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系統性文獻回顧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系統性文獻回顧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系統性文獻回顧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系統性文獻回顧定義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746的網紅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醫學新知】 大家好!又到了充實醫學新知的上課時間,最近看了一篇新出刊的文章,結論讓我很驚訝,想跟大家分享~ 這是一篇美國學者做的系統性的文獻回顧分析,他們分析過去54個關於「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集合了約6萬多人的資料後,有以下幾點發現: 1️⃣女性有脂肪肝的比率比男性少19%。(這點不意...

系統性文獻回顧定義 在 運動生理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2:27:52

嗨大家好👋最近疫情嚴重大家還好嗎🙂今天小編要來探討一個有關「肌肥大」的主題,不論是現在還是解禁後,此篇文章所提到的「訓練法」都可以拿去運用哦🤙🏻再者,我之前在「基因選才」及「想要大肌肌嗎」兩篇文章中有提到肌肉分類與肌肥大內容,可以去複習這篇也會了解的比較快👀 ————— ✔️簡介肌肉分類及大小原則(...

  • 系統性文獻回顧定義 在 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11 09:13:57
    有 238 人按讚

    【醫學新知】

    大家好!又到了充實醫學新知的上課時間,最近看了一篇新出刊的文章,結論讓我很驚訝,想跟大家分享~

    這是一篇美國學者做的系統性的文獻回顧分析,他們分析過去54個關於「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集合了約6萬多人的資料後,有以下幾點發現:

    1️⃣女性有脂肪肝的比率比男性少19%。(這點不意外!)

    2️⃣有脂肪肝的人中,女性和男性發生「脂肪性肝炎」的比例一樣。(這是指有脂肪肝後,肝臟出現慢性發炎的情況,例如AST/ALT上升)

    3️⃣進一步分析50歲以上的族群,女性「脂肪性肝炎」的比例比男性高17%,在東亞地區甚至高34%。(那不就是我們這邊嗎!)

    4️⃣女性有「顯著肝纖維化」的比例比男生高37%。(研究中定義的肝臟顯著纖維化包括中度纖維化、嚴重纖維化和肝硬化)

    5️⃣進一步分析50歲以上的族群,女性「顯著肝纖維化」的比例比男性高56%,在東亞地區高61%,歐洲地區高51%。

    6️⃣ 50歲以下的族群,男性和女性出現肝炎和肝纖維化的比例沒有差異。

    看到這裡大家會不會也嚇了一跳,原本以為有脂肪肝後,進展到肝炎和肝臟纖維化的比例,男女應該差不多。結果沒想到女性雖然有脂肪肝的比率較低,但是一旦有脂肪肝後,反而比男性還嚴重😥,尤其是50歲以後特別明顯。

    作者的解釋是跟女性荷爾蒙有關。男性肥胖的時候都是胖在肚子,內臟脂肪的堆積促使脂肪性肝炎的進展,終其一生情況都差不多。女性在更年期之前,雌激素會讓臀部和大腿的脂肪堆積,在更年期之後(約50歲)雌激素下降,脂肪組織會重新分布在內臟,糖尿病和高血脂同樣容易在這個時候出現。另外,雌激素被認為有抗肝臟纖維化和抗發炎的效果,當雌激素下降,對肝保護力也會減少。至於為什麼相較於歐洲地區,東亞的女性肝病特別嚴重,作者是懷疑跟飲食習慣和基因有關。

    我知道很多上了年紀的阿姨或阿嬤覺得自己太瘦不好看,但是太胖的話可不見得有福氣喔!提醒有脂肪肝的朋友,還是要定期抽血看看是不是肝臟有發炎,或是做個超音波追蹤肝臟是不是有纖維化的情況!

    #天氣冷還是要在家多運動!

    👍照片中的是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曹汶龍主任,曹醫師真的是和藹可親的前輩。

  • 系統性文獻回顧定義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06 00:57:25
    有 559 人按讚

    [間歇性斷食v.s 連續節食的 隨機對照系統性回顧及綜合分析研究]
    #加映腸肌軸的關係

    因為上一篇168的流失瘦肉組織說被很多人要求拿出更多的實證醫學,因此這篇我之前珍藏的文獻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其實間歇性斷食的研究很多篇,但過去不太分享是因為結果眾說紛紜,一般3-4分影響因子的期刊我是不會列入參考的,第一次分享間歇性斷食的文章,是因為過去飲食相關研究很困難登上分數太高的期刊(因為干擾因子太多、實驗設計不夠嚴謹、人數不夠多等等因素),但2020年這篇居然可以登上IF 18分的期刊,所以特別分享。

    若單一篇不足以參考,2018年有篇系統性回顧及綜合分析研究,討論 #截至2018年2月所有的隨機分配相關期刊,納入受試者為「過重跟肥胖者」(正常人不在我們討論範圍喔!因為這個飲食法的目的一開始是為了減脂,不是什麼排毒之類的🤣),討論體重、體脂重、瘦肉組織(lean mass)、腰圍跟代謝。

    這個研究收集了5個數據庫當中符合定義的:

    🔺間歇性的定義:
    1. 固定間歇熱量控制,有固定幾天穿插低卡飲食,其他天隨意正常吃(有點類似5:2)
    2. 「加強版」:每天都熱量限制,但某幾天更極低卡飲食限制(近乎斷食)。

    🔺連續節食的定義:
    每天都固定的熱量限制。

    最終有9個研究納入標準(n=782人),6個比較固定間歇跟連續(n=553人),3個比較加強版間歇跟連續。

    結果發現,除了
    #固定間歇組的瘦肉組織比連續組有顯著意義的減少
    (-0.86kg;95% CI -1.62 to -0.10;p=0.03)

    其他參數包括體重下降、脂肪、腰圍,兩組的下降幅度都沒有顯著意義的差距,不管是哪種間歇的定義跟連續做比較。

    所以這個研究的結論讓我們思考, #如果間歇的減脂效果和每天低熱量飲食一樣, #而且有瘦肉組織會流失比較多的風險。

    #那我們為什麼要去間歇性斷食?

    會提出2020那篇JAMA的研究,除了期刊分數高,另一方面是它裡面的168定義才是跟實際上大家的做法類似: #在8小時內隨意吃想吃的東西,另外16小時不吃。所以在「時間限制飲食」的心裡因素上,容易讓一般人在時間截止前吃下過多食物,而且蛋白質也不一定夠(因為太有飽足感,短時間內無法吃太多),造成瘦肉流失遠大於脂肪的現象。

    再者,
    #如果1200卡12小時吃完跟8小時內吃完的減脂效果一樣, #那為什麼一定要在8小時內吃完?還增加心理壓力?

    當身體的蛋白質合成速度低於降解速度(protein degradation rates exceed protein synthesis)「負氮平衡」發生時,就會產生肌肉萎縮(Muscle atrophy),這樣的情形在飢餓(starvation)、神經異常、癌症、心衰竭或老年人身上會更加劇。

    而蛋白質降解的路徑有兩條,一個叫做「蛋白酶體proteasomal」一個是「自噬溶小體autophagic-lysosomal 」路徑,這些路徑活化後會產生肌肉質量的流失,這些「萎縮相關基因組」(atrophy-related genes)會由FoxO3這個轉錄因子控制,跟發炎相關激素的產生也有關(NF-κB),這些增加的「自噬現象」原自一些「壓力」(stress),對肌肉不利,而斷食或激烈運動其實都是一種「壓力」來源。

    #2020年5月一篇腸-肌軸的研究,明確指出這些肌肉下降路徑都跟腸道菌的結構異常,產生的短鏈脂肪酸下降有關。

    #所以會不會掉肌肉重點在飲食的內容會不會破壞腸道菌
    #還有減脂的過程有沒有造成某種程度的壓力

    「壓力」是僅次於飲食會破壞腸道菌的原因,所以對我來說168的問題在於那些限時限食有沒有造成身體的壓力?還有那8小時的飲食是否是造成腸道菌被破壞的飲食?

    結論:
    1. 過去的研究結論很難解釋為何同樣熱量下,間歇會比固定流失更多的瘦肉組織,這樣看來其實「壓力」啟動的「自噬」反應跟粒線體的功能下降是需要考量的因素,再上游一點,未來要做的研究,是探討間歇跟連續斷食的人,有掉肌肉跟沒掉肌肉的人,身上的腸道菌相跟代謝產物(SCFA)有什麼不一樣的變化。

    2. 如果168沒有讓你吃的熱量比較少,妳也不確定有沒有吃到足夠的蛋白質跟纖維,甚至在空腹中妳還承受挨餓的壓力,建議施行的弊可能多於利。

    3. 重訓可以hold住肌肉在斷食中不流失的前提還是一樣: #蛋白質攝取夠不夠,攝取不夠的人、睡眠不好的人,再怎麼去撕裂它我相信都長不起來。

    4. 我的理想,就是可以 #在減脂過程中盡量避免瘦肉組織的流失,即使 你完全沒空重訓,也不需要有算時間跟熱量的壓力,妳只需要記得 #吃夠維持一天好菌跟肌肉生存需要的微巨量營養素,而目前為止的4+2R飲食,就是這樣的中心思想。

    #歡迎分享跟討論
    #腸肌軸
    #間歇跟連續斷食只差在前者瘦肉流失較多
    Reference:
    1. Roman YM, Dominguez MC, Easow TM, Pasupuleti V, White CM, Hernandez AV.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versus continuous dieting on weight and body composition in obese and overweight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t J Obes (Lond). 2019 Oct;43(10):2017-2027. doi: 10.1038/s41366-018-0204-0. Epub 2018 Sep 11. PMID: 30206335.

    2. Schiaffino S, Dyar KA, Ciciliot S, Blaauw B, Sandri M. Mechanisms regulating skeletal muscle growth and atrophy. FEBS J. 2013 Sep;280(17):4294-314. doi: 10.1111/febs.12253. Epub 2013 Apr 17. PMID: 23517348.

    3. Gut-Muscle Axis Exists and May Affect Skeletal Muscle Adaptation to Training .Nutrients. 2020 May; 12(5): 1451.Published online 2020 May 18. doi: 10.3390/nu12051451

  • 系統性文獻回顧定義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6-09 20:41:44
    有 336 人按讚

    [肉重節特輯—-打擊內臟脂肪靠飲食還是運動?(下)]

    端午節的尾聲,大家都很想開始消滅腹部脂肪了吧?😁上篇說到內臟脂肪(VAT) 跟肌肉內脂肪(IMAT)比皮下脂肪(SAT)有更強的胰島素抗性,而且在電腦斷層上的長相也不一樣(顯示有更多的大油滴脂肪細胞、血管跟神經還有發炎細胞)。過去研究對於運動跟飲食對內臟脂肪的減少都是「有幫助」,但是其中機轉跟「減重行為介入」有關,還是有其他更複雜的因素,怎麼做才能有最大的C/P值,輕鬆減去內臟脂肪呢?

    過往研究很大的限制是,缺乏人數夠多的隨機對照實驗,所以我整理出比較有可信度的來一一釐清。

    Q1.可以靠運動消除內臟脂肪嗎?
    Ans: 首先我們來看一篇2013年針對「純運動對有內臟脂肪的過重及肥胖病人的影響」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跟綜合分析(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結論是: 要靠「純運動」消除內臟脂肪,至少要到「中等至高強度費力有氧體能活動」(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才會有用 (定義: 每天至少30分鐘,每周至少5天,共150分鐘,VO2Max最大攝氧量約60%),而無氧運動對於內臟脂肪是沒有幫助的。

    Q.2.如果時間有限,像tabata那種高強度間歇性運動(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即VO2Max最大攝氧量大約90%)可以嗎?
    Ans: 2017年一個針對52位18-22 歲年輕人歷時12週的介入研究(BMI ≥ 25 kg/m2,體脂率 ≥ 30% )告訴我們,每天持續長時間運動,跟4分鐘的HIIT對於消除SAT和VAT效果是差不多的。(請注意高強度間歇性訓練並非人人都適合喔!)

    好了,寫到這裡我都覺得累了,如果不想運動那可以靠飲食就好了嗎?我們來看一篇2009年一個很有意思的隨機分配介入型研究,探討79位肥胖者飲食控制減重時,有無加入有氧運動對內臟脂肪的影響,很棒的是,還用核磁共振(MRI)精細的分析了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abdominal AT ,ASAT)、內臟脂肪(visceral abdominal AT ,VAT)、臀股周圍脂肪(gluteal femoral AT,GFAT)、肌細胞內脂肪(intermuscular adipose tissue, IMAT)還有全部脂肪(fat mass , FM= ASAT + VAT +GFAT+IMAT),而結果有點令人意外喔!

    這個研究分成四組:
    i) 純運動(EXO),無飲食限制12週。
    ii) 純低熱量飲食(DIO),8週極低熱量飲食(600大卡/天)+4週維持體重飲食。
    iii)低熱量飲食加上運動(DEX),8週極低熱量飲食(800大卡/天)+ 4週體重維持飲食結合12週的運動。
    結果發現:
    1. 純運動組(EXO)減少的體重遠遠小於純飲食(DIO)和飲食+運動組(DEX)(-3.5% v.s -11~12%, P <0.01)。
    2. 純運動組(EXO)降低的皮下脂肪(ASAT)跟內臟脂肪(VAT)、臀股周圍脂肪(GFAT),也是遠少於純飲食(DIO)和飲食加運動(DEX)組 (-14~18% v.s -30-37%; P <0.01)。
    3. 肌肉內脂肪(IMAT)在純運動組沒有顯著意義的下降(-2%),但其他兩組有(-7~11%)。
    4. 純飲食(DIO)跟飲食加運動組(DEX)比起純運動組(DEX)減去的全部脂肪(FM)中,有更高比例的內臟脂肪(16% v.s 27~31%, P<0.01)。
    5. 飲食加運動(DEX)組的各項減去數值比純飲食(DIO)略高一點,但沒有達到顯著意義的差距((P=0.06-0.5)。
    6. 有加入運動的好處是最大攝氧量(VO2 max)會增加,還有肌肉比較不會掉。

    —>#結論是飲食才是重點,與單獨低熱量飲食的主要影響相比,增加運動對減少內臟脂肪沒有顯著意義的影響。此外,只運動本身對內臟脂肪的影響相對有限,端看運動有沒有達到總脂肪量(FM)的下降,對肌肉內脂肪(IMAT)影響更是渺小。(不用意外,因為運動會讓肌肉消耗肝醣的比例開始多於脂肪酸)

    嫌2009年太久?那我們看一個《美國老年學會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geriatric society)在2019年4月熱騰騰出爐的隨機對照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針對77位70歲的腹部肥胖(定義:內臟脂肪女性大於1 kg,男性大於 2 kg)老年人做運動的介入,看看對內臟脂肪的影響,介入組每週進行3次為期10週的漸進性高強度間歇訓練(progressive vigorous interval training),飲食跟對照組是一樣的,只是對照組沒運動。

    結果發現,介入組的總脂肪有微下降0.7kg(p= 0.01),瘦肉組織有微上升0.5kg (p=0.03), 但是內臟脂肪下降的差距並沒有達到顯著意義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介入組倒是有許多不良事件,包括外上髁炎,掌指關節腫脹,肌肉拉傷,膝蓋滑囊炎和跟腱炎、腰痛,肌肉拉傷和腕部骨折。

    看到這裡
    #暗示了我們一件很重要的事:
    運動造成的內臟脂肪下降是因為你減重(脂)了啊啊啊!!是因為運動造成的負能量消耗,而不是運動本身啊啊啊~~~~如果你運動但你沒變瘦,跑到你膝蓋壞掉,內臟脂肪也是不動如山滴。我之前門診的觀察是,要靠運動消除內臟脂肪,前提是運動把皮下脂肪降得夠低後,內臟脂肪也能跟著掉,但強度就要增加,不過純飲食的話,倒是輕鬆可讓內臟和皮下一起等比例的掉很快。而這篇研究完全呼應我的觀察,也證實我常說的: 減脂90%靠飲食,10%靠運動,完美主義者你可以飲食加運動,前提是「不能有運動傷害」(因小失大啊),90分如果已經覺得很高那飲食好好控制就行。

    Q. 那麼哪種飲食對降低內臟脂肪最有幫助?
    Ans: 過去營養素比例對減重效果的研究,發現不管是低碳、低脂、低卡路里,只要攝取變少,大多會有不等程度的體重下降,BUT!!! 唯一能夠「改善胰島素抗性」的,只有「高蛋白質飲食」。既然修補胰島素抗性是停止內臟脂肪惡化的源頭,那低卡、高蛋白、低脂、低碳、高纖的飲食,絕對是首選👍

    最後分享一個在我門診的案例,64歲男性用4+2R飲食法一個月減去9kg (-11%)體重,飲食控制沒有刻意運動,身體組成改善外,內臟脂肪下降5個指數,腹部肥胖有非常明顯的改善,腹肌都若隱若現了😎

    #非常重要的觀念
    #不要再說內臟脂肪要靠拼命運動了
    #運動的主要好處在於增加心肺耐力跟體適能還有維持肌肉功能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不要再事倍功半還造成運動傷害
    #不想飲控只想用運動降內臟脂肪恐怕困難
    #正確吃對飲食才是降低內臟脂肪的王道
    #Tammy Wang覺得這根本峰迴路轉的劇情😂

    Reference:
    1. Vissers, Dirk, et al.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in overweight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loS one 8.2 (2013): e56415.
    2. Zhang, Haifeng, et al. "Comparable effects of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and prolonged continuous exercise training on abdominal visceral fat reduction in obese young women." Journal of diabetes research 2017 (2017).
    3. Christiansen, Tore, et al. "Comparable reduction of the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depot after a diet-induced weight loss with or without aerobic exercise in obese subjects: a 12-week randomized intervention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160.5 (2009): 759-767.
    4. Ballin, Marcel, et al. "Effects of Interval Training on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in Centrally Obese 70‐Year‐Old Individual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19).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