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輸入手機號碼追蹤位置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輸入手機號碼追蹤位置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輸入手機號碼追蹤位置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輸入手機號碼追蹤位置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Pazu 薯伯伯,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覺得有一點一定要正視聽,就是很多人都誤會了,以為自己只要用了太空卡,或太空機,或甚至兩者都不用,就可以完全匿名隱身,這種誤會有可能導致極嚴重的後果,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謹慎去處理所謂的「匿名隱身幻覺」。 我之前寫了一篇文章,現在再一次跟大家分享。 * * * 零基資安訓練營(九):如果要完全...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前幾集才討論過南韓無胸罩運動,南韓女星雪莉不畏眾人酸言酸語選擇做自己,沒想到14號的時候,她還是扛不住這些網路上的惡意攻擊,因此輕生。 南韓最近也因為這起事件,出現了要求網路實名制的聲音。南韓民調機構「Realmeter」的民調顯示,有七成南韓國民贊成網路發文實名制。希望有了實名制以後,因為必須付...

輸入手機號碼追蹤位置 在 陳思彤 Tong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8 04:41:59

#名古屋女子馬拉松 恭喜妳們完賽拿到像Q版翠玉白菜的Tiffany♥️ 這次愛哭包我本人擔任我姊和S兩位選手的啦啦隊長,嗯整個team只有我一個人 身為一名專業的馬拉松啦啦隊長,賽前也給自己訂了目標 研究好賽道路線、兩位選手的起跑區和預計最快最慢配速,規劃好地鐵站和撤退路線,目標最少能捕獲她們各4次...

輸入手機號碼追蹤位置 在 筋肉媽媽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8-10 10:47:57

【我覺得,這應該設計大人款,追蹤老公好好用😂】 (定位他們) (找到他們) (取代手機保護眼睛) (我是說孩只) 【幼兒第一個行動裝置】手錶+手機+定位,掌握寶貝行蹤的『hereu U5 4G防水視訊兒童智慧手錶』團。 我是個非常容易緊張、惶恐的媽媽!當孩子準備要進入小學,就會開始擔憂,萬一以後遇...

  • 輸入手機號碼追蹤位置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06 22:30:30
    有 393 人按讚

    我覺得有一點一定要正視聽,就是很多人都誤會了,以為自己只要用了太空卡,或太空機,或甚至兩者都不用,就可以完全匿名隱身,這種誤會有可能導致極嚴重的後果,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謹慎去處理所謂的「匿名隱身幻覺」。

    我之前寫了一篇文章,現在再一次跟大家分享。

    * * *

    零基資安訓練營(九):如果要完全隱藏網上身份

    文:薯伯伯

    有些朋友會覺得很奇怪,看到我一方面又對資訊保安很著緊,要用 VPN、 加密的通訊軟件、硬件保安鑰匙等等,但另一方面又會用信用卡、電子錢包,甚至當 iPhone 可以使用八達通時,還第一時間搶著去試用。

    朋友問:「我還以為你要做到隱藏自己的身份。」

    不是的,我其實從來沒有打算完全隱藏自己的身份,我只是有限度地保障自己的私隱。例如我與朋友之間的關係網、對話記錄,其他人當然沒有資格過問。但換了是去超市買了 100 元東西,我又不是太過介意留下記錄,甚至用信用卡消費儲點積分來兌換機票。

    坊間經常有人把「保護私隱」及「隱藏身份」混為一談,這是錯誤的說法,也是危險的說法,亦容易使人誤判自己的防衛能力。例如有人買了一張「太空電話卡」,就覺得自己是匿名,那肯定是錯誤。又例如有人上網用了 VPN,就覺得隱藏了 IP,以為可以隱藏了真實身份,也是大錯特錯。

    我在這篇文章,就大概講一下,如何可以做到真正隱身上網。真正隱身,是指即使對方有較高強的追蹤能力,也難以把你的網上身份,與真實的身份形成任何連結。

    首先你要到一些不相熟的店鋪,以現金購買一台全新的電腦(二手未必好,因為你不知道之前是甚麼人用過),不能用信用卡付款,購買的過程要戴鴨舌帽,現在方便的話也要戴上口罩,以防監控電視把你拍下。在第一次開啟電腦及連線時,必須確保自己的手機或其他上網設備提前全部關閉。

    在電腦上安裝 Tails 作業系統(The Amnesic Incognito Live System)及 TOR 瀏覽器,這部電腦只能作為你新建的匿名身份之用,絕對不能與其他身份混合使用。不過要留意,每部上網的設備本身都有一個 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即簡稱 MAC 地址),這是其中一個可能辨認的痕跡。例如去快餐店上網,每日限時一小時,他們就是按照 MAC 地址來辨認你的身份。不過在國安法的陰霾之下,為免增加寫作人及轉載媒體的法律風險,有關 MAC 地址的討論就到此為止。

    還是得強調一點,保持匿名,是完全合法合理。

    用 TOR 連到免費的 wi-fi 熱點,在商場裡監控鏡頭太多,巴士上的熱線可能好一些,但上車時當然要用現金支付車資。上網首先要開一個完全匿名的電郵地址,例如 ProtonMail。以前開啟 ProtonMail 戶口時是不需要任何身份驗證,但可能太多人濫用,最近要輸入電話做驗證。如果真的有這個情況,就要用現金買一部太空電話及一張太空卡,並在跟自己完全無關的位置開啟太空機及插入太空卡,接收到短訊認證,這部機就不應重複使用。

    之後如果你有任何交易,可以使用加密貨幣 Bitcoin,但有 Bitcoin 的交易本身是公開,是可以輕易清楚查看每宗交易記錄,每一分每一毫都會清楚列出,這是區塊鏈(blockchain)的特性,不能關閉這個功能。

    有些網站容許你在沒有任何身份認證的情況下購買 Bitcoin,最有名氣的網站是 Paxful.com,你可以用 TOR 去該網站,以匿名情況下申請的電郵地址去開啟錢包,再看看不同貨幣販子的要求,有些需要你的身份認證,手續費較低,有些甚麼也不需認證,但手續費可能要 50%,這就是匿名的代價。支付的方式,可以用禮品卡,而因為 Bitcoin 本身不會隱藏交易記錄,所以禮品卡必須要用匿名的方式在實體店購買。用完的實體禮品卡,要用安全的方法棄置。

    之後可以用這些匿名購買的 Bitcoin 再買 VPN,例如 ProtonVPN。不過因為要維持匿名,即使 ProtonVPN 在業界裡的信譽很好,但在申請服務時也不要提供個人資料。

    好了,你現在終於有一部新的電腦,裡面安裝了較安全的操作系統 Tails,還有 TOR,加上用 Bitcoin 買回來的 VPN,這裡預計花上數千港元。

    之後是關鍵之處,想像一下,你花了數千元設置的匿名裝置及系統,卻一時不小心或手痕,把匿名設備連上了自己家裡或工作地點的 wi-fi,那這個設備就算是污染了,不再匿名。

    又或是,你每次都很小心,明明家住香港仔,卻跑到天水圍才找免費的 wi-fi 上網,但原來每次你都同時帶備自己的手機兼全程開機,那麼你的行蹤也有可能暴露了,情況就有點像明星 A 和歌手 B 兩人從不交談,但經常出雙入對,難道只是巧合而已?

    所以每次在新位置使用匿名裝置,就必須提前把身上其他上網裝置關閉,至於關閉了的手機會否仍然發出訊號,有點難說,所以還要把手機放進「法拉第袋」(Faraday bag),金屬物料做的布袋,能有效屏蔽外電場的電磁干擾,單用錫紙袋是沒有用。

    每次上網不能太長時間,例如斯諾登當年在美國舉報 NSA 監聽事件,就是開著車到處找尋開放的 wi-fi 訊號,而每次上網也只是十多分鐘,否則易受追蹤。他在爆料之前跟記者聯絡,要求對方先安裝 PGP(加密方法),但記者不明白又不在意,斯諾登等了數個月才成功跟記者建立了加密聯諾途徑,而在這幾個月裡,斯諾登顯出強大的自控能力,能抑壓著心中團火,沒有提前在其他渠道洩漏敏感訊息。

    這篇文章很長,當中不少細節寫得粗疏,但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普及一個訊息,要做到真正匿名,除了要有金錢資源,有技術知識,更重要是必須有堅忍的耐性。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如果要完全隱藏網上身份」,而不是「如何完全隱藏網上身份」,正正就是因為我覺得對大多數人而言,根本就不可能輕易隱藏自己的數碼足跡(包括上網,包括日常的電子交易等)。

    所以每當有人聲稱基於「匿名」的考慮而全面停用信用卡或交通卡,手機卻在任何場合均會長開,打電話時甚至會用最原始的方式直接撥打號碼,而不用有點對點加密的方式聯絡(例如使用 Signal 的電話功能),我就總覺不安。

    在適當的日子,去特定的地方,要用現金支付,避免留下交通記錄,這確實是常識,但如果不理解匿名的運作原理,卻誤以為自己沒有使用銀行卡或交通卡就等同安全,那是幻像而已。

    照片:Joshua Gandara / Unsplash

    ⏺ 請支持不受干預的創作:http://patreon.com/Pazu

  • 輸入手機號碼追蹤位置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13 12:56:01
    有 436 人按讚

    零基資安訓練營(九):如果要完全隱藏網上身份

    文:薯伯伯

    有些朋友會覺得很奇怪,看到我一方面又對資訊保安很著緊,要用 VPN、 加密的通訊軟件、硬件保安鑰匙等等,但另一方面又會用信用卡、電子錢包,甚至當 iPhone 可以使用八達通時,還第一時間搶著去試用。

    朋友問:「我還以為你要做到隱藏自己的身份。」

    不是的,我其實從來沒有打算完全隱藏自己的身份,我只是有限度地保障自己的私隱。例如我與朋友之間的關係網、對話記錄,其他人當然沒有資格過問。但換了是去超市買了 100 元東西,我又不是太過介意留下記錄,甚至用信用卡消費儲點積分來兌換機票。

    坊間經常有人把「保護私隱」及「隱藏身份」混為一談,這是錯誤的說法,也是危險的說法,亦容易使人誤判自己的防衛能力。例如有人買了一張「太空電話卡」,就覺得自己是匿名,那肯定是錯誤。又例如有人上網用了 VPN,就覺得隱藏了 IP,以為可以隱藏了真實身份,也是大錯特錯。

    我在這篇文章,就大概講一下,如何可以做到真正隱身上網。真正隱身,是指即使對方有較高強的追蹤能力,也難以把你的網上身份,與真實的身份形成任何連結。

    首先你要到一些不相熟的店鋪,以現金購買一台全新的電腦(二手未必好,因為你不知道之前是甚麼人用過),不能用信用卡付款,購買的過程要戴鴨舌帽,現在方便的話也要戴上口罩,以防監控電視把你拍下。在第一次開啟電腦及連線時,必須確保自己的手機或其他上網設備提前全部關閉。

    在電腦上安裝 Tails 作業系統(The Amnesic Incognito Live System)及 TOR 瀏覽器,這部電腦只能作為你新建的匿名身份之用,絕對不能與其他身份混合使用。不過要留意,每部上網的設備本身都有一個 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即簡稱 MAC 地址),這是其中一個可能辨認的痕跡。例如去快餐店上網,每日限時一小時,他們就是按照 MAC 地址來辨認你的身份。不過在國安法的陰霾之下,為免增加寫作人及轉載媒體的法律風險,有關 MAC 地址的討論就到此為止。

    還是得強調一點,保持匿名,是完全合法合理。

    用 TOR 連到免費的 wi-fi 熱點,在商場裡監控鏡頭太多,巴士上的熱線可能好一些,但上車時當然要用現金支付車資。上網首先要開一個完全匿名的電郵地址,例如 ProtonMail。以前開啟 ProtonMail 戶口時是不需要任何身份驗證,但可能太多人濫用,最近要輸入電話做驗證。如果真的有這個情況,就要用現金買一部太空電話及一張太空卡,並在跟自己完全無關的位置開啟太空機及插入太空卡,接收到短訊認證,這部機就不應重複使用。

    之後如果你有任何交易,可以使用加密貨幣 Bitcoin,但有 Bitcoin 的交易本身是公開,是可以輕易清楚查看每宗交易記錄,每一分每一毫都會清楚列出,這是區塊鏈(blockchain)的特性,不能關閉這個功能。

    有些網站容許你在沒有任何身份認證的情況下購買 Bitcoin,最有名氣的網站是 Paxful.com,你可以用 TOR 去該網站,以匿名情況下申請的電郵地址去開啟錢包,再看看不同貨幣販子的要求,有些需要你的身份認證,手續費較低,有些甚麼也不需認證,但手續費可能要 50%,這就是匿名的代價。支付的方式,可以用禮品卡,而因為 Bitcoin 本身不會隱藏交易記錄,所以禮品卡必須要用匿名的方式在實體店購買。用完的實體禮品卡,要用安全的方法棄置。

    之後可以用這些匿名購買的 Bitcoin 再買 VPN,例如 ProtonVPN。不過因為要維持匿名,即使 ProtonVPN 在業界裡的信譽很好,但在申請服務時也不要提供個人資料。

    好了,你現在終於有一部新的電腦,裡面安裝了較安全的操作系統 Tails,還有 TOR,加上用 Bitcoin 買回來的 VPN,這裡預計花上數千港元。

    之後是關鍵之處,想像一下,你花了數千元設置的匿名裝置及系統,卻一時不小心或手痕,把匿名設備連上了自己家裡或工作地點的 wi-fi,那這個設備就算是污染了,不再匿名。

    又或是,你每次都很小心,明明家住香港仔,卻跑到天水圍才找免費的 wi-fi 上網,但原來每次你都同時帶備自己的手機兼全程開機,那麼你的行蹤也有可能暴露了,情況就有點像明星 A 和歌手 B 兩人從不交談,但經常出雙入對,難道只是巧合而已?

    所以每次在新位置使用匿名裝置,就必須提前把身上其他上網裝置關閉,至於關閉了的手機會否仍然發出訊號,有點難說,所以還要把手機放進「法拉第袋」(Faraday bag),金屬物料做的布袋,能有效屏蔽外電場的電磁干擾,單用錫紙袋是沒有用。

    每次上網不能太長時間,例如斯諾登當年在美國舉報 NSA 監聽事件,就是開著車到處找尋開放的 wi-fi 訊號,而每次上網也只是十多分鐘,否則易受追蹤。他在爆料之前跟記者聯絡,要求對方先安裝 PGP(加密方法),但記者不明白又不在意,斯諾登等了數個月才成功跟記者建立了加密聯諾途徑,而在這幾個月裡,斯諾登顯出強大的自控能力,能抑壓著心中團火,沒有提前在其他渠道洩漏敏感訊息。

    這篇文章很長,當中不少細節寫得粗疏,但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普及一個訊息,要做到真正匿名,除了要有金錢資源,有技術知識,更重要是必須有堅忍的耐性。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如果要完全隱藏網上身份」,而不是「如何完全隱藏網上身份」,正正就是因為我覺得對大多數人而言,根本就不可能輕易隱藏自己的數碼足跡(包括上網,包括日常的電子交易等)。

    所以每當有人聲稱基於「匿名」的考慮而全面停用信用卡或交通卡,手機卻在任何場合均會長開,打電話時甚至會用最原始的方式直接撥打號碼,而不用有點對點加密的方式聯絡(例如使用 Signal 的電話功能),我就總覺不安。

    在適當的日子,去特定的地方,要用現金支付,避免留下交通記錄,這確實是常識,但如果不理解匿名的運作原理,卻誤以為自己沒有使用銀行卡或交通卡就等同安全,那是幻像而已。

    照片:政府總部下,攝於 2019 年 6 月 13 日。

    ▶️ Patreon: www.patreon.com/pazu

  • 輸入手機號碼追蹤位置 在 Vivian卓卉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2-10 16:58:09
    有 55 人按讚

    背景

    通訊軟體、社群網站近期流傳訊息【我對Facebook的聲明】,指出:「我不同意Facebook使用本人的照片,我的發文信息及我的出版物...」。、
    這則訊息有不同的變形版本,有的訊息宣稱:「別忘了,明天開始新的facebook規則,在那裡他們可以使用你的照片。不要忘記今天的截止日期!!! 它可以在法庭案件中使用,對你提起訴訟...如果你不發布聲明至少一次,你就等同默許Facebook可以使用你的照片,以及包含在配置文件的狀態更新信息。」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指出「明天開始新的Facebook規則,在那裏他們可以使用你的照片」,是否屬實?

    (一)Facebook曾發布正式聲明指出:
    「您可能曾經看過一則貼文,內容是請您複製並貼上通知,以保有您在 Facebook 上分享內容的控制權。千萬不要照做。我們的條款詳細內容如下: 您擁有您在 Facebook 發佈的所有內容和資料,您可透過隱私和應用程式設定管理您的分享內容方式。管理分享內容的方式一直以來都是如此,從未變過。」

    因此,Facebook並無「新」的規則。

    (二)當使用者註冊帳號時,就已同意Facebook的使用條款和資料政策。
    在Facebook建立帳號頁面指出:「點擊『註冊』即表示你同意我們的使用條款、資料政策和Cookie政策。你可能會收到我們的簡訊通知,而且可以隨時停止接收。」

    (三)依據Facebook的〈資料政策〉,Facebook確實會收集使用者的張貼內容、查看內容、人際網絡、互動行為、交易資訊,以及其他用戶分享使用者的訊息等。Facebook也收集裝置資料和Cookie資料。

    Facebook指稱,Facebook使用這些資料以提供個人化商品資訊、提供廣告主服務、促進網路安全、與用戶交流、提供社會公益研究等。

    爭議點二、此聲明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一)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律師周宇修表示:
    周宇修說,使用者在註冊任何社群平台時,它都會有服務條款等使用者協議,只要使用者勾選,這個協議就成為合約,使用者等於同意自己的資料給社群平台。如果之後要收回自己的資料,必須是使用者和社群平台雙方都同意變更合約內容,才能改變原來的約定。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單方面的聲明不具備法律效力。
    不過,周宇修也指出,社群平台的使用者條款是定型化契約,它是否能在個別狀況中達到對雙方都公平,實務上都必須由法院判定。若牴觸相關法律規定,比如台灣的《個人資料保護法》、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簡稱GDPR)
    等,就可能無效。

    (二)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研究所價值拓展中心主任廖淑君指出:

    廖淑君說,當使用者註冊帳號時,等於同意Facebook的相關服務條款、資料政策。如果使用者要求企業變更對個人資料的使用方式,應該要根據其服務條款中訂定的意見反應管道去表達主張,而不是在個人動態牆上貼出聲明。

    廖淑君說,個人在Facebook動態牆貼出聲明,僅是單方面地做出宣示,並未把意見直接傳達給Facebook。

    (三)對Facebook隱私權有疑慮的申訴管道
    針對Facebook的隱私政策有疑慮,可以透過TrustArc,進行線上申訴,或郵寄紙本到以下地址。

    爭議點三、使用社群平台時,使用者可以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

    (一)英國開放知識基金會台灣代表徐子涵表示:
    徐子涵說,要保護自己的網路隱私,首先要「認識風險」--在社群平台越活躍,隱私越不存在,暴露個人資訊的風險也越高。其次,使用者可以做的是切斷社群平台帳號和真實身分的連結,也就是「不要讓社群平台很清楚地追蹤到這個帳號就是你」。在實務上,使用者可以不要用真名申請帳號,不要把自己過去的學經歷、朋友關係、聯絡方式提供給社群平台,因為這就是把自己的社會關係複製一份數位版給社群平台。
    在技術上,徐子涵建議使用社群平台時可以盡量用電腦瀏覽器,不要用手機App,因為手機可以知道使用者的位置、聯絡人關係以及每天的作息,而傳統的電腦及瀏覽器比較難知道使用者的位置。使用瀏覽器的「無痕模式」也可以減少被追蹤的程度。
    徐子涵提醒,即使沒有社群平台的帳號,也還是會被追蹤,因為使用者拜訪的網站都會嵌入社群平台的留言功能,例如看購物網站時,社群平台都會描繪這個使用者的人格並蒐集資料。

    (二)台灣人權促進會數位人權專案經理何明諠表示:
    何明諠說,使用者點入Facebook的「設定」,可以看到廣告、應用程式和網站等個別項目,可以一一點入這些欄位,可以看到自己資料是否公開給廣告主,知道自己的資料跟哪些企業分享,透過重新設定開放權限,可在一定程度保障自己的隱私。

    (三)廖淑君提醒,在資訊科技的時代,使用者在註冊任何網站帳號、使用任何資訊服務時,應該要詳閱服務條款,知道使用此服務後,企業會蒐集自己哪些資料、運用在哪些地方,並且意識到社群平台就是半公開的環境。有了這些認知後,才能在自我揭露前保護自己的隱私。
    爭議點四、使用社群平台時,使用者可以如何保障自己的「資訊安全」?
    何明諠認為,保障資安的第一步,是使用者在註冊帳號時,要確認自己提供了哪些資訊給社群平台。第二步是使用者要去看平台的資料政策,知道平台會蒐集自己哪些資料及其用途,並修改關於隱私、個資分享、廣告偏好等設定。這是安全使用社群平台的必要步驟。
    何明諠也建議使用者要開啟「雙重驗證」,也就是在登入Facebook時,除了輸入帳號密碼,設定第二項「驗證因素」,通常傳送驗證碼到手機或應用程式來進行驗證,可以避免作為密碼被破解後,所有個資馬上遺失的情況。
    不過,簡訊驗證是「雙重驗證」中相對不安全的方式,因為電信業者在傳送簡訊時,傳輸過程沒有加密,如果有心人士攔截到訊號,仍可以讀到簡訊傳送的號碼。因此,何明諠建議用驗證應用程式產生驗證碼,它不需透過其他訊號傳輸,直接在手機裡產生雙重驗證碼,比簡訊安全。、
    要設定Facebook的雙重驗證,可以在「設定」找到「帳號安全和登入」,選擇雙重驗證的項目。

    結論

    一、當使用者註冊帳號時,即同意Facebook的相關服務條款、資料政策。

    二、專家認為,使用者在個人動態牆上張貼聲明,並不等於對Facebook發出聲明。單方面的聲明不具備法律效力。不過,若社群平台的服務和隱私條款牴觸法律,經法院判決,也可能失效。

    三、專家建議,若使用者對社群平台使用資料的方式有不同意見,應透過其服務條款中訂定的管道去表達主張,或是由使用者與社群平台業者雙方對服務條款內容達到新的共識,做出新的協議。

    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677

  • 輸入手機號碼追蹤位置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10-26 22:00:05

    前幾集才討論過南韓無胸罩運動,南韓女星雪莉不畏眾人酸言酸語選擇做自己,沒想到14號的時候,她還是扛不住這些網路上的惡意攻擊,因此輕生。

    南韓最近也因為這起事件,出現了要求網路實名制的聲音。南韓民調機構「Realmeter」的民調顯示,有七成南韓國民贊成網路發文實名制。希望有了實名制以後,因為必須付出暴露身分的代價,所以在網路上發言的人能比較謹言慎行。

    但大家可不要一聽到網路實名制就覺得說「那是中國用來監控人民的系統」。其實南韓才是全世界第一個實行「網路實名制」的國家,因為早在2008年的時候,就發生了女星崔真實,受到網民攻擊,走上絕路的悲劇,所以想藉這項法案防止網友惡意散播謠言,也就是俗稱的「崔真實法」。

    這個網路實名制從2008年11月開始實行,法律規定只要是每日訪客超過10萬人次的網站,都必須要實施實名制,當時有 135 家網站因此需要以實名註冊。但卻衍生出了很多問題。像是YouTube被點名之後,他們乾脆就關閉韓國分站的部分功能,引導使用者連到美國本站。甚至有的網站就乾脆不公布自己的瀏覽次數,搞得大家都不知道就也不用查了;而且政策說要實名登記,結果網路上不僅出現大量韓國公民姓名及身分證字號的清單,讓大家方便申請帳號,更出現「韓國身分證字號生成器」這樣的外掛,只要輸入韓國人的出生年月日,就能自動生成身分證號碼。真的是防不勝防。

    2011年,韓國入口網站Nate以及當時韓國最大社群網站Cyworld還因為遭到駭客攻擊,有大約3500萬的使用者個資被盜,超過當時韓國人口的一半喔。同年底,韓國遊戲公司Nexon服務器也被駭客入侵,1300萬名使用者個資再度流出。姓名、生日、電話、住址、電子信箱、密碼及身分證號碼全部被看光光。雖然可能很多人會說這不過是技術性問題,現在科技這麼進步,多一些配套措施跟安全防護,應該是不至於一直被盜個資。

    不過網路實名制還有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箝制言論自由」。

    在2012年8月23日,經南韓八名法官一致同意,網絡實名制違憲。判決認為,網絡實名制讓言論自由受到限制,沒有韓國身分證的外國人難以註冊登錄韓國網站參與討論。而且原本實施網路實名制的目的要促進公益,BUT!網路實名制實行以後,網上的惡性言論和非法訊息並沒有明顯減少,反而導致網友紛紛改用twitter、Facebook等伺服器在國外的網路服務,打擊到了國內網路產業,沒有達到原本預期的公益性。而且網路實名制原先的立法目的其實只要藉由追蹤使用者IP位置就可以達到,根本不需要強制實名認證。

    台灣目前雖然沒有網路實名制,不過其實很多網路服務都要綁定手機、申請手機上網也都要雙證件,所以原則上使用網路都會有「間接實名認證」,前台匿名,可不代表後台追查不到。只要是刑責超過三年以上,警察就可以藉由IP去找到對方,就算躲在螢幕後面,還是收的到傳票的。

    但這些網路霸凌的重點其實是在「霸凌」。網路只是工具,工具本身沒有對錯。像這樣的事件就是要能讓社會大眾學習到,在網路上霸凌跟現實生活中可能一樣會有嚴重的後果。

    你對於網路實名制有什麼看法呢?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