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禪定的感覺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禪定的感覺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mikelin7747 (反求諸己)看板Buddhism標題[法語] 萬行法師-入定、住定、出定...
禪定的感覺 在 Johnny 香氛與生活分享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9 01:29:39
#scenta_claus #bronzewoodandleather 今天來分享一下今年要出的新黑瓶#桐木與皮革 昨天到日本JM的表參道店逛逛,居然已經擺出來了 日本的習慣好像是會把新品在前一個月就先公開展示 像我去年二月來就能聞三月出的田園,然後讓你預定 所以這次就是單純試香,不過順便買了三隻...
東華禪寺 萬行法師 開示
入定、住定、出定的秘訣
----------------------
入定是哪三種反應?為什麼不能入定?入定後為什麼不能出定?為什麼感受不到住定?學
會了入定、住定、出定,也就掌握了死亡。秘訣在下文:
【入定的四個層次】
入定分為四個層次: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前三禪都有身體的存在、喜悅的存在。
初禪是身體空掉了。在打坐的過程中,如果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只有呼吸、雜念存在,
說明已進入初禪。隨著功夫的加深,雜念少了,呼吸減弱了,進一步不存在了,說明已進
入二禪。再接下來,微細的念頭也沒有了,可知已進入三禪。如果你沒有把身體、呼吸、
思想調好,是無法入定的。
住在一禪,要把身體的姿勢調好;二禪,要把呼吸調好;三禪,要把意念調好。現在的人
都不知道如何調身、調息、調意念,所以不能入定。
深吸一口氣,停在那兒,是什麼境界?沒有雜念,心內靈靈明明,身心高度放鬆。但不到
一分鐘,五秒鐘一過,又有了雜念。但是你可以在這五秒之內進入初禪。一個人入定,一
定是在吸氣時,而不是在呼氣時。念頭是在呼氣時才產生。
有的人通過多年死坐,也能進入三禪。但不知道是怎麼進去的,所以也不知道怎麼出來。
同樣,住在定中,也不知自己是在定中。坐了幾個小時,出定後不知道這幾個小時是怎麼
過去的。這幾個小時中有入定、住定、出定,但他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初禪
在入初禪的時候,必須要做到萬念歸為一念,也就是說沒有雜念,只有一個念頭。這一個
念頭安住在當下,身體放鬆、身心和諧了,才叫做初禪。
初禪最怕就是人家突然喊你或推你。如果你在打坐的時候,旁邊的人不懂,有可能會叫你
或推你。當然,我們打坐一般都會告訴身邊的人,我要打坐了你不要打擾我,有什麼事情
就等打完坐以後再處理。
在入定之前,身體的疼痛、麻木這些情況都沒有了,都已經突破了,整個身心已經形成一
個整體的能量,身體已不是支離破碎的了。就像一個氣球一樣,整個充滿了氣,這樣才能
夠安住在當下,才能夠達到初禪。
當你通過初禪住上一段時間後,身心內外會有一個質的變化,就像花開一樣,一直在持續
的開。剛開始形成一個花苞,就相當於初禪,到了二禪的時候,就開始開放,心靈上就有
了這種開放。如果身邊沒有人干擾,花開的過程就持續地張開。
二禪
進入二禪,最明顯的一個反應就是怕周圍的聲音,對周圍的聲音特別敏感。因為當一個人
的呼吸由粗變細時,連自己的心跳聲、血液流動聲都聽得到。這種內在的安靜超過了外在
,所以對外在的聲音特別敏感。之所以有的人你大聲喊他,他也聽不見,就是因為他的頭
腦很複雜,內在很散亂。
當一個人接近二禪時,你喊他不需要大聲,只要輕聲一叫,他就能聽見。因為他身心寧靜
的磁場延伸得很廣,甚至把你也包容進去了,所以你輕聲一叫,他就聽見了。如果內在的
寧靜還沒有產生,聲音即使響到你耳邊,你也聽不見。
在進入二禪時,身體會有明顯的變化,呼吸會越來越弱(有呼吸意味著能量會漏掉,也是
在釋放能量)。當真正進入了二禪,呼吸就沒有了。為什麼會沒有呢?因為他的能量就像
伸出去的手腳一樣,全部和宇宙融為一體了。也就是說他“心靈的手”已經伸向了天邊,
伸向了能量的源頭了。
這個時候,隨著“心靈的手”伸出去,內在就會升起一股開花的力量,內在的花就會不停
地綻開。當二禪經過了以後,就意味著內在的花全部打開了,手全部鋪張出去了,呼吸就
停止了。
再繼續下去,手腕上的這個脈也不會跳動了。當這個脈不跳動,就意味著自身的能量全部
釋放出去、外面的能量全部進來、內外融為一體了,不是片斷的,也不會支離破碎,已沒
有你和我的關係,沒有能量和我的關係,沒有天地和我的關係了,這個時候就是所謂的沒
有二元,只有“一”了。
三禪
在三禪,身心會產生許多反應。通常最明顯的反應是有喜有樂。“喜”是心理反應,“樂
”是生理反應。能進入三禪的人,從外在的生理現像看,即便八十歲的老人,身體的柔軟
度也和小孩子一樣,絕對不會僵硬。因為四加行的第一加行“暖相”出現了。人的身
體之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漸漸發硬,是因為暖相漸漸沒有了。
為什麼小孩子冬天睡在大人的懷裡,大人會感到暖融融的,像一團火一樣,而大人卻沒有
這種現象呢?因為小孩子的暖相還存在。當我們的身體出現暖相後,身上的筋就會變得柔
軟。為什麼小孩子摔一跤,爬起來就走;老人一摔倒就容易傷筋骨折,幾個月都爬不起來
呢?越是堅硬的東西,摔在地上越容易破碎、受損。越是柔軟的東西越不容易受損。
莊子說過:“會道者雖跌撲而不傷。”如果坐禪坐得好,即便在冬天,手腳也是暖融融的
。如果下座的時候手腳冰涼,說明身體的這股力量還沒有甦醒。
處在三禪時,最明顯的反應是不願意思考,也就是念頭很難產生。這時動一個念頭都會感
到身心很累。這時候也會有念頭,但是自然產生的,不是刻意想的。因為起心動念需要一
股力量,心念不起就意味著這股力量處於定中,也即所謂的氣定則神閒。
為什麼有的人打坐一個小時就感到很疲勞,想伸伸懶腰,躺下休息;而有的人疲勞時只要
靜坐一個小時,疲勞就消除了,就感到很輕鬆呢?因為前者打坐的時候,身心繃得緊緊的
,這意味著他打坐是身心工作了一個小時,所以會很想下座休息。而後者打坐的時候很放
鬆,身體在這一個小時中得到了休息。前者是在進行高強度的運動,後者是處於高質量的
休息狀態。為什麼修行好的古人一天睡一個小時,精力就很充沛了?因為在這一個小時中
,他身體的陰、陽合二為一,達到了平衡的狀態。
當你進入三禪變成了“一”以後,整個就與天地宇宙的信息融為一體了。這時,你就是天
地的信息,天地的信息就是你。
如果這個時候你融合的快,那你住定的速度就快,就不需要住很久。有的人住了以後就住
在定中,信息沒有整合,出不來,沒有“我就是信息,信息就是我“的狀態。當他把信息
融完了,出現了“我就是信息,信息就是我”的時候,就會繼續往前面走,就進入四禪。
四禪
進入四禪的時候,不僅脈沒有了,連生理和心理層面的反應全部都沒有了,也是說受想行
識都沒有了。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已經超越了五識、六識、七識、八識了。這時
六根已關閉,受、想、行、識已盡,唯有靈明的覺知存在。這個“知”不是故意生起的,
而是自然存在。
“知”即《心經》中講的“照”。此時你已成為一面鏡子,任何人來到你這面鏡子前,內
在是什麼樣子,都會清清楚楚地顯現。之所以現在你看不清別人,是因為你沒有把自己修
成一面鏡子。有一天你修成了一面鏡子,就會看清來到你面前的每一個人,還原他的本來
面目。
佛教講的“四禪”實際上是所有教派都走的一條路,是所有教派共同的修法。在佛教未出
現之前,印度的瑜伽教派就已描繪過“四禪八定”的境界和反應,和後來釋迦佛描繪的是
一樣的。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古人還是今人,身心都沒有多大變化。現在的人修煉
同樣要經過四禪八定。四禪八定修完也不能完全掌握生死。但要了生死,必須經過四禪八
定。
【入定與出定的技巧】
入定的過程:首先感覺到身體逐漸消失,接著呼吸逐漸由粗變細,再接著念頭逐漸減少,
乃至消失。在這種情況下即是進入定中了。
那麼,怎麼出定呢?通常是在入定前動一個念頭,告訴自己要入定多久(例如幾個小時或
者幾天),當時間一到,自然會出定。如果入定前沒有動念,沒有把出定的時間輸入頭腦
,又沒有外人引出,自己是很難出定的,必須靠別人幫助。
中國的修行人有一種彈指的方法,當看到同修入定出不來了,就在他耳邊三彈指叫他出定
。由此發明了引磬。“引磬”,顧名思義,就是把人從甚深的禪定中喚醒、引出而使用的
磬。
你們現在可以想像一下入定的過程:先想著自己的身體空掉了,接著呼吸由粗變細,漸漸
沒有了,接著念頭也沒有了,只有靈明的覺知存在……
出定和入定的感覺恰恰相反:首先是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漸漸存在了,接著是感覺到自己有
呼吸了,再接著是感覺到有念頭了,會分析、判斷了。當這三種現像出現時,眼睛一睜開
,就發現自己又真實地存在了。
為什麼有的人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突然入定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突然出定的呢?這種情
況靜坐的人經常會出現:在打坐的過程中突然空掉了,剛感覺空掉,這種感覺又突然沒有
了(即恢復了對身體、呼吸和念頭的覺知),不知道自己是怎麼進去的,也不知道自己是
怎麼出來的。
【入定與住定的技巧】
佛門裡經常讓修禪者參一個話頭,問自己是從哪裡來的。如果你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就會
知道將來要到哪裡去。之所以不知道將來要到哪裡去,就是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同樣,
當你把握了入定,自然會知道如何出定。
在最初階段,通常在定中住十分鐘,就要趕快出定,然後再入定十分鐘。這樣出入—
—出入,反覆十幾次、幾十次之後,你自然就掌握了入定、出定的技巧。一般人不知
道方法,在定中住上幾個小時,被外界的人突然喚醒後,就入不了定了。因為在定中住得
太久,把怎麼入定給忘了。
平常人在夢中也會入定,只是不知道這是在修行。例如你從夢中醒來,身體沒有動,不知
不覺又睡著了,接著做夢。如果身體動了,翻了個身,就很難接著做剛才的夢了。入定、
出定和做夢是一樣的。如果你會修行,可以在睡夢中訓練自己(夢中一樣可以成就),時
間久了就會入定、出定了。
有些人天生就知道自己是怎麼入睡、怎麼醒來的。就像剛睡醒時,前幾秒鐘感覺不到身體
和呼吸的存在,只有微細的念頭。慢慢地,才感覺到身體的存在、呼吸的存在、念頭的出
現。這時候就要翻身了。
你們會問,身體這關沒有過,腿疼能不能入定?身體這關未過,一樣可以入定。既然在睡
夢中能入定,就沒有理由不能入定,因為能睡就能入定。只是有一點區別,身體氣脈沒打
通的人,出定後會全身疼痛。在入定時是由重到輕,身體逐漸消失,所以感覺不到疼痛。
而出定時是由細到粗,進一步感覺到身體的存在,所以出定後身體會疼痛。
為什麼說掌握了入定、住定、出定的修行人,就掌握了生死?因為入定的過程與死亡的過
程一樣。當一個人住在定中時,他的神識走了。同樣,當一個人死亡後,他的神識也走了
。
學佛的人都知道一個詞語“中陰身”。什麼叫中陰身?離開前一個身體,還未進入後
一個身體,中間的這個東西就叫中陰身。
但對於能把握的人就不叫中陰身了,叫什麼呢?古今中外的修行人給它起了不計其數的名
字,各教各派都有不同的叫法,最通俗的叫法是“靈魂”。雖然佛教不承認有“靈魂”,
但有另外的名稱。
今天講的聽懂了沒有?聽完了,回去後最好能再坐半個小時,把講的內容回憶一遍:入定
是哪三種反應?為什麼不能入定?入定後為什麼不能出定?為什麼感受不到住定?
學會了入定、住定、出定,也就掌握了死亡。實際上入定、住定、出定就是在訓練死亡。
因為入定、住定、出定的過程和死亡的過程一模一樣。入睡、住睡、出睡也是一樣的道理
(指聖人的睡)。
【入小定與入大定的區別】
在開的過程,在定境當中,會有一個畫面出現。開完了以後,就會合,一開一合、一開一
合……說不定要開合多少次,有的人多,有的人少,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但它一定要經
過這個開和合的過程。
為什麼要有個開呢?開就是個體融入到整體裡面的過程。又為什麼要合呢?合成整體才能
夠隨時分成無數個個體……個體隨時又會變成一個大的整體,大的整體隨時又會分裂成無
數個小的個體。佛菩薩的化身,整個形成、修行的過程就是這樣的。
在入定的過程當中,個體的信息本能地釋放出去,整體的信息自然地進來。就像打開門一
樣,外面的空氣自然就進來了。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無時無刻存在,我們把身心一打
開,它就進來,進來以後就形成內外一體了。當形成一體後,就處於一種飽和的狀態,就
不會動了。一般只有在支離破碎的時候才會動。一旦形成整體,就沒有來,沒有去,沒有
真,沒有假,隨緣就勢,隨緣現形。
處在禪定當中時,旁人喊他是聽不見的。當從四禪退到三禪、二禪、初禪出了定以後,又
有一個回爐的入定。回爐的入定是在日常生活中入定,不是在坐禪中入定。
在日常生活中的入定,已經沒有任何一種形式了,你看他在吃飯、聊天、嬉笑怒罵,其實
他是和整體的力量融為一體的。這個時候的他不會被日常生活中種種瑣碎和聲色及事物擾
亂禪定的畫面。但外面有任何影子投射過來,他立馬就能感受到。當外面的影像過去後,
他裡面還是如如不動的。內心就像一面鏡子,鏡前來什麼景象,鏡子裡面就顯現什麼。當
景象過去後,鏡子裡面亦復如是,不留痕跡,永遠保持一個清淨的畫面。
前面講的坐禪的入定還不是一種真正的大定,還處在狀態當中。大定是從狀態裡面出來以
後,入定在生活當中,在日常生活中入的大定才是佛祖講的真正意義上的入定。在禪堂裡
,在山洞裡坐禪的入定是一種小的入定,但對我們現代的凡夫來講已經是非常的了不起了
。大菩薩和諸佛入的定,就是入在日常生活中,你根本看不到他在入定。他雖然在吃喝玩
樂,其實是在定中。他的心境就像明鏡一樣時刻保持著一個畫面,因為這時他的內心就是
一面鏡子,不需要再一個進一個出。
要達到這樣,我們還需要通過前面半步的訓練,從有意識的入定,到初禪、二禪、三禪、
四禪,再從四禪裡面退出來,還有一個大覆蓋在日常生活中的入定。這樣一進一出,才算
是真正的大功告成。
--
內心的執著才是造成痛苦的罪魁禍首。若說禪者的分別執著,那便是寧靜、覺知、柔軟與
安詳。這四大法寶不間斷,所有的煩惱痛苦,諸如散亂、昏沉、嗔恚、無明等,皆是禪修
的對象,皆是往來過客、沿途風光。
~摘錄至萬行法師《微言大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18.184.16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73349743.A.668.html
這是大和尚講述他自己經歷的過程和心得。我自己的實修功夫也還沒到這個程度,所以不
評論。如果i大你認為他的說法有問題,倒是可以分享一下你的經驗。
或許他講的標準較高。我是認為四禪也好、二禪也罷,一般人靜坐到那個程度,或真正進
入功態時,其實不會去思考說當下自己到哪個程度。
禪是不是共法,我個人是認為並不重要,重點是你自己對禪的定義是什麼?因為定義不同
的話,是找不到交集的,那接下來就容易流於爭辯了。
※ 編輯: mikelin7747 (118.171.144.64 臺灣), 11/11/2019 21: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