:現在當下的重要,習慣可以調整
    (3)人本主義:未來發展的重要,促進自我成長
    (4)後現代:時間是一條延續的長河。家族系統、焦點解決、敘事治療

    P6認識各學派的重點
    宇宙觀、人性論、發展觀、診斷(阻礙是什麼)與處方。
    以阿德勒為例,為什麼說是「被討厭的勇氣」(其實阿德勒沒有說這句)
    理論內功帶出了諮商目標、心理師角色、諮商策略與技巧

    P7諮商的應用
    兒童、特教
    (1)藝術治療—非語言的
    (2)具體指導—行為治療
    (3)文化差異—鬼壓床?精氣神?

    P8
    整合:心理師自己的核心論與組合技
    這麼多家理論當然背不起來,也不可能仿如字典對照般使用。心理學知識的整合,在我看來,是激發心理師去思考與選擇個人立場,組織出自己的核心論及組合技。
    有核心論,才能「個案概念化」(圖3)
    組合技,是自己創造的針對那個案主的有效的方法

    P9 心理師的養成之路
    教科書沒說,現實很少「典型個案」。讀書考證照,就跟參加駕訓班考駕照一樣,實際馬路跑一跑,你不撞人,別人也會撞你。實際接案才是考驗的開始。
    以己身為工具,實踐與反思,心理師自己走到哪,才能帶個案走到哪
    有些案主甚至能得到啟發,青出於藍勝於藍,要為案主感到高興

    P10 我的諮商信念 評估的格局(如下圖)
    「沒有人願意這樣」:理解一個人的系統與局
    「別自我/倫理受限」:對他有效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界線一定要有,但別受限
    「教游泳當然要涉水」:深化的諮商關係,必定生命影響生命,助人者也能受教,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越遠的關係越沒有威力。
    你想站在什麼位置助人?又希望案主怎麼一起合作呢?

    #報名單2021/7/9(五)開放連結
    #費用100元,因為人家第一次用線上開課

  • 阿德勒個案概念化 在 馬度芸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1-03 10:56:36
    有 23 人按讚

    夏天剛過,冬日臨近,夾在縫隙間的這暖秋時節最舒服,我的學習也即將展開新的一學期!檢視這一季替自己設計的課表,內容更加的多采多姿;因為我深深了解自己,多樣化的學習才會讓自己保持活力。

    有許多學派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沉浸回味,一年又一年的沉澱累積;所以,學過的,不代表就很精通,也不代表就不用繼續再學。

    九月才剛結束的一系列的情緒取向(EFIT&EFCT)主題繼續進修(外遇、憂鬱、分手)和線上沙龍課程,而一路展開的這學期的課目包括:

    # 榮格專訓:
    11/16起【一年制·榮格理論體系】國際分析心理學會前主席Murray Stein親授 | 視頻48講:從入門到精通
    # 員工諮商:員工協助(EAP)專家實戰技能課程 From A to A+系列
    109/10/18(日)管理諮詢的關鍵原則與倫理、管理諮詢的思維與準備
    109/10/25(日)管理諮詢個案概念化、工作績效面談準備與晤談技巧
    109/11/08(日)團隊管理議題的諮詢工作模式與技巧、管理議題的辨識與個案轉介
    # 後疫時代的諮商因應
    10/30「愛在疫情蔓延時,EFT治療師的協助策略」劉婷老師線上視訊
    11/7 執行通訊諮商相關經驗分享&創傷知情(台中諮商心理師公會)
    # 藝術治療:
    10/24(六)心與心的對話—藝術治療師資訓練課程(進階)
    # 電影與文學:
    9/8(二)起一年期讀書會/劉森堯老師帶領
    # 解密圖像故事力⎪打造深入人心的創作
    11/25起線上課程24堂/義大利繪本大師英諾桑提授課 & 郝廣才課後講解說明

    看著自己排出的菜單,似乎在自己的專業進修(夫妻諮商/企業諮商)之外,又加入了更多表達性藝術等各面向的擴展,深刻浸潤於文學、藝術、神話、靈性等人類歷史所累積的資產,藉由向文明的共同遺產學習,才能對心靈有更深刻的認識,超越個人的侷限吧!

    還好我家暫時沒有小小孩,這學期這些進修的花費恐怕也抵過讀私立雙語幼稚園一學期的學費了吧!

    因為得替社福系統來的一位案主讀書後消化給她(她真無法僅靠自己),我購買了鄧惠文老師的親職線上課程,重新複習發展心理學;為了正督導的學生熱愛阿德勒,最近重讀楊瑞珠老師的「勇氣心理學」,真的覺得收穫滿滿,不同時期的我讀這些書有不同的體會。一切努力彷彿是為了我服務的人,但其實萬事互相效力,最後的甜美回饋卻回到了自己的身上。

    或許我下一學期將會給自己排更多放鬆與反芻的時間,生活上更加整頓,而非一直加添知識。非常可能,練習慢下來,也將會是給案主的一個甜美回饋。

  • 阿德勒個案概念化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3-08 07:15:00
    有 2,692 人按讚

    只要每天帶著意識去覺察心裡對自己的各種評價,再把你平時鼓勵好朋友的用詞對自己說,慢慢地你會發現,你對世事的觀察格局變得更大、更寬,不再簡單地拿對與錯、好與壞來審判自己,用慈愛的心,將自己使勁地抱一抱。

    當你發現,你越來越能專注在此刻的他人、環境與自己,並從中找到樂趣,而不再是跟朋友聚會,卻狂被網路訊息分心或恍神思緒飄遠,恭喜你,這就是「完整」的感受。

    你不再因「過去」的遺憾憂傷、或被「未來」的焦慮擔憂綁架,更自由地在你想要的任一時刻回到「當下」,享受生命。

    取自《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

    各位朋友,婦女節早安:

    「真正的自信,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當我感覺不好,我依然『完整』!」

    昨天的直播感謝各位朋友參與,蘇心理師的表達相當流暢,歡迎繼續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727851744285974/

    我自己的體會是,我可以在心情不好的同時,內在的另一個部分,依然感覺平靜踏實。所以心情不好讓我的生活更豐富,我是真心感謝這些不安、難受的情緒來來去去。

    我喜歡作者對「完整」的說法,我自己看了也收穫很多。祝願您,有自信,也完整!

    ************************************

    你無須變成「更好的版本」,你只需要「完整」

    【文/ 蘇予昕】

    我們都希望,能透過某些行動讓自己升級、成為更好的版本。但是,如果我們在不夠完整的狀態下貿然進行改變,你絕對會遇到各種當機、卡關、自我懷疑,更嚴重地,你會乾脆擺爛,覺得根本不可能更好,進入自暴自棄模式。

    所以這個章節,要來和你說明「完整的自己」是什麼「感受」。是的,完整是一種感受,更是一種恢復到原廠設定的天然狀態,不是一個可以量化、訂出分數的標準值,在這個過度吹捧理性、摒棄感受的世代,也許對你來說不是那麼容易「理解」,而這正是要你拋開大腦的理解呀!去體察身體、直覺、情緒的波動到底在對你表達什麼。

    以下是我與個案、觀眾、粉絲互動後所整理出的資料,來說明到底趨於「完整」會有哪些感受。

    但我必須再次提醒,每個人的個別差異可能會讓你們的感受有所不同,故在本節最後也會提供一些題目,邀請你們找出屬於自己的「完整」感受。

    ■ 當你對自己的任何情緒、狀態、境遇都越來越平常心

    不知你是否也這樣想過:為什麼生命老是要帶來一些意料之外的劇情、一些悲催的遭遇、一些可惡的人到我身上,難道不能讓我順順利利、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就好嗎?

    然而事實是,如果沒有經歷這些顛簸的路段,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完整」是什麼,沒有這些人事物境引發內心的波瀾,我們可能會過上看似平順,但內心卻混沌空虛、行屍走肉般地餘生。這就是為何有人會告訴你:「越早遇到挫折越幸運」,原因就是你有更多的精力和彈性去重新成為自己。

    唯有顛簸、不順心的出現,才能強烈引發我們情緒上的痛苦,而也唯有情緒上的痛苦,才能敦促我們去認識自己,詰問自己最至關重要的提問:「我到底是誰?」

    直到某一刻,你可能會拍著腦門頓悟:啊!原來如此,原來宇宙把它們帶到我面前,是為了這個,然後內心湧上一股滿足、平靜、腳踏實地、真切活著的感受,這也就是「完整」帶來的感覺。

    也許以上的描述很抽象,但我相信你們當中的某些人一定有過類似的體驗:在走過人生低潮好一陣子之後,才突然懂了,那場悲劇、那樁痛苦的事件,為何會發生在我身上,又帶來了什麼樣的養分,讓我成為我。

    所以簡單來說,當你發現自己開始對以往遇到可能會暴跳如雷、心有不甘和逃避不願面對的情境,漸漸地釋懷、淡定以對,甚至能以「第三人稱」的角度去看見自己的狀態,或你能把時間軸拉長去觀想:一年後、三年後、十年後……我還會在乎此刻的事嗎?這些現象的出現,就代表你更趨於「完整」了。

    ■ 「自我內言」的用詞越來越包容慈愛,自責減少了

    你知道自己一天在心中的碎碎念、自言自語大概多少句嗎?答案是七千到一萬句,這個數字可能讓你驚訝「咦∼我有這麼多話嗎?」其實,在你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已不知在內心說過多少「喔∼原來如此!」、「天啊,這根本就在說我嘛!」等「自我內言」(Self-verbalization)。

    自我內言的概念是來自加拿大心理學家麥欣保(D.H. Meichenbaum),意指我們在內心說的心裡話,或是那些四下無人時的自言自語,其實我們與內心的對話擁有相當重要的功能,它可以是一種提醒、一種鼓勵、一種宣洩、一種撫慰,也可以是促進思考歷程、解決問題的最佳幫手(像我算數學的時候都不自覺地把數字念出來)。

    但大多人在進行自我內言時都處於無意識狀態,將過去的經驗、習慣用語在內心不斷重複,例如一個經常遭受否定的孩子,長大後也會在心中時刻否定自己:「我真差勁,什麼都做不好」、「完蛋了,又失敗了,我註定是個輸家」、「這輩子大概不會有人愛我了」等等。

    而我們就是自己最強大的「催眠師」,每天用七千到一萬句話對自己進行洗腦,如果這裡面全都是對自己的憤恨、批判、詛咒,我相信這能量肯定強大到能撼動你的外在生活。

    請別擔心、也請暫時放下自責,這並非你一個人的問題,大腦本來就是設計來注意「負向訊息」,以利生存的;你想想,若二十萬年前的人類祖先,生平第一次看到獅子時,是把它當作可愛小動物而非危險,我們還有可能繁衍至今嗎?

    所以,我們無須排斥這個容易「負向思考」的自己,只要從此刻開始在心中點亮「覺察」這盞明燈,你就可以在慣性自我否定時「抓到自己」,然後練習「換句話說」。

    例如,習慣在出錯時在內心咒罵「我真是笨死了!」的人,先練習抓到「啊∼我發現剛剛在罵自己了耶」,然後輕輕地接納這慣性出現的內在話語,並試著換句話說:「嗯,我的確還不太擅長,但我願意再試一下,我肯定這個願意再試試看的自己!」

    試著去感受換句話說後,自己身體的感覺,那就是你更貼近「完整」的狀態,也許你會感覺暖暖的、軟軟的、鬆鬆的,或終於能深深地呼吸,不再需要硬梆梆、肌肉緊繃地面對世界。

    你的大腦是很有彈性的,只要每天帶著意識去覺察心裡對自己的各種評價,再把你平時鼓勵好朋友的用詞對自己說,慢慢地你會發現,你對世事的觀察格局變得更大、更寬,不再簡單地拿對與錯、好與壞來審判自己,用慈愛的心,將自己使勁地抱一抱。

    ■ 身心的恢復力變佳

    雖然人人都討厭病痛,但諸多經驗告訴我,是病痛才讓我們開始體驗到「不完整」,開始願意練習「自我接納」,進而淘汰舊有的生活模式,相信身心靈是同一個系統。

    在這個時代,還是有不少人認為,頭痛就醫頭,腳痛就醫腳,感冒就吃感冒藥;可是,卻發現怎麼醫都醫不好,或是好了一陣子後又復發,其實這都是忽略心理層面對身體的影響力。

    越來越多醫生呼籲,大多疾病都來自於情緒與壓力的累積,吃藥只能治標;想治本,反而要從你的環境、飲食、行動甚至心念調整起。

    在意識到「接納力」的重要性前,只要我感冒生病,就會埋怨身體:「怎麼在這重要時刻感冒!是在跟我作對嗎?」或是請醫生開效果最強的、千萬不能嗜睡的藥,讓我可以快點回去工作,但每次都是前一兩個禮拜有用,冷不防吹到風後又復發,體質越醫越虛弱。

    現在,每當我生病,第一件會做的不是急忙就醫服藥,而是先回顧最近的生活品質、人際關係、情緒壓力、工作負荷……有沒有任何失去平衡的部分?現在這一刻能做哪些調整?(當然身體不適,還是要請專業醫生診斷治療)而當我們開始發揮接納力,活得越來越完整,定能大幅減少身體的「過勞」現象,讓身心恢復力變得更有彈性。

    現代人習慣用腦袋中的意志力、抗壓性來逼迫身體,做多一點、做好一點、沒做完不准走!但身體永遠只能存在於當下,它隨時會有休息、活動、飢渴、排泄等需求。

    如果你過度遵從大腦中的聲音(包括你老闆的聲音),忽略身體訊號,就會產生各種過勞類的疾病,例如尿道炎、骨刺、胃食道逆流,甚至是心血管疾病導致的猝死。

    切記,身體才是你最該服侍的大老闆,當我們越趨於「完整」,越能允許自己休息、允許自己放鬆;讓耍廢時腦中的罪惡感放個假吧,無用之為大用,接納「無用」的自己,也是邁向完整的一大步。

    ■ 更能享受於當下,專注地和眼前的人事物真實地接觸

    人類的大腦,相較其他動物擁有更多的皮質(cerebral cortex),所以我們更能「回憶過去」和「展望未來」,雖然看似比其他物種有更高的「智商」,卻也逐漸失去了動物本能中的「智慧」,也就是─活在當下的能力。

    創傷治療專家大衛.波伽里博士(David Berceli, Ph.D.)觀察到,動物在被追趕、互相打鬥、化險為夷後,都會花一段時間發抖或甩動身體,隨即就能恢復身心的平靜。這個看似平凡的舉動,卻造成人類與動物間的巨大差異─動物不會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即使在自然界每天都得面對豺狼虎豹的生存威脅,它們依然可以透過身體動作宣洩,不殘留恐懼與憂傷。

    反觀人類,在各種情緒創傷、工作壓力、人際衝突後,卻經常選擇壓抑、忽略、轉移注意力,身體更是處於「凍結」狀態。

    即便暫時看來好像沒事了,這些毒素、垃圾卻依然遺留在我們的身心,久而久之累積成更嚴重的憂鬱、焦慮現象。

    蜘蛛人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所以我們更要帶著覺察來運用大腦,它能待在「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間軸的能力;人類的大腦讓我們可以產生回憶,從歷史中學經驗,也可以發想未來,將渴望的圖像加以實踐,但我們也要可以活在當下,專注地待人、處事、照顧自己。

    當你發現,你越來越能專注在此刻的他人、環境與自己,並從中找到樂趣,而不再是跟朋友聚會,卻狂被網路訊息分心或恍神思緒飄遠,恭喜你,這就是「完整」的感受。你不再因「過去」的遺憾憂傷、或被「未來」的焦慮擔憂綁架,更自由地在你想要的任一時刻回到「當下」,享受生命。

    ■ 當與外界意見相左時,既能同理對方,又保有自己立場

    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成長背景、擁有不同的信念和思考迴路,意見相左、觀念迥異甚至利益牴觸,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我們卻很常困在「他怎麼都不懂我呢?」、「為什麼他都不照我的話做呢?」,難怪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會說出:「人類的痛苦皆源於人際關係」這樣的重話。

    其實人際衝突恰恰是在檢驗我們的「完整」程度。在彼此立場不同時,通常會出現兩種情形,第一種,內心馬上感到憤怒、惱火,想盡辦法說服、辯贏對方,或積極地證明自己是對的;第二種,內心馬上感到焦慮、緊張,害怕對方是否會因此討厭自己、看輕自己,會忽視自己的真實聲音,去認同對方。

    雖然這兩種情形表現出的行為截然不同,內心狀態卻頗為相似─都被自己的恐懼攫住了,無法以更全面的視角觀察自己與他人。

    第一種人是恐懼失去控制權的感覺,第二種人是恐懼被討厭的感覺,他們都尚未接納自己本來就無法什麼都控制,以及本來就無需被所有人喜愛。

    當與人發生對立的時刻,若對自我價值的感受夠「完整」(清楚地理解並接納你的所有優缺點),你較能清明地看見對方和自己的需求、狀態與限制,而不是一味將對方的攻擊往心裡去,引發權力鬥爭或委屈討好;你能清楚分辨,他的情緒是他的,我的情緒是我的,此時的溝通就不會演變成「丟情緒垃圾大戰」,才有可能找出第三條路,一同共好。

    .

    以上文字取自
    活出你的原廠設定:正視內在渴望,完整接納最初始的自己!(書附一分鐘自我接納力小檢測)
    3/7全臺各大書店預購中
    博客來|https://reurl.cc/4gkbqR
    誠 品|https://reurl.cc/e50Vnm
    金石堂|https://reurl.cc/VaGm7N
    讀 冊|https://reurl.cc/mdWk7Y
    三 民|https://reurl.cc/V6pl3N
    MOMO|https://reurl.cc/KkKRxm
    讀書共和國|https://reurl.cc/j7M5qq

    心理測驗:
    https://www.bookrep.com.tw/activeimg/project/defaultlife/

    .

    【已因疫情取消】3/28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