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通識角色比較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通識角色比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通識角色比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通識角色比較產品中有2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第 18 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下)之一 (文字版) 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不只把注意力只放在疫情數字的控制上,以免見樹不見林。而要更關注一些根本的問題。 上一集我們已經談過一些課題,這一集我們先來談政府的角色與作為。 1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劉紹華教授,去年曾經寫過一本書, 談疫情時代的一些關...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連月以來,不少學生因為反修訂《逃犯條例》而走上街,用不同方式表達不滿。今集的《港。故》嘗試從老師角度,了解這班年青人到底在想甚麼? 任教通識科十年的周老師(化名)坦言,在這硝煙四起的日子,他花了不少時間在課室以外,透過電話向學生給予情緒支援,「尤其係開學之後,坦坦白白我哋所有老師都放低咗所謂嘅立場...

通識角色比較 在 Joanne | 咖啡杯測師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2 18:24:53

有人問我到底杯測師的工作是做什麼?或是我到底在做什麼? 我的工作其實是感官科學的領域,研究的是人們如何感受或是喜歡上咖啡產品。在食品業的應用有生產過程的品管,還有產品研發時,如何確保新咖啡產品不會影響消費者對產品固有的喜好等等。因為是以人作為測量的工具,所以如何設計實驗,採集有效的數據,跟分析就變...

通識角色比較 在 生奧之路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08:51:36

#深奧廢文 05 醫人x讀書能力 在所有的通識課程裡面,醫學與人文的期末考,是最接近國中以前的考試的科目。 60題選擇,其中40題單選,20題多選。範圍是堆積如山的閱讀資料(大概初刷花了我近60小時的讀書時間,分3週進行) 這考驗好比讀書和記憶力的肉搏戰。我的記憶力並不好,因此我必須嘗試找出系...

  • 通識角色比較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2 22:00:30
    有 132 人按讚

    第 18 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下)之一 (文字版)

    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不只把注意力只放在疫情數字的控制上,以免見樹不見林。而要更關注一些根本的問題。
    上一集我們已經談過一些課題,這一集我們先來談政府的角色與作為。

    1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劉紹華教授,去年曾經寫過一本書,
    談疫情時代的一些關鍵詞。
    這次我問她,過了這段時間,會不會再加新什麼關鍵字。
    劉教授說她會加「專家」這個關鍵詞。
    為什麼?
    劉紹華教授說:每天疫情指揮中心向大家提出報告,也說他們有個決策委員會。但是她問我:「你知道是哪些人嗎?」
    這些人到底是誰,媒體要不到資料,法律學者也要不到資料。
    她說:在我們所知道的世界許多民主國家裡,這是不會發生的事。
    即使在臺灣也一樣。
    在這一次疫情爆發之前,我們政府的運作也沒有這樣。
    這麼重要的一個單位在決定這麼多重大的事情,裡面有所謂的決策委員會,但其中有哪些專家、委員,卻沒人知道,這樣的事情以前是沒有發生過的。

    我問劉教授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她說這就是因為一旦我們把控制疫情的數字放在一切事情之首的時候,當然其他的事情都會放到其次,不受注意。
    這麼重大的事情,決定的專家卻隱形了 ,這不是民主社會的常態。

    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李建良教授,也有同樣的觀察。
    他說:現在防疫權力這麼集中的情況,稀釋了法規上的一些正當性。
    衛福部部長究竟是根據什麼法源來代行閣揆的職掌?
    真正的指揮官是誰?
    真正出了重大的問題,誰要來負責?
    都是不清楚的。

    疫苗的分配也是。到底有哪些科學基礎、價值選擇、政策衡量?
    打疫苗的順序,又實際上是由誰來決定的?出了問題,如果要追究決策環節的時候,到底是誰要負責?
    決策的透明度、決策的過程,到底是根據什麼標準跟流程做出來的?
    這些目前也都是不清楚的。
    所有這些,都是當政府在一切以疫情控制為最優先的時候,所忽略的事情。

    2.
    另外,當然還有公民權益的倒退。
    劉紹華教授指出:去年疫情爆發之後,只禁止滯留湖北的臺灣人返臺;從別的地方返台的人卻沒有這種限制。
    一個民主國家,把公民的基本權益做這種限制,是不該有的情況。

    劉教授說:在這個過程裡,提出質疑,就會被要求團結;有不同的意見,又很容易被打成中共的同路人。
    她說:從去年開始,中央的政策都在喊全島一致,一直到最近,所謂的要不要解封這樣的事情,才交由地方政府來決定。
    她認為,這是因為亞洲經過威權文化洗禮的地方,都容易就以為團結就是整齊劃一。
    但她說,看教宗這本書就會知道,像教宗講的團結, 就比較像是禮運大同篇裡面所講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如果不能容納多元的聲音,那到底怎麼形成一個社會的共識?怎麼形成真正的所謂生命共同體呢?」她問。

    政大公共行政學系杜文苓教授也說:在一個社會裡面怎樣調節不同的意見,互相尊重,讓不同的意見可以創造出新的思考和解方,是極關重要的。
    杜教授說:教宗在這本書裡面講 「不同意見 可以保留高音處的和弦」。這樣才可以使得社會的聲音更繽紛,更豐富,不落俗套。

    此外,李建良教授也指出:就是疫情期間很多會議都採取網上會議的時候,視訊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會減弱,重要的決策很容易就被輕鬆通過。
    而線上型式的利弊就是,一方面有利於資訊的傳播、記錄,
    但不利的一點就是公共政策會如此決定。
    李建良教授也特別提醒:數位足跡的資訊掌控跟使用,事後如何還權於民,或者說是如何還私於民,這些事情也都是政府應該事先就清楚說明的。不能等到人民要求說明一點,政府才做一點。

    3
    除了政府的角色之外,公民社會的課題也非常關鍵。
    清大通識教育中心的林文源教授,這一年多來一直在密切觀察臺灣在疫情時代所發生的種種現象。
    他說:就像世界經濟在疫情爆發之前重視全球化的長練,而疫情爆發之後開始注意各地區的短練,台灣對疫情的關注和因應,也有長練和短練。

    林教授說:臺灣的疫情,其實可以分成前後兩個階段。
    今年五月之前,很容易讓人覺得台北就是全台灣,非常中心化,也像是重視的是長練。
    而今年五月之後的第二階段,才開始更注意各地當地的現象,在地化的討論和因應。

    林文源教授觀察上半場的另一個現象是 :大家的討論都好像參加政論節目,而下半場則出現比較多的個人化的行動,實質考量。
    假新聞很多,但是主動對抗假新聞,補資訊漏洞的人也多起來。
    「臺灣跟中國的較量,從過去政府之間好像是長程飛彈的較量,改為現在民間的巷口的肉搏戰。」他說。

    當萬華茶室事件爆發後,固然有很多人在污名化,但是也很多 NGO 的從業人員在關心這些弱勢者,為她們發聲。
    所以他說看到民間很多人在主動論述,幫我們釐清社會的樣貎,因而可以準備未來可以做什麼事情。
    因此,林文源教授說他看到很多人像是在日常生活裡進行個人的社會運動。

    許多其他學者也有相同的觀察。
    杜文苓教授說:如果只看主流媒體,會只看到對立立場的相互指責,看不到社會有什麼其他自主性的力量。
    但事實上,杜教授說,像社會出現對萬華茶室的污名化之後,出現很多自主性的草根力量在行動,協助街友、性工作者。
    她說,這是我們社會可貴而重要的力量,也是我們面對未來挑戰的靭性力量。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的趙恩潔教授提醒要注意兩大結構性的問題。
    第一是要注意資本的不平等。
    她提出所謂 COVID 難民這個概念。
    她說,這一次疫情的傳播,全世界皆然,都是因為有些人可以搭飛機在空中到處旅遊 , 所以造成了快速的全球性蔓延。
    然後等疫情爆發之後,以臺灣為例,很多人就因為臺灣安全,就回到了臺灣;可是等到臺灣的疫情爆發,疫苗又短缺的時候,這些人就又馬上又離開臺灣,
    再到其他可以打疫苗,他們認為更安全的地方。
    趙教授認為這是一種資本的不平等。
    有些人有條件一直這樣飛來飛去,不但造成了病毒的傳播,又能夠這個及早找到自己認為安全的避風港。
    相對之下,社會裡比較弱勢的人,沒法像他們這樣移動的人,居於非常不利的情況。

    趙教授提醒的第二點,是大規模農業和養殖動物的問題。
    養殖動物從以前開始就是很多傳染病的起源,目前當然更是我們要小心的源頭。
    而她看到現在許多人因為這次疫情,已經改變自己的注意,
    改為開始注重在地的生活圈,發展農業自主。
    她認為這也是公民社會裡大家在實踐勇敢夢想的行動。

    4
    在一個公民社會裡,溝通當然是非常重要的。
    劉紹華教授說,所謂觀察問題,並不光是說「看」到問題就可以。
    光是「看」,也可能會「睜眼說瞎話」。
    她說:觀察問題,需要有一段距離,才能需要「景深」。有了景深,才會觀察得立體化。
    劉教授說,但是臺灣的人口密度很高,大家都很貼近,所以討論公共議題的時候,經常難以產生必要的「情緒距離」和「眼光距離」,也就難以產生「景深」。
    她說:這一點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對於如何溝通,台北醫學大學林益仁教授提出一個觀點。
    林益仁教授長期觀察原住民文化,參與原住民的活動。
    他說:台灣的地理很特別。從海平面上升,到亞熱帶、溫帶,甚至到高山是寒帶。 所以我們的植物生態非常多元。
    林教授說我們的社會也是一樣。人口有非常有多元的各種背景,和澳洲一樣也是墾殖社會,但是擠在一個小很多的土地上。

    所以林益仁教授認為:我們社會的對話,可以參考原住民的這個方式。
    他說,泰雅族裡面有句話話叫「 sbalay」。
    「balay」就是真相,「sbalay 」就是找尋真相,和解。

    所以當泰雅族碰到他們族裡面出現爭議的時候,就會把大家找來,都坐在一起 ; 你把你看到的講出來,我把我看到的講出來,他把他看到的講出來 。
    林教授說,通常大家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都講出來,轉了一圈之後,
    大家大致就會有一個答案出來了。
    所以,林益仁教授認為:這是我們可以向原住民借鏡參考的一種溝通跟對話的模式。

    我們談過了疫情時代為什麼不能只是關注每天確診人數、死亡人數這些表面上、結果性的指標,卻不注意其他更根本、更原由性的課題之後,下面最後一集,我們來談一下疫情時代,我們為什麼需要勇敢地夢想、有一個美好的夢想,以及台灣想要進入國際社會所該有的準備。

    謝謝大家。
    我們最後一集見。

  • 通識角色比較 在 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04 19:51:01
    有 11 人按讚

    漫畫論壇回顧🔥「漫畫產業」第三回
    ◾毛豬:「畫漫畫或創作這件事,往往不是比誰跑得比較快,而是比誰走得比較久。」
    在「漫畫大爆炸:從漫畫實務看博物館的多元可能」論壇中,我們盡可能網羅籌備小隊所關心、也想繼續發展的議題之相關領域人士。論壇共有六個精彩場次,每個場次將分成數次陸續分享,敬請期待!
    🔥場次簡介:
    你對「漫畫產業」的想像是什麼?有哪些從業人員呢?漫畫家、編輯、出版社?在「漫畫產業」這個場次,邀請的講者們在漫畫創作及出版領域都十分活躍且特別,他們扮演的角色,可能是大家熟悉卻未曾注意過的:帶給我們重要童年回憶的租書店老闆、獨立插畫經紀人,以及在漫畫推廣與跨業合作有很多成功案例的出版人。本場次由深耕動漫社會學研究多年的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王佩迪主持,並從臺灣漫畫產業發展史及社會學角度,與每位講者的分享主題對話。
    ------------------------------------
    🔥論壇內容:
    ◾講者3:獨立經紀人 #毛豬
    ◾講題:從經紀人角度看漫畫產業
    🔥我怎麼成為經紀人?
    毛豬本身是獨立插畫經紀人,同時也擔任漫畫原作。毛豬會從事獨立經紀人的工作,源於2016年協助女友與大型出版社商談創作系列童書繪本的合約,發現創作者通常不擅長看合約,於是開始從事插畫經紀人的工作,但目前臺灣對經紀人這個行業還不熟悉。
    .
    🔥插畫經紀人的日常
    毛豬分享,身為經紀人會收到非常多來信,「我們平臺很大,我給你曝光的機會,你不要收錢好不好?」「大大你好,我希望你幫我畫圖,但我不想給錢」這種事情到現在還是會發生!有經營自媒體的人幾乎都遇過(笑)。經紀人的日常是:同時要維護發案方甲方,又想照顧乙方創作者,就被夾在中間;相信出版社編輯有時也會有類似的體驗。
    剛成為經紀人時,毛豬曾因覺得沒有發揮之處而感到困惑;入行半年以後,做了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案子,才覺得自己有經紀人的樣子。2016年毛豬以專案管理(PM)角色參與一個繪本的線上募資出版計畫,募資過程順利,首刷一千本就賣出八、九百本,以當時臺灣募資平臺上繪本類的計畫來說,成績很出色。沒想到繪師卻因壓力太大、太累而病倒了,導致出書時間延期,此時經紀人就必須站出來向贊助者們說明和真誠地道歉,並安排後續出版及配送等相關工作。經歷年底印刷廠塞車、出貨遭郵局退件等波折,一度讓毛豬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經紀人,幸好女友大力提醒:「你是經紀人,怎麼可以放棄自己的案子!」在許多人的協助下,終能堅守到最後完成專案。
    .
    🔥從經紀人到漫畫原作
    毛豬表示,案主想要找創作者(漫畫家插畫家藝術家),不一定懂得創作者生態圈的語言,而創作者在商談案子時未必熟悉如何與案主溝通,經紀人的角色就是中間人的存在。
    從事經紀人工作一段時後,毛豬發現不容易讓外人理解這個工作,萌生將自己做經紀人的事情畫成漫畫。起初,毛豬開了粉絲頁上傳二張自己畫的圖,沒想到在同業間引發共鳴,回響激烈;於是,為解決畫技問題,毛豬決定找網路漫畫家「貞尼鹹粥」合作,《毛豬經紀日誌》以獨立出版小誌經營的模式誕生。
    毛豬創作漫畫的初衷,只是想要推廣插畫經紀人的知識,分享做案子時會遇到的情況,讓大家有這些概念、少走一些冤枉路。沒料到這部作品出來後,開始有漫畫業界的漫畫家來找毛豬合作,覺得毛豬在說故事和敘事的邏輯上不錯;也有漫畫家在談案子不太順利時會向毛豬請益。高妍說:「作品能夠帶你去的地方,有時候比你想像得更遠。」毛豬正因為這部漫畫,而結識更多漫畫家。
    .
    🔥生存的方式:除了稿費與版稅,最好與最壞的時代
    談到現實考量面,以前的漫畫家是靠稿費(雜誌連載一頁多少錢)和版稅(書賣多少乘以版稅%,再刷再版另計),在紙本出版萎縮的今日,身為漫畫家或創作者到底該靠什麼維生?毛豬選了幾位他認為在臺灣漫畫產業界自產自銷非常好的案例,與大家分享。
    .
    ◾自產自銷案例1:黃色書刊
    黃色書刊產量驚人,除了每天連載《勇者系列》漫畫以外,還在comico連載《W》;他很早便開始網路經營,剛開始的《人生系列》比較接近圖文作家,以單圖搭配犀利的人生觀察與言詞;後來開啟《勇者系列》,連載之初並未跟觀眾收費,而是在好幾百話之後才在嘖嘖推出訂閱集資計畫。毛豬認為黃色書刊的思路和想法很清晰,創作的同時也有覺悟要靠創作生活和賺錢,便盡可能讓他的產出有實質上的效益。
    例如:嘖嘖上的系列訂閱,最高峰一個月有二十萬贊助,並持續更新作品、販售公仔;《勇者系列》的經營版權,交給聯合報旗下經營IP的公司洽談商業合作,但創作的核心權還是握在黃色書刊自己手上,維持故事的品質和節奏,令人敬佩。
    毛豬觀察到很多創作者技術很棒,但對經營陌生;他認為在當今網路時代,經營自己是非常必要的。建議大家除了看這些漫畫家的作品,也可以注意其經營方式。
    ※黃色書刊作品:《勇者系列》、《W》、《人生系列》
    .
    ◾自產自銷案例2:謝東霖
    謝東霖先前任職廣告業界,毛豬認為他對行銷和議題眼光的選擇頗精準;雖然他在畫技上可能不像其他創作者那麼精煉,但仍可以看到他不斷進步。謝東霖很熟悉網路媒介、讓觀眾在無意識間便看完作品,前期作品如《失控的設計師》、《我在詐騙公司上班》,一週更新三到四話,每話一頁,但斷點都讓人想繼續看下去,在網路的經營和操控上很不錯。
    而在多元經營上,謝東霖自己開了一個贊助頻道推廣作品,邀請認同其作品的讀者提供贊助,毛豬覺得這種經營方式也挺有趣。異業結合方面,謝東霖則和鏡文學簽約作品影視化和授權,並自己經營教學空間,在當代創作者中算是多元化經營的案例。
    ※謝東霖作品:《失控的設計師》、《我在詐騙公司上班》、《殺手的戀愛相談》
    .
    ◾靠補助案例:我的焦慮室友
    這是由毛豬和搖滾貓合作成立漫畫小隊,以焦慮症為主題的作品。出社會後,從事創作不免面對收入和經濟壓力,毛豬認為「政府補助」是一個可以有效解決壓力的方式,讓創作者可以靜下心完成作品;在作品完成的情況下,也有利於後續推廣。根據毛豬個人經驗,若在畫作品的同時又有生活經濟壓力,要產出好的作品其實難度很高。
    .
    本次分享最後,毛豬鼓勵現場聽眾:「畫漫畫或創作這件事,往往不是比誰跑得比較快,而是比誰走得比較久;英雄氣長,活下來的人總是有機會。」建議大家可以找到適合自己、平衡創作和工作的方式,能夠兩者兼顧,才是真正的藝術家。
    .
    [延伸閱讀]
    1. 毛豬經紀日誌:https://zh-tw.facebook.com/fuzzypigillustrationdiary/
    2. 黃色書刊:https://www.facebook.com/Official.YellowBook/
    3. 謝東霖 Hsieh Tung Lin:https://zh-tw.facebook.com/HsiehTungLin
    4. 酵母GYM《我的焦慮室友》:https://www.facebook.com/%E9%85%B5%E6%AF%8DGYM-104832937601396/
    ------------------------------------
    🎉🎉感謝毛豬為我們分享這麼多漫畫家的案例,大家對漫畫創作與經營有沒有更了解、更有信心了呢?「漫畫產業」這次是最終回啦,從下次開始是「世界中的漫畫」,由黃健和主持,講者為高妍、謝至平及陳怡靜,敬請期待!
    #漫畫論壇 #臺史博 #臺南應用科技大學漫畫學士學程 #感謝文化部
    #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

  • 通識角色比較 在 柏霖 PoLi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17 23:04:47
    有 16 人按讚

    過去的一個多月裡,參與指導世新大學的一門通識選修課,原住民與另類媒體實踐。

    我們以做自己,海洋與眼淚,愛以及原有的一群人為一切的開端。各組在過程中討論出一系列的核心價值後,大家用有限的資源和創意,把想法放進去。有的組寫歌,有的組做紀錄片、廣播劇和攝影策展將其中的連結串連。

    《流·留 》 是六組中我很喜歡的一組,以廣播劇的方式呈現,在取得學生同意後,想放到這裡跟大家分享。

    何倩怡 @kleeho
    牟羿甄 @_myc.01
    羅諾怡 @ashley_yukiame
    簡 嫤 @ccchin820
    唐昱涵 @aoiiiiiiiii7
    洪逸庭 @ghddlfwjd

    文化,是一種歷史的見證,也是世界上不同種族獨有的象徵,每個人的家鄉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化,任何文化都應該受到尊敬和保護。 大自然,是地球分享給我們最珍貴的資產,是一切生命的根本,我們生活的所有都來自大自然,在我們以為大自然是如此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時,它開始無聲 抗議,人們才逐漸意識到,那些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索取」,其實都是在一點一點傷害我們的環境,當地球無法負荷我們的要求時,淪陷的不止大自然,還包括在這片 土地生長的任何生命,那充滿知識,文明的社會,將一切歸零。

    人的情感,不論是快樂或難過,當情緒到達盡頭時,將轉換為眼淚,眼淚也代表釋放情感的媒介,而那些挫折或回憶也會留在我們心中,使我們成長,變得堅強。 空氣中及地球上的髒污也會透過兩水帶進河流,河流再流向大海,大海接納一切,一切我們製造出的垃圾,最後,水分會蒸發到空氣,凝結成雲,再降下變成兩水 ,重新滋養大地。 我們這組的名字是透過諧音來命名,「流」,象徵河流,海洋的流動來述說我們的故事,海洋的主題也貫穿我們劇本;「留」,的含義就比較廣泛,可以看作是環境 遭到破壞後,留下的痕跡,也可以是人們遭遇失敗或痛苦所留下的傷疤,亦或是在面臨環境需要保護時,會選擇都市的繁榮,還是為了家園而留下。 我們的故事沒有最正確的答案,所有想像都可以帶進劇中的人物對話,聽眾可以自己想像畫面,想像一切。

    透過人類在經歷時間的消逝,人事物的改變所感受到的心情,即便在生活遭受挫折,也將作為苗壯我們內心的基礎;同時以水的循環來象徵,即使經過時間的磨練,水 仍然會以全新,乾淨的樣貌來培育地球的生命,但無論是人類或水資源,那些心理上的記憶會烙在我們心上,那些污染,也會沈澱在我們看不到的海洋底部。

    從不同的角色對話,探討不同立場對於環境的態度。 開頭的魚和水,講述一段,魚需要水才能存活,但水沒有魚才會更清激,藉由像詩的開頭來引導聽眾,將自己帶進故事中,經過不同人物的對話,從原 住民與海,人與海,人與原住民,原住民與海,最後再回到魚和水,不同角色的對話,時而輕鬆,時而沈重,時而充滿爭執,時而值得我們省思 。

  • 通識角色比較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10-27 18:00:11

    連月以來,不少學生因為反修訂《逃犯條例》而走上街,用不同方式表達不滿。今集的《港。故》嘗試從老師角度,了解這班年青人到底在想甚麼?

    任教通識科十年的周老師(化名)坦言,在這硝煙四起的日子,他花了不少時間在課室以外,透過電話向學生給予情緒支援,「尤其係開學之後,坦坦白白我哋所有老師都放低咗所謂嘅立場,去協助紓緩佢哋(學生)嘅精神壓力。」而他也會在「人鏈活動」中觀察,以確保現場學生的安全。

    學生與家人爭執 老師充當和事佬

    今時今日,反修例風波不止於政治爭拗,撕裂已波及各個家庭。周老師也遇過有學生因政見不同與父母爭執後,有情緒問題而求助,需要他深夜趕到學生家中處理,「其實佢係好愛錫佢嘅父母,佢都明白自己喺意見上一啲好衝動嘅表達可能會傷到佢哋嘅心。」在他的協助下,經歷幾小時傾談,學生和他父母間的火藥味也慢慢減退。

    「其實回歸生活,無嘢比親情重要,原來無論係嗰位同學又好,或者佢嘅屋企人又好,大家都係想大家平平安安、安安樂樂咁食餐飯,但呢幾個月可能因為政治,令大家嘅關係愈走愈遠,所以我覺得有自己嘅使命感喺度。」周老師他坦言現在工作量大增,但卻未想過放棄,「只要能夠幫到我哋嘅下一代,幫到我哋嘅年輕人,哪怕只係好皮毛嘅力量,我都覺得係值得。」

    堅持信念,另一原因是他也在這幾個月的經歷中,找回了當初選擇投身教育的初心,就是實踐人文關懷,「佢哋要求嘅所謂獨立調查,呢個喺社會上有廣泛共識嘅一個訴求,得唔得到正視,我相信可以證明到佢哋係強勢定係弱勢位置。對於呢班唔能夠得到正面看待嘅人嘅處境,我對佢哋予以多一點關懷,我相信呢樣嘢都係我自己當初抱有嘅初心。」

    嘆有權者對年青人缺乏體諒

    周老師憶述一次與學生們聊天的感受,對話中他表示欣賞他們對關注的政治,也為他們有可能違法或傷害到自己而痛心,說完之後同學感動地表示多謝。這次經歷令他明白到,年青人並不是需要政見上的支持,而只是一份關心和諒解,偏偏現在已很難找到,「如果有更多成年人或擁有權力嘅人,對於呢班年青人係予以體諒、諒解,事情又會唔會發展成今日嘅地步呢?我永遠都相信給予正面能量嘅重要性。」

    理解錯誤原因 正向教育打破不信任

    他相信在教育之前,是先要跟學生建立信任,「年青人可能對於建制或政府有好大不滿,我哋嘅職責係修補所謂嘅撕裂或世代隔膜,我哋可以畀一個平台佢去展示不滿,我哋有空間畀佢去做想做嘅事,但係我哋希望佢能夠對老師、學校多予信任嘅態度,唔好輕易去同我哋作出對立嘅局面,之後再同佢哋講罷課嘅利害,又或者違法行為對自己嘅影響,一定要先建立信任,之後一切教育工作先會嚟得比較容易。」

    他堅信,為人師表師應該以正向方式助學生重回正軌,「縱使佢哋係有錯,但你只要可能講聲『我會理解你唔交功課背後嘅原因,但係都希望你清楚自己嘅角色同責任』,原來一句所謂嘅理解,係可以令學生未必一次就聽話,但經歷咗兩次、三次、四次後,佢慢慢會重回佢嘅正軌。」

    「星期一見」 冀學生平安

    面對前所未有的社會撕裂,周老師也有一個願望,「我希望呢個社會真係可以共融,共融第一步我覺得要做嘅係,大人要更加體諒小朋友嘅需求,而小朋友們得到大人嘅愛後,能夠建立返屬於佢哋嘅理性思考,最後培養出屬於佢哋嘅智慧,去帶領社會走向更長遠嘅路。」

    現時逢星期五下課前,周老師對學生都有句例牌對白,就是「星期一見」,「呢句話喺平時無事發生嘅時候,會係一句好平常不過嘅說話,但去到今日,你會發現原來佢哋能夠平安歸來,保持健康嘅心境回歸校園,係有些少難度。」

    他也確信,年青人是未來的主人翁,「只要佢哋能夠保持安全、健康,我相信我仍然會對呢個社會有信心,所以希望各位學生們,每一個星期都可以平安回家。」

    今集《港。故》用8分鐘,邀請大家跟周老師一同放下政見,走入年青人的內心世界,聽聽他們的心聲。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

  • 通識角色比較 在 堅庭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8-11-29 18:21:29

    「在現今香港社會,學校應比家庭在應對過度消費的問題上擔當更重要的角色。」你是否同意這觀點?解釋你的答案。

    筆記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uoCa2BcmQ4-KM3xrnlL5UaZv4eXwo3GI/view?usp=sharing

  • 通識角色比較 在 Henry Sir & Friends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08-09-27 13:12:33

    以下這個答案,在新高中通識考試中,是九成拿Level 1-2 的答案,但為什麼?覺得懂得答題技巧的你,能否指出以下答案在立論與推論上,犯上什麼毛病?


    你認為補習社可以完全取代日校(傳統全日制中學)嗎?

    Script 1:
    我覺得補習社可以完全取代日校。補習社可以在考試方面幫到學生,他們的出現對於廣大學生來說是一個喜訊。每一個學生都知道,社會非常現實,考試的成績是代表了一切,如果補習是沒有用的,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學生去補。沒有在公開試拿到優良的成績,在人生的路途上也會變得困難重重,在社會上是沒有競爭力可言的。我認為一般的日校不能提供優質的教育,花時間在學校上課簡直就是浪費時間。有一次,日校強制性要求我們放學後要留下補課,強逼我們聽一些我們不想听的課。很多同學因此對學校非常不滿,從此之後就寧願裝病在家溫習也不回校。由此可見,日校僵硬的制度是導致學生不誠實的原因。香港許多青少年犯罪,都是因為平時在學校裡面受到很大的壓逼,無從反抗,最後發洩在社會上。其實,一切的問題,都是出在學校過分壓逼學生,侵害他們的人權和自由。如果補習社可以取代日校,學生就會有更多的選擇了,可以自由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老師,對於廣大學生來說應該是一個天大的喜訊了。因此,我認為補習社可以完全取代日校。


    Script 2:
    我覺得補習社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日校。
    因為日校老師不但教我們書本上的知識,還會教授很多人生道理,這些人生道理表面上好像與考試毫無關係,但當我們將來投身社會,這些做人處事的哲學,就成了成就高低的關鍵。可見日校老師所扮演的角色與坊間所謂補習天王在教育層次上有很大的差別。
    雖然日校老師未必可以像補習天王般,憑著對公開試的靈敏觸覺,貼中考題,但他們畢竟是教學經驗比較豐富,對課程的了解比較全面。所以我認為學生面對公開試,首要學好基本的書本知識,然後再去學習考試技巧,這樣循序漸進的學習模式,才是正道,所以我們不可能把日校的功能抹煞。
    學生與補習老師的關係是建基於效用,兩者並沒有感情。由於補習社是一門生意,學生是他們的顧客。學生是補習社服務的對象,如果學生對補習老師感到不滿意,可以立刻終止服務,雙方的關係是以金錢來維繫。考試過後,學生就會把補習老師忘記。反而,學生與母校老師的關係就比較長久,不少畢了業的舊生,也會百忙中抽空回到母校,與老師閒聊,亦師亦友,古語有云,一日為師,終身為師。這種深厚的感情關係,我相信是無法取代的。
    由此觀之,學校與補習社所幫到學生的地方是不同的,我們不能因為補習社可以幫助我們應付考試而取代傳統日校。


    (如果你覺得有問題,但又說不出問題在那裡,那很有可能在考試裡,你也會犯上同一錯誤. )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