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賦稅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賦稅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賦稅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賦稅意思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春秋時期的社會輿論監督|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春秋時期(公元前722-前481年),齊、晉、楚、秦、吳、越六個大國互相爭鋒,攻城略地,此消彼長。夾在大國之間的一百多個二三等小國,又怕得罪這個大國,又怕得罪那個大國,成天惴惴不安。 子產就出生在一個小國——夾在晉國和楚國之間的鄭國。鄭國一直是晉國...

  • 賦稅意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21 14:00:00
    有 384 人按讚

    春秋時期的社會輿論監督|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春秋時期(公元前722-前481年),齊、晉、楚、秦、吳、越六個大國互相爭鋒,攻城略地,此消彼長。夾在大國之間的一百多個二三等小國,又怕得罪這個大國,又怕得罪那個大國,成天惴惴不安。

    子產就出生在一個小國——夾在晉國和楚國之間的鄭國。鄭國一直是晉國和楚國拉鋸爭奪的對象。

    公元前565年,鄭國的司馬(軍隊統帥)子國率領軍隊進犯楚國的附庸小國蔡國,獲得大勝,把蔡國軍隊的主帥也俘虜了。

    鄭國人非常高興,張燈結綵,大肆慶祝。子國更是居功自傲,忘乎一切。這時,有一個人提醒子國:不要高興得太早了。

    這個提醒者,就是子國的兒子,年僅十七八歲的子產(名公孫僑,字子產。約公元前583-前522年)。

    子產對他爸爸說:「我們鄭國是個小國,國家的內政一團亂麻,沒有搞好,卻熱衷於討伐別的國家,搶立戰功,恐怕要帶來災禍。如果楚國人為蔡國報仇打我們,我們能夠不順從楚國嗎?假如我們順從了楚國,晉國肯定不高興,也會發兵來打我們。楚國、晉國交替發兵來打我們,我們還有好日子過嗎?」

    一席話,把熱昏了頭的子國噎在那裡。可是,堂堂軍隊統帥哪能在孩子面前丟了面子?子國說不出理,只得擺架子訓斥:「國家大事,有正卿(最高爵位,執政長官)子駟先生做主,哪能聽你這小孩子的?小孩子胡說,要砍頭的!」

    子駟當然和子國是一頭的,但他們的好夢不長。

    第二年,即公元前564年,楚國晉國及其他諸侯小國都找理由攻打鄭國。鄭國只得分別向兩大國討饒求和,吃了不少虧。

    更糟糕的還在後頭。由於子駟在分配土地、戰車等國家資源時有偏有向,得罪了國內五個大族,國內政治力量分裂了。結果五大族的頭頭在公元前563年鋌而走險,糾集起來發動叛亂,衝入朝廷,殺死了子駟和子國等大臣,只有擔任司寇(司法部長)的子孔事先聽到風聲逃走。鄭國出現巨大的政治危機。

    鄭國的大事都被年幼的子產言中了。

    子駟的兒子子西聽到噩耗,帶著少數人冒冒失失地闖出家門,收斂了父親屍體就去追趕叛軍。叛軍已然挾持著鄭國國君跑到北宮死守。子西見狀,又折回家中調兵。但是,出了這麼大的亂子,家中的臣屬、武士和奴婢見勢不妙,已經逃走大半,兵也調不成了,子西無奈,只得嘆息。

    子產卻臨危不亂。他在家中,先派人把守好大門,再聚齊了家臣屬吏和武士,指揮他們封閉府庫,佈置防守,然後率領17輛戰車列隊出發,收斂了父親屍體,就去攻打叛軍。別的貴族這時也聞風出動支援,很快就把叛軍全部消滅。

    這之後,子產又歷經幾番大難,終於在公元前543年上台執政。這時他40歲左右。

    子產改革的標誌性事件之一,是公元前536年的「鑄刑鼎」——把懲治犯罪的刑律鑄在金屬鼎上,向全國老百姓公佈。這是中國政治史、法制史的一件大事。

    這在當時可是了不得的舉措。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一書中說,春秋時期,上層貴族社會認為刑律越秘密越好,決不能讓國人知道。這樣,有利於貴族隨意處置老百姓,增加專制的恐怖和神秘。這當然是一種古老專制時代的遺蹟。

    子產決心打破這種矇昧,他根據已有的刑法,加以修改,主持編訂了三種刑法,並把刑法公諸於世,讓老百姓明白法與非法的界限,知道犯了法會得到什麼樣的處罰,這無疑是進步的法制理念,當然也打擊了貴族特權。子產這個做法,遭到很多貴族反對。

    晉國大臣叔向專門為此給子產寫了一封措詞嚴厲的信。信中說,本來民眾懷著恐懼之心,不敢隨便亂來。你把法律公佈了,民眾就會鑽法律的空子,爭相琢磨怎麼做壞事而不至於被制裁,這樣就不怕長官了,反而會導致犯法的事情越來越多,腐敗賄賂到處氾濫,鄭國也會因此而完蛋!

    子產給叔向回了一封信,頂著晉國壓力說:「我為的是救世啊!」表示要堅定不移公佈法律。結果呢?效果不錯,社會治理透明度增加,大眾歡迎,犯罪案件減少了。

    在潮流推動之下,晉國在子產「鑄刑鼎」之後二十多年,也把刑法鑄在鼎上,向社會公佈了。

    可是孔子認為這樣做不對。在晉國公佈了法律之後,孔子說,晉國大概因此要滅亡了。人民知道了法律,只看鼎上的條文,不看貴族臉色,還怎麼顯出貴族的尊貴?

    孔子一向最重視禮,不看重法律,他甚至認為法律是有害處的。所以他對「鑄刑鼎」如此猛貶,並不奇怪。孔子認為,如果用法律治理國家,那麼人們就專注於法律,只求免於犯罪,而失去內心的廉恥,這樣的社會未免太不理想。應該做到的是天下為公,人人講仁愛,家家睡覺不關門,根本就沒有小偷盜賊才對。

    因此,孔子認為,在一個社會中,有事要鬧到訴諸法律的地步,就不正常了,最理想的就是全社會沒有一件訴訟發生。

    從這兩次波折可以看出,在當時公佈法律,實在要面對巨大壓力。

    周谷城的《中國政治史》一書不讚成叔向和孔子。他評論此事說:「反對自反對,批評自批評,而時代的迫切需要,終於把禮治演變而為法治。」雖然周谷城樂觀了一點,但他高度肯定了子產的「鑄刑鼎」。

    在現代社會,大眾見慣了公佈的法令,以為從來如此,那就錯了。這是子產冒了極大風險,帶頭開創的新制度。

    改革使國家安康發展

    子產知道,因循守舊的鄭國,如果不經一番革新,萬難應付危局。

    在改革中,子產不迴避爭議,不壓制爭議,也不怕爭議。他認為改革就是要迎著爭議往前走。比如他改革軍賦制度,增加稅收,充實軍餉,以增強鄭國自衛能力,就遭到一些人咒罵。有人說:「子產的老爹就死在路上,他又要做蠍子尾巴了!」子產還主持全國農業普查,整頓三農。他採取的具體措施,一是釐清混亂的土地所有權狀況,重新劃分全國田地和溝渠。那些非法侵佔的土地,或者充公,或者歸還所有者。在這個過程中,子產承認了新起的土地所有者即新興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權,並向他們徵收賦稅,以增加國防開支。二是把農民組織起來,若干家為一個互助單位合作生產,並共用一口井等等。這些措施也觸犯了很多人的利益,造成麻煩。

    一時間,全國廣為流傳一個凶險的段子:

    取了我的田地重新劃界,取了我的衣冠給藏起來,誰能夠殺了子產?我一定跟他在一起!

    到這個地步,子產怎麼辦?他的回答是:不要緊,只要從長遠來看對國家有利,我死也得做。實行改革不能中途退縮,堅持下去才能成功,我下決心不改變了!

    子產說得出做得到,如果行不通,他寧肯撒手,也不迷戀高位。有一回,鄭國大夫豐卷為了祭祀要求進行狩獵,未得子產批准。豐卷大怒,立刻徵調忠於他的勢力有所動作。子產得知,為了避免國家陷入分裂,馬上辭職,並聲明要離開鄭國,以此表示他並非要通過排擠別人來為自己謀利。幸虧當時鄭國最有實力的罕氏子皮經過考慮,表態支持子產,把豐卷驅逐,子產才復職。復職之後,子產卻下令保存豐卷的田產,過了三年召豐捲回國,又把田產還給豐卷,連這三年的田地收入也交給豐卷。子產並沒有因為豐卷企圖造反而沒收他的田產。這是子產的寬容,也是他得到鄭國人心的關鍵因素之一。

    經過綜合改革,過了三年,鄭國人又唱道:

    我有子弟,子產給他們以教誨。我有田地,子產想辦法讓地裡豐收。子產死了,誰來繼承他的德政呢?

    鄭國處於晉楚兩大霸之間,不得不講究外交。在這方面,子產不拘一格,大膽啟用了一批才華之士。公孫揮熟悉外國情況,善於措辭;裨諶最富謀略,但要在野外才能思考;馮簡子思維周密果斷,最善決策;游吉是個大帥哥,舉止溫文善於交際。子產每逢遇到國際大事,先向公孫揮諮詢情況,並請他起草文件和講話,充分準備在各種場合的措辭;然後和裨諶一起找個郊區安靜的地方住下來,仔細籌劃;籌劃所得的方案請馮簡子做個決斷;最後委託游吉執行。

    子產代表鄭國參加國際會議,言辭慎重得體,既維護了鄭國利益,又不輕易開罪別的國家,並且總能給自己留有餘地。孔子曾稱讚子產的外交,說子產的言論傳播遠近,無人不曉,這是因為子產經過充分的準備。

    子產在鄭國執政並推行改革二十多年(公元前543-前522年),內政和外交都取得了很大成就。鄭國在複雜艱難的情況下,保持了安定,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子產也是命蹇時乖的中國改革家中少有的幸運者,他雖然也經歷幾番磨難,但直到公元前522年他去世之際,還手握大權,並在臨終之際將改革大任委託給他的繼任者,隆重有如國家遺訓。子產去世的消息傳到魯國,孔子含淚嘆道:「子產啊,你是古之遺愛也!」

    子產不毀鄉校頌

    如果說,以上強國富民的改革措施在歷朝歷代並不鮮見的話,那麼,作為改革家的子產對中國歷史獨特的貢獻,是他以罕見的魄力和胸懷,支持社會輿論監督,不干涉社會輿論對朝廷的批評。在野蠻殘暴的春秋時期,僅此一例,千古流芳。

    鄭國人有個習慣,父老鄉親們常常到鄉鎮裡的學校扎堆聊天,議論國家大事。這就好像北京「的哥」開車時喜歡和乘客議論國家大事一樣。北京「的哥」是在小車裡議論,範圍很小。鄭國很多人聚在學校裡議論,影響就大了。這些鄭國父老議論什麼呢?《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說:「以論執政」,就是議論國家大事。當然,有讚揚有批評。

    在春秋時期的國情條件下,子產此舉引來的爭議可想而知。《左傳》記載,有個叫然明的官員聽到鄉校裡的批評意見,很是惱怒,就向子產提出建議說:把鄉校封閉或是毀了吧,怎麼樣?

    為什麼然明向子產提出這樣的建議呢?然明知道,子產曾說過,只有德高望重的聖人執政,才能靠寬容服人,其次的角色則應實行猛政。因為火性猛烈,人見了害怕,所以很少有燒死的;而水性懦弱,人喜歡玩水,好多人因此淹死。然明覺得子產既然要實行猛政,對於反對自己的人,當然不會客氣。

    子產的回答卻大出然明意外。子產說:「為什麼?老百姓早晚到那裡逛逛,談談國家大事的長短,這是他們關心國家啊。他們稱讚的事情,我就實行;他們惱火的事情,我就改一下。他們實際上是我的老師,怎麼能毀掉呢?我聽說,真心鍾愛自己的人民,就可以減少怨恨,沒聽說靠強硬手段威嚇可以防止怨恨的。毀掉鄉校,當然能把批評的聲音堵住,可是你想過沒有,民怨像大河一樣,修築堤壩可以阻擋一陣,一旦決口,不知要傷害多少人,那時候搶救也來不及了。不如開出一些小渠道,因勢利導。我的意思是說,把鄉校裡的議論當作藥來吃吧。」

    然明佩服得五體投地:「我現在才認識到您是能做大事的人,像我這樣的小人實在沒出息。要是照您的辦法搞下去,鄭國就有了依靠了!」

    既實行猛政,又容納人們的反對,這看似對立的寬嚴兩個方面,在子產那裡統一起來了。子產在春秋時期首創了多元局面。

    這件事,孔子倒非常贊成。比子產小三十歲左右的孔子在魯國聽說子產不毀鄉校,極力稱讚說:「從這一點來看,如果有人說子產不仁,我是不會相信的!」孔子這樣稱讚子產,說明儒家有贊成輿論監督的一面。孔子雖然輕視法律,可他是主張仁愛百姓的,因此贊成讓老百姓說話。

    在中國傳統社會的歷史上,面對諸多君主閉目塞聽的弊政,子產不毀鄉校成了人們往復談論的政治文明的著名案例。唐代韓愈狂妄自大,很少說人家好話。比如他的朋友劉禹錫、柳宗元參與永貞革新,韓愈就口出惡言,咒罵劉、柳是「小人」,刻薄之極。可韓愈在《左傳》中讀了子產的事蹟,心嚮往之,特地寫了一篇名文《子產不毀鄉校頌》。

    大概韓愈被感動得可以,這位以衛道著名的老古板,下筆竟如梁啟超一般情溢筆端:

    我好思念子產啊!要知道,輿論是很難用勢力徹底禁止的。堵住人的嘴,聽不到批評,就很難檢點自己的過失,這不就好像變聾了一樣嗎?執政地位也就危險了。子產不毀鄉校,鄭國的政治就理順了。想當初,周厲王暴虐無道,國人咒罵他,他就派手下人把說話的人殺掉,結果怎麼樣呢?民眾起來反抗,把他放逐出去了。可惜呀子產,生不逢時,只能把他的良政在鄭國這樣一個小國裡推行。假如把子產的施政理念推廣到全天下,那該多好!像子產這樣賢明的大臣真是太少太少了。如今,誰能夠繼承並且光大子產的理念呢?我真是好思念古人哪!

    2006年末,筆者參加一個輿論監督座談會。會上,一位大學教授發言說,他的苦惱是,輿論監督這個東西是舶來品,缺乏本土資源。面對我們的傳統,提倡輿論監督,似乎不怎麼理直氣壯,缺乏說服力。

    誰說輿論監督只是西方的產物呢?子產的政績,孔子的支持,韓愈的讚頌,充分說明輿論監督有著悠久的本土資源,這也是我們建設政治文明的重要資源。

    這是非凡的改革家子產對中國政治發展做出的彪炳千秋的輝煌政績。僅此一端,就值得寫一篇大文章。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賦稅意思 在 陳冠廷 Kuan-Ting Che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30 09:49:18
    有 1,124 人按讚

    【在香港,轉機就是危機,對台灣,危機也是轉機】

    今天川普總統的聲明,對於中港的影響程度,對於印太的影響,不言可喻

    根據川普所說,未來美港之間的變化,將會影響到旅行建議、引渡條約、科技管制、海關旅遊等。這些決定都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反送中加上國安法後,誰知道進入香港的人,甚至「轉機」的人會不會被捉,被關、被叫去小房間?當轉機變成危機的時候,我們怎麼面對。

    金融業者脫逃,很多人說想要吸引來台灣,不過最近聽到許多聲音,都是手續、行政、金融管制,還有語言等基礎面向,基本上大部分會轉向新加坡

    但是地理、物理位置上,台灣在航空上面就是一個重要的hub,現在雖然有疫情影響,但從各種數據上來看,
    只要採取正確政策,這個疫情會過去的,疫情之後,第三航廈、桃園機場的一些基礎品質,我們準備好了嗎,這將會是重大問題。

    一國兩制的失敗,證明蔣經國前總統所說的:「中共不守信用。期望中共允許台灣與大陸統一後,還能保留獨自社會經濟制度的想法,都是不切實際的。」

    讓國家更好,吸引資深、世界菁英,特別我認為是受雇階級的專業人才來台,所必須要進行的賦稅、基礎建設改進,是現階段朝野要一起前進的議題。

    接著,對香港最佳的善意,也應該建立在利益,互益上。

    什麼樣的行業、族群最想離開,他們的首選國家是哪一個,那個國家吸引香港這些行業族群的原因是什麼,這些台灣是否能夠透過政策調整吸引過來? 願意來台灣的是什麼行業族群,他們選擇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如何透過政策調整擴大利基?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來增強我國總體競爭能力?

    美、英、法國商會,常常會做大規模問卷調查,就是要知道這些利基。

    民間智庫如美國的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很多時候也會將調查圖表化,讓人民更有機會參與。

    當然,許多都會說「我們有做」,有做當然很好,也值得稱讚,我們沒有要批評的意思,只是說,我們可以一起做,民間也能,這樣子可以執政者更加周知訊息,讓在野者提供建議,這樣子的台港互勵(利)平台,才能長久。

    最後,台灣離中國這麼近,甚至日韓也是,這些鄰國比誰都更希望中國成為一個正常、富有的民主大國。我們也希望他們能夠富而知禮,融入國際體系,但是絕對不是這種法西斯的樣子,這對亞洲負面影響太大。這條路,絕對是錯誤的岔路。

  • 賦稅意思 在 雪奈日劇部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7-12 15:56:46
    有 90 人按讚


    好書推薦!!
      
    喜歡日本戰國史的粉絲不要錯過了!!
      
      
    #日本戰國這樣讀
    #遠足文化
    #月翔的戰國淺度旅行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5987

    《日本戰國這樣讀1》為什麼信玄是區經理而非社長?

    無論是日本的電視節目或是茶餘飯後的討論,通常都會將戰國大名比喻為公司的社長。為什麼月翔兵長卻要把信玄視為區經理、信長則歸類是會計課長呢?難道兵長四十歲了還在中二叛逆期嗎?

    因為這樣解釋的話,才能了解室町幕府的架構,而且還可以區分家臣與國人的差別,更可以理解戰國時代的賦稅制度。還能讀懂近年來的歷史新說。讓兵長來為各位戰友解釋解釋。

    日本戰國時代雖然是群雄割據的年代,但頭頂還是有天皇、也還有幕府的征夷大將軍。原始部落時代,日本就像是各地充滿柑仔店。後來皇室引進隋、唐的典章制度,就像是把全天下的部落都納入便利商店的體系架構。

    在戰國時代(嚴格來說是室町時代),被架空的天皇就像是名譽董事長,曾經外戚干政的貴族變成失去影響力的庶務二科。幕府將軍就是這家大企業的執行長。各地守護就是執行長任命的區經理,管理各地的加盟店長(國人眾)。

    從這一點來看,甲斐守護的信玄就是區經理,他掌管的領地(御料地)是直營店。而最後倒戈的小山田信茂呢?因為她是國人領主,就像是加盟店一樣,雖然屬於武田旗下,但有自己的自治權。因此小山田家的加盟店,營業額(年貢)不入信玄的公庫,信玄只有權利收加盟金(稅金)。

    更重要的是,用這樣比喻的話,就能看懂這幾年對小山田信茂的平反文。因為他不是直屬武田的直營店長、而是在「軍事安全保障體制」下從屬武田的加盟店長。所以嚴格來說小山田信茂沒有背叛的問題。

    如果用社長來形容的話,一來無視於天皇與幕府將軍的體系,更沒辦法解釋為什麼近代學者認為小山田信茂並非通說的「背叛者」。而且如果信玄也是社長、謙信也是社長,就沒辦法區分兩個人的出身了。畢竟信玄可是守護(區經理)、謙信最早只是守護代(代理區經理)。信長則是守護代的家老(會計課長)。

    為了要讓大家更了解室町幕府的架構,還有把近年來一些歷史學說導入書中。月翔兵長可是費了一番功夫,思考推敲了一年之久才定案呢。如果你覺得這個想法很有意思的話,也請參考看看喔。

    《日本戰國這樣讀》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5987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