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艰巨的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艰巨的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艰巨的意思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小鸭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星期五的晚上,我在家正准备吃饭的时候,收到朋友发来的一条微信,「在餐厅等约会对象,坐在等待区,排队的人真多,我觉得自己真漂亮,大概是因为在等一个期待的人吧;我等的人呢,也觉得他真好看,大概是因为我对他有滤镜吧。」 一条甜度过高的微信差点让我呛着,顿时觉得眼前的这顿晚餐变得有点寡淡。 朋友从上一次...
艰巨的意思 在 Kenneth Wo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9 19:00:19
PTUKM , 一个让我又爱又恨的地方。 每一年都会遇到很多不同类型的挑战,来这里指导舞台剧就像是要跟某种体制抗衡的感觉,往往都有这种有形无形的阻碍在前方,这都是让我感觉疲累的原因... 但是每一年他们来找我们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为什么有种莫名的引力被吸引来到这个地方。现在这个阶段再回想种种的过程,我会...
艰巨的意思 在 健宁 | Red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31 02:01:37
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才决定用这张照片. 因为我不想误导任何人 而你接下来看到的其他照片 也不会是卢旺达的全部. 照片里的是我最喜欢的两棵树,从我们住的guesthouse后院拍的,因为它们长的像爱心很可爱☺️ 从健宁的角度看Rwanda,她很欣赏一个国家居然可以从如此艰巨的挑战挺过来 是一个真正意思上名...
艰巨的意思 在 Cheryl 李欣怡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9 06:47:03
*坦白说我主持节目这么多年,我真的没有看见过一个西装笔挺的嘉宾带着一个完全不搭嘎又累赘的急救包进摄影棚,那一刻我的心情真的很复杂。 4-3 《#欣想事成》 《谁帮了谁》 昨天在电视节目访问了一位很有意思的朋友,谢老师。 电视节目的内容是关于营养的摄取,当在广告时间我们闲聊,他知道我刚去爬山,聊...
艰巨的意思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星期五的晚上,我在家正准备吃饭的时候,收到朋友发来的一条微信,「在餐厅等约会对象,坐在等待区,排队的人真多,我觉得自己真漂亮,大概是因为在等一个期待的人吧;我等的人呢,也觉得他真好看,大概是因为我对他有滤镜吧。」
一条甜度过高的微信差点让我呛着,顿时觉得眼前的这顿晚餐变得有点寡淡。
朋友从上一次分手后,单身一年多,期间断断续续有约会,但都没有结果。 这次的缘分来的有点离奇。 朋友是南京人,他们是在做核酸的时候认识的。 那天晚上,他们在操场上连夜排队做核酸,男生排在朋友的后面,等着等着就开始聊天,加了微信。 后来,男孩就约朋友出来见面。
也许是因为男生长得挺帅,朋友欣然赴约。 吃饭的时候,一问才知道,男生是95后。 身为80后的她内心万马奔腾,充满了难以言说的罪恶感。
第一次约会聊得很开心,但她以为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没有想过能和95后有什么长久的发展,没料到男生每天不间断的问候,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让他们有了第二次约会。
于是,她带着一个对未来的巨大的不确定和敞开,走了出去。
她出门的时候不知道这顿饭会带她去向何方,但觉得微风吹在脸上心都在荡漾——那就够了。
在我的高中时代,爱情的萌芽或许起源于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趴在课桌上犯困,巧妙地利用前排男生的后背遮挡住(自以为)老师的视线。 我看着前面男生的白衬衫,觉得有一种不知明的情绪弥漫了全身。
上一次回老家,因为要装修老房子,我收拾出很多学生时代的信件,有一个小盒子,装了很多小纸条。 那是大学时代的男友,他的寝室和我的寝室正好斜对着,都是三楼。 我们剪了一根几十米长的钓鱼线,窗户中间有一个竖槓,钓鱼线绕过竖槓,从我这边的窗框扔下去,再从他的窗户那里拽上来,拉直系成了一个环。 抬头看,没有人看得到两栋楼之间穿了一圈钓鱼线。 我们用一个小夹子,挂了铃铛,夹了小纸条,拉到对方那里。 铃铛的声音叮叮当当,轻轻脆脆,一下一下划到彼岸。 有一天夜里,我似乎在梦里听到铃铛的声音,惊醒了过来,往窗户边探头看了一下,果然看到停留在窗边的纸条。
这根钓鱼线后来成为我们的校园一景,由于动静太大,在学校老师的监督下,由我们亲自「咔嚓」剪断而告终。
我忍住笑意看着当年写的这些小纸条,都是一些不知所云的傻话,忘了当时发生的事情,只记得寂静夜空里,传来的叮叮当当的铃声。
最近上线的《摩登情爱》第二季。
关于普通人的爱情,《摩登情爱》这个系列非常好看。
这个系列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是从《纽约时报》的同名专栏「摩登情爱」中的故事改编而成,这些故事由读者投稿,每一个都曾经真实地发生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
所以它们看上去丰富,多元,但并不夸张、猎奇,有一些甚至算得上平淡。
在最近上线的第二季第三集里,一对陌生男女相识在从戈尔韦开往都柏林的火车上。 整节车厢那么多人,但只有那一个是令你看得顺眼的。 交谈了一路,爱情悄悄萌芽。
每当人们被爱情击中的时刻,四周总会响起交响乐,陌生人也会为你奏乐,走在马路上,脚下会盛开出花朵,天空中也总是挂着彩虹。
出于一种浪漫的念头,他们没有留联系方式,只是约好两周后在这个车站相见。
而疫情的蔓延,成为和平年代爱情最大的阻碍,爱尔兰全面封锁,居家隔离的禁令,让他们最终没能在火车站相遇。
男人凭借火车上依稀的印象,找到女孩所在的街道开始蹲点...... 最终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是否重逢,因为这个故事的原型,主人公在火车站分开之后,也的确至今没有再见上面。
看完有一点遗憾,但又觉得,这不就是爱的本来面目吗? 不期而遇,悄然而至,却又有可能无疾而终。
看《摩登情爱》至少让人相信,爱仍然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滋生,在每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得到爱,爱并非只有完美的,优秀的,睿智的人才能拥有。 爱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公平也是最公平的一样东西,它全然不看你的出生,也全然不顾你是否努力。
那么,真爱又为何那么难求? 降临的频率又那么稀有?
在梁文道、刘擎、周濂的新节目《角落的夜晚》,三个男人非常认真地讨论了这个话题。
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梁永安也讨论过同样的话题:为什么相爱变得越来越难?
大概是因为,在现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快速地变化,不论是求学、求职还是迁移,整个中国都在移动,爱情被一次次打断;
大概是因为,两个人要走在一起,必然要寻找共同性,妥协需要妥协的,付出应该付出的。 而在现在的青年文化里,第一条守则就是不委曲自己,大家已经丧失了愿意为对方多付出一些的能力。
大概是因为,爱情产生的场景变得越来越功能化,以前念书的时候我们希望有校园恋爱,工作时希望有办公室恋爱,但如今人们似乎更渴望爱情在一个专门的场景下诞生,它似乎已经隔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走出校园之后,职场并不是爱情萌芽的理想环境,生活中又很难遇到新人。 约会软件里左滑和右滑的效率的确很高,每张照片停留的时间不超过1秒,每天能匹配成功三四个人,但是就算匹配成功之后,也没有动力开口说话。
在现实生活中不期而遇的爱情,是没有预设的,它不受对方的年龄、职业、背景、性别的约束,它是一种原始的吸引与冲动。 而在相亲或约会软件上认识的人,经过了一轮一轮的数据筛查,挑选出来与你最匹配的那个人,但最匹配的那个人,可能对你而言毫无吸引力。
就算有一天,你幸运地遇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人,接下去真正的考验开始了,ta是否也喜欢你呢?
心中没有其他人的时候,虽然少了很多乐趣,但至少拥有平静。 而一旦爱上一个人,就变成了一个彻底的笨蛋,就像把生命的某个部分交了出去,就像是上帝即将要按下一个按钮,决定你的悲喜,除了听候发落,你别无他法。 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所有爱情课上学到的招数都不作数,招数或许能换来关系,但招数换不来真心。
这个过程,实在太煎熬了。
少数得到爱情的幸运儿能够得到什么呢?
正如刘擎所说,「爱情非常奇妙,当你进入那种经典的浪漫爱情时,在世界上的另一个人那儿,你能得到彻底的、无限的、至高的承认——你是最好的。 爱情,是上天给凡人的恩宠。」
陷入爱河中的人是不需要心理咨询的,爱能够实现心理咨询所能实现的终极目标:全然地接纳自己。 它借着爱情之手,借着另一个人对你的无限的认可,整个世界都只因为你的存在而存在,让你全然地接纳了自己。
在所有的作家和文学家中,关于对爱情的阐述,最击中我心灵的,是史铁生。
我曾经在台灯下,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病隙碎笔》,将我喜欢的字句用黄色的蜡笔画下来,结果发现整本书都是一片一片的黄色。
他说:
爱的情感包括喜欢,包括爱护、尊敬和控制不住,除此之外还有最紧要的一项:敞开。 互相敞开心魂,为爱所独具。 这样的敞开,并不以性别为牵制,所谓推心置腹,所谓知己,所谓同心携手,是同性之间和异性之间都有的期待,是孤独的个人天定的倾向,是纷纭的人间贯穿始终的诱惑。
所以爱是一种心愿,不在街上和衣兜里,也不在储蓄所。 睁着俩眼向外找,可以找到救济(包括性方面的救济),仅此而已。
爱却艰难,心魂的敞开甚至危险。 他人也许正是你的地狱,那儿有心灵的伤疤结成的铠甲,有防御的目光铸成的刀剑,有语言排布的迷宫,有笑靨遮蔽的陷阱。 在那后面,当然,仍有孤独的心在颤惭,仍有未息的对沟通的渴盼。 你还是要去吗? 不甘就范? 那你可要谨慎,以孤胆去赌——他人即天堂,甚至以痛苦去偿你平生的夙愿。
爱是软弱的时刻,是求助于他者的心情,不是求助于他者的施予,是求助于他者的参加。 爱,即分割之下的残缺向他者呼吁完整,或者竟是,向地狱要求天堂。 爱所以艰难,常常落入窘境。
所以爱的奉献这句话奇怪。 左腿怎么能送给右腿一个完整呢? 只能是两条腿一起完整。 此地狱怎么能向彼地狱奉献一个天堂呢? 地狱的相互敞开,才可能朝向天堂。
我们生来孤独地来到人世间,我们努力赚钱,努力充实自己的生活,这个时代所有的舆论,所有的便利条件都在极力向我们证明,单身可以过得很好。 但我们寻求爱情,并非是因为无法独自生活,而是因为,拥有了爱情,我们得以实现从人类出生时起就拥有的渴望:走出孤独,回归乐园。 我们向另一人毫无保留地敞开,获得了毫无保留的接纳,我们因此,获得了自由。
真爱如此难得,因为不易,才足以成为信仰。
本文作者:伊登(Eden),休闲学硕士。 悲观人生,乐观生活。 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
本文配图来源于《摩登情爱》第一季、第二季,版权属于原作者。
艰巨的意思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星期五的晚上,我在家正准备吃饭的时候,收到朋友发来的一条微信,「在餐厅等约会对象,坐在等待区,排队的人真多,我觉得自己真漂亮,大概是因为在等一个期待的人吧;我等的人呢,也觉得他真好看,大概是因为我对他有滤镜吧。」
一条甜度过高的微信差点让我呛着,顿时觉得眼前的这顿晚餐变得有点寡淡。
朋友从上一次分手后,单身一年多,期间断断续续有约会,但都没有结果。 这次的缘分来的有点离奇。 朋友是南京人,他们是在做核酸的时候认识的。 那天晚上,他们在操场上连夜排队做核酸,男生排在朋友的后面,等着等着就开始聊天,加了微信。 后来,男孩就约朋友出来见面。
也许是因为男生长得挺帅,朋友欣然赴约。 吃饭的时候,一问才知道,男生是95后。 身为80后的她内心万马奔腾,充满了难以言说的罪恶感。
第一次约会聊得很开心,但她以为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没有想过能和95后有什么长久的发展,没料到男生每天不间断的问候,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让他们有了第二次约会。
于是,她带着一个对未来的巨大的不确定和敞开,走了出去。
她出门的时候不知道这顿饭会带她去向何方,但觉得微风吹在脸上心都在荡漾——那就够了。
在我的高中时代,爱情的萌芽或许起源于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趴在课桌上犯困,巧妙地利用前排男生的后背遮挡住(自以为)老师的视线。 我看着前面男生的白衬衫,觉得有一种不知明的情绪弥漫了全身。
上一次回老家,因为要装修老房子,我收拾出很多学生时代的信件,有一个小盒子,装了很多小纸条。 那是大学时代的男友,他的寝室和我的寝室正好斜对着,都是三楼。 我们剪了一根几十米长的钓鱼线,窗户中间有一个竖槓,钓鱼线绕过竖槓,从我这边的窗框扔下去,再从他的窗户那里拽上来,拉直系成了一个环。 抬头看,没有人看得到两栋楼之间穿了一圈钓鱼线。 我们用一个小夹子,挂了铃铛,夹了小纸条,拉到对方那里。 铃铛的声音叮叮当当,轻轻脆脆,一下一下划到彼岸。 有一天夜里,我似乎在梦里听到铃铛的声音,惊醒了过来,往窗户边探头看了一下,果然看到停留在窗边的纸条。
这根钓鱼线后来成为我们的校园一景,由于动静太大,在学校老师的监督下,由我们亲自「咔嚓」剪断而告终。
我忍住笑意看着当年写的这些小纸条,都是一些不知所云的傻话,忘了当时发生的事情,只记得寂静夜空里,传来的叮叮当当的铃声。
最近上线的《摩登情爱》第二季。
关于普通人的爱情,《摩登情爱》这个系列非常好看。
这个系列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是从《纽约时报》的同名专栏「摩登情爱」中的故事改编而成,这些故事由读者投稿,每一个都曾经真实地发生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
所以它们看上去丰富,多元,但并不夸张、猎奇,有一些甚至算得上平淡。
在最近上线的第二季第三集里,一对陌生男女相识在从戈尔韦开往都柏林的火车上。 整节车厢那么多人,但只有那一个是令你看得顺眼的。 交谈了一路,爱情悄悄萌芽。
每当人们被爱情击中的时刻,四周总会响起交响乐,陌生人也会为你奏乐,走在马路上,脚下会盛开出花朵,天空中也总是挂着彩虹。
出于一种浪漫的念头,他们没有留联系方式,只是约好两周后在这个车站相见。
而疫情的蔓延,成为和平年代爱情最大的阻碍,爱尔兰全面封锁,居家隔离的禁令,让他们最终没能在火车站相遇。
男人凭借火车上依稀的印象,找到女孩所在的街道开始蹲点...... 最终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是否重逢,因为这个故事的原型,主人公在火车站分开之后,也的确至今没有再见上面。
看完有一点遗憾,但又觉得,这不就是爱的本来面目吗? 不期而遇,悄然而至,却又有可能无疾而终。
看《摩登情爱》至少让人相信,爱仍然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滋生,在每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得到爱,爱并非只有完美的,优秀的,睿智的人才能拥有。 爱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公平也是最公平的一样东西,它全然不看你的出生,也全然不顾你是否努力。
那么,真爱又为何那么难求? 降临的频率又那么稀有?
在梁文道、刘擎、周濂的新节目《角落的夜晚》,三个男人非常认真地讨论了这个话题。
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梁永安也讨论过同样的话题:为什么相爱变得越来越难?
大概是因为,在现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快速地变化,不论是求学、求职还是迁移,整个中国都在移动,爱情被一次次打断;
大概是因为,两个人要走在一起,必然要寻找共同性,妥协需要妥协的,付出应该付出的。 而在现在的青年文化里,第一条守则就是不委曲自己,大家已经丧失了愿意为对方多付出一些的能力。
大概是因为,爱情产生的场景变得越来越功能化,以前念书的时候我们希望有校园恋爱,工作时希望有办公室恋爱,但如今人们似乎更渴望爱情在一个专门的场景下诞生,它似乎已经隔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走出校园之后,职场并不是爱情萌芽的理想环境,生活中又很难遇到新人。 约会软件里左滑和右滑的效率的确很高,每张照片停留的时间不超过1秒,每天能匹配成功三四个人,但是就算匹配成功之后,也没有动力开口说话。
在现实生活中不期而遇的爱情,是没有预设的,它不受对方的年龄、职业、背景、性别的约束,它是一种原始的吸引与冲动。 而在相亲或约会软件上认识的人,经过了一轮一轮的数据筛查,挑选出来与你最匹配的那个人,但最匹配的那个人,可能对你而言毫无吸引力。
就算有一天,你幸运地遇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人,接下去真正的考验开始了,ta是否也喜欢你呢?
心中没有其他人的时候,虽然少了很多乐趣,但至少拥有平静。 而一旦爱上一个人,就变成了一个彻底的笨蛋,就像把生命的某个部分交了出去,就像是上帝即将要按下一个按钮,决定你的悲喜,除了听候发落,你别无他法。 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所有爱情课上学到的招数都不作数,招数或许能换来关系,但招数换不来真心。
这个过程,实在太煎熬了。
少数得到爱情的幸运儿能够得到什么呢?
正如刘擎所说,「爱情非常奇妙,当你进入那种经典的浪漫爱情时,在世界上的另一个人那儿,你能得到彻底的、无限的、至高的承认——你是最好的。 爱情,是上天给凡人的恩宠。」
陷入爱河中的人是不需要心理咨询的,爱能够实现心理咨询所能实现的终极目标:全然地接纳自己。 它借着爱情之手,借着另一个人对你的无限的认可,整个世界都只因为你的存在而存在,让你全然地接纳了自己。
在所有的作家和文学家中,关于对爱情的阐述,最击中我心灵的,是史铁生。
我曾经在台灯下,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病隙碎笔》,将我喜欢的字句用黄色的蜡笔画下来,结果发现整本书都是一片一片的黄色。
他说:
爱的情感包括喜欢,包括爱护、尊敬和控制不住,除此之外还有最紧要的一项:敞开。 互相敞开心魂,为爱所独具。 这样的敞开,并不以性别为牵制,所谓推心置腹,所谓知己,所谓同心携手,是同性之间和异性之间都有的期待,是孤独的个人天定的倾向,是纷纭的人间贯穿始终的诱惑。
所以爱是一种心愿,不在街上和衣兜里,也不在储蓄所。 睁着俩眼向外找,可以找到救济(包括性方面的救济),仅此而已。
爱却艰难,心魂的敞开甚至危险。 他人也许正是你的地狱,那儿有心灵的伤疤结成的铠甲,有防御的目光铸成的刀剑,有语言排布的迷宫,有笑靨遮蔽的陷阱。 在那后面,当然,仍有孤独的心在颤惭,仍有未息的对沟通的渴盼。 你还是要去吗? 不甘就范? 那你可要谨慎,以孤胆去赌——他人即天堂,甚至以痛苦去偿你平生的夙愿。
爱是软弱的时刻,是求助于他者的心情,不是求助于他者的施予,是求助于他者的参加。 爱,即分割之下的残缺向他者呼吁完整,或者竟是,向地狱要求天堂。 爱所以艰难,常常落入窘境。
所以爱的奉献这句话奇怪。 左腿怎么能送给右腿一个完整呢? 只能是两条腿一起完整。 此地狱怎么能向彼地狱奉献一个天堂呢? 地狱的相互敞开,才可能朝向天堂。
我们生来孤独地来到人世间,我们努力赚钱,努力充实自己的生活,这个时代所有的舆论,所有的便利条件都在极力向我们证明,单身可以过得很好。 但我们寻求爱情,并非是因为无法独自生活,而是因为,拥有了爱情,我们得以实现从人类出生时起就拥有的渴望:走出孤独,回归乐园。 我们向另一人毫无保留地敞开,获得了毫无保留的接纳,我们因此,获得了自由。
真爱如此难得,因为不易,才足以成为信仰。
本文作者:伊登(Eden),休闲学硕士。 悲观人生,乐观生活。 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
本文配图来源于《摩登情爱》第一季、第二季,版权属于原作者。
艰巨的意思 在 無論如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謝謝怀鹰老師對書店的關切,寫出“有河不可”到“无论如河”這篇文章。那天老師來書店很低調的靜靜在旁聽我們接受访談,專注傾聽的神情吸引我們的注意,一問之下才知道是新加坡詩人懷鷹老師,書店女工很欣賞怀鹰接受<源灏访谈室>系列访谈訪談時提到,關於詩人的“市场”的論點,他說:「市場包括兩方面,一是經濟體的市場,沒有人購買詩集,對詩人也是一個挫折。詩人要生存,詩歌要發揚光大,一定要有傳承,光是經濟體的市場,會把詩人引向商業化,對詩人是一種摧殘。葉明說得好,我們還需要一個精神方面的市場,這個市場比那個市場更引人入勝,更具有詩人的魅力。」
期待無論如河能繼續經營精神層次的市場,讓獨立書店繼續走下去!
从“有河不可”到“无论如河”
——淡水河金色水岸独立书店的传奇
那是一条热闹开阔的步行道,位于淡水河边,叫“金色水岸”。虽然宽敞,却到处都是人,人挤人,反而显得寸步难移,尤其是傍晚时分,从书店二楼的阳台往下望,黑压压一片人头。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河上,泛起点点金芒,颇有点金色水岸的氛围。
如果你是拥挤的人潮中的一个,忙碌地浏览岸上那些小食店,小商铺,小玩意儿,你很容易就错过了那面悬挂在建筑物外墙的“河”字。从远处就能看到这个招牌,但那意味着什么呢?它太不显眼了,无法吸引你的眼球,唤起你的遐思或某种条件反射。
趋近楼梯口,一幅墙画跳入眼帘,“无论如河”独立书店,它不是报纸的标题,也不是招贴,有那么一点广告味儿。我在楼梯口伫立一会,寻思着怎样把这四个字嵌入我的脑袋瓜。这是很戏剧性的场面,我们并不是带着一种寻幽探险的心情而来,更多的是一种好奇和疑虑。
是啊,在这么热闹的商业步道,竟然有这么一间独立书店,它如何与爱书的人接轨,如何在这繁华世界里寻找自己的定位?这样的书店能生存吗?谁有这么大胆的智慧和行动,敢于逆流而上,在沙漠里开出一小片绿洲?
四个年轻人,四个女性,四个护士,就是全部的故事。在这之前,这间书店叫“有河book”(有何不可),那意思很显明,只要怀抱愚公移山的决心,天下“ 有何不可”完成的事!他们期待着、盼望着、拼搏着,用一本一本的书砌起文化长城的梦。这样的理念不能不说是“神圣”的,但也是个冒险。
2006年,对那对年轻的夫妻686和隐匿来说,是不同凡响的一年。他们从职场上退了下来,摆在眼前的,不是找一份更稳定更高收入的工作,而是兴起一种很古怪很浪漫又很残酷的念头:开书店!对大书店集团来说,开书店是理所当然,因为这是他们的根本和资产,但对这一对年轻夫妻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举动。2006年的那个文化环境,也许还是处于兴旺的年代,读书的族群还很活跃。尽管如此,对没有什么资源的这对夫妻,依然是险峻的。因为爱书,他们选择要走这一条“不归路”。
有了冲动,就得付诸行动,于是他们参观书店,到各个独立书店揣摩取经,找营业地点,八里、左岸、淡水,处处留下他们的足迹,走出了另一条“金色水岸”。就在这里,金色水岸步道旁的一幢建筑物的二楼,成立了“有河book”。接着,装修、进货、上架……几千本书就这样冲破重重的雾嶂亮丽登场了。书店不算大,但给人的感觉是光亮,空气畅通,泅泳在书海里,可以消磨一整个下午。站在二楼的阳台,人潮就在金色水岸的步道上涌动,岸外是淡水河,远处是迷蒙的观音山,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风景绝佳的观景台。
他们能想象的无法想象的,都在这里上演,看书买书的人屈指可数,连维持店租都有困难,更别说聘请员工,夫妻俩只好轮流上阵。为了增加收入,也为了增添书店的吸引力,他们还推展了各种艺文活动,从早忙到晚,不敢休息,正如他们所说:多休息一天,就损失一天的收入,增加一天的负担,只在春节期间休息三天。
多少人走过楼下的步道,多少人抬头望望那面“河”的招牌?岁月就像淡水河那样悄悄流逝,他们一天又一天的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不知春夏秋冬,容颜老去。山水虽美却是无情之物,他们不理会人间的困顿、痛苦的挣扎。那轮金色的夕阳,总在那个时刻把金色的余晖洒在河上;当人们正在赞叹霞光的绚丽时,楼上那间独立书店却已走到黄昏尽头。
2016年,整整的10年,他们被击垮了,连年的亏损使他们不得不面对和接受现实的炼狱,不得不割舍最心爱的宝贝。就在这个时候,四个年轻漂亮的女护士走过来了。
她们的职业是护理人员,这是第一个共同点,她们同时也是爱书之人,这是第二个共同点,最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她们共同的理念:护理不仅仅是身体的事,更是心灵和精神层面的事。护理不能单单从理疗和药物下手,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出一套全面的“灵疗”,鼓励“病人”阅读,从书本中获取精神力量,从而与医药结合,更快速走向康复之道。
因为爱书,她们走到一起来了。
没有远大辉煌的理想,宏伟的理论,但有一个别人想都不敢想的想法:有何不可的精神应该持续下去,不应该让它在这金色水岸销声匿迹,成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于是她们承接了下来,继续走686和隐匿未走完的路,继续扛起这个担子,继续做文化的推手和傻妹。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有轻重厚薄的内容,四本书叠在一起,便是一本精美精致的故事书。她们的本业是护士,仍然没放弃这份神圣的工作,店由其中一个护士邓雅文打理。她们必须改换店名,有何不可的店名是不错的,但它已走完历史进程;必须取一个涵盖破釜沉舟的决心,挑战任何不可能的事。想了好几个月,终于想出“无论如河”这四个字。那意思非常的浅显,但更具有说服力,不管明天怎样,无论如何都能撑过去;不论困难如一座山压下来,只要坚守自己的本色,无论如何都能把这座山移走。无论如何,既通俗又有一股激励人心的力量,严峻之中带点调侃,轻松之中含有沉重感。
我一看到“无论如河”这四个字,内心就充满崇敬之意。我很想见见这四位白衣天使,听听她们“创业”的故事;创业的过程也许平淡,也许惊涛骇浪,她们扮演什么角色呢?
不巧,她们正在接受媒体的访问。四个护士侃侃而谈,没有羞涩或忸怩作态,脸上始终挂着不同寻常的微笑,仿佛对未来充满“无论如何”也能撑着轻舟而过的自信。自信这个词儿是光明的,却不是人人具备,有如沙下的珠贝,一旦被海浪冲掉最上层的沙石,它就熠熠闪光了。
我静静的听着她们在摄影机前的谈话,她们的心路历程并不曲折,一切似乎是理所当然。刚接手不久,一切从简从旧,只做了局部的装潢。她们也延续前店主的作风,依然举办各种形式的艺文活动,讲演。其实,一眼望过,她们跟街上的少女没什么两样,穿得朴实简单轻便,一谈起书,眼睛就有了亮光,声音也特别的脆亮。也许她们的人脉网络比较宽广,也许这样的心灵理疗可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小小的市场逐步打开,能不能蔚成一片书林?这又是怎样的一种“蝴蝶效应”呢?小小的粉翅能煽起书海的浪涛吗?在这拥挤的金色水岸,开出一朵异常耀眼的花,那得看时间的磨合,人文的圆融,环境的搭配。
无论如何,这个尝试是值得嘉许的,在网络时代,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壮举,不仅为环境创造奇迹,也为个人立下丰碑。
金色的夕阳又出现在河的上端,展现它一天里最璀璨的姿色。
下回,当你走过金色水岸,不但要抬头看一看那个“河”字,更要攀上那一道楼梯,走进另一道“河”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