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閩南語字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閩南語字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閩南語字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閩南語字典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侯信永-寫字的力量,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惹熊惹虎,毋通惹著刺查某。 音|Jiá hîm jiá hóo, m̄-thang jiá-tio̍h tshiah-tsa-bóo 義|悍婦更甚熊虎,得罪不起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字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語言文化看懂台灣食物的前世今生! 番茄醬的英文Ketchup出自閩南語? 冬粉,其實一直都寫錯字啦! 十九世紀末清法戰爭期間法國士兵在基隆賣汽水? 全球美食天堂台灣,代表性小吃多不勝數:蚵...

閩南語字典 在 PanSci 泛科學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8-10 18:30:58

【#科科小知識 聊聊 #反彈效應 這件事】 當要自己不去想白熊ʕ·ᴥ·ʔ,腦袋偏偏不受控地一直想、一直想,難道是病了?不,可能只是反彈效應出現了! _ 例句:不管白熊、黑熊,能讓人出現反彈效應,都是好熊(?) _ 反彈效應,又稱為白熊效應,源自於以下這個實驗: 社會心理家讓一組受試者在實驗前 ...

閩南語字典 在 PanSci 泛科學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7-16 19:08:32

【#科科小知識 聊聊 #碟仙】 「碟仙、碟仙請出壇。」碟仙,是一種占卜方式,與它相似的還有筆仙、錢仙等。 _ 例句:天黑請閉眼,碟仙請問你今晚要帶走誰呢?天亮了,一天又平安的過去了,感謝飛天小女警的努力(?) _ 1960年代,碟仙曾風靡臺灣,在中小學裡特別流行,時常能看到學生聚在一起玩碟仙,當...

閩南語字典 在 PanSci 泛科學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7-08 14:09:21

【#科科小知識 聊聊 #河豚毒素 這件事】 河豚除了感受到威脅時,會快速膨脹成靈活的小胖魚嚇跑掠食者,牠體內的毒素更是駭人聽聞。 _ 例句:柯南的毒針殺人事件中,兇手就是使用河豚毒素殺人。果然有柯南在,就有凶殺案(?) _ 河豚毒素(TTX)是一種很強烈的神經毒素,它會與神經細胞的細胞膜上的鈉離...

  • 閩南語字典 在 侯信永-寫字的力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2-13 21:57:00
    有 138 人按讚

    惹熊惹虎,毋通惹著刺查某。

    音|Jiá hîm jiá hóo, m̄-thang jiá-tio̍h tshiah-tsa-bóo
    義|悍婦更甚熊虎,得罪不起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字典

  • 閩南語字典 在 不禮貌鄉民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6-06 07:25:07
    有 2,517 人按讚


    我自小就是在台語家庭長大
    出社會後也是說國語居多,說台語的機會也較少了

    昨天看到盧廣仲與蔡振南的對手戲
    盧廣仲把台語講得非常漂亮,讓我超級感動

    他的台語幾乎比九成以上的本土演員 (包括三立與民視那些老牌演員)還要標準,真的強烈推薦大家看看

    先看下行連結《花甲男孩轉大人》的片段,看完之後,再重播一次影片,搭配以下講解。
    https://www.facebook.com/134844649177/videos/10155286649819178
     
    這段影片,精采絕倫。一鏡到底,走位流暢,針鋒相對,氣口十足。

    不管看過幾次,一點開來,就不知不覺會看到底。

    台語影視需要更多這樣水準的劇本和演員,才有可能減緩台語滅亡的速度。蔡振南的演技自然不用講,盧廣仲的演技和口條才是這段戲最驚喜的亮點。要不是影片就先說了是蔡振南與盧廣仲的對手戲,否則我光看影片認不出那是當年咧嘴傻笑唱著「對呀對呀」的盧廣仲。

    當然,盧廣仲身為年輕一代,台語雖然輪轉,但不免犯下一些新世代台語常見的錯誤。不過也帶出了不少相當道地的台語詞。以下一一解說。
     
    -3:30處,可以聽到蔡呼喚盧「阿甲」,或許是編劇對同性戀的隱喻?網路常以「假」的台語「ké」來稱呼「gay」,但又由於注音打字不選字常打成「甲」,於是「甲甲」成為近年來網民用來稱呼男同性戀的暱稱。(網友補充:純粹是盧的角色叫鄭花甲,跟甲甲無關)
     
    -3:09處,蔡振南以國語講出「同性戀」,同性戀究竟有沒有台語可以稱呼?事實上是有的,畢竟這種行為古已有之。男同性戀台語稱為「坩仔仙」(khann-á-sian),「坩仔」原本指的是陶鍋,陶鍋覆蓋著看,鍋底圓潤豐滿,中央又有些許凹陷,有如人之臀部(我給這個想像力87分),因此也成為屁股的代稱。加個「仙」字,如同「燒酒仙」(酒鬼)的構詞,代表沉迷於屁股的人。順帶一提,肛交在台語稱為「摃坩仔」(kòng-khann-á),不過這些話都帶有貶意。而女同性戀,台語稱為「磨鏡的」(buâ-kiànn--ê),這詞相當古老,在中國古典色情小說就常見到。因女同性戀兩人相對交叉,完全對稱如同照鏡一般,因而得名,說起來這名字既寫實又文雅呢。那麼,台語有沒有包括男同、女同的同性戀泛稱詞呢?我是沒聽說過。因此,如果考慮到「坩仔仙」的貶意,以及沒有男女通用的泛稱詞,借華語之「同性戀」來用,還算適當。當然,也可以直接把「同性戀」三字用台語讀為「tông-sìng-luân/luān」。(網友補充:日治時代有語料稱同性戀為「同性愛」tông-sìng-ài,應是從日文借來的詞彙,是值得撿回來用的台語詞。)
     
    -2:29處,盧廣仲說「你坐監(tsē-kann)彼幾冬」,不是「予人關」(hőng-kuainn)這個初級程度台語,而是專業的「坐監」,令人激賞!
     
    -2:26處,盧廣仲說「人咧談戀愛的時陣」,猴~~~抓到了!!我重複看了好幾次他的嘴形,嘴唇沒有碰在一起!「談戀愛」的「談」是「tâm」,盧說成「tân」了。比較有爭議的是「戀愛」,他說的是「luān-ài」,也就是兩個音都是低音;但其實「戀」在台灣民間一般讀作「luân-ái」,第一個字讀音較高些。就教育部的台灣閩南語字典而言,「luān」才是正音,「luân」是俗讀,但在台灣閩南語字典中,所有「戀」的詞彙,包括戀愛、熱戀、初戀,都是標音做俗讀的「luân」,成為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字典中,相當少見的以俗讀當正音的字。
     
    -2:18處,盧說「彼是『天生』的」,其實「天生」台語有個很常用的詞,叫「生成」(senn/sinn-sîng)。
     
    -2:04處,盧說「你敢有腳數(kioh-siàu)」。首先就是「kioh-siàu」這個「kioh」的音,路上抓一百人來問,一百個猜不到是「腳」字。但其實「腳」本來就是入聲字,念成「kioh」是合理的。至於我們常用來稱呼腳的「ㄎㄚ」,那是「跤」。「腳數」其實就是「角色」,以前的人會以「好腳數」來形容戲台上的「好角色」,或用以稱讚人為厲害角色。近年來由於電視媒體「叫小賀」(腳數好)的強力傳播下,「腳數」又被理解為「膽識」之意。
     
    -1:55處,「起跤(kha)動手」,這句漂亮!
     
    -1:43處,「你袂良心不安喔」,良心的「心」有合嘴唇(sim),光這點大概就贏過一半同年紀的演員了。但是,硬要挑剔的話,盧廣仲搞不好本來要講成「ㄒㄧㄣ」的,只是被下一個字「不」的「ㄅ」聲母開頭合起了嘴唇。我不確定他念這種m結尾的字標不標準,畢竟他剛剛「談」(tâm)就講成「ㄉㄢˇ」了。
     
    -1:21處,「你喔抾捔啦」,這個「抾捔」事實上「捔」要念成比較高音的「ka̍k」,但包括蔡振南在內都念成比較低音的「kak」,一方面是有些地方的腔調已經丟失了高音入聲的原因,一方面是現代人常開玩笑把「抾捔」用華語講成「撿角」,「角」的台語是低音的「kak」,未來知道「捔」要念成比較高音「ka̍k」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1:02處,「來比賽」,這算華語式台語,道地的台語應該是「來相輸(sio-su)」、「來拚輸贏」之類。
     
    -0:53處,「我看你頭殼悾闇啦!」在90年代,有一齣連續劇「愛」,裡頭有一個飾演腦性麻痺的角色「康安」,演得維妙維肖,當時不少觀眾以為是真的腦性麻痺患者飾演。這個角色走紅之後,也產生不少人以「康安」一詞取笑別人的行為。然而「康安」效應,其實不只是由於角色刻劃似真,一部份是名字「康安」(Khong An)其實與台語說人愚笨的「悾闇」(khong-am)音近,因此講到「康安」這名字,自然就與「悾闇」聯想在一起,這個角色和名字才深植人心。盧廣仲在此講的是道地的「悾闇」而非「康安」。至於有些人以為是因為「康安」這角色的關係,因此台語以「康安」形容愚笨,那就倒果為因了。
     
    -0:41處,「你這馬是認真的嗎」,這種「嗎」字結尾問句是現代人常見語病,道地說法是「你這馬敢是認真的」。
     
    -0:17處,「忤逆」(ngóo-gi̍k),不是囉哩吧唆的「你毋聽我的話」之類,相當颯爽俐落的用詞。
     
    整個來說,這個片段相當令人激賞,光是這三分鐘的片段就是最好的預告,會讓人不禁想追劇。我期待未來有越來越多高品質台語戲劇的創作,打開新的市場,這是除了本土語在教育體系中教學之外,保留本土語言最大的力量。

    --
    以下廣告,都是我的演講
     
    題目:我的文獻哪有這麼臺!----台灣文獻收藏的故事
    時間:6/10(六)19:00-21:00
    地點:台中市東區旱溪街48號(台中樂成宮旱溪媽祖廟社教大樓)
     
    題目:臺灣史超級有梗:我從故事與史料看到的世界
    時間:6/17(六)14:00-16:00
    地點:桃園市龜山區明興街61巷8號(新星巷弄書屋)
    報名網址:https://goo.gl/00tgRc
     
    題目:歷史小說《忤》新書發表對談(與作者林剪雲老師)
    時間:6/17(六)19:00-21:00
    地點: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紀州庵文學森林)
    報名網址:https://www.beclass.com/rid=203c76e59366f3b06034
     
    題目:我的文獻哪有這麼臺!----台灣文獻收藏的故事
    時間:6/25(日)10:30-12:10
    地點: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國立臺北大學圖書館B1)

  • 閩南語字典 在 哈囉李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01-24 21:00:48
    有 340 人按讚

    偽教育部「閩南語字典」有一妙諺:「無彼號尻川,想欲食彼號瀉藥。」偽教育部的釋文有誤。因為全句的意思乃是:「沒這屁眼,還想吃這瀉藥。」這一妙諺使我想起蔡英文:蔡英文做起事來,是低能兒;奪起權來,卻一把抓。野心和手腕全不相稱,十足蔣介石徒子徒孫:有瀉藥而無屁眼,下三濫也!​​​​

    李敖

  • 閩南語字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1-16 07:28:45

    本集主題:「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語言文化看懂台灣食物的前世今生!
      
    番茄醬的英文Ketchup出自閩南語?
    冬粉,其實一直都寫錯字啦!
    十九世紀末清法戰爭期間法國士兵在基隆賣汽水?
      
      全球美食天堂台灣,代表性小吃多不勝數:蚵仔煎、牛肉麵、滷肉飯、珍珠奶茶……走過、路過、吃過這些美食,但你想過這些美食是怎麼來的嗎?它們的名稱又有什麼特殊意涵?
      
      本書旁徵博引,透過大量蒐集的資料,加上作者滿滿的好奇心與聯想力,帶領讀者從《黃帝內經》談到基督宗教聖歌,從網路閒聊說到字典考證,展開一場精采的百年美食文化考察之旅。全書內容共分成三大部分:
      
    ●台灣食物語源考察
      台灣食物名稱源頭多樣,從歐美輸入的甜不辣、東南亞名字的蓮霧、來自日本的阿給,還有許多源自古漢語、原住民語,甚至還有反輸出成為英日語系外來語的小籠包、珍珠奶茶。包羅萬象的食物語源,應證台灣多元文化的歷史源流。
      
    ●美食的前世今生
      從語言切入,不但能找出食物的源頭,還可以發現美食背後的歷史。烏魚子從荷蘭時代就閃閃發光!同時也成為荷蘭的徵稅對象。滷肉飯大受歡迎,其實和白米大變革──在來米轉為蓬萊米有關。台灣人以前不太吃辣,戰後外省族群不但帶來麵食文化,也帶來了吃辣的習慣。
      其實,食物的背後不只有歷史故事,還有地理差異。像是過年一定要吃的「長年菜」,南北吃的其實不相同。而傳統的「南湯圓,北元宵」,又是如何區別?都可在本書一探究竟。
      
    ●台灣的美食文化
      熱鬧滾滾的辦桌,背後有何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前台灣人習慣吃米飯,今日卻有台南擔仔麵和台北牛肉麵節,這些麵食文化是從何興起?至於節慶必吃的食物,又形成哪些特殊的美食文化規則呢?
      
      本書透過從語言文化的考證,可以清楚看到,台灣美食的名稱來源多樣,多種菜系豐富了台灣人的口味與生活。廣大的素食人群,也許有機會把「蔬食文化」推廣成有潛力的新菜系。而泡沫紅茶等反輸出的外來語,更推廣了台灣的知名度,未來又有那些潛力新美食會在世界各地流傳,值得拭目以待。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