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街頭行為藝術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街頭行為藝術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街頭行為藝術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Being Hong Ko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如果牆仍會說話。 曾經躁動的牆壁與街頭逐漸回歸平靜,街道被填平,塗鴉被抹去卻遺下痕跡……面對2020年各種「新常態」,90後本地藝術家梁洛熙@gllh_art 年頭用膠紙框起各處示威痕跡,在旁貼上作品標籤,創作名為「粉飾太平亅的街頭行為藝術系列,提醒人們勿忘社會的傷痕;同時邀請民間參與其中,用各自...
同時也有3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萬的網紅Koobii Universit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訂閱本頻道👉🏻https://reurl.cc/QdQmN2 LINE貼圖上線啦👉🏻https://reurl.cc/jqKGRZ 鬧大學團隊徵人啦 快來加入我們吧👉🏻https://reurl.cc/6y4YEM 鬧大學twich快追蹤一波👉🏻https://reurl.cc/YWRN14 不喜...
「街頭行為藝術」的推薦目錄
- 關於街頭行為藝術 在 beinghongkong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街頭行為藝術 在 Johnee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街頭行為藝術 在 Andrew Lo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街頭行為藝術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街頭行為藝術 在 AnitaLa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街頭行為藝術 在 Galama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街頭行為藝術 在 Koobii Universit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街頭行為藝術 在 音樂新鮮人Jeff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街頭行為藝術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街頭行為藝術 在 beinghongkong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0-16 18:24:42
如果牆仍會說話。 曾經躁動的牆壁與街頭逐漸回歸平靜,街道被填平,塗鴉被抹去卻遺下痕跡……面對2020年各種「新常態」,90後本地藝術家梁洛熙 @gllh_art 年頭用膠紙框起各處示威痕跡,在旁貼上作品標籤,創作名為「粉飾太平亅的街頭行為藝術系列,提醒人們勿忘社會的傷痕;同時邀請民間參與其中,用各...
街頭行為藝術 在 Johnee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9 10:51:50
[一丐而論]我讀幼稚園的時候家住荃灣,每天放學經過一條迴旋狀的超長天橋,每個彎位也充斥著林林總總的乞丐,每一個也自稱身陷絕境,貌似慘絕人寰,演出一幕幕活生生超逼真的人間慘劇。 小時候的我很白癡,每次經過那條天橋,總被丐幫們逼紅了眼眶,看到他們的慘況,很想施以援手,但身旁的家長總是直視前面,視而不見...
街頭行為藝術 在 Andrew Lo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0 02:37:02
俾我發現到 呢個街頭行為藝術家 兵馬俑代表中國文化 點解要揀兵馬俑 因為 中國文化要從新改造 煙放係兵馬俑鼻吸 代表 傳統方法及價值 是時候 要改革 找尋新既方法 掃把代表 革命係存於 每一個平民生活中 點解會係米蘭站門口 因為 改革係站係西方價值觀前 一件有深度的藝術作品 如果以電影表達...
-
街頭行為藝術 在 Koobii Universit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6-08 18:30:13訂閱本頻道👉🏻https://reurl.cc/QdQmN2
LINE貼圖上線啦👉🏻https://reurl.cc/jqKGRZ
鬧大學團隊徵人啦 快來加入我們吧👉🏻https://reurl.cc/6y4YEM
鬧大學twich快追蹤一波👉🏻https://reurl.cc/YWRN14
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感情失和還能再修復嗎?!意外捕捉野生XXX!!!
|【脱魯幹大事EP.44】|#Koobii鬧大學 #台藝大
#關係 #失敗 #告白 #曖昧 #大學 #台藝大 #愛情 #戀愛 #女生 #男生 #情侶 #感情 #脫魯 #兩性 #交往
關係失敗後
我們還能再恢復成原來的樣貌嗎?
你有沒有分手後很想挽回的經驗
或是
曖昧很久卻無疾而終的經驗呢?
而面對這些情況又該如何解決呢?
快來跟鬧編鬧粉分享吧!
章節:
0:00 精華精華
1:35 這位同學有點眼熟
2:10 不能讓自己這麼掉價
2:47 萬年經典拒絕招數!
3:48 野生捕獲「她」!!!
5:11 這樣的行為超棒der
6:15 苦瓜理論...
9:16 感情的問題我一律建議分手
9:50 珍惜當下啊你各位~
10:38 女生能有幾個10年?
12:05 結尾
主持人のIG
🥯 濃濃 https://www.instagram.com/jessiecaca0915/
🐕 Wa仔 https://www.instagram.com/warrenl1u8/
🧙🏻♀️ 芋泥 https://www.instagram.com/reason_22_/
👸🏻 玹玹 https://www.instagram.com/syuan_talk/
🌶 廖廖 https://www.instagram.com/yuwen517/
🥓 潔妮 https://www.instagram.com/jennystagramm/
🧚🏻♂️ 154 https://www.instagram.com/_this_is_154_/
🎤 瑋弟 https://www.instagram.com/x.xxibgdron/
🍰 Tenn https://www.instagram.com/snh_197/
💪🏻 DGI https://www.instagram.com/wj_dgi/
#鬧大學 #大學生
#校園 #街訪 #戀愛 #曖昧 #關係 #失敗 #分手 -
街頭行為藝術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9-18 14:31:32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第五章中提到:攝影對於「認知」的辯論 —「要嘛作為一種簡單、準確的認知活動,一種有意識的理智行為;要嘛作為一種前理智的、直覺的邂逅模式」。這本攝影集裡的作品,充分體現了蘇珊.桑塔所說的有意識的理智行為以及直覺的邂逅模式。
這十位新一代的攝影家,背景各異,來自台灣南北各地,每個月會有一天聚集到台中我的工作室裡彼此討論作品,作為一個與他們討論的對象,我卻經常從他們的作品中找到新想法,或者是必須逼迫自己重新組織既有的觀念來更深入地解釋他們的作品,這過程往往得花上一整天,很累但也很過癮,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少,他們努力不懈與積極的態度,再一次喚醒自己對攝影的熱情,這些都是我的養分,讓我的攝影一路能走到今天。
理智行為與邂垢模式
文波的作品《寂靜・低語》,從一開始他就非常地明白,這是一種去脈絡化的切片攝影行為,藉由再次觀看,重新建立起他的脈絡;風景攝影的描述,或許就屬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最為大家熟知,文波的作品少了亞當斯紀實成份的描述,卻多了抽象式的隱喻,他放棄照單全收的觀看方式,從現實具體的風景中逐漸轉換成他的切片,雪景的淡白一如曠野的濃黑,建構出安靜、低吟的話語來。
碧玲的《失衡》,抹去了紀實攝影的直觀式記錄,讓觀看的畫面滲入了作者私我的猶疑晃動,為第三世界日常的現實生活樣貌中,賦予一種略為脫離現實的無奈,而這無奈,一半來自真實的世界,一半來自作者心中的衝擊與無力感。
慶章的壯遊快門,一如寇德卡(Josef Koudelka)的流放地(Exiles),他屏棄了畫面外的景物,只悄悄的告訴了觀看者這是作者在場的主觀抉擇,進而提出了一個隱晦的問題:「藉由照片,觀看者是否如同作者一樣在場?」我們不難在世界上知名的攝影家中找到這些存在主義色彩濃厚又帶點街頭快拍式的作品,在虛幻的場景變換游移當中,一如這些成熟的攝影家,慶章作品中微微的現實荒謬,有些淡淡的諷刺與寂寞,作者本人稱這些作品為《幻相》。
凌雲幻想式的畫面,彷彿一半在現實世界中矗立,一半在想像的世界中某個不知名的角落綻放,攝影在此脫離了最原始的記錄功能,將現實物從「眼見」轉換為「心見」,這種轉換的過程,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形容為「詩意」,凌雲的「詩意」展現在不按牌理的景物框取,豐富卻又脫離現實的色彩表現,有點像是在大人成熟的眼光中卻又帶著小孩純真的思維來觀看。
惠民的《羅生門》,門的這邊是外面,是公共領域,門的那邊是裡面,是私有空間,門作為一種隔離內外的界線,它是清楚而不可侵犯,然而,惠民在日常踏查中卻發現,實際的情形是門裡面的土地被私人在沒有告知土地擁有者的情形下被開發利用,私自開發者用「門」來標示出他私人開發範圍的入口,而這入口恰恰好也標舉著私人與公共空間界線曖昧不明的證據,攝影在此作為一種觀察後的紀錄行為,方惠民的「羅生門」讓我們得以了解,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仍有私佔土地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存在。
信嘉的《自拍》作品,他舉了安東.契軻夫(Anton Chekhov)所說:創作者得誠實到...觀者無法逃避!在世界攝影史中,照片是否強大到具有讓觀者無法逃避這樣的力量另待討論,然而,信嘉特意在安排好場景後,只略為告知對象一些操作上的細節,便將快門線交給對方之後他便離場,讓對象自己面對鏡頭進而自己拍下自己身體的樣貌,在觀看這些作品之時,或許我們會先從窺視者的角色中得到快感,一開始想到的是「他們好勇敢啊」「她們的身體很美」... 慢慢轉變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拍下自己呢?」「她們在按下快門的瞬間,腦袋裡想的是什麼?」「她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若觀看者轉化到後面的思考行為,或許信嘉所說的透過觀看這群人,得以觀省自己的想法才能達成。
敏寬的《名牌花》,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生產與消費,藉由傳播,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必需品的知名品牌耳熟能詳,在習慣於使用這些物品之後,或許我們堅信如此知名的品牌企業應該能永續經營,然而,時間與市場是無情的,不適者淘汰,敏寬採用了靜物攝影的方式,藉由「花的美好,卻仍舊凋零」,搭配了品牌的容器,暗喻了再怎麼美好的事物終有結束的一天,更重要的是,當品牌結束後,這些人造物容器的分解有些需要50年的時間,有些則需要超過百年以上,甚至比企業存在於這世界的時間更久,藉由敏寬的「名牌花」,或許我們會重新審視自己,在我們當一個消費者的角色時,我們更應該如何看待地球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肇圀的《夾娃娃機》,2019年年底某天晚上十點多,我在金門金城鎮散步,看到一家亮晃晃的夾娃娃機店還在營業,或許還有更多家店開著也說不定,對於在純樸的金門這麼晚還看到這景象,不禁令人好奇:台灣社會需要這麼多的夾娃娃機店?或者,更深入的討論,台灣人的生活壓力大到需要這麼多簡單放鬆的時光?日本評論家飯澤耕太郎曾說,一個好的創作者,其作品經常能反映出一個時代,對於飯澤耕太郎所說「時代」到底需要多久時間才得以形成,我們無從定義,但若說台灣風靡夾娃娃機已經是某一個時期普遍的社會現象,則應該不至於是一個誇張的說法,只是,這種一窩蜂的現象到底能維持多久?我想沒人敢打包票,即便連夾娃娃機店的主人也是如此,正因為大家心知肚明,這只是一個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現象之一,所以即便開店經營,索性就連招牌也不用了,於是到處看到店裡面是經營夾娃娃機,店招牌卻跟這一點關係也沒有的荒謬,形成了一個有趣特殊的社會現象,肇圀以嚴謹的社會地景拍法記錄下了這個曾經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特別的記憶。
馨儀的《變裝者》,從變裝前的自我,到變裝後的他者,這「自我與他者」之間是否有一道界線?是在到達這條線之前,還是在這條線上,抑或跨過了這條線,自己將會變成一個陌生的他者?而這條線,是藉由化妝?服裝?還是因為在鏡頭關注(我們都處在鏡頭的這端觀看)下,就會喚醒心裡面的另一個人出現?或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配戴面具的時候,只有在變裝了之後,才是真實自我的展現?馨儀引述了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説的:「面對鏡頭,我同時是:我自以為的我,我希望別人以為的我,攝影師眼中的我,還有他藉以展現技藝的我。」 馨儀在很困難拮据的情況下,南北奔波,以肖像新紀實的手法告訴觀者,台灣一種次文化生活的樣貌。
志豪的《光世代》,引發了我的一個小小記憶,小時候我住在南部鄉下,每次上台北都是大事,記得傍晚時分遊覽車過新店溪之後,小孩子的眼睛對於都市的高樓與燈光總是充滿著好奇與憧憬,幾十年過去了,都市的燈光從照明的功能變得更迷離多樣,而現代人生活步調加快的速度亦不遑多讓。杉本博司的「劇院」系列,螢幕上一片空白,這片空白標舉出了機器(底片)與人眼的不同之處,人眼觀看之後產生記憶,於是我們有了電影的劇情轉換,機器(底片)缺少了記憶,於是只以紀錄的方式存在,最終形成一片空白,志豪的「光世代」,乍看之下雖然同樣是一片空白,但是這一片空白所標舉的,卻是現代人資訊氾濫爆炸的結果,當後一秒的資訊不斷的覆蓋前一秒的資訊時,你到底能留下多少訊息?當資訊不斷的覆蓋更迭,在生活步調急速加快的現代社會中,或許在我們腦海裡留下的只剩一片空白吧?!
留下足跡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在我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的期間,曾經引用艾默森的這句話來彼此鼓勵,在網路盛行的這個年代,我們很容易看見有這麼多新奇的想法已經用攝影的方式來表現了,換句話說,我們很難再找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徑,然而,正因為如此,或許我們可以轉個方向,用力一點,留下一點走過的足跡,這本攝影集正是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的足跡印證,同時在台灣艱困的攝影大環境中,或許這本攝影集也能踩踏出一個小小的鞋印。
感謝張照堂,郭力昕與張世倫三位老師曾經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同時更感謝照堂老師為這本攝影集定名「附著與穿越」,我想,這個書名,已然包含了書中所有作品的文本根基!
街頭行為藝術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果牆仍會說話。
曾經躁動的牆壁與街頭逐漸回歸平靜,街道被填平,塗鴉被抹去卻遺下痕跡……面對2020年各種「新常態」,90後本地藝術家梁洛熙@gllh_art 年頭用膠紙框起各處示威痕跡,在旁貼上作品標籤,創作名為「粉飾太平亅的街頭行為藝術系列,提醒人們勿忘社會的傷痕;同時邀請民間參與其中,用各自創意擴展「粉飾太平亅系列,獲得不少迴響。
正於parallel space進行的梁洛熙集作展,同樣延續「粉飾太平亅揭示社會荒謬異常的意志。展覽既展出了「粉飾太平亅的相片系列,亦包括梁洛熙其他新作品,如《世界地圖》及《當你睇唔到 (2)》等;前者以五份世界地圖碎片拼貼成香港地圖,透現香港的國際性及複雜的地緣政治,後者以「混凝土」混和真實磚頭製作,諷刺地重現當局補路的馬虎。展覽尚有一面互動藝術裝置-《黃色膠帶》,邀請參觀者自行於牆壁貼上膠紙,進行集體創作。當牆壁從戶外搬回戶內,也讓我們反思,能以何種態度面對新常態。是接受,是參與其中,還是其他方式?
梁洛熙 集作展
展覽日期:即日至10月18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中午十二時至晚上七點營業
地點:Parallel Space
#梁洛熙 #粉飾太平 #街頭藝術 #如果牆會說話
街頭行為藝術 在 AnitaLa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晚想打的文章是關於
#作家
我時常覺得閱讀
是最便宜 最低消費之一的活動
書能夠啟發自己之餘
亦令過往那個極幼稚的自己
心靈上作一點好的轉變
過往極之缺乏安全感的我 依賴任何一個人
包括訴說自己的情感
以及 我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同
現在生活方式轉變了
大多是晚上獨個兒看書為樂
不向身邊朋友親口訴說太多負面的事
因為我知道
要一個人接收另一個人的負能量或煩惱
其實頗辛苦的
用心交流聆聽後
訴說者 釋放了負能量
但聆聽者 接收了負能量
有一刻 是真的會感覺沉重
我與朋友在現實見面中 若朋友不主動問及到
我希望都盡是分享「正面快樂」的事情
不希望增加好朋友的負擔和壓力
有一陣子在書店中我去找尋一些書
想解決心裡存在多年的問題
其中一個問題
例如「為什麼女孩長大後會缺乏安全感
必須從伴侶身上尋回那份安全感?」
某書中說到 也許是因成長中缺乏父愛所致
我想應該是時候改變一下自己
因為缺乏安全感這一點
很多時候 我會為對方帶來困擾
我希望漸漸能夠獨立 不再依賴安全感
談回作家
作家以其他人的自身經驗 用文字記錄前事
我用心細看他們的文字 並加以幻想細節
每次看完一本書 讀完他們的故事後
我都會發呆好一陣子
我去假設書中情節 某些慘無人道的事
假使是發生在自己身上
我又能否堅強面對下去
我很感恩活在當下 因為有很多人
不能選擇「生活」而是「掙扎求存」
他們看不到頭上的一片藍藍天空
在病房經歷著 與病魔折磨而飽受痛苦的每一天
健康 就是最大的財富

另外 大家都知道所謂的作家
真是一個既辛酸又難以致富的職業
在這個資本主義制度下
這年頭亦有電子化趨勢
人們都選擇用智能電話或電子書閱讀
也有很多免費網上閱讀資訊以及渠道
而很多實體書 我認為是很便宜 價值亦很高
我心想著:其實也正常不過啦
用心寫的文字 這價值對世人來說有多高?
答案是:一點也不高 如書中只有純文字的話
也許更低 更低 文字不值多少錢
社會 只會支持數據化 電子化 金融 房地產投資
一切有關於數字
文字 美術 音樂 唱歌 攝影 演藝文化 街頭藝術行為
創作類別 在大多數人眼中 通通一文不值
價值如世人眼中的乞丐
又打一個譬如如果兩本書並排在一起
一本是女性的性感寫真集
一般是作者嘔心瀝血製作出來的小說
那一本銷量較高呢?答案呼之欲出
但這就是社會現實
一個以「視覺優先」為首要的殘酷社會
吃兩、三次快餐店就能買到一本好書
所以我從不吝嗇買書的錢
有些人 說:去圖書館借吧 免費的
但我不想把它想成是消費
我覺得 如果我能力範圍做到 我會支持購買
當作支持他們的創作動力
支持他們寫下去的一份少少心意
當我僞善也好 我這個人很少去做善事
只會懂得向好的一方面想
而仍然肯堅持去當一個別人口中「不能掙錢」的作家
美其名是作家 但也許在一些人眼中
他們跟街頭行為藝術者並沒兩樣
只是為喜歡和興趣就去做
工作 對大部份人來說
薪酬數字 事業前景也許是首要條件
但是亦有一些人 單純只為喜歡而一直做下去
遇到瓶頸位也不放棄
奉獻時間去做令自己認為「值得」的工作
當然 現實歸現實
「金錢與快樂」之間 亦要取得個平衡點
如果生活有負擔就不能只以興趣為優先考慮
亦要顧全現實所需的
以正面快樂的態度去對待自己喜歡的工作
我總相信 工作的成功率會更大
每天去面對一份厭惡的工作 相對失敗率亦較大
作家花大量時間 去創造一顆顆文字
堆砌成一篇篇的文章
如果奉獻一生時間以作家為職業的人
我更加敬佩萬分 文字 是會創造奇跡的
這晚 我看著手上的書 是一本真人真事的記載
當文中講述到一個不幸患有惡性腦癌的媽媽
生產小朋友一個月後
對 小朋友僅只有一個月大而已
要面對再一次上手術台做開顱手術切除腦瘤
而寫著這個故事的作家正是爸爸
記錄著堅強而美麗的妻子 與病魔對抗的每一天
妻子在抗癌期間
努力地寫出「留給兒子長大後的信」
這本書 作者在其中一頁寫道
#謹將此書收益連同作者一切版稅全數撥捐兒童危重病基金
亦在書中提及到 懇請作為讀者
給一個機會這些兒童 他們的願望很卑微
只求一個生存希望
用社交網把這本書分享出去
不要小看一點一滴積少成多的力量
感激這個作者
以自身痛苦的經歷中忍痛寫成文字
仍不絕望 不怨天尤人
不忘初心 亦不忘多做善事
今天我在此分享這兩本書給大家
《遇見你是我最大的福氣》
《親愛的小雨果》
我自小就看他的書長大 —— 天航
#上文所説到一些關於作者的心聲
#是我看完他的書後所得出啟發
#歡迎分享我的文章
#每一次我有動力去寫長篇大文
#不是為搏取一個或兩個點讚
#想用文字抒發自己的情感
#生育小孩後如果不能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
#只處於每天以育兒為中心會很大壓力
#當媽媽後亦想保留做回自己的片刻
街頭行為藝術 在 Galama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丐而論]我讀幼稚園的時候家住荃灣,每天放學經過一條迴旋狀的超長天橋,每個彎位也充斥著林林總總的乞丐,每一個也自稱身陷絕境,貌似慘絕人寰,演出一幕幕活生生超逼真的人間慘劇。
小時候的我很白癡,每次經過那條天橋,總被丐幫們逼紅了眼眶,看到他們的慘況,很想施以援手,但身旁的家長總是直視前面,視而不見,拉扯著我的小手,急步離開慘劇現場。
小時候我總覺得媽媽無視乞丐很冷血,更暗自起誓:將來要做一份薪金一萬二千蚊的工作,然後其中四千蚊要拿到這裡派給窮人,直到這條天橋再也沒有任何乞丐為止。
現在回想,我當時真是個on9無極限的細路啊!如果我真的每個月在這裡派錢,恐怕只會出現更多乞丐佔領整條天橋吧!
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聽過太多「丐幫賺比我們多」的新聞,也洞悉過一兩個扮傷殘行乞的破綻,也深明「香港有綜緩不會餓死」的大義,慢慢對陌生人需要幫助的畫面變得麻木。
但現在我在街上看見頭髮斑駁、跪地行乞的老人,也會掏出廿蚊塞到他們手中,其實說不定他們戶口裡面比我更有錢,出來行乞賺錢,圖一個安全感。但我覺得一把年紀還要在大街上捨棄尊嚴行騙歛財,聽起來也夠折墮夠煽情了!我再默默許願善有善報,自己將來若淪落至此,也有好人或有錢人來塞我錢Thx。
有時看到傷殘人士行乞,如果他的喬裝是我看不出破綻的,我也會給他錢,當作演出費也好,支持一下用心經營和打扮的街頭行為藝術。
反正對我的捐失只是半頓飯錢,我不怕成為被騙的蠢人,我反而怕自己成為那種,因難辨真偽,就對弱勢社群失去視覺的,冷漠的人。
不要因為世界險惡,就縱容自己變得冷漠。有時我覺得,比起邪惡,冷漠更可怕一點。
不知道人生到了最後,我會白白丟掉多少張廿蚊紙,也沒什麼大不了,反正死了之後,我一張也帶不走。
做個笨到底的人也不錯,因為人on9到一個地步,就會開始有點cute。我開始覺得那個曾經立志要派錢益丐幫的幼稚園小朋友,康當ni卡哇伊呢♥
一開FB就舊文重溫~
我依家雖然仍然咁樣做,但我已經唔係咁樣諗
on9就是on9,永遠唔會c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