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磐儀基本資料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磐儀基本資料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磐儀基本資料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磐儀基本資料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14的網紅意在育兒 mind4parenti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第 12 年】 晚上刷完牙後,我先生給了我一個擁抱。 A: 母親節快樂,happy anniversary! 我:很難想像我們已經結婚10年了。 A: 是12年。 我:12年?我今天早上才算過,而且算了好幾次。不是10年嗎?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不管是婚姻或長期伴侶關係,都是無法挽救數學...

  • 磐儀基本資料 在 意在育兒 mind4parent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10 07:22:53
    有 30 人按讚

    【第 12 年】

    晚上刷完牙後,我先生給了我一個擁抱。

    A: 母親節快樂,happy anniversary!

    我:很難想像我們已經結婚10年了。

    A: 是12年。

    我:12年?我今天早上才算過,而且算了好幾次。不是10年嗎?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不管是婚姻或長期伴侶關係,都是無法挽救數學能力的。😂
    .
    .
    記得以前跟男朋友在一起的第一年,每個月都不會遺漏慶祝里程碑。結婚後,要感謝電子行事曆的提醒,才不會錯過默默來到的結婚紀念日。倒是與 A 的對話令我好奇,常聽到的結婚週年代表物,到底有什麼含義?

    早在古羅馬與中世紀德國就已經有夫妻在結婚週年互贈禮物的習俗。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結婚週年代表物源自1922年,美國作家及名媛 Emily Post,撰寫了至今如提到不同場合之合宜禮儀,都還會被引用的書:Etiquette in Society, in Business, in Politics and at Home(感覺應該來拜讀一下)。

    其中一個章節描述了結婚週年的名稱,同時也是某種材質,以及適合的禮物。或許是商人的促銷策略,這個版本後來又被陸續修改,但不變的基本概念是可依照不同週年的材質來預備送給另一半的象徵性禮物。

    雖然無法確定資料的準確度,今日好文的作者所提出,各個週年代表物的解說是有趣的。從第1年的紙直到第60年的鑽石,敘述著關係從一開始需小心呵護,直到堅如磐石的演變過程。

    第60年的婚姻,又回到一開始,訂婚戒指上象徵誓言的鑽石,是巧合嗎?

    還沒有結婚前,我知道每對伴侶都需要透過慢慢的學習,體諒與溝通,才能一起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與挑戰。

    12年的婚姻生活讓我體會的是,不管外表再光鮮亮麗,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吵了又和,和了又吵....很多關係宣告破裂。但能存活下來而能越來越堅定的夫妻,仰賴的不止是對認定伴侶的不離不棄,而是一起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與一起成長的毅力。

    沒有禮物,慶祝晚餐。淡淡的度過,我的「第12年」。
    .
    .
    .
    .
    #難得修來共枕眠
    #一同穿越波濤洶湧大海的絲綢麻布婚
    #身心靈補給站
    #意在育兒 #mind4parenting

    今日好文(英)
    結婚紀念日的名稱與含意 https://reurl.cc/pd9R4r
    .
    .
    Sources
    Find Me a Gift: “Wedding Anniversary Years - Meanings and History” https://reurl.cc/9EDr7

    Time: “Now You Know: Why Are There Special Gifts for Each Anniversary Year” https://reurl.cc/vDQq0o

    Wikipedia: “Emily Post” https://reurl.cc/oL8grj

    Photo by Denny Müller on Unsplash

  • 磐儀基本資料 在 意在育兒 mind4parent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10 00:16:07
    有 0 人按讚

    【第13年】

    晚上刷完牙後,我先生給了我一個擁抱。

    A: 母親節快樂,happy anniversary!

    我:很難想像我們已經結婚10年了。

    A: 是13年。

    C: 13年?我今天早上才算過,而且算了好幾次。不是10年嗎?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不管是婚姻或長期伴侶關係,都是無法挽救數學能力的。😂
    .
    .
    記得還沒有結婚前,跟男朋友在一起的第一年,每個月都不會遺漏慶祝里程碑。結婚後,要感謝電子行事曆的提醒,才不會錯過默默來到的結婚紀念日。不過跟我先生的對話倒是讓我好奇,常聽到的結婚週年代表物到底有什麼含義?

    早在古羅馬與中世紀德國就已經有夫妻在結婚週年互贈禮物的傳統。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結婚週年代表物源自1922年,美國作家及名媛 Emily Post,撰寫了至今如提到不同場合之合宜禮儀,都還會被引用的一書 –Etiquette in Society, in Business, in Politics and at Home(感覺應該來拜讀一下)。其中一個章節描述了結婚週年的名稱,同時也是某種材質。或許是商人的促銷策略,這個版本後來又被陸續修改,但不變的基本概念是可依照不同週年的材質來預備送給另一半的象徵性禮物。

    雖然無法確定資料的準確度,今日好文的作者所提出,各個週年代表物的解說是有趣的。從第1年的紙直到第60年的鑽石,敘述著關係從一開始需小心呵護,直到堅如磐石的演變過程。

    還沒有結婚前,我知道每對伴侶都需要透過慢慢的學習,體諒與溝通,才能一起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與挑戰。13年的婚姻生活讓我體會的是,不管外表再光鮮亮麗,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吵了又和,和了又吵–很多關係宣告破裂。但能存活下來而能越來越堅定的夫妻,仰賴的不止是對認定伴侶的不離不棄,而是一起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與一起成長的毅力。

    這是我的「第13年」。
    .
    .
    .
    .
    #難得修來共枕眠
    #身心靈補給站

    今日好文
    結婚紀念日的名稱與含意 https://reurl.cc/D9KEVd

    Source:
    Wikipedia: “Emily Post” https://reurl.cc/9E6q5O
    Time Magazine: “Now You Know: Why Are There Special Gifts for Each Anniversary Year.” https://reurl.cc/xZpAq4

    Photo by Denny Müller on Unsplash

  • 磐儀基本資料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07 17:15:00
    有 816 人按讚

    #今日疫情重點【新增1例境外移入;蘇貞昌、陳時中為紓困亂象致歉;第25天沒有本土案例,商務、體育、文化、旅遊等將陸續解封,防疫新生活仍須風險管控,陳時中檢討防疫百日策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7日)宣布,新增1例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診案例,為境外移入。此案在卡達工作時即在當地確診治療,康復後返台,又於居家檢疫期間確診。台灣已經25天沒有本土案例,全台至今確診440例,包含6人死亡,347人解除隔離,其餘穩定治療中。
     
    此外,行政院長蘇貞昌下午召開記者會,與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共同為紓困亂象向社會致歉。陳時中說,他要為紓困申請程序困難對申請民眾致歉,請社會再給時間,衛福部有心要幫助大家。
     
    ■最新個案二採出院,近1個月後又確診,張上淳:不是特例
     
    今日新增的確診個案,是一名20多歲的女性(案440)。2月下旬到卡達工作,3月8日出現喉嚨痛、流鼻水、失去味覺等症狀,10日確診,並於卡達當地醫院接受治療。4月8日二採陰性出院,返回宿舍隔離到4月22日。
     
    其後此案於5月3日返台,入境時無症狀,因為有主動告知曾於卡達確診,下機後就由機場檢疫人員採檢,並先送往集中檢疫所,採檢結果為陰性。5月4日搭乘防疫專車返家居家檢疫,當日就出現腹瀉,隔日採檢後確診。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案440跟國內確診個案的狀況可以相呼應。國外也有很多報導提到,個案在二採陰之後會出現復陽。台灣確診病人與病毒共存的時間,最長到80多天,病人一直無法清除病毒,檢測結果反覆陰陽,此名個案最後的確診檢驗,也是弱陽性。
     
    因為國外疫情嚴峻,也有一些國人在國外感染治療,並且需要回國。張上淳說,週一時專家會議也有討論此原則性問題,該不該讓這樣的民眾回台。專家們認為,個案確診後經過治療、休養一段時間,體內多數病毒都可以被消除,最多就維持在很輕微的弱陽性,且到這個階段,病毒無法培養,對社區其他人都沒有傳染力威脅。
     
    因此,專家小組建議指揮中心,若在國外的民眾,有採檢的話,治療後二採陰出院;沒採檢的話,則是發病2個月以上,現已經沒有症狀,就可以搭機回台。
     
    陳時中表示,對於在國外確診的民眾要回台,若在治療中,則必須要完成治療、解除隔離才可回台。不過現在每一個國家解隔離的標準不同,有清楚資料的國家,專家就能根據傳染病特性,來做出合適的規定;但若無資料可考的國家,就不太能了解該國防疫狀況。未來會先從資料可信、明確的國家去做科學化處理;資料不可信的部分,則需進一步討論。
     
    若民眾在國外確診入境卻未告知,是否有責任?陳時中表示,還是希望維持政府與人民的信任,不要造成對立。未來這樣的案例會愈來愈多,呼籲大家誠實以告,政府就會百分百保護大家。
     
    ■第25天沒有本土案例,陳時中談防疫新生活:要做風險管控
     
    陳時中表示,今天是第25天沒有本土案例,社會對於展開新生活秩序抱有很大期待,不過要特別提醒,幾個風險仍須管控。
     
    首先是個人風險,陳時中表示,大家都要做好個人基本防護,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身體不適不要外出,未來在商務、體育、文化、旅遊等,都會陸續釋出詳細說明並解封。
     
    再來是社區風險,陸續解封的同時,相關事業單位的管理能力、地方政府的管理量能都需要考量。個人做好防疫,管理上也確實執行,就能把社區風險降到最低。
     
    最後是邊境管理,接下來仍會持續掌握邊境狀況、即時對入境民眾檢疫,若有問題就送醫治療。目標是先將可避免的風險降到最低,但一定會有其他無法掌握的風險。陳時中說,雖然希望有零確診,但維持零確診並非管理目標,國內也會持續準備醫療量能,並建立醫療防線,來面對未來的確診個案。
     
    除此之外,國際合作、產業發展也會並重進行,風險管控加上推動發展,作為未來防疫的戰略。
     
    ■荷蘭宣布發現抗體可有效治療COVID-19,張上淳:我們也正努力發展
     
    荷蘭宣布發現一個可用來治療COVID-19病人的「治療性抗體」。張上淳表示,當人體感染病毒後會產生抗體,抗體主要是用來消除病原和病毒,讓人順利復原,因此抗體是人類抵抗疾病的重要角色。
     
    張上淳說,早先大家會對康復病人抽血,用他們的血漿,注射給尚未痊癒的病人,就是希望利用痊癒病人血漿中的抗體來治療病人,不過缺點是抽血的血漿量總是不多,難以大量使用。
     
    因此科技進步下,現在早已經可以將病人製造抗體的細胞分離出來,並做體外培養、大量複製抗體,再將這些抗體拿來治療病人。「荷蘭這部分跑得比較快一點,台灣現在也有研究單位,正朝這方向發展。」
     
    ■暫不採用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張上淳:確診人數少,不容易做
     
    有媒體提問,台灣是否會對民眾抽血檢驗抗體,用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的方式,了解人群中帶有抗體的比例,進而調整防疫政策?
     
    對此,張上淳表示,血清流行病學調查是一個很紅的工具,可以用來判斷某疾病在某地區、國家流行狀況。不過要用這種方法調查,最好是該地已經有某種程度的流行後再去做,會比較明確瞭解當地的流行程度。
     
    以台灣而言,確診人數太少,不容易採行這種調查方式;另外,調查的工具也需要納入考量,精準度也會影響判讀。
     
    ■桃園醫院「血液淨化療法」救回COVID-19重症患者
     
    一名確診COVID-19的50多歲女性,確診後不久轉重症,需插管治療,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採用「血液淨化療法」,成功讓病人脫離險境。
     
    對此,張上淳解釋,當人體被病毒入侵很厲害時,除了病毒本身造成的傷害,另一個原因就是人體過度免疫反應,產生的細胞激素風暴。從之前的H7N9到這次的COVID-19,都有觀察到人體的IL6細胞激素特別高,而市面上已經有可以對抗IL6的藥物治療。
     
    他表示,另一種思維則是,將患者的體內血漿置換,就能把過高的細胞激素移除掉,進而減少這些過高的細胞激素造成的傷害。而桃園醫院就試著用這個想法治療,「最終結果是好的,我們也高興。不過單一個案是不是一定代表就都可以這樣用?還需要科學上更多證據。」
     
    ■陳時中前往行政院紓困記者會,為紓困方案執行不周而致歉
     
    針對這兩天行政院宣布擴大急難紓困申請方案,造成鄉鎮市區公所基層人員負擔,不少民眾抱怨申請需要檢附的資料不易取得、規則難懂等。對此,陳時中也在今天指揮中心記者會後趕場參加行政院紓困方案記者會,與行政院長蘇貞昌一同針對此次紓困亂象致歉。
     
    陳時中表示,在防疫辛苦時期,照顧弱勢者民眾也是衛福部應該做的。這次的紓困對象,與過去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急難救助的對象,略有不同,因此名單整理、審核上都造成很大困擾。他坦承,衛福部在執行業務時,沒有注意到這些相關事務,因此造成地方基層人員很大的困擾,要說聲「謝謝,辛苦了!」;同時,他也因申請程序困難,而對申請民眾致歉,並表示請社會再給時間,衛福部有心要幫助大家。
     
    此外,陳時中也在記者會上,回顧防疫百日的執行策略,他表示過去有些決策的速度不夠快,現在也不斷檢討改進。其中印象深刻有3個:
     
    第一,過年時口罩停工,當時放假期間,但大家需求仍高,因此釋出很多戰備口罩,事後為了供應足夠量能,在口罩國家隊、實名制,都花很大功夫才彌補過來。
     
    第二,歐美情勢判斷失準,陳時中說,當時判斷歐美的疫情情勢很快就會超過亞洲,但歐美疫情的突發性、猛爆性仍舊超乎預期,導致台灣在防疫上準備晚了一點,因此才會有後來自歐美入境民眾,需要全面召回居家檢疫的策略。
      
    第三,磐石艦,在密閉的艦隊空間裡,相關診斷的器材不足,在海上航行也不易做出正確判斷。現在有新的小型儀器,可以幫助外島,離開陸地遠一點的地方可以做判斷。(文/ 陳潔;圖/鄭宇辰、許𦱀倩、楊子磊、吳逸驊)
      
    #延伸閱讀
    【下町火箭版口罩國家隊:怪咖老闆練功17年,帶八里小工廠開出140%產能】https://bit.ly/2XWr88D
    【圖表看疫情:COVID-19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