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有人問我看什麼書、有什麼推薦。但是最近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有點不知道要如何推薦。
原因不是我沒有看,事實上我囤積了許多書籍,有部分我已經看完,當然有更多是我還未看完的。我之前說過最近我看不下去,其實不是因為這些書毫不吸引,而是因為我感覺自己十分疲累,缺乏思考的力量。我不想在這種狀態下閱...
經常會有人問我看什麼書、有什麼推薦。但是最近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有點不知道要如何推薦。
原因不是我沒有看,事實上我囤積了許多書籍,有部分我已經看完,當然有更多是我還未看完的。我之前說過最近我看不下去,其實不是因為這些書毫不吸引,而是因為我感覺自己十分疲累,缺乏思考的力量。我不想在這種狀態下閱讀。
可能有許多人會想:我只是因為覺得覺得自己的腦海空無一物所以才閱讀的呀,看書而已,需要想那麼多嗎?
我覺得是需要的,尤其是成年人。
那天我看到蔡康永在某段影片說:「現代人總是愛說『勿忘初衷』,然後便去說服自己做任何事。可是當我問他你的初衷是什麼,他都一下子答不上來。人不能被高大上、精美又含糊的詞彙所迷住,然後放棄思考這些字詞背後所連繫你身上的意義⋯⋯辨認自己是一輩子的事情。」
我頓時感覺到自己這一年的困惑被解開——當我狀態不好的時候,我幾乎無法分辨我吸收的話語是否正確的、是否對我適用的,於是我盡量慎重地去閱讀,也慎重地選擇什麼書本去閱讀。這是我能否辨認自己的關鍵。
人時常感到不足,可是不足也有分程度的,當一個小孩連字都未認全,他應當看大量各類型的書本盡力吸收。可是當一個成年人閱讀,或者今天我們放大一點、說到因為感到空虛匱乏所以選擇交流、選擇娛樂,我們便應該了解自己有沒有思考的餘力和耐心,然後才去做這件事。
人的成長其實與植物非常相似。開始的初期都是那麼脆弱又需要細心呵護,風吹雨打都可以是對它的危害,但當成長到某一階段,已經適應周圍環境的它幾乎可以自給自足。當它長成一棵更茁壯的植物時,其實給它什麼成份的水分、什麼程度的陽光它都不會死亡。但是否活得健康,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人只是想被灌溉的話,那麼大量進食和大量閱讀都能得到相似又滿足的效果。
但如果人是想生長成一棵茂盛且能結果的大樹,那麼閱讀需要伴隨思考道理,進食需要反思後果。
往往我看完一本書後總是有自己茅塞頓開的滿足感,但要向別人解釋這本書的道理時又難以梳理。你們叫我推薦,我才發現我沒有完整地明白很多東西:一,書中所有道理的脈絡;二,作者所說的道理對我而言是否正確;三,作者所說的道理是否在今天這個時代仍然適用、正確、有沒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作者說的話不一定完全正確。說到底,一本書不過是一個人文字版的自我表述而已。儘管文字比音樂和說話都有跡可尋,可以反覆修改、校對,可是一定會有錯漏的地方。思考作者說的話是否適合自己,是否有矛盾之處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
我們都很容易墜入一個別人奉上便急著吞下、急著吸收的陷阱。我們都以為自己有選擇,但人往往做出了第一項選擇後,就不再選擇,然後用第一項選擇去說服自己已經選擇。
可是人啊,其實在吸收資訊,與人交流,甚至在愛人的過程中,其實分分秒秒都在選擇——你在選擇要不要相信這句說話、相信這個訊息,相信這個邏輯。
你選擇愛這個人,和在餘生的每個日暮裡選擇要不要愛對方,其實都是不同的。你必須要思考今天這個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認清今天對方所說的是不是正確、抑或是謊言,累積一段時間後才能選擇是否繼續愛這個人。
我希望我們每個人在大量吸收的時候都不要把閱讀碎片化,不能單看一句句子便說服自己理解了所有——同樣不要把愛人的過程碎片化,不能單憑對方說的一句或做的一件事情,便說服自己去付出所有。
#伊芙
#春華與秋實
#原創 #文字 #文字語錄 #感情語錄
#語錄分享 #語錄系列 #語錄句子
#心情語錄 #句子 #句子迷 #短文
#愛情 #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