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艾瑞克森發展階段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艾瑞克森發展階段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艾瑞克森發展階段產品中有2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371的網紅我們不只是老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育兒筆記】147:我用「四要」,面對孩子的「不要、不要」 (芳瑜) 孩子2~3歲時,進入俗稱的「第一個成長叛逆期」,常將「不要、不要」掛在嘴邊,令許多爸媽頭大不已。好話說盡、招數使盡之後,不得不動用懲罰,期待孩子因此變得聽話、乖順。 雙寶2Y7M,很幸運的,目前我們挺少因為孩子各種唱反調的...
艾瑞克森發展階段 在 魏小良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0:44:36
#cherish - (文長慎入) 離別總是傷感 時間追在身後不停的奔跑 我有時候在乎旅途的盡頭在何方 而感到害怕 而感到迷惘 卻忘了停下來喘口氣 回頭細數自己走過的那些小日子 拼湊出了現在的我,有多麼的珍貴 總在自我懷疑和努力前行之間不停的擺盪 想著:「我的存在,在世界上有價值了嗎?」 - 外公...
艾瑞克森發展階段 在 知日謙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9 14:11:19
2020.01.03 ⠀⠀ 小時候很喜歡玩弄舊式卡帶,曾經抽壞了幾個音軌黑帶,可能是因為不懂錄音帶裡頭藏著什麼,仍舊當作是一種樂趣。我也很喜歡一個人,在很深很深的夜裡,坐在地上把當天播完一輪的錄音帶,透過小指頭往回倒轉,也不曉得為什麼,總不喜歡用當時收音機附帶的倒轉功能,每一次都堅持自己倒回去,想著...
艾瑞克森發展階段 在 琬青??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08:49:25
20190130🖊 我終於懂 為什麼要讀艾瑞克森 心理社會發展論 八階段了 也知道為什麼要讀班杜拉的 社會學習論了😂 這堂課能用盡用🤤 #wccslife#likeforlike #🐷青的碩身操 #ching2019memories...
艾瑞克森發展階段 在 我們不只是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育兒筆記】147:我用「四要」,面對孩子的「不要、不要」 (芳瑜)
孩子2~3歲時,進入俗稱的「第一個成長叛逆期」,常將「不要、不要」掛在嘴邊,令許多爸媽頭大不已。好話說盡、招數使盡之後,不得不動用懲罰,期待孩子因此變得聽話、乖順。
雙寶2Y7M,很幸運的,目前我們挺少因為孩子各種唱反調的行為氣到跳腳。即使有覺得很受不了的時候(幾乎都有紀錄,可參閱前文),也會抱著破關的心情,在調整了態度與做法之後,他們的行為往往就會恢復穩定。
面對孩子的「不要、不要」,書籍和網路上提供很多方式,我整理出自己覺得最受用的「四要」,分享給大家。
1️⃣要 「理解發展」
艾瑞克森的「發展階段論」提到,人的一生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危機或任務有待解決。
孩子1.5~3歲已經不想完全依賴他人,希望自己有獨立完成事情的能力。此階段的任務如果解決,可以建立孩子的「獨立自主」,反之,孩子將會對自己「羞愧懷疑」,進而影響往後的人生。
在理解孩子的成長發展之後,我們就會明白,這一切只是必經的階段。並且,所謂的「乖順」、「聽話」,都是不切實際的期待。
因為理解,所以我們會修正期待,也有了更多包容。
當孩子唱反調的時候,雖然難免偶爾覺得煩躁、氣惱,但更多時候,為了建立孩子的「獨立自主」,我們可以提醒自己更加幽默從容以對,可以給予多點彈性與自主空間。
2️⃣要「打破慣性」
不希望孩子總是將「不要、不要」掛在嘴巴上,然而身為爸媽的我們不妨回想一下,自己是否常常「不要、不要」呢?
「不要碰」、「不要吵鬧」、「不要打人」、「不要拖拖拉拉」⋯⋯
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就是爸媽,所有我們說過的話,都會成為他們學習的模板。可見,我們必須從自身的語言慣性開始改變。
🗣「不要碰!」
➡️「請你用看的就好。」(肯定句)
「你的手要放在哪裡呢?」(疑問句)
🗣「不要吵鬧!」
➡️「請你小聲一點。」(肯定句)
「這裡適合大聲還是小聲呢?」(疑問句)
🗣「不要打人!」
➡️「請你輕輕的,或是用講的。」(肯定句)
「你可以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呢?」(疑問句)
🗣「不要拖拖拉拉!」
➡️「請你在時間之內完成。」(肯定句)
「你覺得自己還需要多少時間呢?」(疑問句)
當然,生活中很難完全避免「不要」這個詞,當我講出口之後,我會記得補充另外的肯定句或疑問句,而非一味禁止。因此,我記得很深刻,雖然他們1Y8M進入語言爆發期,但直到2Y前夕,兩人才第一次說出完整的「不要」。
再加上,我們有另外教他們婉拒時可以說「不用,謝謝。」,因此目前「不要、不要」的頻率仍在我們認為的正常範圍。
3️⃣要「善用對話」
當孩子一再唱反調或者固執己見,絕對是最考驗爸媽的時候。
然而,如果善用「薩提爾模式」的對話,勤加練習,我們會發現一次次更容易與孩子貼近,親子關係不必拔河甚至對立,便能得到更圓滿的結果。
詳見前文:
📌「薩提爾式對話」日常二例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231998415009107/?extid=0&d=n
📌「聽核心」──最實用的對話工具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272765334265748/
4️⃣要「兩個選擇」
如果孩子無法在對話中釐清自己的期待,或是大人受限於時間、情緒、環境等因素,無法再進行對話,那麼,我們可以給予兩個選擇。
按照正向教養所提的「邏輯後果」,這兩個選擇中不應有「偽裝成懲罰的選項」,必須滿足四大條件:#相關、#尊重、#合理、#事前告知。
假設孩子吃飯不專心,一直玩食物,眼看已經超過平常時間很多⋯⋯
🗣「你現在要好好吃飯,還是等一下都沒得玩?」🚫不相關
🗣「你要吃飯,還是要吃竹筍炒肉絲?」🚫不尊重
🗣「你現在要吃飯,還是下一餐沒得吃?」🚫不合理
🗣「你不好好吃飯,那就不要吃,下來!」🚫沒有事前告知
這些看似家常的引導,其實都不能真正讓孩子學會「自我負責」。
我們會給予的兩個選擇是:「你想要繼續吃飯,還是你吃飽了要下餐桌呢?」經過提問,他可以自主決定吃與不吃,而吃與不吃的結果他都要自己承擔。
不論任何情況,這兩個選擇一定要是大人都能夠接受的,免得自打嘴巴。更重要的是,對孩子而言,都不帶任何羞辱與委屈。
有時候,孩子也會陷入什麼都不選、什麼都不要的困境中。既然如此,就等於他放棄了選擇的權利,這時,大人就要視情境為他做適合的選擇。
起初,孩子或許會因此產生不少情緒,但我們的「溫和堅定」,便是他們學會自我負責的最佳助力。
我用「四要」,#理解發展、#打破慣性、#善用對話、#兩個選擇,面對孩子的「不要、不要」。
#2y7m
#歡迎分享
#圖為臺大落花
—————
🔸延伸閱讀🔸
📌世界越快,心則慢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209149253960690/?d=n
📌讓「在情緒裡迷路的孩子」回家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211463337062615/?extid=0&d=n
📌口罩之亂──大人要決定自己的行為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215615886647360/?extid=0&d=n
📌「你氣完了嗎?」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245524376989844/?extid=0&d=n
📌 孩子,為什麼不說對不起?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219815419560740/?extid=0&d=n
📌 停頓──讓問題跑一會兒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243054520570163/?extid=0&d=n
📌爆炸了,然後呢?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272150747660540/
📌語言爆發期之不要「不要」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161140222094927/?d=n
艾瑞克森發展階段 在 Sunny背包流浪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萌多多最愛虎神駕到💕
多多剛升上中班,依照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這個年紀的孩子發展任務是自發、主動,每天一百萬個為什麼,對萬物充滿好奇,積極探索、觀察力與手動力大爆發(精力也是 😆),這時候家長要給予正向的引導鼓勵孩子,這將奠定孩子終其一生的主動學習與創造力。
反之若是受到負向的反饋(例如對孩子表現阻止、嘲笑、懷疑等),則可能衍生孩子退縮、缺乏自信,甚至內疚,這使他們傾向生活在家長安排好的活動與目標。
教育是發展的助力,過去哥哥們這個階段都在世界闖蕩,探索未知感受各種不同的體驗刺激,但在這個特別難熬的一年,我們靜心等待災難過去,於是我準備了禮物要陪伴多多成長 — 9月號巧連智成長版。
教材著重「觀察」到「實作」後能夠「活用知識」,關鍵是孩子買單,他們喜歡巧虎,所以在邊玩邊學得過程裡很快樂,我都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了,最後是客家媳婦要畫重點說一下,巧連智價錢合理,一年期每月450元,現在新訂一年好禮二選一:巧虎手持風扇或智高恐龍積木,再加贈歐護植萃防蚊噴霧,值得推薦給家裡有小乖乖和小調皮的家長。
部落格完整圖多 → https://julylove.pixnet.net/blog/post/69284546
更多巧連智介紹 → https://bit.ly/2GzJBBf
開學季限時優惠 → https://bit.ly/35lt2Uh
艾瑞克森發展階段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較低階的需求被滿足後,人們會追求下一個更高層次的需求,例如社會的需求或尊重的需求,不論青年或老年,唯有高層次的需求被滿足,才能達到裡外一致真正的滿足,才是真正地活得好。
上層需求的滿足,類似麥可拉斯基所說「自我超越的需求」的滿足,藉著生命回顧的方式,即藉由檢視自己生命中的轉折點,來反省生命的意義、了解生命的價值與存在的目標,這是活得好非常關鍵的要素。
我們要養成時常檢視、回顧自己生命歷程的習慣,這是發現自己、了解自己上層目標一個有效的方法。其次,向標竿學習,閱讀別人的傳記,了解我們想要學習的對象,認識他們的來時路,也會對發現自己有很大的幫助。
取自《樂齡的幸福課》
……………………………………………………………
各位朋友,晚安:
我雖然主要介紹心理勵志類的書,但各位知道,這領域廣闊似海。我推薦過不少受大眾歡迎的暢銷書,我也很積極介紹一些我感覺重要,但不一定一下子就能被接受的遺珠。
這本書是作者跟老人家相處,不管是上課也好、研究也好,集結的一套系統完整且可以實用的生命教育。我常覺得我內在有部分活得像老人家,這也許跟我學心理學有關,我很自動化地從學生時代,就一直整理我的過去。
「五十歲之後,我們要養成時常檢視、回顧自己生命歷程的習慣,這是發現自己、了解自己上層目標一個有效的方法。」
所以我知道,這議題絕對不是上了年紀的人要面對的事。很多人的迷惘失落,歸根究柢,就是不知道「我是誰?」
多一種說法,也就是內在的「自我認同」有些矛盾衝突,還沒經過適當的梳理。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能感覺到作者的用心,我很希望這本書被看見,因為我認為這對大多數人都有助益。
最近朋友跟我分享一句話,談到世上最危險的事,是不知道自己是誰。祝願您,有自知之明,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不只要好好活著, 更要活得好好
【文/ 魏惠娟、王梅】
活躍老化準備的五個層面二十七個主題,都是老後的基本需求,這些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好好活著,但是卻無法保證能夠活得好好。人類有想要滿足各層面需求的心理,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較低階的需求被滿足後,人們會追求下一個更高層次的需求,例如社會的需求或尊重的需求,不論青年或老年,唯有高層次的需求被滿足,才能達到裡外一致真正的滿足,才是真正地活得好。
上層需求的滿足,類似麥可拉斯基所說「自我超越的需求」的滿足,藉著生命回顧的方式,即藉由檢視自己生命中的轉折點,來反省生命的意義、了解生命的價值與存在的目標,這是活得好非常關鍵的要素。
告訴我,你的人生故事
因為人們有自我超越的需求,老年人仍然渴望探索生命的意義,所以樂齡學習中的「生命回顧」課程,很受老年人歡迎,長輩們不論教育程度高低都喜歡回顧述說自己的生命故事。臺灣樂齡發展十年來,感人的生命故事不計其數,有的是透過戲劇演出的方式來呈現,有的是透過繪製生命故事本的方式,樂齡故事豐富了樂齡學習的價值與內涵。
五十歲之後,我們要養成時常檢視、回顧自己生命歷程的習慣,這是發現自己、了解自己上層目標一個有效的方法。其次,向標竿學習,閱讀別人的傳記,了解我們想要學習的對象,認識他們的來時路,也會對發現自己有很大的幫助。接著,我們從成人發展理論學家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精采的生命故事來說明。
艾瑞克森從小就疑惑自己的身分,他常常問自己:「我是誰?」雖然媽媽與爸爸(繼父)都告訴他:「爸爸就是你的親生父親。」但是艾瑞克森從親戚、鄰居的流言,從他們的尷尬態度,感覺得到不對勁,因此他從小就與爸爸不親,雖然爸爸很慈祥,但他仍然感到孤獨。
艾瑞克森的外型是典型北歐人:金髮藍眼、身材高大,但是他的父母卻都是黑髮的猶太人,母親家族住在丹麥,父親家族則住在德國,當他們定居德國時,艾瑞克森常覺得與同儕格格不入,他的外型使他在猶太社區教會被認為是非猶太人的異教徒,但當他回到學校,德國同學認為他是猶太人與來自丹麥的外國人,而對他百般排擠。他的童年就是在猶太教與異教、德國與丹麥、生父與繼父之間擺盪,他因此汲於探索「自我認同」此一課題。
他厭倦學校刻板、填鴨的正規教育,雖然考取大學,但是並沒有就讀。高中畢業後,他花了六、七年流浪,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他要追尋自我。他一度想以藝術為志,並曾學習雕刻與素描,但是當他發覺自己不會使用色彩,而且永遠無法跟上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等偉大的藝術家,他選擇放棄藝術之路。這個放棄使他的內心更混亂,他處在一種脆弱、退縮的狀態,也就是他所說的「自我認同的危機」。
後來,他前往維也納的海茲(Hietzing)學校教書,這所學校是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女兒─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跟兩位朋友所創設的實驗學校。因為在這裡工作,他有機會接受安娜的精神分析,並在她的引導下,學習精神分析、兒童分析,接受蒙特梭利訓練,並且和一些重量級大師學習,他就此確認了以精神分析與心理學為志業。
艾瑞克森在尋找自己的路上,受到很多女性幫助。他的母親對他充滿期待,母親是他所有生命希望與力量的泉源,母親讓他感到自己與眾不同。他在維也納時,以安娜.佛洛伊德為導師來學習,安娜除了欣賞他,也像母親一樣照顧他保護他。雖然他一直在尋找並渴望父親形象,但是實質上卻是女性一直餵養他、看顧他,給他力量,讓他逐漸發展出自我以及專業。
一九二九年, 艾瑞克森在海茲學校遇到了他的妻子瓊(JoanErikson)。瓊在艾瑞克森的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她不但照顧他的食衣住行,擔負起養育兒女的工作,並協助艾瑞克森發展學術專業。艾瑞克森經常轉換服務的醫療機構而頻繁搬家,由於出身之謎,他缺乏歸屬感,再加上過去流浪成為習慣,不斷遷徙反而讓他感到安定;艾瑞克森沒有很好的生活能力,他不喜歡做飯、買東西,甚至在餐廳也由瓊幫忙點菜;艾瑞克森也很少花時間陪伴兒女,都交由太太照顧。某些時候,艾瑞克森就像瓊的另一個小孩。瓊是漂泊不定、混淆掙扎的艾瑞克森心中一個穩定、堅強的支持力量,幫助他把混亂的生活帶上正軌,讓他感覺安心,有力量向上成長與發展。
發掘生命價值
艾瑞克森成為精神分析會員後,他想前往丹麥並申請丹麥國籍(因為據說丹麥是他的根),但是被拒絕了。他帶著失望與屈辱的心情離開,接受瓊的意見前往美國,美國張開雙臂歡迎他,也讓他把美國當作是自己的新祖國。
取得美國國籍後,他把自己的姓名改為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H.Erikson),英文名字中的「H.」是他繼父的姓氏。移民美國對艾瑞克森來說意義重大,他景仰美國文化,他認為美國是民族大鎔爐、是一個新興國家,美國的國家認同是它自己所創造、生成的。當他申請歸化丹麥這個他認為的根源之地時,丹麥卻如同生父一般拒絕他,另一方面,卻有一個全新天地接納了自己,既然他追不到屬於自己的根,只能重新塑造自己。在美國,沒有人在意你的父親是誰,沒有人關心你從何處來,艾瑞克森於是成為自己的父親,終於他覺得自己開始掌握自己的生命。
一九五○年,艾瑞克森出版第一本書《童年與社會》,在這本書中,他以「認定」這個主題貫穿各章,並且提出最著名的理論:生命週期八階段論。一九五八年,他又出版了《青年路德》,研究宗教領袖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這樣面臨認同混淆與掙扎的人,如何走過心理困境,並找到力量,甚至影響了歷史的發展─這當然也是艾瑞克森自己想要回答的問題。在對路德的探討中,他發現透過自己的聲音,能化解自我認同的危機,艾瑞克森也因此找到自己的聲音與力量。
一九六○年,艾瑞克森到哈佛大學任教,他很重視與學生的關係,幾乎有四分之一的大四生都選修過他的課。許多學生覺得他優雅迷人,並視他為精神導師,因為和他接觸與談話總是能得到心靈滿足。對學生來說,他像是一個理想的父親,也是一個智慧的長者。艾瑞克森和學生緊密的聯結,來自於學生對他的認同,也因為他協助了學生尋找自我認同與方向。
後來艾瑞克森花了五年時間(一九六四至一九六九年)出版了另一本重要的書《甘地的真理》,當時他已步入老年,從他的理論來看他自己的生命建構,只剩最後一個階段,就是統整自己的生命與價值。甘地(Gandhi)出身貴族,青年時到倫敦學習當律師,原本想成為有知識、有修養的英國人,後來他明白自己不可能成為英國人,也因此被激發投入種族運動。艾瑞克森想要探討甘地如何在帶領種族抗爭行動中,實踐自己的真理。但是,艾瑞克森在寫作過程中,一度寫不下去,因為他看到甘地對周遭親人的漠不關心與霸道行徑,這竟是他原來崇拜的偶像。於是他寫了一封長達二十五頁「給甘地的信」,透過與聖人對話,討論人類根本的問題與價值,表達他對甘地作為之感覺,他並把這封信收錄於書中。藉著探尋甘地的真理,說出自己的真理,統整了自己的學說。
艾瑞克森於一九九四年九十二歲時離世,他的生命幾乎和二十世紀的世界一起走過。艾瑞克森的重要貢獻在於他能夠把「我是誰?」「我來自何處?」「我要往哪兒走?」等深沉而個人的生命問題與心理困惑,整理成一套心理學理論,他用自己的生命與智慧來萃取理論,解答了許多人的困惑;他也用自己的生命去試驗並實踐自己的理論,藉著自己的理論,走完生命週期,他認真面對自己的生命,用他的一生來追尋及整合自我。艾瑞克森可以說是自我實現、貢獻影響世界,並且自我超越最貼切的案例。
●設計你的人生下半場
對於人生上層目標的追求,支持著下半場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你的上層目標是什麼?從艾瑞克森、馬丁·路德、甘地等人的生命故事,你有什麼啟發呢?是否也來回顧一下自己的生命歷程呢?
一、檢視自己的生命歷程,你發現自己的人生轉折點有哪些呢?
二、你認為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從你的人生轉折點,你是不是更能了解生存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呢?
三、從艾瑞克森的故事,你學到最重要的是什麼?
.
以上文字取自
樂齡的幸福課:設計你的下半場人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6327
@四塊玉文創/橘子文化/食為天文創 三友圖書-微胖男女編輯社
https://www.facebook.com/comehomelife/
.
9/6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厭世媽咪日記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20966672649379/
已額滿9/7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尊重且具體的要求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13594242797945/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