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理性選擇理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理性選擇理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理性選擇理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理性選擇理論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各位讀者好: 關於警察盤查臨檢的議題,是本粉專持續關注的問題,我們也總是不厭其煩地探討,然而遺憾的是,問題始終發生,背後是不是有什麼更深層的問題需要全民檢討、反省呢? 日前「三重濫行拘捕移工案」,是許多在意移工人權的朋友、以及反對體系績效問題的警界朋友關注的議題。 我們不應該每次案發後跳腳,過幾天就...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暗網仔 2.0,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1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dhYiuGzpg&t=82s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

理性選擇理論 在 李明璁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5-17 11:04:14

. 今日再新增206例,公共場所與大眾運輸門可羅雀,唯獨各種賣場人滿為患。請大家耐心看一下或分享以下文字,協助家人親友理解,一起釐清一個要緊問題。 我們該如何精確而細緻地理解,在這明知不要群聚、多數公共場所也明顯都沒人的時刻,大家卻仍要前仆後繼去賣場搶購民生物資的行為? 傳統經濟學的供需概念和理...

理性選擇理論 在 政經八百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04 15:40:32

#八百回合經濟談 〔#這就是所謂台女?#經濟學裡的性〕   「為什麼人們認為男性從性中得到享受,女性卻只是藉此換取報酬?」  今日的「台女」像是對女性貶義的集合體,指稱專挑百萬工程師、吃飯不想AA、不檢點還要喊女權的女性。  今天 V編來跟大家介紹經濟學裡,怎麼討論「性」的價值?又要...

理性選擇理論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23 04:24:16

古典的民主理論認為:參與政治的人們,都會以自身利益為優先考慮,並據此做出理性的判斷與選擇。然而,經濟學家布萊恩.卡普蘭(Bryan Caplan)顯然不會同意這種預設。在2007年出版的《理性選民的神話》的首個章節裡,卡普蘭概略描繪了那些如同「宗教信徒」般的現代選民輪廓,以及政客與媒體如何因此採取相...

  • 理性選擇理論 在 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30 15:56:36
    有 177 人按讚

    各位讀者好:
    關於警察盤查臨檢的議題,是本粉專持續關注的問題,我們也總是不厭其煩地探討,然而遺憾的是,問題始終發生,背後是不是有什麼更深層的問題需要全民檢討、反省呢?
    日前「三重濫行拘捕移工案」,是許多在意移工人權的朋友、以及反對體系績效問題的警界朋友關注的議題。
    我們不應該每次案發後跳腳,過幾天就忘記,而應該正視背後的體系與結構問題。

    專欄文章上線:
    〈為了績效而歧視?三重分局上銬移工案:再談警察盤查實務問題〉 https://bit.ly/3gJqsME

    「近年來,我國警方盤查程序涉及違法不當的爭議案件頻仍,筆者曾於今年4月為文〈中壢分局「很蠢」之爭:談警察盤查發動要件與妨害公務罪〉探討「盤查」之要件與程序,並呼籲警方「執法之前,#先要守法」的基本觀念。然而,警方內部體系文化積弊沉痾已久,爭議方興未艾。」

    「 每當發生執法違法爭議時,警政高層慣用伎倆不外乎:
    1. 如果績效目標「沒有明文規範」而是各單位自行設置的「達成率」時,便施展「次元切割刀」斷尾求生。
    2. 如果內部績效要求文件外流而經司法機關發現或媒體報導時,便硬挺違法,以為績效制度護航。

    但光是追究當事員警個人責任,並無法解決層出不窮的體系問題。試想:基層員警與外國人無冤無仇,何必甘冒遭法辦的法律風險鋌而走險違法侵害人權?

    犯罪學的理性選擇理論或許可以對此問題背後的原因提出很好的解釋。答案就在於我們現行的查緝政策與警政實務上,有其他比法律成本更高的誘因——「績效」以及「功獎」——這些誘因遠大於被抓到違法的法律風險,甚至讓員警對於「證據排除導致無罪判決」感到「無所謂」,反而前仆後繼地鋌而走險。

    在績效制度的壓力與功獎和升官的利誘下,他們篤定「檢察官查不到」,檢方則因被大量案件癱瘓只好「睜一眼閉一眼」;或者抱持賭一把的心態,設想語言不通的外國人通常不知道如何保全證據、委任律師在法律上尋求救濟。以本文首揭案例為例,如果不是家庭看護工工會幹部開第一響槍,並引起移工與人權團體關注,那麼被害人是不是也只能像其他長期以來被歧視的外籍工作者一樣忍氣吞聲呢?

    面對這樣的問題,筆者只能不厭其煩地再次向我國執政者與警政高層提問:這種搞錯重點,把本來應該保障人權的制度操作成歧視外國人的 #惡性績效競賽幾時休?」

    〈為了績效而歧視?三重分局上銬移工案:再談警察盤查實務問題〉全文看這裡➡️ https://bit.ly/3gJqsME

    ============

    延伸閱讀:
    關於警方盲目績效與數字遊戲之惡,系統性的討論參見:吳忻穎,《#扭曲的正義:檢察官面對的殘酷真相,走向崩潰的檢警與媒體》 ,第二部,2021年3月聯經出版:https://bit.ly/3q3vNjP

  • 理性選擇理論 在 歷史哥澄清唬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03 07:00:02
    有 1,134 人按讚

    【農農你腫麼了?】

    投票率的高低成因很多,一般來說跟個人對政治的理性程度有關。
    甚至,投票率越高,反映現行制度的認受性越高,故不少獨裁者往往在選舉秀中編造極高的投票。EX.伊拉克的海珊在2002年的公投中號稱投票率百分之百。

    投票、不投票都是民主的展現,也是公民權選擇的自由。

    農農說投票社會才能癒合,這理論根據是哪裡來的?不要以為傻笑可以帶過喔?千里迢迢從台北天龍國來管到高雄,不要以為大家忘記身為政二代的你,伯父還是新潮流大老呢!

    #別想光復新潮流
    #自己反智竟然說高雄人反民主
    #政治學的ABC先瞭解好嗎
    #神啊你那可愛的小腦袋到底裝著甚麼



    https://bre.is/a8UpoWNw (吳怡農鼓勵高雄市民投票 藍批兩套標準)

    以下資料出自維基百科:

    👉https://bre.is/Z42GvTFf

    投票率是指在選舉中,有投票權的選民參與投票的人數佔選民總人數的比率。在大部分成熟民主國家,投票率自1960年代起逐漸下跌。

    一般來說,投票率偏低的原因大致為對政府不存期望、對政治冷感、支持的候選人有很大或很小機會獲選、對政府感到滿意、不合理的投票制度、沒有支持的候選人等。

    在大型選舉中,一張選票對結果的影響微不足道;所以,如果根據理性選擇理論,一個理性的人應該不會去投票。

    另外,根據搭便車問題,由於理論上一個選民可以依賴其他人理性地投票,而不需要自己去投票,使投票的人為全體人之極少數,無法因理性人的投票,造就理性的選舉。博弈論的研究亦顯示,就算投票者能夠互相接觸,一場大型選舉的投票率也應該是零。

  • 理性選擇理論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2-18 12:00:29
    有 245 人按讚

    古典的民主理論認為:參與政治的人們,都會以自身利益為優先考慮,並據此做出理性的判斷與選擇。然而,經濟學家布萊恩.卡普蘭(Bryan Caplan)顯然不會同意這種預設。在2007年出版的《理性選民的神話》的首個章節裡,卡普蘭概略描繪了那些如同「宗教信徒」般的現代選民輪廓,以及政客與媒體如何因此採取相應的行動:
     
    「若政治信念無法立基於自利動機,要以什麼來解釋呢?選民一般偏愛自我感覺是對全國普遍有利的政策,不過要因此對民主樂觀,還早得很。關鍵字是『感覺』。幾乎沒有選民會更深一層思辨,問自己:『我中意的政策是促進大眾利益的有效手段嗎?』政治有如宗教,忠誠是通往理念的捷徑。」
     
    「這在民主制度有何意涵?標準的理性選擇理論,公允地強調政客藉由投其所好來爭取選票,不過視選民是對荷包精打細算的消費者,或我所說的,虔誠狂熱的宗教信徒,涵義則幾乎截然不同。以後者的清況來說,政客有很強的誘因討大眾歡心,卻沒什麼誘因不負所托。艾倫.布蘭德挖苦稱之為『唯唯諾諾的國會,對邏輯不敬,卻對民意調査謙卑恭敬。』若一位政客未能履行選民所托,那麼他的競選對手就會補上他的缺漏。勒龐以籠統的用語做出相同的觀點:
     
    『群眾從來不渴望真實性。若橫遭瞞騙,他們會偏離不合口味的證據,寧可將錯誤捧上天。誰有能力供應假象,就能輕易當上導師;試圖拆穿假象的人,總是會遭殃。』」
     
    「所以,選民跟信徒差不了多少,原因出在心態,而不是實際影響。政教分離以後,現代宗教對非信徒的影響減弱,科學持續進步,無需宗教審批。相反的,政治/經濟的錯誤想法,對生活在政策驅策下的每個人,都有莫大的影響。若多數選民認為保護主義是好主意,貿易保護主義分子就得勢;若多數選民認為解除勞動市場管制成效很差,勞動市場的管制就會趨緊。」
     
    「傳統對政客的批評,主要針對『怠惰』,即沒做到選民的期望。我則是主張,『怠惰』應該讓位給『煽動』。《韋氏大學詞典》對煽動的定義是『帶頭者利用普遍的偏見以及虛假的要求與承諾來取得權力。』老實說,煽動的統治者並非異常,而是民主的常態。只要選民一天懷有偏見又輕信,煽動就是打贏選戰的必勝策略。正常來說,煽動一詞意味著虛情假意,其實大可不必。『肯信道』的選民鼓勵政客裝模作樣,假裝對流行偏見堅信不移,但也激發偏見牢不可拔的人士踏入政界。」
     
    「怠惰應該讓位,但不能無視。選舉是有缺陷的紀律手段。多少偏離選民所托,是必然會發生的情況,問題是偏離多少?選舉使政客多麼綁手綁腳?我的看法是,這端視選民本身。若某個議題選民念茲在茲,像是公然種族汙衊,那麼政客幾乎不可能打馬虎眼,講錯一個字,可能就輸掉選舉。與之相反,像銀行管制之類的沉悶題目,若選民於情於理,都沒什麼意見好說,此時民意代表就有轉圜的『彈性空間』(Wiggle room)。」
     
    「政客的彈性空間,讓特殊利益團體──官員或說客公開或私下──有機會得逞。雖說如此,利益團體不太可能直接顛覆民主的過程。不得人心的政策,即使是利益團體請託,甚至捐贈獻金,政客很少會硬幹,畢竟不值得冒打破政治飯碗的風險,相反地,利益團體會沿公眾漠不關心的邊緣步步為營。若民眾對降低進口石油的依賴,顯得不置可否,乙醇生產業者也許會把租稅抵減弄到手,但再怎麼遊說,禁止汽油的行動必遭失敗。」
     
    「最後,歸屬的權力使然,媒體也受到消費者驅使。競爭使媒體報導電視觀眾想看的新聞,用標準的理性選擇說法來說,這會讓政治資訊成本降低,有助民主運作。但我懷疑有多少有用的資訊從媒體流向觀眾,媒體一如政客,演觀眾愛看、講觀眾愛聽的東西。」
     
    「媒體一如政客,誠然有彈性空間,而且同樣是沿漠不關心的邊緣上下其手。當聳動的災害事故報導,偏向溫和自由派的立場時,主流觀眾反應良好,接下來清一色傾民主黨的新聞播報員,就會加一點左翼的評論。但若媒體偏離典型觀眾意見太遠,或扯太多學問,觀眾就會轉台。所以一方面,傳統觀點把太多帳算在媒體頭上──娛樂私有財有害資訊公共財,但把媒體當作大眾謬誤來源的看法錯得離譜。後面會講到,謬誤其來有自,早於現代媒體,後來發揚光大是因為閲聽人有接收的傾向。」
     
    「總結一下我的選民導向說法。選民對世界的運作方式已有定見,而且傾向支持贊同心目中有益社會政策的政客。反之,政客有賴選民支持當選及連任。儘管有少數人不在乎假裝支持流行觀點,但這行徑不太有必要,成功的候選人通常會真心誠意分享選民的信念。特殊利益在爭取政客支持時,會相應地修改自己的需求,沿著民意不置可否的政策邊緣索討讓步。最後,媒體最大的功勞是娛樂大眾。因為政客與利益團體的醜聞有娛樂性,媒體會充當看門狗。所有看門狗皆然,媒體也有次要的角色,但不管怎麼包藏,若報導牴觸觀眾的核心信念,觀眾就會轉台。」
     
    引文摘錄自
    布萊恩.卡普蘭著,陳鴻旻等譯,《理性選民的神話》,新北市:大牌出版,2016,頁39-42。

    💥僅剩幾個名額,快抓緊腳步報名💥
    投票改變社會還是毀滅社會?從選舉談民主、民粹與基本權利
    ▎日期:12/18(三)📍就在今天!
    ▎時間:19:30 - 21:30
    ▎講者:陳禹仲(牛津大學博士、中研院政治思想專題研究中心)
    ▎地點:聯經書房.上海書店
    ▎活動資訊與報名連結:https://lihi1.cc/gbBm4

  • 理性選擇理論 在 暗網仔 2.0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4-15 16:50:52

    第1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dhYiuGzpg&t=82s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vabPSRIBpwSJEMAPCnzVQ?sub_confirmation=1

    鬼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rmkFI1ik0&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

    我最高觀看次數的影片 (我為何不再拍暗網? 只說一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ihKaqEEQw&t=127s

    曼德拉效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utzRIE_uE&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index=17&t=5s

    我的100K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破解Kate yup事件是假的! 不是綁架! 不要被騙! (Facebook上的證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NJVt56ORWo&t=2s

    日本最殘酷的直播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E81OKVX7wc

    網上最可怕的一個字 (Ft. HenHen T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edkSHc7Os&t=145s

    [續集] 3大華語N號房淫照案件| 香港 台灣 中國 (我自己也有錯)

    *男人版N號房

    大家好又是我暗網仔, 一起再進N號房看一看. 早前韓國揭發Telegram上有多個被迫少女賣淫’N號房’ 群組, Jun撼整個亞洲.

    影片推出後觀眾很好心糾正了我幾個錯誤.

    片中我強調N號房有26萬總會員數量. 其實這個數字只不過是會員登入的總數目. 實質會員數目只不過是1萬多至6萬個人. 被之前預測小6-7倍.
    韓國警方已經逮捕超過100名N號房會員.
    逮捕方式跟我之前說的找Telegram總公司通徑是不一樣. 因為位於俄羅斯的Telegram根本沒有理會韓國警方, 反而這100個人是通過買賣的虛擬貨幣找出來的.

    香港N號房

    香港媒體報導香港Telegram上亦有類似的群組. 相片中可以見到這個 ‘拎條女出嚟比人XXXX就最好啦’ 群組. 雖然性質上跟韓國N號房的不同, 但某程度上更加心寒. 要獲取所有會裡面的內容, 會員需要分享自己另一伴的一至兩分鐘的露臉正面性愛影片.
    (巴打你好呀! 請問你同你女友/老婆幾大呀?)
    當中的男人好像對是否真的chum fan人地女朋友或老婆好在意.
    確認步驟可能要會員提供女人高達6張的露樣生活高清照.
    (係呀,個個都想出賣自己條女比人睇比人搞㗎)
    而那些女士的男伴亦好樂意分享!
    據知這個群組也有50名會員.

    Criminology (rational choice theory)
    小弟讀大學的時候其中一個Major是犯罪心理學. 第一年就讀了簡單的Rational Choice Theory, 解析社會上人人都是做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 如果人選擇去犯案這也一定是對他們情況有利的.
    從這個角度看貼自己女友的裸照有什麼利益可言呢?

    該理論另一部分除了可以解釋到這一點也可算可以解釋到整個N號房熱潮. Sauw後再講.


    台灣N號房

    擁有超過三十萬Youtuber subscribers和超過4十萬IG follower的台灣網紅Zamy奎丁公開曾有騙tou假冒她的名字進行一個 ‘尋找潛力妹妹’ 行動跟至少兩名未成年少女接觸. 之後Zamy請了她們上自己的節目, 發現騙to用 ‘4個任務’ 結構去行動.
    第一, 二任務叫這些女生唱歌和跳舞, 第三,四個任務就開始要求裸照. 所有任務完成會獎勵iPhone 11, LV袋和現金3萬元.
    (Show a little bit of the video)

    韓國男子N號房

    主謀之一 ‘博士’ 被捕兩日前開始了營運一個男性版的N號房. 跟女子版一樣大部分是十幾歲的男生. 房間內最小的受害者甚至只是小學生. 19位這班男生要自稱是 ‘禽獸’ 然後拍下自己做出各種屈辱的性動作.
    據說當初是以 ‘可以幫忙合成朋友的淫照’ 吸引這班年輕男生的. 我反而最好奇, 這個房內會員會是什麼人呢?

    內地N號房
    據說內地的N號房會員人數比韓國多很多: 是高達860萬會員那麼多! 比剛講過的N號房更恐怖是這個N號房焦點不是女生或男生而是小童.
    只需要幾十到一百元人民幣就能看到大量兒童色情圖片或短片. ‘四歳幼女’ ‘大眼漂亮蘿莉’ 這些標題. 當中有影片顯示一個女童被強迫除去衣服. 據說任何時間這個group都有1000人在線.

    Emotions
    之前用來解釋的Rational choice theory (理性選擇理論) 有一個理論的outlier. 就是人在犯法時情緒那種 ‘偷摸的快感’ 也是很重要的元素. 好多時這種快感就會影響一個人作出最理智有利的決定.
    但也不能夠解釋一個人會像N號房會員一樣選擇長期犯案. 他們又不是黑道, 需要犯案來yoing活自己.
    他們是扭曲了人性吧!

  • 理性選擇理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9-18 10:01:20

    本集主題:「WTF(什麼鬼)?!一趟不可思議的經濟學之旅」新書介紹
      
    專訪: 沈嘉悅 行銷企劃
      
    內容簡介:
    老婆可以賣、老鼠可以告、滾水可以摸、上帝會詛咒……
    靠!什麼鬼?!竟然都跟經濟學有關
      
    你知道:
    *在十九世紀的英國,「二手的」妻子是拍賣會上的搶手貨嗎?
    *直到今天的賴比瑞亞,被起訴的罪犯,會以喝下毒藥來決定是否有罪?
    *中世紀的義大利,有長達250年的時間,就算是蟑螂或蟋蟀,也可能會吃上官司?
      
    What The Fuck?
      「靠!什麼鬼?」是我們感到驚嘆時最愛用的發語詞。在這趟「不可思議的經濟學之旅」中,保證你將不斷地說出這幾個字。因為旅程中所介紹的怪異社會現象和人類行為,絕對會令你感到驚嚇又驚奇。這些奇風異俗裡,有的曾經是人類社會組織中最重要的核心活動,有的已經沿用數個世紀,至今依然存在。
      
    無所不在的經濟學,沒道理其實有道理
    看理性的人類,如何聰明的解決問題
      
      經濟學家彼得‧利森是「理性選擇理論」最好的實踐者,他擅長搜索人類歷史中最怪異的習俗,以經濟學的角度,去了解這些表面上看似不可思議的事,其背後隱藏的真義。這一趟經濟學探索之旅,橫跨十二至二十世紀的歐洲到非洲,你會發現無論何時何地,理性的人類,總是能在誘因的驅使,以及信仰、資源的種種限制之下,以妙不可言的方式,尋求最好的解答。而身為本書導遊,彼得‧利森除了生動地描述這些奇怪的現象之外,同時也將啟發隨團的遊客,將理論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者簡介:彼得•利森(Peter T. Leeson)
      1979年生,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與法律榮譽教授(Duncan Black Professor),Big Think將他列入「全球八位頂尖年輕經濟學家」之一,他同時是皇家藝術學會(Royal Society of Arts)的會員。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