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荖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荖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荖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荖意思產品中有3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449的網紅田園老師 科學大魔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昨天的一則新聞:高雄桃源區謝宜真代表在涉溪勘察時被泥石流沖走,過了一夜後的今天仍未尋獲,這則新聞對都市的人們或許只是同情、遺憾,但是對我而言,卻是心中一幕幕的影像快速而連續的閃過,難過之餘寫下「我走過明霸克露橋」,向所有原住民小學科教計畫學校的師長們,獻上我的敬意。 「我走過明霸克露橋」 明霸克露...

荖意思 在 林凱鈞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6 11:59:55

【凱鈞有食力】 浪漫滿屋的七夕美味來囉!在家饗受情人節套餐正當道,精選12家提供外帶外送服務的濃情蜜意情人美味,義式、日式、美式、創意私廚任君挑選,幸福滋味即嗑擁有! 夏末迎來七夕情人節,雖疫情趨緩逐步降級解禁,但因餐廳內用服務仍存有相應規範與限制,選擇外帶外送餐食仍為當前主流,這次搜羅12家色香...

荖意思 在 咖哩鬥陣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2 20:37:14

這篇介紹的第四檔互助箱小店 上周六已在12hr內全數銷售完畢😘, 懷著感謝的心和驚奇訝異之餘...🙏 (小編OS:到底大家冰箱是有多大?) 還是想貼貼照片,跟大家說說話, 因為這些台南店家獨一無二的存在, 都是讓我跟外縣市朋友分享這個可愛城市,可以拿來炫耀說嘴的好題材阿。 【第4檔---里民代表/...

荖意思 在 舌尖上的攝影師 Nick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09 11:01:12

- 3/3起連續10週、每週三、每次10間 回顧 #百飲壹零點滴 開啟這個系列有點興奮, 彷彿某些記憶要重新被喚醒, 不光是我,包括一同經歷的朋友們, 拍攝生澀的痕跡,都是真實的過往。 No.91-100 period.20190620-20200415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來到最後10間, ...

  • 荖意思 在 田園老師 科學大魔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12 23:07:16
    有 294 人按讚

    昨天的一則新聞:高雄桃源區謝宜真代表在涉溪勘察時被泥石流沖走,過了一夜後的今天仍未尋獲,這則新聞對都市的人們或許只是同情、遺憾,但是對我而言,卻是心中一幕幕的影像快速而連續的閃過,難過之餘寫下「我走過明霸克露橋」,向所有原住民小學科教計畫學校的師長們,獻上我的敬意。

    「我走過明霸克露橋」
    明霸克露是布農族語「希望之橋」的意思。
    2009年的8月7日,一場莫拉克風災重創山林,財團法人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旋即啟動了「偏遠原住民學校科教計畫」,2015年的8月,基金會蘇執行長受高雄教育局范局長之託,期望在已執行的計畫中,增加一線「高那線:茂林、桃源、那瑪夏」,其中的桃源區就是沿荖濃溪台20線進南橫公路。
    2015年的8月25日,師母陪著我一早從台北到高雄專程進入甲仙--寶來--樟山,到了寶來已經天黑了,一場大雨吃個炒麵全身淋溼,而且荖濃溪水暴漲到寶來的馬路上,我和師母只能用「驚恐萬分」來形容。
    第二天一早,我們租的車只能在荖濃溪河床邊的「削山便道」上行駛,遇到工程就必需在河床上行駛。

    2015年11月17首次將「高那線」正式納如計畫,但2016年12月因肝癌復發第二次手術而停課一次,2017年1月9日,「華視新聞雜誌」節目跟拍專訪,透過影片讓全國民眾進一步知道偏鄉的孩子的教育環境。
    照片中我記錄了明霸克露橋的興建過程,這一座橋是屬於鋼構橋樑,橋墩的位置處於「布唐布那斯溪」「荖濃溪」「玉穗溪」三溪會流處,2017年4月峻工通車,所以2017年12月6日的高那線,我就不用再行駛於河床上了。
    我曾經下車刻意徒步於荖濃溪的卵石河床上,明霸克露橋這一段的荖濃溪河床非常寬廣,但河道和沖積面有著10公尺以上的落差,一個人站在那裏,仰望長空,我的感受不是渺小,而是有這麽多老師經年累月的留在山裡為台灣的偏鄉教育奉獻心力和青春。

  • 荖意思 在 伍麗華|Saidai / Resere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09 21:47:18
    有 1,285 人按讚

    我欠的事情好多,找到空檔,能夠做一點,也就少一點。

    #之一
    昨晚,南和國小校長傳來公所俊鵬秘書傳給她的阿樂岸溪二側農路災損照片。我明白她的意思,牙一咬,便回應她:「我明天要去桃源區勘災,只剩下8-10點的空檔。」

    我準時到,不過莊鄉長、文山村長已在現場。我們沿著南和村阿樂岸溪兩側農路行走,景象確實襤褸、險象環生,並且冒出許多農戶陳情而衍生「案外案」。

    我將所見所聞的文字、照片上傳給水保局,在我上車離開前,剛巧桂霖分局長回電給我,表示近期會來安排測設,最快的狀況是報復建工程三個月可施作,慢則明年初。

    #之二
    我趕回到屏東跟夥伴會合,又趕往桃源區勤和里。

    其實這個行程原本安排在上週五,陳情人是在地的 #謝宜珍代表,我與她原本從未謀面接觸,前幾週我去當地慰喪,她抓著我去看她的勤和里東莊部落,表示部落面臨很大的衝擊危機,希望能夠做護岸。

    我看著她的急切,於是答應安排在上週五會勘,但是雨勢過大,我希望改到星期一(今天),她感到很失望;隔天,她傳來大家在電視上所看到的那個「#明霸克露斷橋」影片,就是她本人在現場監測拍下的!

    對於我今天的到來,沒想到區長、議員、里長、整個代表會,團結出席一同關心唯一女性代表的關切案,讓我非常感動!

    針對東莊部落旁的「東莊溪」,水保局表示處理清疏與護岸,近期排測設,最慢明年一月一日施作,汛期前一定完成。至於東莊溪流入荖濃溪岸一側190米護岸,七河局表示九月提報工程,明年施工。

    #之三
    就在一切圓滿,我以為可以離開,學長張志誠副主席希望我可以去關心一家「滅頂戶」。我看到那一大家子,山上水灌下來、河邊的水沖進來,水痕高達2米,所有的家具、電器完全泡湯,38隻豬剩8隻活下來,雞剩一隻。

    我趕緊試著打給慈芯小魚兒團長,10分鐘後她表示星期五可以送家具來,至少為這個突然的到訪留給案家些許安慰。

    忙碌一天,我和夥伴打道回府,停在高樹吃碗熱麵。

    我只是記下我的部分,其實各地夥伴就是我的手足,都在幫我分憂解勞,如果可以,請為他們打打氣,因為他們更需要大家的鼓勵。

  • 荖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30 01:03:04
    有 3,297 人按讚

    大分,是當代登山者們最愛的中級山桃源,卻更是世居於此的布農族郡社群人們,思思念念的美麗故土。

    距今300年以前,約莫在18世紀的百年之中,郡社群族人們或許是為了更好的土地與獵場、或許是因為厭倦了與強大的鄒族為敵,開始由郡大山東側山谷向外遷徙,但過程並不怎麼順利。自古把拉庫拉庫溪流域當獵場的鄒族特富野群,以強大的獵首行動阻止他族落腳於此,嘗試過的布農氏族曾一次被割下超過10顆頭,那是來自鄒族非常強大的武力宣言。

    一直到18世紀的中後期,鄒族因為平地傳入的傳染病猖獗,導致大量人口死亡、嚴重削弱部族力量,難以顧及遙遠的拉庫拉庫溪獵場,才讓布農族郡社群與巒社群在這個流域站穩腳步、落地生根。在拉庫拉庫溪上游,如大分一帶定居的是郡社群族人;而中下游部落如喀西帕南,與今日聞名的佳心石板屋等,則是巒社群的家。他們在語言、文化與習俗上,有著或多或少的差異性存在。

    大分部落就是在這個時期建立的,據布農族詩人Salizan沙力浪 《用頭帶背起一座山》書中紀錄的耆老說法:「大分這個地方布農語叫Bongzavan,平臺的意思。」至於為何後來會音譯為「大分」,而有玉山國家公園《八二粁一四五米》一書中所記載的「大分,是日本人取自布農族族語『溫泉』的音譯」,或許是日本人與族人對此地命名邏輯不同而導致的吧。

    然而,1914年5月,當北邊的太魯閣族,被佐久間左馬太總督率兵攻打,在「太魯閣戰爭」敗北後,日本的「五年理蕃計畫」彷彿吃下定心丸,開始將槍枝收繳對象擴大到南邊的布農族等民族。此舉嚴重破壞了布農族固有的狩獵文化與日常生活,更是剝奪了族人「抵抗入侵者」的能力;強大的不滿不斷在部落中累積,乃至於隔年5月12日終於爆發了「喀西帕南事件」,族人們決定奪回屬於自己的槍。當天近百名巒社群族人包圍了喀西帕南駐在所,一舉殲滅十名日本警察,將駐在所燒了個精光。

    這個事件激勵了遠在大分的郡社群族人。五天後,5月17日,大分社總頭目阿里曼・西肯與其兄長拉荷・阿雷等領袖率領共54名勇士,清晨五點攻入建於1911年的初代大分駐在所,當天馘首11名駐警,成為布農族著名的抗日史詩「大分事件」。而事件後,拉荷・阿雷率領著家人移居荖濃溪上游玉穗社,成為最後一位與日本議和的抗日英雄。

    諷刺的是,原本布農族和深入山地管理的日本人沒什麼衝突,一切的根源,大抵始於槍枝的沒收。

    大分事件後,拉庫拉庫溪流域的日本勢力近乎真空,族人過了幾年太平日子。然而1920年日本人的捲土重來,卻是率領大批漢人、平埔族、高山族等工班所開闢的八通關古道,從南投與花蓮包夾,狠狠地鑿穿了布農族人的家園;更帶來了1921年日本人報復性的「大分屠殺」事件,一次奪去了23名布農勇士的生命,大分的薄暮也悄悄到來。

    諷刺的是,為了紀念過去在此死去的日本警察與布農族人,日本人在初代大分駐在所附近,也就是今日大分第二階平台上,建立了「殉難諸士之碑」與「納靈之碑」。至今人去山空,兩座碑仍一前一後,默默在大分銘誌屬於這裡的血與淚。

    1933~1934年,日本的集團移住政策,成功將郡社群與巒社群族人,或強迫、或勸誘的遷離拉庫拉庫溪流域,移居到卓溪鄉。他們淨空了山林,也帶走了布農族的根,留下默默無語的石板屋與耕地,還有無數被含淚熄滅的三石灶。

    人去山空之後,為了防止族人復歸舊社,八通關沿線駐在所依然有派警駐守;而古道也漸漸開始有了健行者,或者抱著拓墾夢遷徙的人們,往來南投與花蓮二地。直到1944年,大分駐在所或因日本忙於二戰,或十年過去也確認族人不會再回去住之後,終於最後一次關起武德殿的大門,打理好一切,深深一鞠躬,結束了這裡為時33年的「日本時代」。

    1992年大分駐在所慘遭祝融後,如今,整個大分就只剩下紀念碑,還有這座藏在樹林裡的小小彈藥庫,與散落於周遭山上的郡社群舊部落們,靜靜的、悄悄地,繼續看守著大分,述說著這片土地那燦爛如煙花,卻消逝如流星的200年。

    到了大分,如果只享受這裡「天堂般的靜好」,那就太可惜了。我們應該要到各個遺跡走走,用眼睛與身體見證歷史。而更要知道的是,這份台灣山中的「靜好」,是用多少的血、多少的文化斬根所換來。今天,台灣要尋找屬於自己的文化,應當要從何處著手?這裡,是最適合思考這些資訊量爆炸的議題的地方。

    你所看到的「原鄉」,真的是原鄉嗎?
    老家,還在山裡,靜靜等著族人們回去。

    這是大分的故事,也是布農族的縮影。希望在這一個世代,部落的青年們都能回到那世代埋藏臍帶的屋簷下作夢,重新燃起三石灶的火,傳唱美麗之島的天籟歌謠。

    #八通關訪太魯那斯・大分的200年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