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資料整理術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資料整理術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ENiAC (藍色虛空)看板book標題[心得] 超效率資料整理術時間Mon Aug 15 01...
附上封面圖與排版的網誌連結
http://mikanlemonn.blogspot.tw/2016/08/blog-post_14.html
偶然翻到一本整理資料的老書,很快可以讀完。
畢竟是十年前的方法,有些細節讀起來過時了點,但整體主軸蠻好的。
如果未來資訊只會越來越爆炸,在整理資訊時如果偏離自己的出發點,
就只會更忘記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要蒐集、整理這些資料。
--以下網誌正文
本書日文版在2005年出版,中文版則在2007年出版,
這意味十年後的現在,方法也可能有所改良。
但扣除可能過時的內容,本書兩大重點依然值得分享,
即是『整理資料的理由』以及『資料來源』。
對作者而言,實踐夢想或早或晚,關鍵在於「時間」與「資料」;
因為時間有限所以珍貴;而若資訊不足,就容易誤判情勢。
只是,在資訊爆炸的當代,人不僅容易迷失在資料海。
就算曾經過目,人也會因為疏於整理,而浪費更多時間,
找一份不知道塞到哪的資料。
整理資料的理由:不只是收納,而是便於重溫
不只是整理資料,也是整理自己的腦袋。
只蒐集而不整理資料的人,就像是撿東西回家卻無法活用資源的人;
整理資料,已是當代資訊素養的重要環節之一。
不是把資料放在某個地方,還要提高接觸資料頻率的方法。
以此為出發點,作者強調接觸資料時,就要立刻整理,並附加易搜尋可辨識的索引,
也可以用不只一種方式歸納(如依用途分類、依時間點分類)。
另外在整理資料時,也可以註解增加後續行動,以具體數據擬出行動目標等。
同時也要安排每周都重溫資料的習慣,才能達到整理、活用資訊的目標。
夢想,才是引領你找到實用資訊的明燈
現代人一方面在資訊中迷失,又活在缺乏資訊的饑渴與焦慮中。
『有那麼多實用資料好整理嗎?』就是作者在後半部的重點。
當代兩大資訊來源從媒體與人際,
前者來自媒體網路,資訊公開而大量放送,容易搜尋、保存;
後者則為口耳相傳,資訊封閉且較為獨家,卻容易消散難以保存,
最好當下就存到順手的裝置(或記事本)裡。
不管是哪種來源,資訊就像是人與人相處的貨幣。
如同與人來往談話,提供的資訊越精準實用,才有機會獲得同樣品質的資訊回饋。
所謂在對話裡激發靈感的場合,也是提升人際資訊交流的質與量,才得以可能。
人只有先接觸大量資訊,才能提升資訊敏感度、學得鑑別資訊好壞的能力。
然而面對海量資訊,人必須要掌握資訊主導權,避免受其他資訊干擾分心。
唯有專注於夢想上,才能提高蒐集實用資訊的效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159.101.3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71195523.A.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