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打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打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打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打針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902的網紅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復健科醫師跟物理治療師的差異】 同樣都是穿著白袍的醫療人員,對一般人來說確實比較難分辨兩者之間的差異。復健科醫師跟物理治療師最大的區別包括:治療方式、診斷的思維、教育養成等。兩者之間沒有誰比較厲害或懂比較多,就像各行各業、各有所長。 『能解決別人不能處理的問題』對我來說就是專業,所以有些狀況醫...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打針 在 陳曉謙 Jack Chen, PT, MSc, CSCS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2-17 08:34:45

【復健科醫師跟物理治療師的差異】 . 同樣都是穿著白袍的醫療人員,對一般人來說確實比較難分辨兩者之間的差異。復健科醫師跟物理治療師最大的區別包括:治療方式、診斷的思維、教育養成等。兩者之間沒有誰比較厲害或懂比較多,就像各行各業、各有所長。 . 『能解決別人不能處理的問題』對我來說就是專業,所以有些狀...

  •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打針 在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04 20:00:47
    有 136 人按讚

    【復健科醫師跟物理治療師的差異】

    同樣都是穿著白袍的醫療人員,對一般人來說確實比較難分辨兩者之間的差異。復健科醫師跟物理治療師最大的區別包括:治療方式、診斷的思維、教育養成等。兩者之間沒有誰比較厲害或懂比較多,就像各行各業、各有所長。

    『能解決別人不能處理的問題』對我來說就是專業,所以有些狀況醫師比較擅長、有些則是治療師,最重要的是專業分工、適時轉介,不把病人或個案牢牢握在手上,當知道這個問題不是自己能解決的,就要找其他更擅長的人幫忙處理。

    1. 診斷的思維
    我很喜歡一本教科書的說法,物理治療師擅長的是功能性診斷(functional diagnosis)而醫師擅長的是結構性診斷(structural diagnosis),例如跑者反覆地有足底筋膜炎,『判斷出是足底筋膜炎這個結構有問題』,是醫師擅長的,而『什麼原因造成足底筋膜炎或足底筋膜受力過大』,是物理治療師擅長的,結構損傷往往是『結果』,而造成結構損傷有許多『原因』。常見的範例還包括:

    結構性診斷-功能性診斷

    *髕骨肌腱炎-股四頭肌過於緊繃
    *足底筋膜炎-臀部外側肌群無力
    *旋轉肌肌腱病變-肩胛骨穩定性不足
    *腰痠背痛 (筋肌膜疼痛症候群)-維持固定姿勢過久、肌耐力不足等

    以台灣的法規來說,物理治療師不能進行『診斷』,只有醫師才可以,但這邊用『診斷』這個詞意指『這個人的問題所在』,所以任何專業人員都有他的『診斷』,就像一個學生數學考不好,老師發現他在三角函數的題目錯很多,所以學生的診斷可能是『三角函數的概念還不夠瞭解』

    2. 治療方式
    延續上述所說,醫師較會針對『結構』去治療、治療師則常針對『原因』去治療。例如足底筋膜炎,醫師可能透過打針、吃藥等來降低發炎、減少疼痛等,而物理治療師同樣也會透過徒手治療、儀器治療減少症狀,但更重要的是要針對造成足底筋膜的原因(例如臀部外側無力)去處理,例如透過肌力訓練、動作控制訓練等提升臀部肌群的能力,才能一勞永逸,否則足底筋膜炎可能會反覆地出現。

    還有一種較粗略的分法則是,醫師擅長『侵入性』的治療,簡單來說就是會穿透過皮膚的,像是注射、手術(復健科、內科醫師除外)等,而物理治療師擅長『非侵入性』的治療,例如徒手治療、運動治療等。

    3. 教育養成
    同樣為醫學院出身,醫師是醫學系、物理治療師是物理治療系,但在必修課程差異蠻大的。共同課程包括解剖學、生理學、骨科學、病理學等,兩者皆會學到。但因為各自專攻的不同,在不同科目學的深度也有差異,例如內外科學、影像學、藥理學等醫師著墨較多,而肌動學、生物力學、運動治療、徒手治療等這些則是物理治療師才會學的。解剖學或生理學,運動教練可能也會有些接觸,但以暸解基本概念為目的。上述這些都是學校的基本養成,但如果對特定領域有興趣,不少醫師、物理治療師也會去額外學習其他的科目、專長。

    #phsyiotherapist #doctor #diagnosis #functionaldiagnosis #rehabilitation #coach #training #sports #treatment #physiotherapy #物理治療師 #醫師 #診斷 #功能性診斷 #復健科 #復健 #專業分工 #教練 #訓練 #運動 #治療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打針 在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16 13:35:13
    有 25 人按讚

    長跑者、登山及騎車愛好者,小心跑者膝『 髂脛束症候
    群 』找上門

    (診次是和我們科最厲害治療師組長 曾鎮華老師合作)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夢想!記得年輕時自己還能跑完一場全馬,透過不斷的練 習最終也圓夢了,但卻也因為自己很多應注意而未注意的事情,而讓自己一身 傷,這次就想跟大家分享曾發生在許多馬拉松或騎車選手身上的切身之痛:『髂 脛束症候群』。

    髂脛束是由臀大肌和闊筋膜張肌兩塊肌肉延伸所成,它與大腿伸直、外展、旋轉等動作有關,

    髂脛束是沿著髖部和大腿外側往下連到膝蓋下方脛骨的一條粗厚纖維組織, 當跑步的時候,讓身體前進的肌肉是位於腿部前側及後側的肌肉,而腿部內外 側的肌群負責的是提供腿部穩定的功能,髂脛束除了提供腿部 動作與穩定外,也負責膝蓋的穩定。沒有它雙腿連站都不穩定了,更遑論走路。

    正常功能良好的髂脛束應該是穩定又有彈性的,然而,不當的使用容易使髂 脛束產生微創傷,當髂脛束反覆出現微創傷而過程中又缺乏適當的牽拉運動, 就容易使組織纖維化而變得僵硬。髂脛束在膝蓋外側非固定位置,當膝蓋彎曲 時,髂脛束在脛骨後側方,而膝蓋打直時,髂脛束位置前移,當從事像跑步、 騎車、登山這類需反覆伸曲膝蓋的運動時,就容易使髂脛束在膝蓋處和骨頭產 生摩擦,易導致受傷發炎,特別是在膝蓋維彎20-30度時,有卡卡脹痛感。

    髂脛束症候群容易發生在:

    1. 扁平足:腿部過度內旋使髂脛束承受額外壓力

    2. 髖外展肌(臀中肌)無力:髂脛束會和臀中肌一起合作負責大腿外側的穩定,當無力時,髂脛束需更過度使用

    3. 股四頭肌無力:髂脛束需花更多的力量來代償

    4. 下肢肌力不足又突然增加訓練的分量

    5. 跑山路(尤其是下坡)

    6. 熱身跟收操不足

    7. 選用不適當的鞋子(如:訓練時穿著過度輕量化的跑鞋,或使用過度磨損的鞋子...)。

    8. 長時間盤腿蓮花坐

    9. 骨盆較寬之女性

    如何診斷髂脛束症候群?

    一般用身體理學檢查和病史來診斷,x 光一般無法幫助診斷,除非懷疑其他骨 頭問題時;超音波檢查也有部分角色,可在靜態影像看到腫脹發炎的髂脛束, 而動態檢查可見在膝蓋外側處與股骨摩擦卡彈;當懷疑其他疾患:如半月板損 傷、外側肌肉或肌腱撕裂傷、外側副韌帶或前後十字韌帶斷裂等,建議核磁共 振排除鑑別診斷。

    發生時該如何處裡:
    髂脛束症候群一般不用開刀治療,但請記住以下原則,治療並避免復發

    1. 當發生當下立刻停止進行中的活動,在受傷部位冰敷

    2. 在恢復過程中可執行髂脛束及上方闊筋膜張肌的按摩及拉筋,保持大腿側邊肌肉和髂脛束的彈性

    3. 可加強訓練臀中肌及股四頭肌的肌力

    4. 嚴重或慢性疼痛,經吃藥、休息或復健仍沒有改善,可選用震波或打針治療

    5. 直到受傷的部位做任何範圍的動作都不痛了,才可開始運動。跑步的原則以先增加距離之後才增加速度。
    若能有疼痛,但非運動不可,可選擇重量訓練 或游泳,游泳對於減輕膝蓋壓力是很好的運動選擇。

    總結:

    長跑者或長途單車愛好者有約20%曾經歷髂脛束症候群,運動前的熱身和運動 後的收操是相當重要的,但是卻時常被忽略。記得傾聽身體的聲音,若是已經 感到不適千萬不要勉強,因為傷害往往發生在這個時候。如果疼痛一直沒有改 善,請立即就醫,尋求進一步的治療。

    以下說明
    圖一
    大腿外側白色的髂脛束,連接我們臀部大腿肌肉至膝蓋的脛骨外側

    圖二
    髂脛束症候群之站姿伸展(伸展左側髂脛束為例) 患側腳往身體的後方與右方伸直,同時將身體朝右前方伸展,使左側大腿 外側產生緊繃感,維持 15 秒並做 5 次。

  •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打針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1-09 21:37:09
    有 11 人按讚


    你曾因為酸麻漲or疼痛去看醫生 ,
    而醫事人員為您的痛歸因於其中任何一項診斷嗎?

    -頸椎、腰椎過直!(沒有該有的弧度?)
    -脊椎側彎啦!當然會痛(?)
    -脊椎之間的縫隙太窄了(?)
    -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
    -骨刺、關節退化(?)
    -O型腿/X型腿(?)

    這篇將顛覆你對脊椎骨骼肌肉疾病的診斷與治療認知
    非知不可的秘密

    今天就要用血淋淋的臨床真實案例
    來和大家證明這些脊椎問題都不是病因,而是結果而已!
    而且這些結果幾乎都是可逆的!!
    也就是不用開刀、打針吃藥,
    就能讓這些骨頭回到正確的位置

    為什麼呢?
    因為病因就在這些醫學儀器都無法看到的
    ☑️肌筋膜發炎
    ☑️前後左右不對等的筋膜緊繃
    直接把骨頭拉歪斜了!!

    - - - - - -
    🚺個案資料
    37歲,女性
    -病史:婦科腫瘤腹腔鏡手術
    -病程: 3年前開始,愈來愈嚴重。
    背部抽蓄劇痛、坐立難安、四肢僵硬麻痺、左半身癱軟無力、痛到失眠、內分泌與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
    被醫學中心診斷為纖維肌痛症、胸廓出口症候群。
    大多數的自費治療都做過,治療1年都沒改善。

    - 治療:
    1. 乾針(Dry Needling)治療約20次
    2. 每日勤做醫學瑜伽(教個案自己在家做)
    - 時間: 從2019/7~2019/12(約半年)
    - 治療部位: 頭頸、四隻、脊椎約100條肌肉筋膜
    (注意:醫師並未使用徒手治療、脊骨神經矯正去調整脊椎柱體,但四肢有使用)

    - 治療成果(X光片的左圖為治療後):
    1. 纖維肌痛症 全身症狀大幅減少7成
    2. 頸椎弧度回到正常(前凸)
    3. 胸椎脊椎側彎角度(Cobb’s angle)由30度減少為5度
    4. 完全不用吃藥了

    - - - - - -

    其實
    平常我們是不會請患者去照任何醫學影像
    主要因為90%的筋骨疾病都能用觸診得到正確的診斷治療
    狂且很多照影都有對人體危害的輻射劑量

    但恰好這位可愛的患者因有定期照X光
    而意外地得到這個驚人的發現

    為何只有治療肌肉筋膜
    就能讓硬骨的位置改變如此多呢?
    其實所有的骨頭都由肌筋膜緊密固定著
    才能讓骨頭在正確的位置上
    但當肌筋膜發炎,就會導致筋膜張力失調
    將骨頭拉往歪斜的位置
    因此照出來的X光或甚至核磁共振(MRI) 就會
    有明顯的骨頭錯位、間距狹窄、骨刺退化滑脫、神經壓迫...等

    因此別再以為骨刺就是你的病
    骨刺完全不會有症狀!!!

    我常和患者比喻:
    『骨刺就像你長白頭髮,一種頭皮退化的跡象,長骨刺也是骨頭退化而已。
    請問你長白頭髮會痛嗎?不會馬!
    頂多就是心理不太舒服而已...
    畢竟誰想希望自己變老 』

    真正的病都藏在你看不到的細節裡
    就算照了超音波,這些筋膜發炎的現象也都不會呈現!
    我們已經遇過幾千位患者,都發生了這種現象

    患者以為是骨刺、鈣化、積水或是神經纏繞...(一堆醫學專有名詞)
    但只要治療好肌筋膜,他們的症狀就消失囉~

    📝 更詳盡的圖示解釋也收錄在『醫學瑜伽解痛聖經』 書裡的P.171、P.249
    (書籍連結: https://pse.is/K3EKL)

    - - - 👨‍⚕️以上由Dr. Victor 謝明儒醫師提供👨‍⚕️- - -

    🙏很感謝她很樂意讓我們分享她的X光以及治療經驗
    因為她說,謝醫師若分享她的真實案例
    一定能幫助更多
    像她這樣看四處求醫都沒辦法得到舒緩的痛苦人😇

    💌感謝個案的治療回饋信💌


    總是不以為意的腰酸背痛大約3年,在換睡硬床加埋首於進修課程中日益增長,2018下半年開始,經歷了三個多月的復健,疼痛始終不見好轉,又在恣意去撥筋的情況下開始蔓延,2019/2月起出現急性背部抽蓄劇痛、坐立難安、四肢僵硬麻痺、左半身癱軟無力、痛到失眠、內分泌與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四處求診復健(超過十間醫院及診所),又經歷針灸、神經解套及增生注射治療、維他命D等 都無法有效改善
    (期間甚至被轉介至精神科),藥物副作用又令人無所適從;
    在被判定得了難以根治的「纖維肌痛症」而近乎絕望後的三個月,終被診斷出自己是「雙側胸廓出口症候群」-\-\ 第一肋骨明顯脫位,然而復位肋骨後加物理治療(徒手治療、顱薦椎療法、運動治療) 仍無法痊癒,全身疼痛依舊,僅能靠肌肉鬆弛劑勉強度日。

    心灰之際,無意間看到疼痛剋星Dr. Victor治癒無數棘手案例的報導,心中燃起了一絲希望,於今年六月底開啓了我的乾針治療之路。
    有別於以往的治療,乾針能刺激病發肌肉激痛點,產生肌肉跳躍反應後關閉疼源,達到治本療效。
    Dr. Victor總是耐心聆聽,判斷病情加扎針手法快速精準,縱使每回治療過程中我總是痛到面露猙獰、傷痕累累,但只要依醫囑回家熱療及練習醫學瑜伽,痛感就能奇蹟般的減少,真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經過半年的治療,全身疼痛等症狀已改善約七成,終於能安然入睡,完全不用吃藥了! 與家人好好吃頓飯已不再是奢求。

    謝謝Dr. Victor,讓我在疼痛之路上不再孤立無援,更珍惜每日活在當下的機會。


    ➕ ➕ ➕ ➕ ➕ ➕ ➕ ➕ ➕

    🤲歡迎分享🤲
    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