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閱讀障礙鑑定標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閱讀障礙鑑定標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閱讀障礙鑑定標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閱讀障礙鑑定標準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0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屏東縣高樹鄉精神病患傷人事件,為何制度上難以在前端預防?】 9月26日屏東縣高樹鄉發生衛生局列管的精神病患傷人事件,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男子因不滿便利超商女店員提醒需戴上口罩,跳入櫃檯壓制攻擊女店員,致其雙眼重傷,送醫搶救恐有失明之虞。事發過程經媒體曝光,引起社會譁然,屏東縣長潘孟安也於第一時...

  • 閱讀障礙鑑定標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30 15:48:47
    有 637 人按讚

    【屏東縣高樹鄉精神病患傷人事件,為何制度上難以在前端預防?】
     
    9月26日屏東縣高樹鄉發生衛生局列管的精神病患傷人事件,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男子因不滿便利超商女店員提醒需戴上口罩,跳入櫃檯壓制攻擊女店員,致其雙眼重傷,送醫搶救恐有失明之虞。事發過程經媒體曝光,引起社會譁然,屏東縣長潘孟安也於第一時間表示要深切檢討、補強社會安全網,與中央衛福部討論,希望強化法令,「讓精神病患不再成為社區的隱形炸彈」。

    隨著這些年來精神病人的攻擊事件反覆發生,「補破網」的呼聲不斷,主責精神病患刑事案件的兩個主管機關,也因為新聞效應公開表態回應:司法院於昨(29日)晚間於官方臉書粉專強調去(2020)年底通過《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重大刑事案件被告在法院判決確定前,若有精神障礙且具有危害與急迫性時,不需要等到判決有罪,法院可以即時運用「緊急監護」的制度,命被告進行監護治療;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接受《中央社》訪問時也提到,4年內將社區關懷訪視員增至1000人以上,明(2022)年則一定可以設置4到6家「司法精神病房」,以風險程度分級分流處理,安置高暴力風險、高復發風險的精神病患。
     
    在公部門許諾更安全的未來到來之前,到底是什麼緣故,使得制度上難以在前端預防高風險精神病患傷人事件?
     
    ◼︎發生刑事案件之前,《精神衛生法》扮演最前端的預防角色

    從2016年小燈泡案兇手王景玉、今年9月無期徒刑定讞的台中牙醫師命案兇手賴亞生,到甫發生傷害事件的屏東縣高樹鄉楊姓男子,他們共通的身分都是地方衛生局列管的「嚴重精神病人」,由公衛護士與社區關懷訪視員定期追蹤,據統計全台灣約有14萬名這樣的個案。

    即便14萬名個案中有暴力犯罪比例微小,不能斷然將不定時炸彈與嚴重精神病人劃上等號,然而因其隨機性、大眾難以理解犯案動機等因素,使得整體社會將其風險放大檢視,更因部分個案過往曾有失序行為、反覆入出院的紀錄,而讓民眾擔心並質疑為何無法從更前端預防,讓有風險的精神病人強制住院治療。

    然而,在《報導者》過去幾年針對精神醫療處遇的訪查,要釐清病患處遇與社會安全之間難以達成的平衡,得回到制度面的設計,甚至更需要在刑罰之外,強化社區醫療體系的治療。

    現行針對精神病患的強制治療處遇,包括司法偵查中的「緊急監護」、判決定讞後的「監護處分」、規劃中的司法精神病房等,都是在發生觸法行為後,刑事案件進入正式司法程序,才會啟動。在實際的犯罪事件之前,在最前端能介入的是《精神衛生法》第41條,當發生嚴重精神病人疑似滋擾或危害公共安全,並有自傷或傷人之虞時,就可強制將其送醫或強制住院。

    但實務上第一個常遇到的問題,是各縣市並無統一作業流程,「第一步通常都是call警消,有的縣市跨單位協調資源比較充足,遇到精神病人出現傷害或暴力事件,醫療人員會隨同出車評估,但有的地方人力不足,到現場的只有警消,不一定能判斷該送警局還是醫院,」屏安醫院精神科醫師、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學術教育暨出版委員彭啟倫在此事件後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
     
    ◼︎強制住院形同剝奪人身自由,法定程序問題持續爭議

    若是進入強制就醫的流程,得在5日內由兩位精神科專科醫師鑑定,並經過由社工、心理師、職能治療師、家屬與律師代表組成的審查委員會評估,才能啟動強制住院,強制住院最長不能超過60日,若有必要延長,必須再重啟審查程序。

    「強制住院審查委員會代表國家剝奪一個人的人身自由,近年一直有一些爭議,醫界普遍認為,應該由法官透過正當法律程序來裁定(法官保留)。」彭啟倫說。

    去年10月,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曾舉辦《精神衛生法》修法公聽會,其中討論的重點就包括現行強制住院要經過一連串行政程序,部分民眾與家屬認為門檻過高,但醫療與司法界代表則基於法定程序與病患人權,表示現行機制是對患者的程序保障,不需調整。

    根據衛福部數據,近年全國每年強制住院案件,在2012年約1200件後逐年下降,近5年大多維持700件上下,經審查委員會通過的許可率則在9成以上;對照之下,另一種機構處遇外的「強制社區治療」則乏人問津,此一2013年開始,基於預防大於治療的措施,透過門診、居家治療與社區精神復健,將嚴重病人的自由限制減到最低,支持協助病人在社區中繼續接受治療、逐步適應社會生活,全國每年申請與通過件數都在50到70件上下,究其原因,常跟醫療院所須耗費過多人力成本、病人不易配合常須協調警察、健保給付缺乏誘因有關。
     
    ◼︎猶待正視的醫療與社區治療環境落差

    隨著屏東高樹鄉楊姓男子過往經歷曝光,會發現他歷年來都有短暫住院治療紀錄,但過不久又出院,為此潘孟安強調,要請醫院評估「長期收治」。此一個案凸顯出精神醫療專業評估精神狀態改善,出院後當家庭資源與社區現實無法順利承接,兩者間可能出現的空窗與落差。

    「在作息正常、常規化的醫院環境,我們比較知道怎麼應對這些個案,他們受到的刺激相對小,當暴力或自殺風險下降,就達到可以出院的標準,但醫療的角度很難評估社區中會遭受的刺激,這跟出院後家庭支持度、醫療與社區公衛的銜接有關,若其中出現三不管地帶,很容易出事情。」彭啟倫說。

    在承擔民眾對於整體社會安全的想像,以及維護個案健康與人身自由之間,精神醫療在相關社會事件中,屢屢陷入兩難的局面,或許在政府部門許諾要以更嚴格法規彌補社會安全網前,應先正視前端包括強制就醫/住院的制度流程,社區治療模式不彰的長年問題,才能在既有的經驗與基礎上,朝向更積極的改善方向。(文/張子午)


    #延伸閱讀
    【直視刑罰與治療的極限──如何務實修正精神障礙犯罪監護處分?】https://bit.ly/3F4r61L
    【與受苦者相遇──社區精神病人關懷訪視員的現場反思】https://bit.ly/3mfXh5T
    【一場艱難的對話:一名精神障礙者如何走向殺人之路】https://bit.ly/3D2etSO

    #精神疾病 #思覺失調症 #屏東 #超商 #社區治療 #司法 #報導者

  • 閱讀障礙鑑定標準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30 20:08:41
    有 1,400 人按讚

    #溫故知新 每逢重大的體育賽事,時常有「雌雄莫辨」的選手引起大眾的討論,近日,中國女子田徑選手廖孟雪也因外表而在 PTT 造成了話題。

    事實上,奧運自有一套鑑定性別的辦法,時至今日,這套標準無關於男女的外貌和體型,而是聚焦於選手的 #睪固酮 的含量。

    十幾年前,就曾出現南非選手接受性別測試後,一度失去比賽資格的窘境……

    延伸閱讀:
    跨越運動場上無形的障礙:性別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24834
    關於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性別認同和性傾向,你搞清楚了嗎?——從《阿莉芙》談性別多元與跨性別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28613

  • 閱讀障礙鑑定標準 在 洛議不絕-學習未來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10 19:00:34
    有 17 人按讚

    對不起!你的孩子是特殊生

    要一個家長,承認自己的孩子是特殊生,是怎麼樣的煎熬?
    當自己從小到大,都是一路資優的身份上來,全家人都是那麼優秀的時候,特殊的孩子,又該如何自處?

    「老師,我弟會在你的班喔!」
    又接任導師的我,聽到學生這樣和我說。那是個很聰明優秀的孩子,除了總是佔據校排前幾名,還是班上的意見領袖,很受到同學們的重視與欣賞。
    「沒問題啊!他也和你一樣這麼優秀吧!」
    孩子露出了一個複雜的笑容。

    如果不是因為哥哥這樣說,我大概無法想像他們是兩兄弟。
    因為弟弟不僅時常忘記東西,難以遵守上課秩序,
    身為導師,當面告誡弟弟的時候,我常覺得面前的這個孩子「有體無魂」。

    【發現狀況,親師間如何溝通】

    「這孩子有些狀況!」我在心裡生起這樣的念頭。但我並沒有選擇第一時間告訴媽媽,而是持續觀察,也找了輔導老師討論。
    但孩子的狀況就在臨界值上。說是特殊生,好像又沒有那麼明顯;但要說沒有狀況,又不能忽略每個任課老師的抱怨連連。

    每次和爸媽溝通的時候,都感覺到爸媽是如此用心在孩子的教育上。
    孩子有常規上的狀況,或是造成同學受傷,爸媽都會帶著孩子一一去道歉,告誡道理及規矩。
    孩子定不下心念書,甚至於把孩子的課業全都念完,再慢慢教導孩子。

    「老師,我的孩子真的不是壞。他雖然常常搗蛋,讓我們疲於奔命。但是到了晚上,他還是會來抱抱我們,和我們說晚安。這樣的孩子,你要怎麼說他是個壞孩子呢?」

    雖然我心中很清楚,爸媽並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特殊生。但在我一年多的觀察下,孩子確實蠻需要更多的教育資源介入。
    終於,我決定試著說服爸媽,讓孩子參加鑑定流程。

    「小魚媽媽,因為對孩子來說,如果我們現在都看到他有這些狀況了,卻未有明確的處理,孩子將來進入高中,必須有更多生活自理能力的時候,恐怕會遭到更多的打擊,甚至可能會出現霸凌事件。所以為他申請鑑定,並不是要為他貼標籤,而是希望能夠為孩子爭取更多的資源。」

    【要成為特殊生,繁複的鑑定流程】

    特殊生的鑑定流程頗為繁瑣。首先,父母必須簽定同意鑑定書,還得帶孩子多次至兒童身心科進行檢查。學校老師的部分,除了導師必須填寫許多孩子的行為量表,特教組的老師還必須進行許多訪談,收集各任課老師與同學們的意見。
    孩子本身也必須和心理師進行多次的諮商。最後再參加鑑定會議,決議身份是否通過。

    當然也關乎到孩子的安置與升學,自然必須要有嚴謹的審核過程。
    「老師,孩子這次的鑑定好像通過的機率不大,要不要

    這對父母來說,恐怕是無比的煎熬。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更適合他的資源,另一方面,又多麼希望鑑定出來的結果,孩子並沒有什麼問題。
    就這樣抱著忐忑的心情,我們來到了鑑定會議現場。

    【特殊孩子所遭受的壓力,超過我們的想像】
    當鑑定的教授說出「確認」那刻,我看著他們五味雜陳的表情,心中
    「這個孩子到了國中才被鑑定出來特殊身份,想必之前應該吃了不少苦。」
    想想孩子一直以來在學校的處境,不守規矩,愛玩,被認為是個調皮鬼。上課不認真抄筆記,不好好交作業。幾乎所有的老師,都責備過這個孩子,認為他懶惰、貪玩,連我也不例外。
    在家裡,自律甚嚴的父母和哥哥,更是費盡心思要拉著這個孩子。有時甚至忍不住氣急敗壞,破口大罵:「為什麼哥哥那麼自動,你怎麼就是不行呢?」
    走出會議室的我,看著小魚爸爸泛紅著眼眶,顫抖的雙手抱著小魚。嘴中一直說著「對不起,我錯怪你了。」
    孩子眼神中流露著不捨,只吐出了一句:「對不起,我不是那麼好。」
    看著情緒激動的父親,在一旁默默拭淚的母親。一年多來,我們為孩子的狀況想盡了方法,最終找出原來是閱讀與認知理解上的障礙。所以孩子說不出,大人們也疲於奔命。在那一刻,我們都得到了答案,也都能夠為孩子和彼此的關係,走出新的路。
    正因為感同身受,翻騰的情緒再也抑止不住,讓我的視線也為之模糊。
    在孩子的特殊身份確定後,更多的特教資源進駐。以往小魚在課堂上,根本無法理解同年紀程度的課程,但自從有適合他的內容後,小魚竟然在日記裡寫下:「我最近覺得很開心,因為上課的內容我都聽懂了。」
    不僅如此,當孩子建立起信心後,在日常的表現行為上,例如寫功課、準備作業、幫忙家務上,竟然也積極了起來。
    以往「習得無助感」籠罩的孩子,對所有的事都提不起勁。但現在,他的生活常規也在自我肯定下一步步地建立起來

    「達文西,愛迪生背不出字母表,畢卡索不理解數字「7」,迪士尼不識字,所以致力於畫漫畫,阿加莎.克里斯蒂不會讀也不會寫,卻是世界著名的推理小說家。」------《心中的小星星》

    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一面,但我們常常以均一的標準看待。像這樣沒法跟上步伐的孩子,常常受到許多的責難。
    「特殊生」的標籤,有時不僅貼在孩子身上,更是家長不想面對的桎梏。但小魚的爸媽克服了這點,為小魚迎來了更適合他的道路。

    看著總是連袂出席會議的爸媽,感受到他們對孩子滿滿的用心。
    「老師,你真的是孩子的貴人。」
    「我沒有做什麼,你們的關懷與包容,才是孩子這一生最幸福的事。」

    #特殊生 #特殊教育 #特殊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