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星期五資訊不落伍 〔12/21 - 12/27 一周大事〕
#政時事
❶ 反滲透法今協商 預計 12/31 立院表決
民進黨團所提出的《反滲透法》草案,在今日下午於立院展開朝野協商,於協商中希望能在下週二表決時有各黨團版本提出的法案,預計將在下週二(12/31 )在立院逐條審查並表決。
...
#時事星期五資訊不落伍 〔12/21 - 12/27 一周大事〕
#政時事
❶ 反滲透法今協商 預計 12/31 立院表決
民進黨團所提出的《反滲透法》草案,在今日下午於立院展開朝野協商,於協商中希望能在下週二表決時有各黨團版本提出的法案,預計將在下週二(12/31 )在立院逐條審查並表決。
社會上討論的聲音有部分聚焦於:《反滲透法》的精神是否為反對與中國交流?
不過只要仔細解讀草案的十二條內容,會發現觸犯《反滲透法》的前提在於「當事人清楚知道被滲透,且因此做出具體的違法行為」。如收受境外敵對勢力錢財,試圖影響選舉、公投,就會觸犯反滲透法;但假如是一般的民間交流(如:出國交換、經商等),則不在《反滲透法》的針對對象,因此草案內容並不是反對與中國交流喔!而與之前各黨團提出的代理人法不同,《反滲透法》注重的對象在事後的限制行為,其他的代理人法則著重「事前登記」、「將資訊透明化」等。
❷ 韓國瑜大方開秀 「博」君一笑救選情?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大方到知名脫口秀,博恩夜夜秀錄影,創造超高流量。之所以說「大方」,是因為被博恩夜夜秀稱為最熟悉的陌生人的韓國瑜,在該節目上經常被以戲謔的口吻提及,甚至被當成時常用來調侃的對象,當作是一用再用的環保哽。
而說來也不奇怪,韓國瑜能夠一派輕鬆地應對節目上調侃式的質疑,便是因為這與他平常在鏡頭前,早已習慣地「娛樂政治」有很大程度類似,這也是他最擅長的,展現輕鬆有趣的談吐風格,創造有趣的印象,提升觀眾眼裡的好感,進而累積政治資本。有趣的是對於之前上過節目的蔡英文、宋楚瑜等其他兩位候選人,提出政策上的質問,本為讓候選人突然正襟危坐的橋段,但相對來看,韓國瑜更能圓滑地應對,把諷刺跟質問一一化解,這是他與其他兩位上過該節目的候選人非常不同的地方,各位可以仔細琢磨比較。
這次的節目播出,更加深值在觀眾眼中韓國瑜親民的形象,跟他宣示他與社會大眾的距離極為接近的印象不謀而合。不論這次網路聲量所創下的是韓國瑜反攻的巨浪,還是僅僅激不起三兩滴水花的小波紋,不可否認的是,在正反因素外,客觀來看這次上節目的表現,是近幾個月來最成功吸引年輕人目光的演出。但進一步而言,就算是達到助選效果或說毫無影響,甚至是讓人加深不好的印象也罷,只能說三位候選人得到同樣的機會在大流量的平台露臉,哪個團隊更能彰顯主打的核心價值,便是更會利用選舉工具的展現。
❸教育部長請辭 義大利聯合政府受挫
由於國會不同意 2020 年增列改善學校教育必要的三十億歐元預算,義大利教育部長菲奧拉蒙蒂 ( Lorenzo Fioramonti ) 於本月 25 日宣布請辭教育部長的職位,並向總理表達這是「無可轉圜的請辭」。 據統計,義大利的教育預算占國內生產毛額 ( GDP ) 的 3.6% ;相較於 OECD 成員國平均5%的佔比,其教育預算佔公共支出中的比例在 OECD 中墊底,因此非奧拉蒙地才希望提案提高教育預算。
然而該提案無法在執政聯盟內部達成共識,23 日表決完成的預算中也沒有通過預算的增列,菲奧拉蒙地因此請辭。
菲奧拉蒙蒂所屬的疑歐派「五星運動」與中間偏左的「民主黨」今年 9 月共組聯合政府,然而從歐元區改革到移民權利,執政聯盟在諸多議題上都出現意見的分歧,菲奧拉蒙蒂的辭職,對於風雨飄零的聯合政府又蒙上了一層陰影。
除此之外,執政黨五星運動內部也有路線之爭,黨內普遍不滿黨魁迪馬尤 ( Luigi Di Maio ) 的作為,本月已有3名參議員脫黨轉投轉投至極右派的反對黨「聯盟黨」,
在辭去內閣職務後,菲奧拉蒙蒂仍保留眾議員的身分,他也表示他仍會在國會繼續支持政府。
#經時事
❶ 外貿協會當隊友 助中小企業插旗海外
近年數位發展迅速,在家裡就能買到其他國家的商品再也不是夢。我國外貿協會台灣經貿網致力於提供臺灣廠商接軌 B2B 電子商務 ( business to business ) ,並引領具有實力的廠商改善數位行銷,藉由操作媒體曝光來優化 SEO 排名,掌握更精準的客群。
近日公布年度「標竿企業培育計畫」成果,許多廠商在專案期間成功使海外搜尋流量上升,並且訂單成長 2-3 成!除此之外,貿協與泰國 Pchome Thai、印度 Tradeindia、 Amazon 及 ebay 等電商龍頭啟動臺灣廠商專屬計畫,擴及 8 大主要市場,協助中小企業以跨境電商的方式,站上世界的舞台。 (新聞來源:貿協)
❷ 中國大降關稅 為購美貨準備
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 13 日宣布:自元旦起,將對 859 項進口商品實施低於目前最惠國稅率的進口暫定稅率。即將下調稅率的商品包括冷凍豬肉、冷凍酪梨、藥品和高科技零組件等。
分析師表示,目前為中美將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會之際,中國降稅的行為為釋出善意的舉動。從調整關稅的商品項目來看,也可以發現主要產品為具異國特色的進口日常消費品,此舉除了解決國內產品供需不平衡的狀況,也能藉此緩解中美貿易戰之緊張情勢,更為明年大量採購美國商品做預備。
❸ 字數限制 請看第一則留言!
轉圜教育部 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透過教育創新培育人才 重視博雅教育提升學子視野
訊息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6928/5429747
——教育體系是讓你從學習,到真實的世界、到就業,然後再回來學習、體驗、貢獻,任何時間你都會在這個學習圈當中。未來就是要去培養學生有這樣的概念,你永遠沒有學習完成的一天,在此循環中個人會有成就感,然後在這中間會願意持續做這樣的循環。
問:
請問您覺得現今臺灣高等教育有哪些問題?
答:除了大家都在談的少子化。高等教育已經不再是傳統的師徒傳授,所謂的「專業」正受到挑戰。這現象在網路興起後更加明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面向越來越廣,過去很多事情都必須要重新顛覆、重新調整。
大學根據專業分成工學院、理學院、文學院、醫學院等不同系所,希望用專業紮根。以現在的時代來看,高教發展光靠專業還不夠,還需要跨領域。如果真的跨域,那原來的專業其實反而會變成阻礙。所以高教發展現在要換另外一個方式去解決原來領域造成跨領域的阻礙。
這牽涉高等教育到底想要培養什麼樣人才的問題?我認為這是面對現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我們對於臺灣下一代人才必需注重的面向。
教育4.0是創新驅動(Innovation-Driven)的教育,需要能夠以創意、創造、創新為教育目的,所謂的人才必須是碰到問題,可以想到解決方式的人。這時除了需要本身的專業,還要一些創意、創造、創新的概念。在談高等教育的時候,必須要思考如何把這個概念融入到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因此,我認為臺灣高等教育在未來,如果真正想要超前部署時,其實應該是從這個面向出發。
透過博雅教育提高年輕學子的視野
問:
那您認為現在臺灣對於人才培育有看到這個方向嗎?往這個方向在走了嗎?
答:臺灣的人才培育過程,顯然被社會上的一些想法,甚至報章雜誌對於就業趨勢、薪資等因素所限制。所以理工學院的學生不是思考他要做什麼,而是要進台積電。如果我們的人才看到的是就業市場和就業薪資,是從這個角度看他個人的職涯發展,那我認為國家的前景可慮。
當我們在談護國神山的同時,要稍微思考一下,所謂的護國神山到底是什麼?真正的護國神山應該是擁有一群創新的人才,而不是去注重一個單一產業的股價、市佔率。如果下一世代的人才菁英普遍都這麼想,這是令人憂慮的發展。
臺灣在人才培育上,蠻大的課題就是所謂的博雅教育,是一個廣度很廣,然後能夠面對整個社會脈動所必須要具備的能力。在大學教育中,讓年輕學子在博雅認知和訓練方面有一個更高的視野,我相信我們周邊的人就比較不會陷入既有的窠臼。
在談高等教育的時候,一定會想到線性的學習模式,從幼稚園、小學、中學、高中、大學到研究所。線性要變成一個循環。教育體系是讓你從學習,到真實的世界、到就業,然後再回來學習、體驗、貢獻,任何時間你都會在這個學習圈當中。未來就是要去培養學生有這樣的概念,你永遠沒有學習完成的一天,在此循環中個人會有成就感,然後在這中間會願意持續做這樣的循環。
這些養成都是在進入大學的這幾年,尤其剛開始這段時間,要能有這樣的體認。陽明交大現在正在盤點跟規劃博雅教育的課程,希望把對於高等教育未來這樣的概念,能夠不只灌輸,也能夠在未來學生的學習歷程當中,能夠有所體認、有所實踐。
體察文化差異 抓對統整時機
問:
請問您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合併的看法?為什麼要合併?合併要考慮哪些問題?
答:陽明交大合校起源大概要往前推到過去20年,今年合校成功,一定是過去大家無數努力。陽明交大是2月1日掛牌,其實對師生來說今年9月才會面對新的學年。目前急需面臨的是兩校有各自的文化。就像陽明大學過去創校的宗旨就是講醫療平權、對於偏鄉的醫療服務、人本關懷等;交通大學就是有非常勇敢的創業精神、能面對失敗。相對的陽明大學大部分都是證照系所,學生畢業後比較有就業保障(job security)。所以兩個學校有著完全不一樣的認知,一個冒險進取,較有創造性;另外一個就是胸懷博愛、人格高超,但相對保守。可以想像中間的文化差異很大,包含衍生出來學校的各種體制、辦法規定等。
老實講合併新設比真的新設還難,因為是合併新設,沒有誰大誰小的問題,要尊重兩邊舊有的東西、要體察兩邊原有的文化差異,中間經過很多的討論折衷,最後產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過程的確是相當困難的。
兩校合校談了20年最後能夠水到渠成,第一是時間可以解決一切;第二是能夠找到折衷的點;第三個,我覺得最重要,有時候要抓對時機。我個人認為時機其實是整個大勢,也包括那時的主事者是誰,這些都要全部到位,才能水到渠成。
合校後很多真實的挑戰要一一面對,各種問題都要找到解決的辦法。像現在兩校區已經有交通車兩邊對開,2小時一班,公文傳遞、師生往返大概4小時就能解決。其實事情都有一些轉圜的方式,大家不應該去爭論一些很小的事情。像校徽短時間無法決定,就先沿用舊的,也有一個暫行校徽。又像校慶就是2月1日為揭牌日,但兩校區一樣保留原來的校慶日分別叫做陽明日與交大日。人的生日有國曆、農曆,我們學校過三個生日有何不可?另外也因此趁合校的機會,進行組織再造,讓行政單位、學院、系所與研究中心,未來能夠更有效率運作。
打造淬鍊成為一所「偉大大學」
問:
您對合併後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規劃和期許為何?
答:「偉大大學」的期許是白紙黑字寫在合校計畫書中的。我對「偉大大學」的定義是:締造創新,樹立價值;激發潛能,培育領袖;勇於調適,面對挑戰;引領轉變,發明未來。我當時遴選校長的一個小口號是「Inventing the future」,我們要去創造改變,而不只是改變來了我們能夠生存。
另外的期許就是,創造、培養出各個領域的領袖人才。我特別強調各個領域,不是原來在醫學或在高科技領域的人才,那已經有了,是要全方位,有足夠的寬度,可以看到各個廣泛的面向。在多變的環境內有很好的應變能力。甚至要去引領改變,而不是在後面追著說有改變了,我能夠生存、能夠解決它給我的問題。
目前正在進行規劃幾件重要事情,除了剛提的博雅教育;第二個,我希望能產出新的產學共創路徑;第三個,成立國際學院,其他學院一定會有一些合作整合。未來校內應該有產學創新學院,以因應現在還在立法院等待三讀通過的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簡稱創新條例)。當國家或教育部鬆綁時,學校要提出一套能夠接續的規則。所以我認為把創新條例解構後要有人去重新把它建起來,應該要從執行者的觀點開始做再造的工作,這當然是很大的一個任務之一。
至於在組織文化上找出大家對新學校的認同感。首要做的是不強迫認同。所以為什麼我留下舊的校徽、留下舊的校歌、留下舊的校旗;甚至還發起了交大博愛校區風華再造,就是希望留存過去的記憶跟緬懷。甚至可以把交大的竹銘館改造成會館或招待所,展示臺灣整個半導體的發跡,讓老校友能夠帶著他的家人,可以在那住幾天。懷念過去,不是留念,而是要在過去的歷史中開創新未來。因此,在還沒有共識前,不要強迫大家對新學校的認同。要展現新學校對過去的記憶,而不是抹滅,持續讓大家有這樣的感受,我相信看到過去,就可以看到現在、未來站的位置跟未來的投射。至於未來有什麼大的方向,應該讓各種聲音能夠出來,要大家有共識才能做。
法規鬆綁 行政流程減量
問:
請問校長覺得現在國立大學合併的法規或一些支持系統足不足夠?有沒有要給政府一些建議?
答:首先要感謝教育部尊重兩校的決定,例如首任校長應是官派還是遴選,最後也尊重採用遴選的方式。此外,還有經費上的支持。
現在中央政府在法規上已經大幅鬆綁,我覺得在行政流程上可以簡化報部存查。其次就是資源分配常常又會回到政治因素,這是比較大的問題。或是有些政策在試辦初期可以集中在一兩間學校而非全部學校,給予足夠資源,再考慮未來到底適不適合全面推廣。如果試辦等同於全面推廣,那試辦有什麼意義?
以終為始 莫忘初衷
問:
除了這些之外,您對想要合併的學校還有哪些建議?
答:我覺得要「以終為始」。先看看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終點或目的,而不是為合併而合併。所以簡單講就是以終為始,已經在做的,就要「莫忘初衷」。提出這兩句建議給想要合併的學校。
轉圜教育部 在 柯志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到底哪一阿榮當家?
葉部長於受訪時語帶玄機表示管案「讓台大更消沉」、「不讓卡管案再糾結」,且強調他清楚告訴蔡賴二位,管案必須用他「說的態度處理才行」,由葉自己拍板管案後續,似乎是讓葉同意「撩落去」的重要條件。
然而,原本應是尊重大學自主的遴選問題,因政治蠻橫干預而變成極不單純的政治問題,葉部長究竟要以其法律專業讓遴選爭議變成一局死棋,還是拿出學者的理性以及做實事的態度,讓管案掙脫獨派的枷鎖、走出政治的泥淖,得到合理解決的轉圜空間?
誠如管媽所言「卡管是全黨共識」,葉部長雖獲得蔡、賴的「授權」,想讓管案不再糾結,但學者出身的葉俊榮在朝為官,既無獨派DNA的加持,又無黨內派系的奧援,他之於民進黨頂多是與小英互動良好的客卿角色,是否真有一口真氣足以對抗這齣"拔管"的背後靈?
莫忘,在內政部長任內,葉部長"做得流汗、被嫌到流涎",三不五時替其他部會背黑鍋(如滅香、減香爭議),或被黨內派系吼叫下台,如今轉換部長位子,那些為"拔管"不惜耗損兩位部長的獨派勢力,是否突然良心發現,聽葉教授的開示而對管案選擇「放下」嗎?鬥爭成性的他們會甘心嗎?
管案能否因新部長上任而起死回生,目前不得而知;未來教部是否真能「教育歸教育、政治歸政治」,也言之過早。但第一個指標是,葉部長踏入教育部後是否真能「清君側」?把傳聞甚久的「地下部長」請出部長室,不再受獨派的挾持與指導。
提醒新部長,潘前部長也曾想放下糾結,無奈在部內有「國師」之稱的莊國榮堅持力阻,才會讓潘頂不住沉沉壓力,最終以辭職尋求解脫。拔管雖是吳茂昆,但莊國榮在"卡管"過程的功勞簿上絕對居功厥偉,且至今還在部內走動、接受各司處官員的諮詢呢!葉俊榮和莊國榮都是行政法專家,同行未必相忌,但問題是到底哪一阿榮在當家做主呢?
轉圜教育部 在 張顯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蔡英文現在應該很想徹查,當初是誰出「拔管可成」的餿主意?
上台至今喧擾多時的教育部長吳茂昆終於下台了,任期僅40天,成為中華民國有史以來最短命的教育部長,而教育部長之職為建構「百年大計、百年樹人」,本應穩定並長期耕耘;方能在教育有所建樹。而蔡英文政府傾全黨之力為了「拔管」,卻在短短40餘天拔掉自己兩位教育部長,可見蔡英文政府謀略之深;但處處算計卻算不到人民反彈的力道,用卑劣手段;用雙重標準「拔管」。今日吳茂昆也在辭職聲明中證實,在2005年任職國科會主委時,曾赴杭州參加當時行政院並未獲准的國際學術高峰會議,確實違法赴會。
對於吳茂昆的請辭,明白詔示,「拔管」不是教育部長所能做的決定,是有更高層在主導一切。蔡英文政府若不執意這如此,在很多時候都有可能轉圜,如前部長潘文忠下台時就能改變管案的結果,但民進黨選擇歹戲繼續上演;可見蔡英文及賴清德「拔管」的意志還是很堅定,潘文忠如此;吳茂昆更是如此。顯現民進黨政府完全不重視知識分子,根本是踐踏人才、淪為民粹,意識形態重於一切。
民進黨這五個月顛三倒四,在拔管上大做文章,結果所有的圈套套不上管中閔,却全部套在自己身上,就大陸兼職上,反而抓到內政部長葉俊榮的真授課;教育部長吳茂昆未申報核准赴杭州開會;甚至賣專利權到大陸!
五個月來,卡來拔去的結果,教育部與台大依舊上演拉鋸戰,台大從遴選委員會到校務會議一再重開表決,要求教育部依法聘任,而教育部一再公文要求重新檢視、重新啓動遴選。而蔡英文的民調也在此拉鋸戰中一再消磨;台灣幾十年來強調的「大學自治」也被民進黨一再踐踏。
今天辭去教育部長的吳茂昆上任以來;被抓到不少把柄及弱點,反觀管中閔,被民進黨政府從頭到尾檢視,甚至召開跨部會議審查,也沒挑到什麼毛病,這也是管中閔令人欽佩的地方。反之這五個月來傾全黨之力「拔管」的民進黨,卻成了「海水退潮就知道誰沒穿褲子游泳」的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