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鈞話重點】疫苗問答全集Part2!施打後會變萬磁王?哺乳中可施打嗎?出現過敏反應怎麼辦?21個最常見「新冠疫苗」施打Q&A一次解惑!
⚠️Q8:接受疫苗會變「萬磁王」?「新冠手臂」是什麼意思?對健康有何影響嗎?
台大醫院皮膚部朱家瑜教授回應,其實人體皮膚本來就可以吸附一些湯匙或金屬物品,相關新...
【凱鈞話重點】疫苗問答全集Part2!施打後會變萬磁王?哺乳中可施打嗎?出現過敏反應怎麼辦?21個最常見「新冠疫苗」施打Q&A一次解惑!
⚠️Q8:接受疫苗會變「萬磁王」?「新冠手臂」是什麼意思?對健康有何影響嗎?
台大醫院皮膚部朱家瑜教授回應,其實人體皮膚本來就可以吸附一些湯匙或金屬物品,相關新聞從2008年到2016年在世界各國都有報導,也有許多科學家做了一些研究,證實這些並非人體有磁力,而是皮膚上的皮脂或分泌物造成的吸附現象,因為只要在皮膚上塗抹滑石粉後,這樣的吸附現象就會消失。最近二個月,類似的新聞與影片在世界各國被廣為傳播,因此近幾週,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出來闢謠,包括美國疾病管制局 (CDC),以及諸多歐美科研機構都發聲明駁斥相關謠言,也請民眾不要以訛傳訛
所謂的「新冠手臂(COVID arm)」正式名稱是「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根據2021年7月份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的報告,大多數是在施打莫德納疫苗的人中出現,占全體通報數的94%,其中大部分的人 (66%) 是在第一劑後產生此反應,約有30%通報者是在第二劑後產生;至於在通報打輝瑞/BNT疫苗出現皮膚疹的人之中,則分別有15%與18%在第一劑與第二劑後出現此反應
不過,大家也不需要太擔心,因為在莫德納的臨床試驗中,在全部受試者中只有0.8%的人出現「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而且這種反應在施打第二劑時,發生的比率更低。此外,我們在台灣施打AZ疫苗的族群中,也看到好幾例新冠手臂的案例。此反應的特徵是大約在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大約7-8天發生,在打過疫苗的手臂上會腫一大包,又腫又熱又痛,可能會有點癢,很像大家平常熟知的蜂窩性組織炎
目前推測「新冠手臂」有可能是對疫苗中的賦形劑――聚乙二醇 (polyethylene glycol) 過敏所造成,一般大約3-4天之後就會逐漸消退,最長甚至可達25天。一般建議可以局部冰敷紅腫部位來改善症狀;如果真的很腫痛,也可以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加外用的類固醇藥膏,有時可以加止痛藥來治療。而且,這樣的人還是可以打第二劑新冠肺炎疫苗,而且通常第二次再施打同一種疫苗時,雖然會更快出現紅腫,但反而症狀會比較輕微也比較快消退,甚至有約一半的人沒有出現新冠手臂反應
⚠️Q9:接種疫苗前,服用普拿疼Acetaminophen或NSAID藥物,以預防副作用,可行嗎?
很多人擔心接種疫苗後會出現身體不適、發燒等反應,施打前會想先服用退燒藥,對此,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曾公布,建議民眾在接種疫苗後若有發燒再服用退燒藥,台灣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表示,退燒藥會減弱身體免疫反應,使得疫苗效果降低,也不建議預防性用藥。根據臨床試驗數據,接種疫苗後發燒的比率介於8至16%,大多會在48小時內緩解。建議您可以多喝水,多休息,若持續發燒或有其他不適,可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發生時間與疫苗接種時間,以作為診斷參考
⚠️Q10:疫苗誘發血栓機率有多高?出現血栓症狀會有什麼症狀及危險性?
由於國外於接種 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後出現罕見的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大多發生在接種後的 28天內,若接種後出現以下任一症狀,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1.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2.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3.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4.下肢腫脹或疼痛5.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依據各國疫苗上市後安全性監測,曾有報告極少數年輕族群在接種mRNA疫苗後發生心肌炎等的不良反應事件,大多發生在接種後數天內。建議接種mRNA疫苗後,應注意如出現胸痛、喘或心悸等症狀,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
⚠️Q11:接種疫苗後,生活有何注意事項?
指揮中心提醒,為確保疫苗接種安全,建議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的民眾,接種後請於接種處或附近留觀至少30分鐘,一般民眾則建議至少留觀15分鐘,並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以利即時處置該類急性過敏反應。另外接種後請持續觀察身體是否有不適症狀,如果不適症狀持續未改善請儘速就醫診治、釐清病因
⚠️12.接種疫苗後,多久可發揮效力?防護力可維持多久?
目前國際間緊急授權使用的COVID-19疫苗包括AstraZeneca(AZ)、Pfizer-BioNTech、Moderna與Janssen等廠牌,在完整接種兩劑(或一劑)後,對預防PCR確診SARS-CoV-2(疫苗株或D614G株)之有症狀感染,其保護力約有六至九成。身體需要時間產生保護性抗體,一般約2週後開始產生保護力。完成COVID-19疫苗所有劑次接種,才能確保疫苗保護力持續較久。取得緊急使用授權之臨床試驗資料顯示,需接種兩劑之COVID-19疫苗,第二劑接種後7至14天開始產生保護力
⚠️Q13:接種疫苗後,要隔多久可以捐血?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會議決議,AZ疫苗屬於腺病毒載體疫苗,接種後應暫緩捐血14天,以免影響捐血品質。台灣血液基金會公告,施打新冠肺炎疫苗者,若無不適症狀者,無需緩捐,限mRNA類及非複製性/非活化病毒載體類,例如:輝瑞Pfizer,莫德納Moderna,嬌生Johnson&Johnson,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等廠牌。如注射後有疑似感冒、發燒等症狀,請先暫緩捐血14天
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症狀 在 商業周刊(商周.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什麼是心肌炎,顧名思義就是心臟的肌肉發炎。mRNA疫苗引發的心肌炎,有些人會感覺到胸痛、胸口悶、心悸和呼吸急促等症狀。目前因mRNA疫苗施打後的心肌炎,大多發生在「年輕男性」,機制不明,大多是在疫苗施打後數天發生...⬇️⬇️⬇️
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症狀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打BNT,該注意什麼?
BNT抵台之後,經過封緘檢查,很快地,即將給12-17的青少年施打,身為家長的你,該不該簽下「施打同意書」呢?
林醫師今天到撞新聞,談了幾個重點:
1、林醫師不贊成BNT優先施打12-17歲的青少年。
理由很簡單,台灣還有許多「染病後重症風險更高」的族群,還未施打第一劑,林醫師覺得,應該讓這群人先打,青少年染病後幾乎不重症,或是無症狀感染,施打的疫苗的順序,遠遠落在高齡者之後,應該先把還未施打疫苗的高齡者,先補起來。
2、青少年(男生),施打mRNA疫苗之後的心肌炎發生率,在各年齡層最高。
以美國為例,打mRNA疫苗之後,有兩千例(青少年)心肌炎發生,但全部都沒有死亡。引發心肌炎之後,會胸悶、胸痛、心悸、血壓降低及血氧濃度降低,只要及時就醫,通常都能改善。
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英國16歲以下的青少年,是不施打疫苗的。
3、林醫師不贊成郭董所說,加買3000萬劑的BNT疫苗。
以目前的疫苗規劃(暐瀚上周算過),只要明年的2000萬劑Moderna如期到貨,離全民打三劑的份量,已經相差不多。有鑒於莫德納到貨狀況不如BNT,林醫師覺得「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支持加買BNT,但不支持買三千萬(以色列為例,BNT兩劑之後的保護力,有下降趨勢),如果加買一千萬劑,林醫師覺得比較合理。
4、AZ的血栓狀況,仍要注意。
根據台灣的統計,施打AZ之後的TTS「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不良反應,已經累計到51人,其中七例,已不幸死亡。血栓的死亡率將近兩成,遠遠高於引發心肌炎的嚴重程度。這點值得計畫施打AZ的人,特別注意。
以上各點,節目中,林醫師都有詳述,本集不談政治,只談疫苗,希望能幫助大家,有更多的了解。
暐瀚 2021-9-6 de 台北
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症狀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血栓併血小板低下(TTS) 台灣低於歐美國家 每百萬劑4.2件
追蹤一下注射AZ疫苗之後引起TTS台灣和國外發生率的不同!
提醒一下,會發生TTS早就不是以年輕女性為主了,英國發生率男女比是接近1比1的。年齡上,50歲以下的機率是50歲以上的2~3倍,也早已不限年輕人。但重點是,機率不高,在台灣僅有百萬分之4.2。
1.疫情指揮中心29日表示,國內目前接獲13起接種AZ疫苗後出現血栓併血小板低下(TTS)的不良事件通報,總通報率為每百萬劑有4.2件,比歐美國家通報率約每百萬劑10至20件低。
2.莊人祥說明,這13件TTS的不良事件年齡介於22到80歲間,發病距離接種後4至27天發生。國內總通報率為每百萬劑有4.2件,50歲以下年輕族群通報率每百萬劑7.4件,50歲以上族群為每百萬劑2.5件。
3.莊人祥說,歐美國家TTS通報率約每百萬劑10至20件,整體通報率台灣比歐美國家低,而歐美國家同樣是50或6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接種疫苗後通報TTS的比率較高。
4.英國MHRA發布到7月21日之前的資料,英國已經施打AZ疫苗中(2470萬第一劑,2320萬第二劑),產生了411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其中注射第二劑之後發生了43例。其中有211位女性,198位為男性,年齡從18歲到93歲都有。其中146例CVST(平均年齡54歲),265例是其他主要血管的血栓(平均年齡54歲)。73例死亡,致死率是18%,其中6例發生在第二劑注射後。
注射第1劑後TTS發生率是每百萬劑14.9件。在18~49歲,發生率是百萬分之20.5,50歲以上則是百萬分之10.8。
注射第2劑後TTS發生率是每百萬劑1.9件。在18~49歲,發生率是百萬分之0.9,50歲以上則是百萬分之1.8。
5.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28日表示,研究顯示施打疫苗第一劑後,會有出現罕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的額外小風險,但施打第2劑後毫無這種額外風險。這項由阿斯特捷利康領導並出資的研究,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AZ表示,施打他們的疫苗第一劑後,出現TTS的估計機率是每百萬人有8.1例。
阿斯特捷利康並指出,施打第2劑AZ疫苗後,出現TTS的機率是每百萬接種人口有2.3例,和未接種疫苗人口出現這類症狀的機率相當。今天公布的研究結果,是依據他們的全球安全資料庫資訊,計算截至4月30日的通報病例,且在接種第一或第2劑疫苗後14天內發病。
04b解讀:
1.我不同意AZ公司這個說法。在這篇刺胳針研究中提到TTS的自然發生率,是去用資料庫去找同時有血栓合併有血小板低下的案例,但要知道疫苗引起的TTS根本就是一個特殊的疫苗引起的自體免疫疾病,發生在疫苗注射後4~28天,這是一個特殊的疾病,沒有什麼自然發生率的問題。
2.發生各種血栓的時候都有可能測到血小板低下,可能也代表這些病患具有某些血小板低下的慢性病,但這和疫苗引發的TTS根本是完全不同的疾病。用這樣來說明施打第二劑疫苗根本沒有增加TTS的風險,我個人認為完全是錯誤的說法。你可以說風險大幅降低,第二劑降到只有百萬分之一左右,非常稀有,說明到這樣就夠了。
3.持續提醒可能症狀(打AZ或是嬌生疫苗都一樣):施打疫苗後4~28天發生頭痛,嘔吐,視力模糊。有可能有抽筋,肢體無力。更嚴重會到意識改變,昏迷。若有以上症狀,可能須要到急診。
打疫苗一兩天內會有頭痛那是正常的,會逐步恢復,用止痛藥會有效,這不用太擔心。但如果4天以上還有持續發生的頭痛,且越來越嚴重,那要非常注意。CVST併血小板低下副作用機率AZ最多大概是十萬分之一,嬌生最低是百萬分之一,已經施打的朋友請保持平常心,機率沒有這麼高,不用太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