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美國碩士要寫論文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美國碩士要寫論文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美國碩士要寫論文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美國碩士要寫論文嗎產品中有7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給我報報上週新聞排行榜 /0830-0905 8⃣️ 柯文哲安排民眾黨立委高虹安到北市府觀摩市政會議,議員痛批黨政不分 眉批:大家不要太生氣,柯文哲純粹是教育自己黨內同志而已,以後,高虹安如果有感情問題,柯文哲也會帶她到他與陳佩琪的臥房,示範如何魚水之歡的 7⃣️ 總統府編列111年度預算,預算...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

美國碩士要寫論文嗎 在 伊格|Egoyan Zheng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8 12:17:09

截至目前為止,陳立博醫師可能,且極可能正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位**良心犯**──事實上,至少一世紀以來,似乎從未有罪犯如他被部分民眾與媒體冠以「良心犯」之名。⁣ 理論上,這已然是個歷史名詞;因為資料顯示,此說法自21世紀末業即已近乎絕跡;而前次被廣泛公認為良心犯者亦已早於22世紀中葉。⁣ 換言之,距今...

美國碩士要寫論文嗎 在 PanSci 泛科學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1-12 07:46:47

#科語錄 你知道現在電路的運算基礎是怎麼打下的嗎? 邏輯設計的運算採用布林代數,但是第一個將布林代數應用於電路上的,卻是被稱為「資訊理論之父」的夏農 (Claude Elwood Shannon)。 而他的碩論《繼電器與交換電路的符號分析》,更被後世譽為資訊時代的大憲章。 _ 從小就喜歡搞電...

美國碩士要寫論文嗎 在 白玉 BAI YU|時尚職涯導師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2 18:58:42

會分享這則貼文要感謝即將入學FIT/GFM的學弟, Alen Philip,他在領英connect 我,問了我這些我相信是普遍赴美修時尚管理的同學會有的疑惑,所以統整之後做成貼文分享給大家💗 ————————————————  📌關於FIT/GFM的快問快答  Q1: 請從個人經驗分享你在G...

  • 美國碩士要寫論文嗎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6 15:35:14
    有 5,143 人按讚

    給我報報上週新聞排行榜 /0830-0905

    8⃣️ 柯文哲安排民眾黨立委高虹安到北市府觀摩市政會議,議員痛批黨政不分
    眉批:大家不要太生氣,柯文哲純粹是教育自己黨內同志而已,以後,高虹安如果有感情問題,柯文哲也會帶她到他與陳佩琪的臥房,示範如何魚水之歡的

    7⃣️ 總統府編列111年度預算,預算書已經送交立法院排程審議,其中前總統馬英九禮遇經費,編列868萬3000餘元
    眉批:希望十月下旬的判決之後,馬送入大牢,這八百多萬就可以省下了

    6⃣️ 政院通過修法草案,日後「妓女戶」改叫「性交易場所」
    眉批:性交易場所?不是早就改叫「摩鐵」了嗎?

    5⃣️ 小英總統在一場致詞時表示,「台灣盼與鄰國在和平、穩定、且互惠的原則下共存」,國民黨質疑,「鄰國」說法與台獨無異
    眉批:台獨向來是國民黨矢志消滅的「三合一敵人」其中之一,另外兩個,一是中國共產黨,一是黨外人士。國民黨黨員們,不要累壞了身子啊!

    4⃣️ 國民黨主席選舉電視政見辯論會
    眉批:為了一個自由、民主、獨立的台灣,學生可以玩電玩、藝人不必看風向,建議國民黨人投張亞中一票

    3⃣️ 藝人張鈞甯十一年前的碩士論文「我國演藝人員經紀管理之法制問題」,其中「我國」兩字,遭中國小粉紅指為台獨
    眉批:黃安矢志從事舔共事業之後,早就把他從小到大寫的日記、作文都燒光了,所以從來沒事,想去中國發展的藝人們,切記!

    2⃣️ 國民黨立委江啟臣表示,在民進黨執政下,國防預算每年增加,但是增加預算的具體原因跟理由,在明年度的預算中並沒有看到
    眉批:江啟臣,理由還需要講嗎?美國搖滾歌手Bob Dylan 早就講過了,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解放軍的飛機每天在空中飄來飄去,不就是答案了嗎?

    1⃣️ 藍軍鎖定「第二類接種疫苗對象不斷膨脹」這個議題,怒轟綠營高官不打高端疫苗,反而跟老百姓搶進口疫苗。不過媒體調查,地方造冊第二類優先施打對象,藍營執政的彰化縣、雲林縣、南投縣跟嘉義市,排在前4名,占全國地方官員造冊的77.4%
    眉批:如果奧運有迴力鏢項目,台灣代表團一定都是由國民黨智庫的高官組成

  • 美國碩士要寫論文嗎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2 11:03:05
    有 1,911 人按讚

    九月開學季,我梳理了給孩子們在課内學習、課外學習共七點建議。祝廣大學子們充分開展更多元的學習範式,提升自我的創新創造力!

    我在《李開復給青少年的十二封信》書裏,也談過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我覺得很適合在現在這個開學季再次分享給大家。比起應試考試中的分數,如果同學們具備“3C”的三大能力—— Curiosity(好奇心)、Critical thinking(批判式思維)、Creativity(創造力),未來更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 課內學習的4個建議:要充分利用好在學校裏上課的時間。

    1. 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有同學問我:“怎樣學習知識,才能真正記住呢?每年考完試後,好像就把所有的知識還給老師了。”

    我給這位同學的回答是:“我學懂的知識以及知道如何實踐的知識,我現在都還記得;在工作中常用的知識,我全部記得;我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記憶更加清晰、準確,就算有不記得的,也可以快速推算出來;相反,那些靠死記硬背學到的知識,或者自己不感興趣的知識,我已經全忘掉了。”

    也就是說,死記硬背只能過考試關,而不能獲取受益終生的知識。你們在學三角形面積定理時,一定都會背“底乘以高除以二”的公式。但是,你有沒有理解這個公式是如何推理出來的,為什麼三角形的面積是這樣計算的。記住這個公式和探索這個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學習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有的同學學習化學,如果每天只是機械地背誦一些反應式,肯定會覺得枯燥無味,但如果掌握了每個反應式內在的規律,並能和現實中的化學現象聯繫起來,就會理解化學這門學科的意義所在,自然就會對這門學科產生興趣。

    只有懂得了知識背後的道理,才能在遇到新的問題時舉一反三,才能在需要的時候,靈活地將自己掌握的知識付諸實踐。

    2. 要多問問題

    會提問也是一種能力,而且你也會因為提問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我的女兒在學習指數的時候,不理解指數是什麼,更不相信在真實生活中指數有什麼用處,就主動來問我。我用計算銀行存款的思路來指導她,比如存入 100 元,每年的利息是 10%,那麼 10 年後,你的存款是多少?

    通過這樣的計算,她終於明白了,原來指數知識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她能得到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是因為她主動提問獲得的。

    多提一個問題,你就擁有一種多瞭解這個世界的可能性。只有不懂就問,才能真正學到有用的知識。

    3. 要勤奮

    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的人,一定是勤奮的。

    去美國讀中學之前,我只學過半年英語,因此,語言障礙成為我面臨的最大難關。剛開始,同學和老師說的話,我幾乎一句也聽不懂,那種感覺非常痛苦。那“催眠”一般的語速,總讓我在課堂上打起瞌睡。有時候,聽到同學們因為老師的一句笑話笑得前仰後合,我才從夢中驚醒,但還是摸不著頭腦。天書一般的英文,開始讓我有些望而卻步,後來,我乾脆帶幾本中文的武俠小說到課上去讀,因為覺得怎麼聽也聽不懂,還不如看小說。

    然而,我心裏又是暗暗憋了一股勁的。於是,我找了一大本英文單詞書來背,經常背到半夜,不會的就一次次地翻厚厚的中英對照詞典。不過,沒多久,我就發現這並不是學英文的最好方法。因為,即使當時記住了一個單詞,但是使用率不高的話,就會完全忘記。我終於悟到了,在沒有語境的情況下,背單詞是沒用的。

    後來,我還是下定決心用多交流的方式來學習英文。下了課,我不再膽怯,站在同學中間聽他們說話。如果 5個詞當中有 4個聽懂了,只有一個聽不懂,我也會趕緊問,同學們會再用英文解釋一遍給我聽。回家以後,我會默默回憶我聽不懂的單詞,然後記下來。而上課的時候,遇到聽不懂的內容,我也勇敢舉手問老師,請求老師再說一遍。

    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她甚至犧牲自己的午飯時間幫我一對一地補習英文,她複印了小學一年級的課文,每天拿來給我念。從簡單的課文起步,我們堅持了一年。在這一年裏,我的英文水平迅速提高。學校裏所有的老師還允許我享受“開卷考試”的特殊待遇,她們讓我把試卷帶回家,並且告訴我題目裏不認識的單詞可以查字典,但是不能看書找答案。我每次回到家都嚴格按照老師說的做,遇到題目裏不認識的單詞就去查字典,但是從來沒有去翻書找過答案。因為,我覺得這是老師給我的最大信任,我不能辜負這份信任。

    通過種種渠道的學習,我的英文終於逐漸接近同齡人的水平了。一年以後,我完全可以聽懂老師講的話了,英文會話也沒有問題了。到了初中三年級,也就是到美國兩年之後,我寫的作文居然獲得了田納西州的前十名。我想,這和我年齡小,容易接受新的語言不無關係,但也和我勤奮的學習有關。

    4. 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獲益於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想不到的是,這種批判式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救”了我的命。

    在我五十二歲生日前不久,我在一次體檢中被查出肚子裏有數十顆“腫瘤”,經過反復復查,我被醫生宣判得了第四期淋巴癌。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我突然感受到死神和自己離得那麼近;我氣餒、懊悔、內疚,但是,治療過程中的一件具有轉折意義的事件發生了。

    我遇到了一個好醫生。我的主治醫生唐季祿給我打氣:“淋巴癌第四期真的沒那麼嚴重,它跟肝癌、肺癌第四期是不太一樣的。”他告訴我,網絡上有兩篇專門討論“濾泡性淋巴癌存活率的預估方式”的論文,如果我有興趣,可以找出來看看。我認真地研究了唐醫生推薦的那些學術文章,發現淋巴癌的分期方式已經有四十多年了,可以說過時且不精准了。如果說只看標準的分類,我因為腫瘤數太多,所以必須歸類為第四期。但是只看腫瘤數量是最準確的嗎?根據我研究的那幾篇論文,分期的目的就是預測存活概率和時間。那麼,最準確的預測方法就是尋找和我病情足夠相似的人,根據他們的不同因素,如年齡、症狀、血液指數、腫瘤數量及大小等 20多種,和他們的實際存活結局來理解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並且把這些因素整合起來。這樣的研究肯定要比四十多年前的粗分類來得准!

    自己研究病情,就像是自己坐在副駕駛座上,可以隨時掌握路況。醫生的治病策略、用藥思維,你至少並不是茫然無知。我又拿出以前做學術的精神,把全部20幾個特徵與我的檢查結果相對照,發現我雖然屬於第四期,但整體狀況其實沒那麼悲觀。原來醫學上對所有淋巴癌的分期方式,至少對我的病情來說是不正確的,我的情況是較輕的。於是,我突然從“第四期癌症頂多幾個月”,變成“至少還有好幾年”可以活。倘若好好照顧自己,更有可能終身不再復發!這個發現有如一線曙光,從此之後,癌症所帶來的一切負面影響,就開始悄悄起了變化。

    批判性地看待醫學上對淋巴癌的分類,通過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的方式來獲得對自己病情的準確判斷,讓我自己從精神上獲得了新生。

    ■ 課外學習的3個建議:課堂外的時間,我鼓勵同學們,去探索你們熱愛的東西,多實踐,多多鍛煉自己的創造力。

    5. 要動手實踐

    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牆上寫了這樣一句格言:“我聽到的會忘掉,我看到的能記住,我做過的才真正明白。”

    我記得小時候,我的父親曾讓我們幾個兄弟姐妹解答這樣一個問題:用 6 根火柴拼成 4 個大小一模一樣的正三角形。通過動手實踐,我們都找到了正確的答案。這樣的實踐讓我對相關的幾何和空間知識記憶深刻,也訓練了我使用新穎的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在高中時參與美國的高中生創業嘗試課程,創辦自己的公司。我們當時的公司非常簡單,就是從當地的建材市場買來鋼材,然後利用週末時間到工廠裏加工這些鋼材,我們把鋼材切成很小的一塊塊圓環,然後在圓環上刻上簡單的雕花。在負責推廣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的家長並不需要這樣的圓環,最後產品幾乎是內部消化掉了。

    這次的親身實踐,讓當時 15 歲的我意識到,真正好的產品,不是求人去買的,而是必須有市場需求。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在第二次的創業嘗試中就會把市場需求作為我創辦的公司的方向。從需求出發,生產有需求的產品,牢記這樣的理念,第二次的創業嘗試獲得了成功。這些對於創辦公司的經驗,都是我從實踐中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只有實踐,你才能知道你的想法是否可行。

    6. 要追隨自己的興趣愛好

    只有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才能做到最好。

    我在上大學時,一直以為自己喜歡法律,將來想做一名律師。可是上了幾門課後,我發現自己對此毫無興趣,於是跟家人商量轉系,數學是我的一個備選項。但是,當我加入了“數學天才班”後,發現我的數學突然從“最好的”變成“最差的”。我雖是田納西州的冠軍,但當我與來自加州或紐約的“數學天才”交手時,才發現自己真的技不如人。我深深地體會到那些數學天才是因為“數學之美”而對它癡迷的,而我並非如此。我一方面羡慕他們找到了最愛,一方面遺憾自己並不是真的數學天才,也不會為了它的美而癡迷,因為我不希望我的人生意義就是為了理解數學之美。

    我想到了計算機,我在高中時就對計算機有濃厚的興趣,有一次,為了解答一個複雜的數學方程式,我寫了一個程式,然後把結果打印出來。當時因為機器運行的速度太慢,我沒有等到結果打印出來就回去了。週一回到學校,我才知道我們學校所有的打印紙都被我打光了。雖然挨了老師一通罵,但我的心裏有了一股欣喜,原來這個數學方程式有無數的解,我走後,程式一直在運行,計算機就一直在打印結果。

    對計算機的興趣此時在我的心中醞釀,雖然當時計算機專業算是個默默無聞的專業。接下來,我選修了一門計算機編程課,幾個月的課上下來,我發現了自己在計算機方面的天賦。我和同學們一起做編程,他們還在畫流程圖,我就已經完成了所有的題目。考試的時候,我比別人交卷的時間幾乎早了一半,我不用特別準備,也能拿高分。

    通過學習計算機 , 我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未來這種技術能夠思考嗎?它能夠讓人類更有效率嗎?計算機有一天會取代人腦嗎?我感受到了一種振奮,解決這樣的問題是我一生的意義所在。

    我每天都像海綿一樣吸收著知識,在一門公認為是計算機專業最難通過的“可計算性和形式語言”課上,我考了 100 分,也就是A+ 的分數,創造了該系的一個紀錄。大三大四時我就開始和研究生一起選修碩士和博士課程,接手各式各樣的項目,在這些項目中,我嘗試著攻克一個又一個的難關。畢業後,我在計算機方面創造出了一些成果。

    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因為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事情,並且願意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

    7. 要多培養自己的創造力

    我的中學是在美國的橡樹嶺讀的,當時的感受就是,學校的功課很輕鬆,每天的家庭作業很少,但是每天有很多稀奇古怪的項目。比如,當時歷史課教到美國印第安人的時候,不是用課本告訴你發生了什麼,而是讓一個團隊寫一個話劇,或者是進行關於移民者和印第安人的辯論。

    這些項目都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會引導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但我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可以在這些稀奇古怪的題目中得到鍛煉。

    後來,我回到北京創辦微軟中國研究院面試時,對前來面試的學生也注重的是對他們思維方式的考驗,我們向面試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o 為什麼下水道的蓋子是圓形的?
    o 估計一下北京一共有多少個加油站。
    o 你和你的導師如果發生分歧怎麼辦?
    o 給你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你想怎樣去解決它?
    o 兩條不規則的繩子,每條繩子的燃燒時間為 1小時,請在 45分鐘燒完兩條繩子。

    這些題目雖然聽上去很“怪”,但我們出題的本質也不一定要聽到正確答案,而是要從回答問題的思路中聽到面試者的思維方法。

    孩子們,比起試卷上的分數,我認為你們底層的思維能力,會是更珍貴的能力。你在學習每一門科目時,鍛煉出來的能力是未來最能幫助你們的事情。就像你學了代數,也許不會去研究數學,但是這對鍛煉你的思維有幫助;你學了英文,不一定會出國,但是英文可以在瞭解世界最前沿的文獻、在有效交流方面幫助你;你學了畫畫,不一定成為畫家,但是你在學習畫畫的過程中鍛煉的觀察力、空間力、想像力會對你有幫助。

    過去,我們對教育成功的衡量標準是學生能不能記得被教的東西。但是未來,教育的精華體現在即使你忘記了所有你學的東西,你還具備思維方式、智慧和能力。

    當你已經忘記了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代,你還是知道歷史帶給我們的人類的智慧和教訓;當你已經不會編程了,你還是有編程帶給你的邏輯思維;當你已經不會背莎士比亞的詩了,你依然懂得文學的美,這些才是教育的精華。

  • 美國碩士要寫論文嗎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9 13:56:06
    有 311 人按讚

    我去年在大眾書局看到一本不錯的書,內容是探討權威印象的傳達。(是的,大眾書局有時候,還是能找到好書的)

    書上只寫兩個作者的名字,沒有其他的介紹。

    我開始閱讀時,發現內容比我在書局翻閱時,更有驚喜!而且引述了很多數據和實驗。

    所以,我又好奇的翻翻封底和版權頁的部份,有沒有看漏了他們是學術界的。

    還是說甚麼資訊都沒有。

    後來繼續閱讀是,越來越多驚喜,我就索性上網搜尋他們的名字。

    他媽的,原來除了是大學教授,還是有名的Researcher,做了不少有同行審評的實驗,網絡上也看到不少他們的論文。

    他們根本不急要在出版的書上,告訴人家他們是博士。

    反觀做我講師這一行的,都急著在任何地方都要貼上他們是博士的身份。一些還是『突然博起』的,你是他的朋友,也不知好不好意思問他細節。

    我本身沒有博士或碩士的身份(我連學士也沒有讀完啊),不過我有辦法可以告訴你那些真的耗費青春去讀博士的人,會怎樣看待這些『忽然博起』的人。

    多年前,我的一個同行在報紙上宣稱自己是雙博士學位,(其實他遠在還是一個博士學位時,我也是有保留的),結果有被人打電話到電台 DJ 處討論。

    那位聽眾去聽了他的講座,聲稱自己是某美國大學的博士,結果聽眾本身也是外國深造過的,就依循你所講的大學去搜尋,發現沒有對方的論文。(其實你是哪所大學出來的博士,是可以搜尋出你的名單、論文和論文指導教授)

    另外我某次在一家傳銷公司做培訓時,有人問我關於如何處理被聽眾挑戰的問題。事緣他自己公開演講時,說了人在睡覺時,消化系統是會停下來的。

    結果台下就有人說他是讀醫學系的,也當眾告訴他消化系統在人睡著時,是不會停止的。

    然後他回答那位觀眾他是用中醫的角度來講消化系統。

    我當時聽到他這樣說,我心想『難怪人家會挑戰你啊!』

    因為這位朋友給我的名片上,在他的名字之前是有加了 Dr 的封號。

    我也知道有人辯論中醫業者應該要稱自己是『醫生』還是『醫師』,但如果英文稱號上用了 Dr,我是覺得既然是不同體系的東西,最好就不要用跟人家一樣的稱號。

    你想像一下,我讀醫學系那幾年讀到撲街,然後還要去實習到撲街,結果另一門派完全不同體系的門人稱號也跟我們一樣,我會生氣嗎?

    這也不關你讀中醫辛不辛苦的問題,總不能因為你讀佛經讀得很辛苦,我們也要稱你為 Dr 或 Phd。

    就算你讀佛經很厲害,還很有能力開導人們,你也不能稱自己為心理諮詢師。

    那些一樣辛苦唸大學,唸完又要實習很久,最後能夠配上心理諮詢師專業身份的人,看到一個滿口四大皆空的法師居士,也稱自己是心理諮詢師,你認為看到自己的專業身份,很輕易的被一些無知的人掠奪,能教你疏導生氣的心理諮詢師會不生氣嗎?

  • 美國碩士要寫論文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1-14 20:17:20

    本集主題:「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從「命名」開始看起
      
    ◎特邀新生代生態畫家林哲緯以水彩插畫精細繪製台灣海產的細節與風貌
      
    *花枝和烏賊,有什麼不同?
    *除了源自日文的TAKO,章魚的台語還能怎麼說?
    *鯛魚名稱不下十數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台灣童謠〈西北雨〉中的「鮕呆(鮘)」又是哪位?
    *常吃的「四破魚」到底在破什麼?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從海魚吃到淡水魚,由軟體動物花枝家族吃到甲殼動物螃蟹親屬。除了吃不完的海味,更常發生的是弄不清的名稱。九孔等同鮑魚嗎?為何許多魚都被歸在鯛科?香魚的氣味真的很香?鯖魚為何叫花飛?這些名稱的背後,蘊藏的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
      
      這是一本兼具歷史與科普的海洋文化讀物。作者曹銘宗先生,查證無數史料文獻,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更上網徵求各界高手的見解,宛如帶領讀者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嘗遍」台灣海味的前世今生。他還以台灣魚類資料庫交叉比對各項資料,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一場百年的海洋文化考察之旅,從名稱推敲身分
      
      命名,有時來自於人的誤解,但有時卻比起學術用語更容易分辨物種的差異。例如在中文裡,許多螃蟹都叫蟹,例如大閘蟹、花蟹、三點蟹,但如果對應台語便可以分辨其間差異。毛蟹是陸生的螃蟹,蟳和蠘則指海生螃蟹,所以最後一對腳是游泳足。而蠘的螯比蟳來得尖細,帶有鋸齒狀,這點從「虫+截」這個字便可推測得出。而經常被視為同一物種的花枝與烏賊,為何有不同名稱,從史料中可以看見古人早早就知道他們不同,應當區別。
      
    ●長相決定人生,產地決定名稱
      
      台灣人常吃的午魚,如果回歸史料,可以看見名稱是來自中國產季在端午節的緣故。而以往過年會吃的鯛魚,又名嘉鱲,也是與產期在臘月相關。至於鯖魚之所以被叫花飛,則來自魚身的斑紋以及用閩南語形容這個斑紋的諧音。從此可知,命名沒有對錯,而是來自物種外觀或反映地方特性。
      
    ●海洋文化中的古人智慧: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海鮮的保存反映古人的智慧,魚乾、魚露、魚漿應此而生。和魚有關的傳說,鄭成功的國姓魚、鯊魚變身梅花鹿,透過考證你會知道「謠言原來是這麼來的」。當然不能錯過傳統的好魚、壞魚排行榜,「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讓你享受美食沒有漏網之魚,「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帶你認識在捕魚、潛水時應該避開的危險魚類。
      
      語言文化的考證,看見海洋文化的多樣性,各路語源也豐富了我們對海鮮的認識。下次要吃花枝前,你應當能分辨牠是花枝還是烏賊!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