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可以凍結法治社會嗎?】
1999 年 9 月 21 日,台灣發生大地震,3天後,時任總統李登輝發布緊急命令,究竟什麼是「緊急命令?」
-
▹▹ 憲法的規定?
如果用中華民國憲法來看的話會是如此。在憲法增修條文第2條第3項規定:
「總統為避免國家或人民遭遇緊急危難或應付財政經濟上重大變故...
【國家可以凍結法治社會嗎?】
1999 年 9 月 21 日,台灣發生大地震,3天後,時任總統李登輝發布緊急命令,究竟什麼是「緊急命令?」
-
▹▹ 憲法的規定?
如果用中華民國憲法來看的話會是如此。在憲法增修條文第2條第3項規定:
「總統為避免國家或人民遭遇緊急危難或應付財政經濟上重大變故,得經行政院會議之決議發布緊急命令,為必要之處置,不受憲法第四十三條之限制。但須於發布命令後十日內提交立法院追認,如立法院不同意時,該緊急命令立即失效。」
白話一點,如果總統碰照國家重大變故,經過「行政院」討論以及「立法院」追認,就可以發布之。
-
▹▹ 緊急命令幹甚麼呢?
而緊急命令可以做甚麼呢?按照大法官釋字 543 號解釋,認為是「具有暫時替代或變更法律效力之命令」,也就是當總統發布緊急命令後,有一些法律可以被「暫時凍結」!
例如在最近一次的緊急命令,就是時任總統李登輝在 921 大地震後頒布的,在該緊急命令中,其中一點就有寫到,如果政府為了安置受災戶,可以暫時不受「都市計畫法」、「區域計畫法」、「環境影響評估法」、「水土保持法」、「建築法」、「土地法」及「國有財產法」等有關規定之限制。
並且期限是半年,半年後緊急命令就結束。
這就代表,緊急命令發布後,國家的「法治」,會因為「國家變故」,瞬即被「架空」,讓整個國家快速的朝領導者的行政權傾斜,但都是為了面對國家的緊急狀況。
-
▹▹ 這麼可怕,怎麼辦?
如果把緊急命令拿來在國家事故上應用,是一個很好的應變機制,但如果作為獨裁者的操控,那就是國家的悲哀。
所以在我們國家,總統如果要發布,必須經過行政院和立法院的兩個機關檢驗,來防止「類戒嚴」發生。
-
▹▹ 今年,也要發布緊急命令?
今年因為發生了武漢肺炎,所以後來制定了《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
其中第 7 條這樣規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為防治控制疫情需要,得實施必要之應變處置或措施。」
有沒有發現,上述法條的用字遣詞,跟緊急命令很像,所以非常多人批評這樣的立法,就是一種危險。因為這代表在這條「法律」之下,可以做很多我們單看這條法律「無法預見」的事。
例如陳時中可以發布「禁止高中生以下的學生」出國,但單看這個法條或許有點難以得知。
所以是這樣批評的。
因為緊急命令,理論上就是要透過一個合憲的方式,授權國家進入非法治狀態,然後一定時間內恢復;但是這種立法的方式,就是在法治社會下,透過空洞立法的方式,侵害法治的社會,且難以恢復。
但困難的點在於,碰到這種難以預測到災害,我們似乎又很難制訂出一個框架。
-
▹▹ 「例外狀態」是什麼?
所以這種「緊急命令」和「戒嚴」凍結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一定程度的狀態,我們稱做「例外狀態」。
也就是國家會從一個正常的狀態,進入到例外的狀態。我們究竟要該怎麼看待這樣的例外狀態?或許就是我們該仔細思考的。
你覺得今年武漢肺炎,我們應該要發布緊急命令來處理嗎?
下面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
#憲法
#陸伯言
#緊急命令
環境影響評估法頒布 在 蔣月惠縣議員服務專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減班政策是為唐榮好??
唐榮國小被迫強行減班至今一個多月,每次提問縣府為何只要求唐榮減班,屏東縣政府教育處給予的回答大致如下:
「屏東縣府教育處表示,全屏東市一一○學年度約有一千零七十名新生,其中約八成班級數集中在特定學校,因此包含唐榮等十所國小都實施總量管制。目前國小每班的法定人數是二十九人,去年唐榮報名三十四人,一班僅十七人,教育資源的分配並不公平。」(截自2021/05/11國語日報 相關新聞內容)
根據這篇報導內容,可以得知,因為縣府認為唐榮學生少,不需佔用太多教學資源,所以裁定減班。
接著我們再來看,一樣在屏東的民生國小校網公告欄上,所公告接到縣府的通知:
「考量實施大學區招生,避免因大者恆大,小者恆小之磁吸效應,各校招收班級學生人數,評估學校學生人數、校舍空間、設備、當地社區發展及校地現有面積計算標準總量,辦理總量管制措施,避免造成各校招生不均衡及教育資源不公之現象。」
就民生國小的公告,似乎原先縣府給予的意思應該是,總量管制人多的大校,讓學生可以往其他人數較少學校就讀,而且為了給孩子們良好的成長環境,因此校舍數量跟校地面積也會納入考量。
到這裡我們先思考幾個問題
1、唐榮國小是學生數很多的大校嗎?
2、唐榮國小的校地面積跟校舍不足嗎?
3、為何頒布的命令到了唐榮,卻變成管制小校以免浪費教育資源了呢??
4、說好的避免大校恆大、小者恆小,怎麼反而限制唐榮招生,讓唐榮越來越小呢?
接著我們來討論,減班對一個學校造成的影響。(以下文章部分截自屏科大研究生歐陽小姐在網路上的論文發表:https://mail.nhu.edu.tw/~society/e-j/102/a28.htm)
「校園空間閒置設備
學校減班後,學校設備與校舍的使用需求也減少,形成教室空間及學校設備過剩或閒置等問題,儼然形成教育資源的過度浪費。此外,班級數減少代表著教育補助的銳減,致使班級數較少的小型學校或鄉下學校被邊緣化,結果是,教育資源分配缺乏,成為教育貧困區(廖世凱,2006),學校也因此更無法改善校園空間及設備的閒置問題了。
學生同儕間互動減少
新生兒數量降低及小班小校的結果,讓孩子在家中或在學校裡,都可能有人際關係發展不易的現象。首先,孩子在家中缺乏兄弟姊妹間的互動練習,加上許多父母親或祖父母因孩子數少,易對孩子出現溺愛或縱容行為,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偏差。其次,學校中每個班級的學生人數降低了,甚至有個位數學生的班級出現。學生人數多,在課程與教學活動方面的安排可增加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Barker & Gump, 1964)。當學生在教育情境中缺少同儕互動的機會,以及缺乏同年齡的學習模仿對象時,可能造成學生人際關係發展的困難,使其人格發展缺乏同儕刺激。」
以上文章段落指出了減班後可能面臨的狀況,孩子少了,資源就可以少給一點。資源少了,學校就難以做出更有特色的課程。課程少了,就失去招生上的吸引力與優勢。如此惡性循環之下,唐榮未來會面臨什麼樣的狀況,我相信大家心中都有個底了。
學生少了,學生之間的互動、社團、課業上的切磋與競爭也跟著減少,再加上減班政策造成的整體氛圍低落,連帶影響家長對學校辦學的信心動搖,這樣真的能算是為了唐榮好嗎?
而屏東縣政府教育處在各方不斷詢問為何強制唐榮減班之時,丟出了另一個議題:
「屏東縣副縣長吳麗雪表示,縣府是規劃唐榮國小為實驗小學,並且公辦公營。」(截自2021/05/06 中央社新聞網 相關報導)
不禁要詢問縣政府,減班跟要求唐榮變成實驗小學,兩者到底有何關聯性??
依據《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第 14 條第 1項第 1 款第 2 目之規定,即「每年級學生人數不得超過五十人,自國民教育階段至高級中等教 育階段學生總人數,不得超過六百人。但僅單獨辦理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或國民中學教育階段者, 其學生總人數,分別不得超過二百四十人,每年級學生不受五十人之限制」。
明顯可知,就算要求唐榮轉型成實驗小學,每一年級的學生數不超過五十人即可,並不需要為了轉型成實驗小學而減班。
到這裡我們又多了一個問題,無論是一開始說的「總量管制、大者恆大、小者恆小」,又或是後來說的「要轉型成實驗小學」,無論是哪一個說詞,都無法說明為何縣府就是要唐榮現在立刻馬上被減班。
到底唐榮被迫減班的真相為何?
大概只有坐在屏東市自由路527號大樓辦公室裡面的人才知道了。
最後分享
「我常跟唐榮的孩子講一句話,我說,你們在我心中都是瑰寶,我不允許你們把自己當石頭。」(截自2021/05/06 唐榮國小臨時校務會議 唐榮國小高校長名言)
既然都是瑰寶,為何要刪減新生進入唐榮發光發亮的機會呢?
我是🐍(S)編
環境影響評估法頒布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疫情最新【華航機師今再添2例確診,6天內已累計10人,指揮中心擬加派警力、護理師前往機師居家檢疫住所,強化感控;「疫苗+抗體護照」試辦計畫,最快5月上路】
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華航貨機機師今再增兩例確診,6天內已累計10人確診(包含一名機師家人),目前全體機組員採檢已完成三分之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今(26日)表示,預計會於本週四或週五完成1,272名機組員的病毒核酸PCR、血清抗體檢驗。
由於目前9名確診機師分屬於4個不同的機隊,彼此之間沒有明確的關聯性,也還未能找出感染源。其中一個可能性,是病毒會附著在無生命物體(fomites),只要接觸到環境,再碰觸口鼻,就可能造成間接感染。陳時中表示,接下來也擬針對華航的居家檢疫住所,加派警力、護理人員進駐,幫忙評估內部的動線、感控、消毒,協助強化防疫。陳時中表示,等華航篩檢完畢,也可能再針對其他國籍航空擴大採檢,了解是否有確診個案。
陳時中也透露,預計5月將頒布「疫苗護照」的試辦計畫,但目前內容仍不夠明確,初步會採申請制,每日幾十人為限,需要檢附國外病毒核酸PCR陰性報告、注射兩劑疫苗達一個月,入境也須檢驗中和抗體濃度,就能將14天居家檢疫縮短成7天,但第7天必須檢驗PCR陰性。他透露,目前仍需要細部討論、也有技術需要克服,例如抗體檢驗的試劑標準等。
■ 新增兩例機師確診,感染源同樣待釐清
今日新增確診的機師,一人是30多歲的台灣男性(案1102),他在4月6日至9日執勤到美國,14日居家檢疫完畢採檢陰性,19日至22日再次執飛美國,24日出現咳嗽、發燒,25日採檢確診,CT值18。
另一人為40多歲台灣男性(案1105),4月8日至10日執飛到美國,居家檢疫到15日採檢陰性,25日因擴大採檢專案而確診,CT值32,該機師自述19日起有食慾不振的症狀。
陳時中表示,案1102在4月16日有出席公眾活動,但因他發病日清楚(24日),具有傳染力的時間為發病前三天開始,當時他都在居家檢疫,因此推估此案16日還沒有病毒傳染力,對於社區的影響很小。案1105也僅接送友人、進公司,幾乎未出門。
陳時中評估,目前為止,除了印尼籍機師與兒子因前往清真寺參加活動,對社區有影響之外,其他確診機師的擴散風險較低。另外華航全體機組員採檢需要再3天才會完成,目前已要求自主健康管理、等待採檢中的人,不要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避免出入擁擠的地方,減少社區傳播的風險。
今日兩案的感染源仍舊不明,陳時中表示,這次確診的10起個案,都會分析病毒基因序列,試圖找出傳播鏈。目前擴大採檢機組員1,272人,已採檢514人,3人確診(案1101、1102、1105,兩人為居家檢疫期滿採檢確診,一人是召回採檢。)其餘陰性;血清抗體部分,509人中507人陰性,2人判定中。此外,今日也預計有67名機組員會前往部立桃園醫院接種疫苗。
■ 9名確診者中6名曾執勤到美國,外站、居家檢疫環境皆有可能造成病毒傳播
因為機師的居家檢疫、飛航狀況都十分複雜,陳時中坦言,機師哪一個時間、地點被感染,疫調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於三分之二的確診機師近期幾乎都有飛往美國執勤,該地外站是否出現防疫破口?陳時中說,要檢查外站比較困難,現已要求華航報告外站管理狀況、並要求提供當地旅館的錄影帶,檢視旅館走廊到房間的情形,查看是否有違規、防疫不足的狀況。
除了外站以外,機組員返台之後,都會前往華航在桃園的居家檢疫場所。陳時中說,目前要求該場所的每一個房間都要徹底消毒,接下來會加派警力、護理師進駐,了解現場的感控情形,協助動線設計、清空、消毒。
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主任、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說,現在最主要是釐清這9名機師的關聯性,例如是否一起出勤、一起聚會等,目前看來居家檢疫場所就是關聯之一,若有帶病毒者接觸環境,不巧讓另一個人碰到,又沒有即刻洗手,就可能會造成感染。
此外,邱南昌也說,由於機師一直在出國派飛,「台灣雖然疫情守得不錯,但國外疫情狀況很不好,也許很多機師都在國外得到病毒,又在無症狀感染情況下傳染給別人,還得等抗體檢驗報告完全出來才能釐清。」
他也提醒,現在的重點應該要放在確診機師的密切接觸者,例如家人,避免將疫情擴散到社區,除了第一時間居家隔離之外,也要提高警覺,一有症狀就儘早採檢就醫。
■指揮中心研擬疫苗護照試辦計畫,最快5月上路
陳時中今日也透露,預計5月中以後,疫苗護照的小型試辦計畫將上路。他表示,達成以下條件者,屆時可將居家檢疫自14天縮短成7天:
1. 申請制度(人數尚未確定)
2. 入境者需檢附國外病毒核酸PCR陰性報告
3. 入境後居家檢疫第7天需要檢驗PCR陰性、要有中和抗體
4. 入境時間需為注射疫苗滿一個月後、不看疫苗廠牌
陳時中表示,目前方案還沒有確定,還需要經過更多討論,例如抗體試劑要如何採用,才能增加可行性又能保證安全。
國外對於疫苗護照、抗體護照的討論與試辦已經不少。疫苗護照在國外也並不成功。不僅世界衛生組織WHO公開聲明不支持疫苗護照,認為會增加有接種疫苗的國家,與無法接種疫苗國家的鴻溝,同時疫苗護照也有隱私考量,英國、美國推行都不太順利。
目前國內的初步做法是疫苗+抗體護照,台大感染科主治醫師謝思民在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中和抗體應該要到多高,才能視為標準?自然感染者也已經有了抗體,但沒有打疫苗,能不能被承認?這些都是各國疫苗護照考慮的要點,他認為,不管觀察統一的抗體濃度、再將篩檢方式標準化,是目前最實際可行的方式。
謝思民說,世界衛生組織正在研擬一個抗體保護力濃度COP(Correlate of Protection)作為統一標準。屆時只要檢驗抗體,有符合國際標準COP的抗體濃度效價,就能全球統一認定抗體有效,自由通行各國。
但目前仍有許多技術並未到位,例如COP標準仍未訂出來,台大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建煒接受《報導者》採訪時也指出,目前各家廠商檢驗中和抗體的技術跟標準都不同,並沒有統一性。測量抗體的試劑、機器也還沒有經過討論跟確認如何使用,免疫護照要直接上路,仍有難關需要克服。
( 文/陳潔 ;攝影 /陳曉威)
#延伸閱讀
【COVID-19全球疫苗接種即時追蹤】http://bit.ly/3bryvv8
【我的2020:華航747貨機機長的心聲】https://bit.ly/3dP11bw
#機師 #華航 #疫情 #居家檢疫 #貨機 #確診 #航空業 #COVID19 #報導者
環境影響評估法頒布 在 許淑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臺灣四面環海,因此,交通部早在民國 99 年便提出「推動遊艇活動發展方案」及後續一連串修法,期待藉由發展遊艇活動,讓海上活動多元化及帶動遊艇相關經濟與觀光產業。
臺灣現有3 處遊艇專用港及 3 座新規劃遊艇港、6 處商港、3 處輔助港及20 處漁港等開放供遊艇申請停泊。但目前仍缺乏有關遊艇碼頭之設計規範,雖曾提出規劃設計參考規劃,卻未頒布施行,至今已過數十年,交通部應重新提出相關規範。
國內進行港灣相關規劃設計作業時,主要依循國際上普遍且具公信力之港灣設計規範及參考書籍。目前於國際上已有許多國家針對遊艇碼頭訂定有相關設計規範,如:日本、澳洲、英國及大陸等。
但臺灣氣候特性,夏季有颱風侵襲、冬季有東北季風吹拂,與上述國家氣候性質不同,是否能完全採用,應審慎評估。
而國內沿海除了有海港碼頭、防波堤等港工設施外,鑽油平台、跨海大橋等皆處於海洋環境中。
而一遇颱風來襲則造成重大損失,如民國 83 年提姆、道格颱風過境,造成花蓮港、蘇澳港、龍洞遊艇港及高雄港等,多處港灣設施發生破損、沈陷等重大損害。
顯示出相當部分的港工設施,已面臨或提早到達設計年限,各港工結構面臨險惡之海洋環境而被腐蝕、侵襲,造成材料之彈性疲乏,強度損失,以致使用年限大為縮短應為重要因素之一。
但近 10 年來並無單位針對金屬材料水下腐蝕因子進行調查與研究,有關單位應立刻針對水下腐蝕侵襲等狀況進行盤點。
在疫情尚未解除之前,航運被視為防疫最大的破口,是飄忽不定的傳染源,海象變化萬千,我國商港法21條表示,遇難或避難船舶,載運染患傳染病或其可疑症狀之人,有影響國內防疫安全之虞,且該商港未具處置之能力時,可以拒絕入港。
12月11號獅子山共和國籍貨輪金輝輪靠岸沉船馬祖,由於地區防疫旅館不足以隔離,利用廢棄軍營作為防疫隔離使用,所幸目前並無確診病例出現,政府應及早因應,這都是即將面對的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