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畢業現代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畢業現代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畢業現代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畢業現代詩產品中有23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703的網紅字練狂,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21/9/20 #作業樓 -- 林鷺《手巾》 有一種遙遠 只有思念才能抵達 我把心 悄悄折疊成 一方 拭淚的手巾 -- 本詩選自林鷺詩集《遺忘》。 本名林雪梅。1955年生於台灣台中市梧棲區,靜宜文理學院外文系畢業。現為笠詩社社務兼編輯委員、《台灣現代詩選》年度編選委員、世界詩人組織(PPdM...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欸」散文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陳克華 內容簡介: 散文,從來不是我下筆的選擇 從來我就只是個詩人,不是別的。如果我曾寫過散文、劇本、小說,乃至歌詞,於我,這些都是詩的變形,或者一部分。對我而言,散文太囉嗦,太缺少文字的藝術性,承載太多「道」,太過老...

畢業現代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1:54:06

陳黎〈舌頭〉 我把一節舌頭放在她的鉛筆盒裡。是以,每次她打開筆盒,要寫信給她的新戀人時,總聽到囁嚅不清的我的話語,像一行潦草的字,在逗點與逗點間,隨她新削好的筆沙沙作響。然後她就停了下來。她不知道那是我的聲音,她以為從上次見面後不曾在她耳際說話的我,已永遠保持沉默了。她又寫了一行,發現那個筆劃繁多...

畢業現代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8 16:04:36

戀愛 ◎ 七等生 ⠀ 我們已經把一切說好 走出那個昨夜的屋子 有一個目標 步驟一致 暴風雨未把一切掩蓋 我們曾經出來一下 購備糧食 拉開窗簾對外探視 哦,一個好美又好壞的城市 但我們未被誘騙 好好地守住緊緊地擁抱 世界已到末日? 他們為死籌備儀式 為生存定價值 我們是固持己見的人 對呈現的現狀否認...

畢業現代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3 14:25:46

土地等於母親那一套自動句法 ◎夏宇 土地等於母親那一套自動句法滲透旅人的心靈 即使在天涯海角也急著要賓至如歸 努力把現場消滅又努力再現 就像必須殺死一個人用來陪伴另一個被他殺死的人 雪中睡著的姊姊苔蘚覆蓋的雙唇語言篩過的表面 近讀弦理論還不知是物理是哲學還是李商隱 那混沌日暖虛無生煙欲彈未彈無端...

  • 畢業現代詩 在 字練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9 22:42:15
    有 31 人按讚

    2021/9/20 #作業樓
    --
    林鷺《手巾》

    有一種遙遠
    只有思念才能抵達
    我把心
    悄悄折疊成
    一方
    拭淚的手巾
    --
    本詩選自林鷺詩集《遺忘》。
    本名林雪梅。1955年生於台灣台中市梧棲區,靜宜文理學院外文系畢業。現為笠詩社社務兼編輯委員、《台灣現代詩選》年度編選委員、世界詩人組織(PPdM)會員。曾出版詩集《星菊》及合集多種,作品兩度被收錄東京外語大學語言所教材,2005年與2009年曾赴蒙古參加台蒙詩歌交流,2014年分別參加在古巴及智利舉行的國際詩歌節。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76899475660255/posts/5060604633956362/

  • 畢業現代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0:18:54
    有 132 人按讚

    雨季中的一封明信片 ◎韓祺疇
     
    收到了,你從別處寄來的明信片
    單憑紙質的風景
    記認城市
    國與國都是相連的
    你說。
    是以大陸或島嶼
    便無所謂自由、平等、博愛
     
    或許尚有句子未及顯現
    便逐一在投遞的過程中失落
    它們有沒有翻越山嶺、與江河逆流?
    又有沒有一些雜音的海潮因言入罪?
    我轉述這裡連日的大雨
    Be Water——他們說
     
    有些來自東江,一再往復循環
    進入城市鏽漬斑駁的水渠
    或明或暗
    疏通我們整個夏季的疑滯
     
    我仔細閱讀明信片起皺的邊角:
     
    「城市維持明媚,偶爾有煙霧
    從密匝的林間升起
    直至在過境巴士途中,大雨降臨
    一個哨站被雷鳴照亮
    我才懷疑有秘密警察藏匿其中。」
     
    你或者尚未知道
    這裡的天氣也變得惡劣了
    水滴就這樣纍纍墮下
    後來成為更宏大的漣漪
    但我們是不是就這樣消化哀傷
    把他變成一行意象、一個數字
    一些繼續前行的理由?
     
    ——我不原諒。
    這是唯一的悼念
     
    而你引用我的詩句
    作為結尾:「你曾在明信片中
    提到國家間的邊界
    我回望大堂閘門虛掩
    置信兩者無異」

    --
    ◎作者簡介
     
    韓祺疇,香港酒齡後詩人,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現就讀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研究所創作組,曾任人物採訪記者,寫詩和小說。作品散見《字花》、《聲韻詩刊》、《城市文藝》等,曾獲大學文學獎、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金車現代詩網路徵文獎。
     
    --
    ◎小編 R Shu/Poem4Life 賞析

    「因言入罪」、「Be Water」、「秘密警察」、「悼念」,對香港情勢稍有了解的人,看到這些詞彙,都知道這首詩跟政治脫不了關係。
     
    但今天特別想跟大家聊聊,這首詩中一個特別的意象——水。在這首詩中,水的樣態千變萬化,所隱喻的政治事件,也隨著詩的進行,各有不同
     
    詩的第一段,詩中的我(也就是「敘事者」)收到友人寄來的明信片。此時,我們雖然不知道友人是誰、從哪裡寄信來,但他提到「國與國都是相連的/是以大陸或島嶼/便無所謂自由、平等、博愛」,我們因此可以確定,友人隱約指出兩個國,一個以大陸為主,另一個島嶼為主,而這兩個國中,至少有一個非常特別,自由平等博愛等美好的理想,都很難在那裡實現。
     
    第二段,作者開始運用大量水的意象,指涉不同的政治狀況。敘事者想像,友人想說的,其實超越這張明信片上所寫的,就好像在翻山越嶺的運送途中,明信片上的字,從紙上自行剝落。而掉落的原因,是因為這些話違逆主流言論,甚至可能使人「因言入罪」。
     
    這段文字剝落的敘述,乍看像是哈利波特才會出現的奇幻場景,但如果將這裡的明信片,想像成網路上的訊息,或許就不難理解。在高壓專制的國家,網路上許多言論被禁止、因為政治考量被消失,這樣的情況確實在發生,奇幻正是某些人的日常。
     
    第二段最後一行,詩人直接使用「Be Water」這個口號。2019 年香港反送中抗爭時,抗爭者之間彼此提醒,要像水一樣「無處不在」,又「化為無形」,以游擊的形式,讓抗爭行動在所有地點、載體遍地開花,正如水四處溢流、卻無法被擊垮。此時,作者也用「連日的大雨」來形容香港煙硝四起的政治情勢。
     
    第三段,作者說有些雨「來自東江」。「東江」在香港語境中有著特殊意涵。東江是中國珠江的主要幹流之一,流經廣東和深圳,經過供水工程的接引,成為香港供水的主要來源。因此這裡,作者將抗爭者隱喻為流經城市管線的水,在當權者的鎮壓後,遁入地底,持續隱微的行動
     
    接著,敘事者從詩到發皺的明信片中,理解所處的地方:多數時候,陽光明媚,安穩太平,偶有煙霧,提醒人暴力依然存在。但更令人恐懼的是,那是個有秘密警察的國度,這些警察隱身在人群中,只有閃電那麼偶然、轉瞬的機會,才可能稍微察覺他們的存在。
     
    讀到這邊,我們可以理解,為何敘事者在第二段,會說友人書寫時避開了某些句子、又說「海潮因言入罪」,加上第一段大陸與島嶼的線索。我們可以推測,敘事者的友人可能身處中國——一個有現代文字獄的極權體制。
     
    然而,敘事者所在的香港,現在也不那麼自由了。第六段,敘事者說「這裡的天氣也變得惡劣了」,接著描述雨水墜下。對照香港反送中抗爭的新聞,此處墜下的雨水,可能形容抗爭期間,莫名墜樓、疑似「被自殺」的年輕人,而他們的死,更激發香港人的情緒,就像不斷擴大的漣漪。
     
    看著抗爭的青年墜樓、墜海,屍首不明,敘事者知道自己無力阻止。作為書寫者,只能將個人的情緒,轉化成文字意象;作為新聞的閱聽眾,這些死亡的人,也可能只會被化約為「幾人喪命」這樣冰冷的數字。
     
    在第六段,敘事者直白道出自己的選擇,像是要推翻自己原有的優柔寡斷,用簡潔有力的兩行短句說出:我不原諒。


    最後,他提起自己曾寫過的詩句。大堂閘門,指的是香港住宅大樓一樓的玻璃門,作者用這樣最為家常、隨時可被打破、甚至常常沒關緊的一種界線,形容國界,或許代表,中國的勢力已經無孔不入的進入香港,呼應第一段「國與國都是相連的」,仍以有點悲觀的角度,看待政治與抗爭。
     
    綜觀整首詩,作者以雨季形容政治情勢;用江河海潮比擬抗爭的言論;地下管線的水是隱微的抗爭行動;墜地的水滴形容死者;漣漪則是大眾的情緒,水的意象幾乎貫穿整首詩、卻又流動、多元,不失為一首好作品。

    --
    美術設計:宣頤
    部落格網址: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9/blog-post.html

    #誤認晨曦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韓祺疇 #雨季中的一張明信片

  • 畢業現代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1 20:00:20
    有 152 人按讚

    陳黎〈舌頭〉

    我把一節舌頭放在她的鉛筆盒裡。是以,每次她打開筆盒,要寫信給她的新戀人時,總聽到囁嚅不清的我的話語,像一行潦草的字,在逗點與逗點間,隨她新削好的筆沙沙作響。然後她就停了下來。她不知道那是我的聲音,她以為從上次見面後不曾在她耳際說話的我,已永遠保持沉默了。她又寫了一行,發現那個筆劃繁多的「愛」寫得有點亂。她順手拿起了我的舌頭,以為那是橡皮擦,重重重重地往紙上擦去,在愛字消失的地方留下一沱血。
     
     
    *原詩可見「陳黎詩倉庫」:
    http://faculty.ndhu.edu.tw/~chenli/poetry8.htm#tt
    --

    ◎ 作者簡介
    陳黎,本名陳膺文,一九五四年生,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凡二十餘種。譯有《辛波絲卡詩集》、《拉丁美洲現代詩選》等二十餘種。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時報文學獎敘事詩首獎、新詩首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首獎,台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等。二○○五年獲選「台灣當代十大詩人」,曾獲邀代表台灣參加倫敦奧林匹克詩歌節。

    --

    ◎ 小編 #Y 賞析

    從1975年首部詩集《廟前》出版到2000年代的此刻,陳黎的詩一直都頗具實驗性的風格,儘管時至今日,新讀者乍讀也不會覺得這是「過時」的產物,甚至仍然會認為是前衛的寫作。陳黎的創作頗豐,早期的風格也充滿野心。從語言、形式到題材,皆是寫作者意圖不斷追索與玩賞的技藝。儘管陳黎較為人所知的代表是乒乓相接的〈戰爭交響曲〉,但從《動物搖籃曲》中的〈小丑畢費的戀歌〉、〈魔術師夫人的情人〉、〈黃昏過蘇花公路送癌症病人回家〉就已經能看出許多新鮮的文字有機體。

    延續著自己相當有突破性的代表作詩集《島嶼邊緣》(戰爭交響曲也是收錄在此書),這首〈舌頭〉一詩收錄在陳黎的第八本詩集《苦惱與自由的平均律》。評論者賴芳伶認為:「這本詩集在歷史性的前瞻與回顧中不斷自我辯證,既反思了舊有的美學軌範,並努力開放更新詩的形式;當然,類似的用心早在他近十餘年來的詩作中迭番出現;不過,仍以此集為最。陳黎自創的語言遊戲,喜歡大量援用約定俗成的話語和意象,常帶有後設式的自我指涉的傾向,讀者受邀進入詩中世界,聽其喃喃絮語的同時,亦回應了詭譎的閱讀反應。」詩人意圖在此編織的「詭譎」形體,或許也可以和這個月每詩本週的「奇怪」互相呼應。當然〈舌頭〉遠遠也不是陳黎最奇怪的詩,但絕對是其「散文詩」中非常精悍準確的一首。

    豪不分行的「散文」詩,本質上會是一種「奇怪」的存在嗎?但是在這個場景的末尾:「她又寫了一行,發現那個筆劃繁多的「愛」寫得有點亂。她順手拿起了我的舌頭,以為那是橡皮擦,重重重重地往紙上擦去,在愛字消失的地方留下一沱血。」卻又那麼荒謬而合理。最廣為人知的那些散文詩代表作,如商禽的〈長頸鹿〉、蘇紹連的〈獸〉或許都是如此。作為一種對於「奇怪排版」的想像,散文詩似乎奇怪又不奇怪。儘管表面上沒有分行,但當「不分行」作為一種詩人有意為之的策略,或許詩作中的節奏、畫面、情節都作為一種隱藏的分行,在寫作者心中完成了。

    不同於上述兩首散文詩對於動物性的想像或運用,陳黎的這首〈舌頭〉則是將身體器官(陳黎或許是全台灣最會寫『舌頭』的詩人了)與字詞、情愛的意象交錯,拼揍出如是光景。作為某種「在逗點與逗點間,隨她新削好的筆沙沙作響」在狀聲詞裡也帶有奇妙的情色意味。

    見血是正常的,那畢竟是「我」的舌頭啊。

    -
     
    美術設計:佳郁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8/20210821.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奇怪 #陳黎 #舌頭

  • 畢業現代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8-05 19:58:41

    本集主題:「欸」散文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陳克華
          
    內容簡介:
    散文,從來不是我下筆的選擇
      
      從來我就只是個詩人,不是別的。如果我曾寫過散文、劇本、小說,乃至歌詞,於我,這些都是詩的變形,或者一部分。對我而言,散文太囉嗦,太缺少文字的藝術性,承載太多「道」,太過老實一板一眼,太長。於我也沒有所謂散文詩,散文詩就是詩。因此我寫散文時其實是不甚快樂的,只覺「案牘勞形」。不似詩直指我心,又可揮灑變化,又少少幾個字。而我竟然就又要出版一本散文集了,結結實實十萬字餘,可見我平時有多「努力」又不快樂。
      
      文學從不是「出賣勞力」的事,但寫散文時就隨時可以聞得到那股用力的汗轟轟的味道。相較於飛翔的詩,散文犁著田土,指望著莊稼。散文依附實際,「出賣原料」。出版散文,我很樂意讓人看見我的這一面:實際,膽小,自私,步步為營,好譏諷。是的,散文暴露太多的我,但同時也遮蓋太多的我。所謂「真實」從來不是靠真實呈現,人眼只能從「扭曲」當中瞥見真實。我希望大家在我的散文中,看到許多「扭曲」。
                  
    作者簡介:陳克華
      1961年生於台灣花蓮市。祖籍山東汶上。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現任台北市榮民總醫院眼科部眼角膜科主治醫師。
      
      曾任《現代詩》主編,文學藝術創作範圍包括新詩、歌詞、專欄、散文、視覺及舞台。現代詩作品及歌詞曾獲多項全國性文學(新詩)大獎,出版近四十本文學創作,包括詩集《騎鯨少年》、《美麗深邃的亞細亞》等,與散文集《愛人》、《無醫村手記》等。作品並被翻譯為德、英、日文等多國語言,並出版日文詩集《無明之淚》,德文詩集《此刻沒有嬰兒誕生》。有聲出版「凝視」(2006年)及「日出」(2017年)。近年創作範圍擴及繪畫、數位輸出、攝影、書法及多媒體。作品挑戰禁忌且風格多元。

  • 畢業現代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1-23 19:42:12

    本集主題:「嘴臉」新詩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陳克華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屬於成年人的暗黑傑作。
    ◎嘴臉,永遠不在於詞語,而在於他的行為本身。
    ◎堅持用一顆赤子之心去看待這個世界,只有尖銳的目光才能看透嘴臉之下的真相!
      
    全書分為五輯,分別是:
    Chapter 1城市生活
    Chapter 2 藝術
    Chapter 3 夢
    Chapter 4 世界的真相
    Chapter5 恨
      
    每個人都有嘴臉。有些人還有好幾副。什麼時候該拿出什麼嘴臉,運用十分純熟。
      
      我是什麼時候才意識到這個簡單的事實的呢?二O一五年台灣燠熱多暴雨而無颱風,我經常在詩中歌詠聖嬰,以為人類的毀滅當如佛經或聖經𥚃的描述(或者也相去不遠):先是火大解離,再來是水大,風大。
      
    我是如此衷心期盼著人類末日的到臨。為什麼?我也不甚清楚,大概是我想看看,人類在末日之前,能拿出什麼嘴臉?
    那時期的每一首詩,都像在寫一則能使人類陷入浩刧的咒語,末日前的輓歌。
    我希望我在寫下這些詩時,沒有任何嘴臉。
    我知道這很難。
    因此如果能因此看得出誰帶著什麼嘴臉,又誰誰誰的嘴臉。
    我滿心期待能親眼看見,這些嘴臉在末日降臨前的模樣表情。
    我想知道,真的當這些嘴臉,知道自己在死亡面前毫無作用時,會是怎樣一副嘴臉。
      
    作者簡介:陳克華
      1961年生於台灣花蓮市。祖籍山東汶上。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現任台北市榮民總醫院眼科部眼角膜科主治醫師。
      
      曾任《現代詩》主編,文學藝術創作範圍包括新詩、歌詞、專欄、散文、視覺及舞台。現代詩作品及歌詞曾獲多項全國性文學(新詩)大獎,出版近四十本文學創作,包括詩集《騎鯨少年》、《美麗深邃的亞細亞》等,與散文集《愛人》、《無醫村手記》等。作品並被翻譯為德、英、日文等多國語言,並出版日文詩集《無明之淚》,德文詩集《此刻沒有嬰兒誕生》。有聲出版「凝視」(2006年)及「日出」(2017年)。近年創作範圍擴及繪畫、數位輸出、攝影、書法及多媒體。作品挑戰禁忌且風格多元。

  • 畢業現代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04-19 17:31:48

    本集主題:「弄泡泡的人」散文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陳柏煜
        
    內容簡介:
    煉字成金,召喚愛戀與愛戀過後的那些魔幻時刻,
    以及,生命中不可承受的,愛之虛華。
        
      寫得一手好詩的陳柏煜,並不喜歡其作品被形容為「詩化的散文」,他認為毋寧更為接近是「用詩的頭腦來寫的散文」。於是文中敘事的非線性發展,或者有意無意的主旨曖昧,都在優美精準的語言進行下呈現詩般的質地和意象。整本書被關於布朗的回憶所貫穿,常以第一人稱出現的尼克╱「我」,充滿愛戀地凝視著回憶中的布朗,那回望中卻穿插著其他的三角或多角關係,然而作者也不認為這是可能會常被辨識為「confessional writing」的懺情式書寫,而比較接近是一場「還原凝視」的寫作。
      
      當戀人中的一方是寫作者,寫作成了凝視,不但另一方成了被凝視的對象,寫作者卻也同時看見了自己的凝視。被凝視的戀人有時幻化成了物件,記憶也充滿了物件的地雷,被「物化」的戀人和凝視者拉開了距離,奇妙的是,愛戀卻因此更為強大。而另一方面,寫字也成了救贖:「我的信與字在那時已經達到它們價值的高點。寫甚麼都是黃金,寫甚麼都奇蹟,都是使盲人復明的手。」
      
      為此書作序的張亦絢敏銳地看穿了《弄泡泡的人》和陳柏煜書寫的本質,形容為「如我們初遇普魯斯特與卡夫卡」。有些篇幅的確閃現著卡夫卡小說般的魔幻氛圍,人被物件化或動物化都毫不突兀,而形象較為模糊的周邊人物,如霧般繚繞;有些則以詩般的意識流語言織錦成篇,偏偏和普魯斯特自述的創作觀不謀而合:「我們生命中的每一時刻一經過去,立即寄寓並隱匿在某件物質對象之中,就像民間傳說中的靈魂托生那樣。生命的哪一刻都囿於某一物質對象,只要這一對象沒被我們發現,它就會永遠寄寓其中。我們是透過這個對象來認識生命的那一時刻的。它也只有等到我們把它從中召喚出來之時,方能從這個物質對象中脫穎而出。」(《駁聖伯夫》,馬塞爾‧普魯斯特)
      
      最後一輯以強烈的鏡頭感收束,「我」寫信給布朗卻不對布朗說話,彷彿錄像機播放著不知何時如實記錄攝下的戀人種種,直到最後突然視角逆轉回望,探問:「布朗,你現在也正在看著我寫的這些嗎?」讀者不禁悚然一驚,並不可思議地同時感到巨大的虛無,以及華麗的完成。如同陳柏煜在後記中寫道:「如同我一再強調的,那不是記憶,而是某種情感自時間截斷了之後仍繼續生長的東西。當我站上了機車的舞台,向前伸出雙手,像一名耳聾的指揮家,布朗的背面就變成了音樂。時間裡不存在的音樂。我和布朗緊密地貼在一起。」

         
    作者簡介:陳柏煜
      一九九三年生,台北人,政大英文系畢業。受木樓合唱團委託為〈吹動島嶼的風〉計畫作詞,二○一七年發行同名專輯。曾獲林榮三新詩獎,以及道南文學獎現代散文、現代詩、短篇小說三類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