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薪資扣繳級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薪資扣繳級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薪資扣繳級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薪資扣繳級距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李柏鋒的擴大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社會新鮮人理財前八步】 1. 預算:領到第一份薪水後,記帳三個月,並分析自己的收支、編列預算,以確保有 20% 收入可供運用。 2. 儲蓄:採取零存整付的方式,先存到十萬元的緊急預報金,以備不時之需。 3. 進修:設定加薪、升遷或轉職目標後,以月收入10%買書、上課、找教練、參與專業社群,以...

  • 薪資扣繳級距 在 李柏鋒的擴大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5 14:30:13
    有 299 人按讚

    【社會新鮮人理財前八步】

    1. 預算:領到第一份薪水後,記帳三個月,並分析自己的收支、編列預算,以確保有 20% 收入可供運用。

    2. 儲蓄:採取零存整付的方式,先存到十萬元的緊急預報金,以備不時之需。

    3. 進修:設定加薪、升遷或轉職目標後,以月收入10%買書、上課、找教練、參與專業社群,以求三年後收入可以高於產業平均。

    4. 信用:清還學貸等所有的債務,並申請第一張信用卡,但只用來扣繳水、電、瓦斯、電話、網路、交通票卡等固定支出,以維持良好個人信用分數。

    5. 保險:投保定期意外險附加意外醫療(保額:內勤工作200萬元、外勤工作500萬元)、汽機車駕駛投保第三人責任險、手頭資金不多則投保定期實支實付醫療險(住院雜支10萬元),以上三項總計年繳保費不超過1萬元,以提供保障來降低財務風險。

    6. 投資:在券商開戶,設定好每月3000元定期定額投資台灣50 ETF,收到配息以零股方式再投資,以養成長期累積資產的習慣。

    7. 退休:請公司人資協助申辦自願提繳勞退6%開始為退休做準備,以準備一個不能提領的個人退休帳戶,同時了解自己的勞保薪資級距是否正確。

    8. 學習:上述七步都做到之後,再開始系統化學習個人理財,才會有感,就有學習動力。系統化學習個人理財,是為了在財務上取得主導權,可以理性管理,不受騙、不盲從、不躁進、不恐懼、也不貪婪。

    👉 人生必學的理財八堂課秋季班,開始招生:
    https://www.accupass.com/go/personal-finance-03

  • 薪資扣繳級距 在 投資癮 Wealtholic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2-12 11:06:56
    有 294 人按讚

    大家好我是Wade
    到了週末分享⛺️

    在12/7號金管會丟了一顆種子,可能研擬金融股不發股利,當天我也有看到這則新聞,但我對於這種看法會直接帶過,在金融市場是這樣的,各式消息在還沒拍板定案以前都是用猜的,沒有到最後一刻都不會知道答案,即使到最後一刻也會被轉彎,這種事情太頻繁,投資人看久之後就需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而對我來說只是放在「知道」這件事,對於市場來說就是有個「話題」罷了,不需要太有新聞癮。

    ——————————————————————————

    我的想法:

    即使是未來金融股不發股利,對於股價的漲跌有什麼影響也很難在「此刻」判定,市場討論說小股民拿不到利息不能當作存股會造成賣壓。

    事實上,以總市值來說,股利收入只是左手換到右手的概念,並且還要列入綜合所得稅,超過20,000以上要扣繳二代健保1.91%,但部分小資族可以利用這部分來節稅,扣抵稅率為8.5% ,意思是你只要5%以下的稅率級距都很有機會退到稅,當然會有一個上限額度每一申報戶抵減上限金額為8萬元(約94.1萬元股利可抵減),直接抓94.1萬的5%殖利率來看約需要股票市值達到1882萬左右以上才無法退稅。

    目前還有一些細項是因人而異,這件事情一直都存在,但中間有改過一次,以前是每家公司的折抵稅率不一樣,自己也會從中間挑選高扣抵折率去做一些小手段,但後來改統一8.5%,有興趣的可以去研究。

    我覺得稅率某程度上很合理,對於薪資較低的人會給予一些福利,當年薪水實領18500的情況下當然是退到不要不要的,買多少的差額就能退多少,其中會有限制就不細說了,但如果你為了股票利息賠了價差會更慘。

    ———————————————————————————

    對於要不要發股息可能對某些人的稅率上會有影響,以及不想看盤但想要每年固定拿股利現金流的人需要調整,而對於自己來說短線交易上我只在乎價格的價差部分,對於資本利得的誘因較大,證交稅也是乖乖繳納。

    不管任何政策都可能影響自己的資產配置,而大部分的人都無法去改變政策,只能不停的增加自己的財務知識,適時應變金融環境,才是一個合理的投資人。

    ———————————————————————————

    另外在12/9一早五點多爬起來趕在開盤前錄了第51集的podcast節目,是因為最近行情太火熱而自己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想要趕快提醒一下聽眾,節目重點大概就是兩件事

    ☑️第一件事
    不管在任何位置都一定要專心自己的風險與資金控管,不要因為部位獲利可觀而忽視這件事,要維持自己的節奏交易,市場會突然在某個狂歡的情況下丟一個考題給你,平常認真的好學生會知道答案,抄人家答案的人就只能說無解了。

    ☑️第二件事
    短線交易上不要聽電視說的『買黑賣紅』這種事情,買黑賣紅聽起來很合理,愚蠢的像是買低賣高一樣輕鬆又簡單,但實務上卻是漏洞百出,買黑賣紅某程度上會讓你對抗市場的趨勢,股票下跌了你一直買不就反趨勢交易,感覺就像你做生意一直賠錢你卻一直加碼一樣不合理,這不是百貨公司週年慶,這麼容易的話今年2-3月的疫情殺盤就不會有這麼多人受傷了,在投資人被融資期貨被斷頭的時候,那些俗稱專家老師並不會因此被斷頭。

    投資是自己的事
    釐清幾個重要觀念可以排除很多問題

    補上新聞🔗
    https://reurl.cc/0OrNZb

    自己各平台連結🔗
    https://linktr.ee/wealtholic

    先補上一個「買黑賣紅」的實務問題(淘帝-KY),實務上你買黑後可能會沒有紅給你賣

    再補上兩隻龍頭金融股的走勢
    不需要太過於判斷未來怎麼樣
    投機者只專心於價格
    對於使用槓桿的風險者5%的漲幅就可能是殖利率5年以上的報酬,時間與報酬應要同時考量在投資生涯之中。

    ❗️提醒亂使用槓桿也可能造成5年以上的虧損。

    不推薦買賣只單純分享新聞與走勢

    💡歡迎分享給狂歡中的親朋好友

  • 薪資扣繳級距 在 Workforce勞動力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16 19:45:00
    有 93 人按讚

    嗨嗨大家,不知道大家每個月領薪水的時候,會不會特別留意一下薪資單呢?上週有讀者跟我們分享,他某次心血來潮一看,媽呀不得了被多扣了不少錢(後來公司有還他),如果你是屬於那種「喔錢有進來就好😌」的那種類型,那麼今天的貼文你不妨就花一點時間看看吧~
    ·
    ⚠️注意:以下內容我們以公司投保者為說明,自行加保工會的則不在此次討論範圍唷
    ·
    ❶勞保自付額
    依據勞工保險條例第15條規定,勞保保費的負擔比例為「雇主7:勞工2:政府1」,只要你的「全薪」來對照該級距表,就能知道應負擔的保險費用為何。如果薪資是介於兩投保級距間的話,則是以「較高級數」的投保級距為準,例如全月薪資為28,000元的話,則應對照28,800的級距。知道自己的級距後,便可以去參照一下勞保費用分攤表,就能知道自己的自付額為何了~
    ·
    ❷健保自付額
    依據全民健康保險法第27條第1項第1款第2目規定,健保保費的負擔比例為「雇主6:勞工3:政府1」,如果你有眷屬依附在你名下也是一樣的負擔比例喲(且最高是以三口眷屬的全月保費計算)!同樣地,大家可以自行去對照一下分攤表唷
    ·
    ❸職工福利金
    如果你的公司在50人以上,並且有成立職工福利委員會,那麼每個月的薪資都會被扣0.5%,是沒問題的!不過最容易引起爭議的就是,一年365天除了自己的薪資外,根本沒從公司領到額外的補助或福利,或許是福委會對職福金的運用太嚴謹?(苦笑)大家有興趣可以可以去看看職工福利金條例,或是詢問看看自己公司所成立的職工福利委員會,了解看看有哪些福利或補助唷😎😎😎
    ·
    另外有個比較常見的錯誤❌就是勞退6%,如果你是勞退新制的,依據勞工退休金條例規定,雇主每個月都必須提繳勞工薪資的6%到勞工退休金專戶,這部分是不能從勞工的薪水扣除了,有違反的話可以到當地的勞工局處去申訴檢舉!
    ·
    再順帶一提~薪資扣項中可能還會有所得稅扣繳、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請假扣款或法院強制執行代扣費用等,不過因為今天篇幅太長了~就不一一說明囉(傻笑)
    ·
    以上幾點,希望大家都可以更清楚自己的薪資單內容啦!如果你有聽過什麼奇葩的薪資扣項,都歡迎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們唷(什麼制服使用費之類的)喜歡這篇貼文記得狂點愛心、狂收藏並且狂分享給你所有的親朋好友唷!祝大家安好,我們下次見~
    ·
    #Workforce勞動力量 #勞動力量 #職工福利金 #薪水 #薪資 #上班 #職場 #工作 #員工 #勞工 #薪資明細 #勞保 #健保 #勞退 #看清楚 #辦公室 #月薪 #眷保 #扣錢 #夭壽 #勞資顧問 #法律 #法令 #保險 #保險條例 #嚇死 #同事 #求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