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生專欄時間 化雪總比下雪冷,結束總比開始疼
前幾天,我在一個社交場合被問到:你覺得,主管和下屬可以當朋友嗎?
這不是一個好問題,因為首先應該先定義什麼是朋友?
現在,朋友兩個字似乎被濫用得太過嚴重,好像只要facebook按讃同意,雙方就是「好友」了,但對我來說,朋友兩個字說來簡單,意義...
#冒牌生專欄時間 化雪總比下雪冷,結束總比開始疼
前幾天,我在一個社交場合被問到:你覺得,主管和下屬可以當朋友嗎?
這不是一個好問題,因為首先應該先定義什麼是朋友?
現在,朋友兩個字似乎被濫用得太過嚴重,好像只要facebook按讃同意,雙方就是「好友」了,但對我來說,朋友兩個字說來簡單,意義卻很重。
所謂朋友,就是會站在對方的立場替他著想的人。
所謂朋友,不是不吵架而是吵架以後也沒關係的人。
所謂朋友,是不一定要天天見面,但一定要放在心裡的人。
於是,我的朋友不多,但留下來的都很可貴。
工作VS友情
講了那麼多,其實就自身經驗分享:工作VS友情,乃人間的一大憾事!
那年打工,我結交到一位好朋友,彼此最大的樂趣就是吃飯時間齊聚一堂狂說老闆的壞話減壓,大概是彼此有個共同敵人的緣故,友情加溫迅速,遇到麻煩互相cover,發現問題一起解決,後來這位好麻吉榮升組長,我們的關係也從海綿寶寶和他的死黨派大星昇華成蝙蝠俠和他的副手羅賓。
剛開始,我原以為可以跟著吃香喝辣,過著有靠山有背景的好日子。
可是,當羅賓的日子並不好受,尤其在蝙蝠俠不是只有羅賓一位副手的時候。
那陣子我的身份變得很尷尬,某些知道我和新主管關係不錯的同事把我歸類為潛藏的眼線,休息時間只要一進員工餐廳,氣氛就變得詭譎,眾人眼神飄忽不定,似乎全都忙著做起驚人的眼球回復術(翻白眼),沒空跟我打屁閒聊。
而且基於朋友道義,讓原本屬於那種跟任何人都可以聊得來的我,累積一肚子的苦水無處發洩,甚至最後成為夾心餅乾裡外不是人,但最最讓我遺憾的,是和以前的派大星,後來的蝙蝠俠從一開始的無話不談到最後無言以對堆,落差實在太大。
有一句話說得好:「化雪總比下雪冷,結束總比開始疼。」那次我徹底體會到了。
接下來如果有選擇的餘地,我很少決定跟朋友共事。
到底能不能跟主管當朋友呢?
華人社會常講「情」,可是也讓我們對人際關係懷抱著不切實際的期待。職場認識的朋友,有時會因為立場不一樣有所保留,又或者明知道應該體諒他的處境,應該要公私分明,心中難免會浮現「好朋友不夠義氣」、「他應該要力挺我到底」的怨念,導致原本可以向下紮根的友情無法深交。
你我身旁一定有許多原本的好友共事後關係鬧僵,甚至老死不相往來的案例,在此就不多做贅述。可是,這難道就代表我們沒辦法跟主管當朋友嗎?
我認為問題考量的重點不在於要不要跟主管交心,應該先考量自己的現實狀況。若你非得靠著這份工作才能讓家裡不斷炊,那麼就少在內心上演八點檔那般的濫情倫理大戲,不用過度焦慮,不用太去堅持孰是孰非,回歸現實,思考把錢賺進口袋才是真的。
我始終相信:同事是一時的,朋友是一輩子的。
不管世界是否比你想像中的黑暗,辦公室大概常有比你想像中可怕的事情發生;但有些期許仍然必須不斷提醒自己;比如說相信人,相信感情,相信善良的存在;因為世間最難得的是,看遍黑暗與痛苦,卻依然相信它的單純與美好。
不要總是拿著放大鏡檢視自己的人生,誰的人生被放大檢視沒有瑕疵?
學會設定自己的原則,在漫長的人生裡以誠相待,開朗,堅韌,溫暖的活著。
最終你會發現,有一種恒遠流長的友情,叫做君子之交,淡如水。
本文同步刊登於 #風傳媒
#冒牌生 #為夢想跌倒痛也值得
我的書 博客來(75折)、誠品、金石堂皆有販售
香港、新馬各大書店也可購買
謝謝你的支持 看更多專欄👉 #冒牌生專欄時間
職場倫理案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做錯事的背後,是說不出的難】
夜裡傳來一個中年男性的懺悔:
「我怎麼變成自己最不齒的人?」
他是我在寫失業一書的受訪者,時不時會傳來最新動態,我對他的狀況滿了解的。年輕時,他是典型的天之驕子,台成清交這類頂尖大學理工研究所畢業,進的都是像台積電這樣的大企業,薪水優渥,前途光明。後來有一波到中國大陸工作,他覺得應該去闖一闖,跟著去了,並且娶妻生子,妻子也很優秀。
哪裡知道台商變港商,再變成百分之百陸資,他就被辭退。回台時,已經事隔10年,人事變遷,謀不到職,到處碰壁。這兩年鐵了心想考公務員,都快50的人,也不得不佩服他。可是妻子找不到好工作,孩子還小,他只得一邊上班一邊讀書。這個年紀,腦力不如年輕人,還要熬夜讀書,是極大的挑戰。
他評估之後,認為私人企業太操,沒法留時間與體力讀書,就盯著公家機關想當聘雇人員。為此還考了一張執照,我考過,不到10%的錄取率,他居然一次就考上,看起來的確是K書的料!即使如此,卻競爭不過沒有執照的年輕人,教過他的教授跟單位熟,嘲笑他是沒有背景、沒有後門,本來就沒他錄取的份。
磕磕碰碰多次之後,終於讓他找到一個國宅類似總幹事的位子,事後才發現必須24小時待命,隨時都有住戶帶著各種疑難雜症找上門,搞得他更沒法讀書。問題是全家沒人同意他辭職,說還不是有人一邊工作一邊讀書考上的。後來也不知道是幸或不幸,他被新冠確診,必須就醫與隔離,妻子才同意他離職。
這次終於讓他找到坐辦公桌的工作,需要專業知識,不是一直有工作來,他跟主管商量好,沒事時讓他能讀書。不到一個月被檢舉了……主管當然不能再保他,而且反過來盯他死緊。對於檢舉的人,他一點都沒有責怪,反而覺得丟死人,罵自己是「時間小偷」、「占公司便宜」,還說做過高階主管的他—
「什麼時候開始幹起這種偷雞摸狗的事!」
唉,一塊錢逼死英雄好漢,人窮就是會跳牆,都顧不了下一餐了,哪裡還顧得了職場的倫理道德?接著他跟我再講了一個法師的例子,他們熟識,法師有一次跟他抱怨,請一位工讀生管理書籍,後來發現一得空,工讀生就在讀學校的書,他很生氣,說這位工讀生會損福報的。他聽了之後說:
「法師在說的時候,我一直覺得他是不是在說我?」
可以想見他的罪惡感有多深。後來再聽到有兩位公務員跟他抱怨一個國防役的年輕人,說年輕人上班時都在準備公職考試,工作品質很差。不久年輕人考上公職,他們更加不諒解他。這讓我這位中年朋友得到兩個結論:
1. 網路說一邊上班一邊讀書,是騙人的,因為工作一定做不好。
2. 一邊上班一邊讀書的結果,是背後留下罵名,多年都洗不掉。
我不免想起同學30多年前的例子,她男友的父親是部長的機要秘書,權力之大可想而知,安排她畢業後到部裡做工讀生,在一樓大廳櫃檯,我每次去找她,都看到她把書大喇喇地攤在櫃檯上,一點都不掩藏。即使到今天,我有時到一些公司,仍然會看到相同景象,第一個直覺都是他背後有靠山,不可待慢。
剛畢業的年輕人可能認為這沒啥大不了,沒工作時看自己的書,又沒礙著別人,有什麼不對?可是這位朋友做過大企業的高階主管,明白這是錯的,一旦被檢舉,便感到道德與信用這整座山完全崩塌。可是由於他自失業之後,一路走來的過程我都明白,真的無法用任何道德的評價來加於他身上……
更何況當他跟我說非考上公職不可,我就更默然。他說自己現在的心態是,當不當老闆無所謂,幹不幹大事也沒關係,但是—
「有薪水栽培小孩、有退休金安老才是真的。」
回首過去的近50年,這位朋友哪一天不是兢兢業業、全力以赴?從小認真讀書、考上名校、讀理工熱門科系,畢業後進大企業拼命工作,接著沒待在舒適區安逸過日子,跳出來冒險,到中國大陸闖盪十載,還娶了能幹的妻子,哪有在混呀?失業後,忍著屈辱,彎下腰到處找機會,能做就做,哪有面子可言?
到了今天,居然為了偷偷讀書被檢舉,我相信他心中有很深的感慨,想問自己這一生到底哪裡做錯了?也許,這就是命!我是活越大年紀,越沒有「是非」與「對錯」,反而會去看到背後的「難處」,該留給人空間時,就別把事情說絕了、把人逼死了。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對方說不出的秘密,以及背負的辛酸。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儘量做到—
1. 不了解真相前,先不做評價
2. 給人一步退,留人一碗飯吃
3. 人生沒有對錯,只有不得已
感同身受別人的難,我們才會真正學會寬容,也才會獲得道德上的自由。
讀了本文有受益,請留言+1。
***
歡迎大家加入我的fb社團:「洪雪珍寫作變現」,有三個好處:
1、你投稿,我點評
2、你會看到「從不會寫作到會寫作」的成功案例
3、我會教你寫作招術
至於想要詢問我的課程,包括求職、轉職、加薪、高薪,以及斜槓、寫作,⋯⋯都歡迎加入我的Line@ ID:@ca141719,助教協助你。
攝影:旅居加拿大的畫家吉仔冰GiABing
職場倫理案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懂引導問話術,主管自己累成渣》用PDCA提問法主持會議
你有想過嗎,要如何擺脫沉悶無趣的會議方式,成為一個好的會議主持人?我更好奇的是,除了傳統的「是/否」、「對/錯」之類沒有討論空間的命令式問題外,還有什麼方法,能夠讓會議充滿更有建設性的討論?我從一本書裡找到滿意的答案。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how-to-host-meeting/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不懂引導問話術,主管自己累成渣》這本書廣義來說,是教主管們如何提出「優質提問」,引導下屬採取行動、催生成長。狹義來說,書中的焦點實例在於「會議主持」,透過引導提問的方式,激發部屬的發言慾望和思考,達成更有效的討論。同樣的概念,也適用於任何的會議主持人,用來讓會議進行地更流暢、更活絡。
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商業引導服務〉機構的代表人新岡優子,曾任IT工程師、專案經理、公司顧問,目前運用自己在產業多元的經驗,協助其他公司進行團隊開發、領導能力、流程改善、會議改善。如同大部分日本的商業書籍,這是一本道理講得少、案例練習講得多的書。
書中很具體地展示了88個問句,如何應用在不同的情境和流程中,鉅細靡遺地說明使用時機和例外條件。這篇文章整理我讀完後的收穫,以及濃縮對我最有幫助的問句,畫成一張「主持會議的PDCA提問循環」提供日後參考。
.
#優質提問為什麼很重要?
.
先說結論:「好的提問能激發好的反思,好的反思容易帶來優質的行動」。在我的職場經驗裡,感受尤其深刻。最近有一位時常指導我的經理,對我(或對別人)最常問的一句話就是:「關於這件事,你有什麼想法?」每當自己被問到,腦中立馬千頭萬緒。
這句話真是簡單又萬用的提問,而且屢試不爽。當我們接到這個提問時,會為了回答而「反思」,也就是連結過去的經驗與價值觀,整理出自己的判斷與想法。反思很可能會帶來新的發現,促使積極的人發想具體的策略,最終促成「行動」。
在主持會議的時候,這句話也適用於對其他的與會者提問,激發對方的思考和表達,進而傾聽對方真實的訴求與想法。《莫守成規》這本書裡提到叛逆型的領導者會懂得跳脫框架、建立「關係」,而且不斷發問:「當我們藉由提問與他人互動時,彼此的關係會變得更強韌。」
作者精煉多年來傳授「引導提問術」的經驗寫道:「優化關係品質和思考品質,促進行動品質的提升,進而帶來成果品質的提升。」這就是優質的提問能達到的效果,提升整體團隊的關係與思考、採取具體行動、強化最終成果。
.
#如何激起部屬發言慾望?
.
站在主管兼會議主持人的角度,不外乎希望大家參與會議,是能夠「達成共識」、「解決問題」、「促進行動」。要讓團隊產生化學效應,最重要的就是加深彼此的「信賴」關係。作者提出五個基本功,若自然而然掛在嘴邊,便能提升部屬的發言慾望:
1.「謝謝。」保持真誠的笑容,無論部屬發言是否有益,皆表達感謝,讓人感到自己有所貢獻、還想再發言。
2.「原來如此,這也是一種看法。」聽到立場不同或者相反的意見時,表達接納對方的發言,但還不表示肯定對方的意見。
3.「讓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讓部屬把你當作一同思考的戰友,但要搭配問「各位覺得怎麼辦才好?」不要淪為只有自己動腦。
4.「……(不多話)」身為主管常有強烈使命感,認為自己要負責解決問題。然而,太多話只會剝奪部屬思考與發言機會。
5.「我還是想提出這個看法…」用於當團隊思考開始侷限、失焦時,用這句話擴大思考框架,或提出完全相反的想法。
此外,保持「謙遜」的態度也會讓部屬勇於發言。我讀管理名著《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時寫下這則感想:「領導者要認知到,自己不一定得是團隊中懂最多或最厲害的人,懂得讓出空間給下屬發揮和表現,讓下屬來『教』自己。」
.
#開會時應該問哪些問題?
.
讀到這本書的後半段,看到作者把「PDCA循環」用來做為會議的審視和改善規則手法。但我對於制定會議的規則比較不感興趣,反而覺得這個循環很適合做為會議的起承轉合,我整理書中實用的問句範例,畫成以下這張「主持會議的PDCA提問循環」。
.
#主持會議的PDCA提問循環 (詳見附圖)
.
#PLAN
首先,是會議開始時的規劃(Plan)階段,提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什麼?誰最困擾?我們最應該先解決的是什麼?」之類的問題,定義會議討論的主軸,凝聚大家的聚焦方向。
#DO
接著,是會議重頭戲的執行(Do)階段,針對討論方向開始向部屬提問:「關於這件事,你有什麼想法?你打算怎麼做?需要什麼協助?」透過這類問題,激發思考與討論,催生各種提案與想法,讓議題有一定程度的發散。
#CHECK
再來,是會議收斂的檢核(Check)階段,試著帶領團隊回顧,問道:「我們的討論是否有朝目標前進?」也可以向個人提問:「你可以用一句話總結這項重點嗎?」把討論完的策略與議題進行收斂,凝聚團隊共識,加深部屬對各個議題的認知。
#ACTION
最後,總結會議內容的行動(Action)階段,問出:「根據今天的討論,要採取哪些行動?」讓團隊針對共識,擬定各項行動。透過「所以誰能為這件事做什麼?」之類問題,讓各項行動有明確的執行者,完成這次的會議循環。
.
後記:#你喜歡哪一種工作風格?
.
《不懂引導問話術,主管自己累成渣》書中的88個問句範例,大部分是由(1)使用原理、(2)使用範例、(3)進階運用要訣、(4)宜避免使用的提問構成,適合讀者挑選符合自己風格的問句,進一步研究跟練習。
以我自己接觸過日本外商的經驗,還有之前讀到《2030轉職地圖》這本書裡獵頭專家談日本職場文化,可以知道日本的職場倫理上對下的態度,仍舊根深柢固。書中也有許多篇幅,在講尊敬前輩的用詞和問句要如何調整,台灣的讀者倒不一定要照單全收。
相比起「命令式」一口令一動作的帶領風格,這本書讓我提高對於「提問式」領導的意識。拋出問題讓部屬自己回答與尋找答案,更能夠促使部屬成長與進步,似乎也更符合年輕一代比較傾向自主、自由的工作風格。
關於提問這件事,你有什麼想法呢?
職場倫理案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選擇很困難,因為你不知道有這「四定」]
最近有名上班族氣噗噗的來跟我說,他眼見死黨在一個合作案裡,掉入一個進退不得的陷阱裡,勸了多次都喚不醒對方,因此來問我怎麼辦。一方面他替死黨覺得不值,很明顯合作方在利用他,所以很生氣;另一方面也擔心死黨被利用完,沒有價值,棄而不用,下場難堪,心裡也特別急。
在我們的生活裡,多的是這類案例,看似皇帝不急,急死太監。可是情況如此險惡,難道死黨看不出來嗎?也未必!應該也是自有盤算,但是無法對外講清楚﹑說明白而已。不過若要說他的死黨100%確定這個合作是最好的決定,還是未必!可是這位上班族為什麼如此心焦如焚?因為他犯了這個迷思:
1. 以為每個人的條件都一樣,應該做出相同的決定;
2. 偏偏每個人的條件都不一樣,無法做出相同的決定。
所以經常有人要換工作時,會來詢問我的意見,而且多半是我不認識的人,我從不由自己的立場出發,原因只有一個,每個人的條件都不一樣!我的條件能做這個決定,你不見得有條件能做;你的條件能做那個決定,我也未必有條件能做,因此我們才講「易位思考」,穿了你的鞋才知道你腳痛。
人生很難,主要是做決定很難。可是在做決定這件事上,心理學有實驗發現,人的自信心遠高於事實的表現。這是因為我們有一個迷思:
1. 以為自己做的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結果勢必一如預期的好;
2. 事實是時間一變,人在變,局就變,條件也就不同了,所以每個決定都是一場賭局。
可是我們也都知道這兩件事很重要,一是選擇大於努力,因此選擇很關鍵,每個選擇影響到下一個選擇,人生是每個選擇堆疊出來的;二是控管風險也很關鍵,這一生大家求的不也是趨吉避凶嗎?有時一個風險會吞噬掉多年的努力成果,具有致命性的殺傷力。所以選擇正確﹑減少風險是我們要做的兩件要事。
即使如此,我仍然要告訴你,沒有決定是完美的,最後多少都有缺憾,因為我們有條件限制。所以要追求的不是做出完美的決定,而是無論做出哪個決定,不要後悔﹑不要遺憾﹑不要抱怨。這一年來,我找到「四個定」,來幫助我做決定:
1. 定向:在這件事上,確定自己的方向。
2. 定位:在這件事上,確定自己的角色。
3. 定見:在這件事上,確定自己的原則。
4. 定力:在這件事上,確定自己不受風吹草動的影響,繼續前行。
我的做法是,遇到事情,就寫下這四個定。我的心原本有如一隻小船,在汪洋大海中,隨著狂風驟雨動盪不安;一寫完頓時天際開了,一道光線射下來,烏雲散去,大海歸於平靜,船不再搖晃不定,能夠繼續前行,並看見遠方的燈塔。
今天看到哈佛商學院商業倫理John Shad教席教授約瑟夫·巴達拉科寫的文章:「一個有思想的人,是如何做艱難決定的?」他提出五點,跟我的「四定」意外的不謀而合﹑相互呼應,證明吾道不孤。這五點分別是—
1. 每種選擇的淨結果是什麼?
2. 我的核心責任是什麼?
3. 現實世界的行事規則是什麼?
4. 我們是誰?
5. 我最終能接受結果是什麼?
這五點是方法,而我的四定是得到的定論,怎麼做呢?以上面這位上班族的死黨來說,他在與別人合作時,可以先從約瑟夫·巴達拉科的五個問題切入,比如說他分析之後,得到以下五個答案:
1. 我是誰:
--我沒有足夠條件,無法獨當一面,需要與別人合作,借別人的勢,壯大自己的勢。
2. 現實世界的規則:
--這一行目前以採取團隊合作方式居多,單打獨鬥則力量單薄。
3. 我的核心責任:
--對方是個大企業,以他為馬首是瞻,自己全力配合就對了。
4. 我最終能接受的結果:
--有小贏面就足夠。
5. 每種選擇的淨結果:
--由目前的選擇看來,對方得到的比較多,似乎占便宜,但是自己也在這一行獲得一席之地,後勢發展看好,這是能夠接受的結果。
一旦分析如上,這位死黨的下一步便來寫下「四定」,比如說:
1. 定向:與對方合作,在業界站穩腳步。
2. 定位:配合對方,全力以卦。
3. 定見:現在吃點小虧,未來占大便宜。
4. 定力:不論朋友的勸說﹑或自己一時自我懷疑,都要回到以上三個定,穩住小船的舵,繼續前行,直到靠港。
以上是我做決定的方法論,適用職場,也適用人生各個層面,不妨一試。每個人的命運都有侷限性,也就是各有條件,無法說「If I were you」,如果我是你,我就如何如何,彼此運作的模式無法相互套用。但是每個人的命運也有自主性,能夠透過上面五個問題,以及四個定,做出合適自己的分析與決定,並降低風險。
最後,命運有開創性。人人都不能只想成功,不想失敗,否則無法前進,也就無法開創新局。再說成敗無法在一開始就料準,因為看似成功的決定也隱藏著失敗的因子,看似吃虧的選擇裡面有占便宜的未來。我們要做的是四定,確定自己這隻小船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即可,至於途中的風浪不是我們能預測。
選擇,沒有最好的,只要合適的。
決定,沒有完美的,只要不後悔的。
人生,不可能永遠在最高點進場,而是要選在反折點切入。
如果此文讓你有受益,請留言+1
攝影:旅居加拿大的畫家吉仔冰GiAB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