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道德風險案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道德風險案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道德風險案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道德風險案例產品中有12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獨立評論網路文章發表】孩子偷竊說謊怎麼辦?讓父母變身偵探,找出背後的動機與解方 。 在親職教養的諮商時,多數都是這樣的劇碼: 家長氣急敗壞或無奈地:「孩子可以做的不去做,講也沒有用,都是故意的...」 親子關係很悲情,不是孩子要氣死家長,就是家長會打罵孩子 這,到底是誰逼誰? 我想,不會是孩子天生...

道德風險案例 在 一六 · 台北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17:19:29

《領養真的代替購買了嗎?》 投稿人|林宏廷 ❙前言 如果上網搜尋哪種管道較適合取得寵物,我想時下多數網友必定會毫不猶豫地推薦「領養」吧!市調公司時勢也曾預估台灣的毛小孩數量將在2020年超越兒童數量,達成黃金交叉,不禁使我懷疑,究竟身處動保意識高漲且少子化的時代,「領養代替購買」是確實篤行的承諾還...

道德風險案例 在 林凱鈞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0:54:20

【凱鈞話重點】生活本就大不易,情緒起伏要留意!情緒可能引發哪些疾病?如何控管情緒? 現代人生活步調忙碌又緊湊,成日被各種壓力包圍,像是來自家庭、學業、人際、事業、財務、感情、健康等因素,當長時間處於高壓與焦慮等狀態時,情緒就容易因過於壓抑或受迫害,而出現扭曲現象,使心理及生理都可能產生疾病。初期常...

道德風險案例 在 邱昊奇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6-15 11:51:06

- 有個很知名的聖經故事,丹麥學者齊克果稱之為「亞伯拉罕的不安」: - 神對虔誠的族長亞伯拉罕說:「帶著你的兒子到摩利亞山上,在那裡殺了他獻祭。」 - 亞伯拉罕依照指示,帶著兒子到了山上,正舉刀要殺了自己兒子時,聽到天上傳來天使的聲音:「不要殺了那孩子,神已經了解,你為了神能夠殺害自己的兒子。」 -...

  • 道德風險案例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2 18:00:14
    有 54 人按讚

    【獨立評論網路文章發表】孩子偷竊說謊怎麼辦?讓父母變身偵探,找出背後的動機與解方

    在親職教養的諮商時,多數都是這樣的劇碼:
    家長氣急敗壞或無奈地:「孩子可以做的不去做,講也沒有用,都是故意的...」
    親子關係很悲情,不是孩子要氣死家長,就是家長會打罵孩子
    這,到底是誰逼誰?
    我想,不會是孩子天生來討債,沒有這種人設
    而是要求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某些事不對勁了才會這樣,是孩子的?是家長的?抑或社會化本身就錯了?
    去當偵探了解事情歪掉的真相吧

    尋找偷竊背後的需求與動機
    「偷」是不敢光明正大,趁人不備時拿取。與其譴責這樣的行為欠缺道德,不如探討孩子為何這麼做的動機。
    首先,刪除「孩子天生就是壞胚子」的假設。不會有人天生無故使壞,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定有原因驅使他從行為中得到好處。「偷竊」本身是不好的,大多數小孩都知道這件事。但如果明知道偷竊不好還是不顧風險,那就更值得探究背後有什麼夠強的動機了。孩子也許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做父母的就來當一回偵探,去找出行為背後的意圖與功能吧!真相只有一個,是「這麼做能滿足他什麼?」底下幾種猜測供大家參考:

    1.環境誘惑大於意志控制。像我小時候的例子,打開抽屜就能拿錢,實在太輕而易舉,「拿幾個銅板應該不會被發現吧?」等於天天考驗孩子抵抗誘惑的能力。與其要未發育完全的孩子單憑意志力,我都建議不如「抽屜鎖起來」更簡單。

    2.生活太無聊,拿錢找樂子。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偷的錢究竟拿來做什麼,有時候從用途可以看出「孩子想要什麼」的端倪。我發現,大部分孩子偷錢也只是想滿足當下的玩樂需求而已。這表示孩子生活無聊,玩手機、看電視可能都被限制,突然發現有錢就可以去做很多事。一個案例是偷錢去夾娃娃,一千多塊的零錢只換到一個盜版玩具。但孩子不在意這個成本,因為他要的只是玩樂過程中的刺激與成就感。另一類孩子是偷錢拿去請客,以金錢維持友誼關係。這可推論孩子原來的人際關係不好,因為沒人跟他玩而想出來這個辦法。孩子想要的是玩伴,只是方法錯了。

    3.要起疑「太容易被抓的偷竊」。孩子若故意偷竊,通常會精益求精改善技術,以免下次再被抓。然有些孩子很奇特,偷竊被抓好像都不曉得要改進,說謊也是一戳就破,問他為何要這麼做也說不上來,簡直偷得莫名其妙。一直重複卻沒有改進的行為,通常屬「衝動行為」,此時除探求行為動機,還要另外考慮孩子是否有特殊狀態,主要是發展障礙,如注意力缺乏(無法延宕情緒滿足,當下想要就行動)、亞斯伯格特質(自我中心的想法,固執認為這是拿、不是偷)等等。發展障礙是先天性神經系統問題,需要尋求專業協助。

    4.來自他人的壓力。這更麻煩,這不是孩子想偷,而是逼不得已,如被威脅恐嚇、被迫繳保護費,或者是不小心闖禍要賠償對方又不敢講。這類原因除了偷竊行為,孩子在性格表現及生活態度上也會有變化,要特別留意。

    全文連結: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1355

  • 道德風險案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30 22:28:09
    有 205 人按讚

    #你的紓困我幫你討
     
    ✅補助被老闆侵占了嗎?請填寫表單:
    https://reurl.cc/W3jK7D
     
    「請問各部會,有沒有接獲勞工投訴,3萬+1萬的紓困補助被雇主侵占?」
     
    國發會:「沒有」
    文化部:「沒有」
    教育部:「沒有」
    衛福部:「沒有」
    勞動部:「沒有」
    經濟部:「我們還在清查… …」
     
    你相信,真的沒有勞工被雇主侵占補助嗎?
     
    今天,我跟邱顯智委員以及王婉諭委員,召開「勞工紓困大抓漏,黑心老闆別欺弱」的記者會。
     
    吳先生擔任健身教練,多次詢問公司,是否有代為申請紓困補助,公司總是回答:「沒有申請到補助。」吳先生出於好意,想要了解公司的申請是否被卡關,於是向我陳情,沒想到,我函詢體育署的結果,卻出乎他的意料。
     
    公司七月就請領到補助了。
     
    像吳先生這樣,雇主刻意隱瞞資訊、甚至侵占補助的案例,不只一件。
     
    台南一位在視聽服務業服務的劉小姐,透過粉專向我詢問,他們公司只給他5千元的紓困補助,這樣是合理的嗎?
     
    劉小姐:「公司說我的勞保投保在別的單位,所以才能領到這筆紓困補助,但是,不是應該是3萬加1萬嗎?為什麼只有5千元?」
     
    我幫她函詢經濟部商業司,果然,又是一起雇主侵占補助的案例。
     
    依據各部會的紓困補助辦法,當勞工的紓困補助被侵占的時候,主管機關會將雇主以侵占罪移送檢調,接著,就是「依法追回紓困補助」。
     
    邱顯智委員直接批評:「荒謬!這是國家與勞工之間的授益性行政處分,雇主只是代為轉發,雇主如果侵占勞工的補助款,國家還是要把補助款發給勞工,怎麼會追回補助?那勞工的3+1萬要跟誰討?」
     
    醒醒啊!你追回的是給勞工的補助啊!
     
    事實上,這正是時代力量從六月審紓困預算以來,不斷批評、質疑的做法
     
    國家應該要將紓困補助,直接發給勞工,而不應該由雇主代發。
     
    將給勞工的紓困補助,由雇主代發,便會發生道德風險,同時也增加勞工與雇主之間不必要的爭執與對立。
     
    我將經濟部的函文轉發給劉小姐之後,劉小姐順利從公司領取應有的3+1萬紓困補助。
     
    勞工在這場疫情的衝擊之下,明明是最迫切需要政府幫助的人,卻因為主管機關貪圖行政上的方便,讓廣大的基層勞工,變成紓困方案中最大的漏洞。
     
    沒有個案,部會全部都在裝傻。
     
    國教署還直接回文:「尚無事業單位將紓困補助抵充雇主應給付勞工薪資之情形。」
     
    真的很敢寫。
     
    記者會開完後的一小時內,我們信箱就收到三封陳情了啦!
     
    由於我們不確定國發會何時才能改善現況的問題,在國發會重新研擬政策的過程中,如果你對於自己的 3+1 萬元補貼有疑義,歡迎聯絡我,直接填寫表單,我們會幫忙函詢各主管機關,業者請領補助的狀況( ➡️ https://reurl.cc/W3jK7D)
     
    政府沒做到的,讓時代力量來做!
     
    【延伸閱讀】
     
    ✅2021-08-30 邱顯智委員臉書貼文:你的紓困我幫你討
    https://reurl.cc/MAndZ4
     
    ✅2021-08-30 王婉諭委員臉書貼文:補助被侵占?請與我們聯繫!
    https://reurl.cc/gWLm8L

  • 道德風險案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23 12:10:15
    有 1,103 人按讚

    需要換寫點別的,不然會很悶

    來分享一下我對能源的想法與轉變好了。在我還是大學生的時候,看各種發電,很講究所謂的數據,最好是官方數據,只要不是官方發布的,都會抱持著不要相信的態度。跟政治正確橫行的這幾年類似,陰謀論通通是不值得看的,只有公信力高的大媒體才能相信一樣(?)

    我是常找教授跟去教官室泡茶的那種人,混熟了多少會聽到點八卦,然後...........對數據產生了很高的懷疑。因為教授就有立場,90年代就讓我碰到好幾個統獨極端的例子,他們也有人參加過政府案子,專家學者身分與會,只能說不同立場看事情,差異真他X的大。

    等到自己開始出去接觸了,這些年也有想碰能源產業的東西,近20年的想法就轉變很快,可以說接近月月轉、年年轉。依照某些立場堅定的人來說,這叫做立場反覆不可輕信。XD

    好了,講重點,為何想法會常常轉?

    大致上,能源產業到政策,不是物理問題。通常一個技術發展出來到成熟,可以成為一個產業,大體上都在理論上是安全的。實際上?別鬧了。

    所以,主要問題在政府體制上是政治,產業上是管理。

    你要說,換了屁股就換腦袋也可以,我的看法是,你要擔憂的事情變多了,當然會換想法。

    以技術上來說,我碰過的狀況是,技術本身的穩定性是一回事,會不會造成整體的損失才是重點。假設發生狀況的機率是1%,主管的角度會分成兩個方向,一種是算帳本,1%造成的損失期望值多大,所以該不該推這個。就理論上如果會賺錢、能源產出是正的,看起來就可以推不是?

    第二種方向,涉及到人事角力,因為改變不見得一定是好的,假設既有的辦法運轉良好,也沒出大事,因應風險的準備也很充分。那麼,我們要拿什麼理由,憑著未來可能發生的那一點機率,就要求要開始改革?萬一失敗,主導整個計畫的人,他的未來可是會消失的,能源產業或政策,不是小事,稍有差錯都很大條。

    這當然會讓主導者站在非常保守的心態去處理。

    另一常見的問題,是政府法規跟不上,前幾年我就有切身之痛。總之,法規訂定的當年,台灣可能沒有此產業,或是規模很小。所以要找專家,找不到業界人,只有學界做過相關理論的。看法規,搞不好還有找都沒找過,反正當年也沒人在乎,公務員就照流程跑完。送立院,幾十年前也沒人懂,就這樣過了。

    換到今天,產業狀況改變,想推的人被禁止這個禁止那個搞死,他當然痛罵政府顢頇。但你說這是現在公務員的錯?當年主導者可能早退休,甚至都掛了,新上任的根本不知道發生何事,只能照章處理。

    這就涉及到另一個,立法委員的專業夠不夠,大致上我遇到跟聽到的情況,真的想幫忙的很認真,也想釐清問題,但常常無法修法成功。因為多數情況是立委要忙的事情太多,無暇全程顧及,只能仰賴助理去協調相關部會,然後這回到另一個立委身上,修法又不是一個點頭就可以推。

    這講講好像又回到自治問題,立委數量太少,中階層的議員選舉不見,其實都在壓縮政治的協調能量。

    嘛,這就不管。立院不是只搞定一個立委就好,要提出案子到大會通過可長了。能源產業的相關專業意見,總算找到有研究的學者,國內既有的產業加入,總可以搞定了吧?

    沒有,現在遇到兩大困境。第一個就是政治對抗,尤其當蔡英文提出新一代的能源政策,藍營就得反對,而且是明著要對幹。這其實很妙,台電已經不反了,相關專業的專家,跟著時代前進,以及其他國家實驗性的結果,也都在修正。但泛藍陣營因為政治理由,只能反對。

    這種為反對而反對,很像90年代以前國民黨罵在野黨的態度,只不過現在的情況完全相反,變成國民黨對抗自己創造的官僚組織,然後對抗不了就說人家是綠的。被抹的當事人恐怕還一頭霧水,真的被告或是威脅的,氣到投奔綠營的例子不少見。

    為反而反的後遺症,就是泛藍只能找很外行的去充內行,沒做過相關產業的去罵產業。然後這些找來的磚家,反過來影響了民意代表,讓立委跟助理群相信這些磚家是專家。

    這些磚家最會幹的事情,就是把技術問題弄成政治問題,10年前行不通的技術現在可以了,就製造輿論說挺現在技術的專家都是綠營打手,然後那些停在過去的磚家就可以變成藍營的技術大師。結果當然是磚家專家分不清,一般人被所為的立場反覆騙得團團轉,還真以為技術跟環境千年不變。

    另一個困境,是能源開發牴觸到台灣許多環保分子,三接那個還算鬧大了得到支持,其他的案例數都數不完。大多數的抗爭,反對開發光電、綠電、X電,都結合了在地民意想要爭取補貼的意見。

    最常聽到的例子是下不了台,高舉環保大旗的,舉到後面開會看資料,心裡也曉得這些產業沒有問題,而且長期來講還算是幫助了台灣乾淨能源進展。但鼓吹了當地民眾抗爭久了,餅越畫越大,當初說的不抵抗就是台灣沉淪,現在能退嗎?結果就是打死不退,一路抵抗到自己都得要相信謊言。

    這其中,政治價值對抗反而是配角,比較像是因為你提了所以我就得反對,問題是全盤反對還是部分反對,我方有沒可以插手的餘地,有無利益可爭?政治的極端對抗,造成的是利益區劃的淨化,變成我方已經無對方可插旗空間,對方的地盤我方也沒插手餘地。利益變成零和,然後倒楣的就是產業。

    主要的對抗,多半是從極端的意識形態出發,至少我看到的多半是主張環保的指控其他人不環保。但你說不環保,指的是哪種?從40分進步到60分的改革算不算比較環保?

    不算,因為國外已經有100分的,你為何不用?

    呃,大哥,就還在實驗性階段,也還沒大規模推行。在台灣,沒有示範廠,就想要一次推到底,公務員根本不敢,尤其違法的也不敢。結果就變成,當產業要去推動修法,常常轉到媒體上變成利益團體勾結立委圖利財團,然後舉著道德大旗的得到掌聲。

    這其實很妙,就跟半導體製程已經進化到不知哪裡,我還是只聽到幾奈米的比較好,28奈米到14奈米再到7奈米,只差一點點啊...沒有很難啊...這樣。(倒)

    能源相關產業稍微碰了一下,知道實際發展的情況,技術進步到哪,考量的通盤性完不完整,這行的專家其實很清楚。

    只能說喔..........上太空的被人罵只會殺豬公,正在殺豬公的宣稱殺豬刀已經屠龍成功。

    算了算了,多說浪費時間

    現在完全理解,剛上大一就跑去問教授問題的我,為何被罵說先去乖乖讀書幾年再來,教授當時的心情如何。XD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