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鄉土教育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鄉土教育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鄉土教育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鄉土教育定義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國家語言列入十二年國教,準備好了嗎?」記者會 壹、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貳、時 間:民國110年1月14日(四)上午9:30 參、地 點: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1樓101會議室 (臺北市杭州南路一段16號) 肆、主 持 人:高永光(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 伍、...

  • 鄉土教育定義 在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14 09:30:21
    有 19 人按讚

    「國家語言列入十二年國教,準備好了嗎?」記者會

    壹、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貳、時 間:民國110年1月14日(四)上午9:30
    參、地 點: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1樓101會議室
    (臺北市杭州南路一段16號)

    肆、主 持 人:高永光(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
    伍、與會來賓:(依姓名筆畫順序)
    李德維(立法委員)
    何展旭(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內政法制組副召集人)
    段心儀(中華語文促進協會秘書長)
    陳光憲(中華學術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
    鄭正鈐(立法委員)
    謝衣鳳(立法委員)

    陸、討論議題:
    教育部將修正十二年國教課綱,將本土語言列入中學課程,此係配合《國家語言發展法》的相關規定,然而,在執行層面上,卻出現諸多爭議:
    一、 《國家語言發展法》第二條將國家語言定義為「臺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但教育部卻逕行改稱為「本土語言」,是否有違法之虞?
    二、 國家語言種類繁多,還包括手語,在課程安排上該如何兼顧?尤其瀕臨傳承危機的弱勢語言,該如何健全教育資源?
    三、 目前小學實施的鄉土語言教育,師資已嫌不足,一旦向上延伸,問題勢必更為嚴重,該如何解決?
    四、 中學生有升學的壓力,國家語言納入課程,將排擠其他課程的時間,該如何解決相關問題?
    五、 其他相關議題。

  • 鄉土教育定義 在 政變後的寧靜夏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16 11:55:35
    有 129 人按讚


    略談元清非中國論(三)

    五、愛國詩人屈原不是愛國詩人

    這一系列講到元清非中國論,並沒有直接針對這個理論做很深入的解釋,因為其實現在在台灣流傳的,並不是正統的元清非中國論,但卻是以這個理論為核心的各種變形版。(延伸閱讀1)

    你不會看到特別有人、有組織,在大肆推廣元清非中國論,但卻可以在很多綠營的政治粉專或是帶著台派思考的非政治粉專、youtube、老師、學者等身上看到這種思維。

    這些人很多是名校出身,卓有所成,有的看起來不涉政治。但是在骨子裡面的那個思維,因為浸入了不知道哪裡來的元清非中國論式的歷史脈絡,一講起中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就邏輯與心態炸裂到你懷疑自己智商。

    所以我認為對元清非中國論做狹隘針對性的介紹,其實不能完整呈現我這些年,尤其是這兩年觀察到的,獨屬於台灣的,美日式洗腦智缺氛圍。必須換個方式,用另外一個角度切入。

    不過不管怎麼寫,我想要說完我看到的全部,肯定超過上萬字,這對臉書社群的閱讀習慣來說,是個跟天一樣高的障礙,只好切割分段,但分段也有分段的壞處,就是單一篇觀之,恐更加突兀難有完整性。

    我也不知道怎麼辦,就矇著眼寫下去吧。

    ……

    ……

    屈原是愛國詩人這件事,應該是中華文化裡面的普遍常識,不過只要你有心,屈原也可以是「不愛國」詩人。

    這篇文章作者說(圖-3.1,圖-3.12):

    “當時的楚國只是一個諸侯國,如果稱他為「愛國詩人」的話,以今天的觀點,那他愛的應該不只是楚國,而該是整個周王朝不是嗎?

    所以,若只將屈原視為一個「愛國詩人」,恐怕過於草率了。”

    ……

    ……

    其實,從那篇臉書文章下面的留言可以看出,作者本來不是寫「周王朝」而是「周帝國」。

    所以他上面那段話原文應該是「那他愛的應該不只是楚國,而該是整個周帝國不是嗎?」

    這樣違反常態地將周王朝改成周帝國,再搭配上他下面的論述:

    ……

    ……

    “我們必須知道,「愛國」並不是人類的本能,而是一個後天學習來的觀念。但是,我們對於自己所生長的土地,包含故鄉的山川水土……卻很容易建立起一種不可分割的情感。

    屈原也是如此。

    他在楚國長大……他關心的,絕對不只是個人的榮辱,而是這個自己土生土長、血脈相連的國家。

    對屈原來說,他不會對一個形式上高於楚國的周帝國盡忠,因為他愛的並不是一個形式上的「國家」。他愛的是他生於斯、長於斯的楚國……”

    ……

    ……

    作者寫這篇文章想傳遞的概念是什麼,就呼之欲出了。

    如果不夠清楚,那再往下看吧:

    ……

    ……

    “我們對於家鄉的情感,並不需要透過什麼概念或論述來建立……這樣的情感是不需要被教導的……和我們今天對家鄉產生的情感一樣,並不會隨著時代演進、政治制度改變、國家版圖變革就跟著改變。

    我們可以透過教育,或以種種看似合理的論述,告訴一個人他應該愛一個他根本不曾有過連結的土地。但我們不可能能透過這樣的方式,去製造出任何真實的情感連結。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不能透過任何方式,去斬斷我們與這塊土地的情感。

    畢竟熱愛一塊土地,是如此自然的一件事,不應該受到什麼意識形態左右,或被教導應該怎麼去愛。”

    ……

    ……

    整篇文章白話翻譯其實很簡單,屈原愛的是鄉土不是國家,這情懷是高尚的,愛國家是被洗腦,就像現在愛台灣是高尚的,愛中華民國是被洗腦。

    因為要扣住「愛國家」是虛矯的,因此把慣用的周王朝改成周帝國,被網友指正以後,才改回來。

    因為要扣住「愛國家」是虛矯的,因此把比較常被比擬成聯合國這樣國際組織的東周王室改比擬成「國家」,而把當時確有國家之實的楚國,變成家鄉。

    反正,寫周帝國或是周王朝,也不能證明作者心中在想啥,反正東周王室像什麼,是沒定論的,我說「比較常被比擬成聯合國」,你也可以否定。

    ……

    ……

    整篇文章作者做了兩次妖:

    1.刻意把愛國與愛鄉土分開。

    2.刻意把早已在戰國時期,影響力以及情感上虛化的東周王室再度實體化。

    所以在看文章的時候,你會有,他好像說的都對,又會覺得,有哪裡怪怪的彆扭,這就是作者「想借周室楚國之古來暗喻中國台灣之今」,卻不適宜產生的。

    若真要拿古代歷史對比今日,東遷的西晉,南遷的南宋,都更加比楚國適合拿來對照今日的台灣與中華民國。

    周帝國以後又楚國,難道作者沒發現「楚國」也被他定義成「國家」了嗎?

    整篇行文因為要強制把周王朝變成屈原心中的國家,因此產生了很多扭曲。

    中華民國是失去了大陸國土,被迫遷移到自己「本有的」的台灣島上偏安。而不是跟周王朝與楚國關係一樣,是一個大國家逐漸分裂成很多小國家,而原來的大國家,只剩下如聯合國般的影響力。

    現在大部分人提到春秋戰國時的人物,大多會再附上他所出身的國家,而不會單純只提他是「周人」,這不就更證明,我們大多把春秋戰國群雄視作真正獨立的國家。

    這在歷史學上,不都是「常識」嗎?怎麼會有人忽然間就不懂了呢?

    ……

    ……

    六、愛國家是洗腦、愛鄉土是本性?

    文章裡面提到,愛家鄉是本性,愛國家是被教育洗腦而成的,這事實嗎?

    試想:

    如果有天,郭台銘在歐洲某個荒涼的角落建立了一個跟台灣現狀一模一樣的國家,建築乃至文化、制度等等,都一樣的國家。

    而這時候台灣發生了各式天災,十二級地震,超強颶風,中美又在台灣島進行決戰,幾萬枚飛彈,甚至核彈炸過,台灣到處都是斷垣殘壁,根本不能住人,然後還因為核彈後遺症,產生了會吃人的變異人。

    你會選擇留在台灣,還是到郭台銘建立的安和國度去?我相信,沒人會留在沒水沒糧,荒涼一片的台灣!

    所以,誰有資格說「愛台灣」、「愛鄉土」?

    當「台灣」破敗的時候,每個人都會離祂而去!所以,哪裡有人愛台灣(鄉土)?頂多只說喜歡,喜歡台灣這塊土地的美好,喜歡台灣帶給我們的好處,喜歡利用台灣!

    愛跟喜歡,兩回事!愛是付出,喜歡是獲取。

    一個父母愛小孩,小孩遭遇橫禍,即是身體衰老了,也咬牙照顧。

    我們對台灣並不能說是愛。

    作者所說的愛,就只是習慣、喜歡、適應自己出生的地方與國家。

    而更重要的是,你的國家之於你的家鄉、鄉土,就像是人的生理機制之於人的皮肉骨血。

    你有看過得病而全身皮肉爛光的病人,就會知道,沒有一個中控機制,平時光鮮亮麗的皮膚肌肉,就只會是一堆噁心的腐爛物。

    你喜歡這塊土地,那為何這塊土地會不被入侵,你的房子不會被別的國家、民族、別的地域的人,甚至是自己鄉土上的其他強豪,要拿就拿,朝不保夕?

    就是因為「有國家」作為你享受這塊土地好處的防護罩。

    對家鄉的情感的確不會因為家鄉落入敵國之手而有改變,但是你為何要不愛國,任由國家衰敗,導致家鄉易主,徒增傷感與失去利益呢?

    切割愛家鄉與愛國家,本就是種扭曲,一種為了切割愛台灣與愛中華民國而來的扭曲。

    家鄉與國家之間,的確有可能出現必須擇一取捨之時,例如國共內戰,很多人東渡來台就是選擇國家不選擇家鄉,而留在大陸的那些,就是選擇了家鄉,而捨棄國家。

    可是這狀況不適用在屈原身上,何必為了自己的政治意圖,強制比擬?

    ……

    ……

    七、哲學、歷史和文學可以是偷渡自己政治意識給群體最好的工具

    把愛自己的國家當成被洗腦,因此寫就一篇屈原是否愛國的反思,這很明顯就是先射完箭,再去畫靶。

    看起來教的是國文與歷史,但其實藏著的是政治意圖。

    在文章截圖裡面,我故意略去作者,但我相信應該有不少人知道這文章來源為何。

    這篇文章的來源,是幾年前一度很有名的粉專,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

    這粉專的人氣,六萬多。更重要的是,他表面上不被定義成政治類粉專。

    ……

    ……

    說個我曾聽過的故事:

    A女與男友是大學同系的學長學妹,根據A女自述,因為男友長得不特別亮眼,所以她一開始也沒特別注意,而她「相信」男友一開始也沒要追她,根據A女所言,她這位男友學長,初見她之時,還對她表示出頗不以為然的態度。

    A女之所以會對男友產生好感,是因為剛上大學那學期,她因為太多其他學長約,導致有些女性同學會對她多有閑言,因此她的男友,為了排解她所受的攻擊,維持系上和諧,便以學長的身份,特地將她約出來。

    因為當時在很多同性朋友間受到委屈,就在講述這委屈之際,哭了起來,然後得到了學長的安慰,因此對學長產生好感。

    好了,故事說完了,到底A女的男友只是無心插柳柳橙汁還是怎的,就以一個連情人眼中都無法變成帥哥的顏值,追到了全系第一美女,也只有天知地知她男友自己知了。

    人性本就是如此,面對一個對你有防備心的人,你要改易他的意念跟情緒方向,本就比較困難。

    所以,你想用政治粉專的身份將自己的政治意識浸入異溫層人心,比起非政治粉專要難多了。

    請問,非綠陣營有這樣的粉專嗎?那種表面上在探討文學、歷史與哲學,但內在卻不斷在偷渡作者政治意念到可以扭曲解釋知識常識的粉專!

    不要說綠營跟非綠陣營的政治性粉專,在「人氣量」上有明顯的多寡差異,在「質」上,從上述所言來看,更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

    ……

    其實,我寫這些文章,心理壓力都很沈重。因為看的人不會多,但是寫著擺著卻有機會讓自己陷入險地。

    別人說自己是歷史粉專、哲學粉專、文學教育粉專,你卻說他偷渡個人政治意識,你這不是小人嗎?不打死你打死誰?

    但是看到地表最強國文課粉專作者,陳茻先生,這幾年跑去跟楊翠、朱宥勳、「奇異果文創」,一塊編寫他們心中的國文教科書,也屢屢跟朱家安、朱宥勳兩個政治味道那麼濃厚的「非政治網紅」在一起話事。

    甚至在地表最強國文課這粉專撐香港、挺性平,乃至自己個人粉專上以另外一種文筆性調去大肆揶揄韓國瑜。

    我只能說……不管其他人怎麼想,我只覺得可怕。

    屈原這一篇文章,是寫在2015年的9月,離他粉專開張才四個月,當時執政的是國民黨。其實在2015年那一年,他還寫了不少類似調性的文章。

    例如『諸葛亮說清楚』,是在藉著諸葛亮的出師表說:現在的政治人物有必要在做出每個決策的時候,將自己的立場梳理清楚,並將之整理出來告訴人民。

    『伯夷叔齊想幹嘛?』是在說掌權者會利用手段操弄民意,而百姓被騙往往不自知。

    這些都是在2015年中以後那段選舉緊繃的日子中寫的文章。

    但是包括屈原在內的這三篇文章,老實說,都很扭曲。

    例如講述伯夷叔齊的那篇,完全無視司馬遷已經在自序裡面寫出為何寫伯夷叔齊的故事,硬是替司馬遷內心開了個司馬遷自己都不知道的小劇場。

    ……

    ……

    最後,這篇文章實在太長,不停不行。

    政治意識,不是在說,我要選哪個政黨、哪個政治人物,更多的是,我要選哪個社會、國家方向,我要選擇哪種看待事物的態度。

    例如挺同反同、擁核廢核、親中仇中乃至要採取怎麼樣的教育方向,這點在陳茻先生的國文粉專以及他為關鍵評論網等媒體寫的文章裡面,表現得真是淋漓盡致。

    他跟朱家安、朱宥勳等人真可以說是承接了他們前輩們的大旗。

    你以為國民黨跟韓國瑜敗是敗在2016或是2020,那就錯了,你以為國民黨是敗在政治能力與辯才不佳,那就錯了,一錯再錯,豈能再起?

    這是一座冰山,你只看到浮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

    我一直都說,側翼粉專如只是堵藍、打馬悍將這些只是綠營傳媒勢力,浮在水面上的部分,如果沒有冰山潛於水下部分的支持,這些綠營粉專的粉絲數量又怎麼會隨便都遠勝非綠粉專?

    你覺得陳茻、呂捷等人教過的學生、演講過的受眾,人數是超過只是堵藍還是不及?

    而陳茻、朱家安、朱宥勳等人的「所知」、「所想」又是怎麼來的?難道是天啟?

    這一切都得從數十年前大學內的各種「學術研究」和「課堂教育」開始吧!

    其實當年的文革,難道不是從民國初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演變來的?很多人會覺得拿這兩者相提並論很侮辱五四運動。但是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一個普通中性的學術研究與思想創建,被有心者拿來利用,又不是第一次。

    大家最常嘴的儒家思想,老是想要打破的禮教,不也是如此才被詬病嗎?

    更何況,現在很多,站在領導宗師地位的台派思想學者,他們的初心本來就不單純。

    到現在,這些前輩們播下的種子,藉著他們教過的菁英學生在網路社群,開出最嬌豔卻也最毒媚的花朵與果實。

    更慘的是,有些以前只能在學術領域挖空心思扭曲一切的學者,現在終於進入權力中樞,並建立起新黨國體系。

    這樣子的逆行,變成制度內外,盡在我手的絕對優勢,國民黨現在才要還擊,晚矣。

    羅智強以為他可以挽回一切,天天上街街講,我看到也只是呵呵。我對他的傻勁與品格是抱持著敬意。但問題是,你根本沒看清楚別人到底做了啥,你做了別人所做的百分之一,又能挽回什麼?

    所以,國民黨天天只能在改名被笑,不改名也被笑的窘境中打轉,卻連「看清楚」對手做過啥的意願都沒有,真的是東施效顰。



    延伸閱讀:

    1.略談元清非中國論-1:https://reurl.cc/R1YXZn

  • 鄉土教育定義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6-16 13:44:38
    有 90 人按讚

    【地方誌】三帖
    **
    》歸鄉與生根──

    鄉土召喚人心。走過五、六年級離鄉進城追求事業人生的經濟躍動期,二○一○年代,七、八年級生魚貫地走上了返鄉的歸途。

    民宿業者回來了、有機農夫回來了、生態運動家回來了、文史工作者回來了、文創小作坊回來了;終於,二○一五年左右,出版人也回來了。

    出版市道低迷、城市人情疏離,返鄉創業,對編輯人也就成了一股難以抵抗的誘惑。近年,台灣地方誌的興起,正呈現了一個較不為人注意的媒體世界。

    》用故事建構地方──

    「一個地方,要用自己的故事來定義自已。」這是一個美國廣播人的心得,我想對台灣「地方誌」的編輯們也同樣受用吧。

    獨立電台記者兼製作人艾利森(Jay Allison),二○○一年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建立一個覆蓋鱈魚角(Cape Cod)、瑪莎葡萄園島(Martha’s Vineyard)和南塔基特(Nantucket)的廣播網。

    「我希望這個廣播具有海角和島嶼的特性,和其他任何地方都不一樣。」艾利森一開始就定位了品牌的特質。而這也是所有「地方誌」編輯應該反覆自問的問題:「我希望這個刊物具有怎樣的地方風格?」

    廣播和「地方誌」一樣,閱聽者十分獨特、分眾,因此,媒介就要有更強烈的風格特色。「我是什麼」(守住邊界內的定位)與「我不是什麼」(抵抗邊界外的誘惑),是同等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廣播和「地方誌」一樣,媒介與閱聽者的交流是十分私密的。廣播的主持人不會喋喋不休,他讓聽眾打電話進來分享他的故事、他的心情;讓守在電台另一端的其它聽眾,感受到「同類的共鳴」。

    媒介要能適度放下「編輯的自我中心」,讓媒介成為媒介;確切地說,媒介只是一個營造特色獨具的社群交流平台而已。

    台灣「地方誌」的編輯,也許應該更多地放下自我,不要急於主張、不要急於倡議,想想:我們應該找誰談談?誰是社區的文化人?誰是業餘歷史學家?誰是講故事的高手?

    多講故事;故事既能發現地方,更能建構地方。

    其實,發現地方,也就建構了地方。它自然會在跨越邊界的同時,形成獨特的自我。我想,這應該是「地方誌」的使命吧!

    》商品化與獨立精神

    台灣的地方誌還在草創階段,相較於先行的日本同業已有較成熟商業特性,台灣地方誌依然有著濃厚的文化與社會運動性格。

    當然,文化與社會運動性格並沒什麼不好,問題只是,過度單一的地方誌,無法呈現地方精神的多樣性;更現實的是,沒有適當的商業模式,讓雜誌無法長期深耕,往往兩年不到就瀕臨財務困難。

    「商品化」並不是地方誌的唯一出路,但卻值得探討。

    「享受更多北海道樂趣的概念型郵購雜誌」,北海道的《Slow》雜誌,封面文字直接宣示品牌定位。雜誌內頁甚至附有訂購單,販售的產品從手作包包、傢俱、美食,到農漁產,北海道各地名產應有盡有。

    「雖然《Slow》某種程度上具有精美型錄的功能,但絲毫無損閱讀的樂趣,無論是企劃主題、圖文還有美編的表現都在水準之上,可以看出編輯團隊致力於推廣北海道物產、文化以及對土地的關懷。」

    「商品化」並不盡然就不能張揚媒體的想法與理念,也並不盡然就會喪失媒體的獨立精神。

    「我們會繼續發行雜誌,還希望能出幾本好書。如果說雜誌是訊息的傳遞,那麼書本就肩負了教育的功能。我指的教育,並非單方面要教人家什麼大道理,而是希望我們發行的東西,能喚起更多年輕人改變家鄉或人生的動力。」攝影師出身的《Slow》創辦人高原淳說。

    (圖:龜山不是島)

    **
    《編輯七力》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5894?loc=P_0005_012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