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致詞參考稿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致詞參考稿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致詞參考稿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致詞參考稿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李登輝(Lee Teng-hui),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出席「財訊年度影響力論壇」致詞參考稿 從日本經驗看台灣的未來 二○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主辦單位財訊謝金河社長、濱田宏一教授、各位財經界領袖,各位女士、先生,各位貴賓,大家晚安! 很高興財訊邀請登○參加今晚的「財訊年度競爭力論壇」,讓我有機會跟濱田教授以及在座各位貴賓交流,一同關心台灣的經...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打開CC字幕 #各種敏感的一週 #哈秋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

  • 致詞參考稿 在 李登輝(Lee Teng-hu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4-11-25 19:46:56
    有 358 人按讚


    出席「財訊年度影響力論壇」致詞參考稿
    從日本經驗看台灣的未來
    二○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主辦單位財訊謝金河社長、濱田宏一教授、各位財經界領袖,各位女士、先生,各位貴賓,大家晚安!
    很高興財訊邀請登○參加今晚的「財訊年度競爭力論壇」,讓我有機會跟濱田教授以及在座各位貴賓交流,一同關心台灣的經濟發展。今晚主辦單位請我以「從日本經驗看台灣的未來」為題演說,在此,登○提供一些意見讓大家參考。
    我今晚的演講主要分成三大部分,第壹是探討安倍經濟學對台灣的啟示,第貳是談強化台日經貿關係的必要性,第參要談政治的改革,因為政治及政策不安定,甚至領導人的無能,都會造成經濟不振的重要原因。
    壹、日本的政策經驗啟示
    日本安倍首相於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就任後,採取大膽的貨幣寬鬆政策、靈活的財政政策,以及促進民間投資的成長戰略,尋求日本經濟從失落的二十年脫困的歷史定位,即一般所稱的「安倍經濟學」或「安倍三支箭」。
    首先,我們來看日本貨幣寬鬆的政策,QE式寬鬆的貨幣政策在美國和日本都可能提高國內需求並促使貨幣貶值,因而不只立即提振景氣,同時也可使企業更有能力投資和發展新產品。但這在台灣是否可行?台灣有沒有必要檢討目前的貨幣政策?值得大家探討。經濟理論雖然是共通的,但各國的經濟體質條件並不相同,經濟政策的擬定更應該講求臨床性,配合各國的實際情形來設計。
    台灣國家規模比日本小,而且目前資金呈現過剩狀態,銀行有鉅額的濫頭寸無法放款出去,政府若勉強擴張貨幣和信用,大批資金將流向不動產等投機市場而造成泡沫經濟,或者流向國外投資,甚至購買外國不恰當的資產,如某些不值那麼高價的TDR。所以比起寬鬆的貨幣政策,更該做的是設法把過剩的儲蓄資金媒介給有潛力的新產業和新企業家,以創造新的國際競爭力和新的就業機會。但政府、證券市場、以及很多金融業這幾年主要的努力,卻是以國際化為名,錯誤地努力把本國資金媒介給外國而非本國產業。
    其次,我們來看匯率問題。以往日圓升值過多很可能是日本近二十年經濟不振的重要原因之一,二○○八年金融海嘯時韓圜相對於新台幣的大幅貶值,也是近年台灣產業和經濟相對不振的原因之一。
    由於台灣經濟高度依賴進出口,適度的貶值有利於台灣的出口,但應該注意的是貶值勢必造成物價上漲。台灣很多產業大量使用進口原料零組件,而其附加價值率偏低,因此需要大幅貶值才能有效提高其競爭力,而這將造成難以接受的大幅物價上漲。而且台灣有些產業為外國企業代工而受其控制,以致沒有自己決定價格的能力,如果新台幣貶值這些產品也可能被買方殺價而難以顯著提高其獲利能力。所以台幣要在什麼價位對台灣比較有利,才能增加台灣的競爭力,這是我們可以去求取機會但也要謹慎的地方。
    新台幣的匯率應該要讓那些已努力在台灣產業升級的既有產業,維持合理的競爭力為目標,避免任意升值而使它們被外國競爭者打垮,但也無需藉由大幅貶值來全面提升產業的競爭力。
    第三是關於財政政策。目前國際上有些學者專家及國際機構鼓吹各先進國家擴大財政支出以提振經濟。但由日本的經驗來看,財政政策只能用做短期提振景氣,並不易有效提升長期的經濟潛力和競爭力。台灣的政府負債也已經很高,如果鉅額的赤字預算不能用於改善產業發展環境,對於改善經濟的長期發展能力幫助就不大。長期而言國家的競爭力和發展動力還是決定於其產業的競爭力和發展。所以台灣和日本都應該更致力於產業發展這個實質面的發展,才能得到長期真正的經濟成長。
    以上是從安倍經濟學的日本經驗中,台灣可以得到啟示及檢討的地方。而我們更關心的是台日經貿如何求取更密切的夥伴關係,達到對雙方有利的合作模式。
    貳、強化台日經貿關係的思維
    從台日友好以及有著長年經濟合作的經驗,我們應該更強化台日經貿的合作關係。由於結構改變需要時間來推動,而按照「比較利益」法則來拓展雙邊經貿關係應是最基本的原則,因此在提升台日經貿關係上,下列幾點應該加以思考:
    一、瞭解日本企業的立場
    首先,根據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BIC)二○一二年的海外直接投資調查,近二十年來,中國一直是日本企業可望前去投資的首選國家,其市場廣大、產品供應鏈完備和產業群聚等為主要理由,但在二○一三年則掉落到第四位,其主要原因為中國的勞動成本上升和經濟成長減緩,至於台灣自二○一二年以來,則由第十位退居到第十四位,甚至被緬甸所超越。此外兩岸ECFA雖是一個很好的誘因,但並非「日資」投資台灣的主要考慮。
    再者,日本對外直接投資是日本企業全球化和事業在地化的海外產銷策略,日本海外淨直接投資自二○一三年迄二○一四年前半年,每季仍然淨流出約二至三兆日圓,並不受此波日幣貶值而縮小對外投資規模,因此,台灣仍須繼續爭取日本企業來台投資。另外,日幣貶值但台灣日系產品價格呈下降僵固性的現象之主要原因有:貶值初期不盲從調降、日本進口和出口物價雙漲、台灣日系產品來自日本企業的海外生產、以及相關產品之台日企業雙方的寡佔市場型態等。
    二、建構台灣的經貿策略
    首先,台灣對中國和日本的經貿關係應有「量質」平衡發展的策略,經濟發展有規模上「量」的擴大和技術上「質」的提升這二種動力,前者可增加對成長的新興國家,如對中國的出口和投資,後者則增加對先進國家,如對日本的技術財貨的進口和引進技術相關投資。日本工業基礎雄厚,即使經濟失落二十年,仍然在很多技術領域,居世界領先地位,國內相關政府單位和經貿拓展團體,宜密切注意這方面的對日招商成效。
    三、促進企業與金融的結合
    金融往來首重信用,其對企業支援的程度,某方面顯示該企業的價值。台日間的企業合作,若能有更多雙方金融業的共同參與,必能深化雙方合作的互信基礎,有助提高雙方貿易投資比重。惟台日銀行業與對方企業的往來程度,向來並不很熱絡。例如,在台灣的日系銀行的往來對象大多集中於台灣的日系企業和個人,而在日本的台資銀行的往來對象也大都侷限在日台僑或華僑企業和個人。因此,雙方市場的開放和彼此銀行的金融服務深耕在地,例如,積極參與對方市場的企業聯貨,應有助台日企業和金融的結合。
    四、發展台灣主體性的優勢產業
    由於台灣對中國經貿的依存度居高不下,不時看到對兩岸經貿政策的討論,台灣經濟的未來似乎只繫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外在因素。然而台灣自身的產業發展並非一無是處,只是要用心去發掘,才看得到自己的優勢。一個國家的產業發展策略應依據要素能力及比較優勢的原則,選擇具相對優勢且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來發展,目前台灣的高科技產業、金融服務業及觀光業即符合此原則。台灣在面臨中國強大的成本、市場和資金競爭壓力之際,除應穩健的推動兩岸經貿交流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建立較屬台灣主體性的上述三大潛力產業,積極落實「立足台灣、放眼全球」,以世界為視野的長遠發展規劃,將台灣打造成「東方瑞士」,成為世界矚目的一個亮點。
    然而,我們必須持續「投資台灣」,經濟「立足台灣」方能落實。為發展台灣主體性優勢產業,台灣須在投資環境上繼續改善充實,除維持穩定的國內政經環境外,包括進一步提升投資誘因、強化金融競爭力、支援創投事業、檢討土地取得與租稅的優惠措施,以及提高人力、資金、和商品的跨國移動效率等。如此,則業者不論投資方向為何,投入的資金均能發揮增進產業成長與提升生活水準的效益,企業自然會落地生根、發榮滋長,為台灣經濟帶來永續性的推動力量。而如此的推動方向,也是目前日本安倍第三箭所擬射出的主要方向,台日經貿往來亦可藉此發展出更緊密的關係。
    五、政策支持的必要性
    台日間經貿關係的深化是跨國境的經貿合作,除了關稅議題外,政府在人員、貨品、技術和資金的往來等政策上,應開拓更廣泛的合作空間。上述台日間貿易投資比重的下降,有大部分原因是亞洲鄰國加速運用自己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優勢,使得台灣的對外經貿失去競爭力。因此,宜進一步藉雙方關係的加強作為加入正在洽談中的「泛太平洋經濟伙伴(TPP)」協定,以及洽簽台日雙方「類FTA」的助力。
    參、台灣應啟動第二次民主改革
    最後我想談一下政治。台灣和其他國家有不少人認為,政府或內閣變動頻繁所造成的政治及政策不安定,是日本近年經濟不振的重要原因。不過總統制四年一任的台灣,近年政策品質更讓人民不滿。事實上不管是內閣制或總統制,當政者若未能謙卑傾聽各界意見,不能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政策都會出問題。
    現在的內閣制和總統制都是贏者通吃的制度。有些總統當選之後就自認為可以一意孤行到任滿,人民拿他無可奈何。即使是內閣制也是贏的那組政黨通吃,只要擺平內部的權利分贓,不見得會聽外界的意見。而為了繼續當通吃的贏者,執政者或執政黨在政策上也就可能有些不當或不符合國家全民長期利益的考量。所以我最近提倡要落實地方自治和人民決策權的台灣第二次民主改革,也擬議要召開全民憲政會議。希望台灣和日本的有志之士,也一起努力來研究改善我們的憲法和政治制度,並促使政治領袖更謙卑傾聽各界的意見。
    最後,再次感謝主辦單位謝社長、濱田教授,以及在座各位貴賓共同來關心台灣的經濟發展,讓我們一起努力再創台灣經濟奇蹟!感謝大家,祝福大家平安快樂!感謝!

  • 致詞參考稿 在 李登輝(Lee Teng-hu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4-11-01 16:07:07
    有 297 人按讚


    出席「甲午戰爭‧馬關條約與台灣變局研討會」閉幕致詞參考稿
    二○一四年十一月一日
    各位貴賓、女士、先生,大家午安,大家好!多謝大家利用兩個禮拜六的時間來參加「甲午戰爭、馬關條約與台灣變局研討會」,共同來探討一二○年前台灣的大代誌,也關心現此時台灣的處境與未來展望。
    一、回顧歷史 關心當今
    歷史是人類生活經驗和文化的集合,透過歷史的傳承,咱才會得跟生活的場所產生密切的聯結感,才會認知過去的歷史影響現在,現在也會決定未來,這正是歷史的意義跟價值的所在。歷史事件發生以後,人、事、物的資料就一直減少或者消失,因此要靠歷史學者進行史料保存和研究,這些研究成果透過教育和傳播,會得提升民眾的知識和文化素養,並且加強國民的認同。尤其若是利用重要的歷史紀念時刻,進行歷史的探討和思考,更加了解歷史會得提供咱教訓和參考。
    因為今年剛好是甲午戰爭的一二○週年,所以基金會特別規劃這個主題的研討會。甲午戰爭的結果清帝國戰敗,跟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依照條約規定,台灣、澎湖割讓乎日本,從此改變近代台灣的命運,也影響整個東亞的國際關係。馬關條約使台灣告別傳統封建帝國,成為明治維新後日本的領土。
    日本時代五十年中間,台灣雖然處在殖民地的地位,政治方面有法治無民主,但經濟方面卻是進行全盤近代化建設,新式的教育培養出新的社會階層,新思潮、藝文傳播,展現出文明開化的新局勢。台灣這種「殖民近代化」的發展,跟清帝國以及接續的中華民國相比較,就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戰爭結束,台灣被一個長年戰亂,社會落伍又無法治秩序的「生份的祖國」來接收,沒有經過住民的同意以及正常國際關係的處理,十月二十五日以「光復」的名義,將台灣納入國土,台灣人被「恢復國籍」變成其國民,台灣歷史又淪入另一階段的發展。這次的研討會特別利用十月二十五這天來舉辦,就是要回顧歷史,探討一二○年前的台灣變局,並且思考台灣現在的處境,就是希望可以「以古鑑今」的所在。
    二、多元主題 集思探討
    這次的研討會討論的議題真多,首先是對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史觀的分析。過去歷史的事實無法改變,但是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人對歷史會有其各自的看法和觀點。對這個戰爭、條約和台灣的抗日運動的觀點和解釋,以往大部份是站在清帝國或者是中華民族主義來看,但是我們應該親像我在開幕時所講的,要站在咱台灣這個場所和主體性的角度,來提出咱自己的主體史觀。
    戰爭跟條約等攏是牽涉到國際關係,這場戰爭是由日本引起,日本經過明治維新的近代化改造,開始對外擴張其政治、經濟勢力,南進目標從琉球到台灣,後來演變到太平洋、東南亞,北進則是從朝鮮、滿州,擴大到中國。甲午戰爭是因為日本北進朝鮮而爆發,結果取得台灣,反而是南進的勝利,咱需要去探究日本南進、北進的政治、軍事、外交策略,才會得了解掌握當時的局勢。
    一八九五年日本取得台灣,同時加強對朝鮮的控制,一九一○年進一步以「日韓合邦」名義併吞朝鮮,朝鮮遭受三十五年的殖民統治,同樣是日清戰爭的受害者,這方面咱嘛要同款關心。台灣和韓國攏經歷日本的殖民統治,其統治方式、人民反應、社會變遷等等,攏會得進一步作比較研究。尤其是戰後的韓國,擺脫殖民的命運,真正的光復變成獨立的國家,台灣卻是一直受外來政權體制統治,這也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馬關條約談判過程,清帝國無能力阻擋日本的要求,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等列強,對新興的日本攏各自有各自的應對打算,後來德國、法國、俄國三國介入,使清帝國起家的遼東免得落入日本之手。台灣確定割讓乎日本後,在台灣的部分清朝官員及士紳成立「台灣民主國」作為拖延的對策,但是台灣民主國的組成空有名稱,其理念、組織、制度等攏不符合現代的民主共和體制,民眾嘛無了解無法度支持,對國際情勢嘛無法度掌握,最後落得「鬧場式」的結局。
    一八九五年台灣割讓乎日本,這不只是改朝換代,更且是要換不同款的國家來統治,面臨這麼大的衝擊,一般民眾不知要如何反應,清帝國官員逃離台灣,軍隊變成亂兵匪賊,對新統治者日本一無所知,又擱有遭逢變亂的驚惶,是要「乎誰管攏同款」的順從,還是要保鄉護土起來反抗,所以對割讓後台灣的社會狀況需要了解,才會得更加接近當時的歷史實像。
    三、個人到集體歷史
    登○生長在日本統治時代,也曾到殖民本國接受教育,所以對這次的研討會主題有更深刻的體會。雖然我的學術專業在農業經濟,但是對歷史猶原有真深的興趣,我讀日本歷史來了解日本如何從傳統轉變為近代化國家,也從當中學習治國與處事之道。透過讀中國歷史冊,來認識中華文化,並且思考中華文化要如何在台灣轉化為新的文化樣態。其實早年我所作的台灣農工資本之間流通的研究,也是帶有經濟史、社會史的性質。另外西洋歷史的知識,乎我更加理解歐洲哲學、宗教以及欣賞藝術。
    個人深深了解歷史的重要性,自接掌國家大政後,除了重視公文書、檔案的管理,也會將身邊的事務留下了記錄,譬如出版和蔣經國總統往來的筆記,還有相片集,或者是作口述訪問記錄、製作計錄片等,攏是為歷史保留見證。每一個人的個體生命有限,但是累積眾人的生命歷史就可以匯集成集體的歷史,這種歷史感就是建立在命運共同體的基礎上。
    四、掌握歷史的解釋權
    一百二十年前的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是台灣的歷史大事,也是東亞的國際大事,在這個重要的回顧時間點,中國國民黨政府和對岸的中國政府必然會提出他們的看法與解釋,所以基金會站在前瞻性的角度舉辦這個研討會,一方面要提醒大家對過去歷史的了解,認識歷史史觀的解釋、當時日本的策略和國際關係、戰爭和條約對台灣社會的衝擊等等的問題。當然不只是回顧歷史,也要關心現此時台灣的處境,如果那一天面臨重大變局時,咱要採取甚麼款的應對的措施。目的就是要增強台灣人對自己歷史的認知,進一步建立有台灣主體性的歷史意識,有自知和自信才會得成就不怕強權,實踐自我的新台灣人。我欲請問在場的各位,請問咱是什麼人阿?(群眾回應)
    這次研討會順利的舉辦,要感謝台灣教授協會、台灣智庫、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台灣歷史學會以及新台灣國策智庫等單位的協助。並且再次感謝張炎憲教授的召集籌備,他無法度出席研討會是最大的遺憾。感謝所有主持人、報告人、討論人以及與會的貴賓,還有相關的工作人員,感謝大家!
    祝大家平安!再會!

  • 致詞參考稿 在 李登輝(Lee Teng-hu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4-10-25 10:29:07
    有 278 人按讚


    出席「甲午戰爭‧馬關條約與台灣變局研討會」開幕致詞參考稿
    二○一四年十月二十五日
    各位貴賓、女士、先生,大家早安,大家好!
    首先,登○欲感謝各位來賓的參與,在甲午戰爭經過一百二十年之後,共同來關心這件影響台灣命運的歷史議題。
    在會議開始之前,登○要特別感謝張炎憲先生,張炎憲先生是李登輝基金會的董事,這次研討會就是由他擔任召集人,邀集台灣各界的學者專家,共同來探討台灣過去的歷史,按歷史中找出國家發展的方向跟做法。
    令人遺憾的是,他在月初前往美國進行歷史紀錄訪問的過程中,因為心臟的問題送醫急救,最後猶原無法度復原來離開大家,之前中央研究院曹永和院士才過身,現在張教授擱來離開,這是台灣史研究學界的重大損失,在這要向這二位台灣史的專家表示感謝,感謝他們為台灣的貢獻。
    大家攏知影,台灣在歷史上經歷過六個不同外來政權的統治,包括西班牙、荷蘭、鄭成功、清帝國、日本以及國民政府等,造成台灣人在斷裂的時代中經過。
    一八九四年,清帝國跟日本因為朝鮮問題發生戰爭,歷史上稱呼為「甲午戰爭」,這場戰爭的結果由日本得到勝利,雙方並在一八九五年在日本簽定「馬關條約」,條約中清帝國除了賠償、承認朝鮮獨立、開放通商港口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割讓台灣以及澎湖群島乎日本,從此台灣接受日本政權統治五十年,而日本也證明了「明治維新」的成功,從此成為世界強權之一。
    一九四五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日軍向聯合國軍隊投降,當時,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將軍,命令中國戰區司令蔣介石,代表盟軍接受「中國(不含東三省)、越南北緯十六度以北及台灣之日軍投降」,「台灣」因此被軍事佔領,發展成為另外一個外來政權「中華民國」的統治。
    當時台灣所面臨的前後兩個環境是,按強調「天皇」、「天下為家」的「日本帝國」統治,轉換成為中國國民黨「天下為黨」的「中華民國」統治,兩個外來政權就在台灣進行交替。
    不過,受到日本統治五十年,已經進入現代化的台灣,轉換由一個文明還不如台灣的新政權統治,造成了政治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所以發生了二二八事件,主要原因就是兩種不同文明的衝突結果。
    無論是日本人統治或是國民政府統治的時代,只要是講台灣話同款攏要處罰。這種經驗乎我深深體會到台灣人的悲哀。長期以來,台灣人沒辦法走自己的路,開創自己的命運,在日本時代如此,戰後的國民黨政權時代,猶原沒改變,這就是因為台灣人沒明確的「身分認同」。
    台灣導演魏德聖接受訪問時曾說過,「在他眼中,每個在台灣建立政權的政治團體,沒有一個願意認真去了解台灣,想的只是索取:國民黨想反攻大陸,日本人想得到更多的木材、煤礦、金礦、而鄭成功想要反清復明。」
    因此,在台灣民主化的改革過程中,台灣人覺悟到外來政權的壓迫,乎咱開始追問自己:我是誰?咱是誰?這種思考也乎台灣人產生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台灣人〉」的絕對意識。換一句話來講,就是對自己了解自己是處在日本人與中國人的兩種不同款生活形式、兩種文化世界的邊緣人意識。咱對這款的意識,應該有所覺悟,將過去的自我拯救出來,用新的思維,否認過去,建立新的未來。這種新思維,就是「一個獨立的〈台灣人〉」的思維,也就是從自己內部產生追求自主的動力。也就是以台灣人為中心的主義,也就是必須先確立台灣的「存在」,才會得進一步改變台灣。
    從曹永和院士到張炎憲先生,他們的一生攏是在主張要用台灣為主體的角度研究台灣史,將台灣放在世界史當中,不是從中國歷史的眼光來看待台灣,安奈才會得正確認識台灣,認識台灣人自己,並且建立堅定的台灣意識與認同,真真正正解答「我是誰?」、「咱是誰?」。
    今年是甲午戰爭一百二十周年,因為這場戰爭所簽訂的馬關條約,從此改變台灣的命運。因此,李登輝基金會特別跟台灣教授協會、台灣智庫、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台灣歷史學會以及新台灣國策智庫共同來主辦這場研討會。堅持站在台灣的主體立場,擺脫大中國意識的干擾,深入檢討這場戰爭對相關國家以及對世界局勢的影響,特別是對台灣命運的改變。
    感謝今仔日在場的學者專家,熱情提供你們的寶貴意見,也希望在場所有的來賓,也會得貢獻你們的看法,乎咱建立共同為台灣主體認同的意識,鬥陣打拚,感謝大家,祝大家平安!感謝!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