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在過去交往的經驗或許也遇到過趨向逃避型依戀風格的伴侶,最終因為忍受不了對方的迴避和消失決定分開,但難道遇上他們就是談一場失敗的戀愛嗎?或許可以嘗試這些方法:
⠀
1.無法控制誰 先調適你的狀態
⠀
不回訊息人間蒸發,當你開始上演小劇場時,請記得,你該做的不是胡思亂想或是怪罪對方,當你試圖求一個...
/
你在過去交往的經驗或許也遇到過趨向逃避型依戀風格的伴侶,最終因為忍受不了對方的迴避和消失決定分開,但難道遇上他們就是談一場失敗的戀愛嗎?或許可以嘗試這些方法:
⠀
1.無法控制誰 先調適你的狀態
⠀
不回訊息人間蒸發,當你開始上演小劇場時,請記得,你該做的不是胡思亂想或是怪罪對方,當你試圖求一個解釋可能只是將距離拉更遠,你可以調整的是自己,把自己狀態維持在平靜,和另一半互動時維持緩和的情緒而不壓迫。
⠀
2.情緒緩和討論彼此需求
⠀
當然和安全/焦慮依戀風格的人相比,他們所需要的親密度比較低,如果你比較焦慮,可能會想要持續與對方溝通,但是對逃避型人來說,越少的溝通讓他們越舒適,他們想要維持低度的互動並不代表他們不愛了,只是在親密的需求不同,討論出你們有共識的互動頻率。
⠀
3.在彼此需要的安全中 給予耐心
⠀
自由讓逃避依戀者充滿安全感,但對其他人來說持續的連結互動是安全感,既然彼此都有各自需求,那拿出同理和耐心,取得平衡,就能跳脫你追我跑的循環。
⠀
假設你的主動如果沒有得到對方回應,請記得「他們只是還沒準備好」,不是用手段引起對方注意,那可能只會讓對方更想逃。
⠀
4.支持他們不要企圖改變他們
⠀
逃避者最大的痛點之一是「難以分辨自己的情緒」,研究顯示當我們能辨識情緒,能更有效的管理情緒,鼓勵你的伴侶辨識、表達情緒,自我探索、尋找自我療癒的方法,如果他們願意嘗試再好不過,如果不願意也不要逼迫,如果逃避者對你造成太大的痛苦,最終你能決定是否要和他繼續前進。
⠀
當你因為對方的逃避和無視感到沮喪,開始自責,請記得這並不是你的錯,對方的依戀風格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原生家庭,並不等於不愛或是你做錯了!
⠀
-
🌟追蹤 @nizi.girlstyle ,看更多自我/伴侶/金錢關係
⠀
👀如果喜歡以上內容,按愛心或分享限時動態標記 @nizi.girlstyle
⠀
💞小妮子牌卡陪談諮詢服務九月開放預約,探索伴侶關係 profile 連結填寫 Google 表單預約
⠀
#小妮子伴侶關係
⠀
-
#逃避型依戀 #戀愛 #逃避 #安全感 #耐心 #溝通 #親密度 #焦慮 #控制欲 #親密關係 #戀愛科學 #親密度 #情侶 #伴侶 #戀愛 #熱戀期 #交往 #自信 #感情 #愛情 #女性 #Woman #個人成長 #自我價值 #關係心理 #正能量 #心理學 #自我概念
趨避型依戀迴避型依戀 在 啟點文化 Turn-Key Solutio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凱宇老師【潛意識筆記#349】基本動作
我大學是念體育,所有運動項目裡,都有「基本動作」這一個科目。
基礎體能、肌力、肌耐力、柔軟協調到各分項運動的基礎技能。
就像籃球是運球、棒球是傳接。
基本動作的訓練總是小運動員覺得無聊,成功運動員事後看,最重要的一部份。
好的教練會讓基礎訓練變得稍微有趣一點,但仍然有其極限。
不然你想想,跑步要怎樣做到不無聊,又可以有效刺激心肺功能與肌耐力?
後來我自己開課教學,總是絞盡腦汁把基礎的概念與能力,包裝在各種活動裡。
只是總有些「聰明」的學生,會很快的發現,「噢~原來這個活動就是要我們找到跟別人的共同性啊~」
就像是有點天份的小運動員,很快會對基礎訓練感到無聊,只是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運動員幾乎難成大器。
不是天份的極限很快到頂,就是因為受傷跟心理因素,而退下舞台。
最後,歸其原因,都是因為「基本動作」不扎實。
在操練基本動作的過程中,不止是身體素質的強化、基礎技術的熟悉,更是心理素質與意志力的磨練。
我在《人際回應力》的課程教學裡,有一個單元是人際間「共同性」的發覺。
這個單元總需要我花很多心思讓大家投入,因為太「基礎」了。
但是這個單元也是最多學生在課程結束後,覺得最有幫助的部分。
人不親土親,這是人際現象裡最典型的情況。
在生物實驗裡,因為熟悉而產生吸引,有很多證據。
有生物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
把兩窩將出生的小雞,其中一窩在過程中反覆播放一個200赫茲的音調。
就在即將出生的那一刻,分別用兩隻喇叭播放200赫茲跟2000赫茲的音調。
那一窩聽過200赫茲的小雞,從蛋殼突圍而出後,全部搖搖晃晃地奔向那隻播放200赫茲的喇叭。
隨時「準備好」趨向熟悉的事物,這是所有生物的基本特徵,也是決定人際之間的吸引、依戀到愛情的關鍵因素。
當然,每個人因為成長經歷的不同,對於熟悉事物的認定也有很大的個別差異。
所以,要怎樣確定對方對於自己的表現,是迴避?還是趨向?
這就是重要的關鍵了。
在成人的人際關係裡,因為高度社會化的過程,幾乎所有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適應策略,也因為這樣,多數人都會「包裝」自己的真實感受。
想想,你是否在人際場合中,面對令人不耐的對象陪笑臉?
這樣很虛偽,不然我們反過來體會一下,如果有人對你的服裝品味「直言不諱」的說自己「真實」的感受,你真的能欣然接受?
「共同性」是人際關係的基本動作,而確定對方是迴避抑或趨向則是關鍵技巧。
怎麼確認?
情緒表情在近半世紀的研究裡,已經被證明是可靠且實用的指標。
我常常會遇到學生迫不及待的想學表情的辨識,卻對「共同性」的單元透露些許的不耐。
(我怎麼知道?因為我會讀表情啊~)
他們很容易陷入為了證明自己很厲害的心情裡,去「剖析」別人表情的變化,卻忽略了,看懂是為了理解,理解則要從「共同性」開始。
此時我會回到我跟學生之間的「共同性」,我會問:
「你為什麼要進教室學習?」
進教室是為了證明自己很厲害,還是要有能力跟別人建立好關係?
於是,十有八九,他們會回到「基本動作」。
=============
【溝通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
~04/26(二) 或 05/04(三) 19:30
講座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413
【5.24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9期)
從此不再說錯話、表錯情!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