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胸口悶悶的是什麼原因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胸口悶悶的是什麼原因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胸口悶悶的是什麼原因產品中有1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最近這些日子, 阿滴英文 、 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 路路LuLu ⋯⋯還有一些公眾人物都紛紛公開自己過去罹患心理疾病或者是相關症狀的事情,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事,讓大家重新正視情緒疾患的污名化、標籤,還有我們可以怎麼和這些情緒疾患的當事人、甚至是這樣的自己相處。 在寫這篇文章...
胸口悶悶的是什麼原因 在 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23 09:23:46
有位爸爸問我:「小班的兒子在學校都表現的很好,但是一回到家就好像在發洩壓力,會亂發脾氣,像昨天一生氣,把書櫃上的書全部翻下來。」 「孩子跟我們一樣,懂得區分外人與自己人,如同我們待公司與在家是不同的面相。所以,有些孩子會在學校壓抑情緒,回家釋放,也是正常的。」我接著問:「他發完脾氣後,有問他怎麼了...
胸口悶悶的是什麼原因 在 氧氣的營養園區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21:36:39
#深夜文 不知道大家上次感到#胸口悶悶的 是什麼時候呢? 我則是#今天 今天從我的大學A老師口中得知 我前學校的#恩師 退休了 咦? 她才50初頭 怎麼會#退休 呢? 她熱愛她的#工作 怎麼可能退休呢? 她的小孩跟我一樣大 不可能退休啊! 最後大家應該猜的到是什麼原因吧⋯⋯ 對 就是癌症 ...
胸口悶悶的是什麼原因 在 ? ᴀᴍʏ 顏以娜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3-31 00:15:24
好久沒在電影院 好好看一場電影 雖然是在訴說青春 卻是部沈重的片子 看完頭微疼 胸口也悶悶的 音樂很好聽 畫面太殘酷 想起每年暑假 悶熱潮濕的空氣 還有炙熱的太陽 覺得夏天結束後 會有個新的開始 懷抱著期待成長 但每個人都可能走上不同的路 原因是什麼也很難歸結 都是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吧 慢慢累...
胸口悶悶的是什麼原因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近這些日子, 阿滴英文 、 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 路路LuLu ⋯⋯還有一些公眾人物都紛紛公開自己過去罹患心理疾病或者是相關症狀的事情,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事,讓大家重新正視情緒疾患的污名化、標籤,還有我們可以怎麼和這些情緒疾患的當事人、甚至是這樣的自己相處。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要先聲明憂鬱跟焦慮有很多原因,尤其是到形成心理疾病,可能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會是單一原因。這裡所講的內容,也不是援引自心理學文獻,更沒有要試圖解釋「其他公眾人物為何容易得到焦慮跟憂鬱的症狀」,這裡我只想要講一個我最近體會到的事情;然後這裡指的焦慮跟憂鬱,並不是指焦慮症和憂鬱症,而是指焦慮和憂鬱的情緒。
#好了我要開始講了
不知道是因為論文,還是耳鳴這個陳舊的疾病困擾我已久,前陣子資格考結束之後,我陷入了一個非常漫長的人生無望感的時期(我老闆說這個是榮格心理學裡面的「創造性的退化」,然後就再也什麼都沒說了😂)。
大概有一到兩個月的時間,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討厭自己,覺得好像做什麼都沒用、做什麼都沒意義(不知道有沒有人曾經有過類似的感覺)。雖然還是會寫正向的內容,還是會錄音,但在陪伴大家的過程當中,那些話好像也是在鼓勵我自己。
當然,這段時間我也沒有終止繼續接受榮格分析治療,但是幫助都很小,我就連打開論文的檔案都不想,每天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也沒有心情打電動,血源詛咒、薩爾達傳說擺著都不想玩。沒錯,就是那種什麼都不想做的感覺。
我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是有一次在整理BDI-II(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的時候發現,其中有一個題目是類似「過往讓我感覺到興趣的事情現在都讓我提不起勁」,我嚇到尿都要噴出來了!趕快拿起筆來填寫,只可惜我做完了整份量表,大概只有14分,連輕度憂鬱都不太算;於是我又去做了貝克焦慮量表(BAI),也不符合焦慮症的診斷水準。講雖然是這樣講,但是那種無望的感覺,還是很明顯。
其實我已經吃SSRI吃了(用來調節大腦血清素藥物,通常用來治療憂鬱,但當初醫生是因為我的耳鳴開給我的,據說有幫助?)一段時間,情緒上面稍微有改善一點點,但是沒有很明顯,就這樣子持續了一個多月。
突然有一天,雖然論文還是沒有動靜,但不知道為什麼,那種無望、覺得自己沒用的感覺,突然就消失了。我想起心理師小D十年前曾經跟我說過的一句話:「改變不會憑空出現,一定是這段時間,你做了什麼事情。」;左思右想了好久好久,後來我終於明白,那是因為我開始給自己一個生活空間(我弄了一個可以讓我寫論文、工作的獨立空間),這個空間不只是物理上面的空間,也是心理上的空間,更重要的是,我找到可以依靠、陪伴我的時候讓我覺得心安的朋友,這些朋友其實也沒有做什麼,他們就只是在旁邊而已,光是那個「在」本身,就會讓我覺得心安。而且,這樣的朋友不能隨便亂找,還要讓你覺得「你不會造成他的麻煩」。
當上帝幫你關了一扇門,他就會為你開一扇窗——休蛋及咧,這是講給正向積極的人聽的。在我們這種悲觀的人眼裡,解釋的路線應該是反過來:當上帝幫你開了一扇窗,他也會幫你關一扇門。
沒錯,好景不常,雖然無望感不見了,但是取而代之的是焦慮,每天會有滿多明顯的焦慮湧現,可能是會坐不住,可能是會常常覺得胸口悶悶的、呼吸不過來等等,抗焦慮藥通常就只是像頭痛藥一樣的效果,吃了之後有一段時間會覺得舒服,但藥效退了之後一切又回到原點(一般而言我的經驗大概是三個小時到四個小時)。至於我一天到晚夾在耳朵上的CES,有一些效果沒錯,不過幫助並沒有很大,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我的Medium看相關文章。
#為什麼你會討厭自己
一直到這幾天,我的分析師跟我在治療上有一個巨大的進展,細節我就跳過不說了,我想要分享一個很關鍵的發現,或許可以幫忙到和我有類似狀況的人。
先講結論:有些時候你的焦慮跟憂鬱只是用來提醒你,過去一直以來你所習慣的那種生活方式,已經不能夠再支撐你現在的日子了。那些你所擅長的技巧,對過往的你可能有用;這些「技能」可能是防備、可能是穿盔甲、可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可能是在別人面前呈現出不錯的樣子⋯⋯老實說,這些方法以前真的很有幫助,也讓你度過了許多困難的歲月,但現在不行了,所以焦慮跟憂鬱就像是「使者」一樣,來敲你的門,跟你說:嘿,親愛的陛下,該換個方法囉!
這幾天被分析之後,我突然有個體會是,原來 焦慮跟憂鬱有時候背後真實的原因是來自於背離自己,背離那個真正的自己。因為一些外在的原因、因為別人的要求、因為他人的期待、因為想要活成別的模樣,因為武裝,而把自己弄成其他的形狀,可是個背叛,對於內心那個被縮得很渺小的自己來說,是很心疼的,所以他用各種方式來提醒你——這樣做不對喔,你快點過來過來看看我,你怎麼會放棄真實的我呢?
有了這一層了解之後,我才突然懂得,前陣子我覺得很無力,而後來覺得很焦慮,是來自於我一直在跟「那個自我」對抗——我內在的自我一直想要航向某個地方,但行為上的我一直跟他抵抗。我用我過去所習慣的方式在生活,但就像前面所說的,以前我習慣的那個方式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的日子了。
什麼是我過往所習慣生活呢?以網路上面的創作者來說,就是大家喜歡的樣子。這些創作者很多時候會面臨內心裡面的眾多情緒,是來自於廣泛的外在眼光和壓力。由於點擊數、追蹤數、討論數都來自大量的其他人的眼光,有喜歡你的人就會討厭你的人,所以心情會變得非常複雜。你可以想像一下在一個房間裡面,裝了很多台攝影機,你的一舉一動都被評價,你所做的事情都要考量別人喜不喜歡,雖然你也有鏡頭以外的生活,但你的心靈空間終究有一大部分被這些評價給佔據——想一想,那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我很喜歡的一個心理學概念叫做「關係依存自尊」(relational contingent self-worth),意思是說,你對自己的好惡、完全建立在你和其他人的人際關係當中,這些人際關係可能是你的伴侶、身邊很重要的人,或者是別人對你的眼光——簡單地說,就是當大家都喜歡你的時候,你就覺得自己有價值,讓大家討厭你的時候,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公眾人物經常面臨這種心理上面的波濤洶湧,如果心理強韌性不夠,就很容易被拉入這種起伏的漩渦。
回到我自己的例子,原來前陣子我一直有種焦慮是,我自己覺得,好像早就過了臉書的時代,現在ig 與 YT才是大家習慣看的東西,有時候去大學演講我都覺得不好意思,因為年輕人都不認識我,我有一種被時代拋棄的感覺,然後這種焦慮會讓我很想要再抓住多一點東西,多貼一點文章(因為我不習慣拍影片,只習慣寫東西)、多錄一點Podcast,但卻忘記了,抓住這個東西其實是很虛幻的,就像浪花一樣,退潮之後就會變成空氣。過往的我習慣跟隨著這些浪花的生活,但現在的我,似乎更適合坐在岸邊,觀看潮起潮落。我之所以會有這些情緒,是來自於我的不習慣,我還習慣著在浪花上面馳騁,但我內心那個真實的自己,其實很想坐在石頭上面休息(這一段有點困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懂)。
#找到你不可取代的東西
所以治療師說了一段話,我也想送給大家:「你可能需要思考的是,這世界上很多東西都可以被取代,但是你這個人本身,一定有什麼是無法被別人取代的東西。去到找到這個閃閃發亮的東西,把它當作你最珍貴的寶藏,花時間在上面深耕,就可以拓展出屬於你的一整片森林。」
什麼是對我來講,屬於我自己不可取代、又很珍貴的東西呢?不論是在跟個案工作,或者是在接觸自己的情緒上面,我發現我都不是那麼擅長跟情緒一起合作,因為我的理性大腦太明顯了,就是喜歡整理步驟、因果邏輯跟推論,硬是要去處理那些模模糊糊的情緒,好像是要拿腳去踢石頭一樣。
但是,我很喜歡閱讀知識,從知識裡面得到的快樂,常常會讓我快樂很久很久(真的是很久),也很喜歡整理一些我所知道的東西分享給大家,這才是我喜歡的、而且相對於其他人不可取代的部分。這個就是我的寶藏。
這也是我這段時間,
一直背離的那個,真實的自己。
你呢?你喜歡那個真實的自己嗎?
屬於你獨特的、不可取代的,和別人都不一樣的部分,是什麼呢?如果你胸口有一小把的火焰,這個火焰在提醒你,好久以來都沒有好好的看見他了,那個珍貴的火焰,會是什麼呢?
「每個人各自擁有某個特定年代才能得到的特別的東西,彷彿是些許的火焰。小心謹慎的幸運者會珍惜的保存,將它培養大,當作火把般照亮著活下去。」——村上春樹。
承認自己的有限,允許自己有些事情真的無能為力炸醬麵,是我們一輩子都要不斷練習的課題。
願我們在今年夏天,都能夠找到心中的那把火焰,一起坐在篝火旁邊,煮酒烹茶,彈著吉他,跟星星許願,然後重新,和真實的自己靠近。
#憂鬱 #憂鬱症 #焦慮 #焦慮症 #耳鳴 #自我厭惡
胸口悶悶的是什麼原因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葉有慧那裏,遇見你自己”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誕生在這世界,沒有人不因愛而苦而痛。
愛,和苦痛,有著不解之緣。即使,我們是多麼希盼愛能讓我們開心幸福,不致經歷任何苦痛和悲傷,然而,是愛,就必然經驗衍生而來的失落、悲痛和心碎體驗。
承載愛來到這世界的我們,是以哭聲報到的,在哭聲之後的一生,即是愛恨情愁和苦痛的故事。不論你願不願意,你的家庭和父母,就是你來這世界上的起點和標誌。
孩子的故事,都是從父母那裏開始的。
一無所知父母他們的故事,就無法真正了解自己是在什麼情況及背景下,拉開了一生的序幕。也無從了解那些壓在胸口上,對於自己生命存在悶悶痛痛的感覺,到底是為什麼。
有慧,有著和一般認知不同的「家庭」,從未見過面的親生媽媽,和一對沒有親子血緣的父母,還有一個隱身很久的爸爸。
她不知道她屬於誰?屬於哪裡?關於她做為「女兒」的這個身份,只有滿滿的尷尬和許多說不出口的狼狽。
似乎是父女、母女,但究其根本和其實,都像缺乏某些元素或成份的「親緣」,讓有慧無法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肯定這一份親子的關係。
不論是生父,還是養育自己長大的姨母,都有一大部分的空白,理不清的混亂感覺,大量的疑惑,還有各種矛盾的情結。例如:姨母很溫柔,但自己不是她真正的女兒,會遺傳那樣的溫柔嗎?
又例如說,爸爸是親生爸爸,但為什麼像個陌生人呢?如果把父女的身份挪開,根本就跟路上的某位大叔無異。這個稱為「爸爸」的人,是基於什麼原因,可以被稱呼「爸爸」呢?
因為姨母家的經濟狀況和條件,有慧自小就沒有太多資源和經濟條件,可以像其他女生一樣,喜歡自己想要的東西,也沒有什麼機會了解其他女生都在興起什麼樣的事情:化什麼款的妝、如何穿才會漂亮、該拿什麼樣的名牌包?
那像是跨不過去的異世界,也讓有慧身上像是有著姨母家常常出現的酸臭掉的食物一樣,有著窮酸的氣味。彷彿自己的生命只配得這樣的酸臭,任何高尚和優雅都扯不到她身上。
因為,她是一個在這世界上,誰都不要的孩子。
對任何一個從親屬口中也好,或從周圍不相關的人臉上的表情看到的也好,只要孩子「看出」自己的生命是誰都不要,是誰都推來推去,是誰都準備要丟掉的⋯那這個孩子,就註定這一生要和自己的存在價值感搏鬥了,那是千辛萬苦也無法真實體會到的「生命價值」。不僅時時刻刻自我懷疑不值得麻煩別人、讓別人付出,甚至很怕,若是真的感受到擁有了,是否就離失去不遠了。
那麼,寧可都不要吧!
我非常喜愛張西的文字,總是讚嘆著何以有如此溫柔的力量,直入人心最深處的孤獨和寂寞,卻沒有讓人有一點抗拒和不適。
在這一本《葉有慧》小說裡,你會看見年輕生命的掙扎,疑惑卻也無法釋懷的,是究竟要以什麼樣的姿態活在這世界上啊?
當大人們都有自己的緣由,無法深切的理解孩子對生命的疑惑和寂寞時,孩子能如何救贖自己呢?
若是可以,請從先相信自己是可以存在的開始吧!
「你屬於你自己的。」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是葉有慧,這一生總在摸索著愛的模樣,當你真正地接納自己的人生,或許你會有這樣的體會――――「我還是會傷心,但我不要跟別人交換。」
-
《葉有慧》·張西。故事貿易公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9071?loc=P_0001_036
胸口悶悶的是什麼原因 在 澤爸 : 親職教育講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位爸爸問我:「小班的兒子在學校都表現的很好,但是一回到家就好像在發洩壓力,會亂發脾氣,像昨天一生氣,把書櫃上的書全部翻下來。」
「孩子跟我們一樣,懂得區分外人與自己人,如同我們待公司與在家是不同的面相。所以,有些孩子會在學校壓抑情緒,回家釋放,也是正常的。」我接著問:「他發完脾氣後,有問他怎麼了嗎?」
「有,但是問不出來。」爸爸回。
「首先,孩子用破壞物品的方式來宣洩情緒,我們還是要制止。抓住他的手說:”怎麼了?爸爸感覺你好生氣。生氣了,可以跟爸爸講,而不是這樣把書都翻下來。”然後,我們可以讓他生氣,但是,他翻下來的書,最後要要求他歸位。」
「這個我知道。」這位爸爸說。
「等他的情緒穩定了,我們再來試著跟他對話。」
—
我邀請爸爸扮演他的兒子,而我扮演爸爸,試試看,能不能問出什麼原因。
「兒子,你剛剛一回家就好生氣喔?」
「嗯。」
「怎麼了嗎?是在學校有不開心嗎?」
「不知道。」爸爸扮演的孩子,先想了一想。
「你在學校,有胸口悶悶的、皺著眉頭、有著我不喜歡這樣...等,這樣的感受呢?」我猜想三歲的孩子,對於感受性的情緒詞彙認識不多,試著用身體的感受來喚起記憶。
「忘記了。」
「忘記的意思是,你有這樣的感受,但是忘記什麼時候有了,是嗎?」
「好像是。」
「如果有的話,你記得是誰讓你有這樣的感受呢?是老師?還是同學呢?」我採取有範圍的選擇題,引導他思考。
「是同學。」
「是A同學?還是B同學?這兩個你比較常提到的同學呢,或者是其他的同學嗎?」
「是A同學。」
「你跟A同學發生什麼事,讓你有不舒服的感受呢?」
「我想要跟他玩,但是他說不要。」
當然,以上只是個模擬對話,讓這位爸爸知道方法回家去試著詢問孩子,探索孩子在學校發生了事情,導致回到家的情緒爆炸。
—
「兒子,謝謝你告訴我,原來你跟同學發生這樣的事啊,難怪你的心情不好了。」我繼續說:「你可以不開心,但是不能夠一生氣就把書通通翻出來喔。不開心了,你都可以跟爸爸說,爸爸很願意聽你的抱怨。如果還是很不開心,我們一起去做些開心的事,來抒發心情,好嗎?」
—
家裡是放鬆的地方,但不是肆意發洩情緒的出口。
當孩子在外有了情緒,我們關心他、陪伴他,挖掘他情緒背後的原因,再引導他用更好的方式來表達與抒發情緒。讓他知道,『#家人更應該要好好說』。
#問出孩子的內心話
#親子間的深度對話
圖片: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