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資源班鑑定流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資源班鑑定流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資源班鑑定流程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587的網紅思瑩老師的幸福教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21.04.29 《按下啟動鍵》 #特教老師的日常39 今天進普通班觀察一位疑似生, 分別看了音樂、健康和社會課, 滿滿三堂課, 包含導師和兩位科任, 在不同情境和教室的表現。 也剛好下課時發生和同學的衝突事件, 觀察到孩子怎麼應對不舒服的情境。 接下來要做的還很多, 已經和導師聊好幾次, ...
資源班鑑定流程 在 思瑩老師的幸福教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29
《按下啟動鍵》
#特教老師的日常39
今天進普通班觀察一位疑似生,
分別看了音樂、健康和社會課,
滿滿三堂課,
包含導師和兩位科任,
在不同情境和教室的表現。
也剛好下課時發生和同學的衝突事件,
觀察到孩子怎麼應對不舒服的情境。
接下來要做的還很多,
已經和導師聊好幾次,
接著要和專輔聊,
和科任老師聊,
和家長聊,
說明特教服務、入班流程,
取得家長同意後,
有一連串的鑑定流程要走。
無數的質性量性測驗結果,
輔導紀錄、轉介前介入紀錄,
醫院診斷證明等等。
每個特殊需求孩子在取得身份都經過審慎評估,
這些無形的工作真的佔掉非常多時間,
有沒有可能讓部份工作專責化?
讓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的位置。
第十五位個案,
師生比1:8只是傳說,
本校十幾年來總是超量,
每個資源班老師都有爆量的個案。
資源班鑑定流程 在 王意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家有過動兒到底該不該申請特殊教育學生身分?
有些父母礙於擔心孩子被貼上標籤,或孩子本身抗拒,因此對於如此的資格敬謝不敏。
在此,先說明,有醫療診斷並不等同於有特教診斷(取得特殊教育學生身分)。但取得特教診斷,往往都有醫療診斷(一般在申請鑑定時,會要求檢附相關醫檢資料)。
在特殊教育法裡,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被歸在情緒行為障礙的類別之一。
關於孩子是否需要申請特殊教育學生的身分鑑定,在我的實務經驗中,主要的考量在於孩子是否存在:特殊教育需求。
當然,孩子是否能夠順利通過鑑定,取得特殊教育的身分,也不是家長單方面說了算。這部份,各縣市都有一套完整、周延與嚴謹的鑑定流程。細節部分,在申請時,一般承辦該項業務的資源班老師或特教組長會向家長說明。
回到一開始,父母與孩子本身擔心被貼上標籤一事。如此的擔慮,在心理上很自然。但想法上是否合理、偏頗或存在誤解,這裡暫時保留。因為,需要先確認你所謂的「標籤」是什麼?「特殊生」讓你聯想到什麼?
先不論孩子是否能夠取得特教資格。其實,當孩子在教室裡,出現上課干擾、脫序、衝動、衝突,或坐不住的狀況。說真的,這時「調皮搗蛋」「講不聽」「不乖的孩子」或「麻煩製造者」等負面印象,早就如同三秒膠,快速地在老師與同學的心目中留下難以撕去的偏見。
而這些非便利貼(Post-it Note)般輕易可撕下的標籤,反而讓周圍的人,無法看見過動兒在校園裡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說真的,與其強調孩子的特殊性,我反而傾向於聚焦在孩子的需求性。
強調「特殊性」,總是容易拉大過動兒與一般同儕的距離。同時,師生對於如何與過動兒的相處也無所適從。相對地,從「需求性」切入,反而比較容易讓師生接納過動兒的特質,及其所衍生的狀況。同時,也比較清楚與了解該如何與當事人互動。
至於特殊需求是什麼?這部份,因人而異。有些孩子著重於學科補救,有些期待情緒管理的提升,或社交技巧的加強。有些則需要專業團隊的介入,例如臨床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等。
當孩子經過特教鑑定,取得「情緒行為障礙」身分。這時,在後續相關學習權利上,將可受到特殊教育法的支持與保障。以《特殊教育法》第19條為例:
特殊教育之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應保持彈性,適合特殊教育學生身心特性及需求;其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這時,親師生之間,關於孩子在學期內的相關介入與協助,至少有法源上的依據。
因此,面對「特殊教育學生」這身分。我們選擇如何解釋、是否合理看待,往往也決定了自己的接受度。當然,連帶也會牽引著孩子的態度,及看待自己的方式。
並非每個接受醫療診斷,受困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困擾的孩子都需要成為特殊教育學生。實務上,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如此。除非,你的孩子實際存在特殊教育的需求。
特殊生,不沈重。如果你接納孩子的所有。
§延伸閱讀:
《301個過動兒教養祕訣》
博客來:
http://goo.gl/gXHGRa
金石堂:
http://goo.gl/yRB6Gv
博客來(王意中所有作品):http://goo.gl/zvbGM0
金石堂網路書店 寶瓶文化親子教養展 單書79折,三書75折(王意中作品):
http://goo.gl/PIFpl2
資源班鑑定流程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親師準備足 升學轉銜阻礙少(102年5月10日)
●家有學障兒;文/徐雅真
兒子品品(化名)讀國中已經半年了。今年三月初,參加第二次家長日活動時,我和導師談論到孩子的適應問題,感覺比起國小階段,他在這六個月並沒有遇到特別的困難。
我想,大概因為在孩子入學前,親師充分溝通,已做足了準備工作。以下是實際做法,與學障兒的家長分享:
建立對環境的安全感
品品對新環境的適應較慢,因此,開學前我常陪著他去熟悉國中的校園,認識動線。其實,早在女兒就讀國中時,我就利用學校舉辦投開票所業務、家長日懇談和管樂團家長輪值的機會,帶他到學校走動。
品品國小畢業後,我先上網查出教室配置圖和行進動線。趁著開學前,到校購買制服的機會,帶他辨認各辦公室的標示牌和所在位置。開學當天,由女兒帶他從校門口走到教室和資源班,認識往返的路線,以免他因迷路而對上學產生恐懼感。
兩個孩子放學的時間不同,為了讓品品會自己往返學校、家裡,我也陪著他多次練習。在路上,我們討論可能遇到的困難、問題,模擬解決方案,並在不同時間練走,直到他把路線記下來為止。
資訊充足幫助溝通
轉銜國中的鑑定安置前,我把品品過去在各科學習曾用過有效的策略與成果,整理成書面資料,交給資源班老師參考。
另外,他聽音的速度無法太快,因此把品品出生至今的發展與學習概況表,提供給學校,請輔導處儘量安置他在說話速度不會太快的導師班上,以減少師生溝通的障礙。
現在,品品回家常說:「我們的老師說話很客氣,很溫柔。」他接受、認同了老師,在班上就不易產生情緒上的問題行為。
開學時,幫品品在每日的課表上標出:當天要穿什麼服裝,哪幾堂要上資源班課程,讓他能依表準備。每天聽他口述「今天要先做什麼、後做什麼」;若有錯誤,再以口頭改正順序,讓他在上學前熟悉當天的學習流程。放學後,如果發現他忘了去上某堂課,或他提到上課有困難時,須在聯絡簿上記錄狀況,除了提醒他留意,也請教師特別予以協助。
親師先溝通:回家作業以資源班課程的延伸作業為主,免得品品無法完成過多的課後作業而厭學;沒有回家作業時,就寫適合他程度的國語或數學題本,刺激他持續學習的能力。
為了提升品品的閱讀能力,每個週末固定帶他到圖書館借閱書籍。在睡前,朗讀給他聽,或者由他自己朗讀標有注音的繪本。當他對某些事物有明顯的興趣時,陪他到書店購買相關書籍閱覽,並給予正面的回饋與讚美。
培養多元專長
透過國中的暑假作業,匯整各科學習優勢的記錄,讓老師參考。在課餘時間,加強孩子美術、歌唱和體育等專長的訓練。
在美術方面,安排課後跟小學時的美術老師學習構圖和色彩運用。雖然品品在符號的書寫較為困難,但畫出的不規則線條,卻成為個人繪畫的特色;作品參賽,也獲得評審的青睞。
在歌唱方面,他即使在變聲期,假音仍然高亢。透過觀賞歌唱影片,引發他的興趣,再鼓勵他參加學校的男聲合唱團,鍛鍊歌唱技巧、培養對團體的向心力和準時出席團練的負責態度。雖然,品品無法看譜,但在音樂老師的鼓勵下,他認真的聽從指揮老師和學長們的指導。回家後,勤於練唱,還興致高昂的為我們講解「含滷蛋」的發聲技巧。
後來,品品代表學校參加校際合唱比賽,登上了他人生第一次的歌唱舞臺。
在體育方面,為了矯正內八字而勾到腳跌倒的情況,從小讓他練習長跑,參加各種體能相關的育樂營隊。國小高年級時,在班際比賽,他已有前三名的實力。國中放學後,他繼續跟隨國小的田徑隊練一百公尺短跑。不練田徑時,就練習足球和籃球。
長期的鍛鍊,使品品的體能狀況佳,被國中的體育老師挑中參加班級的體操、接力與拔河比賽。他因此自信大增,常眉飛色舞的和我們討論體操動作,訴說接力賽跑的訣竅,並分享拔河比賽入選的快樂。
身心障礙孩子的升學、轉銜要順利,沒有任何捷徑。親師預作準備,彼此多多溝通,努力協助與調整,孩子就能有個安穩的轉銜起點,而在「適應」與「學習」方面,獲得雙贏。
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