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認知失調論舉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認知失調論舉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認知失調論舉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認知失調論舉例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憂鬱症源於「不知足」? 醫嘆:汙名化】 「臺大醫學院精神科 李明濱教授」說憂鬱症已被公認為21世紀造成人類失能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心臟血管疾患。憂鬱症可能發生於各年齡層;異質性高,種類多,可以是生活壓力或身體疾患所造成、也可以是遺傳、體質及身體因素所造成…等原因,不管如何,憂鬱症及其他常...

認知失調論舉例 在 林凱鈞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0:54:20

【凱鈞話重點】生活本就大不易,情緒起伏要留意!情緒可能引發哪些疾病?如何控管情緒? 現代人生活步調忙碌又緊湊,成日被各種壓力包圍,像是來自家庭、學業、人際、事業、財務、感情、健康等因素,當長時間處於高壓與焦慮等狀態時,情緒就容易因過於壓抑或受迫害,而出現扭曲現象,使心理及生理都可能產生疾病。初期常...

  • 認知失調論舉例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3-25 07:30:00
    有 190 人按讚

    【憂鬱症源於「不知足」? 醫嘆:汙名化】

    「臺大醫學院精神科 李明濱教授」說憂鬱症已被公認為21世紀造成人類失能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心臟血管疾患。憂鬱症可能發生於各年齡層;異質性高,種類多,可以是生活壓力或身體疾患所造成、也可以是遺傳、體質及身體因素所造成…等原因,不管如何,憂鬱症及其他常見的精神疾患都是可以治療的精神科疾患。(資料來源:【註1】)


    李明濱教授說,一般社會大眾對於憂鬱症的認識仍然極為缺乏,「憂鬱症」常常會跟「精神病」劃上等號,其實這是一種負面及污名化的錯誤認知,這也使得民眾不知如何面對,逃避壓抑的結果往往導致更嚴重的後果,譬如:藥物濫用或自殺死亡,這樣的案例層出不窮,憂鬱症問題急待解決。(資料來源: 【註2】)


    ■ 日前藝人於節目中,對來賓自我揭露有失眠、憂鬱症時,脫口說出憂鬱症源於「不知足」等語,再次引發汙名化的爭議。


    ■ 還記得林奕含嗎?她於婚禮上曾說「如果今天婚禮我可以成為一個『新人』,我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想要成為一個對他人痛苦有更多想像力的人⋯⋯我想要成為可以實質上幫助精神病去污名化的人。」那句「成為一個新人」,惹哭了很多人,也讓我們重新思索精神疾病還有污名化的問題。


    ■「台灣精神醫學會」及「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於2014年正式宣布:Schizophrenia更名為「思覺失調症」,讓【精神分裂症】走入歷史。(資料來源: 【註3】)


    ■憂鬱症已被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視為新世紀三大疾病,與癌症、愛滋病一起危害著人類的身心健康,依據研究顯示,國內有近135萬人因憂鬱症所苦,雖然憂鬱症治療已有許多治療選擇,但在台灣地區,勇敢面對疾病、積極求診的鬱友卻不到2成;其中,有三分之一患者藥物治療不見起色,就診一次就自行中斷治療,導致病情不斷復發甚至惡化,反而對憂鬱症治療失去信心。(資料來源: 【註4】)


    ■台灣憂鬱症的治療仍有四個不足之處,包括:
    (一) 就醫不足
    (二) 診斷不足
    (三) 治療不足
    (四) 持續治療不足
    (資料來源: 【註5】)


    ■當代精神醫學以更多的大腦科學、影像學、神經生理學證實「憂鬱症」是一種「情緒障礙症」。現在的精神科醫師在每一次運用這個診斷的準則中,也深刻地牢記憂鬱症是「情緒障礙」,而不是「理智失常」的百年歷史思辯。憂鬱症是個經過200年來嚴謹定義的「專有名詞」,而不只是一般社會大眾朗朗上口的「形容詞」。少數人對憂鬱症的誤解,其實也是百年前專業人士曾走過的錯誤道路。 (資料來源: 【註6】)


    ■憂鬱症不算是真正的疾病?解開憂鬱症的八大迷思
    憂鬱症是一種需要長期抗戰的疾病,但很多病患及家屬對憂鬱症仍然存在似是而非的觀念,以下是常見迷思。
    【迷思】:憂鬱症不算是真正的疾病?
    【答案】:錯,憂鬱症是一種腦部疾病。


    【迷思】:憂鬱症無法根治?
    【答案】:錯,大部分的憂鬱病患是可以被治癒的。


    【迷思】:憂鬱症容易復發?
    【答案】:對,憂鬱症若不根治,確實容易復發。


    【迷思】:憂鬱症不一定要吃藥,也可以用非藥物方式治療?
    【答案】:錯,僅靠非藥物的治療方式效果有限。


    【迷思】:吃藥會造成副作用,等憂鬱症狀好轉時就可以停藥?
    【答案】:錯,自行停藥只會讓治療變得更困難、棘手。


    【迷思】:憂鬱症病患只要多倒情緒垃圾,病情就能好轉?
    【答案】:錯,專業治療才有助於擺脫憂鬱症。


    【迷思】:在病患面前提到「憂鬱症」,會讓他們的病情更嚴重?
    【答案】:錯,正視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迷思】:治療憂鬱症,必須保持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答案】對,患者和家屬請務必和醫師配合。
    (資料來源: 【註7】)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指出,憂鬱症是一種持續、嚴重需要治療的情緒疾病,而非懦弱的表現,不需要感到羞恥。許多人對憂鬱症患者說:「你就想開一點!」就好像對著坐輪椅的人說:「你就站起來啊!」


    舉例來說,有憂鬱症患者在網路留言表示,家人轉這報導給她,告訴她「妳不要不知足,比妳悲慘的還多的是」,一個個汙名、標籤、烙印、詛咒,其實就是這樣貼上來的。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教授李玉嬋指出,此藝人的言論是社會縮影,社會容易究責身陷憂鬱的人、期待給予他人指導,並要求他人立即改變,面對憂鬱症患者,不應期盼他立即改變,甚至以「不知足」、「只會哭」、「怎麼那麼沒用」等責怪式的語言表達。


    一個人要從情緒低谷走出來有時並不容易,有時需要長一點點的時間,因此旁人宜多點耐心傾聽他,偶與他分享自己也有過類似經驗、與他聊聊解方,可適時助他多多自我鼓勵。
    (資料來源: 【註8】)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解憂診療室」-作者序,作者: 吳佳儀、李明濱;李明濱教授為「國衛院論壇」106年度:『探討藥物濫用對於健康與社會之衝擊:問題與對策』議題召集人
    ∎【註2】:(生命力新聞)「憂鬱症防治協會 讓鬱卒不再」: http://bit.ly/2IP8mHt
    ∎【註3】:(衛生福利部)【您知道嗎?「精神分裂症」已經更名為「思覺失調症」】: http://bit.ly/39XOoGx
    ∎【註4】:(Yahoo 新聞) -【憂鬱症別輕易中斷治療 藥物輔助佳】: http://bit.ly/3b4BS8y
    ∎【註5】:(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憂鬱症不是不知足!抗議綜藝節目主持人吳宗憲,對憂鬱症的歧視言論】: http://bit.ly/38RVvPz
    ∎【註6】:(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吳宗憲對憂鬱症的錯誤理解,也是百年前專業人士曾走過的歧路」,文:林煜軒(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系助理教授),網址: http://bit.ly/3d19aae
    ∎【註7】:(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憂鬱症不算是真正的疾病?解開憂鬱症的八大迷思」,文:吳佳儀、李明濱。李明濱 教授為國衛院論壇106年度:『探討藥物濫用對於健康與社會之衝擊:問題與對策』議題召集人,網址: https://goo.gl/V5zBts
    ∎【註8】:Yahoo新聞「憂鬱症源於「不知足」? 醫嘆:汙名化」: http://bit.ly/2QkZIoe


    ➤➤照片
    ∎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 「不知足」才會憂鬱? 關於憂鬱症你該知道的事 : http://bit.ly/2Ub8K8L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精神病人社區照顧需求探討及評估】: http://forum.nhri.org.tw/forum/2020/01/15/5/
    ■【藥物濫用對健康與社會之衝擊:問題與對策】: http://bit.ly/2obG2Vx


    3. 【國衛院論壇2019年度議題】簡介
    http://bit.ly/2MtCqgA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憂鬱症 #Schizophrenia #思覺失調症 #精神分裂症 #情緒障礙症 #汙名化 #精神疾患 #藥物濫用 #自殺死亡 #就醫不足 #診斷不足 #治療不足 #持續治療不足 #臺大醫學院精神科 #李明濱 #張家銘 #李玉嬋


    臺大醫學院精神科 / 台灣精神醫學會 / 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 /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 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 /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光生技 / 國光生物科技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認知失調論舉例 在 意象素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9-18 15:26:21
    有 61 人按讚

    【張素穎.畫作/王弈老師.指導】
    「繪畫對位中的“凡線必面”」—王弈老師
    繪畫創作時,無論主題為何,都會遇到“線狀體”的表現,譬如人體姿態中的手臂、肖像畫中的柳眉、風景畫中鶴立雞群的高塔、靜物中插在杯裡的折彎吸管…等,皆是如斯。

    以上述為例,大部分學習者在表現“線狀體”時,常會發生手臂畫的太長、眉毛畫的太斜、高塔畫的太矮,或吸管折彎角度太大,凡此總總錯誤,其根源自然是始於“名相思維”與“圖像思維”切換上的延宕或“不習慣”,因為使用“名相思維”只會讓你看見你想畫的手臂、眉毛、高塔,以及折彎的吸管,於是你就看不見這些被畫的主體與它們週遭的環境,形成了哪些幾何面積。

    換個方式來說明,只要你在作畫的過程中遇到了“線狀體”,那麼就必然的會產生“畫多長才正確”?“畫多斜才正確”?以及“折彎角度幾度才正確”?的三大問題!簡言之就是“長度”、“斜度”、“折彎角度”。

    既然我們提到了作畫時,因“線狀體”表現的困難,自然也就要提出解決的方法!依前述舉例來說明,譬如人體姿態中的手臂若是平舉狀態,而若此時你擔心將它畫的太長,或者太短,那麼你可以將肩關節與手指兩處視為兩個點位,然後在去尋找腳踝(或髖部或膝關節亦可)位置,最後將三點位視為一個三角形,只要你所觀察的三角面積能被畫的妥善,那麼你所畫的人物的手臂長度也會很正確!

    如果你畫的是肖像畫中人物的眉毛,因為擔心太斜會讓人物看起來太兇,或太囧,那麼你可以把單側眉毛與下眼線(或是“臥蠶”位置)合併觀察,將它看作一個五邊形(或扇形)面積,如此,只要該面積正確,則眉毛的“斜度”也就不會差太多了!

    風景畫中如果遇到一座聳立的高塔(或其他的建築形式),如果擔心畫的太矮,只要在將塔頂與另一個建築物,或一顆樹相連,然後再連回塔底處,就會形成一個三角面積或梯形面積,如果該幾何形狀正確,則塔樓的高度也就不會錯誤了!

    至於折彎吸管角度,其方法大約與人體姿態的手臂,以及風景中的塔身高度測量一般,只要將折彎吸管的兩個吸口處相連,或者上吸口處與杯緣相連,如此你同樣會看見一個三角面積,當然!只要三角面積正確,那麼吸管的“長度”、“斜度”,以及“折彎的角度”就都會正確了!

    好了!說了這麼多,也“耽誤”了大家不少閱讀的時間!真是深感抱歉!近日課堂上因為示範之需,故請同學移駕至講台前方看我“詳解”繪畫草擬技巧,因恐說明不夠詳盡,故而細細分析步驟,待解說完時彷彿“元氣”耗盡,眼望時鐘指向八點(七點十分才開始講課,因為有同學遲到!),正欲開口請同學們回座位練習時,話未出口!一位“遲到入堂”的同學已是滿臉怨懟,兩臂橫於胸前的望向我說:「老師!你讓我們“罰站”了一個小時!…」,一時間我竟“認知失調”良久、良久,教畫二十多年,頭一次體會到原來課堂上的認真會傷害人!好唄!就當教學相長,我算是上了一課!
    意象素描

  • 認知失調論舉例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3-09 18:00:00
    有 220 人按讚


    【概念文】不要再說「意志力決定一切」,人的生理限制系統的可能阻礙
    .
    第一層:大腦整體
    智能障礙、腦性麻痺
    整體會影響部分,最上層的主體功能若被限制住,以下的都不用說了。
    .
    第二層:大腦區域系統(內在心理運作歷程)
    A.注意力系統
    ADHD:過動或注意力缺乏。可比喻為電池容量少,難以持續使用。會間接影響B.情緒系統的運作,常常是「屢勸不聽」,但其實他是「知道了卻做不到」,因為注意力有限。生理限制會帶孩子偏向短視近利/享樂主義的行事模式。
    程度較嚴重者在國小才會有課堂坐不住的表現,其餘多會在進入國中時開始被發現變樣,因為國中不若國小高度結構的環境,且課業程度變困難。過動孩子在挫折且被家庭譴責下,會有對立行為,與青少年的叛逆有所分別,過動的對立僅針對被誤解一事,其餘時刻尚能與家裡相處,叛逆則是全面反抗,與家裡無關,但過動的對立累積久了也會全面擴散,就會與叛逆行為差不多了。
    .
    B情緒系統
    亞斯伯格:情緒資訊的辨識被遮蔽,難以當下覺察與辨識(即使提示也沒作用,視不同個人差異,事後以認知或其他線索慢慢理解),因僅用認知運作,會帶孩子偏向「不顧情面/就事論事」的行事模式。亞斯孩子也是「屢勸不聽」,但其實他是「無法真正知道其意」,因為少了情緒資訊這一塊。
    程度較嚴重者在國小才會符合眼神無法久看的刻板印象,次嚴重者會有被排擠、固著行為及生活作息混亂,其餘輕微者感覺格格不入、自我中心解釋、關係難持久。如果成績可維持,通常要成人期面對關係經營時(感情、婚姻)才會發現不對勁。
    .
    C認知系統
    思覺失調症:感覺與思考的迴路為混亂難以操控,一般的訊息接受後卻推論出超出現實的結果(認知失調),程度從妄想到幻想、幻聽。當訊息被錯亂與混亂解釋,剪不斷理還亂(EX:我知道有人全天候監控我,他還裝了幾百台監視器),但因大腦的邏輯運作正常,它仍會做出對應行為(EX:所以我都戴安全帽出門才會有保障),請留意舉例的邏輯是正確的對應,只是不符現實,不考量監視的動機、可能性或因果關係。
    比例上很少在兒童青少年期發病,如果有就真的很嚴重,也很容易看出來。
    PS1:ABC三系統的運作,是種工具系統,人會因為工具無法順利使用而感到煩躁、憂鬱,久了會與第四層共病。
    PS2:第一、二層整體運作,才能發展出「直覺」操作。
    .
    第三層:大腦區塊(外部訊息運作功能)
    這兒指的是單區塊障礙,如肢體障礙、口吃、視障、聽障等。
    肢體障礙較為單純,整體功能不受影響,但外觀明顯的涉及社會標籤與異樣眼光,會有情緒困擾。
    口吃、視障、聽障等主要涉及訊息怎麼溝通,訊息不足也會造成與世界、人際互動的隔閡,不容易收集知覺訊息,便很容易腦補,自我中心。
    .
    第四層:精神官能症(焦慮、憂慮)
    大腦沒有任何障礙,但由(環境情境的、個人解釋的)壓力引起的情緒,會回流第二層影響各系統運作,功能像是「被憂鬱封印」的感覺。
    多數的心理工作者主要接的案子是第四層,(在學校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則是前三層居多,進入社會後則由社會工作、基層衛生所人員全包,同時再肩負最外層的生存條件圈(如貧窮、家暴、重大意外等高風險)。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