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癮治療,等同觀察勒戒嗎?》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條將毒品分成四級,其中施用第一、二級毒品,有刑罰。常見的第一級毒品如海洛因,第二級毒品如安非他命、大麻。至於K他命成分的毒品則列第三級,單純施用只有行政罰。
今天最高法院刑事庭透過徵詢程序,做成一個關於戒癮治療跟觀察勒戒的統一見解。
1️⃣觀...
《戒癮治療,等同觀察勒戒嗎?》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條將毒品分成四級,其中施用第一、二級毒品,有刑罰。常見的第一級毒品如海洛因,第二級毒品如安非他命、大麻。至於K他命成分的毒品則列第三級,單純施用只有行政罰。
今天最高法院刑事庭透過徵詢程序,做成一個關於戒癮治療跟觀察勒戒的統一見解。
1️⃣觀察、勒戒先行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對第一次施用毒品或一段時間以上沒施用毒品的人(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執行完畢釋放後,3年後再犯施用毒品罪者),當作病患先給予觀察、勒戒,不能直接起訴到法院。
觀察、勒戒時間最長2個月,期滿之前,如果經評估沒有施用傾向,應為不起訴之處分(成人犯)或不付審理之裁定(少年犯)。但如果觀察、勒戒期滿,仍有施用傾向,將會進行半年以上、一年以內的強制戒治。
雖然觀察、勒戒和強制戒治並非刑罰,但也是一種人身自由的拘束,需要進入勒戒所,讓人失去一段時間的自由。
過去地檢署有另一種替代方式,稱為戒癮治療。檢察官透過緩起訴的手段,和特定醫療院所合作,讓吸毒者在一定的時間內定時到醫院報到,透過治療協助吸毒者擺脫毒癮。
和必須一段期間待在勒戒所觀察、勒戒相較,參與戒癮治療的吸毒者,還可以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只是時間拉得更長一些,也要自行負擔戒癮費用。
戒癮治療搭配緩起訴手段,如果吸毒者在2年緩起訴期間內,沒有遵循緩起訴的要求,甚至又再次吸毒被驗到,緩起訴就會被撤銷。
然而,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寫的是要先經「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透過緩起訴的手段,要求被告去戒癮治療,是否等同於「觀察、勒戒、強制戒治」呢?
最高法院刑事庭經過兩次徵詢程序後,統一的意見認為:不等同。
2️⃣戒癮治療被撤銷,不等於完成觀察勒戒
2021年5月5日,最高法院刑事庭透過徵詢程序達成的統一見解認為:
「未曾經觀察、勒戒之被告因施用毒品,經檢察官為附命完成戒癮治療之緩起訴處分,若被告於緩起訴期間未完成戒癮治療,經檢察官撤銷緩起訴處分,應由檢察官依現行法規定為相關處分,不得直接起訴(或聲請簡易判決處刑)。」
最高法院的意思是,當檢察官給被告緩起訴處分,要求被告戒癮治療,如果緩起訴被撤銷,依法檢察官可以向法院聲請觀察勒戒,也可以再給戒癮治療的緩起訴處分,但就是不能直接起訴。
至於,完成戒癮治療,也已過緩起訴期間,算不算完成觀察勒戒程序,最高法院在這次的徵詢程序中,並沒有處理。
3️⃣戒癮治療完成,不等於完成觀察勒戒
今天(2021年6月24日),刑事大法庭再次經過徵詢程序,統一法律見解,這次處理的是:完成戒癮治療、緩起訴期間屆滿沒有被撤銷,算不算是完成觀察勒戒。
最高法院的結論是這樣:
「成年被告因施用毒品罪,經檢察官為附命戒癮治療之緩起訴處分確定,且已完成所命履行之戒癮治療,期滿未經撤銷,於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修正後,不得視為事實上已接受等同「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之處遇執行完畢,倘其施用毒品犯行距最近1次「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執行完畢釋放後已逾3年,縱係於完成戒癮治療3年內再犯,仍需先依修正後毒品條例第20條第1項、第2項規定進行「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程序,不得逕行起訴(含聲請簡易判決處刑,下同)。」
也就是說,在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修正後,即便戒癮治療的緩起訴處分沒有被撤銷,也不能視同「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執行完畢。
被告是否可以被起訴,還是要從上一次「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執行完畢的時間點認定,如果釋放後已經超過3年,或是根本沒有經過「觀察、勒戒」程序,即使他是在這次戒癮治療完成後不多久就吸毒,仍應先給予「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的機會,不能直接起訴。
在這兩次最高法院統一見解之後,戒癮治療不管是否已經完成,都無法代替「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至於能否起訴,還是要視最近一次「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執行完畢釋放後的時間而定。
緩起訴期滿 在 讀享周易刑事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3183號刑事判決】
👉🏻 得撤銷緩起訴處分規範之目的性限縮解釋 👈🏻
⒈緩起訴係檢察官終結偵查所為之處分。就緩起訴確定之案件,如欲繼續偵查或起訴,應以該緩起訴處分經合法撤銷為前提。而緩起訴與緩刑之撤銷,同樣嚴重影響被告權益:
⑴緩刑之撤銷,依刑法第七十五條第一項第一、 二款、第七十五條之一第一項第一、二、三款規定,均以被告所犯他罪經判刑確定為要件;其目的在確認原宣告之緩刑已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
⑵至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三第一項第一款緩起訴處分之撤銷,雖僅規定於緩起訴期間內故意更犯有期徒刑以上刑之罪,經檢察官提起公訴者,檢察官得依職權或依告訴人之聲請為之,#未明定被告更犯之罪經判刑確定為要件。
⒉然查,我國緩起訴制度係為使司法資源有效運 用,填補被害人之損害、有利被告或犯罪嫌疑人之再社會化及犯罪之特別預防等目的,參考外國立法例,配合刑事訴訟制度採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之起訴猶豫制度。倘上開更犯之罪,嗣經 #判決無罪確定,表示 #被告無違反犯罪特別預防目的之情事,如拘泥於該款得撤銷緩起訴處分之文字規定,而認撤銷為合法,顯不符公平正義,無足以保障被告權益。
⒊基此,本院認為該款得撤銷緩起訴處分規定,宜為 #目的性限縮解釋。即被告更犯之罪,嗣經判刑確定,該撤銷固屬合法,但若經 #判決無罪確定,表示該撤銷自始存有重大瑕疵,係屬違誤。依 #司法院釋字第140號解釋之同一法理,應認該撤銷緩起訴處分自始 #無效,與緩起訴處分未經撤銷無異。則法院對該緩起訴處分案件,所提起之公訴,應視 #起訴時該緩起訴處分期間已否屆滿,而分別依刑事訴訟法第三百零三條第一款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或同條第四款緩起訴期滿未經撤銷,而違背同法第二百六十條之規定再行起訴,分別諭知不受理。
—————
周易老師2020年度自賣課程👇🏻
https://docs.google.com/…/1evG5x7zOh9ibdvn-IQIgfFBfcin…/edit
緩起訴期滿 在 元照出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撤銷緩起訴處分因重大明顯瑕疵而無效之類型
🔜http://qr.angle.tw/14s
💡概念:刑事訴訟法/緩起訴
✔關鍵字:#拒絕證言、#無效反詰問、#訴訟利益
緩起訴前因故意所犯他罪,曾在緩起訴期間內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然嗣經非常上訴將該判決撤銷者,因原確定判決已不存在,應認與未於前案緩起訴期間內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之情形無異,同非合於該規定之撤銷緩起訴要件。是法院對於檢察官就該緩起訴處分案件所提起之公訴,應視起訴繫屬法院時該緩起訴處分期間已否屆滿,而分別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或同條第4款緩起訴期滿未經撤銷,而違背同法第260條之規定再行起訴,分別諭知不受理。
緩起訴期滿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普悠瑪事故》台權會:追究真相 停止獵巫 請行政部門自重
台鐵普悠瑪列車出軌造成重大傷亡,台灣人權促進會和監所關注小組發布聯合聲明,譴責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隨意講述案情並傳布錯誤訊息」,導致整個事件的討論繼續朝向「司機個人問題」的走向。聲明並呼籲不要藉由「獵巫」來逃避全面性制度問題的檢視,司法單位也應秉於所職,追查此「緩起訴」案件外流,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面對錯誤,切實改正,才是全國人民所期待的」。
台灣人權促進會與監所關注小組指出,事發五天以來,全國民眾均高度關注,希望究明真相、進行究責及改進。包括罹難者家屬、當日在車上之乘客均紛紛出面要求,針對整起事件的系統性失靈要真正追查,切莫將所有責任推給司機一人承擔。
聲明指出,唯10/25早開始陸續傳出有所謂司機因施用毒品案目前緩起訴中的新聞露出,且行政院發言人在今日的行政院記者會上隨意講述案情並傳布錯誤訊息,導致整個事件的討論繼續朝向「司機個人問題」的走向。
對此,監所關注小組與台灣人權促進會嚴正予以譴責,並呼籲不要藉由「獵巫」來逃避全面性制度問題的檢視,司法單位也應秉於所職,追查此「緩起訴」案件外流,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面對錯誤,切實改正,才是全國人民所期待的。
聲明指出,首先,對於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在行政院記者會上竟表示:「司機每個月都會接受毛髮、尿液檢驗,但從緩起訴之後的檢驗都沒有毒品反應,最近兩個月也都沒有毒品反應。事發之後的檢查還沒出來。」監所關注小組與台灣人權促進會除了予以譴責外並表示,「緩起訴」的設計,就是為了讓施用毒品者能夠在不影響既有的工作及生活的前提下,導入醫療處遇的方式,以達戒癮之主要目的。「緩起訴」既然就是以不留下刑事紀錄為鼓勵初犯者的刑罰策略,個案案情就不應該任意被揭露,行政院發言人卻直接談論案情,顯屬不當。
聲明並說,再者,有關施用毒品者的緩起訴流程,是針對初犯或五年後再犯者給予的附命戒癮治療,通常流程是:一年戒癮治療、規律赴門診驗尿,兩年緩起訴期滿未經撤銷(不起訴處分)。毛髮檢驗實務上很難查出毒品施用反應,現行實務上均採驗尿處理。「行政院發言人不僅不應該談論案情、更不應該誤導查驗毒品反應的方式和緩起訴的處遇流程」。
聲明提到在監所關注小組的訪談調查經驗裡,需要三班制輪班或24小時排班的高勞力密集、高注意密集的勞動者,他們有正常工作,也常為了工作提神而誤用或接觸了安非他命。若要真正降低勞動階級的用藥人口,規律檢驗的成癮治療,會遠比隔離監禁更為有效,當事人生計也不至於中斷。
聲明並表示,最後,本起重大公安事件讓國人同感哀傷,「我們感佩罹難者家屬及同車乘客並未順著輿論風向企圖將問題導向一人之責,而是希望究明真相,採取必要的改革」。反觀行政相關部門的卸責,透過各種管道企圖去窄化掩蓋事實的真相,將系統性的崩壞歸責於一人,甚而企圖用刻板的「污名」和「獵巫」的手段來使司機更加自責。
在愈來愈多的事實證據逐漸浮出檯面後,監所關注小組與台灣人權促進會呼籲社會大眾要共同監督並譴責此種獵巫手法,同時也呼籲司法單位、監察院要調查「是誰、透過什麼方式、以什麼樣的手法來洩露案件,配合作戲」。並請求目前負責療養的醫院,能提供需要的心理支持和援助,支持當事人來共同釐清真相。
本新聞由新頭殼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