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理性抉擇研究途徑政治學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理性抉擇研究途徑政治學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fox29 (fox)看板Examination標題[課業] 政治學的投票行為時間Thu Dec...
大家好 想請教有關投票行為的問題
劉沛《政治學 題醒》中
影響投票行為的變數為
(一)社會學研究途徑
(二)社會心理學研究途徑以「漏斗型因果模型」解釋投票行為,分成
1.政黨認同取向
2.議題(政見)取向
3.候選人取向
(三)理性抉擇研究途徑
但在黃靖的筆記中
候選人取向又被稱「社會分歧學派」(哥倫比亞學派)
政見取向又被稱「理性抉擇模型」
這樣不是矛盾了嗎@@??
請問哪個才是對的呢?
請解惑 感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4.79.24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xamination/M.1480586640.A.795.html
感恩樓上大大
黃靖老師已經回覆我了~~也給各位大大參考~
如下:
1、首先,劉老師的解題是對的,
特別是密西根的「漏斗因果模型」的確是有關照到政黨、候選人、政見(議題)等
三變數在進入漏斗口後對投票行為所產生的影響。
2、但我上課所表達的也是對的。
因為在上述三個變數當中,密西根派發現,
「政黨認同」對選民的影響是最顯著(注意喔,這不是我自圓其說,連選擇題也是這麼考)
換言之,密西根在研究取向上並沒有對其他兩個變數給出過多的說明。
因此,社會學研究途徑(哥倫比亞學派)由於比較關心「人際網路」帶來的影響
它可以更好地解釋「候選人取向」這個變數;
而「經濟學研究取向」(理性選擇)也由於強調「成本利益分析」
可以更好地解釋「議題或政見」這個變數。
究言之,因為有社會學與經濟學這兩個途徑,
在某種程度彌補了密西根過度側重「政黨認同」而導致的不足。
所以囉,劉老師給您的是「基礎」,而我給您的是「外延」,互補而不矛盾。
※ 編輯: fox29 (1.164.79.248), 12/01/2016 22: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