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良好人際關係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良好人際關係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良好人際關係英文產品中有7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424的網紅早安財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在家好讀,書單 ≣ ●疫情結束後,我要為自己辦一場「轉變儀式」 疫情的結束,將是你我重生的起點。 若你正好在疫情中畢業,若你疫情後要換工作、創業、結婚、出國,或是打算在疫情後展開任何新計畫,強力推薦你趁著疫情在家期間,讀一讀這本書。 你將會發現,媒體上熱中討論的景氣起伏、天災...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活出你的原廠設定:正視內在渴望,完整接納最初始的自己!」介紹 訪問作者:蘇予昕 心理師 內容簡介: 與其做好人,我寧願做一個完整的人 ──心理學家.榮格 真正的自信,不是自我感覺良好, 而是當我感覺不好,我依然「完整」! 我們總是汲汲營營地想讓「自己...
「良好人際關係英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良好人際關係英文 在 La Dolce Vita in OZ澳洲微甜人生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良好人際關係英文 在 Kora Lini Fan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良好人際關係英文 在 Kora Lini Fan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良好人際關係英文 在 早安財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良好人際關係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良好人際關係英文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良好人際關係英文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良好人際關係英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良好人際關係英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良好人際關係英文 在 La Dolce Vita in OZ澳洲微甜人生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2-02 21:55:09
As I become more me, I trust that the people who are meant to stay, will stay. And those that are meant to go, will vibrate out. – Jay Shetty 我沒有勇...
良好人際關係英文 在 Kora Lini Fan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3 23:44:12
位於中東多哈的卡達航空公司 又即將要來台灣再次舉辦 Open Day 空服員招募 此次台北招募活動編號:QR22557 🇶🇦 目前面試日期和地點尚未公佈 請先上卡達航空官網報名 報名截止日期:11/07 * 報考要求條件如下: •Minimum age of 21 year (必須年滿21歲) •...
良好人際關係英文 在 Kora Lini Fan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3 23:44:48
位於中東多哈的卡達航空公司 又即將要來台灣再次舉辦 Open Day 空服員招募活動: 目前面試日期和地點尚未公佈 請先上卡達航空官網報名 報名截止日期:08/04 * 報考要求條件如下: •Minimum age of 21 year (必須年滿21歲) •Minimum arm reach ...
-
良好人際關係英文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4-30 20:21:25本集主題:「活出你的原廠設定:正視內在渴望,完整接納最初始的自己!」介紹
訪問作者:蘇予昕 心理師
內容簡介:
與其做好人,我寧願做一個完整的人
──心理學家.榮格
真正的自信,不是自我感覺良好,
而是當我感覺不好,我依然「完整」!
我們總是汲汲營營地想讓「自己」變成「更完美的人」,但你有想過嗎?
為什麼我們都「已經這麼努力」了,還是沒有變得完美?
其實
你尚未改變的原因並非不夠努力,反而還可能是因為太努力了,
而忽略了最重要的關鍵──自己原本就擁有的天賦與能力
「自我接納」並非一種固定、永恆不變的狀態,而是一趟旅程。
「自我接納」也絕非要你被動、消極的認命,
「自我接納」是過度賣力的現代人最忽視的「軟性力量」,你得學會放鬆、放過、放下,才能真正「完整」。
▍不須證明給誰看,你就是最好的自己 ▍
你是否也陷入,越想獲得肯定就越努力,然而即使再努力,最後還是無法達成標的,接著只能更加責怪自己無能的惡循環呢?
某些我們認為「好」的目標,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我們的生命中出現,只可惜我們總是一次次的失敗收場,沒有達標的一天。
屢戰屢敗最終總讓我們不得不自怨自艾,覺得自己也許就是這樣了……
但你知道嗎?有時候阻礙你的人,就是你自己!
當你在追求一個你認為「好」的信念、一個你認為「對」的目標時,若總讓你感到痛苦焦慮,那就是不太對、不太好,那表示「成為自己」的渴望正在吶喊,強烈的情緒正在邀請你暫停下來,你可以試著問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
1.這些信念與目標從何而來?有誰說過?
2.這些信念與目標背後有沒有故事?
3.我是為了感到幸福而達成它,還是為了逃避痛苦、證明自己是好的而達成它?
其實,感到幸福毋須向誰證明,所以如果你的信念與目標有「想證明給某人看」的意味,這裡頭肯定與外界立下的標準有關。只要勇敢接納自己,你也可以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培養對自己的覺察,檢測你的接納力 ▍
「接納力」不是一場比賽,沒有輸贏,也不代表你的價值是好是壞。書中用二十道題來測試你的接納力(在此摘錄五道題目),邀請大家單純以好奇的眼光關懷自己,好好運用這本書,一起朝著更「完整」的方向前進!
目前我的生活環境裡(職場、家庭、人際)有讓我很討厭的人。
臉書等社群平台讓我壓力很大,不管是看別人或自己PO文,都會引發不舒服的感覺。
當被別人讚美的時候,會覺得不自在,心裡也不太踏實。
我很會觀察其他人的臉色,並做出合乎對方需求的言行舉止,即使跟我的需求違背也是如此。
我獨處的時候有點慌,試圖會去找人陪伴自己。
「接納力指數說明」,將反映出你「目前」的身心狀態,接納力並非永恆不變,你的心情、人生境遇、人際關係等都會隨時影響著我們。接納力是為了讓我們帶著清楚的意識,看見自己現在發生什麼,讓我們可以更積極、主動地提升對自己的接納,無須再耗費大量心力來討厭自己、抗拒命運!
▍正視內在渴望,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
全球最知名的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曾說:「你敢去渴望什麼,生命就會給你什麼。」曾歷經坎坷童年的歐普拉用他的血淚鍛造出這段金玉良言;但更重要的是,必須在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前提之下,才不會苦於追求不適合的目標,進而感到挫折、痛苦。
活得「完整」比活得「完美」更重要,只要能意識到自己是否有順應本性,「活出原廠設定」的與生俱來的特質、愛好與天賦……你將會更遊刃有餘、更安心自在、更身心快樂。
跟著昕理師一起回到你的原廠設定
與身體開啟對話視窗→療癒過去受外在評價的創傷。
NLP迪士尼策略→探索自己的渴望,檢視渴望是否符合自己的原廠設定。
繪製生命走勢圖→回顧人生,將不適合的元素斷捨離。
▍要完全不在乎外界眼光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試著練習 ▍
所有成功的光輝璀璨,都是燃燒著失敗所積累的殘骸。是時候讓我們拿回主導權,當自己人生的主人。全書共18個完整自己的接納練習與1分鐘自我接納力檢測。跟著昕理師一起探索,你將逐漸發現接納的神奇:咬緊牙關的「努力」減少了,放鬆流暢的「投入」增加了;因為你不再需要逼迫自己成為別人期許的你,可以享受於自己真正渴望的生活!
作者簡介:諮商心理師 蘇予昕
宇聯心理治療所心理師/講師
呂旭立文教基金會EAP合作講師
新竹生命線EAPC合作講師
雙語主持人十餘年經歷(各式中/英文活動、記者會)
富邦證券行銷公關五年資歷
從一位主持人、金融業公關,跨入心理領域,
現為企業、政府、大專院校擔任講師,
廣受知名企業、政府機關、大專院校好評盛邀(麥當勞、聯電、資生堂、安侯會計師事務所KPMG等知名企業),
也提供個人及伴侶的深度諮商服務。
喜歡用風趣、易懂又有系統的風格,
讓每一個人都能活出屬於自己的原廠設定!
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諮商心理碩士
國家高等考試諮商心理師執照(諮心字003836號)
作者粉絲頁: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出版社粉絲頁: 方舟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良好人際關係英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3-16 19:00:18【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9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隱喻工作坊】認識自己的獨特,與潛意識做朋友~2020/05/23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165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拖延」是現代人經常會有的困擾,像是工作上該交的預算、該做的簡報,一定要拖到deadline前才會想要動。
再不然就是明明知道該運動、該學英文,也知道這件事情拖久了,對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但是在具體的行為上,老是會拖拖拉拉的不想動,那到底該怎麼辦?
在提供解方之前,我先跟大家分享一個實務的經驗喔!
在美國的加州,有一個執業的心理學家,叫做「尼爾.費歐」博士。他就曾經在加州大學的柏克萊分校,輔導過一群因為「拖延」而沒辦法完成論文的研究生。
他發現喔,平均會花三到十三年才完成論文的人,表面上什麼事情也沒有做;但是其實他們承受了很多的痛苦;而這些痛苦的來源,是因為他們都有一些共同的內在信念。
什麼樣的內在信念呢?這些造成拖延的內在信念總共有四個。第一,覺得自己永遠在工作,為了產出具體的工作進度,讓自己一直保持著忙碌。
第二個,他們為了可以完成論文,取消所有的行程,好讓自己可以不斷的寫作,甚至於連派對、朋友、運動…這些事情都變成「寫完論文之後的事」;這也造成了他們覺得人生「停滯不前」的潛意識。
再來第三個信念,就是覺得自己為了工作犧牲、受到剝奪是應該的。因為工作本來就不會讓人舒服,人都需要受苦才能生產出高品質的工作成果。
而最後第四個,因為他們實際上沒有產出多少成果,就認為啊要是他把時間花在和朋友相處,或者是參與休閒娛樂,這是不對的事。
結果在參與休閒、娛樂活動的時候,內疚感很大啊、心神不寧、很有罪惡感,根本沒有辦法好好的放鬆嘛!
不過比較有趣的是喔,相較這些拖延的研究生,費歐博士反觀那些能夠在兩年之內,就做完研究、寫完論文的人,他們幾乎每天都要跑步啊、游泳啊,或者是跳舞。
每周都會跟朋友共進晚餐,藉此代謝自己的疲勞,保持對論文的動力和興趣,才能每周投入二十幾個小時的時間,進行高品質的寫作,順利完成論文。
也就是說,這些工作效率高、進度良好的研究生,他們把身心的健康,和休閒娛樂視為優先的選擇事項;並且把玩樂這種看似沒有產出的活動,納入論文寫作計畫的一部份,反而創造了他們的高效能!
聽到這裡你會不會覺得很好奇,「刻意玩樂,反而玩出高效率」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邏輯跟道理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人的天性就是「趨樂避苦」啊!
想要玩樂本來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要是你一昧的去打壓它,要自己不玩樂,它的反作用力就會更大。
這也像是喔,我們都經過的那種青少年的叛逆時期。那個時候爸爸、媽媽要你不要抽煙、不要談戀愛,有用嗎?
是不是大人越叫你「不要做」的那件事情啊,反而會讓你越想要去做、越想要去試試看呢?
這也是心理學裡,常常說的~「不要想白熊」這樣的效應,你越要一個人「不要想白熊」,他只會滿頭滿腦的都是白熊在亂跑啊!
既然知道了「凡抗拒的,必強大」,越是讓自己不要想玩樂,只會卡在原地,讓自己越來越拖延。
那倒不如好好的正視它、好好的去正視「想要玩樂」這樣的心理狀態,把它納進工作裡面,成為工作的一部份!
除此之外呢,尼爾.費歐博士在研究「成功者的行為模式」的時候,更發現要達成良好的工作品質,盡可能減少拖延行為,那麼「不帶罪惡感的玩樂」更是必要中的必要啊!
但是事實上,「不帶罪惡感的玩樂」是個很矛盾的道理!怎麼說呢?假如你即將面對一項重要的工作,以一般人的直覺來講,可能會排除外務,刻意閉關一陣子來進行準備。
而「不帶罪惡感的玩樂」卻違反直覺的強調,在進行重要的工作的時候,為了達到更好的品質、更高的生產力。
那就不能阻止自己享受生活,反而要有意識的、刻意的安排娛樂和放鬆,容許自己玩耍,才能更有生產力。
其實有很多優化個人表現、管理個人壓力這些的實驗,都證實了這件事啊!
因為有意識的安排放鬆、玩樂、跟人交流,會安撫人們更深層的一種生存焦慮。
這是什麼樣的「生存焦慮」呢?那就是害怕失去「跟人的連結」。也就是說喔,只要你了解在進行重要的工作的過程裡面,持續的安排時間和朋友相處、運動、休閒。
你就能夠在面對工作的時候,減少這種恐懼感,有意識的投入休閒娛樂,反而能夠幫自己重新充電,再次激發動力、活力還有你的創造力!
總結來看,人們會拖延的原因很多,而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啊,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會擔心開始工作就沒有時間玩樂。
或者是認定工作會奪走休閒娛樂和生命的美好,所以乾脆喔死撐著、會做很多事情,但是就是不好好的投入工作。
而「有意識的安排玩樂」這個策略,就是要你把運動、社交這些活動,納入每週的計畫;如此呢「沒有時間休息」的這樣的想法,它不僅不會存在,還能夠給你內在更大的動力。
總而言之呢,把「玩樂」跟「工作」視為同樣重要的事情,是個很有效能夠克服拖延的好方法。
所以呢,如果你接下來有一個重要的計畫,除了「代辦事項」跟「進度管控」之外,請你務必把「休閒跟玩耍」也安排進去,因為只有能享受生活的人,才能夠盡力的工作!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YouTube的朋友記得訂閱旁邊的小鈴鐺也要按下去。
而Podcast的朋友呢,請記得喔除了訂閱我們之外,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我們都需要你用最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談到這個主題「拖延」;我有一門線上課程,叫做【時間駕訓班】。
這一門課程,會幫助你回到我們心智運作的核心,來幫助自己調整自己的內在跟外在的狀態,幫助你達成效率的最佳化。
那當然了,除了內在狀態與外在狀態的調整之外,【時間駕訓班】也會帶給你很具體、很實用的安排、管控自己時間,讓自己效率最佳化的具體作法。
這一門課呢,從推出到現在已經受到很多朋友的歡迎喔,期待你的加入,希望我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那麼今天我們就聊到這邊了,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
良好人際關係英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06-29 19:00:00【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07/25(三) 或 08/02(四)19:30
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241
【8/30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7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7/07(六)或 8/12(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最近又到了畢業季,也就意味著求職季也來臨了。所以呢很多人喔,就會想要學一些求職的撇步,可是呢,在現代這個時代,大家強調個性化、個人化的時代裡,有時候一些撇步喔,聽起來有一點點老生常談喔。
所以呢,對於一些新生代的朋友,就會覺得很八股,或者是很過時,特別像是老一輩的人,可能都會提醒年輕朋友說「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這樣的說法可能聽在那些嘻哈世代的耳朵裡面,就會覺得這是什麼鬼啊!
那當然從我的角度來說,其實我也要先跟你說,我也是贊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的,可是如果我還是用老一輩的那個方式,跟你叨唸的話,那我就覺得你可以關上這一段錄音了,因為一點意義都沒有。
我今天要跟你分享的就不是那些叨唸,而是一些有憑有據的心理學實驗,在卡羅萊那海岸大學的心理學家,他們做過一項「肢體語言,是怎麼樣影響一個人領導認知」的研究。
在研究裡面呢,受試者被指派以開放端正的坐姿坐著,或者是另外一組人鬆鬆垮垮的坐著。那保持端正跟保持鬆垮的坐姿,只維持一分鐘就夠了,然後接下研究者就問這兩組人,問他們是否想要加入一項團隊任務,並且觀察他們在加入團隊的時候,選擇的座位會坐哪一邊。
這時候結果發生了,那些坐好、端坐的人,他們總是會選擇去做到那個比較接近桌首的位置,也就是說比較靠近領導人的位置;而坐的鬆鬆垮垮的人,則會避免去接近桌首的位置。
研究者發現了這個部分之後,他的結論就是,在重要的面試、會議、任務,或者決定之前,其實維持直端正的姿勢,會加強個人領導力的自我感知,甚至於呢,後續的研究更細微的發現,像日本的研究者,他們就發現坐姿良好的血統,在寫作方面的能力上面,他們的表現比其他的同學更有效率,良好的坐姿會增進我們提振精神的感受。
整體來說會讓我們做起事來更輕鬆,所以你聽到這裡,當有人在告訴你「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的時候,你還覺得是老生常談嗎?或許你有絕對的權力可以選擇,你的生命可以怎麼展現,包含你的肢體。
但是當你要面臨到別人給你機會,或者是別人要跟你合作的時候,那這一份「任性」是不是可以先把它放在一邊呢?因為可能在這樣的場合底下,真正的關鍵在於你是否讓人覺得值得信任、可靠,這也會影響你的生命,是否能夠透過跟他人協作得到圓滿。
如同我經常跟我的學生分享的一樣,其實改變人生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或許可以先從「改變自己的姿勢」開始。我是凱宇,跟你做分享。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另外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8月30號開課的『人際回應力』課程,我想這一門課會在你怎麼跟他人連結、互動上,有很大的幫助,期待我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良好人際關係英文 在 早安財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在家好讀,書單 ≣
●疫情結束後,我要為自己辦一場「轉變儀式」
疫情的結束,將是你我重生的起點。
若你正好在疫情中畢業,若你疫情後要換工作、創業、結婚、出國,或是打算在疫情後展開任何新計畫,強力推薦你趁著疫情在家期間,讀一讀這本書。
你將會發現,媒體上熱中討論的景氣起伏、天災人禍,都只是數十億人每天都在經歷的「外在改變」。許多常被人們掛在嘴上的所謂「人生大事」──畢業、結婚、生小孩、換工作、升遷、退休......,也同樣只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外在改變」。
而你我人生過得好不好、開不開心,看似與這些「外在」的「改變」(change) 有關,但其實關係不大。
重要的,是要看我們遇到外在改變時,「內在」有沒有跟著「轉變」(transition)。
世界上有很多人不快樂,大家都有很多理由,但作者威廉‧布瑞奇發現,真正原因都不是口頭上說的那些,實際上若仔細探究下去,會發現多與自己「不放手」有關。
例如一位新手媽媽,明明覺得小baby如天使般降臨,生活增添甜蜜,但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就是難以自拔地天天在憂鬱中度過。why? 因為心裡還在眷戀沒小孩時的輕鬆自在。
有個退休族明明已經不缺錢,可以天天遊山玩水,結果卻罹患了恐慌症,天天靠藥物助眠。why? 同樣是無法忘懷有職務、感覺被重視的昨日。
還有一位剛升官不久的主管,同樣因為不快樂而跑來向作者求助。雖然加了薪、頭銜更響亮,但老覺得工作壓力太大,同事感情變了,職場關係緊張。Why? 因為他仍然留戀著升官前熟悉的工作內容以及常常獲得掌聲的良好表現,如今得學習當主管,變成要為別人(部屬)鼓掌的角色,不再是享受掌聲的那個人。
總之,明明好事一樁,卻因為捨不得對自己的過去「放手」,而搞死自己。痛苦的不是活著,而是我們不願成長。
不願成長的人,畢業後會帶著學生時代的心態踏入社會。計畫結婚時會帶著單身的習慣,與另一個人共組家庭。生了小孩之後,將會因為對自在生活的依戀而把孩子當出氣筒。跳槽時,會帶著前一份工作的包袱到下一份工作。升遷後,會帶著部屬的心情當主管。熟年後,會帶著對職場光環的眷戀邁入退休。然後,這種人可能會發現自己常常不開心,動輒這個不爽,那個不滿,輕則在挫敗中沮喪,重則一步步掉入憂鬱谷底。
放手、成長為什麼如此困難?
因為我們習慣透過環境來定義自己。作者說,我們對自己的判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在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處的人際關係,以至於明明生活環境變了,實際上的行為仍在不知不覺中,緊抓著過去的生活節奏。「大家都在恭喜我開始新的人生,」一位學員說:「而我卻在懊惱過去的時光不再。」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古老部落,會為不同的人生階段舉行儀式(例如成年禮),只是這些儀式如今被很多現代人視為迷信。
不,這些儀式看似不科學,其實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幫助當事人「清除過去記憶」,從今以後要時時提醒自己:別賴在過去,該成長,該「轉變」了。
布瑞奇的研究發現,我們年輕時從父母身邊脫離、開始獨立生活那一刻的心理狀態,會影響接下來我們處理外在改變的行為模式。如果我們很幸運的在人生起步階段,就體驗到轉變的滋味,日後在不同階段遭遇改變時,也比較容易提醒自己放下過去、敞開雙臂迎向未來。反之,如果在這個階段沒做好心理準備、帶著怨懟心情走進人生新階段,那麼在接下來的路途上,很容易複製同樣的行為模式,一輩子惡性循環。
《轉變之書》首版完成於一九八○年代,先後經歷兩度修訂。出版以來,蘇珊經歷了重病、喪夫之痛,也目睹了世界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災難。最新英文版於去年推出,增加了作者妻子兼事業夥伴蘇珊‧布瑞奇撰寫的「小提醒」、「練習曲」與「後記」,還有好友兼暢銷作家史戴尼爾的推薦文。
多年來,威廉與蘇珊也將這套轉變理論導入企業管理,輔導企業因應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困惑。舉例來說,科技推陳出新,如何避免在懷舊心態中故步自封? 「今天世界變化之快,」 蘇珊說:「讓許多曾經被奉為典範的組織顯得過時了。」經營環境的變化──市場漲跌、職場冷暖等等──布瑞奇指出,都是兵家常事。
重點是:當確定環境已經改變,企業有沒有跟著「轉變」的決心。身為經營者,要不要跳出原本的舒適圈(或不舒適圈)?要不要認真探索新的生意機會?他們的研究發現,那些緬懷於自己過去成功經驗的經營者,往往會錯失接軌未來的商機。
「我們面臨的改變之劇烈,是史無前例的。破壞性的改變通常來得又快又猛,影響的人也更多,讓整個社會瀰漫著不確定感與恐懼。」蘇珊在本書後記中寫道:「但人生的真諦,就在轉變之中。在轉變中,人生有希望、有創造力、有洞見、有無窮的機會,是人生大改造、人生重啟的關鍵。」
「當我們成功擺脫了過去所依戀及執著的事物,跟隨生命的邀請向新能量與新目標打開時,我們的人生也將展開新頁。」
疫情中,共勉吧。
📚延伸閱讀
。這輩子,只能這樣嗎?(肯尼斯‧克利斯汀,2017)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2020)
。兩個餌只釣一條魚(平裝版):許文龍經典人生語錄(林佳龍,2021)
良好人際關係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居家防疫。停課不停學書單】
12歲之前一定要學系列
👉開箱文:https://reurl.cc/O07e4g
整天上網課,
真的挺累人的。
現在覺得實體書好珍貴~
翻起來感覺特別真實。
我覺得孩子還是更愛實體書。
這套書推薦給中高年級的孩子閱讀
《12歲之前一定要學:①表達技巧&溝通能力》
《12歲之前一定要學:②珍惜自己&人際關係》
《12歲之前一定要學:③整理收納&良好習慣》
《12歲之前一定要學:④訂定計畫&時間管理》
每個主題都超級實用且生活化,
圖文搭配讓孩子可以輕鬆閱讀。
前幾天Rubee花了一個小時左右看完了
《12歲之前一定要學:④訂定計畫&時間管理》
可見孩子是想要學習時間管理的呀~
如果對於主題沒興趣
應該也很難自己坐在那把書看完吧!
不只有學科重要
其實很多學校沒教的能力更重要
當然孩子不可能看完書就學會了
但是總是一個開始
至少會建立一些基本又實用的概念
每冊最後還附有《打造共學家庭的家長手冊》
幫助家長可以快速理解該主題想要帶給孩子的重要觀念。
___________________
▌團購資訊
團購期間:2021/5/24-6/13
團購連結:https://reurl.cc/Q71zQ5
完整書單開箱:https://reurl.cc/ogzq0V
▌獨家優惠
• 單書:單本7折、三本以上68折
• 套書:66折
• 消費滿$1500 輸入 #優惠代號『RUBEE2021』再折150元
❗特別注意❗
專屬優惠只會給參與 Rubee 小紅寶書團的大家,
所以一定要「在團購賣場首頁上點按購物車圖示」
把要買的書加入購物車,才能享優惠
▌獨家贈品
贈品A 訂單滿1500元 送日本妖怪手錶迷你積木 (價值399元)
贈品B 訂單滿3000元 送精品咖啡禮盒+Q版動物提袋杯墊組 (價值900元)
▌#加碼抽獎活動
只要訂單滿3000元
在此貼文下留言訂單截圖
並公開分享
就有機會可以抽
『The Small Big台灣特有種套書(全四冊)』價值$1280
接下來每週都會公告抽獎活動的套書
連續三週共三套!
可以重複參加喔~
____________
【團購預告】:https://reurl.cc/pmAEqa
【Rubee 親子共讀】社團:https://reurl.cc/py5QyQ
【小學生愛看英文書】社團:https://reurl.cc/0D053l
【Rubee 嚴選好物】社團:https://reurl.cc/5qO0oq
【Telegram】:https://t.me/rubeelittle
良好人際關係英文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認真聽】怎麼辦,我覺得我不配 | 我就爛啊 | #其實我們都自卑 | 阿德勒觀點 // 李長潔 😥
.
繼上次的「#厭世作為一種態度」為自我療癒的一集後,今天,應該算是自我揭露與剖析的一集(羞恥 + 邊錄邊發抖),再次送給我們這些每天都有重重的打擊與滿滿的愧疚感的魯蛇。在「厭世」的討論中我們談到,厭世其實是一種「處世」,可以用自嘲來抵抗全世界的不公平。那這次我們就,再次追根究底,除了詩意的反諷主義外,到底我們的心靈怎麼了?為何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做得不對?又該如何修身自持呢?
.
其實我自己也不是心理學領域專家,更非阿德勒(Alfred Adler)的粉絲,但本集透過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從內心真實的人性面,一步步面對自己的「自卑」與「脆弱」,坦承「比較」帶來的「煩惱」。阿德勒的一句話:「#所有的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深深地打擊、打動、打中著我的內心,久久不能自己。而他提出的共融感(Gemeinschaftsgefuhl),與其衍伸出來的社會公平的理想,也讓我深思良久。所以,今天我們透過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的概念,剖析自我,並思考在社群媒體的情感轉向下,個人情感如何被媒介化,又該如何貞定自我、安身立命。
.
📌 #本集的內容有
.
▶ 我就爛,我每天都爛到爆
▶ 你是哪一種冒牌者
▶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 幸與不幸:兩種過度的自卑情結
▶ 自卑做為人生的動力
▶ 社群媒體中的自我與扭曲之鏡
▶ 我就魯啊,甚麼是成功
▶ 脆弱就是勇氣
▶ 滿滿的一碗雞湯喝到飽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mlqfv8882zv0876q2j30cnh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__8VGQ_ZC7lYCinyDv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0zGaAufMlfHyY6sUXXMaZR?si=gH9uDnNxSVukMRWWwQCpgA&utm_source=copy-link
.
📢 #apple 聽這裡: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p-42-%E6%80%8E%E9%BA%BC%E8%BE%A6-%E6%88%91%E8%A6%BA%E5%BE%97%E6%88%91%E4%B8%8D%E9%85%8D-%E6%88%91%E5%B0%B1%E7%88%9B%E5%95%8A-%E5%85%B6%E5%AF%A6%E6%88%91%E5%80%91%E9%83%BD%E8%87%AA%E5%8D%91-%E6%9D%8E%E9%95%B7%E6%BD%94/id1516956557?i=1000514055714
.
///// 完整論述 /////
.
.
▓ #我就爛啊
.
我的line大頭貼,是用「我就爛」的梗圖,自介是廢。一方面是厭世的自嘲,但也是一種真實心境脈絡的反映。前幾週發生一些事情,讓我又更深深地感受到,身為「兼任下流」(美其名是斜槓人生)的自卑感。說真的,那是濃濃的自卑,我每天都在經驗著,隨時有可能被社會體制忽視、排除、淘汰的焦慮與威脅。研究不足、SSCI不夠、沒上過班、沒出國過水一下、不會程式設計、不能蓋3D、教學經驗不夠好、不能用英文上課,以上的弱點可以逐一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簡言之,我就爛。但我到底爛不爛?我真的努力不夠嗎?是我每天都在捫心自問的問題。
.
▓ #5種冒牌者,你是哪一種?
.
1978年,Pauline Clance提出「#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用以指稱,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並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這件事。他們堅信自己的成功並非源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著運氣、良好的時機,或別人誤以為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才導致他們的成功。他們時常通過「#更加勤奮」、「#害怕造假」、「#運用魅力」、「#謙虛」來迴避假冒的懼怕。
.
Valerie Young(2008; 2011)分析了冒牌者症候群的5種常見的類型:完美主義者、專家、天資聰穎之人、強烈個人主義者、工作狂,他們有各自在害怕被認為不夠努力的原因。但事實上,70%的人都曾有冒牌者症候群的發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存在的惱人情緒(Sakulku, 2011)。
.
▓ #佛洛伊德與阿德勒的決裂
.
這種對自卑情感的描繪,可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詮釋。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現代自我心理學的創始人,與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榮格(Carl Gustav Jung)並列為二十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山頭。有趣的是,阿德勒與榮格都是弗洛伊德的得意弟子,對精神分析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後來他們都因為在理論上與弗洛伊德意見不同,而先後與弗洛伊德決裂了。
.
榮格與佛洛伊德的決裂,大家在電影《危險療程》(A Most Dangerous Method, 2011)中可見其風雲。基本上就是,榮格不認為「性」就是人的全部,而有一種更普遍的生命經驗—集體無意識。而後發展出「榮格精神分析學派」。阿德勒則是因為否定了佛洛伊德的創傷假設,人格的決定並非在「過去所發生的事情」,而是在「#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強調自我生命的作用,並且認為「自卑」(inferiority)遠比「性」來的更具分析性。撰寫《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後來發展成「個體心理學派」。
.
▓ #朝向共同體關係
.
相較於佛洛伊德的生理取向、元素論的、客觀的驅力心理學,阿德勒發展出一種社會取向、主觀知覺、整體觀的個體心理學。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認為,我必須要將人放在一個實際的生活型態中,才可以獲得對人的理解與解釋。因此,所有的人生問題,包含驅力滿足,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所有的價值問題,都是社會問題。然而,人要社會化的健全完滿,並非以壓抑作為代價(佛洛伊德的概念),而是慢慢透過「#社會感」(social feeling)、「#社會情懷」(social interest)的持修而建構起來。不過,阿德勒這裡用的原文是「Gemeinschaftsgefuhl」,在Ferdinand Tönnies對社會與共同體的區分當中,阿德勒說的應該是對共同體(community)的情感、聯繫以及歸屬。而這個對共同體所懷抱的目標,是一種虛構的、未來式的無限關懷,唯有這個目的性的關懷,才能讓個體獲得更美好、統合的人生。
.
這個目標地朝向,依靠「#創造力」來達成。創造力就如同「心靈」(soul),提供了行動的獨特性與自我的一致性,最終形成一種生命風格,這個生命風格可以用來解釋往後種種的生命行動與詮釋,也可以被補強、修正、改善。而創造力朝向目標,目標則又指引創造力,交互展開影響,配合得好,就會透過創造力不斷克服,邁向完滿發展,配合得不好,則削弱創造世界的力量,停留在原地。
.
▓ #被討厭的勇氣
.
如上述,阿德勒認為如果我們創造力受阻,主要會表現在自卑感與社會情懷缺乏。自卑是一種人類的普遍情感,可能是焦慮、適應不良、無法達成等負面脆弱,而唯有透過自卑,人才有追求超越的可能。這聽起來就有一種存在主義的感覺。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期待從一個相對不利的狀態,進而去追求一個更美好的生活。
.
在我們無法接納與超越自卑的同時候,會衍伸出兩種過度狀態,一種是過度炫耀優越,透過「我就爛」到「我就讚」的想法轉變,來迴避自卑的狀態。另一種則是過度自卑,停留在更強烈的自我否定中,也可以作為迴避自卑的方式。當然,這兩種狀態都很常見,或許,那是人性的一部分。在更多時後,我們會漸漸地期待與執行,逐步克服自卑的條件或想法,以達到更美好的自己,回歸到人生的主要議題上,例如愛情、友誼、工作等。
.
▓ #社群媒體中的比較競爭
.
社群媒體將眾人快速脫離時空,集結一起,我們的人生上線(on-line),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新形態的人群聚集樣貌成形。我們一天可能有超過4小時都在社群媒體上,我自己幾乎8個小時。也就是說,我們活在一個具有社群媒體特質生活中。
.
互動、互文、視覺化、即時、無所不在的新媒體特質,一方面讓人際關係更自由,自我表達更暢達,另一方面卻也形成一種無止境的市場競爭。英國公共衛生皇家協會於2017年根據1500位青年(18-24歲)的調查數據發現,Instagram這個以「視覺」為導向的社交媒體,而相片堆砌出的社交世界,極其重視相貌、裝扮、行頭、奢侈品,等生活表層的東西;這種直接、淺薄、表象的社交,更容易引發年輕人的自卑與焦慮。
.
▓ #扭曲的鏡子
.
社群媒體的媒介邏輯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自我認同與社交習慣,社群媒體讓人在虛實交錯、真假難分的平行時空中,營造出一個看似積極的世界;我們可以塑造自己想呈現的形象,得到讚美與回饋,產生愉悅的感覺。但正如《反正我很閒》辯證著,你沒上線,究代表你不存在(?)而這個自我建構的自由,到底自不自由。
.
康庭瑜(2019)討論了這個問題,她對女性IG使用者進行訪談,試圖了解IG上的我們究竟是不是真的我們,或是,我們是否可以真的獲得「我是我」的認同感。年輕女性在IG上用更加性感的姿態,表達自己的身體自由,模糊了「超性感(hypersexualized)的名流身體」和「日常生活中的大眾女體」之間的界線;此外,女孩們透過自拍獲得自信、愉悅與同儕認同,很常是無償自願的。
.
康庭瑜問到,這算是一種「賦權」嗎?其中提到兩種後女性主義的自我形象再現觀點,一種是自主的身體性感化,以反擊男性凝視;另一種則是透過形象塑造專家的介入,重新打造自己的身體。這都強調著「#女人可以」(the can-do woman)的態度。在社群媒體的自拍上,不同的平台表現出不同的人際關係,也有不一樣的自我展現。
.
康庭瑜找到一種辯證式的觀點,存在於我們的社群媒體自拍中,「大眾的性感/我的性感」、「男性的性感/女性的性感」、「身體的物質性/身體化的氣質」、「霸權的性感/反抗的性感」。其中的反抗,雖說是一種在台灣男性凝視下的賦權,卻投入了另一個西方凝視的殖民觀點之中。所以,我們看起來過得好嗎?
.
▓ #華人的成功意識形態
.
從康庭瑜的辯證中可以理解一件事,先不管賦權與否,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協商。與他人的眼光協商。可能她的關心是「審美」,我的關心是「成功」。社群媒體上的顯現,也很常被拿來當作是自我實現(成就)的評斷與自我評斷。同樣的,我們一方面在台灣人的成就價值中,可能同時也欽羨西方的成就判斷。
.
高旭繁(2013)整理了建構華人幸福的來源,包含「自尊的滿足」、「家庭、朋友等人際關係的和諧」、「對金錢的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對生活的樂天知命」、「過得比他人好」、「對自我的控制與實現」、「短暫的快樂」、「對健康的需求」,與西方對個人情感表達、人際關係的展現的強調相異,台灣人較強調「內在」與「合群」,隱含「內聖外王」的意義。
.
簡單來看,幸福、成就的判斷上,台灣人對被群體認同「#努力工作」為重要的依據;然後,我們的成就歸因,除了對家人外,大都會表示謙虛,將最後的成就歸功給「運氣」、「貴人」,一方面不帶給他人壓力,另方面則產生報恩的連結想像,以獲得更多的機會(韓貴香,2010)。不知道滑坡到哪裡了,總之,就覺得在社群媒體裡的自我與他人協商,又想要個人表態,又要顧慮他人觀感,真的是蠻累人的。
.
▓ #回到自我的認同與肯定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智能社會:進退兩難》,該片用一種警告的意味,說明著我們人際關係的媒介化。人們的日常生活深深受到社群媒體邏輯的影響,資訊傳遞與接收的慾望,形成了一種被視覺化、感官化、表面化的比較、競爭,進而感到狂喜、興奮、失落、焦慮,範疇當然包含了前述的「外表」、「成就」等。在數位時代,有許多自我認同、人際關係上的焦慮,都來自社群媒體,當然,社群媒體上互動的重要性,已然不須多言,只是那種情感、情緒的自持就更加重要了。
.
回到阿德勒。阿德勒認為人在出生之後,就會從各個環境中找到自己適切的位置,並從個人的內在中,找到對某一團體的歸屬感,最後自願地對「#群體做出無私奉獻」,而這正是社群情懷的核心精神。但,其實我們不應該太在意尋求他人的認同,而是在一個社群價值下,追尋對自我的肯定與認同。這個非常個人化的修練軌跡,並不是很容易,但可以試著每天朝向目標逐步做一點點改變。
.
▓ #我們該怎麼做
.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把《自卑與超越》、《被討厭的勇氣》當作心靈雞湯文,這次為了解釋、解決自己的心情,細心地進入到個體心理學的境地裡,才慢慢懂得阿德勒的真正想法,充滿了人性關懷。或許我沒有真的如此贊成阿德勒的論墊,也不一定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但希望可以提供你我一些對自己更好的想法。
.
我認為,阿德勒的社會情懷、社群感、共融感,可以當作一是一個中心價值,也就是無比較的社會公平。但若說真的可以做的是,承認自己有這些想法,並用正確的眼光看待它們。我們可以單純觀察這些想法,不去處理它們。然後慢慢去面對,甚至與這些令人感到脆弱的想法共處。
.
然後重建思考路徑,相信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卑的細微之處,並且試著懷抱勇氣(courage)。勇氣並非勇敢,社會學家Brené Brown(2012)在《脆弱的力量》中區分,勇敢是應付困境的能力,勇氣則是全心全意面對自己的恐懼,接納自卑脆弱的心境。她的脆弱研究裡發現,勇氣與脆弱總是共存的,那些自卑感反而就是讓我們可以成為我們的道路。
.
我們可以偶爾會覺得自己就是很爛,充滿挫折,但脆弱不等於懦弱,勇氣允許自己脆弱,也讓我們看到真正的自己。
|
📂 #參考文獻:
.
1. Clance, P. R., & Imes, S. A. (1978).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in high achieving women: Dynamic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15(3), 241.
2. Young, V. (2008). The Impostor Syndrome. Finding a Name for the Feelings. Overcoming the Impostor Syndrome.
3. Young, V. (2011). The secret thoughts of successful women: Why capable people suffer from the impostor syndrome and how to thrive in spite of it. Currency.
4. Sakulku, J. (2011).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The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6(1), 75-97.
5. Brown, B. (2012).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Teachings on Authenticity, Connection and.
6. Stein, H. T. (2013). Classical Adlerian Depth Psychotherapy. Theory & Practice: A Socratic approach to democratic living, 1-297.
7. 陳美姿, & 周麗端. (2020). 望子成龍女成鳳? 教養信念在社經地位與家庭學習環境間的中介效果. 教育心理學報, 52(2), 365-388.
8. 韓貴香. (2010). 華人對成就的入際歸因方式與動機之分析研究.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22(1), 41-76.
9. 康庭瑜. (2019). 賦權及其極限? 後女性主義, 社群媒體與自拍. 新聞學研究, (141), 1-38.
10. 張瑋庭. (2018). 用阿德勒心理學觀點談人際關係-以網路社群軟體 [Instagram] 為例. 諮商與輔導, (391), 49-52.
|
#結果新麥超容易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