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玻璃心
From「台女の煩惱」散文本
早上起床,睡眼惺忪的我瀏覽著Instagram的最新動態。朋友分享女兒生日,浩浩蕩蕩一行十幾人包下郊外的清幽民宿;我的單身女性友人則上傳了一張剛做完重訓的照片,隱隱約約展露出結實的腹肌。待我無意識地滑完IG,二十分鐘已經過去,嗯,光陰黑洞無誤。
你有...
社群媒體玻璃心
From「台女の煩惱」散文本
早上起床,睡眼惺忪的我瀏覽著Instagram的最新動態。朋友分享女兒生日,浩浩蕩蕩一行十幾人包下郊外的清幽民宿;我的單身女性友人則上傳了一張剛做完重訓的照片,隱隱約約展露出結實的腹肌。待我無意識地滑完IG,二十分鐘已經過去,嗯,光陰黑洞無誤。
你有社群焦慮嗎?在這個世代,大部分的人是有的。根據調查統計,我們花在社群媒體上的時間越來越多,每天有將近 145 分鐘都在使用社群媒體。社群媒體讓兩種極端無限延伸,自信高的人,可以膨脹其自我優越,而低自尊的人,會在潛意識與他人比較之下感到更自卑,甚至產生憂鬱或焦慮症狀。
其中又以IG造成的現象最為顯著。IG是社群媒體發展以來,第一個強調圖像和視覺的平台,「文字沒這麼重要,美圖一定要有」的思維,推波助瀾推動了網紅的發展。現在,網紅已經成為人人稱羨的職業選項。在中國有個可愛的用法,叫做流量小花,英文則是Influencer,我覺得英文的解釋是相對中性的,強調網紅在某群體中有其影響力。
☺ 網紅力量大
2020年的美劇《艾蜜莉在巴黎》講述一個來自芝加哥、無敵樂觀的女主角到巴黎闖天下的故事。劇情設定從事行銷工作,性格過度樂觀的艾蜜莉,時不時與這城市的隨興自拍照,居然讓她在短時間內成為IG網紅。如果說戲劇反映了我們身處的時代,那麼《艾蜜莉在巴黎》肯定是集大成之影集,因為片中還提及艾蜜莉因網紅身份,在工作上變得順風順水。
網紅的力量有多大?用Netflix的紀錄片《Fyre:國王的豪華音樂節》來詮釋再恰當也不過。主辦人比利雄心壯志想在巴拉馬小島舉辦一場史上最奢華的音樂祭,深諳網路行銷的他,邀請歐美400位網紅幫忙宣傳,並找來十位超模穿著比基尼拍攝影片,在與世隔絕的小島搭著遊艇在海灘上度假。他們宣傳的標語是:「史上最奢華的音樂祭」。
一張門票就可以過上網紅的生活,這樣的行銷瞬間在IG發酵,48小時內,從一千美金的門票到兩萬美金的V.V.I.P.票全數售罄。但因為比利的好高騖遠,讓這場音樂祭成為了史上最大的笑話,參與的人們從度假變成逃難。比利的員工是這樣說的:「真正的音樂祭,在超模拍完宣傳影片時就已經結束了。」
姑且先不談比利牽涉的行銷詐騙,Fyre音樂祭之所以瞬間受到注目,無疑跟網紅宣傳息息相關。他們將網紅令人嚮往的生活態度放大,這個活動似乎也冥冥之中諷刺了當下社群媒體背後隱含的真實性,到底,讚後的真實是什麼?我們需要如此在意嗎?
☺ 真實或虛假
我曾經在出差時遇過一位IG網紅,聊天之後得知其帳號,有著數十萬人追蹤的她從時尚、旅遊到美妝,分享的推文包羅萬象,生活豐富迷人,但我抬起頭來看了她一眼,又回到手機螢幕,心裡納悶,這真的是我對面的那位女性嗎?IG上修圖過頭的照片已經快有詐欺嫌疑了吧。
最近還有一則很有意思的新聞,日本一位中年大叔重機騎士,為了讓大家更關注重機,把他與重機的合影用Face App的變女濾鏡,造成網路熱議。不只修圖,還直接改性別,真的很狂。更不用說TikTok上的短影片全都配置極為誇張的修圖濾鏡效果,這儼然已成為新世代最迷戀的社群媒體。「自從有了濾鏡之後,我都不需要化妝了。」我認識的一位網紅曾這樣跟我說。
☺ 社群媒體的焦慮和創傷
工作關係時而遇到網紅,外人看來人生勝利組的這群人,不為人知的辛苦和創傷也不少。基本上他們沒有假日,因為要隨時觀測按讚數,也要與粉絲互動。
這個年代,再也沒有像王菲那樣遙不可及的巨星,要盡可能親和,最好是所有粉絲的網路閨蜜。網紅就算安排私人度假行程也很難悠哉放空,因為不能讓網友忘記你,每每從幾百張圖片裡選出一張最好的,再套個濾鏡和修圖,這樣一做,好幾個小時就過去了。
社群焦慮症有好幾種,一種是上述網紅才有的「困擾」,有越來越多的網紅坦言這份「工作」並不適合自己。澳洲社群名人Essena O’Neill便老實說,即便她的一則IG貼文就可進帳台幣五萬元,「但當我發現自己沉迷在虛假的網路世界,靠虛假的完美博取注意力,反而越來越感覺空虛和不快樂。」她決定刪除帳號。
另一種通常發生在一般人身上,為了奪取更多注意力,在社群上過度分享自我,並且過度關注他人。這個字也可以跟FOMO一起探討。FOMO中文翻為「錯失恐懼症」,直白點說就是害怕錯過。害怕錯過朋友的聚會、害怕錯過Clubhouse上與名人在同個房間閒聊的可能,害怕錯過朋友發的任何動態……。
該怎麼面對這些焦慮?最關鍵的,就是理解臉友或IG友並不是生命裡最重要的人,如果他們是,那就更無需焦慮,真正的友誼不需要靠社群媒體聯繫,你不會因為少看一條朋友的動態而友誼告急。人生不是很長,還是要浪費在真正值得的人身上。
社群媒體只是加分題,就算沒加到這個分,你要相信真實生活裡的自己已經足夠高分。
#偷用cleo的遺珠美照 #台女 @cleoj___j
Photo by @manbo_key @cwl_photo @locuspublishing #社群焦慮 #fomo
錯失恐懼症症狀 在 美麗佳人 Marie Claire 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mcHealth】你也有這些症狀嗎?!😲
點這裡看更多>>>https://bit.ly/3puhX9w
#marieclairetw #錯失恐懼症 #驚慌 #焦慮 #已讀不回 #SA
錯失恐懼症症狀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以為自己克服了FOMO,但它卻有可能在人生晚期強勢回歸】#精選書摘
FOMO「錯失恐懼症」,從出生到死亡,FOMO都是人類心理學的一部分。如果你曾試圖哄一個不想睡覺的小孩乖乖入睡,或曾試著結束與祖父母的通話,你一定懂這是什麼意思。
而研究顯示了FOMO會直接影響你看待自己和過生活的方式。例如,有一個2018年以大學生為對象的研究顯示,擁有FOMO的人會「容易疲勞、壓力大、出現睡眠問題和生理症狀。」
#錯失恐懼 #FOMO #FearOfMissingOut #心理學
錯失恐懼症症狀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錯失恐懼症】目前還不是精神疾病的一種,但是對於年輕人卻有很大的影響 !! 2020年已經結束,你是否曾算過這1年來花了多少時間在追蹤別人的社群媒體?每天拿起手機第1件事就是看親友的IG、FB?害怕自己錯失或遺漏參與他們的生活?
根據2020年8月發表於《社會與個人關係期刊》的研究指出,「擔心別人在開心的時候你不在場」的這種社交焦慮症,又稱為「錯失恐懼症」,與孤獨感、低自尊和低自我同情有高度相關。【註1】
■「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FoMO 也被翻譯為「錯失焦慮症」、「資訊遺漏恐懼感」、「恐懼錯過」、「害怕錯過」或「擔心錯過」【註2】。雖然錯失恐懼症「FoMO」(Fear of Missing Out)這個縮寫出現的時間不長,但其背後的成因卻已存在許久。
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天生就有可能得到FoMO。早從巧人和直立人的時代【註3】,這些靠獵捕和採集為生的部落居民就很清楚自己擁有哪些東西,或者沒有擁有、但需要哪些東西才能安然度過每一天。
在那個時代,恐懼焦慮是有好處的。如果跟同伴一起遊蕩時,錯失了重要的食物來源、水源或安全的藏匿處,所有人的性命都會陷入危險。
此外,這些早期的人類知道生存還有另一項關鍵,那就是他們必須一直待在幫助他們行走在當時那種惡劣環境的群體之中。
若遭群體拋棄,或者沒有得到重要資訊,你就有危險了。你知道,在適者生存的環境中,你必須跟著群體一起行動。你必須有所歸屬。沒有FoMo,人類這個物種可能早就消失了!【註4】
■美國研究指出「錯失恐懼症與孤獨有關」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學者曾針對14至47歲來自美國各地的419位參與者進行研究,透過「錯失恐懼調查」量表的10個項目,包含是否同意「我擔心自己的朋友、密友、家人在沒有我的情況下玩得很開心」,以評估參與者在其社交圈中擔心錯失活動的程度。
結果發現,「錯失恐懼症」與高孤獨感、低自尊和低自我同情有關,較可能出現在那些對自己評價不高、感到社交孤立或兩者兼具的人身上,反之,「錯失恐懼症」可能會造成孤獨、低自尊、低自我同情以及低生活滿意度。研究指出,生活中有「較高社群媒體參與度者」,其「孤獨和低自尊」與「錯失恐懼症」之間的相關性較強。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表示,從上述研究可以發現,錯失恐懼症是1個結果,很多老師跟家長可能會因果倒置,認為青少年、成年人因為網路成癮而造成人際關係與溝通互動的問題。
但事實上卻是因為現實生活出現問題才轉向依賴網路,他們在真實生活本來就孤單疏離,借用網路媒體更加深了孤單感,呈現惡性循環,而漸漸產生錯失恐懼症或是網路成癮的現象。【註1】
■錯失恐懼症(FoMO)現象及衍生問題
目前錯失恐懼症(FoMO)相關學術研究可追溯自 Przybylski 等人(2013)以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的觀點來探討錯失恐懼症的行為及相關因素,包括:自主性(autonomy)、效能感(competence)及歸屬感(relatedness),並發現高度 FoMO 傾向者,由於缺少能力(效能)、自主性(有意義的選擇)及歸屬感(與他人的聯繫)的基本心理需求,會經常感到焦慮、自尊心低落以及自覺不夠好,對於社交關係也比一般人敏感,因而出現高度的社交媒體參與行為,期望藉以減少害怕失去無所不在聯繫的心理焦慮。
FoMO對於生活的各個層面皆會帶來相當程度的不利影響,尤在生理功能及心理狀態上最為研究所重視,初步彙整過去發現分述如下:
(一) 易使生活失序:
■睡眠及飲食作息異常、學習及工作表現不佳
越是頻繁、持續性關注網路社群,且密集地刷新動態(如:為了確保自己參與到朋友或同儕的各項活動及聚會),是 FoMO普遍出現的行為。
嚴重者不僅會間接出現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及手機成癮症,亦因耗費大量時間在社群媒體,導致睡眠時間大幅降低,睡眠品質隨之減損,因而產生失眠、睡眠不足等症狀,且飲食方面也會同步出現障礙、失調等現象,進而影響其學習表現或工作效率。
(二) 形成負向自我概念:
■自我價值感低落、情緒及行為兩極化
FoMO易使人產生沮喪、焦慮、不安等負向情感,且具有強烈的比較心態,在一次次的比較當中,常常衍生出自尊心不足與自卑感。
由於深怕自己不被他人所需要,使其注意力大多放在自己是否與他人保持聯絡及緊密關係,情緒亦受到社群軟體的動態所牽引,因此 FoMO者常會情緒化、神經質、過度敏感,致使行為也出現偏差(如:酗酒、嘗試許多高危險性行為),進而將自己暴露於危險之中。
綜言之,過去研究一致指出,FoMO 對個人的情緒及生活滿意都帶來負面效應。值得一提是,FoMO 對各年齡層所造成的影響程度皆不同,其中以對年輕世代的青少年影響最為顯著,亟須嚴加正視。【註2】
■三步驟遠離錯失恐懼症(FoMO)
研究發現,年輕族群的「錯失恐懼症」與生活滿意度有關,對於青少年來說,被遺忘的感覺對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有更大的影響。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青少年可透過3個步驟來避免社群媒體使用所帶來的不愉快:
▸第一步「辨識警訊」
當發現使用社群媒體讓自己感到不舒服、一味的羨慕對方,感覺與社群中的密友越來越疏離,甚至覺得自己很糟,應開始思考是否減少社群使用時間。
▸第二步「自我增強」
看到對方使用名牌服飾、參加派對到處遊玩,自己卻只能在家寫功課、玩遊戲,當發現自己無形中在比較時,可告訴自己不用這樣,可以「想想我有什麼,像是我很關心家人、我有莫逆之交」,增強自己在做的事情、累積自我能力,而不是否定自己去羨慕別人。
▸第三步「回歸真實」
應清楚知道社群中看到的照片與文字往往都被誇大修飾,呈現的只是他們生活中的精彩片段,而非完全的現實生活,建議可暫時將程式關閉並拿起電話打給社群中的密友,與他們聊聊天或碰個面而非沉溺在負面、比較的情境裡。【註5】
FoMO 並非一種新的現象,而是現今社會比以往擁有更多媒介,進而助長了此種擔憂。隨著網路與行動裝置的普及率提升與進步,以及青少年對於社群媒體的高度依賴下,FoMO 已然是一項值得關注的議題。
已有許多研究證實,FoMO會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以如何有效協助及介入,乃是未來教育相關工作需要更加努力的方向,避免 FoMO 對青少年所造成的可能危機與日俱增。【註2】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Przybylski, A. K., Murayama, K., DeHaan, C. R., & Gladwell, V. (2013). Motivation,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fear of missing ou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9, 1841-1848.
∎註1:
(元氣網)「不滑IG、FB就感到焦慮? 錯失恐懼症與孤獨有關」:https://bit.ly/2KOhD7B
∎註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0,9(5),頁 68-71
淺談青少年的錯失恐懼症及改善策略
http://www.ater.org.tw/journal/article/9-5/free/01.pdf
∎註3: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Prehistory -「智人」:人屬(Homo)的物種,包括巧人(Homo habilis)、直立人(Homo erectus)、匠人(Homo ergaster)、人屬魯道夫種(Homo rudolfensis)以及智人(Homo sapiens)。這些人種或已滅絕,或彼此間有親緣關係。其中,智人是人屬中唯一現存的物種。而巧人則是人屬中的第一個物種,出現在距今250萬到200萬年前的東非與非洲南部,可能自南方猿人(Austropithecine)演化而來。
https://bit.ly/38WKqyz
∎註4:
獨立評論在天下 - 「FOMO錯失恐懼症:為什麼我們會一窩蜂跌進焦慮陷阱?」:https://bit.ly/38SjfVK
∎註5:
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董氏快訊】2020/12/29
使用社群媒體莫名感到焦慮?不妨改變網路使用習慣吧!
http://www.etmh.org/News/NewsDetails.aspx?type=1&NewId=2679
➤➤照片
∎社交網絡帶來的恐慌—「錯失恐懼症」,緩解惶恐焦慮,你需要知道!:http://bit.ly/2Lmcbsb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錯失恐懼症 #FoMO #資訊遺漏恐懼感 #恐懼錯過 #害怕錯過 #擔心錯過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國立成功大學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