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產學訓專班學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產學訓專班學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產學訓專班學校產品中有3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工業技術研究院,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電網人才大募集 #工研院電網學校 #集結30所產學研機構 重磅推出電網領域獨家實務課程 >>https://bit.ly/3dqOavQ 電力系統是臺灣經濟成長重要基礎,近年臺灣致力推動再生能源與電網升級, 電力與電網領域人才需求逐年攀升、一將難求, 現在正是成為電網領域菁英的最佳時機! ⚡...
產學訓專班學校 在 工業技術研究院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電網人才大募集 #工研院電網學校 #集結30所產學研機構
重磅推出電網領域獨家實務課程 >>https://bit.ly/3dqOavQ
電力系統是臺灣經濟成長重要基礎,近年臺灣致力推動再生能源與電網升級,
電力與電網領域人才需求逐年攀升、一將難求,
現在正是成為電網領域菁英的最佳時機!
⚡【電網學校x實務培訓】
首波課程特別針對學員需求規劃三個專班
⭕電力技術實務班|專攻輸電系統運轉與實務
⭕電網規劃設計工程師班|專攻智慧電網技術及大數據分析應用
⭕電力市場與輔助服務培訓|因應台電「輔助服務及備用供電容量交易試行平台」上路,幫助您了解交易市場運作、參與作法
優質實務課程,為你打造全方位的電網即戰力
▶產業實務|課程規劃以實務操作為核心,並安排業界參訪,立即接軌產業
▶考取證書|課後考取電網學校證書,取得電網實力最佳證明
▶一級師資|產學研資深專家組成的重磅師資團隊,給你最全面的電網實戰力
立即成為電網即戰人才
👉電力技術實務班&電網規劃設計工程師班https://bit.ly/3dqOavQ
👉電力市場與輔助服務培訓https://bit.ly/3mZWmpX
產學訓專班學校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很榮幸 #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 聘任虹安為顧問,日前柯拔希理事長與許文通秘書長也特別前來到立院頒授證書。在擔任立法委員之前,虹安曾長期在產業服務,從事的就是工具機械相關的 #工業大數據 分析研究,在美國攻讀的也是 #機械工程博士學位,能夠有機會跟機械界的前輩坐下來,聊一聊產業的近況和前景、重溫舊夢,真的非常開心。
機械人有一句話是「機械為工業之母」,或許不是每個產業都能服氣,但身為一個資訊與機械工程雙料工程師,過去從事工業大數據與人工智慧開發工作時,深深體會到電腦上一切的數據與程式,終須連結到現場的監控和控制實況。現代的機械工具固然不可能以純人工操作,但是無法回歸到機械本身的模擬模型,終舊只是空中閣樓的假設想像,對於產業的需求不易有立即貢獻。
我們近年談的工業4.0、智慧機械、智慧製造、工業物聯網等,對於製造業的再進化相當重要,而前期所需投入的資源和建立規格的過程,都需要有像是機械公會這樣的強有力民間組織來帶頭。藉由整合不同產業、企業的數據資料,運算分析出有用的資訊,再將這些「智慧」回饋給決策者,以共享經濟的邏輯創造產業共好,讓大家都能掌握下一個世代的技術力。
台灣製造業近年面臨的另一考驗,就是「學用落差」議題。在高等教育擴張與少子化趨勢下,青年低薪與產業缺才現象同步發生,實在是教育和產業政策的雙重挫敗。過去台灣的技職學校曾有所謂「建教合作」的制度,近年勞動部也推動「產學訓合作訓練」專班制度,但總難在產業需求和教育目標上取得平衡,企業壓榨學生或學生專業不足的問題所在多有。虹安在美攻讀博士學位的辛辛那提大學,正是美國「建教合作」(Co-operative education)制度的發源地,至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虹安留學期間也曾經歷此一「從做中學、學而後做」的成長過程。未來虹安也期待,不只是自己擔任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的顧問,為產業發聲,也希望機械公會的前輩先進,能夠做為虹安問政時的堅實後盾,一同為下一代的人才培育和經濟競爭力努力!
產學訓專班學校 在 吳佩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真理愈辯愈明
首先,謝謝黃敏惠市長的回應,那張證書正說明我想點出高教的問題,不論有無撰寫學位論文,無論攻讀的是在職專班,抑或是大學畢業後報考、申請進入研究所,在畢業證書上都看不出差異。
而這點,可能也是不少人政治人物從事公職之餘,明知無暇讀書、寫論文,選擇在職專班來取得學位的重要途徑。
昨天有人在我的貼文底下留言附上一則新聞連結,2002年《中央社》的報導:「位於嘉義的嘉義大學為了增加知名度,也能吸收來自北部地區的菁英,決定以低價每學分新台幣五千元、師資內容及無需寫論文即可畢業做為三大號召點,希望因此打響EMBA班的名聲。」
以低價搶攻市場,嘉惠學子,這點無妨,但管理學院院長周逸衡的一段話,倒是發人省思,「所有EMBA班畢業前都要撰寫論文,周逸衡表示,其實論文大都以型式上居多,嘉大只要同學交出有關『台灣企業研討』的報告即可抵論文,讓許多忙碌的上班族節省時間」。
節省時間,不須寫論文,可以和大家拿到一樣的碩士學位畢業證書,果然夠吸睛!
根據今天的新聞報導,嘉義大學發出聲明表示,「EMBA碩士在職專班得不修習論文,唯須另修習「台灣企業問題研討」,並繳交專題報告替代」。另外,黃敏惠是在「2004年12月參加企業問題研討公開發表,於2005年1月通過學位口試取得管理學碩士學位」。
事實勝於雄辯,事實是甚麼?
正如校方所稱,EMBA碩士在職專班的學生皆為在實務界工作的在職人員,有進修的需求再自然不過!
然而,1996年參選第三屆國代的黃敏惠,經歷是「中山女高教師」、「省議員特助」,1998年參選第四屆立委,經歷多了「國代」和民間團體的董事。2001參選第五屆立委,經歷除多了「立委」,以及立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召集委員」,而該委員會監督的主要部會,正是教育部。
簡言之,黃敏惠就讀嘉義大學管理所碩士學分班和在職專班時,她的身分是「立委」,在政治實務界工作。
而黃敏惠呈交所方的「台灣企業研討」的報告,題目叫做「城市品牌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有無取巧?台師大國文系畢業的黃敏惠市長心知肚明!
《學位授予法》(民國93年修訂版本)第六條規定,「大學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完成碩士學位應修課程,提出論文,經碩士學位考試委員會考試通過者,授予碩士學位」,「藝術類或應用科技類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其論文得以創作、展演連同書面報告或以技術報告代替」。管理研究所用技術報告取代碩士論文,除適法性有疑慮外,請問黃敏惠,妳說技術報告具有解決實務問題的價值,請問妳的技術報告有甚麼「技術成分」可言?跟「台灣企業研討」有何相關?解決了甚麼實務問題?
「國立嘉義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的「訪評意見」點出:「大部分學生皆非畢業於管理相關學系,而目前卻從事管理實務工作之需求;而採行以『專業技術報告』替代碩士論文的彈性作法。以上皆是該專班為反映此教育目標所採行之『學生需求為主要考量』的權變措施。這些措施,對招生業務卻能發揮一定程度的效果」。
高等教育敞開門歡迎各界來修讀,推展產學合作,改善學用落差,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大學不該把自己當作職業訓練所,甚至是學歷文憑發送所,僅著眼於「學生需求」,這類削足適履、甚或降低畢業標準來迎合學生的心態作為並不足取。
其次,該專班的學位證書上名稱是「管理學院在職碩士專班」,改為管理研究所碩士,應該是後來的演變。亦即,不論入學途徑為何,要不要寫論文,最後學位證書上就是合流統一,看不出差異。黃敏惠最初就讀的是碩專班,證書拿到的與一般生無異,學歷確實是「進擊、增值」。
「訪評意見」也指出:「依照大學法第六條規定,藝術類或應用科技類研究所碩士班 學生,其論文得以創作、展演連同書面報告或以技術報告代替。該專班之屬性是否可歸化為「應用科技類研究所」,尚須釐清其中適法性問題」,顯見,該所以技術報告取代碩論,不無爭議。另,所長稱其他各校也要提交碩論,該所到底具備甚麼「特殊性」?可以如此「特立獨行」?
訪評意見直指「該班以技術報告取代碩士論文(少數學生亦會選擇撰寫碩士論文),雖符合該班教育目標及滿足學生在職進修之需求,然而在落實上仍有落差,且其對指導教授在專業領域的學術研究方面,似乎較無助益。例如,從歷屆所編輯的數冊「台灣當代企業問題研究之技術報告」專輯來看,學生完成的作品似乎是不 夠嚴謹且不夠完整,但又具論文性質之報告」。
不需要寫學位論文也罷,光是技術報告,就被專家學者質疑學生的作品不夠嚴謹且不夠完整。輕易授予文憑,難道不是一種浮濫,把高教學位當作商品化任意授予,無須嚴謹把關?
曾為三屆立法委員、三任嘉義市長、國民黨副主席,且是立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召委,對於高教亂象沒有積極作為,甚至聰慧地運用此一巧門取得學位。李眉蓁抄襲論文拿到學位,而黃市長不須寫碩論同樣可拿到碩士文憑,不是更省力?
最後仍是想請教黃敏惠市長,您的那份名為「城市品牌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的技術報告,與『台灣企業研討』的關聯性為何?或是解決了甚麼實務問題?請公諸於世,讓國人一睹,以昭公信。
後記
黃敏惠稱2001年嘉義大學是教育部當時唯一核准「碩士論文」與「技術報告」雙軌並行的碩士在職專班學校,那是因為嘉義大學為嘉義師範學院與原國立嘉義技術學院合併,存有不少技職色彩的系所,包括應用科技類,但管理所並非藝術或應用科技性質,卻一體適用,本來就有適法性疑慮。教育部應非單獨核定管理所報准可以這麼做。這就是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