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近期右邊膝蓋不適,醫師檢查後認為沒有發現結構性問題,所以在醫療端並沒有做特別的後續處置。過了幾天後,她依然還是覺得怪怪的,尤其是上下樓梯時特別明顯。這幾天帶著母親做了幾個訓練動作、練個兩三天之後,不適感明顯消除,上下樓梯也不會這麼吃力了。
膝關節在一般常見動作觀點是趨向穩定功能的關節,向上...
我的母親近期右邊膝蓋不適,醫師檢查後認為沒有發現結構性問題,所以在醫療端並沒有做特別的後續處置。過了幾天後,她依然還是覺得怪怪的,尤其是上下樓梯時特別明顯。這幾天帶著母親做了幾個訓練動作、練個兩三天之後,不適感明顯消除,上下樓梯也不會這麼吃力了。
膝關節在一般常見動作觀點是趨向穩定功能的關節,向上連接股骨(大腿骨),向下連接脛骨(小腿骨)。其他常一起討論的組成也包含了十字韌帶、側韌帶、關節面軟骨、關節囊、半月軟骨、囊韌帶、臏骨韌帶、股四頭肌韌帶及股四頭肌肉等。
但我們觀察或評估人體時,通常不會只觀察關節周圍,而是會同時關注人體整體的排列。例如膝關節向下雖然是連接脛骨(腓骨不直接相連),但足踝關節的功能也會與膝關節交互影響。
同理,觀察膝關節時,我們也會同時關注髖關節的功能性,因為髖關節與膝關節也時常交互影響彼此表現。除了相鄰關節,甚至距離較遠的關節之間也可能會間接影響,例如踝關節與髖關節就是一個例子。
因此膝關節不適,在轉介到醫療端後確認無結構性問題時,我們可以觀察人體各關節在力學傳遞上、動作控制能力上,是不是哪裡明顯出了問題,並從中訓練改善。
舉例來說,做了幾個簡單徒手訓練動作後發現,我的母親在做單腳橋式時,右臀明顯感到較難以施力,並在滾筒與按摩球按壓時發現有一個明顯的激痛點(trigger point)在右臀位置。
因此我所規劃的居家訓練方向是兼具放鬆舒緩與強化的訓練內容。除了單腳橋式是一個不錯的訓練(同時也是測試評估動作)之外,也可以嘗試以單腳硬舉(SRDL)的相似與衍生動作,讓臀部肌群增加參與,減少造成膝關節不穩定性的來源。
除此之外,單腳硬舉動作也可以同時訓練右邊踝關節的穩定性與功能性,真心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訓練動作。訓練後,同樣重要的是,臀肌還是要回復到感覺舒服的張力範圍,所以也會提醒母親要記得適當伸展或按壓來放鬆。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輔助訓練可以加入,只是在此就先不贅述。
最後,除了訓練之外,平時步行走路或上下樓梯時,也提醒她如何施力、如何產生動作是更舒服更有效的動作模式,這樣才不會只有在訓練時短暫的成果,而是將訓練落實融入生活之中,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
我的心得是,真的很開心家中長輩慢慢在我的循循善誘(洗腦)之下,開始願意相信訓練(運動)也是一種良藥,並且開始相信科學與專業。他們也不會再這麼容易去隨意相信偏方、或是迷信於來路不明的營養補給品。
家中長輩們開始願意參與主動運動,開始透過主動訓練來提升自己的健康,相信這對於我們這些體適能產業從業人員來說,就是最棒、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記得按❤️
➤分享到限時動態標記我 @chiru.tsai
➤歡迎留言標記你的健身夥伴
➤追蹤醫適能創辦人 @chiru.tsai 學習更多知識
——————————————————
筆者 @chiru.tsai 為醫適能特殊族群訓練機構 @medex.asia 創辦人、前美國官方ACE認證教官,美國運動委員會NCCA認證「醫療運動專家」(ACE-CMES)、台大醫學院學士畢業國家高考醫檢師合格。證照與專業訓練NSCA-CSCS, ACSM-CPT(美國)、EXOS(美國)等。
——————————————————
#醫適能 近期研習培訓資訊
⭐️國際四大體適能證照總覽班 (COFHP)
📍9/26 (台北/線上*)
🏅️課程特色:「進入體適能產業的第一門必修課」:學習剖析四大證照的關鍵差異、建立體適能核心知識架構。不只學習產業面,同時學習基礎知識,非常適合想了解體適能產業的運動愛好者,以及想轉職當教練的大家。
⭐️特殊族群訓練專家 (SPES)
📍10/16-10/17 (台北/線上*)
🏅️課程特色:「醫適能培訓機構的核心必修招牌課程」。學習如何將ACSM最新指引學以致用,並全面了解超過15種的特殊族群訓練原則。最重要的是如何降低並且有效管理訓練風險。適合所有想了解特殊族群訓練的學員 (不限教練或醫療人員)
🌟美國CETI 癌症體適能訓練專家 (CETI-CES)
📍9/17-9/19, 10/1-10/2 (線上, 5天)
🏅️課程特色:美國投入癌症體適能訓練歷史最悠久、最具權威性的機構。創辦人Andrea親自授課,並由國內知名醫師負責專業翻譯,為2020-2021年唯一場線上專業研習。
🌟美國FAI 功能性高齡訓練專家 (FAI-FAS)
📍10/4-10/7 (線上, 4天)
🏅️課程特色:美國投入高齡/銀髮族體適能訓練歷史最悠久、最具權威性的機構。共同創辦人Cody博士親自授課,並由國內知名醫師負責專業翻譯,亦為2020-2021年唯一場線上專業研習。
——————————————————
備註:
(1) 台北/線上*:表示當疫情趨緩且政府允許實體研習時,將舉辦在台北;若疫情持續,則轉為直播互動線上課程,課程內容與實體無異。
(2)除國際四大體適能證照總覽班外,其餘皆有持續教育學分!
肌肉張力評估表 在 Yoga Bean 瑜珈豆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潔淨法最終篇 -補充說明及問與答 ]
潔淨法轟炸終於要結束了,
感謝大家的收看🥳
有些常被問到的問題與補充說明,在這篇一起分享。
.
.
.
🤎我們前幾篇講的潔淨法是哈達瑜伽中的潔淨法,不是阿育吠陀潔淨法噢。
之前標題如果有造成大家誤解跟大家說聲抱歉🙏🏻 (對我來說阿育吠陀、印度悉達醫學、瑜伽已經整個mix在一起也mix到我生活中,已無法分你我😆)圖二就是哈達瑜伽潔淨法與阿育吠陀潔淨法的比較。
我的學習與實踐,哈達瑜伽的潔淨法,也能夠幫助平衡阿育吠陀的三種能量(當然做不好、或做了不適合的,也是可能惡化,大家還是要以自己身體的反饋為主)但所有事情都是過與不及、不執著也不成癮,大家也要記住這點噢。
阿育吠陀的潔淨會需要由阿育吠陀理療師執行,不是能夠自己在家做的。所以我與身旁的實踐者們,都是以哈達瑜伽的潔淨法幫助我們平衡身體(與心) (心的部份是因為做完很清爽心情真的會變好🥰)。
會分享出來的內容都是親身實踐許久,覺得對我有幫助的練習,同時我身邊持續練習的朋友與老師,大家都看得出彼此的改變,不是隨便分享,希望也能對大家有點幫助🤍
🤎瑜伽六大潔淨法其實是類別,從圖二可以看到分享的幾種潔淨,有些是在同一個類別中。也還有很多細項我沒寫/畫出來。
那些就是我沒有在做的練習😆。
例如像太陽凝視法。我家看不到剛升起的太陽,平常沒做、就沒寫。
哈哈哈哈哈(完全很隨我心的分享)如果是你考究派的,就再私訊問我吧,我就是不想浪費時間分享我沒感覺的東西🤪。
🤎眼尖的大家也許發現還有常聽到的頭顱光明潔淨法(kapalabhati)、與滾胃/吊胃法(Nauli)。這兩個其實是我最早學習到的潔淨法。但很容易肌肉緊繃張力過高的me,後來親身感覺到這兩個練習是容易讓我失衡的,所以我平常也不做。Kapalabhati是Leslie Howard (我骨盆底肌師資的老師)在課堂上有講到,建議應該要評估過後才能做。我覺得如果呼吸模式還不正確,先做到能好好呼吸也比較重要。
吊胃對我也是相同的影響。我自己後來覺得(不代表他人立場),女生要充滿滋養能量的子宮、腹腔,應該不需要受這麼大的壓縮。我是身體很容易受影響的人,以上都是我自己的感覺,絕對不表示每個人都會這樣🙏🏻 像這兩個潔淨法,對於Kapha Dosha 土型人很有幫助噢🤍一樣,我只寫我有在練習的,這兩個我沒有要寫🤪。
🤎關於已分享的潔淨法,圖中有補充大家常見問題的答案,可以直接看圖☺️
🤎這幾種潔淨也沒有固定的順序,在洗胃法有提過,甚至做了洗胃也可以不用做洗眼、洗鼻了,但都是以大家身體的感覺為主。
🤎頻率上,以阿育吠陀的分類來說,最需要常做潔淨法的是Kapha土型人、Pitta火型人次之、最後是Vata風型人。我自己沒有固定的頻率,就是看身體感覺還有我時間是否充裕。身邊的老師有固定頻率潔淨甚至每天都做的。還是老話一句,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就以自己的感覺為主噢🤍
那就先這樣啦。
潔淨法分享下台一鞠躬🙇🏻♀️😆
#kriya #yoga #ayurveda #illustration
#潔淨法 #瑜珈 #瑜伽 #阿育吠陀 #插畫
追蹤紅豆的IG💁🏻♀️
instagram.com/yogabeanbean/
肌肉張力評估表 在 飛教練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上交叉綜合症 胸只能放鬆不能練?
回想起我學習的過程,也常常鬧出一些絕對不想被人提起的笑話,所以每當我聽到一些比較沒那麼正確的想法時,Po文讓大家一起笑一下之後,都會反省一下...
我自己以前好像也是一樣...雖然不一定是同一件事,但說不定“87分”的程度也不會輸給任何人🤦
但這就是我們學習的過程,總會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回想起來覺得不想面對,但卻是很真實的存在,而且有時都會 會心一笑
前幾天有接到一位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有人跟他說,你會肩頸酸痛,是因為長期久坐所以有上交叉綜合症,所以你的胸肌不能練,因為會越練越緊,要好好的放鬆,目標先好好訓練你的背肌
就這樣過了一陣子,這個問題並沒有改善,而且還反覆的發生
那什麼是上交叉綜合症,可以往左滑看到圖片,“簡單來說”就是一個 脖子後方 和 肩膀前側 的肌肉縮得比較短, 脖子前側 和 肩膀後側 的肌肉拉得比較長
講到這,大家有發現一件事情嗎?其實圓肩也有很大的機率不是胸肌緊,我們二頭肌的短頭過度縮短也會造成這個狀況,如果背肌在被長時間拉到過長不會發力的狀態下,練背的感受度不好,很容易出現二頭肌代償,這時可能會更嚴重
肌肉在過度的縮短或是拉長時,都會導致肌肉無力,或許也有很多人聽過lock long或是lock short這個詞,如果是這兩種狀態下的肌肉也都是需要一些放鬆處理,來讓肌肉回到相對較好的長度或張力
在這之後,應該好好的透過“full range of motion”,也就是完整角度的訓練,讓這些肌肉學會在有阻力的狀況下,會拉長也會收縮
當你發現自己的訓練沒有做到完整角度的訓練時,除了一些訓練課表的目的性以外,應該要去思考,是不是在良好的生物力學狀況下,我的身體不會在這個角度發力,所以才有這樣的狀況發生(ex:臥推槓子無法碰到胸口,硬碰之後爆肩膀...)
這邊是以胸和背這組拮抗的肌肉為例來說明,當然上交叉綜合症,也跟胸椎、頸椎、核心和呼吸的模式有很大的關係,有機會再來寫好了
#最後提醒 #良好的生活型態也很重要喔
#任何症狀記得先請醫療端評估
#飛教練
#基隆台北上課請私訊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分享並Tag我喔
#私人教練 #一對一私人教練 #線上課程 #矯正運動 #肌力與體能 #無痛訓練 #運動工作室 #基隆健身教練 #台北健身教練
肌肉張力評估表 在 陳亮宇醫師 /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老是乾咳、喉嚨卡痰?擺脫慢性咽喉炎,帶你認識常見病因與治療方式
由於防疫常戴口罩的緣故,最近幾個月因感冒來到診所的民眾大幅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症狀:每天有超過七成的病人說自己喉嚨緊繃、卡卡的,還有患者表示跑了好幾間院所依舊沒有改善,為此困擾不已。
先前我們談過慢性咽喉炎的病因之一,可能是胃酸逆流到咽喉造成,但也有一大部分族群的問題不在胃,而是其他疾病引起,這時就得發揮耳鼻喉科醫師如同柯南辦案一般、抽絲剝繭找答案的能力了。
✅鼻涕倒流
這一類病人在經過檢查後,可以看到咽喉部明顯卡著濃稠鼻涕的現象。人體分泌鼻水一天可達1000~2000cc,而且大多都會往喉嚨倒流,可是因呈現水狀所以往往能夠很順暢地流往喉嚨並和口水一起吞下,一般人並不會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但如果有鼻子過敏、感冒、鼻竇炎等情形時,清稀的鼻水就會變得黏稠,甚至產生帶著綠色或黃色的膿鼻涕,倒流時便容易卡黏在喉嚨部位,出現生痰等不適感。此外,現代人忙碌緊張、生活壓力大,若菸酒不離口或經常一天好幾杯咖啡又不注意補充水分時,水分流失太多也會引發黏膜乾燥,而使唾液等分泌物變得黏稠。
【治療與改善】針對過敏體質或過敏性鼻炎的人,臨床上會開立少許抗組織胺、黏液稀釋劑及類固醇鼻噴劑幫助緩解,要注意務必是在醫師指示下使用,以免使用不當反而造成黏膜乾燥的副作用出現。若已經有鼻竇炎的產生,則必須查明是細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分別施以不同的藥物治療。在日常保健上,定期利用溫鹽水沖洗鼻腔,將鼻內過濾出的髒污空氣微粒和黏稠鼻涕清出來,也能有效改善症狀。
✅扁桃腺結石
扁桃腺是長在我們嘴巴後面的兩塊肉,所謂「扁桃腺結石」並不是真的像小石頭那樣,而是食物殘渣和口腔內細菌構成的混合物,是跟牙結石一樣白白臭臭的小顆粒。當這些卡住的扁桃腺結石有發炎時,便會產生喉嚨卡卡刺刺的感覺。
【治療與改善】簡單來說,只要清除扁桃腺結石即可。然而,有些結石會藏在平常看不到的小隙縫或肉縫內,一開始經常不易察覺,必須經耳鼻喉科醫師仔細按壓檢視再加以移除。如果有反覆扁桃腺結石甚而導致扁桃腺化膿感染時,直接摘除扁桃腺也會是一個考慮選項。避免復發最好的方法,不外乎多補充水分、飲食清淡、勤漱口、飯後刷牙、注意口腔衛生等良好習慣的維持。
✅打鼾與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患者因為有構造上的異常,例如常見的鼻中膈彎曲、扁桃腺肥大、舌根肥大、下巴後縮等,或是肌肉張力因熟睡而鬆弛,使得上呼吸道被阻塞住,就會罹患「阻塞性睡眠中止症」,以致睡覺時便可能把胃酸等消化液從胃部經食道吸到喉嚨處,產生睡夢中的胃食道及咽喉逆流,而導致慢性咽喉炎現象。至於僅有單純打鼾現象但並未到達睡眠中止情形的族群,也會因為睡覺時經常以口呼吸,讓保護喉嚨的黏膜長期乾燥受損而感到不適。
【治療與改善】有一部分慢性咽喉炎病人會在早上起床時,感覺喉嚨特別不舒服,這時有可能是因為打鼾或睡眠中止症引起。在安排多功能睡眠檢查後若是確診,可透過手術治療來解決。
✅腫瘤
可能是喉部腫瘤、下咽腫瘤及甲狀腺腫瘤等疾病引起,尤其以甲狀腺腫瘤最為常見。甲狀腺位在脖子的前下側,若長出腫瘤便會壓迫到位於後方的氣管與食道等部位,造成喉嚨有異物感或疼痛。
【治療與改善】當身體出現不正常的腫大現象,未必就是惡性癌症,依據不同腫瘤與良性、惡性之分,專科醫師都會擬定相應的診治方式,建議病患可充分溝通並配合檢查與治療喔!
✅喉嚨敏感, 自律神經失調
個性容易緊張焦慮、比較敏感的人,通常也會逐漸轉化成身體上的不舒服,其中喉嚨緊緊卡卡就是一個頗為典型的症狀。這一類因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自律神經失調」的病人,通常還會伴隨其他不適,症狀可能從頭到腳都有,但做了種種檢查後卻發現沒什麼異常。
【治療與改善】在做完所有理學檢查確定沒有特殊問題之後,有時會需要身心科醫師的介入,視狀況服用有助安定身心的藥物。生活上可藉由多補充營養、均衡飲食、多運動,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來排解壓力和情緒,才能從根本改善。
其他諸如接受過放射或化學治療、患有乾燥症、喉嚨長帶狀皰疹,或者因年紀而有黏膜退化導致口水鼻水減少的老年人,都可能有喉嚨卡卡、乾癢或刺痛等症狀。
🤔🤔🤔是喉嚨痛還是脖子痛?清楚自述部位有助診斷
正因為慢性咽喉炎的病因多元,若未能小心辨識就會出現病人彎彎繞繞一大圈,卻還不明所以的狀況。所以當病人說自己喉嚨有異物感或感覺疼痛時,我都會再追問是哪裡不舒服,對方往往一頭霧水:「就......喉嚨痛啊!」
其實喉嚨有分上、中、下段,根據位置不同,致病原因也不一樣。比方說:
1.喉嚨上段不適,通常和扁桃腺及其周圍的淋巴組織有
關,像是扁桃腺有結石或慢性發炎現象,或是扁桃腺後
方莖突骨過長致使吞嚥出現略為刺痛的「老鷹症候
群」。
2.中段感覺不適,可能是黏膜比較乾燥,例如罹患乾燥症
的人;或是胃酸逆流至咽喉造成。
3.喉嚨下方較不舒服,有可能也是胃食道逆流所致。而頸
部有腫瘤或心理壓力過大,或者是老師、業務、歌手等
需要頻繁嗓子的族群也會在咽喉中下段出現緊繃感。
另外,還有一些人是肇因於甲狀腺發炎而出現頸部疼痛,卻以為自己是喉嚨痛,因為沒講清楚也未前往具專業設備的耳鼻喉科診所就醫,以致被誤判為喉嚨發炎,吃了兩個禮拜的藥也不見好轉。為幫助醫師做出正確判斷,提醒患者可以更明確指出不適部位,並清楚說明什麼情況下會感到不舒服,像是「吞嚥食物時會痛」、「早上起床後特別明顯」、「總是覺得有一口痰卡在喉嚨清不出來」等等。當然,透過醫師用手觸診或借助鼻內視鏡、頭頸部超音波等檢查,都能幫助釐清病情。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提醒您〕
如果有喉嚨不適情形,建議大家還是要找專業的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做全面的檢查與評估,在某些必要狀況下,也會和腸胃科、身心科等相關專科醫師一同會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