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此時,我都得深深體悟一次這世界的不公平
在很多人詢問怎麼出國?要去哪國?用什麼方式出去比較好?推薦哪間補習班?考多益托福還雅思好?有沒有什麼能體早準備的同時
卻也有很多人,在乎的卻是工讀大部分都不要暑假短期的,但現在就有生活需要,怎麼辦?
不一定抽的到宿舍,附近房租又貴得嚇人,是不是提早先...
每年此時,我都得深深體悟一次這世界的不公平
在很多人詢問怎麼出國?要去哪國?用什麼方式出去比較好?推薦哪間補習班?考多益托福還雅思好?有沒有什麼能體早準備的同時
卻也有很多人,在乎的卻是工讀大部分都不要暑假短期的,但現在就有生活需要,怎麼辦?
不一定抽的到宿舍,附近房租又貴得嚇人,是不是提早先過去找工作比較好?
馬上開學了,即使學費能學貸,但生活等種種開支還不知著落,也始終擔心的家裡,又要如何是好?
在自己的成長歷程之中,一直有個認知,我必須要比其他同學努力
因為唯有考上好學校,人生才有辦法翻身
可真進去後才發現,什麼階級流通管道,好學校裡面才是階級差異展現的極致,越好越極致
出國、競選、參展、比賽、實習、體驗、社團無一不和錢及人脈有關
我有個在某國際社團,擔任總會會長朋友,他光是在飛世界各地,爭取曝光度打公關,至少燒掉四五十萬
他很努力也很優秀,可少了家裡經濟支援,說實話我們社團裡誰不努力優秀?憑什麼輪到他?
世界是很現實的,什麼東西多了什麼就會貶值,在競爭高度越強,越多人努力的地方,努力的價值也會快速貶低
無關乎憤世忌俗,窮人富人都有努力及懶散的,只是身在富裕家庭,至少小康家庭的孩子,有本錢能將努力最大化
最起碼,無須擔憂生活,為滿足最基本的需要掙扎
最大化到後來,也不覺得自己在最大化,因為身旁同學人人皆有之,同溫層待久,也不會覺得自己擁有的什麼特別了
之所以提這個,是想懇請,在接下來大學的新生茶會也好、迎新、營隊、社團、校友會、系學會費等等這些也罷
請不要強迫新生去參與好嗎?
是,這些活動很棒,可以幫學弟妹認識到很多同學,初步有個和系上共同的回憶
是,我知道很費心血,我辦過多次營隊,參與過N場迎新,從募款、籌畫、安排、演練、跑流這些要花多少心血非常清楚
是,我理解系學會、校友會、或不管哪個組織經營都不易,需要支持,願意出來做又沒薪水,這些很值得敬佩
可以上全部,也不管你還能列出多少理由,都不代表學弟妹就有義務要參與、要出錢
每個人的成本,是有巨大落差的阿
一次迎新宿營,可能代表了他要耗掉近一個月辛苦打工才存到的血汗錢
幾百塊的系學會費,也可能意味著要省吃儉用好幾餐,才有辦法省回來的數目
會為難、會掙扎,勢必有他的理由
何苦半推本就,還要用盡各手段施壓
那做這些還有意義嗎?到底是為誰服務呢?
若可以,誰不想想參加什麼就參加什麼,大一無憂無慮先痛玩一場就好?
誰不想到處跑活動,盡可能認識各種朋友,把學校生活過得精采又有趣?
現實不見得允許啊
懂就算發燒了,想到健保看病也是幾餐的錢,忍著不去看醫生,想說等幾天會不會自己好的苦嗎?
懂看著限時,羨慕的不得了,但你們去的實在太貴,僅能說:你們去吧,我還有事就不跟了的那種澀嗎?
懂牙膏絕對得擠到底、洗衣、洗髮精、沐浴乳等用完了,都還要再裝水搖一搖,只求多用幾次的累嗎?
懂幫大家代墊錢,其實著急地好想要趕快拿回來,但深深恐懼會被說很小氣,會很尷尬傷感情的痛嗎?
懂都說星巴克買一送一很划算,可算一算都是一餐的錢,很不想去,可又怕被當不合群的慌張嗎?
懂聽別人討論化妝品、衣服、旅遊、美食,這些自己全都無法嘗試,一句話也插不上去的無奈嗎?
懂買東西都要先開蝦皮,價格設定由低到高,凡事都必須要找到最划算方案習慣怎麼養成的嗎?
懂穿著山寨的衣服、鞋子、包包,覺得很丟臉,只好先自嘲的酸楚嗎?
並不是所有人都擁有和你一樣的幸福,跟你做考慮時會思考到的成本是相同的。
__
反之,若你能懂這些,是自己要靠自己面對未來的
我很明白家裡窮久了,極容易讓人自卑,特別是家裡有事沒事就念著要省點、別亂花錢的時候
畏首畏尾不敢賭,更沒有勇氣放手去追求自己想要的,連買生活日用品都要琢磨半天,深怕買貴
我年年做升學輔導,看過案例太多了,有父母能說錢完全不是問題,什麼學校最好讓他去,用不著考慮公立私立,出國也沒問題,幾百萬都行的
也有孩子分數已經到了台清交,還在掙扎要不要去警大、公費,放棄自己的夢想,先換能確保穩定生活的
在這完全不同的家庭環境下長大,面對生活、未來、乃至人生,怎麼可能相同?
但窮有窮的過法,要自己懂得去搶資源,獎學金、補助計畫、好的工讀、留意能學到技能又能賺錢的實習
語言中心免費課程、Ptt give或各校贈物版的物品、Voicetube、校內研討會、網路上各種俗又便宜的資源
選擇一定相對受到限制,難免對所處世界不平,可都不是憤世忌俗放棄自己的藉口,如此世界只會對你更不公平而已
最重要的是,請你明白,選擇跟別人不同,那沒什麼
你本來就跟他們不同,沒有非要合群的必要,勉強自己也去吃很貴的餐廳、消費很貴的物品,那才是痛苦的開始
已經缺資源了,就要懂得自己找捷徑,自己靠別的方法來最大化努力效率,闖出一條屬於你自己的路
套句比爾·蓋茨的話:這個世界並不在乎你的自尊,只在乎你做出來的成績,然後再去強調你的感受。
窮不可恥,卻也不是比慘拿來誇耀用的,它就是個客觀現狀,問題在於你怎麼改變它
坦承面對,留下那些不離去的朋友,記住所有願意伸出手拉你一把的人,突破口永遠都在
希望以上一點想法分享,能幫到正煩惱的同學們。
__
樂擎文
投稿、求助、聊聊,更多文章可見@luke7459
私立大學學貸多少 在 萬美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國民黨團校園防疫記者會】
教育部針對高中以下學校按照學生數,編列三億元作為防疫經費,平均每位學生100元,但買完午餐隔板後,就所剩無幾,希望教育部要視校園防疫需求滾動式檢討。

大學校園防疫經費則編列一億元,按照人數計算,平均每位學生僅92元,且採取申請制,全國有149所公私立大學,同時送件,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審核完畢,眼看開學在即,要求應加速處理盡快核撥。
疫情影響許多大學生沒有打工機會,生活費、學費都出現問題,請教育部在現行就學貸款項目中,研擬再加上生活費,讓學貸成數提高,幫助經濟弱勢的大學生度過難關。
私立大學學貸多少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平復了一下心情,想起之前承諾大家的4000字全文書評,趁這幾天書店有活動,買起來看!
誰的焦慮?當代國家與父母的育兒經濟學
在閱讀這本《育兒經濟學》第四章<不平等、教養方式與教養陷阱>之時,陪伴著我閱讀的背景音樂,是由義大利著名指揮家Riccardo Muti在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著名的<快樂頌>便是出自此曲。在我打字書寫這篇書評時,陪伴我的是輕快的,由Piazzolla 探戈輕歌劇《Maria de Buenos Aires》。
我1988年出生在台北縣新莊市(現在已經是新莊區)的一處住商混合區,我是家中的長女,弟弟妹妹陸續在2年、5年以及6年後出生。我的爸爸是做土水的泥水匠,媽媽曾經做過短暫的美髮工作,在弟弟出生後,轉為全職的家庭主婦,平時靠手工、爸爸給錢以及借貸過生活,日子非常辛苦。從我有意識開始,媽媽一直對我的教育非常在意,可以說是亦步亦趨的跟著。
在我幼稚園的時候,媽媽忙著做美髮,把妹妹送到鄉下給嬸婆照顧,我則從幼幼班開始上,每週媽媽會帶我坐著客運回北港,去看我很陌生的妹妹。直到二、三歲媽媽覺得妹妹的語言發展遲緩,才發現跟著語言機能障礙者(也就是當時俗稱的啞巴)嬸婆是學不會講話的。剛好媽媽的親妹妹搬到我們家隔壁巷子,媽媽也就把妹妹一起接上來了。一開始,媽媽讓妹妹跟阿姨的女兒一起去上高級幼稚園,有接送車的那種。我則跟著一群幼稚園小朋友一起讀離家裡走路10分鐘的幼稚園,媽媽說訓練我獨立。後來妹妹再大一點,媽媽沒錢可以讓妹妹繼續讀高級幼稚園,便讓妹妹跟著我一起上學,只是她都是媽媽接送,而我乖乖地走路上學。
幼稚園快畢業時,媽媽生了弟弟,一時之間成了家中的寵兒,地位隨之抬高。媽媽也為了我們的教育,找尋學區房。爸爸做泥水匠在1988年是相當賺的,只是我後來從書中才知道這件事情,在家中爸爸是幾乎不拿錢回家的。套一句爸爸那邊親戚常講的話,「給媳婦太多錢會拿回娘家,不行。」
在我國小一年級讀一半時,媽媽終於找到學區房了。挺著「生男的下一胎一定是男的」所以懷著的六個月妹妹的肚子,我們全家搬到了離學校走路只要5分鐘的地方,媽媽繼續做手工,對我的功課也是非常的看重,對妹妹倒是輕輕放下。媽媽常常說:「我以前沒錢讀書,很懊悔,我去借錢也要讓妳們讀到不想讀。妳是姊姊,是大家的榜樣,妳讀不好,其他妹妹們就不能讀書了,知道嗎?」秉持著這句話,我以前幾乎是少一分打一下,開口要買玩具沒有,但要買書一定成功。
媽媽偷偷買了一套百科全書在她的衣櫃,長大後聽媽媽說,這是她分期付款買的,為了不要被爸爸撕掉,我們只能偷偷看。國小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鋪著報紙在陽台,邊跟我媽一起看《急診室的春天》,邊寫作業。雙語頻道永遠我們是開英語,這樣才能讓英文變好,以後才能坐辦公室吹冷氣。
「坐辦公室吹冷氣」成了我的人生最大的目標,好吧,其實是媽媽的人生。
我人生小小的三次挫折都在國小。
第一次遭遇挫折是國小二年級,我數學考80分,媽媽感到天崩地裂,立刻把我送去學心算。短短半年我從五級考到一級,最後沒錢了就中止。
第二次挫折是國小三年級,那時候要寫書法,我不會寫,因為我雙子座缺乏耐心,而且弟弟妹妹很吵,我很想去樓下跟鄰居朋友玩。被媽媽痛打一頓後,拿著一疊宣紙,媽媽握著我的手,一筆一畫教我寫書法。去學校交作業,老師說我書法寫得很好,派我去參加國語文競賽,當然我沒有得名。
第三次遇到挫折,是國小五年級。我們導師是一個22歲剛畢業的年輕女老師,一來就教我們很難很新的輾轉相除法,我學不會,回家大哭。媽媽某一天告訴我,她來教我。後來我成為班上永遠的前三名,六年級時老師結婚了,臨走前她告訴我:「慧慈,我剛來的時候,妳媽媽曾經中午午休來跟我問:『老師,妳可以教我什麼轉轉相除法嗎?我要回去教我女兒,她不會在家哭。』妳要好好珍惜妳媽媽,妳未來一定無可限量。」
回北港過年時,親戚常常在我們面前跟爸爸說:「你真的是歹竹出好筍」,但媽媽都在廚房獨自忙碌時跟幫忙準備的女兒們說:「我以前有考上嘉義女中,是外公外婆沒錢讓我讀。」言下之意,我們不是歹竹出好筍,只是正常發揮。
後來弟弟生病、最小的妹妹出生後,一夕之間我們變成全家族的罪人,媽媽也因此開始在夜班的工廠工作,我也撐起整個家庭的家務事。媽媽帶我跟妹妹去補習班,跟補習班主任拜託分期付款繳補習費,弟弟妹妹則去比較便宜且可以待很久的安親班。
唯一不變的,是對我的課業的要求,以及撥空在我做錯事的時候邊拿藤條問我哪裡做錯了,邊跟我講道理,然後在我睡覺時拿藥偷偷幫我擦傷口,邊擦邊哭邊說:「要好好讀書,不要做壞事,長大後才能不要像媽媽一樣只能嫁人在工廠工作。」
大學考上清大,但我家族只認識台大、師大跟因為地緣關係才知道的輔大。秉持著讀私立就沒書讀,我所有的學校只填公立。在媽媽的勸說下,把台北的學校填了一輪才填成大,清大是我偷偷填的。
當時我爸並不打算讓我升學,女孩子讀那麼多書沒有用。是一個留學美國的遠房叔公打來跟我爸說清大很好,比台大輸一點而已,再加上有助學貸款,我才順利去讀書。
大學當然是翻轉我一生的關鍵,也是我後來捍衛高等教育的主因。
跟同學比較熟以後,大家聊到家中的教育方式,那時候,我第一次聽到「教養」這個詞。家裡開工廠的有錢同學說,她父母不涉入她的選課以及選校,就連她只是因為想聽故事才去補歷史,父母也同意,有很多同學是這樣的家庭。也有父母其中一方是職業婦女或是全職家庭主婦,每天都會檢查功課,安排他們每天要做什麼,還會一週有固定的一天家庭日。總之,感覺感情很好,而且爸媽都是大學畢業,最差也有高中。只有一個同學跟我一樣,爸媽只有國中小畢業,媽媽很重視功課,還買了書在家裡。
後來上研究所跟藍佩嘉老師討論時,才知道工人階級的流動中,「媽媽」注重教育的角色至關重要。
媽媽從小都跟別人說她很忙沒在管我們功課,但對我的要求近乎苛求。沒有前三名就問我原因,粗心大意就打,沒好好複習也打,打完後是一個小時以上的「講道理」時間,在這個部分會把弟弟妹妹叫來一起聽,媽媽總是聲淚俱下的說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到長大後因為沒讀書何其不幸,最後一定會問:「要不要好好讀書?」
我們唯一的回答是:「要」。但這些苛求其實沒有放到弟妹身上,學心算、做科展、問老師怎麼教我數學、買一堆關於作文、未來科技等書在家裡,這些其實媽媽只在意我跟大妹有沒有做,認真來說,是我,媽媽把自己投射在我身上。
她很焦慮,我能感受到。之所以要跟別人說她很忙,是因為她擔心把我們教不好,把我們教壞變得跟她一樣,也因此,我在幼稚園就學了性教育,因為媽媽說未婚懷孕就「烏有去了」。媽媽在弟弟身體上操碎了心,在我課業上用盡了心。現在,她總是開心的跟大家說,她把兒子醫好了,把女兒教好了,我們成了她最驕傲的亮點。
《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簽書會時,有讀者舉手問我說:「我該如何教小孩?」,旁邊有很多人也接著問差不多的問題,我打斷他們說:「我分享的是我的經驗,怎麼會問我呢?」一對皺著眉頭的年輕夫妻大聲的說:「我們都是工人階級出身現在收入不錯,但我們很怕教養方式不好,把小孩教壞,所以一直不敢生小孩。」
後來幾場簽書會、分享會中,陸陸續續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我才發現,「拚教養」、「育兒」真的是當代社會最大的問題,也是讓夫妻不敢成為父母最大的關鍵。我曾經問我幾個夫妻月收入超過10~15萬的朋友,為什麼還不生小孩?他們總是回答「還沒準備好」。
台灣的出生率是世界第一的低,政府用盡了很多補助方法,就是希望更多人投入增產報國的行列。我的大學同學已經有許多是獨生子女,更多的是未婚人士。國家重視的是生育率,父母重視的是孩子的未來品質,重質與重量擺在一起,品質變成了關鍵。有些朋友生也只生一個,我說只有一個很寂寞長大沒人可以互相扶持,要不要多生一個?朋友總是回我:「一個我都養不起,兩個會恨我們的」。
養不起,不是吃不飽,是無法提供他未來足夠的選擇以及品質。我曾經跟一個年收入200萬以上的朋友聊到教養,不敢生怕以後小孩要出國我不夠錢,她冷冷地回我:「如果他以後結婚,你能幫他付多少首付?這比出國多太多了。」
教育是階級流動成本最低的方式,但當代教育成本越來越高,導致貧富不均的情形越來越嚴重。當貧富不均落差越來越大,教養落差以及所能投入的資本就會越差越多,使貧富不均更加惡化,導致階級陷入緩慢流動的惡性循環。本書提出的一個關鍵論點,就是「貧富不均」是影響教養的最重要因素,在當代台灣、美國、德國,甚至是歐洲國家,都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排除掉極端父母,普遍來說全世界各地的父母最大的目的就是用最有用的方式,把孩子推向最容易成功的道路。也因此,兩位作者提出了四種教養方式,並告訴我們,父母將會花越來越多的時間投入孩子的教育,「密集教養」將成為世界各國的顯學。也因此我們看到很多爸媽平日買書、假日參加講座,手機裡面各種老師的Line,還要怕被說情緒勒索。為了提高教育的投資報酬率,「少生一點」是在所難免的趨勢。
事實上,這會持續使得國家的生育率惡化,導致教養落差,進而拉大貧富不均。國家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祭出高額生育獎金、多種生育津貼,而是應該要在財政跟社會政策上,設立更多的公立托兒所、提供托育補助,減低女性因生育壓力影響職涯的風險。同時,對於弱勢族群的教育,必須要更早介入,提供足夠的資訊與資源給弱勢家庭,讓弱勢家庭子女可以獲得必要的支援,減少因為貧富差距產生的教養落差。我曾經跟朋友開玩笑說,政府一年如果提供弱勢家庭50萬的補助,可能花個幾億,就能夠少買好幾支監視器,少蓋一些監獄,少聘一些警察。更重要的事,我們必須要消除社會對於弱勢家庭的「刻板印象」,讓他們能夠自由運用這些補助,想買iPhone、想出國,都是一種經費的運用。只有當人不只為了生存而努力時,才有創造跟想像可以實踐的能力。
我很喜歡作者最後的樂觀,當代認為有用的教養方式,是投入大量心力、密集性的教育,這反映了有錢有閒階級可以更加鞏固自身的階級地位,而沒錢沒閒者注定停滯。但國家政策的介入,可以有效弭平經濟落差。只要選民選出適當的政策訂定者,拚經濟跟拚教養,可能不一定會畫上等號。
像我這樣的人,也能夠出頭天。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我在《貝多芬九號交響曲》中閱讀,在Piazzolla的《Maria de Buenos Aires》的輕歌劇中書寫。貝多芬是學校教育會帶到,但Piazzolla 卻是一種品味的鑑賞。《育兒經濟學》一書告訴我們,教養的選擇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也是改善社會不平等最重要的因素。生育是經濟理性的選擇,教養是愛與經濟的成果展。金錢或許會影響愛與教養方式,但當我們認知到這一點時,做父母可以稍稍放過自己,你們對教養的重視,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助力。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購書連結:https://cplink.co/DBzxU0Tr
大家不要害怕養育孩子,也可以療癒自己。至少沒有孩子的我,看這本書也在告訴自己這樣的想法。
私立大學學貸多少 在 移民美國拿綠卡、工作美國不煩惱。給孩子未來、圓夢國際。留學美國免高學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5-11-22-2019《一張綠卡的價值是多少?》
這也是很多粉絲常在問的問題。從兩個面向來分享。
1. 財務面:幾乎所有為人父母的都在意孩子的教育。
美國又是全世界教育制度/環境最佳的選擇,更是移民目標國的首選。
如果你是綠卡持有人,你18歲以下的孩子,讀公立小學丶中學,免學費。
相對的,沒綠卡的只能讀私立中小學。你知道私立中小學一年學費多少嗎?
不說最貴的靠近7萬塊美金,也撇開低的2.5萬美金,
平均抓3.5萬好了,12年就現省42萬美金了。
還有美國大學當州居民的學費為國際學生的三分之一。
以加州大學為例,一年約省2.7萬美金,4年約可省下10.8萬美金。
也就是說,小一到大學畢業,約可省52萬美金,別提研究所了,
你說多還是少?
非財務面:
1. 進入美國大學名校的機率大幅提高,
美國名校的錄取率90%以上都是給美國公民和綠卡持有者,
沒有綠卡者,就跟全世界的國際生去擠那10%。
2. 就讀任何科系沒障礙,很多醫學院丶國防科技和軍校只招收美國公民和綠卡持有者。
沒有綠卡的國際生,只能望天興嘆。
3. 容易申請到奬助學金和助學貸款,國際學生就自己看著辦了。
4. 任何打工、就業沒有身分的障礙,
沒有綠卡的,一直一直試,還不定有機會,
絶大多數消耗了青春,最後帶著失望,回到國內。
5. 可以享受跟美國公民一樣的社會福利。外國人當然沒機會。
這樣你來說説看,一張綠卡的價值是多少?
如果你想要綠卡,又不想去做EB5 投資移民的話,
還有一個選項你可以考慮的,
就是EB3c非技術性勞工移民,做一年體力活,可以拿到綠卡。
想要嗎?
#www.ampac-visa.com,
#美國生活,#美國留學,#美國工作,#移民美國,
#綠卡,#EB3c非技術性勞工移民,#EB5投資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