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研究架構內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研究架構內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研究架構內容產品中有138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Podcast EP.98 《#學得更好》六個幫你「學得更好」的學習步驟 問你一個問題:「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你的答案是什麼?英國知名教育顧問、同時也是心智圖的發明人東尼.博贊(Tony Buzan)他的回答是:「學習『如何學習』是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掌握學習方式的人...
同時也有37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近年來台灣吸菸人口逐漸下降,但肺癌的發生率卻依然逐步上升,關鍵因素到底是什麼,一直是學界研究重點。國研院建構了研發服務平台,為產學界提供大數據、AI等科研技術來支援研發,並首度徵選出亮點成果,其中有團隊,利用平台資源,解析不吸菸肺癌的成因和進展;除此之外,還有基因工程、電晶體、類神經網路架構等研發領...
「研究架構內容」的推薦目錄
- 關於研究架構內容 在 Mori 三木森 | 插畫 | 繪本 | 職涯 | 靈魂療癒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研究架構內容 在 OL. 倆職女子 | 上班族的假日時間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研究架構內容 在 Study with Willow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研究架構內容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研究架構內容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研究架構內容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研究架構內容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研究架構內容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研究架構內容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研究架構內容 在 Mori 三木森 | 插畫 | 繪本 | 職涯 | 靈魂療癒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2:10:26
// 成為職業插畫家(9):回應靈魂的呼喚-成功與自由👂 // 『「別人眼中看見的是成功,我看見的是更多的 #不自由。」這是我在暢哥的電子報中我閱讀到的一句話,某種程度上,它如實地袒露了我當初離開職場的原因......』 ---------------------------------...
研究架構內容 在 OL. 倆職女子 | 上班族的假日時間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2:10:07
✏️ 職場必備技能 -邏輯寫作力 #文末抽書 📌 #你以為的寫作.... Q: 只有國文課才需要寫作? Q: 學寫作只是為了作文考試? 學習寫作,是為了好好表達想法,並且透過寫作整理好思緒。寫作力,就是你的思考力。 寫作的好處:1️⃣ 提高記憶力和理解力 2️⃣ 評估思考的深度 3️⃣ 作為知識上...
研究架構內容 在 Study with Willow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1:54:11
. 主要是總結一下上學期我修的課程、其他事務和一些小心得! - 📚課程部分 我這學期一共修了六堂課17學分。整體覺得不會太重,讓我在能掌握每一科的同時也有時間去做其他事,也拿到相當好的成績。 我一直都不是喜歡選很多課的人,原因是覺得這樣都不會學得太精實,反而整個學期過去都不知道學到什麼。相較之下,我...
-
研究架構內容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8-30 20:59:40近年來台灣吸菸人口逐漸下降,但肺癌的發生率卻依然逐步上升,關鍵因素到底是什麼,一直是學界研究重點。國研院建構了研發服務平台,為產學界提供大數據、AI等科研技術來支援研發,並首度徵選出亮點成果,其中有團隊,利用平台資源,解析不吸菸肺癌的成因和進展;除此之外,還有基因工程、電晶體、類神經網路架構等研發領域。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2294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研究架構內容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8-30 15:20:52近年來台灣吸菸人口逐漸下降,但肺癌的發生率卻依然逐步上升,關鍵因素到底是什麼,一直是學界研究重點。國研院建構了研發服務平台,為產學界提供大數據、AI等科研技術來支援研發,並首度徵選出亮點成果,其中有團隊,利用平台資源,解析不吸菸肺癌的成因和進展;除此之外,還有基因工程、電晶體、類神經網路架構等研發領域。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2294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研究架構內容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8-13 19:12:17✔︎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體驗志祺七七文章版:https://blog.simpleinfo.cc/shasha77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藝人道歉 #取消文化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1:24「簡訊設計動畫製作」廣告段落
02:15 漢賊不兩立?
03:15 NO POLITICS TODAY!
04:20 周子瑜和帝吧出征
05:08 國家面前無愛豆
06:02 當「取消文化」走進娛樂表演
06:55 慘遭夾攻的魏如萱
07:38 藝人其實也有苦衷?
08:34 台灣民眾:我才是受害者
09:31 我們的觀點
10:56 提問
11:19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關節
|腳本:關節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歆雅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港台藝人黑名單小史:從宣傳反攻大陸,到不許吃飯砸鍋:https://bit.ly/3yJ450x
→台灣藝人助陣奧運遭遇網軍攻擊 行走兩岸生存新法則?:https://bbc.in/2Ucjt6G
→魏如萱遭出征氣哭「刪光奧運文」 深夜吐心情:https://bit.ly/3sbTIQu
→魏如萱道歉:我太衝動 「臉書、IG、微博」全關親曝原因:https://bit.ly/3fZThUN
→蔡英文:我當總統一天,沒人需要為他的認同而道歉:https://bit.ly/3lXllf1
→港台藝人黑名單小史:從宣傳反攻大陸,到不許吃飯砸鍋:https://bit.ly/2Xe2cv1
→民族主义笼罩 跨足两岸的台湾艺人“进退两难:https://bit.ly/2XquF0U
→藝人經紀實務、場域與中國大陸:另一種政治經濟學研究架構:https://bit.ly/2VRQmpD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當道,意見領袖成風向標,恐帶來哪些危險?:https://bit.ly/3AHFM3F
→「新疆棉」藝人解約潮 台灣藝人也在列:https://bit.ly/3xD7xIU
→演出拿國旗遭陸網友抵制 張懸:我願自行取消演唱會 :https://star.ettoday.net/news/291398
【 延伸閱讀 】
→飯圈政治學:國家成為愛豆之後,重新敘述的民族主義 :https://bit.ly/37FBxJG
→限韓令下的中國粉絲:國家與歐巴,你愛國還是他?:https://bit.ly/2VJY2Lh
→走「本土路缐」不是愛台是誤台!:https://bit.ly/3fZG6De
→讀者來函:取消文化的來龍去脈和政治正確:https://bit.ly/2VJY5Xt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引用本頻道影片與相關品牌識別素材,請遵循此規範:http://bit.ly/shasha77_authorization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研究架構內容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Podcast EP.98 《#學得更好》六個幫你「學得更好」的學習步驟
問你一個問題:「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你的答案是什麼?英國知名教育顧問、同時也是心智圖的發明人東尼.博贊(Tony Buzan)他的回答是:「學習『如何學習』是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掌握學習方式的人,更容易達成生活中各種領域的進步。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learn-better/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Learn Better 學得更好》的作者是美國教育研究專家烏瑞克‧鮑澤(Ulrich Boser),他年幼時雖然被診斷為 「學習遲緩兒」,但是他在掌握「如何學習」的技巧之後,成績開始大幅進步。作者自己本身,可說是這本書的最佳代言人,他對學習的熱忱在這本書中表露無遺。
我很喜歡作者把學習的方法,拆解成各種具體的步驟,搭配許多真實的研究案例和成果,顛覆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舊學習方法。例如有效的學習應該是「主動參與式學習」、「經常回顧與反思」、「懂得尋找類比與關聯」…等。
這些看似簡單易懂的方法背後,作者會詳細說明使用的原因與時機。書中給出明確的執行步驟,讓無論何種資質或程度的人,都有機會採取書中的方式,循序漸進掌握學習的奧妙。閱讀的過程中,我跟著作者的步調,時而對自己提出問題,時而闔上書本反思自己的學習歷程。
這篇文章我除了用心智圖整理這本書的精華之外,也回顧我自己經營部落格的「學習寫作之旅」,與這些學習步驟有哪些相關性,試著讓自己朝向學得更好、寫得更好的方向邁進。
.
#如何學得更好的6個步驟
.
在我回顧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之前,我想先用一張「心智圖」來展現這本書提到的學習步驟與技巧,誠如作者說:「心智圖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和發現內在關係」。這些學習步驟之間,彼此互相有關聯;學習就是一場「心智活動」。
1. 尋找價值:如果不想學,就不可能學得會。想要精通,就必須把自己打算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視為有價值的。學習就是理解某樣事物的「意義」。
2. 設定目標:在精通某項技能的早期階段,「聚焦」是關鍵。我們必須弄清楚自己想要學的究竟是什麼,並且設定具體可達成的目標。
3. 提升能力:某些形式的練習可以讓你比其他人取得更好的成績。在這個學習階段,我們必須磨練自身「技能」,採取專門步驟來提升表現。
4. 延伸知識和技能:我們要在掌握基礎之後,「實際運用」自己知道的一切。要充實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創造出更有意義的理解形式。
5. 形成關連:要試著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識結合在一起。我們不想只是知道某個細節或步驟,而是要知道該細節或步驟如何與其他事物「互動」。
6. 回顧與反思: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容易犯錯、太過自信,所以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知道的知識和技能,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解,「從學習中學習」。
.
#我如何學習寫作?
.
回顧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學習步驟,讓我很驚訝的是,竟然跟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十分相似。理工科出身的我,選擇踏入科技業就職,寫作對我而言,就像是異次元的東西想都不敢想。但是漸漸地接觸到很多有趣的人、觀察到很多厲害的傢伙,發覺自己思想的淺薄與無知,便開始投入閱讀的懷抱。
只是,無奈記憶力和理解力畢竟不是超人等級,發現要把所學紮紮實實記錄下來,才能稍微加深那麼點印象。所以開始試著寫一些手抄筆記,然後在讀到《自由書寫術》這本書的寫作方法之後,被作者的觀念說服:「自由書寫、公開發表、接受回饋」,也因此開啟了我的寫作之旅。
很慶幸的是,我也發現自己採取的方法,跟《學得更好》書中的學習步驟有許多契合之處。以下我會將書中提到的6個學習步驟,搭配自己的寫作歷程,做個回顧與整理,也給有心投入寫作的朋友們一個案例參考。
.
1.#尋找價值
.
回想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太多,技巧不夠?文辭不夠美?管它的,「寫,寫就對了」。我除了在讀完《恆毅力》之後寫下的「目標階層」練習之外,主要是我時時記得三個核心價值,讓自己堅持不懈地寫下去。
首先是「動機」:而立之年才愛上閱讀的我,發現閱讀對我帶來莫大的改變,以及思想上的啟發,因此起心動念想透過自己棉薄之力,盡可能地把我從閱讀體會到的美好,透過文字傳達出去。架設閱讀前哨站部落格則是讓這個理念更容易傳達。
接著是寫作對我的「意義」:我把每一次的寫作,每一篇文章,視為一次的「自我成長」。無論是思想上的,或者是觀念上的,閱讀不同書籍帶來不同的體悟,進而改變自己的舊觀點、整合成新的觀點。
最後是「社群效應」:無論於職場、生活上,我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值得追隨的領導人,我對於一個好的領導人的定義,就是「能夠影響多少的人」,因此選擇公開發表自己的寫作。除了帶來社群的交流,得到不同的回饋與意見,還見到許多網友表示受到我的文章鼓舞,讓我更樂於持續書寫。
「人要在自己所學的事物和自身生活經歷之間建立連結,而尋找價值是做到這一點的方法,促使人們思索:「這對我來說為什麼重要?」
.
2.#設定目標
.
對於我自己的寫作目標,起初並沒有硬性規定自己的發文頻率,剛開始在Medium寫作平台發表的時候,有一搭沒一搭的,頻率平均是2週一篇而且不太規律。後來我改變策略,想要堅守我從《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中學到最棒的一課:「唯有自律才能帶來自由」。
我開始強迫自己每個星期要發表一篇文章,即使平日工作再忙,如果不幸平日沒有寫完,拖稿到週五、週六仍然要挑燈夜戰,完成對自己的許下的承諾。因此我深刻體會到,當我保持平日的自律,才能享有假日的自由(ps. 其實就算如期發文,我還是會把假日拿來閱讀和寫更多東西)。
短年期的目標,是希望這兩年內,能夠完成100篇文章的發表,目前已經踏過一半,朝著目標穩定前進中。我自己的感想是,設定目標除了要「可達成」之外,最好還能多一些「挑戰性」與「強迫性」,畢竟,我們都知道自己有多麼懶,對吧?
書中提到一個特別的名詞叫做「後設認知」,白話文是「思考自己如何思考」。作者發現,時常觀察自己如何思考的學習者,成效會來得更好。在寫作的過程中,則需要讓自己去評估自身的論點,思考自己的想法,想清楚自己想傳達出什麼樣的訊息,無論是給未來的自己,或是讀者。
「寫作活動是整理思路的有效方法,因為在組織句子和段落時,我們經常會問自己一些重要的後設認知問題:誰會讀這篇文章?他們會了解我的意思嗎?我需要解釋那些東西?」
.
3.#提升能力
.
一開始在練習寫作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能力可言。我採取實驗性質的方式,第一個是對自己提出問題,有點自問自答的意味;第二個是重新排列組合閱讀之後的書中重點,再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書中提到,面對失敗,是逐漸提升能力的好方法,這一點我倒是很在行。
我試著用不同的文體和架構,去寫每一篇讀書筆記,同樣抱持「實驗」心態,去觀察哪種文體比較獲得讀者青睞,哪種架構容易獲得迴響。發表這麼多篇文章以來,自然有熱烈回響的文章,以及許多無人問津的文章。
我認為,面對失敗的態度,就是把它當成一場實驗,更重要的是要從中學到東西。實驗至今,我倒沒有特別想定型在哪種文體,反而更廣泛地嘗試和衝撞,探索更有趣的寫作方式。畢竟,不要把獲得關注當成寫作的唯一目標,最重要是莫忘初衷,隨時堅守上面的三個核心價值。
最後是《刻意練習》這本書也同樣說過的,得到意見回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尤其能夠幫助自己進行修正、改善,我也很感謝對我的文章進行回饋與交流的讀者,不但讓我有更多收穫,有些建議也讓我耳目一新。
也歡迎你在我的文章留言,或者私訊表達對我寫過文章的看法,你的回饋是我持續進步的最好養分。
告訴自己不要擔心犯錯,要把焦點放在改進上,把錯誤當成習得一點知識或技能的機會。
.
4.#延伸知識和技能
.
我使用的三種手法,跟書中所說的不謀而合。第一種是我喜歡在文章裡「問自己問題」,然後試著用最棒的方式回答。有時候需要回顧書籍本身,有時候要前後參照,有時候甚至得Google或找維基百科,才能有更完整的觀念可以回答自己的問題。每一次的提問,都是一次學習與進步的機會。
第二種是「教別人」,我很認同教學相長,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當我們讀完一個新的概念,若要達到可以教別人的程度,則必須讓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辦的到,這時候,就是提升自己技能的好時機。
第三種是「親身實踐」,我自己最有感的是,採取了屬於自己的「晨間寫作習慣」,讓我每天都能擠出一些時間投入寫作。而這個晨間習慣,後來我也把《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本書的讀後心得整理成很受歡迎的晨間習慣分享文,裡面詳細列舉我自己起床後的習慣,也持續使用至今。
「教別人」就是一種知識應用:透過講授某一主題,我們提供了自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我們用自己的話清楚說明重點,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
.
5.#形成關連
.
把寫作跟自己形成關聯的方法,我採取的第一種,是我喜歡把閱讀一本書的所學所聞,拿來「跟自身的經驗和想法做對照」,讀的過程經常問自己「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或者「我想從書裡學到什麼?」
因此,我在寫作的過程中,就喜歡問自己諸如此類的問題,透過與自己產生關聯,讓寫作的內容更個人化,更能帶來反思與回顧的效果,偶爾還能迸出嶄新的思緒與想法。
第二種是把自己所學給「視覺化」,舉我寫過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篇閱讀筆記為例,在文章裡我把作者講的七個成功習慣,重新組構成由內而外的四個面向,再用「信任」串穿每個元素,畫出一幅示意圖代表我對這本書的理解。
最後,我習慣一邊寫作,一邊回想的過程中,去挖掘以前讀過的書目,跟目前讀的書或者寫作的內容,有何種關聯?做法很容易,首先回想那些書籍跟我在寫的東西,有什麼「相同」?再來回想有什麼「差異」?
透過這樣的模式,可以建立許多觀點的連結,我在《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這邊閱讀心得就用過類似的方法,來對書中我感興趣的議題,進行自我辯證與論述。
「投入學習時,要了解其中的關係、弄清楚因果、看見類比事物與相似之處。學習的目的是改變我們如何去思考某個事實或概念,也就是學會一套思考系統。」
.
6.#回顧與反思
.
我自己閱讀書籍之後,為了寫閱讀筆記或讀後感,會去「回顧」內容主題的其他相關資料。也就是同一個主題,我會盡可能多涉略幾本不同的書。
例如在學習投資理財的領域,我鑽研被動式的指數化投資策略,在廣泛地閱讀了不同切入角度的書籍之後,重新讀過一遍最愛的投資經典《投資金律》,才寫下這篇獲得不錯迴響的投資文章〈真希望20歲就懂,投資理財最常見10個問題〉。
除了回顧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寫作,讓我得以很專注地「反思」。像是我在寫《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閱讀筆記的時候,起初因為書中內容比較雞湯,讓我的思緒有點兒卡關。
但是,我強迫自己學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所說的:「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不去思考成功的大道理,反而去思考該如何避免錯誤,寫成〈遠離幸福人生的7個建議〉這篇心得。
回顧與反思是一種思維習慣,溫故而知新,才是推動知識更新、反覆運算的終極法則。
.
#後記:#學習是為了超越昨天的自己
.
我原本認為,「閱讀是最好的學習」。但是,經過這一年來的持續寫作,我才發現,「寫作是更好的學習」。我期許自己透過閱讀增進自己對事物的理解,透過寫作則深化了些理解,甚至產生新的洞見。這種讀寫之間相輔相成的效果,也讓我時時處於思緒活躍的狀態。
我很喜歡的知名導演昆汀.塔倫提諾隨時隨地都在看電影,當一個記者問他是如何成為電影專家的時候,他無奈地大笑而且似乎被問題激怒了,說道:「如果你放棄了生活中所有的東西,只專注於一件事,而你最好把它搞透徹一點。」
從第一篇公開文章〈雙11購物節買書分享〉,一路走到現在,專注於學習一件事情,何嘗不是如此。無數個絞盡腦汁的早晨與夜晚,努力地挖掘腦中的思緒,涉略自己原本不懂的事情,每一字一句都讓我感覺往前走了那麼一點。
雖然,與許多博覽群書、下筆如有神的前輩比起來,我仍像個學徒般剛開始摸索著,但每當我回答自己的這個提問,心中又再次充滿了堅定:「你有沒有比昨天的自己,又更進步了一些?」
研究架構內容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怎樣的稿件會讓人丟到一旁?
⠀
「審閱者到底有沒有看我的稿件啊?」
「為什麼我的文章被退的那麼快?」
「明明有很多優點,為什麼審閱者只看我的缺點?」
⠀
你曾經懷疑過,審閱者到底有沒有看你的文章嗎?你曾經思考過,審閱者看你文章時的心境轉折嗎?沒有,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 或者,你知道,怎樣的稿件會讓人想看、怎樣的會讓人丟到一旁嗎?
⠀
▌ 殘酷的事實
⠀
同樣的科學內容,光只是呈現的方法不一樣,最後得到的審查結果一定也會不一樣。你可能會抗議「這不科學」,是的,這真的不科學,但卻很真實。
⠀
而且,根據研究統計,台灣的科學研究者,因為非專業因素而失分,導致退稿的比例,是學術活躍的前 18 名先進國家中,比例最高的。
⠀
⠀
▌ 規劃一份讓審稿者心平氣和閱讀的統計圖表與文稿。⠀
⠀
🚩 2021 / 11 / 27(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全速前進,連續拼五篇!早點學會,就不會浪費這麼多時間。
⠀
⠀
🗣️ 學員評價
⠀
「課後 revision 現學現用,發表自己的論文。」(黃柏樺 醫師)
⠀
「一整天的課程並不偏廢理論或實作,讓我不再對接下來的寫作方向一籌莫展,不再看到統計就煩惱。陳一銘醫師擅長的論文架構,讓人感覺寫論文就像在寫聯考作文,好像變得……很簡單的樣子(笑);吳爵宏醫師擅長圖表排版,真是道出了審閱者才懂的眉角與細節,吳醫師更親自檢視我手邊的論文有沒有問題,讓我強烈感受到課程團隊對學員的用心!」
⠀
「最容易遇到困難的實作環節,助教也會手把手的教,最細節最基本的問題都能放心的問,而且得到滿意的回答。」
⠀
⠀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開放報名!
⠀
🚩 快速拼出自己的 SCI。
➠ 2021 / 11 / 27(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將寫作到投稿的各項雜症,一次解決到位,突破從 0 到 1 的困境。
研究架構內容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學員提問】#統合分析工作坊
如何從無到有完成一篇統合分析文章並成功投稿,其步驟、流程、障礙為何,以及該如何克服?
⠀
👨🏫 從無到有,完成一篇 meta analysis 的論文,整個完整的步驟包含:
⠀
1. 找尋適合的題目
2. 適當文獻的搜尋與整理
3. 萃取結果變數
4. 製作圖表(quality assessment table、forest plot、funnel plot 等)
5. 按部就班開始撰寫
6. 尋找適當的投稿期刊
⠀
初學者也可寫出一篇很好的 meta analysis ,只要 #臨床意義足夠,論文被接受的機會就很高。
⠀
Meta analysis 過程並不複雜,常見困難包含:資料萃取,不知道哪些才是有用的資料;統計相關用語不熟悉,文獻搜尋時不知道關鍵字如何設定;進行研究的途中,已經有類似的論文發表時該如何轉彎,將自己的研究成功發表。因此,如何避免走冤枉路,建議可以多聽有經驗的作者分享。
⠀
至於如何克服,實際上仍需要自己多嘗試,熟能生巧,重複這樣的過程,才知道如何避免重蹈覆轍。不過就算準備充足,面對不同類型的研究,仍會面臨很多挑戰,即使看似走了冤枉路,也可能是將來下一篇成功的助力。
⠀
🎯 克服經費與資源稀少的困境,帶您踏入統合分析的領域。
⠀
☑ 統合分析研究規劃技巧
☑ 正確拆解論文架構
☑ 必學的重要專有名詞
☑ 互動實作:完成一套 Meta-analysis 圖表
☑ 以發表為導向的搜尋文獻
☑ Meta-analysis 圖表優化重點
☑ 給初學者的起步建議
⠀
🔸 11/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全新梯次
➠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起步真的不難,PGY 課後發五篇統合分析論文的課程!
⠀
🗣️ 學員回饋
⠀
「正如課程所言,新思惟不浪費大家在假日特意前來進修的寶貴時間,從進行 meta-analysis 在真實世界可能面臨哪些困難與歧視談起,再擴及研究題目的發想與設定、搜尋文獻與取得原始資料的眉角、複習統計概念、破除常見迷思。更重要且難得的是動手實作,這樣的教學法對我而言,正可幫助我克服對於軟體操作的恐懼!」
⠀
「自學 meta-analysis 中過程頻頻受挫,自然而然就和操作困難劃上等號,而新思惟就像是衝刺班,透過老師們循循善誘佐以活潑生活化的舉例,過往的統計難題瞬間茅塞頓開。課程內容更是提綱挈領,完整闡述一篇文獻如何產出,從主題發想、搜索文獻、段落撰寫順序及撰寫細節,學習到很多技巧,超級受用!」
⠀
👨🏫 講者陣容
⠀
#張凱閔,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SCI 論文超過 190 篇,並有 25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
#曾秉濤,專業精神科醫師,擅長從臨床工作找到發表議題,並組成研究團隊,SCI 論文超過 85 篇,並有 70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
⠀
#蔡依橙,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