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片的魔力:從故事、明星、導演到類型與行銷的電影關鍵詞》|#林奎章|#游擊文化
說這本書是對#台灣電影 乃至#台語文 研究感興趣的人而言是座寶山,一點也不為過。該書試圖以非學術相關的普羅大眾也能理解的敘述方式,平易近人地書寫有關#台語電影 的歷程、特色、重點記事。如同一本略有厚度的導覽手冊,...
《#台語片的魔力:從故事、明星、導演到類型與行銷的電影關鍵詞》|#林奎章|#游擊文化
說這本書是對#台灣電影 乃至#台語文 研究感興趣的人而言是座寶山,一點也不為過。該書試圖以非學術相關的普羅大眾也能理解的敘述方式,平易近人地書寫有關#台語電影 的歷程、特色、重點記事。如同一本略有厚度的導覽手冊,穿插具有年代性的圖片輔佐,閱讀速度與頁數呈現反比。
要分享這本書,得先從其研究方法介紹起,整本書的成立材料是以「#報紙廣告」、「#本事」、「#時論」、「#文物」、「#現代評論」這五大類文獻進行研究。初次讀到本事一詞並不曉得是什麼意思的我,在經作者林奎章與我在網路上搜尋的相關文章介紹,用現代觀點來看,才理解可被置換成「廣告單」的意義。這些瑣碎,提供快速資訊的紙本媒體成為當時電影宣傳的其一手法。而林奎章則將這些零散的資訊們轉譯成電子檔,再以#斷詞技術,刪除會被誤判的冗詞或停語(像是「地」、「的」),統計前一百一十個數量之最的詞語進行書寫。絕大多數的詞彙並沒有學術門檻或使人卻步的專有名詞,反而是那些出沒於日常生活的的單詞組織而成,在被織入台語電影的研究背景底下,得以粗淺地領略在不同面貌下的特殊性意義。
在讀畢該書後,我由衷地感激無論是以何種創作作為研究主體,一致性地回顧且與過往的台灣脈絡進行交流的研究者們,以本書《台語片的魔力》藉此追憶,若不是林奎章的書寫嘗試,將四散的台語片研究成果系統性地匯聚成一本著作,何以讓漸漸脫離台語片選擇的當今觀眾們再次足以認識那個與國際政治緊密結合,投射政治訊息作為傳播載體的過往年代?
台語影像之於我,能說得出名字的僅有那些隨便一部集數便破百破千的台灣戲劇,像是《#戲說台灣》、《#飛龍在天》。實在難以回憶起任何「台語電影」,然而,台語片在我受既定評論而建立的印象中,是那麼地難以脫離狗血、浮濫等污名形容,著實地不公。我也誠實地回應讀後感想,本書一改諸多我對台語片發展的印象,並以更中性的方式描述台語片的特性,狗血的污名實則該以赤裸,戲劇性的手法重新審視,藉此弱化偏見的誤導。帶給我的收穫不僅是電影層面的知識灌輸,更在每一個詞彙的文末,透過林奎章的發問,提供了更多面向,是我以前從未設想過可以加以討論的研究題目,無論是空間性的、種族性的,不同研究理論的引用,受分析電影所能釋出的訊息,總能以富有生命力的形式恢復當年的台灣面貌。更別提當中提及的不少電影《#港都戀歌》、《#地獄新娘》、《#危險的青春》著實勾引我想要觀賞的慾望。另外使我感到驚訝的事實是,台語片的保存遠比我想像的還要來得不齊全,有太多沒能來得及拷貝的影片就這麼散佚在歷史洪流中,這也是林奎章在字裡行間甚至是任何一名研究者勢必都會感到惋惜的部分。
《台語片的魔力》特別之處在於,在編排上選擇以#心智圖 和#關鍵字索引 的方式,連結每篇詞彙介紹的文章,讓讀者能有脈絡式的理解,雖然林奎章將本書定位成一本「辭海」,但我倒不盡然認同,反倒視其為導覽台語電影的入門手冊,不僅如此,更是成功激起讀者對台語片關注之方式。
⠀⠀⠀⠀⠀⠀⠀⠀⠀⠀⠀⠀
⠀⠀⠀⠀⠀⠀⠀⠀⠀⠀⠀⠀
喜好程度:5/5
⠀⠀⠀⠀⠀⠀⠀⠀⠀⠀⠀⠀
⠀⠀⠀⠀⠀⠀⠀⠀⠀⠀⠀⠀
系統性文獻回顧評讀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疾病少見,或以非典型方式表現,並非被刊登的充分條件,更重要的是 #提出清楚的臨床意義,甚至臨床流程建議,對所有讀者產生意義。如果 #有清晰的圖片,說服力更強。本文作了很好的示範,也順利登上 Q1 期刊。
⠀
⠀
🔹 你也有好技術、好創意,想讓全世界知道嗎?
|10/16(六)|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三種文體,一次到位,隨時把握臨床中的任何機會!
|【#名額倒數】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
⠀
薛學文醫師團隊,關於 GNE 肌病以類似遺傳性運動神經元病變表現之個案研究,獲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刊登!
⠀
薛學文醫師團隊,介紹了一位患者,上肢遠端無力達 15 年,並逐漸進展至下肢的案例。一開始經由臨床檢查懷疑為遺傳性運動神經元疾病,屬於神經病變,但藉由全外顯子定序,發現可能是 GEN 基因異常造成的 GNE 肌肉病變,也就是遺傳性包涵體肌肉病變(hereditary inclusion body myopathy)。
⠀
之後接受 MRI 評估,選擇肌肉力量降低且 MRI 所見肌肉病變明顯處作肌肉切片檢查,確認了這個診斷。文章中並提供清楚的 MRI 與超音波圖片。
⠀
作者群認為,在目前的基因檢查流程,有可能會遺漏掉這類非典型表現的 GNE 肌肉病變,在討論中提出了明確的建議。對於影像檢查,特別提到 MRI 在選擇切片位置的重要性。
⠀
⠀
🚩 你也有好技術、好創意,想讓全世界知道嗎?
⠀
10/16《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整理所有技巧,系統性,一步一步的跟你說,該如何將自己的創意與技術,寫成 PubMed 上,有著自己名字的里程碑!
⠀
立即報名: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
⠀
🚩 配合國家防疫政策,「室內空間降載五成以上」、「依照政府規範實施梅花座」,課程都會在條件接近規範時,結束報名,給各位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歡迎把握難得可以進修學習的機會!
系統性文獻回顧評讀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考專科需要論文,學校沒教怎麼寫?
⠀⠀
整個醫學教育,論文寫作課僅存在特定醫院,且課程走到最後,還是以臨床導師教學為中心,並未有一堂化繁為簡的系統性教程,教育新生代的醫師學子們如何寫論文,大多是踏著老師的路子,看著學長姊的論文,一步步的茫然摸索,經過數年的鍛鍊,運氣好一點能成就一篇 SCI 的論文,運氣差一點就投在 non-SCI 的期刊。
⠀⠀
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我覺得滿可惜的地方是花了很多時間在摸索上,當摸索完畢後,往往又有更多臨床的事務還有考試的壓力接踵而來,只能期待自己早點進場,早點開始摸索,方能避免這樣的疊加壓力,所以個人一直很期待有一堂課能夠標準化(SOP)這樣的論文寫作流程。
⠀⠀
⠀⠀
▎免 IRB、免收案還能升等用,為什麼不學?
⠀⠀
剛開始接觸統合分析和實證醫學時,不免帶有一些徬徨,過往的生物統計沒有學得頂好,SPSS 怎麼操作也忘得差不多,NNT 和 NNH 也是最近才搞懂,更遑論統合分析還有許多參數都不曾於在學期間學習過。
⠀⠀
平常僅是在 journal reading 時接觸到,輪到自己要寫時,卻遲遲下不了筆,要怎麼納入 / 排除 data、怎麼設定 primary / secondary endpoint、subgroup 分析要怎麼做等等問題一一浮現,讀別人的 paper 很簡單,自己寫一篇卻難如登天。
⠀⠀
但如今 IRB 送審的要求內容和嚴謹度與日俱增,衝著不用送 IRB、不用收案的兩點優勢報名了這堂課。殊不知在一開始,蔡校長便點出統合分析的具體好處,且能作為升等用的 original article,這麼亮眼的優勢,當然要趕快進場進修囉!
⠀⠀
⠀⠀
▎三個小時,手把手帶你完成統計圖表。
⠀⠀
每次來到工作坊,最期待的便是手把手教學,聽課講概念固然重要,但做不做得出來又是一回事。自己在家偷摸過 CMA 的操作,完全一頭霧水,哈哈,雖然已經是相對簡單的軟體,但沒有人教還真的不懂重點在哪裡。
⠀⠀
短短的三個小時,從 data 的填入,分析模型設計(random / fixed),開始到第一張森林圖的產出,即使是第一次跑統計的生手,也在不到半小時內便產出一張 forest plot,是很振奮人心的一件事!
⠀⠀
⠀⠀
🚩 年輕研究者的起步首選 #好工具在手 #發表論文不難
⠀⠀
對於沒有資源的年輕研究者來說,meta-analysis 是起步的好領域。
⠀⠀
☑ 不需跑 IRB
☑ 不需花錢請助理蒐集檢體
☑ 不需要砸錢一次一次的進入加值中心
☑ 適合資源缺乏又需要單兵作戰的醫療相關人員
☑ 只要能組成研究團隊,還可擁有飛快的發表速度。
⠀⠀
⠀⠀
【 全新梯次 📣 統合分析工作坊 】
⠀⠀
如果你想靠自己,用電腦搜尋資料庫文獻,寫篇論文出來,meta-analysis 就是你做研究的首選;因為 meta-analysis 論文容易寫、容易發,非常適合「資源缺乏」又需要「單兵作戰」的研究者!
⠀⠀
🔹 現在投資自己,將來 PubMed 有你!
🔹 好評加開|8/22(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 立刻報名|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系統性文獻回顧評讀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疾病少見或以非典型方式表現,並非被刊登的充分條件,更重要的是 #提出清楚的臨床意義,#甚至臨床流程建議,對所有讀者產生意義。如果有清晰的圖片,說服力更強。#本文作了很好的示範,也順利登上 Q1 期刊。」
⠀⠀
薛學文醫師團隊,介紹了一位患者,上肢遠端無力達 15 年,並逐漸進展至下肢的案例。一開始經由臨床檢查懷疑為遺傳性運動神經元疾病,屬於神經病變,但藉由全外顯子定序,發現可能是 GEN 基因異常造成的 GNE 肌肉病變,也就是遺傳性包涵體肌肉病變(hereditary inclusion body myopathy)。
⠀⠀
之後接受 MRI 評估,選擇肌肉力量降低且 MRI 所見肌肉病變明顯處作肌肉切片檢查,確認了這個診斷。文章中並提供清楚的 MRI 與超音波圖片。
⠀⠀
作者群認為,在目前的基因檢查流程,有可能會遺漏掉這類非典型表現的 GNE 肌肉病變,在討論中提出了明確的建議。對於影像檢查,特別提到 MRI 在選擇切片位置的重要性。
⠀⠀
📍 #恭喜 薛學文醫師團隊,關於 GNE 肌病以類似遺傳性運動神經元病變表現之個案研究,獲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刊登!
⠀⠀
---
⠀⠀
【⚠ 緊急插播】報名進入倒數,名額僅剩個位數!
7/11(日)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 工作坊
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
你也有好技術、好個案,想讓全世界知道嗎?這門課將整理所有技巧,系統性,一步一步的跟你說,該如何將自己的創意與技術,寫成 PubMed 上,有著自己名字的里程碑!
⠀⠀
⠀⠀
👁 課程內容
⠀⠀
✔ 期刊社在想什麼?怎樣的個案才會被接受?
✔ 有好技術,該如何發表?讓創意被全世界看見。
✔ 如何找到有分數、非詐騙、收個案報告的期刊?
✔ 互動實作時間:親手處理出 SCI 等級的醫學影像
✔ 退稿後還能怎麼作?拋媚眼給對的人看。
✔ 臨床個案整理技巧,與發表實例。
✔ 個案+技術+文獻回顧,在專業上更進一步。
⠀⠀
⠀⠀
🔔 課程特色
⠀⠀
☑ #給你實例教學
⠀⠀
以「#產出SCI文章」作為目標,根據梁宗榮醫師與蔡依橙醫師的多篇 case report / case series / technical note / review article 萃取而成,從大量實際 SCI 投稿經驗,整理出實用知識,協助您以最快速度上手。
⠀⠀
☑ #教你評估期刊
⠀⠀
怎麼看期刊好壞,是否為詐騙?期刊網頁要看哪些重點,如何察覺期刊可能在騙你它有分數,但其實根本沒有?所喜歡的期刊有沒有收 case report / technical note / review?還是編輯部改用其他名義來收?我們帶著你評估幾本期刊後,讓你親自查查自己有興趣的期刊。
⠀⠀
☑ #帶你處理影像
⠀⠀
不知道怎麼做圖片嗎?從 PACS 下載後,如何處理成 SCI 期刊可以接受的版本?不同時間、不同條件的影像,如何擺放整齊,並做好標示?不需使用 Photoshop,光靠簡報軟體 PowerPoint,就能完成做圖。我們帶著你處理過一次,你也能自己做出 SCI 期刊等級的圖片!
⠀⠀
⠀⠀
🚩 讓你的臨床個案和技術,成為發表在 PubMed 的實力!
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