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通識持份者角色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通識持份者角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通識持份者角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通識持份者角色產品中有1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是 #記者節,齡予也來跟大家分享,會入行當記者甚至走到現在,其實是陰錯陽差。 不能否認我從小在家人面前很愛發表,是個求關注、表演慾很強的小孩(笑),齡爸媽常覺得我很煩,一有學到什麼新招,總是第一時間想要表現給她們看,得到他們的讚賞,非常在意他們的評價與眼光。 偏偏我不像齡姐,很會彈鋼琴,芭蕾舞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連月以來,不少學生因為反修訂《逃犯條例》而走上街,用不同方式表達不滿。今集的《港。故》嘗試從老師角度,了解這班年青人到底在想甚麼? 任教通識科十年的周老師(化名)坦言,在這硝煙四起的日子,他花了不少時間在課室以外,透過電話向學生給予情緒支援,「尤其係開學之後,坦坦白白我哋所有老師都放低咗所謂嘅立場...

通識持份者角色 在 一路上 IG,一路温 DSE (HKU LLB)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1 10:48:24

🔥(免費!!!)限時 100 + 100 + 30份 😳⁣⁣ (Update #2: 差唔多額滿見仲有同學仔繼續參加緊,我會送出最後30個名額!) ⁣⁣ 🧭 LS Core Intensive 試睇!⁣⁣ ⁣⁣ 🔑 精華 25 分鐘 + 送筆記⁣⁣ 💡 今次我會用最難嘅今日香港議題,試一次你就會知道...

通識持份者角色 在 游大東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4-29 03:21:33

【 賣文時間/黃慶堯10年進化史 】 _ 近日劇場界可謂相當熱鬧,數數手指,包括在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場公演30場、由葉德嫻與蘇玉華主演的PROJECT ROUNDABOUT劇目《親親麗南》;王梓軒主演、劉松仁首執導音樂劇《利瑪竇》將於1月4日在香港文化中心第二度公演;香港話劇團與演戲家族聯合製作的著...

通識持份者角色 在 港。故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4-28 07:15:02

【#港故】社會撕裂家人反目 中學老師變身「家庭和事佬」 . 想睇返原汁原味足本片段,即刻follow👉@oncckonggu👈同去IGTV📺睇啦! . CLICK link in Bio👆SUBSCRIBE our Youtube channel🎞 for more videos! . 連月以來,...

  • 通識持份者角色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1 16:27:22
    有 2,845 人按讚

    今天是 #記者節,齡予也來跟大家分享,會入行當記者甚至走到現在,其實是陰錯陽差。
    不能否認我從小在家人面前很愛發表,是個求關注、表演慾很強的小孩(笑),齡爸媽常覺得我很煩,一有學到什麼新招,總是第一時間想要表現給她們看,得到他們的讚賞,非常在意他們的評價與眼光。
    偏偏我不像齡姐,很會彈鋼琴,芭蕾舞也學的普普通通,溜冰也勉勉強強,數學科學邏輯爛到爆,倒是小小年紀就很會認字,很喜歡看書,喜歡聽相聲,喜歡聽故事,還能把故事轉述的有模有樣,於是這就成為我博取眼球最好的方式。
    每天晚上吃飯時間是我們家規定要交流的交心時刻,我們要報告一天大小事情,我會說好多故事,新學的詞彙、順口溜、名言金句、俗語典故,因為很想要表現,所以我會不停的蒐集素材,小學時很常泡在圖書館,也很自然的因為文藝少女的樣貌被徵選參加語文競賽。
    要參加哪個項目呢?因為不喜歡念別人寫的文章所以不是朗讀比賽,因為常被人誇獎不怯場聲音不錯聽所以感覺可以比作文比賽更多一點,但普通的演講比賽又怕預先準備太過斧鑿,練習一百次都沒感覺了,那不如就是臨時抽臨時準備的 #即席演講 吧。
    即席演講需要的是持續的充實自己,博而不一定需要精,知道很多通識,什麼都能講上一點,想一想或許當時就在為現在的記者路做預備訓練。
    總之,熱愛閱讀的習慣,結合了好勝心,我一路上參加比賽,比啊比的持續訓練自己,比到了國中、高中,拿過市級的不錯成績,也讓多看多聽的好奇心內化成個性。
    高中時加入了思辨性的辯論社團,對於每件事學習到了懷疑、提問,跳脫角色作正反方設想。到了大學進入國文學系,雖然沒想過教職為業,但始終熱愛文史哲,對於文學、歷史、哲學都相當有興趣,各種雜書比課本更讓我著迷,看見了世界的可能性,上起選修課比起必修課還要用心。
    硬要說的話,一堂選修課"報導文學"是我年輕時最接近記者的緣分,當年我大二還大三,報導文學是以新聞事件延伸,從中加入文學性的筆法、以真實為基礎,也許是訪談可能也可以架構出一個小說、一個虛擬的故事。
    我選擇" #野百合學運"那個百花齊放的自由年代,非常有野心的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心情,寫出了一場十一萬字的學期作品。
    過程是非常土法煉鋼的,完全沒有任何人脈的,用很笨的方法,打企業電話、官方EMAIL,鍥而不捨的連絡上了當年各大學運要角,學生們、教授們,還有PCHOME創辦人詹宏志 李明璁教授 當年等等對於一個大學生而言,難以企及的大人物,盡力還原李登輝前總統與學運世代對話的風起雲湧內幕,那個讓人著迷的年代。
    我花了一整個學期,看了數十本文獻,做了好幾場訪問,打了數萬字逐字稿,熬夜了好幾個禮拜,熱血沸騰了許久,第一次自己默默得有股要把事情、真相傳遞的使命感。
    但我並沒有因此把記者當作職志,大學的我,接了不少家教,到補習班教大班,還去藝廊策展賣畫,忙著賺錢(現在覺得好可惜應該去多體驗人生多實習),還玩票性質的陪閨蜜去三立排隊歌唱選秀節目,很不幸的,又高又帥像趙又廷聲音渾厚動聽的閨蜜沒有選上,我卻選上了,在演藝圈門前拐了一圈,沒想過要當明星的我,面對大唱片公司的好說歹說,怎樣都不肯簽經濟約,成為演藝圈不紅藝人的可能也隨之破滅~
    當時對歐洲文化跟哲學非常有興趣的我,原本打算到歐洲念完語文學校申請念藝術或哲學相關,出發前跟齡爸閒在家看電視時,意外看到國內某電視台跑馬燈跑著:徵選儲備主播,坐在我旁邊的齡爸說了一句:捨不得你出國捏,姐姐已經出國了,如果留在台灣做主播也不錯,不然你去試試看?沒中就算了?
    爸爸都開口了,那就為了他試試看,讓他死心吧😂毫無相關科系經驗的我就去徵選了,沒想到慧眼獨具的主管,在數千人的三關徵選當中,竟然讓我過關斬將的選上了⋯但是我沒有在那個電視台,有如直升機的直上主播,因為我早就訂好三個禮拜後去法國考語文證照的行程,沒辦法走完試用期,本以為驚奇之旅就這樣了,沒想到負責帶我的「導師」前輩覺得我太適合做記者了,把我的履歷轉到另一家很缺人也不在意經驗的電視台⋯我一回國就開始上班了⋯
    從最基層的記者開始,跑跑跑,可不是專案空降的特殊份子,新聞寫稿基本常識一概不會,每天忙到沒時間吃飯是日常,改稿重新修帶子是初期家常便飯,當然也有想放棄的時候,可是總覺得一股不服輸「真的做不到嗎?」「再試試看吧」「這點困難我應該可以克服吧」⋯這樣的好勝心撐住了我。漸漸花了幾個月抓到訣竅,變成可以使用的跑線記者,再經由台內徵選上鏡,記者兼任主播,最後陸續轉換時段,轉換電視台,再成為現在受到你們肯定的齡予主播。
    這個過程說來短短,但至少十年光陰,十年一刻,過程有美麗的風景當然也有崎嶇蹣跚,有人形容就像是走在一條看不見盡頭的隧道,透著微光引領你向前,但如果信念不夠強烈,也許就會在路途中從中間的安全門右拐左拐的離開了,但我無比幸運,#有許多貴人幫忙,#無比無比的感恩。
    我只想說,在記者節的這一天,我很高興我還在路上奮鬥,我珍惜自己可能帶給社會的影響力,很小心的使用。
    最要感謝 #齡粉 觀眾們每天給我實質的鼓勵,打開電視給我 #亮眼收視率 的支持、到我的粉絲團留言支持我,傳給我播報的截圖,真的很感動;也要感謝我的公司三立新聞 :給我舞台讓我表現,有許多像是媽媽、姐妹一樣的長官、前輩、夥伴跟同事,無論如何總給我滿滿信任、包容提點還有無私提攜,讓我可以安心的為了同一個方向而努力,盡全力貢獻所學;最後也要感恩三立伊林專業的梳化團隊們,每天用巧手妝點腐朽為神奇,以朋友的身分溫暖陪伴。
    #記者是一個為了他人而付出的職業,我們往往衝鋒陷陣,在第一線為了其他人的權利而爭取、而奮戰,常常我們為了別人,會忘記自己,我們的家人也被迫多所犧牲。這是我們為了理想的選擇,你不需要同情理解,但希望你能多點尊重。我們每個人心中有想要守護的理念,也邀請你不要用謾罵訕笑,而是用正面正向的力量,以此自勉:"你必須變成改革的動力,成就你希望看到的世界。"

    最後再強調一次 謝謝大家 謝謝你們,
    也謝謝沒放棄的自己

    #主播 #張齡予 #三立 #三立晚間新聞 #台灣大頭條 #每晚五點四十五開播 #五十四頻道

  • 通識持份者角色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5 08:41:21
    有 10 人按讚

    通識科被「改革」後重新冠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今年 9 月新學年由中四級起推行;教育局自 6 月起舉辦多場公社科教師培訓課程,14 日的課程講解學與教策略及資源運用,由局方通識教育組課程發展主任任講者。

    有份參與的通識科教師、教協理事田方澤向《立場》透露,講者反覆強調「批判性思考」並非為反而反,又提醒教師不要以政治灌輸學生;而在教與學例子中,講者建議教師可用角色扮演教授中國綜合國力;但所提到的 6 個角色均是支持中國的持分者,他質疑:「(教育局)所指的多角度是否只是正面下的不同角度,而不包括負面角度?」

  • 通識持份者角色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2-02 16:30:07
    有 22 人按讚

    昨天我們分享了曾齡儀老師在《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追溯了台灣沙茶口味的起源是南洋的沙嗲,那麼台灣人最熟悉的「沙茶火鍋」又是如何流行起來的呢?

    這篇來自【中國地理學會會刊】上的文章,摘錄改寫自《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帶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台灣「沙茶火鍋」發展起來的過程。從中可以看到這是一個橫跨60多年的歷史,沙茶味逐漸成為台灣飲食的基調之一

    --------------------------------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高雄SOGO誠品】二月份活動
    主題:潮汕不只是沙茶火鍋~《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新書分享會

    時間: 2/9 (二) 1900-2030

    作者:曾齡儀 (《沙茶》作者/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主持與對話:宋世祥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簡介:
    潮汕沙茶火鍋是高雄具有代表性的美食,但背後卻有大時代與大社會的故事。作者曾齡儀將帶我們看到潮汕沙茶飲食文化的發展脈絡,以及潮汕火鍋如何伴隨著移民浪潮成為高雄人的最愛。

    *為配合防疫規定,入內請配戴口罩,現場實名制登記姓名與聯絡電話。

    *本活動會視疫情發展配合衛生單位與場館做相關因應措施,建議到場前請先關注【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粉專消息。
    --------------------------------
    當「沙茶牛肉」端上臺灣餐桌

    二次戰後,大批外省軍民跟隨國民政府來臺,乍入新地,當務之急是如何維持生計,潮汕人便想到以家鄉的飲食為業,於是從北至南,臺灣各地都有潮汕移民經營的店家,販賣沙茶麵、沙茶炒牛肉和沙茶牛肉鍋,包括:臺北西門紅樓、新竹城隍廟口、臺中火車站、臺南民族路和永樂市場、高雄哈瑪星、鹽埕以及屏東民族路夜市等,透過新移民的手藝,沙茶飲食逐漸在臺灣闖出了知名度。

    然而,在沙茶菜餚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牛肉」,卻是多數「本省人」的飲食禁忌。臺灣的牛隻品種以黃牛與水牛為主,分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來到臺灣,黃牛是荷蘭時代從印尼引入,水牛則在清領時期隨著漢人移民入臺,主要用於耕作、搬運負載和製作蔗糖等勞務,人牛之間感情緊密,人們自然不忍食之,再加上宗教信仰因素(例如一貫道),久而久之,臺灣社會甚少食用牛肉。到了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帶來西方的營養學論述,認為牛肉營養價值高,有助於強健體魄,開始鼓勵臺灣人食用牛肉。不過,飲食習慣非一朝一系所致,民眾對於牛肉依然敬而遠之,只有少數知識份子或是都市菁英願意嘗試「壽喜燒」之類的牛肉料理。

    在上述脈絡下,戰後潮汕人帶來的「沙茶炒牛肉」或是「沙茶牛肉火鍋」衝擊了臺灣本地的飲食習慣。根據受訪的店家表示,早期上門的顧客雖然也有一些做生意的本省籍老闆,但還是以不忌諱牛肉的外省族群為主。店家為了拓展客群,也會提供「沙茶豬肉」供顧客選擇。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blog.geogsoc.org.tw/history-of-shacha-sauce/

  • 通識持份者角色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10-27 18:00:11

    連月以來,不少學生因為反修訂《逃犯條例》而走上街,用不同方式表達不滿。今集的《港。故》嘗試從老師角度,了解這班年青人到底在想甚麼?

    任教通識科十年的周老師(化名)坦言,在這硝煙四起的日子,他花了不少時間在課室以外,透過電話向學生給予情緒支援,「尤其係開學之後,坦坦白白我哋所有老師都放低咗所謂嘅立場,去協助紓緩佢哋(學生)嘅精神壓力。」而他也會在「人鏈活動」中觀察,以確保現場學生的安全。

    學生與家人爭執 老師充當和事佬

    今時今日,反修例風波不止於政治爭拗,撕裂已波及各個家庭。周老師也遇過有學生因政見不同與父母爭執後,有情緒問題而求助,需要他深夜趕到學生家中處理,「其實佢係好愛錫佢嘅父母,佢都明白自己喺意見上一啲好衝動嘅表達可能會傷到佢哋嘅心。」在他的協助下,經歷幾小時傾談,學生和他父母間的火藥味也慢慢減退。

    「其實回歸生活,無嘢比親情重要,原來無論係嗰位同學又好,或者佢嘅屋企人又好,大家都係想大家平平安安、安安樂樂咁食餐飯,但呢幾個月可能因為政治,令大家嘅關係愈走愈遠,所以我覺得有自己嘅使命感喺度。」周老師他坦言現在工作量大增,但卻未想過放棄,「只要能夠幫到我哋嘅下一代,幫到我哋嘅年輕人,哪怕只係好皮毛嘅力量,我都覺得係值得。」

    堅持信念,另一原因是他也在這幾個月的經歷中,找回了當初選擇投身教育的初心,就是實踐人文關懷,「佢哋要求嘅所謂獨立調查,呢個喺社會上有廣泛共識嘅一個訴求,得唔得到正視,我相信可以證明到佢哋係強勢定係弱勢位置。對於呢班唔能夠得到正面看待嘅人嘅處境,我對佢哋予以多一點關懷,我相信呢樣嘢都係我自己當初抱有嘅初心。」

    嘆有權者對年青人缺乏體諒

    周老師憶述一次與學生們聊天的感受,對話中他表示欣賞他們對關注的政治,也為他們有可能違法或傷害到自己而痛心,說完之後同學感動地表示多謝。這次經歷令他明白到,年青人並不是需要政見上的支持,而只是一份關心和諒解,偏偏現在已很難找到,「如果有更多成年人或擁有權力嘅人,對於呢班年青人係予以體諒、諒解,事情又會唔會發展成今日嘅地步呢?我永遠都相信給予正面能量嘅重要性。」

    理解錯誤原因 正向教育打破不信任

    他相信在教育之前,是先要跟學生建立信任,「年青人可能對於建制或政府有好大不滿,我哋嘅職責係修補所謂嘅撕裂或世代隔膜,我哋可以畀一個平台佢去展示不滿,我哋有空間畀佢去做想做嘅事,但係我哋希望佢能夠對老師、學校多予信任嘅態度,唔好輕易去同我哋作出對立嘅局面,之後再同佢哋講罷課嘅利害,又或者違法行為對自己嘅影響,一定要先建立信任,之後一切教育工作先會嚟得比較容易。」

    他堅信,為人師表師應該以正向方式助學生重回正軌,「縱使佢哋係有錯,但你只要可能講聲『我會理解你唔交功課背後嘅原因,但係都希望你清楚自己嘅角色同責任』,原來一句所謂嘅理解,係可以令學生未必一次就聽話,但經歷咗兩次、三次、四次後,佢慢慢會重回佢嘅正軌。」

    「星期一見」 冀學生平安

    面對前所未有的社會撕裂,周老師也有一個願望,「我希望呢個社會真係可以共融,共融第一步我覺得要做嘅係,大人要更加體諒小朋友嘅需求,而小朋友們得到大人嘅愛後,能夠建立返屬於佢哋嘅理性思考,最後培養出屬於佢哋嘅智慧,去帶領社會走向更長遠嘅路。」

    現時逢星期五下課前,周老師對學生都有句例牌對白,就是「星期一見」,「呢句話喺平時無事發生嘅時候,會係一句好平常不過嘅說話,但去到今日,你會發現原來佢哋能夠平安歸來,保持健康嘅心境回歸校園,係有些少難度。」

    他也確信,年青人是未來的主人翁,「只要佢哋能夠保持安全、健康,我相信我仍然會對呢個社會有信心,所以希望各位學生們,每一個星期都可以平安回家。」

    今集《港。故》用8分鐘,邀請大家跟周老師一同放下政見,走入年青人的內心世界,聽聽他們的心聲。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