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癌症險一次給付推薦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癌症險一次給付推薦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癌症險一次給付推薦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癌症險一次給付推薦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病人安全 - 是醫療創新的前提】 不可否認的,台灣的醫療體系正在急速地崩解中,極大百分比的醫事人員對於台灣的執業環境感到非常失望,同時,也認為台灣的醫療品質正在下滑,這是個不容忽視的警訊。 要提升台灣的醫療品質、維護病人的安全,醫事人員的培育與執業環境的改善是一體而不可分的議題...

癌症險一次給付推薦 在 貝莉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2 10:26:46

想好了要乖乖在家寫稿,但傍晚時VIVI問我要不要去看表演?通常我會拒絕的,但若她我就難拒絕了。 VIVI跟我是雙胞胎,至少有些人是這麼說的,因為我們長得挺像。 她是個很酷的獅子座女生,十二年前見到她時,她總是帶個臭臉在樓梯間抽著菸,她在電台工作。 時光汰換,她還是在電台工作,卻變成兩個漂亮女孩的媽...

  • 癌症險一次給付推薦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9-04 07:30:00
    有 58 人按讚

    【病人安全 - 是醫療創新的前提】
    不可否認的,台灣的醫療體系正在急速地崩解中,極大百分比的醫事人員對於台灣的執業環境感到非常失望,同時,也認為台灣的醫療品質正在下滑,這是個不容忽視的警訊。


    要提升台灣的醫療品質、維護病人的安全,醫事人員的培育與執業環境的改善是一體而不可分的議題。(資料來源:【註1】)


    最近,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了一篇評論,標題是「機器手臂乳癌手術─制度失靈(Robotic Mastectomy-Program Malfunction)」(註2)。作者Julie A. MargenthaIer是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她審閲了自2016年以來在歐美醫學雜誌發表,與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相關的共9篇,包括兩篇來自台灣的論文。


    ■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爭議
    作者Margenthaler表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19年發布警示,警告美國醫師與民眾,FDA尚未審核並許可將機器手臂應用於乳癌手術。但這兩年來,仍然有論文發表肯定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的可行性,聲稱機器手臂手術較傳統手術精準,且因為傷口小,術後從美觀的角度去看,病人的滿意度也較高等的優勢。


    問題是,直到今天,還沒有任何一篇關於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的對照組臨床試驗的結果問世。所以,目前還沒有人能説,機器手臂乳癌手術是安全的。至於用機器手臂手術,是否較傳統手術,在外觀上令病人更滿意也沒有定論。


    更何況,一般而言,機器手臂手術價格遠較傳統手術高,而且開刀時間也較長。麻醉時間延長是否增加併發症或感染機率?這些疑慮在上述論文中,完全沒有任何利弊得失的討論。所以,都是未知數。


    ■不要相信新的、貴的較好
    婦癌醫學界在進行對照組臨床試驗以前,所有有關機器手臂子宮頸癌手術的論文,也一樣都宣稱機器手臂手術療效很好,而且機器手臂手術,傷口小,疼痛少,恢復快,人人都認為是婦癌手術一大進步。


    等到進行對照組的臨床試驗後,才發現事與願違,接受微創手術的病人,復發率與死亡率出乎意料之外的高,復發率高出四倍,死亡率高出六倍,令很多病人悔不當初。


    終於促使美國FDA發布警示,警告美國醫師與民眾,在沒有經過對照組臨床試驗,證實其安全性與有效性以前,千萬不要一廂情願,相信新的,費用高貴的治療必定是比較好的治療。


    黃達夫 院長表示:「看到Margenthaler醫師這篇評論,感觸特別深。忍不住還要再次提醒病人,在沒有經過對照組臨床試驗證實有效以前,不要輕易嘗試任何醫師推薦的新療法。尤其在台灣,健保對大多數癌症醫療已有給付,更不値得放棄健保,自掏腰包去接受療效還是未知數的治療。」(資料來源:【註3】)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出版品【二十一世紀醫事人員培育與執業環境的改善】
    ➤文/黃達夫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Koo Foundation Sun Yat-Sen Cancer Center - 和信醫院 」董事兼院長
    ▸國衛院論壇「醫療體系轉型與再造」議題召集人:https://goo.gl/VWorSC
    ▸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教育論壇召集人:https://bit.ly/2YnpagW

    ∎【註2】:
    Margenthaler, J. A. (2020). Robotic mastectomy—program malfunction?. JAMA Surgery.
    Link:https://bit.ly/3iZPnKp

    ∎【註3】:
    (udn.com 聯合新聞網)【健康名人堂/病人安全 是醫療創新的前提】:https://bit.ly/2YkKcNb
    文:黃達夫/和信醫院院長


    ➤➤照片
    ∎【註3】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病人安全 #醫療創新 #二十一世紀醫事人員培育與執業環境的改善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癌症險一次給付推薦 在 Aiko愛可。愛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26 15:25:55
    有 3,432 人按讚

    關於肯吉四月份的胸腔鏡手術,其實本來沒有想要公開討論,但最近似乎是多事之秋,身邊好多朋友甚至孩子都生了病,而當時很多網友一直詢問手術資訊還有結節到底是什麼?覺得好像真的需要讓大家正視這個問題!

    是的,肯吉罹癌了。是 #肺腺癌一期

    從一開始健康檢查照到1.1cm左右的結節,說三個月後要再去照一次CT,那時候我們還想說應該就持續觀察就好。直到三個月後我們去天成醫院照CT,雖然沒有變化,但胸內的劉人鳳醫生說:「不然就先開掉好了,如果是不好的東西你就賺到了!」接著就幫肯吉開了轉診單,我們就開始了去林口長庚掛號的日子。

    當時肯吉開刀時,有網友問都沒有切片或做甚麼檢查就直接開刀了這麼猛?其實說真的我們還完全不懂,醫生也沒有說要檢查什麼,只說這個大小要開刀也是可以,然後就迅速約了手術時間...

    後來我們再去找了第二個趙醫生,醫生說「我覺得開,這應該是肺腺癌,但看起來是初期!」醫生其實講的雲淡風輕,可是當下我真的五雷轟頂,還記得那天還帶著閃亮一起去醫院,走出診間的時候我真的落淚了,因為我沒想到「癌症」這兩個字會出現在我身旁,還是最親密的人!

    其實一開始胸腔內科說開刀我還很不願意,因為想說能不開的就不要開刀,畢竟開刀就是傷身,且看了兩個胸外醫生也建議切除,其中一個醫生還說應該是惡性的腫瘤了,讓我開始正視這個問題...

    而且後來查了一些案例,有些人一開始檢查為良性就繼續觀察,某天突然迅速長大,轉為惡性還已經無法開刀...當下我們也覺得就算這顆結節是良性也沒關係,「這刀就開吧」!

    而開完之後,我們得到切片結果竟然是1B,在這當下我們又是五雷轟頂,因為我們一直覺得頂多就是前期的原位癌,沒想到竟然是快要到二期的1B...醫生當下也約了術後一個月的健保給付核磁共振跟正子攝影,也幫我們申請了重大傷病卡。

    說真的,知道結果的當下不難過是假的,連肯吉這向來樂觀的人都被擊潰,覺得人生好像已經不是自己的了,因為要好好活著,要為了家人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再也不能想幹嘛就幹嘛,為什麼要這麼可憐?人生怎麼這麼煩?

    而我也是在肯吉面前要裝作沒什麼,但晚上我陪時髦閃亮睡覺時,想起就會默默落淚,總是會想著「孩子這麼小,沒有爸爸怎麼辦?」、「我有辦法一個人帶兩個小孩嗎?」、「是不是再也沒辦法帶著他們每年去歐美一趟長途旅行了?」、「我要不要學開車?」這些負面想法...

    尤其1B是不用任何後續治療,每半年定期觀察就好,不需要任何預防性治療這樣真的行嗎?

    後來某天我跟肯吉突然覺得這樣鑽牛角尖一點意義都沒有,遇到就是遇到了,我們只能面對...所以我們選了一個方式就是「#不要把自己當作是病患」的做法。

    畢竟心情好對癌症來說是個大指標,常常開心的人通常狀況都比較好,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我們就決定「#把自己過得更好」來面對這件事。

    而會開始看回雙北的房子,我想肯吉也是覺得如果他真的怎麼了,我們兩家人都在雙北,我卻一個人在青埔附近生活又不會開車可能很麻煩,且生病後真的還是覺得要花更多時間跟家人相處!

    我們當時還笑說這樣是術後復健,但其實我們兩都不想點破肯吉開始帶我看雙北房子的原因...

    開刀的當下,有網友推薦我加入「肺長壽」社團,才發現裡面的人不管是後勤或是患者,大都盡量保持著樂觀,畢竟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不如開心好好過!

    而記得裡面有位後勤,先生是一期患者,她卻說「肺腺癌一期,不用後續辛苦的治療只需要定期追蹤,且該拿到的保險都能理賠,其實是很幸運的。」你說大家是不是很會轉念?

    當初我詢問醫師真的不用治療定期追蹤就好嗎?因為看過社團裡有蠻多患者一開始是一期,但突然復發就變成三四期,所以我很擔心,是否要做一些預防性治療?

    醫生當下說當然要自費標靶藥物的預防性治療也可以,但現階段他覺得其實不需要,因為標靶多少有些後遺症,當然如果我堅持的話也可以吃。

    一個月後正子跟核磁照影也都沒有發現癌細胞,當然如果太小的癌細胞也會躲過機器,但後來我們決定聽從醫生的,因為想再多都沒用,就let it go!每半年定期檢查,然後每天好好的過,想吃什麼、想去哪裡,只要能力所及就去吃去玩,把握當下。

    而醫生也說肺腺癌其實跟抽煙沒有絕對影響,就像有些老菸槍一輩子也沒事,有些人不煙不酒不熬夜卻得了癌症。而肺腺癌跟基因比較相關,身邊的親友也建議這次過後都去照個CT比較好!

    其實我健檢也有三顆結節,但畢竟肯吉才剛開完刀,如果我再去開刀,兩個孩子怎麼辦?且我最大約是0.5,這種大小醫生都建議追蹤即可,只是有些網友甚至社團裡有人檢查出差不多大小的結節且堅持開刀,最後都發現也是0或1期...但我現階段只能鴕鳥的定期檢查,等幾年後再考慮要不要開掉它。

    只想告訴大家,如果你真的很久沒健康檢查,或是從沒超照過CT,請你一定要找時間去做健檢,而且一定要自費照CT。因為很多器官都是沈默的,等到有症狀時通常已經是後期...我們也是這次健檢才發現結節,連醫生都說健檢檢查到的真的很幸運~

    畢竟健檢就是預防重於治療,沒什麼就當花錢知道自己身體還好,就算真的檢查到什麼也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都是好的!而且記得,#要把每天都活的更好!

    各大健檢中心真的應該頒給我健檢大使的封號XDD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ine社群好好玩!可以聊天討論,以後各種居家設計、團購資訊、跟另一半吵架、選擇障礙都能在社群討論,我們已經開聊囉,快來👉https://reurl.cc/vDlKWl

    #快加入姐的社團跟TG訊息才不會漏接:)
    ⇓⇓⇓⇓⇓⇓⇓⇓⇓⇓⇓⇓⇓⇓⇓⇓⇓⇓⇓⇓⇓⇓⇓⇓⇓⇓
    👉團購排程:https://reurl.cc/Wd3p49
    👉好物社團:reurl.cc/NZoep
    👉Telegram:t.me/aikolifes
    👉時髦頻道:https://reurl.cc/M7q6Zk
    👉姊的哀居:goo.gl/kMSabq

    Aiko Chiu 肯吉。好爹日常

  • 癌症險一次給付推薦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5-02 11:30:00
    有 81 人按讚


    【世人對失智恐懼僅次於癌症】
    「我寧願自己得到的是癌症,而非阿茲海默症。」這是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劇中,一句令人感傷的對白。


    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說,失智症是美國的第六大死因,估計65歲以上長者,有1/3過世時,患有阿茲海默症或其他失智症。但台灣的十大死因分析(註1: 【106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失智一直沒被列入。2014年6月美國失智症協會公布一項跨國研究,抽樣調查全球12個國家、約6000名民眾對失智症的看法。


    【你最害怕罹患的疾病是什麼?】
    結果「失智症」高居第二位(23%),僅次於癌症。英國、加拿大和日本,約有三成民眾害怕自己的伴侶會罹患失智症。


    【擔不擔心自己有一天會得到失智症?】
    結果近七成(69%)的民眾擔心,比例很高。而家人或周遭親朋好友有罹患失智症的比例,已占二成五,並不低。


    「失智」是大腦功能退化的疾病,從輕微、中度到重度的病程演變長達十多年,但因常遭誤解為是一般的老化現象而被忽略,以致不少人就醫時都是中重度以上,錯過延緩惡化時機。


    【老番癲、痴呆、失智症】
    早年不少國人更把失智患者視為「老番癲」、「痴呆」。1990年「陽明大學神經學科教授 劉秀枝」以問卷方式詢問一般民眾,覺得用「失智症」還是「痴呆症」較妥,結果多數人認為痴呆有罵人的意味,對長者不敬,從此才正名為「失智症」。


    【失智症求診】
    「台北榮總精神部主治醫師 蔡佳芬」說,先進國家的失智症病人都會先求診精神科或神經內科,但在台灣,很多病人和家屬對精神科有成見,造成晚期才來。以榮總系統為例,20多年前「精神科」跟「神經科」是同一科,就叫「精神神經科」,之後因醫學專科化,才愈分愈細,但像「失智症」和「妥瑞氏症」,有心理、也有腦神經問題,如果分開求診,其實並不完美。

    蔡佳芬 醫師建議民眾,可參考「台灣失智症協會」推薦的失智症診療醫師名單,其中都是有失智症診療經驗的精神科和神經內科醫師。


    【同住家人的關懷是失智良藥】
    至於哪一種照顧方式,對失智患者最好?有近五成四的人選擇由同住家人照顧,其他依序為由安養機構照顧、請居家服務或看護等。至於家人或親朋好友家中已有失智患者,目前也是由同住家人照顧比例最高(51.8%),其次為聘雇外籍看護、由安養機構照顧等。

    「照顧者要知道哪裡有社會資源,也要接受衛教,不能跟著患者一起驚慌,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面對失智海嘯,這是台灣失智症協會和醫師群的共同叮嚀。(照片/資料來源: (健康遠見)「七成民眾怕失智,相關認知卻不及格」: http://bit.ly/2PsrVYK )


    註1: (衛生福利部)「106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https://www.mohw.gov.tw/cp-3795-41794-1.html
    106年十大死因依序為(1)惡性腫瘤(癌症)(2)心臟疾病(3)肺炎(4)腦血管疾病(5)糖尿病(6)事故傷害(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8)高血壓性疾病(9)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10)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Reference】
    ➤(論壇2019年議題介紹)「人口高齡化與社會福利-社會投資的反思」簡介
    ➤議題召集人:施世駿教授
    ➤自從政治民主化以後,台灣走上福利擴張的道路,具備媲美西方福利國家的所有特質;不但在給付上大幅提高,制度上也涵蓋所有人口群體,成為東亞新興福利國家的代表。在經歷制度完善的階段同時,東亞福利國家卻也開始面臨新的挑戰,主要是內在人口結構的老化、外在全球化所帶來的勞動市場結構轉型,以及伴隨而來的新社會風險議題,從而出現制度調適的壓力。人口老化直接帶來三個問題,第一是勞動力的不足;第二是社會安全體系難以為繼;第三是長期照顧工作的能量不足。人口高齡化反映舊有的台灣社會結構已經無法面對新的社會情勢,必須在制度面及社會價值面進行根本改變,將社會政策思維從傳統的待遇給付轉移到人力資本投資,並且顧慮到不同性別、家庭形態、世代之間的負擔平衡,以因應此一本質的變化。


    1.來源:
    ➤➤資料 / 照片 來源:
    ∎ (健康遠見 - 對身體好!)「七成民眾怕失智,相關認知卻不及格」: http://bit.ly/2PsrVYK
    ∎(衛生福利部)「106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 http://bit.ly/2GEuXpV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3.【購買資訊】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http://book.nhri.org.tw )
    ∎ 國家書店(https://goo.gl/jweQNK )
    ∎ 五南圖書 教育/傳播網 (https://goo.gl/NCt2n5 )
    (更多論壇出版品詳-- http://book.nhri.org.tw/ )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 #妥瑞氏症 #台灣失智症協會 #湯麗玉 #老番癲 #痴呆 #陽明大學 #劉秀枝 #台北榮總精神部 #蔡佳芬 #精神科 #神經內科 #精神神經科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台灣失智症協會Taiwan Alzheimer's Disease Association
    國立陽明大學 National Yang-Ming University神經學科
    台北榮民總醫院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 (台灣) / 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