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變現的秘密 #文末抽書
🔹數據告訴你的東西,比你想像得多
✅ 消費者會說謊?
消費者可能會不自覺地說謊,但他們並不是有意的!有可能是「自我報告式」的回答搜集,帶了較多的主觀意識,加上調查者對消費者不了解,設計的問題無法切中目標核心,導致調查者與消費者的的反應結果與認知有所不同!
也可能因為消...
📈數據變現的秘密 #文末抽書
🔹數據告訴你的東西,比你想像得多
✅ 消費者會說謊?
消費者可能會不自覺地說謊,但他們並不是有意的!有可能是「自我報告式」的回答搜集,帶了較多的主觀意識,加上調查者對消費者不了解,設計的問題無法切中目標核心,導致調查者與消費者的的反應結果與認知有所不同!
也可能因為消費者「想像」的答案,和他們「真心認同」的答案是有出入的。有可能是因為外在文化或是廣告等因素,選擇了大眾認知的選項,但心中也有一定機率的潛意識是有不同認知的。
✅ 消費者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史蒂夫・賈伯斯曾說過:「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因為消費者不太可能知道現在不存在的產品,或是現在最劃時代的新材料等。所以這時候要在「了解消費者想要什麼」和「聽消費者說什麼」之間,找到一個不只流於表面、又能打破虛幻的交叉點。
🔹常見數據迷思
❌ 數據樣本數越多越好
大數據之所以叫做大數據,一定要樣本數量越多越好!這個觀念其實不一定是正確的,因為數量越大,反而可能會導致族群特性消失,這時不管研究對象有上千人還是上萬人,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善用「樣本分析」,調查結果必須與其他結果做連動、分析,一份達到理解消費者目的的數計,才有大量搜集數據的意義。
❌ 用性別&年齡做單一數據分析
性別與年紀的區別,現在越來越模糊了,如果想要做到更細緻的數據分析,就要捨棄性別和年齡來分類消費者的習慣。人們的性別與年齡確實會有重疊的地方,但使用者行為並不全都是因為特定的性別和年紀產生的。
💡反向推薦符合「個人」取向的產品,或是將消費者行為群體化,不再向所有人推播一樣的廣告,只提供符合相似他們行為的資訊,更能提高轉換效率和下一步行動的意願。
🔹主動式數據 vs. 被動式數據
畢達哥拉斯說:「萬物皆數。」
世間萬物都可以被數據化,也都將成為數據。而其中有時候是主動式資料,有時候是被動式資料。
✅ 『主動式資料』:不必親自紀錄,由機器自動記錄的情況。
e.g. 在手機上安裝軟體,讓手機每幾分鐘就自動記錄使用量。
✅ 『被動式資料』:透過問答型式蒐集的人為整理資料。
e.g. 詢問對方手機一天的使用時間
💡主動式數據不會說謊,但並不代表正確答案,只能推測形成該現象的原因。
因此,使用主動式數據確認事實,再透過核心問題進行問卷調查,才會更有效率。
🔹數據真的重要嗎?
『沒有數據也能生存下來的公司,遠多過沒有數據就不能存活的公司。』
對一些實體企業而言,數據並非必需品,而只是用來強化產品的銷售,協助做出與其他企業間的區隔,並非該企業的本質。
有些公司正處於成長期、瀛運狀況良好,沒有必要去探究數據,所以將精力集中在擴增銷售地點與商品銷售上。
總結來說,應該要重新調整努力方向,去做頓公司核心產品有幫助的分析。
🔹如何活用數據?企劃開始前的3問
❶ 現在所執行的企劃,是誰的想法?
大部分的時候,都是根據上級想要的方向進行分析。
→ 但身為一位分析者,我們必須付出努力,在企業和高層期望的關鍵字中,以真心想理解消費者為出發點,找出市場趨勢,用自己能力範圍內最有創意的方法將主軸具體呈現出來。
❷ 冗長的分析作業非做不可嗎?
只有平常會犯錯,並從錯誤中成長的分析師,才能夠累積大量經驗,並快速整理出數據的核心。
→ 可以將數據切割到精準的單位進行觀察,藉由這種「由下到上」的方式,進行新研究。
❸ 分析得主軸明確嗎?
分析人員不能迷失自己的道路,要找到數據的目標,努力去找出主管問題背後真正的意義。
→ 多假設幾種具體狀況,獲得更多元的答案。
🔹企劃進行中的6問
每個調查企劃都可能產生許多不同的分析主軸,為了確保遺漏,最好有個系統性的SOP,也就是「六何法」
以企業or 賣家角度
Who:定義服務的顧客
When:為數據加上時間序列
What:服務的顧客&群體喜歡什麼產品,以及喜好的原因
Where:地理位置&環境因素
How:滿足消費者的方法、戰略
Why:所做的目的是為了「消費者心理」
以個人品牌or 自媒體角度
Who:粉絲、受眾
When:企劃&活動曝光的時間
What:粉絲喜歡的內容和原因
Where:曝光的渠道
How:製作粉絲喜愛內容的方法
Why:希望達成的目的
🔹最後,數據要告訴我們什麼?
其實數據分析就是一個研究新事物的過程,我們之所以要分析每個數據,是想將這些蒐集到的數字,創造成一個故事,同時也是滿足疑問的過程,去觀察在研究的過程中是否有遺漏的地方,或是了解哪些情況會對消費者造成影響,這些過程都是動態且需要不斷回顧的。
✅研究新事物✅滿足疑惑✅創造故事✅檢查遺漏
🔹倆職推好書 #抽獎辦法
✅追蹤倆職女子 @ol.slashie
✅分享此篇貼文至限時動態並tag @ol.slashie(請留存截圖,中獎會檢查唷!)
✅在貼文底下tag 2位朋友並隨意留言
✅抽獎活動於 07/11(日)晚間11:59截止,並於07/13(二)限時動態公布中獎名單!請持續追蹤我們唷!
*感謝樂金文化 @knowing2018 提供贈獎 #讀墨電子書序號*2❤️
*倆職女子保留變更活動及解釋的權利
#倆職書櫃 #讀書心得 #好書推薦 #文末抽書 #讀書筆記
如何追蹤對方手機位置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除了自願參與作幌子,政府對「安心出行」的另一個辯解是強調「數據只會加密存放於用戶的電話之中,不會備存到政府的系統之內」,所以沒有違反私隱條例。
的確,由5月至今,各國政府研發健康追蹤系統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避開監控市民的指控——如何不建立數據庫卻能追蹤每一個人的生活痕跡。這句說話不妨多讀幾遍,有沒有發現問題所在?
只要政府沒有儲存你們的資料,他們的監控行為就是合法了。
侵犯私隱的傳統定義,是對方沒有經你的同意獲取你的私密訊息,所以由你決定「自願」參與這項計劃、授權應用程式獲取以下功能的存取權那一刻開始,你便落入一個「允許侵犯」的狀態。歐美政府早年便跟Fb這類程式開發商打官司,爭拗在安裝前按下確認鍵是否就等同允許他們予取予求偷數據,供第三方度身訂造廣告之用。德國聯邦最高法院便在今年裁定Fb敗訴,標誌着矽谷無權透過Apps建起第三方數據平台王國。
大陸就沒有這種顧忌,中共也不諱言大數據資料庫歸公安部管轄,但在其他地方,它便變成一個棘手問題,因為民眾必不授權他們建立一個類似的社會信用系統。不過,歡迎來到5G+AIoT的年代,原有的私隱規範已經過時了。在「雲」的世界裡面,根本不需要把你的數據上存,備份在某個地方。
華為幾個月前提出一個概念,聲稱可突破美國禁止批出晶片出口許可證,甚至可以令光刻機變成廢鐵,那就是「雲手機」。把物聯網的那一套搬過來,將OS、Apps和儲存資料全部放上雲端運行,令手機變成一塊僅餘顯示觸控功能的高速連線面板。用戶覺得天方夜譚:我怎麼信得過你把一切儲存在你的雲端之內?而華為亦像說了一些不該說的東西那樣,馬上澄清雲手機沒法取代現有手機的位置,到底是不可行,還是洩露了天機?
明白這個問題,你就明白裝安心出行的危險。
5G極速網絡與雲計算的終極理想,就是雲手機的「反轉概念」——你們手上每一部裝置將會成為雲計算和數據庫的一分子,控制面板則反過來落在他們的手中。
有情報專家分析,由於5G數據傳輸太快太短亦太密集了,數據被第三方截取將會變得無法偵測。他也沒法解釋一般民眾需要5G那麼快來幹甚麼。我們必須意識到一個更大的可能,不是我們需要5G,而是5G需要我們。它需要我們全部人一同集體連線,方可達到真正AIoT的境界。We are the Things。
很多人都會覺得奇怪,你在安心出行是沒法查看自己嘟過甚麼地方,只有當你確診的時候,他們才會給你一條個人識別碼,讓你把過去31日辛苦紀錄的行蹤上傳上去某個地方,然後你才有機會從官方打聽自己曾經去過哪裡。荒謬嗎?不!荒謬是因為你還用舊一套去理解數據存取的關係,實情是你的手機已淪為一部安心出行的備份裝置,真正的控制面板卻在他們的手中,而發送驗證碼的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台要驗證這部手機的數據是屬於你!
你是數據庫,但不是擁有者,他才是用戶端。所以張建宗說得沒錯,「數據已加密存放於電話中,非常安全」。
本來,控制面板沒法清楚你24小時去過哪個地方,直到你養成了紀錄的習慣,他們便安心了。你有權拒絕上傳那些連你本人也未看過的日誌嗎?
「全都是你自願的,連強制也屬自願。」他們說。
作者
如何追蹤對方手機位置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覺得有一點一定要正視聽,就是很多人都誤會了,以為自己只要用了太空卡,或太空機,或甚至兩者都不用,就可以完全匿名隱身,這種誤會有可能導致極嚴重的後果,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謹慎去處理所謂的「匿名隱身幻覺」。
我之前寫了一篇文章,現在再一次跟大家分享。
* * *
零基資安訓練營(九):如果要完全隱藏網上身份
文:薯伯伯
有些朋友會覺得很奇怪,看到我一方面又對資訊保安很著緊,要用 VPN、 加密的通訊軟件、硬件保安鑰匙等等,但另一方面又會用信用卡、電子錢包,甚至當 iPhone 可以使用八達通時,還第一時間搶著去試用。
朋友問:「我還以為你要做到隱藏自己的身份。」
不是的,我其實從來沒有打算完全隱藏自己的身份,我只是有限度地保障自己的私隱。例如我與朋友之間的關係網、對話記錄,其他人當然沒有資格過問。但換了是去超市買了 100 元東西,我又不是太過介意留下記錄,甚至用信用卡消費儲點積分來兌換機票。
坊間經常有人把「保護私隱」及「隱藏身份」混為一談,這是錯誤的說法,也是危險的說法,亦容易使人誤判自己的防衛能力。例如有人買了一張「太空電話卡」,就覺得自己是匿名,那肯定是錯誤。又例如有人上網用了 VPN,就覺得隱藏了 IP,以為可以隱藏了真實身份,也是大錯特錯。
我在這篇文章,就大概講一下,如何可以做到真正隱身上網。真正隱身,是指即使對方有較高強的追蹤能力,也難以把你的網上身份,與真實的身份形成任何連結。
首先你要到一些不相熟的店鋪,以現金購買一台全新的電腦(二手未必好,因為你不知道之前是甚麼人用過),不能用信用卡付款,購買的過程要戴鴨舌帽,現在方便的話也要戴上口罩,以防監控電視把你拍下。在第一次開啟電腦及連線時,必須確保自己的手機或其他上網設備提前全部關閉。
在電腦上安裝 Tails 作業系統(The Amnesic Incognito Live System)及 TOR 瀏覽器,這部電腦只能作為你新建的匿名身份之用,絕對不能與其他身份混合使用。不過要留意,每部上網的設備本身都有一個 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即簡稱 MAC 地址),這是其中一個可能辨認的痕跡。例如去快餐店上網,每日限時一小時,他們就是按照 MAC 地址來辨認你的身份。不過在國安法的陰霾之下,為免增加寫作人及轉載媒體的法律風險,有關 MAC 地址的討論就到此為止。
還是得強調一點,保持匿名,是完全合法合理。
用 TOR 連到免費的 wi-fi 熱點,在商場裡監控鏡頭太多,巴士上的熱線可能好一些,但上車時當然要用現金支付車資。上網首先要開一個完全匿名的電郵地址,例如 ProtonMail。以前開啟 ProtonMail 戶口時是不需要任何身份驗證,但可能太多人濫用,最近要輸入電話做驗證。如果真的有這個情況,就要用現金買一部太空電話及一張太空卡,並在跟自己完全無關的位置開啟太空機及插入太空卡,接收到短訊認證,這部機就不應重複使用。
之後如果你有任何交易,可以使用加密貨幣 Bitcoin,但有 Bitcoin 的交易本身是公開,是可以輕易清楚查看每宗交易記錄,每一分每一毫都會清楚列出,這是區塊鏈(blockchain)的特性,不能關閉這個功能。
有些網站容許你在沒有任何身份認證的情況下購買 Bitcoin,最有名氣的網站是 Paxful.com,你可以用 TOR 去該網站,以匿名情況下申請的電郵地址去開啟錢包,再看看不同貨幣販子的要求,有些需要你的身份認證,手續費較低,有些甚麼也不需認證,但手續費可能要 50%,這就是匿名的代價。支付的方式,可以用禮品卡,而因為 Bitcoin 本身不會隱藏交易記錄,所以禮品卡必須要用匿名的方式在實體店購買。用完的實體禮品卡,要用安全的方法棄置。
之後可以用這些匿名購買的 Bitcoin 再買 VPN,例如 ProtonVPN。不過因為要維持匿名,即使 ProtonVPN 在業界裡的信譽很好,但在申請服務時也不要提供個人資料。
好了,你現在終於有一部新的電腦,裡面安裝了較安全的操作系統 Tails,還有 TOR,加上用 Bitcoin 買回來的 VPN,這裡預計花上數千港元。
之後是關鍵之處,想像一下,你花了數千元設置的匿名裝置及系統,卻一時不小心或手痕,把匿名設備連上了自己家裡或工作地點的 wi-fi,那這個設備就算是污染了,不再匿名。
又或是,你每次都很小心,明明家住香港仔,卻跑到天水圍才找免費的 wi-fi 上網,但原來每次你都同時帶備自己的手機兼全程開機,那麼你的行蹤也有可能暴露了,情況就有點像明星 A 和歌手 B 兩人從不交談,但經常出雙入對,難道只是巧合而已?
所以每次在新位置使用匿名裝置,就必須提前把身上其他上網裝置關閉,至於關閉了的手機會否仍然發出訊號,有點難說,所以還要把手機放進「法拉第袋」(Faraday bag),金屬物料做的布袋,能有效屏蔽外電場的電磁干擾,單用錫紙袋是沒有用。
每次上網不能太長時間,例如斯諾登當年在美國舉報 NSA 監聽事件,就是開著車到處找尋開放的 wi-fi 訊號,而每次上網也只是十多分鐘,否則易受追蹤。他在爆料之前跟記者聯絡,要求對方先安裝 PGP(加密方法),但記者不明白又不在意,斯諾登等了數個月才成功跟記者建立了加密聯諾途徑,而在這幾個月裡,斯諾登顯出強大的自控能力,能抑壓著心中團火,沒有提前在其他渠道洩漏敏感訊息。
這篇文章很長,當中不少細節寫得粗疏,但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普及一個訊息,要做到真正匿名,除了要有金錢資源,有技術知識,更重要是必須有堅忍的耐性。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如果要完全隱藏網上身份」,而不是「如何完全隱藏網上身份」,正正就是因為我覺得對大多數人而言,根本就不可能輕易隱藏自己的數碼足跡(包括上網,包括日常的電子交易等)。
所以每當有人聲稱基於「匿名」的考慮而全面停用信用卡或交通卡,手機卻在任何場合均會長開,打電話時甚至會用最原始的方式直接撥打號碼,而不用有點對點加密的方式聯絡(例如使用 Signal 的電話功能),我就總覺不安。
在適當的日子,去特定的地方,要用現金支付,避免留下交通記錄,這確實是常識,但如果不理解匿名的運作原理,卻誤以為自己沒有使用銀行卡或交通卡就等同安全,那是幻像而已。
照片:Joshua Gandara / Unsplash
⏺ 請支持不受干預的創作:http://patreon.com/Pazu
如何追蹤對方手機位置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零基資安訓練營(九):如果要完全隱藏網上身份
文:薯伯伯
有些朋友會覺得很奇怪,看到我一方面又對資訊保安很著緊,要用 VPN、 加密的通訊軟件、硬件保安鑰匙等等,但另一方面又會用信用卡、電子錢包,甚至當 iPhone 可以使用八達通時,還第一時間搶著去試用。
朋友問:「我還以為你要做到隱藏自己的身份。」
不是的,我其實從來沒有打算完全隱藏自己的身份,我只是有限度地保障自己的私隱。例如我與朋友之間的關係網、對話記錄,其他人當然沒有資格過問。但換了是去超市買了 100 元東西,我又不是太過介意留下記錄,甚至用信用卡消費儲點積分來兌換機票。
坊間經常有人把「保護私隱」及「隱藏身份」混為一談,這是錯誤的說法,也是危險的說法,亦容易使人誤判自己的防衛能力。例如有人買了一張「太空電話卡」,就覺得自己是匿名,那肯定是錯誤。又例如有人上網用了 VPN,就覺得隱藏了 IP,以為可以隱藏了真實身份,也是大錯特錯。
我在這篇文章,就大概講一下,如何可以做到真正隱身上網。真正隱身,是指即使對方有較高強的追蹤能力,也難以把你的網上身份,與真實的身份形成任何連結。
首先你要到一些不相熟的店鋪,以現金購買一台全新的電腦(二手未必好,因為你不知道之前是甚麼人用過),不能用信用卡付款,購買的過程要戴鴨舌帽,現在方便的話也要戴上口罩,以防監控電視把你拍下。在第一次開啟電腦及連線時,必須確保自己的手機或其他上網設備提前全部關閉。
在電腦上安裝 Tails 作業系統(The Amnesic Incognito Live System)及 TOR 瀏覽器,這部電腦只能作為你新建的匿名身份之用,絕對不能與其他身份混合使用。不過要留意,每部上網的設備本身都有一個 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即簡稱 MAC 地址),這是其中一個可能辨認的痕跡。例如去快餐店上網,每日限時一小時,他們就是按照 MAC 地址來辨認你的身份。不過在國安法的陰霾之下,為免增加寫作人及轉載媒體的法律風險,有關 MAC 地址的討論就到此為止。
還是得強調一點,保持匿名,是完全合法合理。
用 TOR 連到免費的 wi-fi 熱點,在商場裡監控鏡頭太多,巴士上的熱線可能好一些,但上車時當然要用現金支付車資。上網首先要開一個完全匿名的電郵地址,例如 ProtonMail。以前開啟 ProtonMail 戶口時是不需要任何身份驗證,但可能太多人濫用,最近要輸入電話做驗證。如果真的有這個情況,就要用現金買一部太空電話及一張太空卡,並在跟自己完全無關的位置開啟太空機及插入太空卡,接收到短訊認證,這部機就不應重複使用。
之後如果你有任何交易,可以使用加密貨幣 Bitcoin,但有 Bitcoin 的交易本身是公開,是可以輕易清楚查看每宗交易記錄,每一分每一毫都會清楚列出,這是區塊鏈(blockchain)的特性,不能關閉這個功能。
有些網站容許你在沒有任何身份認證的情況下購買 Bitcoin,最有名氣的網站是 Paxful.com,你可以用 TOR 去該網站,以匿名情況下申請的電郵地址去開啟錢包,再看看不同貨幣販子的要求,有些需要你的身份認證,手續費較低,有些甚麼也不需認證,但手續費可能要 50%,這就是匿名的代價。支付的方式,可以用禮品卡,而因為 Bitcoin 本身不會隱藏交易記錄,所以禮品卡必須要用匿名的方式在實體店購買。用完的實體禮品卡,要用安全的方法棄置。
之後可以用這些匿名購買的 Bitcoin 再買 VPN,例如 ProtonVPN。不過因為要維持匿名,即使 ProtonVPN 在業界裡的信譽很好,但在申請服務時也不要提供個人資料。
好了,你現在終於有一部新的電腦,裡面安裝了較安全的操作系統 Tails,還有 TOR,加上用 Bitcoin 買回來的 VPN,這裡預計花上數千港元。
之後是關鍵之處,想像一下,你花了數千元設置的匿名裝置及系統,卻一時不小心或手痕,把匿名設備連上了自己家裡或工作地點的 wi-fi,那這個設備就算是污染了,不再匿名。
又或是,你每次都很小心,明明家住香港仔,卻跑到天水圍才找免費的 wi-fi 上網,但原來每次你都同時帶備自己的手機兼全程開機,那麼你的行蹤也有可能暴露了,情況就有點像明星 A 和歌手 B 兩人從不交談,但經常出雙入對,難道只是巧合而已?
所以每次在新位置使用匿名裝置,就必須提前把身上其他上網裝置關閉,至於關閉了的手機會否仍然發出訊號,有點難說,所以還要把手機放進「法拉第袋」(Faraday bag),金屬物料做的布袋,能有效屏蔽外電場的電磁干擾,單用錫紙袋是沒有用。
每次上網不能太長時間,例如斯諾登當年在美國舉報 NSA 監聽事件,就是開著車到處找尋開放的 wi-fi 訊號,而每次上網也只是十多分鐘,否則易受追蹤。他在爆料之前跟記者聯絡,要求對方先安裝 PGP(加密方法),但記者不明白又不在意,斯諾登等了數個月才成功跟記者建立了加密聯諾途徑,而在這幾個月裡,斯諾登顯出強大的自控能力,能抑壓著心中團火,沒有提前在其他渠道洩漏敏感訊息。
這篇文章很長,當中不少細節寫得粗疏,但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普及一個訊息,要做到真正匿名,除了要有金錢資源,有技術知識,更重要是必須有堅忍的耐性。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如果要完全隱藏網上身份」,而不是「如何完全隱藏網上身份」,正正就是因為我覺得對大多數人而言,根本就不可能輕易隱藏自己的數碼足跡(包括上網,包括日常的電子交易等)。
所以每當有人聲稱基於「匿名」的考慮而全面停用信用卡或交通卡,手機卻在任何場合均會長開,打電話時甚至會用最原始的方式直接撥打號碼,而不用有點對點加密的方式聯絡(例如使用 Signal 的電話功能),我就總覺不安。
在適當的日子,去特定的地方,要用現金支付,避免留下交通記錄,這確實是常識,但如果不理解匿名的運作原理,卻誤以為自己沒有使用銀行卡或交通卡就等同安全,那是幻像而已。
照片:政府總部下,攝於 2019 年 6 月 13 日。
▶️ Patreon: www.patreon.com/paz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