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艾瑞克森發展八階段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艾瑞克森發展八階段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艾瑞克森發展八階段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艾瑞克森發展八階段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萬的網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較低階的需求被滿足後,人們會追求下一個更高層次的需求,例如社會的需求或尊重的需求,不論青年或老年,唯有高層次的需求被滿足,才能達到裡外一致真正的滿足,才是真正地活得好。 上層需求的滿足,類似麥可拉斯基所說「自我超越的需求」的滿足,藉著生命回顧的方式,即藉由檢視自己生命中的轉...

艾瑞克森發展八階段 在 知日謙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9 14:11:19

2020.01.03 ⠀⠀ 小時候很喜歡玩弄舊式卡帶,曾經抽壞了幾個音軌黑帶,可能是因為不懂錄音帶裡頭藏著什麼,仍舊當作是一種樂趣。我也很喜歡一個人,在很深很深的夜裡,坐在地上把當天播完一輪的錄音帶,透過小指頭往回倒轉,也不曉得為什麼,總不喜歡用當時收音機附帶的倒轉功能,每一次都堅持自己倒回去,想著...

  • 艾瑞克森發展八階段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02 20:03:50
    有 472 人按讚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較低階的需求被滿足後,人們會追求下一個更高層次的需求,例如社會的需求或尊重的需求,不論青年或老年,唯有高層次的需求被滿足,才能達到裡外一致真正的滿足,才是真正地活得好。

    上層需求的滿足,類似麥可拉斯基所說「自我超越的需求」的滿足,藉著生命回顧的方式,即藉由檢視自己生命中的轉折點,來反省生命的意義、了解生命的價值與存在的目標,這是活得好非常關鍵的要素。

    我們要養成時常檢視、回顧自己生命歷程的習慣,這是發現自己、了解自己上層目標一個有效的方法。其次,向標竿學習,閱讀別人的傳記,了解我們想要學習的對象,認識他們的來時路,也會對發現自己有很大的幫助。

    取自《樂齡的幸福課》

    ……………………………………………………………

    各位朋友,晚安:

    我雖然主要介紹心理勵志類的書,但各位知道,這領域廣闊似海。我推薦過不少受大眾歡迎的暢銷書,我也很積極介紹一些我感覺重要,但不一定一下子就能被接受的遺珠。

    這本書是作者跟老人家相處,不管是上課也好、研究也好,集結的一套系統完整且可以實用的生命教育。我常覺得我內在有部分活得像老人家,這也許跟我學心理學有關,我很自動化地從學生時代,就一直整理我的過去。

    「五十歲之後,我們要養成時常檢視、回顧自己生命歷程的習慣,這是發現自己、了解自己上層目標一個有效的方法。」

    所以我知道,這議題絕對不是上了年紀的人要面對的事。很多人的迷惘失落,歸根究柢,就是不知道「我是誰?」

    多一種說法,也就是內在的「自我認同」有些矛盾衝突,還沒經過適當的梳理。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能感覺到作者的用心,我很希望這本書被看見,因為我認為這對大多數人都有助益。

    最近朋友跟我分享一句話,談到世上最危險的事,是不知道自己是誰。祝願您,有自知之明,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不只要好好活著, 更要活得好好

    【文/ 魏惠娟、王梅】

    活躍老化準備的五個層面二十七個主題,都是老後的基本需求,這些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好好活著,但是卻無法保證能夠活得好好。人類有想要滿足各層面需求的心理,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較低階的需求被滿足後,人們會追求下一個更高層次的需求,例如社會的需求或尊重的需求,不論青年或老年,唯有高層次的需求被滿足,才能達到裡外一致真正的滿足,才是真正地活得好。

    上層需求的滿足,類似麥可拉斯基所說「自我超越的需求」的滿足,藉著生命回顧的方式,即藉由檢視自己生命中的轉折點,來反省生命的意義、了解生命的價值與存在的目標,這是活得好非常關鍵的要素。

    告訴我,你的人生故事

    因為人們有自我超越的需求,老年人仍然渴望探索生命的意義,所以樂齡學習中的「生命回顧」課程,很受老年人歡迎,長輩們不論教育程度高低都喜歡回顧述說自己的生命故事。臺灣樂齡發展十年來,感人的生命故事不計其數,有的是透過戲劇演出的方式來呈現,有的是透過繪製生命故事本的方式,樂齡故事豐富了樂齡學習的價值與內涵。

    五十歲之後,我們要養成時常檢視、回顧自己生命歷程的習慣,這是發現自己、了解自己上層目標一個有效的方法。其次,向標竿學習,閱讀別人的傳記,了解我們想要學習的對象,認識他們的來時路,也會對發現自己有很大的幫助。接著,我們從成人發展理論學家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精采的生命故事來說明。

    艾瑞克森從小就疑惑自己的身分,他常常問自己:「我是誰?」雖然媽媽與爸爸(繼父)都告訴他:「爸爸就是你的親生父親。」但是艾瑞克森從親戚、鄰居的流言,從他們的尷尬態度,感覺得到不對勁,因此他從小就與爸爸不親,雖然爸爸很慈祥,但他仍然感到孤獨。

    艾瑞克森的外型是典型北歐人:金髮藍眼、身材高大,但是他的父母卻都是黑髮的猶太人,母親家族住在丹麥,父親家族則住在德國,當他們定居德國時,艾瑞克森常覺得與同儕格格不入,他的外型使他在猶太社區教會被認為是非猶太人的異教徒,但當他回到學校,德國同學認為他是猶太人與來自丹麥的外國人,而對他百般排擠。他的童年就是在猶太教與異教、德國與丹麥、生父與繼父之間擺盪,他因此汲於探索「自我認同」此一課題。

    他厭倦學校刻板、填鴨的正規教育,雖然考取大學,但是並沒有就讀。高中畢業後,他花了六、七年流浪,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他要追尋自我。他一度想以藝術為志,並曾學習雕刻與素描,但是當他發覺自己不會使用色彩,而且永遠無法跟上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等偉大的藝術家,他選擇放棄藝術之路。這個放棄使他的內心更混亂,他處在一種脆弱、退縮的狀態,也就是他所說的「自我認同的危機」。

    後來,他前往維也納的海茲(Hietzing)學校教書,這所學校是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女兒─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跟兩位朋友所創設的實驗學校。因為在這裡工作,他有機會接受安娜的精神分析,並在她的引導下,學習精神分析、兒童分析,接受蒙特梭利訓練,並且和一些重量級大師學習,他就此確認了以精神分析與心理學為志業。

    艾瑞克森在尋找自己的路上,受到很多女性幫助。他的母親對他充滿期待,母親是他所有生命希望與力量的泉源,母親讓他感到自己與眾不同。他在維也納時,以安娜.佛洛伊德為導師來學習,安娜除了欣賞他,也像母親一樣照顧他保護他。雖然他一直在尋找並渴望父親形象,但是實質上卻是女性一直餵養他、看顧他,給他力量,讓他逐漸發展出自我以及專業。

    一九二九年, 艾瑞克森在海茲學校遇到了他的妻子瓊(JoanErikson)。瓊在艾瑞克森的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她不但照顧他的食衣住行,擔負起養育兒女的工作,並協助艾瑞克森發展學術專業。艾瑞克森經常轉換服務的醫療機構而頻繁搬家,由於出身之謎,他缺乏歸屬感,再加上過去流浪成為習慣,不斷遷徙反而讓他感到安定;艾瑞克森沒有很好的生活能力,他不喜歡做飯、買東西,甚至在餐廳也由瓊幫忙點菜;艾瑞克森也很少花時間陪伴兒女,都交由太太照顧。某些時候,艾瑞克森就像瓊的另一個小孩。瓊是漂泊不定、混淆掙扎的艾瑞克森心中一個穩定、堅強的支持力量,幫助他把混亂的生活帶上正軌,讓他感覺安心,有力量向上成長與發展。

    發掘生命價值

    艾瑞克森成為精神分析會員後,他想前往丹麥並申請丹麥國籍(因為據說丹麥是他的根),但是被拒絕了。他帶著失望與屈辱的心情離開,接受瓊的意見前往美國,美國張開雙臂歡迎他,也讓他把美國當作是自己的新祖國。

    取得美國國籍後,他把自己的姓名改為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H.Erikson),英文名字中的「H.」是他繼父的姓氏。移民美國對艾瑞克森來說意義重大,他景仰美國文化,他認為美國是民族大鎔爐、是一個新興國家,美國的國家認同是它自己所創造、生成的。當他申請歸化丹麥這個他認為的根源之地時,丹麥卻如同生父一般拒絕他,另一方面,卻有一個全新天地接納了自己,既然他追不到屬於自己的根,只能重新塑造自己。在美國,沒有人在意你的父親是誰,沒有人關心你從何處來,艾瑞克森於是成為自己的父親,終於他覺得自己開始掌握自己的生命。

    一九五○年,艾瑞克森出版第一本書《童年與社會》,在這本書中,他以「認定」這個主題貫穿各章,並且提出最著名的理論:生命週期八階段論。一九五八年,他又出版了《青年路德》,研究宗教領袖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這樣面臨認同混淆與掙扎的人,如何走過心理困境,並找到力量,甚至影響了歷史的發展─這當然也是艾瑞克森自己想要回答的問題。在對路德的探討中,他發現透過自己的聲音,能化解自我認同的危機,艾瑞克森也因此找到自己的聲音與力量。

    一九六○年,艾瑞克森到哈佛大學任教,他很重視與學生的關係,幾乎有四分之一的大四生都選修過他的課。許多學生覺得他優雅迷人,並視他為精神導師,因為和他接觸與談話總是能得到心靈滿足。對學生來說,他像是一個理想的父親,也是一個智慧的長者。艾瑞克森和學生緊密的聯結,來自於學生對他的認同,也因為他協助了學生尋找自我認同與方向。

    後來艾瑞克森花了五年時間(一九六四至一九六九年)出版了另一本重要的書《甘地的真理》,當時他已步入老年,從他的理論來看他自己的生命建構,只剩最後一個階段,就是統整自己的生命與價值。甘地(Gandhi)出身貴族,青年時到倫敦學習當律師,原本想成為有知識、有修養的英國人,後來他明白自己不可能成為英國人,也因此被激發投入種族運動。艾瑞克森想要探討甘地如何在帶領種族抗爭行動中,實踐自己的真理。但是,艾瑞克森在寫作過程中,一度寫不下去,因為他看到甘地對周遭親人的漠不關心與霸道行徑,這竟是他原來崇拜的偶像。於是他寫了一封長達二十五頁「給甘地的信」,透過與聖人對話,討論人類根本的問題與價值,表達他對甘地作為之感覺,他並把這封信收錄於書中。藉著探尋甘地的真理,說出自己的真理,統整了自己的學說。

    艾瑞克森於一九九四年九十二歲時離世,他的生命幾乎和二十世紀的世界一起走過。艾瑞克森的重要貢獻在於他能夠把「我是誰?」「我來自何處?」「我要往哪兒走?」等深沉而個人的生命問題與心理困惑,整理成一套心理學理論,他用自己的生命與智慧來萃取理論,解答了許多人的困惑;他也用自己的生命去試驗並實踐自己的理論,藉著自己的理論,走完生命週期,他認真面對自己的生命,用他的一生來追尋及整合自我。艾瑞克森可以說是自我實現、貢獻影響世界,並且自我超越最貼切的案例。

    ●設計你的人生下半場

    對於人生上層目標的追求,支持著下半場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你的上層目標是什麼?從艾瑞克森、馬丁·路德、甘地等人的生命故事,你有什麼啟發呢?是否也來回顧一下自己的生命歷程呢?

    一、檢視自己的生命歷程,你發現自己的人生轉折點有哪些呢?
    二、你認為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從你的人生轉折點,你是不是更能了解生存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呢?
    三、從艾瑞克森的故事,你學到最重要的是什麼?

    .

    以上文字取自
    樂齡的幸福課:設計你的下半場人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6327

    @四塊玉文創/橘子文化/食為天文創 三友圖書-微胖男女編輯社
    https://www.facebook.com/comehomelife/

    .

    9/6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厭世媽咪日記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20966672649379/

    已額滿9/7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尊重且具體的要求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13594242797945/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艾瑞克森發展八階段 在 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20 10:17:30
    有 127 人按讚

    每個孩子都不同,引導他做出最好的自己

    這幾年寫教養文章也大量的閱讀教養文章發現,父母的心思常常在矛盾的兩極中擺盪。過往的教育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至上,父母只希望孩子努力的把書讀好,將來可以找到好工作,把生活押在「未來」。現在的父母,經由世代的反省與修正,往往放孩子自由,希望孩子可以快樂地過生活,尊重他的獨特性,卻養出一個又一個的小霸王或是媽寶、爸寶。兩端的過與不及,讓很多父母覺得難為,到底什麼樣的教養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養﹖

    孩子的天性雖然不同,但孩子的習性卻受陪伴他長大的人和環境所影響,所以在尊重孩子的獨特性之外,一定要讓孩子養成生活中的良好習慣,才可以讓孩子在穩固的基礎中吸收與學習而增能。

    親子之間要培養出那些良好的習慣呢:
    一、溝通的習慣:
    沒有人可以準確的猜出別人的心思,有時候我們連自己的想法都搞不清楚,更何況是要猜孩子的心思呢﹖親子之間要多交談才可以真正的了解與拉進心的距離。

    二、閱讀與運動的習慣:
    閱讀可以開闊眼界與心界,運動可以強體與健身,是適合親子一起進行與分享的生活項目。

    三、負責任的習慣:
    孩子一開始都是依附與依賴在大人的照顧上生活,但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要把孩子自己的人生責任交回給孩子,父母要過好自己的人生,彼此都學習著把各自的人生過好。

    四、付出的習慣:
    孩子在接受照顧中也要學習付出,才不會變成眼中只有自己而自私自利的人。有能力付出的人也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我能感與快樂。

    五、感恩的習慣:
    最近很流行一句話,你的歲月靜好是因為別人為你負重前行。在群居的社會中,其實我們受到大家分工合作的幫助,才可以讓生活這麼便利,要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感恩與尊重差異,因為沒有人可以靠單打獨鬥就過上便利又舒適的生活,都是大家把各自的角色扮演好,才可以相安無事、相處和樂。

    六、愛的習慣:
    愛你在心要口常開,更要用溫暖的行動表現出來。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長,就是在學習如何接受愛與付出愛。張炳惠博士在《孩子的成功99%靠媽媽的努力》的書中寫著:「個體的孩子們共同組成叫作『一家人』的共同體,此共同體成為保護孩子們的圍牆。有了這鞏固的圍牆後,孩子們得到安全感,因而把他們的自信心全都找回來了。」張博士當初以後母的身分接手三個分居不同地方的小孩的教養責任,透過重塑一家人的概念,讓三個孩子長大都成為社會上的優秀人士,這其中的辛勞與付出絕對不會比教養親生子女輕鬆。適合的愛,是孩子成長中最安全的養料。

    這些生活習慣養成的細節,都收錄在我的書《優雅教養:傾聽、陪伴、愛,教你解讀孩子的心》中,你可以藉由閱讀來陪你養成親子之間良好的生活習慣,讓教養變得優雅又有效率。

    常常有讀者問我青春期的孩子很難搞要怎麼辦﹖其實青春期的孩子外表看上去冷酷又跋扈,但是他們的內心可能敏感又脆弱。他們想做自己但又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很沒有安全感與自信。青春期的孩子身心靈正在急遽的變化,腦部掌管理性的前額葉還在發育,掌管情緒的杏仁核卻常常失控,所以讓他們想要藉由反抗與挑釁來證明自己有能力,父母需要多一些理解與包容,協助青春期的孩子平順地度過身心跳躍式發育的風波。

    國中的孩子是人生的一個分歧點,真的很容易受誘惑而變壞,特別是現在的誘惑隨時、隨處可見,孩子如果燜在心裡什麼都不說,他可能會把自己逼到危險的懸崖邊亂做選擇。

    我跟兩個國中兒子偶爾也會有衝突與爭執,但我們都可以藉由交談來了解彼此的想法與差異,過往愛的儲蓄讓我們可以隨時提取與再儲存,他們才可以成為大家眼中各方面都穩定發展的國中生。當一個人的心可以在家安放,他自然可以把能量用在努力學習與進步,發揮出自己潛藏的能量與能耐。

    如果你們親子之間過往有養成生活中的好習慣,當孩子跟你爆發爭執與衝突時,不要太擔心,只要先接收當下的情緒後保持冷靜再做溝通,要多聽孩子傾訴,協助孩子了解他自己,勝過你為孩子的人生下指導棋。

    如果你們過往因為忙碌而疏忽了為愛的存簿儲蓄,也不要太擔心。青春期的孩子還是可以好好的愛與關懷,把生活的好習慣先建立起來,只要父母可以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說話,孩子就會願意跟父母傾訴。

    教養需要耐住很多的煩與難。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些孩子是用高標準對待自己,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多看自己做得好的那一面,不要鑽完美的牛角尖。也有孩子天性得過且過以低標準處事,父母可能就要多花心思提升孩子的細膩與專注,這樣才可以把該做的事情做好,把該學會的知識學懂。每個孩子都不同,父母要引導孩子做出最好的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是最需要愛的時候,因為在人生的分歧點上,他想知道自己是誰﹖他想界定自己是誰﹖艾瑞克森(E.H. Erikson)是德裔美籍心理學學者,他認為人生有八個階段的任務,每個任務都有兩極的價值衝突,人要在這兩極的價值中求取突破與克服這些衝突,才可以完成成長。在青春期時要發展的任務,就是在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中求取突破,來達到對自我的認知與建構。不要用傷害把他們推開、推遠了!更不要跟孩子比兇、比誰的拳頭、權力大,如果親情的愛讓他受傷,他可能會在愛情中尋求安慰,但往往在親情中受傷的孩子,在愛情中更容易遍體鱗傷。

    教養孩子的鬆與緊,要隨著孩子的成長做調整,讓規範從他律變成自律,只有自重自愛的孩子,才可以在充滿挑戰與誘惑的人生路上站穩腳步。要引導孩子多思考與沉澱心靈,不要讓他一直處於混亂的青春期,就像現在有些大人還沒有從青春期中成熟起來。

    德蕾莎修女說:「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我們就是要協助孩子養成生活中的好習慣,讓他可以從他律中變成自律,讓他看見自己與承擔起他生命的責任。

    教養不是短跑,是一場馬拉松,你無法衝刺,而是要學習配速。

    #照片是去年暑假的機場

    ﹡﹡﹡﹡﹡﹡﹡
    博客來曬書市集,我的書《優雅教養:傾聽、陪伴、愛,教你解讀孩子的心》單本五折特價180元,三本特價399元,優惠持續至2020年7月28日,歡迎大家多多支持好書、購買好書。
    博客來 https://reurl.cc/M7O2WL

  • 艾瑞克森發展八階段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14 22:05:21
    有 153 人按讚

    自我心理社會發展,一生有八大階段,也就是八大任務,這是每個成人都需要經歷也完成的任務。

    繼《自我心理學的八堂課》之後,我們要更進一步的認識自我,藉著艾瑞克森的自我發展任務來探討自我,也學習成長完整的自我。

    歡迎上過《自我心理學》初階課程的夥伴,一同再來與自我連結,建構屬於自我發展的完整地圖。

    課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