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菲律賓泡沫電影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菲律賓泡沫電影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菲律賓泡沫電影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避不開的一本書,一些事】 Cathy Park Hong《Minor Feelings》 也不是說有意避開,就是知道了很久,沒拿起這書來讀。本書在2020年初出版,作者是一位美國韓裔著名詩人,這是她的第一本非詩集/非小說作品,書的副題是"A reckoning on race and the A...
菲律賓泡沫電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避不開的一本書,一些事】
Cathy Park Hong《Minor Feelings》
也不是說有意避開,就是知道了很久,沒拿起這書來讀。本書在2020年初出版,作者是一位美國韓裔著名詩人,這是她的第一本非詩集/非小說作品,書的副題是"A reckoning on race and the Asian condition":「種族和亞裔處境的反思」,隨著全球疫情後出現的反華情緒,和特別在美國發生襲擊亞裔人士個案數目大幅上升,令亞裔美國人身分認同成為熱門話題,而這書在今年初推出了 paperback,過去只讀沉悶的政經書籍的我,本來近期集中睇小說,但 Hong 的這書,再也避不開。
本書名列去年多個年終書評十大名單中,只不過是短短二百多頁、七篇文章,有什麼特別?作者以自己第二代韓裔美國人的身分和個人經歷,包括自己和一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故事,探討了種族、結構性種族歧視,和在白人社會主導下成長的影響等題目,也因為她是詩人和藝術家,特別討論了小時學習英文為第二語言,從而讓她對這語言有更敏感了體會和應用,和一些在藝術社群中亞裔面對的問題。
Hong 成長家庭環境中上,住在白人居住地區,甚至家有私家泳池,但不忘提醒讀者小時候住在洛杉磯Koreatown的「基層」地區,不過在1992年當地發生的黑人與韓裔種族衝突前,父親生意有成,已經搬走。與我之前介紹美國越南裔詩人/作家 Ocean Vuong 不同的,是後者以難民身分移居美國,在單親家庭中長大,一直貧苦地工讀,Hong 讀的是私立大學,但二人對英文為第二語言的體會,在他們作品中,可見相似的地方。
尋找一起走過的經歷
兩人相似的經歷,還有是一個刻苦、堅強但對子女十分嚴厲的母親,就像我們在流行文化中阿信再加「虎媽」的印象。Hong 提及,小時到白人孩子朋友家中玩,覺得很和平和安寧,父母慈祥,小狗可愛,但回到自己家中,父母總是吵吵鬧鬧,沒有寵物,但老人家總有些古古怪怪的習慣(像祖母親用咖啡罐裝自己的尿去後花園種蔥),我想如果拍成電視處境喜劇,應該嚇壞白人,但反過來,只會令他們對小數族裔 stereotyping 的印象定型,更根深柢固。
Hong 的文章中,帶出很多重要的問題,例如,她作為藝術家,作品是否被困在白人社會對亞裔的印象的框框內,要遷就他們怎看我們,才能有機會出版?甚至她透過於1982年在紐約姦殺被害的美國韓裔女詩人 Theresa Hak Kyung Cha 的事跡,質問為何媒體甚至她的藝術界同僚和朋友,分別都淡化報導或低調處理,難道亞裔面對的暴力,白人社會都不想提,不想知道太多,亞裔在他們眼中,最好是隱形?這狀況,也與黑人面對的問題和歧視,有所異同。
Hong 所提出的問題,未必有答案,卻能另我們反思自己的經驗。無論在那裡生活,或曾經在那裡生活,在「自己的國家」抑或「別人的國家」,是多數是少數,不要說沒有歧視,要是這樣說,肯定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包括在中國和香港。我也想,我曾經在美國留學和打工十多年,回到香港,種族上少數分子變回多數,但身分認同又在種族層面上增加變數,回歸後香港身分在國家全面管治下又不一樣了。但至少回想自己十多年在美國的經驗,究竟當時是怎樣的?
誰是「亞裔美國人」?
近年使用的「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一詞,原來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反越戰和民權運動示威浪潮最火紅的加州柏克萊(Berkeley)所創作出來的,今天最「建制」的形容詞,當年卻已是最「前衛」的。即使在八十年代我在美國讀大學時,對亞洲人的形容詞,很多人仍然以 "Oriental"(東方人)這個顯然極為殖民主義的詞語稱之。至近年,如果要向一些美國機構有需要填表,在種族一欄往往會以「亞裔美國人及太平洋島民」(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統稱,我都會不禁想,亞裔都夠包羅萬有了,怎麼把太平洋島民都打成一片?
反觀英國,近年在這些回應表格分類,都變得比較仔細了,會分為「中國人」、「華裔英國人」或甚至「香港人」,當然也有些「混血」、「其他」或「不想或選擇不回應」給選擇,始終,說是種族但其實也是身分認同的選擇問題。然而,是否美國人就是比較懶惰,還是白人主導思想下分不開,不想分?他們分不開華人、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等等,這都罷了,就是兩個東亞裔人的不同面孔,都總是分不開,我們分辨白人面孔卻沒這問題,是否我們看荷里活電影太多,他們看亞洲片太少?
自去年起,亞裔在美國因種族歧視遭受襲擊個案大增,亞裔美國人團體因而加強聯繫,作出回應,我曾經聽過當中他們舉辦的數個網上論壇,華日韓越還有印度、菲律賓等主要社群的參與都有,他們都會指出,一般美國人社會和白人主導的理解,甚至在不同亞裔之間,其實都未必完全了解「亞裔美國人」所包含的複雜性,不同的種族、文化、背景、語言,分隔了他們的互相了解,還有不同國家之間的政治和歷史的紛爭、新仇舊恨,在美出生的日韓中/港/台人後代,可能感受不深,但如果是新移民或者留學生,不幸地可能根本互相敵視,另一方面,新移民與否、教育程度、社會階層不同,對種族歧視的體會也不一樣。
我比較深刻印象的,是有一位講者曾經提出過,在媒體甚至官方的描述,不宜再簡化地以"China"或"Chinese"形容中國政府或官方的事宜或行為,中國餐說是"Chinese food"沒問題,但如果是政府的行為,就應該在內容和標題說明是"Chinese government",的確,任何政府也不能代表所有人,批評一個政府不應把不滿投射都該國的人民,這個建議,可圈可點!
黑暗的歷史
另外,他們在討論中提出的典型應對,必定包括在美國教育中加強亞裔在美過去面對的歧視歷史,由美國內戰結束後,失去了黑人勞動力後,美國於1860年代輸入數而萬計的中國勞工以參與興建鐵路,可說是美國鐵路尤其是開發大西部的,當初都是以中國人的血汗,甚至用上平均每公里幾條中國人命搭建出來的,但美國政府「打完齋唔要和尚」,之後卻因恐怕大量亞洲移民,通過了「排斥華人法例」(Chinese Exclusion Act 1882),中國人甚至其他亞洲人,甚至包括前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人,都難以移民美國,直到1960年代才真正開始改變。
今天亞裔美國人提出應該放進中小學歷史教材的,當然還有二次大戰時的日裔美國人的遭遇,他們無辜地被視為間諜,財產土地被充公,失去自由,年輕男丁卻被徵上戰場,保衛美國這「家園」,其他家人就關押在集中營多年,直到戰後才放出來,這段黑暗歷史。至於韓國和越南人,無論是否同意美國當年應否介入他們國家的內戰,阻止共產主義擴張,大概都會同意,美國接收不少來自兩國的難民或移民,多少都為贖罪。
然而,在今天美國的本土政治環境,種族主義反而更為抬頭,在部分州政府出現共和黨人大力打壓黑人投票權利和鼓吹白人至上主義,要提出亞裔美國人歷史觀,把這些美國帝國主義的黑暗歷史,放進教科書,談何容易!反過來說,政權用作政治宣傳教育的話不算,就是過去在華人社會和教材又有多少談論「賣豬仔」和美國反華移民法案?就是我這一代香港人,對這些事的印象,只有「華英雄」和黃飛鴻電影(但這些故事內容卻反而只較多描述中國人自己人打自己人多於受白人的歧視),難道這歷史連中國人自己都不想再提?
種族暴力未停止過
這兩年在美國發生多宗亞裔面臨種族暴力事件,特別在三藩市灣區和紐約市等地,以及在今年三月發生的亞特蘭大按摩院槍擊案中的受害者,回想我接觸這些仇恨罪案(hate crime)的報導,始於1982年的陳果仁案。案發於我入讀美國大學前的幾個月,案件和之後數年關於的審判的報導,在我讀大學時訂閱的星島日報(記住當年未有蘋果甚至world-wide web!),應該一直看到這案件的發展。
陳果仁在中國廣東於1955年出生,六歲被被同來自廣東的養父母從孤兒院收養,帶到美國長大,於1982年二十八歲之齡,在美國底特律一家脫衣舞會所與朋友慶祝八日後將舉行的婚禮時,與在場人士起爭執,後來被兩名白種人追打,以棒球棍擊至腦死亡,四日後正式離世。這是否種族仇恨罪案?有證人表示,聽到兇徒曾經說:「都係因為你班XXXX令我哋無工做」(It's because of you little motherfuckers that we're out of work.),兩名被告當然否認說過。
歷史背景,當年美國因日本經濟起飛,尤其美國汽車業面對日本進口車競爭,節節敗退,三大汽車廠大量裁員,而底特律正是美國汽車業傳統重鎮,失業情況嚴重,雖然陳果仁是華人,相信很可能是被錯誤當作為日本人而被害。然而,州政府的審判,竟然輕判兩名兇徒罰款三千美元,守行為三年了事,華人團體說,等同公告天下,三千大元可以買起一條中國人命。
之後,有華人律師和記者介入,根據侵犯死者公民權利把案件推上聯邦法庭,原本把兇徒當中一人成功入罪判監廿五年,另一人就脫罪,但在兩年後上訴判決,兩人獲無罪釋放。最終,家人僅能以民事訴訟控告兇徒,獲判約一百五十萬美元,還要分期每月幾百元地給被告慢慢還,慢慢玩!因此,今年的亞特蘭大槍擊案,社會爭論是否應該以種族仇恨罪行控告兇徒,但歷史告訴我們,在美國,要如此入罪,十分困難,結果,恐怕又是不了了之。
當然,與當年中國人被當作日本人不同,這兩年如果說有人因疫情而仇視華人,但不少在美國街頭被襲擊的,卻是其他族裔的亞裔人士,可謂諷刺,並且,這也不是因為認錯,不少襲擊者顯然沒打算再理會他們是華人或是其他亞洲人,就是發洩要叫他們「滾回家」,即使他們不少根本是土生土長美國人。可幸的是當年陳果仁案只有美國華人稍為關心,今天可能因為所有其他亞裔都一同受害,亦相信因為社會始終有少許進步,不同族裔的亞裔人士總算更大程度地合作起來。
選擇忘記的歧視?
回望我在美國生活的那些年,究竟有沒有受到種族歧視?要說出具體例子的話,我說不出來,但說沒有遇上,我可以肯定地說,一定有。小的事情地方,面對過的白眼,服務上當我隱形,言語上的欺凌,必定有,但很奇怪,雖然說已經過了廿多年,是真的完全記不起來,還是我潛意識要忘記這些事、那些人?相反,像 Hong 書中形容,美國人對亞裔有些既定形象、行為模式,作為「乖乖」的「模範少數族裔」,我們只要「fit」進這些模式,自然大體上「相安無事」。當時,不自覺下,受害者也成為了種族歧視的幫凶。
我的大學處於中西部非常保守的印第安納州(Indiana),白人絕對佔最多,黑人也少,不過,可能因為屬於理工科目較强的學校,來自分布大量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算多,我大學第一年時,宿舍同房被分派了一個美國人,他來自本州的中型城市,從未踏足外國,甚至連美國本土可能只去過少數鄰近的州分,我這個香港仔同房,對他可能已算是個衝擊。我們相處不錯,但我相信他也覺得,他潛意識下覺得自己是主,我是客,他是大,我是細,而我都是用最典型的亞裔方式,用學科成績證明自己的實力,得回多些尊重,尤其因為我們主修科目一樣。不過,不自覺下,這也許又已墮進「模範少數族裔」的stereotype 了。反而我有印象的,是他初時常笑我寫中文信給家人朋友(我1993年在入學第二學期才拿到電腦戶口,學識用互聯網和電郵,減少了手寫信),寫的中文字是"chicken scratch",如果以今天標準來說,算是有點歧視成分了,不過,當年,算了。
與 Hong 描述她的大學生活比較(我比她約早十年入大學),我們都是在中西部的保守州分(她在艾奧瓦州 Iowa),不過她讀藝術,我讀的是工程,也許在亞裔的模範形象中,數學、理科能力較佳,讀這些科目的話白人接受,問題較少,只要是繼續在這些方面發展,可謂各取所需,當年就算是畢業後要在當地找工作,拿工作簽證留在美國,入籍,都不困難。後來我碩士畢業後進入大型電腦公司,先後在東西岸,前後兩家公司工作,回想起來,都是走不出這亞裔模範形象。
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聘請我的是一位台灣人,從一開始,我真的有想過,他是不是因為我是華人而挑選了我?結果我都沒有問過他,當時組中除了我倆沒有其他華人,而我們也從沒有在工作內外講國語。當年我讀的是電腦工程,但第一份工作卻是在電腦公司生產硬碟的製造工程部門寫相關控制機械的程式,老實說,並不十分「夾」,大學學的都不一樣,要重新學過,而硬件製造可說是比較「悶」,結果兩年後在公司轉職到西岸矽谷的前線部門,才擔上較接近軟件顧問和諮詢的工作。矽谷在科技人才上即使當年已經是個大溶爐,我的同事幾乎來自世界各地,說什麼種族歧視?雖然最終大老闆,基本上全是白種人。
後來我在1994年返回香港工作後,無論是朋友討論或是媒體訪問,問及我為何回流,我的答案都會說,在香港可以更快踏上更高的職位,事業發展更好。當然,也許在一刻是那樣,不過,我也會補充說,如果留在矽谷多一會,等及互聯網 dotcom 泡沫吹起,留在美國也許發展更好也說不定。不過,當時在美國大公司所見的,的確是即使科技行業也有這個玻璃天花(glass ceiling),上面的職位望得到,但不會能上到去。我沒有詳細數據,但即使至今,大家印象中仍會覺得,除非自己創業,在美國大型科技企業的最高層,華人等亞裔的不多,除了印度人。
Minor Feelings
Hong 書中說的 minor feelings,是指當「美國式樂觀主義被置於你的身上,與自己種族實況面對呈現矛盾,導致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人家告訴你,一切在改善中,自己卻覺得,都是一樣;人家說,亞裔多成功,自己卻感覺失敗。」相反,當我們覺得,「受夠了」,要對自己誠實一些,即使要令其他人覺得「難相處」,卻會被視為「敵意、忘恩負義、妒忌、令人沮喪、好戰」,就像白人社會覺得我們走出模範樣式,出了軌。
想起來,當年離開美國,的確有點兒這些感受。不過,奇怪的是,今天在香港,如果嘗試把種族部分,自己選擇用一樣你感受到的東西代替,這「認知失調」和「被當作出了軌」的感覺,同樣出現。這,又是什麼?
所以,我說這書避不開,是因為有些事,有些感覺,是避不開的。《Minor Feelings》最成功之處,最另我覺得是所讀最佳的書之一的原因,是因為它出奇地令讀者反思。不只是共鳴,更加是反思。
#CathyParkHong #MinorFeelings
#和你讀
#光讀書 #書評 #讀書
菲律賓泡沫電影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80,60,40,張艾嘉咩!又,唔係三代同堂齊揸滙豐,係三代同堂齊坐滙豐
原文:三代同堂齊揸滙豐因一個「情」字 買入價80元、60元、40元(https://bityl.co/3Y2f)
TLDR:滙豐如辰衝 廿蚊不是夢。真係二字頭都嚟緊頭啦,不如睇下佢地講嘅嘢有幾多謬誤?
1. 其實唔知係咪FF,但佢咁寫我咁信。未睇過嘅,可以睇返舊文。「滙豐如辰衝 廿蚊不是夢」(https://bityl.co/3XxO)。你睇留言嗰啲都仲話跌到廿蚊你就想,甚至話派返息就11厘好過定存多多聲(但,你只收一年息?另外,你個本呢?)。
2. 結果?寫完篇文,匯豐都係咁跌,當時有34蚊,而家30蚊邊,真係見2字頭不是夢!大師有冇點你?當然,你可以話29蚊唔係20蚊嘅,咁要跌到20蚊即係要跌一半,應該都冇咁易嘅,「因為有通脹」「不過What if 供多次股?」
3. 當然至醒嘅網友又會話,扯,佢地三代買匯豐你就恥笑啫,如果買中騰訊又點計?我多次寫文都講過呢個問題:針對嘅係決策個過程,唔係用個結果嚟睇返。你成副身家性命財產買晒一隻嘢,退休生活費靠佢收息,本身就好有問題啦。
4. 你聽日見到大老細,兜口兜面話佢戇鳩,佢可能覺得,丫,後生仔有意思,敢擔撞找,我最憎刷鞋仔,升你職— 但不代表你聽日咁去做就係一個好嘅idea.同樣道理,你今晚所有身家訓身買場波,或者買六合彩,可能真係中咗脫貧呢—但即使中,亦不代表你呢個係好嘅決定,明冇?
5. 你見呢篇文入面(https://bityl.co/3Y2f)啲概念,好多幾明顯係有問題的—再講一次,唔係因為佢買咗匯豐輸錢先有問題。當然你贏錢就乜都得,但路遙知馬力,你用錯嘅方法,贏一兩次錢唔難,甚至好彩贏鑊勁嘅從此收山你咪神。但一路玩落去,就會出事的。等於上買去買六合彩嘅故事
6. 「滙豐一來是香港銀行,二來模夠大,較難有倒閉危機,過去又有穩定股息」 —首先,我唔知香港銀行有乜咁巴撚閉。係市場未成熟好多人未用過銀行?定人口夠年青?定監管好鬆?定係好多企業要借錢?比利時夠有銀行你唔買?盧旺達都有銀行你唔買?香港香港怎麼那麼香?
7. 第二點比較有趣,冇錯,大銀行的確冇咁易死,too big to fail—但不代表你要買,更不代表係好投資。當年好多人買中資銀行都係呢個原因:阿爺唔會畀佢爆煲。事實係丫,四大國有銀行都冇爆煲,不過半死不活,股價原地踏步咁解—掉轉頭諗,阿爺唔會畀佢爆煲,但有冇話你知畀佢年年賺多好多錢?同樣道理,花旗銀行金融海嘯都冇爆煲呀,不過高位跌咗9成咁解之嘛,升多十幾倍就返家,慢慢等。
8. 「昔日的股王滙豐因派息慷慨,吸引不少散戶長線持有作收息的之用」—呢個我更加完全唔明,滙豐派息點慷慨?我R撚晒頭。記住,好多人想當然嘅嘢,我都會去挑機。
9. 你話派息慷慨,點慷慨?一年派四次息就好慷慨?真係OMFG,你鍾意一日畀一次家用老母都得的,每日畀十蚊佢,夠唔夠慷慨?定係話佢派息比率dividend payout ratio(**)好高?從來唔覺喎,有數字你可以大我,但佢唔係好似啲REIT咁要派晒啲息,可以去到90% payout。定你指股息率dividend yield(***)好高?但股息率高其實往往反映風險大,同埋股價本身不濟。
10. 你以為你開個股票機然後見隻嘢10厘息你買落去就掂?咁世界未免太好了,大把人要失業了,我就唔使考個CFA。呢個世界上,係冇穩穩陣陣10厘息嘅,5厘都冇。10厘息,你冒緊幾大風險?
11. 掉轉,其實壓根底兒(嘩,蝗語!),你唔係保守,係好撚自大—因為你覺得買美債收1厘息唔夠嘅人係傻仔,買領展買中電嘅人係傻仔,本人最撚醒,收到10厘息而唔會有風險。哦。定你知道有好大風險?咁有乜好怨?
12. 至於如果你講匯豐嘅dividend track record?之前收費短片做過啦(唔賣廣告了,過咗期,但證明我啲片好有教育意義)。匯豐幾時係一間track record好好嘅公司?08年前可能仲係,但之後肯定唔係。掉轉,都仲有唔少公司一路年年加派息,或者唔減,你又唔去睇?
13. 「我爸就話屋企唔係等滙豐開飯,所以會坐住先,希望會派返息」—呢個算係正確,但,等住開飯嘅錢,本身就唔應該買股票啦。又,你肯定派返息股價就會反彈?我就有啲懷疑啦。仲有樣嘢叫除息喎。
14. 而我講咗好多年想寫都仲未寫,但我真係想講,「派唔派息同股價係冇關係的」,Economist話齋,你去ATM襟一千蚊出嚟,唔會令你有錢咗。明冇?
15. 繼續—「我爺每次一講起就好氣憤,話『滙豐衰人、扼人』,搞到佢要食老本。佢都有話『做人點可以咁架、唔守信用』」
16. 呢個仲好笑,我再講一次,我到而家都唔知匯豐點呃人,你可以去證監去金管局甚至去英國告佢,而我唔覺得佢地會幫住匯豐,明明英國政府都不停鬧(但又係英國政府要停派息,哈哈)。
17. 呃人?唔守信用?我唔知佢講緊乜。我估即係又係拗「應承咗派息」但彈弓手。咁請你睇多次我啲舊文,亦都再好殘忍咁話你知,從來冇話過「宣佈咗派息」一定要派。邊條法律話一定要派息?邊條法律話除咗息一定要畀你?有嘅,你去告佢。正如公司唔出糧你可以告,客仔唔找數畀你你可以告。但,唔派息都可以告?係可以嘅你告咗啦。
18. 即係,嫁咗畀你唔等於要免費畀你屌,明冇?而家咩年代?你老婆唔同你行房你去告佢?你估得唔得?「派息係應有之義」,咁「滿足丈夫性需要」都係,但而家,我地講緊法律下話?而佢唔守信用,咁你仲渣?
19. 至於話「搞到食老本」,舊文都提過,匯豐一年唔派息,你就搞到要食老本,即係你成副身家或者大半副都係放晒落去,本身就係有問題啦。派息從來唔係老奉,賺錢都可以唔派,咁你將所有嘢依賴在一個咁脆弱嘅東西,怪誰?即係,你老細下個月炒咗你,你同佢講話「喂我月尾仲要供樓喎你之前個個月出糧畀我做乜今個月唔出」—一個月冇糧出你就供唔到樓嘅,問題在邊個度?
20. 最最最後,「可能大家對滙豐有情意結,都唔捨得放。」—咁就已經講完啦。以前講過:「點解有賤男?因為你鍾意。點解有啲人不停畀人呃?因為佢地根本唔介意畀人呃。《痛愛》係金曲,自有道理。好多人係靠呢啲嘢去證明自己對愛情忠貞,係佢用嚟建構自己形象嘅一部份」 — 咁既然係唔派息係咁跌你都唔放嘅,使乜對你咁好?條仔打到豬頭咁,你夜晚都仲幫佢口爆吞精仲笑笑口拍片嘅,使乜錫住你?然後你就繼續日日上網鬧佢嘩唔守信用呀話咗畀家用都唔畀呀拎咗我啲錢又唔還呀
21. 總之,股票嘅嘢,你情我願。除非犯法欺詐(但,你見啲乜柒告去證監告去英國嘅群組,搞成點?David Webb一早叫你慳返啖氣啦),否則,唔滿意嘅,你只能沽咗佢。你諗下,股票係乜?股票即係夾錢做生意,你唔妥佢嘅,咪拆伙,至少上市公司股票流通量高,你好易搵人接手—但你話對間嘢「有感情」嘅,咁就貴客自理了。
22. 其實真係可以學Brian Cha講:明白嘅。唔好買匯豐囉!沽匯豐囉!沽空匯豐囉!
23. 你成日都會見到佢減派息㗎by the way,因為佢冇乜budget喺度派息呀by the way,阿爺,係咪?你知唔知有幾多英倫銀行嘅官,幾多英國人,係靠匯豐唔派息先可以生存到?除咗英倫銀行,冇人可以教到匯豐點派息架阿爺,平保都唔得呀。係咪好簡單一個邏輯啊?
24. 真架,你見Palantir個CEO都係咁講:唔鍾意我間公司,唔好買囉,有幾難明?(https://bityl.co/3Y1n)。千鳩幾間上市公司,計埋外國萬幾間,係要買間冇信用嘅日日鬧,但又唔沽,係咪有被虐狂?咁玩BDSM梗係要畀錢啦
25. 再講一次,買股票本質係乜?係夾錢做生意。邊有人拎支搶指住你迫你買?唔鍾意,咪唔好買。買間會穩穩陣陣派10厘息嘅公司,買間講完息一定要派嘅公司—如果有的話。
26. 最後一句,以前都講過,好簡單嘅常識,我唔明做乜咁多人都唔理,可能真係個個都想搵快錢,但記住呢句
27. 人人話危險嘅嘢先唔危險,假安全感先害死你。三唔識七個朋友叫你夾錢開舖,你就算夾都只係意思意思—但你就訓身家去買匯豐。See the difference?再粗俗啲嘅,好似周顯講(拉佢落水好啲,你地唔敢鬧佢):你去叫雞等於人地職業賽車,因為危險,梗係做足安全措施。但你係老蘭一夜情,等於即興非法賽車,以為嗰啲係純情少婦間中掛單,打真軍唔用頭盔,咪出事。劃出腸:你買仙股知道自己投機,最盡咪買十萬八萬—但買匯控你以為實派到息,幾百萬幾千萬咁落去呀。
28. 拿,苦口良藥呀,但真係以為有人我得閒到打四千字文去抽啲都唔知存唔存在嘅人水。係呀可,我寫幾千字葬禮文又係為乜呢?又為Facebook搵錢呀可?好心啦。唔好乜都咁小人之心。係愛呀,係投資者教育呀。明冇?訂Patreon啦,忍到最後先講(https://bit.ly/31QmYj7)
(*)解埋個題先,「一個菲律賓家庭的進化」(https://bityl.co/3Y4U),係套戲嚟的,當年香港國際電影節有上,涼冷氣恩物,因為套戲差不多10個鐘!套戲講乜?咪就係「一個菲律賓家庭的進化」。同呢篇文有乜關係?係冇的,當然你可以將「菲律賓」當係形容詞嘅,例如話「呢件事好大陸」,「佢行事作風好美國」咁。
(**)係,有啲人連呢啲嘢都未識分,「但就好撚多意見」。派息比率dividend payout ratio,100蚊純利派幾多錢息。同好多人想像唔到,派息比率當然係可以超過100%,亦唔算極罕見。點解?唔知點解嘅,證明你連cashflow 同 profit都未識分,最好都係STFU。你見啲波撚拗一大輪有冇錢買人,都係兩樣嘢唔識分嘅問題,然後就屌你啲金融撚唔使波,只睇數字係呀平均人人一粒睪丸添,背熟一個gag就可以反智,非常之咁OK。
(***)股息率嘛,隻嘢一年派5蚊息,股價100蚊,咪5厘咯。本身其實冇乜意思。講撚過啦,係呀,未「出事」前匯豐10厘息添,派到就係。都係常識一句:即係買中電領展嗰啲係傻仔,買美債收1厘息唔夠嘅係傻仔。呢個世界上係冇穩穩陣陣10厘息嘅,5厘都冇。你10厘息,即係冒緊幾大風險,自己諗。仲有,股息率咁高,往往係反映股價不濟。你有冇見騰訊有5厘股息率?
—————————————
Ivan Patreon 狼耳街華人,一星期至少三篇港美市場評點,其他免費好文推介,每日一圖,仲有FB Page post summary.一個月一舊水唔使,開張一個月已近 500人訂,仲有兩篇免費試睇:https://bit.ly/31QmYj7
——————————————————————————
[收費短片第九擊]美股科技股是否泡沫爆破?價值投資之選
課程資訊:https://homebloggerhk.com/course_detail/?code=CC009
內容:
*美股急跌點算好
*科技股係咪泡沫爆煲?
*有乜價值投資之選?
本星期內特惠售價: $80
課程編號:CC009
觀看期限:首次播放後一星期及限每影片4次
客服whatsapp: 63832145
另外想買返第八擊(美國總統大選股票部署)都仲可以:https://bityl.co/3NPn
菲律賓泡沫電影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那些我們想像的愛情 (2018)
邊緣平凡人想像的愛情究竟是什麼?菲律賓女導演杜溫巴塔札的第二劇情長片,藉由四個魯蛇分別追求一個女神的奇幻設定,試圖勾勒出當今菲律賓社會所想像的愛情模樣,並從中看見了普羅大眾不被滿足的慾望及渴求,近一步映照出真實的社會中普遍的煩悶與孤獨。
木訥的服飾店員、喪偶多年慾望無處發洩的電器行老闆、享樂主義的大學生。他們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平凡社會中各類的典型,但仔細考察後或許可以發現,他們也代表著愛情的各個階段。就拿木訥的服飾店員來說好了,他是那種走到哪裡都不會被女生在意的魯蛇,生命百無聊賴,除了與同事店員的胖仔說幾句幹話外,與世界說起來根本沒有什麼交集。而他唯一的樂趣,就是等待女神降臨店舖,在遠處默默地偷看著,偶爾上前幫忙,當個衣架、當台相機也就心滿意足。他想像的愛情,是付出、是包容、是體貼,以他的條件,或許也唯有這樣能感動女生,受到愛情垂憐。
至於大學生則是渴望擁有刺激的快感,或者說是被幻想餵飽的滿足感,與女神徹夜聊天、一起打電動、一起走在繁華的大街上,偶爾來個親吻、擁抱是他所可以想像的全部,也是她夢寐以求的愛情模樣。
但相同的女神,到了中年肥宅身上,看待的眼光卻已大不相同。他所以為的愛情,雖然就像木訥店員一般,是付出、是體諒。但久經世事的他,卻不會天真到去相信「真情感動天」,則是認為世上的每個感情、物件都是交換、可購買」可定價的。對他來說,或許沒有純粹無利益的愛情,更多的是權力關係的互動,購買、賄賂,以及坦然直接的慾望與性愛。
不諱言這部電影是今次入選奈派克的電影中我最喜愛的一部。他有趣的點在於藉由無趣日常生活片段的堆疊,最後竟產生意想不到的交集。在這個以男性構築的社會裡,女性彷彿被神格化、單一化、扁平化,上述三個典型主流價值體系下的邊緣人,代表著在煩悶世界裡對於愛情的天真想像以及最後無力的反抗。而這部片最厲害的點在於,在三者並置的基礎下,又拉出了一個獨立於社會的支線,夠過神秘街友充滿暴力又不知如何是好的設定,更進一步將男性情慾的表達與辯證向下挖掘,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一步步的藉由他總結了社會中男性對愛情的天真想像。
說到底,撇開社會禮俗的規範與從小的教育來看,男性的渴望舉動與情慾投射其實是相當單一的。就像片中女主角一樣,他至始至終面帶微笑、形象完美,甚至不曾回應。而也正是這樣的形象,恰恰符合主流價值觀中男性所想像的繆思典型。那樣的完美無瑕、溫柔體貼,甚至不求回報。而就如上述所說,神秘街友的出現戳鋪了現實社會中虛偽、美麗的泡沫。雖然女神一如既往,但男性的醜陋卻顯露無遺。說什麼付出、體貼、交換、陪伴都是假的,全然的慾望、擁有、支配甚至是傷害,才是男性對於愛情想像到最後的本質。這可笑嗎?或許可笑,但我也不確定可笑的是身在愛情想像中的我們,還是愛情本身了?而若以此點思考,愛情存在嗎?還是僅僅存在於我們的想像之中?
相當值得一看。
11.11 〈日〉 18:30 新光 3廳 ★
11.12 〈一〉 16:00 新光 3廳 ★
看預告:
https://goo.gl/UHGB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