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釋虛雲」,俗姓蕭,名古巖、演徹,字德清,號幻遊老人,男,福建泉州人,中國佛教比丘,禪宗高僧,曹洞四十七代,臨濟四十三代,雲門第十二代,法眼第八代,溈仰第八代。其禪功和苦行倍受稱贊,以一身而兼禪宗五宗法脈,整頓佛教叢林,興建名剎,為現代中國禪宗傑出代表。虛雲老和尚的法...
⭕️第410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釋虛雲」,俗姓蕭,名古巖、演徹,字德清,號幻遊老人,男,福建泉州人,中國佛教比丘,禪宗高僧,曹洞四十七代,臨濟四十三代,雲門第十二代,法眼第八代,溈仰第八代。其禪功和苦行倍受稱贊,以一身而兼禪宗五宗法脈,整頓佛教叢林,興建名剎,為現代中國禪宗傑出代表。虛雲老和尚的法脈傳遍中國疆域,其中最有名的徒孫,為創立法鼓山的釋聖嚴法師以及創建靈泉寺、中台佛教學院、中台禪寺的釋惟覺法師。還有釋宣化法師在美開演大乘經典,並創辦法界佛教總會、萬佛聖城、國際譯經學院等正法道場;美國法界佛教大學以及中學、小學教育機構 。虛雲和尚原籍湖南省湘鄉縣,生於福建省泉州府署中。 出生時母親就去世,由庶母撫養長大。俗姓蕭(簡體往往作「肖」),初名古岩,又名演徹,字德清,別號幻游。一說為梁武帝蕭衍後代,其父蕭玉堂是舉人出身,官至泉州府幕僚。出生年有不同說法,岑學呂編年譜言出生道光二十年(1840年);楊樹達記載虛雲生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鼓山虛公禪行述聞〉言生於咸豐十年(1860年);虛雲作於1929年的〈雲南西山靖國雲棲禪寺募捐啟〉自言:「自念年將古稀,一龕待死久矣。」可知至少生於1860年後;祝聖寺〈雲南雞足山祝聖寺虛雲和尚略傳〉言生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其舅父言其生於同治十年(1871年)。有學者考證出生約同治年間。學者比對《聯芳集》、《檳城鶴山極樂寺志》相關記載,認為是岑學呂多處纂改,如將《聯芳集》中的「行年七十餘」改為「行年九十餘」、將妙蓮和尚塔銘中的紀年修改,造成《虛雲年譜》、《虛雲法彙》上的生年是道光二十年。青年時就對佛教產生濃厚興趣,一心出家修行。據他後來的弟子淨慧長老撰文表示,虛雲前世是憨山大師,又有傳聞説憨山大師前世是蘇東坡,蘇東坡的前世又是五戒禪師,若傳言符實,可知虛雲的佛緣深遠,固不奇怪了。虛雲17歲時,其父為防止出家乃為其娶妻田氏、譚氏,然法師與田譚二氏同居而不染,至心佛道。18歲作〈皮袋歌〉行於世,作「皮袋歌」一章是為留別田譚二氏,並至福州鼓山湧泉寺,田譚二氏以後也相繼出家,成為清修的淨侶。咸豐九年(1859年)於福州鼓山湧泉寺剃度出家,從妙蓮和尚(1844年-1907年)受具足戒,師承曹洞宗四十六世鼓山鼎峰耀成禪師(1858年-?)。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離開鼓山。曾遍參金山、高旻、天童、天寧諸名剎,巡禮佛教四大名山。後從天台華頂融鏡法師習天台教義。朝拜五台山。後經終南山入川,轉赴西藏,折至雲南大理,重興雞足山迎祥寺。法師發心朝五台山,三步一拜,以報答父母之恩。遂從普陀山出發,歷經兩年到達五台山,傳說途中兩次遇險時,都遇到文殊菩薩化身相救。法師經四川、西藏,至印度,從雲南入境,過大理,朝賓川雞足山。過昆明、曲靖,如貴州省、湖北省。至武昌時,於寶通寺禮志摩和尚。學「大悲懺」。赴九江入廬山。於海會寺禮志善和尚。參加念佛會。過境安徽。游黃山後。朝九華山。禮地藏王菩薩塔、百歲宮、禮寶悟和尚。渡長江至寶華山。禮聖性和尚。留住過年。此後至1901年,先在江南一帶講經說法,後入北京,時逢八國聯軍入侵,離京至西安,於1901年,經終南山入川,轉赴西藏,折至雲南大理,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到達賓川雞足山,重興雞足山迎祥寺(即祝聖寺)。光緒三十年前往泰國、檳城等地,考察東南亞佛教,講經說法。1911年(宣統三年),為團結佛教徒,保護寺院,斡旋上海佛教會與南京大同會的對峙,虛雲出滇至滬。接著,赴南京晉見孫中山,議定修改佛教會會章諸事宜。同年4月,因政府更迭,在見過孫中山之後,又前往北京去見袁世凱。在上海改組中國佛教會,成立中華佛教總會。1920年重興昆明西山華亭寺,改名雲棲寺。歷任福建鼓山湧泉寺、廣東曲江南華寺、廣東韶州雲門寺諸大寺住持。1949年,應邀赴北京參加佛教協會籌備會議,在廣濟寺與圓瑛法師、趙朴初等成立中國佛教協會籌備處。10月,他代表中國佛教徒接受錫蘭佛教代表團贈送的「佛舍利」、「貝葉經」、「菩提樹」三寶。1951年春,虛雲老和尚擬在雲門山大覺寺傳戒。適值中國展開「鎮反運動」(鎮壓反革命),廣東省乳源縣民兵包圍寺院,以該寺隱匿反革命分子,窩藏軍械及金銀為由,將虛雲老和尚等二十六名僧人囚禁起來拷打。虛雲和尚被拘禁於方丈室內,門窗封閉,絕其飲食,大小便均不許外出,並遭四次毒打,虛雲和尚肋骨折斷,遂闔目不視,閉口不語,呈入定狀,八日後始甦醒,虛雲和尚嘔心瀝血所撰《楞嚴經玄要》、《法華經略疏》、《遺教經注釋》、《圓覺經玄義》、《心經解》等著作毀失殆盡。事發後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濟深通知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斡旋,事件至1951年5月下旬,歷時三個月才告一段落,海內外佛教界稱之為「雲門事變」。1952年參與發起中國佛教協會,獲推為首席發起人。1953年獲推為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但拒絕出任,到江西永修縣雲居山真如禪寺帶徒修行。期間多方籌劃修復寺廟,並開荒造田,自給自足,種植茶樹、果樹,開闢花園。寫有《重建雲居山真如寺事略》與《雲居山志重修流通序》,交由香港志蓮淨苑與佛經流通聯合出版,流傳於世。1959年10月13日虛雲圓寂於雲居山。
王禪後代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拴馬索」——念珠之功德與作用之二 》
十幾歲時,我獲得了一串念珠,當時對於念珠的概念,並不像現在這麼在行,只覺得這串念珠,淡黃色上面佈滿了如星辰般密密麻麻,也像螞蟻築巢穴窩般的坑坑洞洞,極不規則,但拿在手裡就是有股說不出的溫暖和安心。這串一百零八顆的菩提子念珠,是來自於一位從中國福州鼓山的湧泉寺來台的老和尚,人們都管他叫傳心師父。傳心師父外型有一點酷似晚年的弘一大師,清瘦嶙峋,但卻有股不可言喻的、詩人般的氣質,風雅脫俗,我最早有些詩詞的啟蒙,也是來自此師。等到日後我讀書求學,跟隨了我的國文老師之後,愈發地覺得這老和尚本就是俱足古代翰林多墨般慧行才子,只可惜傳心老和尚當時業已圓寂多年。
傳心老和尚是一位禪淨雙修的老和尚,據說老和尚和虛雲老和尚也有段頗深的因緣,當時傳心老和尚還只是一位沙彌、學習僧,關於此事,和傳心老和尚稍熟之後,也曾聽聞虛雲老和尚在鼓山的一些玄妙事蹟,例如虛雲老和尚曾經在湧泉寺傳戒的時候,寺廟中的鐵樹竟然會無故開放出如同水盆般、奇大無比的花,這可是百年難得的奇聞。鐵樹也有人稱做鳳尾蕉,這原來聽老輩的講法,是有故事的,這故事又有一些傳奇,也說不清楚到底是多遙遠以前的故事,據說是來自於一隻鳳凰,這鳳凰被一位有錢的暴發戶拾獲,他便把牠關在籠子內,每天給他餵食最好的飼料和鳥食,希望博取這隻鳳凰的開心,據說如果可以見到鳳凰展翅飛翔或欣賞到曼妙的鳳姿,是極為喜慶的事,在中國一直是被看做吉祥的象徵,也是國祚綿延之兆,通常被稱為鳥中之王,也有一說,鳳凰是天龍後代。話說這土豪強學風雅,每天期盼著這隻鳳凰可以在他眼前振翅舞蹈,但沒想到,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從來未曾如願過,最後他火大,就將鳳凰一把火給燒死。鄰近多事的人,在焚燒過後的灰燼中卻發現長出了樹苗,附近的民眾便認為是鳳凰的靈魂不死所長出來的鐵樹。鐵樹也因為這段神話,常常被形容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象徵。
根據傳心法師的描述,他少年時所見到的虛雲老和尚當時已經九十多歲,但卻身體極為矯健硬朗,並且日日出坡,還在寺中種植了多棵樹木。更有一件稀奇的事,那便是龍王曾經化現為一老者,求戒於虛雲老和尚的事蹟⋯⋯或許由於傳心法師的贈送菩提念珠以及經常耳聞虛老的事蹟,那段時期對於禪生起了極為深切的興趣,於是在這位傳心法師的啟蒙下,開始念誦《楞嚴經》、《心經》、《金剛經》等和宗門相關的經書⋯⋯。
傳心老法師是位解行並重、通達三藏的善知識,平日裡極為和善,溫潤有儀,因此頗得人心。特別對於年少孩童,他最常做的就是準備好一罐罐的瓶裝水,裡面通常會放上冬瓜糖等甜品混雜水中給小孩喝,原來他每天都會持誦一百零八次的大悲咒加持這些水,和來訪的眾生結緣。遇到比較有佛緣的小孩,他便會送一串念珠。只不過如此過了很多年,我始終看到的都是菩提子念珠與人結緣,後來有一次,當時我已經年歲漸長,回去他的精舍探望他老人家。他有一具從中國帶來的大銅缽,每次他都會放置許多星月菩提子念珠在缽內與人結緣。我便好奇地問老和尚:「師父,這麼多年來我始終看到的你和別人結緣都是用菩提子,不知道這其中是否另有因緣?」
師父用他一貫的慈悲溫暖的笑容回答說:「你既然問到了,我便告訴你,日後你也可查閱有一部經叫做《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這部經是文殊師利菩薩為了未來有情的眾生而講述,目的是要眾生了解念珠的功德是為了可以利益自己的善業成就,同時也可以保護眾生,這其中就有提到菩提子念珠。我個人認為菩提子念珠除了經文上有提,用菩提子念珠的人,不管是放置在手中,手指掐念,或者手持握菩提子念珠,只要用此念珠撥念一次,它的功德所得到的福報是無量無邊,沒有辦法用現在的數字來計算功德。就算沒有辦法用此念珠計算佛號,但只要持有此菩提子念珠,隨身手持,在行、住、坐、臥之中,不管所說言語內容如何,但因為此人保有菩提子念珠的緣故,他的福德因緣就如同持誦諸佛名號及咒語一般是無二無別的,所得到的功德也是無量無邊。但是如果要如理如法最好要滿數一百零八顆,才算圓滿。
如果作為手珠、提珠,也可以五十四顆,或者二十七顆,最少也可以用十四顆⋯⋯」老和尚一邊很熟練地講述著這部經的功德利益,一邊轉過身習慣性地吹口氣為在他身旁大缽內的一捆一捆用紅絲線牽綁的菩提子念珠加持,這是老和尚的習慣,他平常二六時中總是阿彌陀佛和大悲咒從不中斷地於心中默念,更了不得的是即便他和人聊天、說法、開示,也是心不散亂地默持心誦。原來這菩提子的功德殊勝是如此地無與倫比,並且經中還特別讚說,為何特別讚嘆用菩提子是獲得利益最殊勝的原因?
菩提子殊勝的功德因緣諸多,但經中曾經有說到在過去世佛出世的時候也是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當時有邪見的外道毀謗三寶,其中有一位男眾值遇非人打殺,這外道就說:「如今是我道昌盛,不知道諸佛有什麼威神力?既然佛是在菩提樹下成佛,那這棵樹應該要很有感應才對!」就把男子置臥在菩提樹下,同時說:「此樹若是聖樹,此子必當完好如初、甦醒過來。」如此經過七日七夜,稱念佛的名號,後來其子果然復活,甦醒過來,這外道便讚嘆說:「一切佛的威德力我過去未曾見聞,但在佛成道的樹下,如此的示現甚為稀奇,如此大威大德真是不可思議。」因為這般因緣,所有的一切外道都改邪歸正,發菩提心,並且堅信佛力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如此,所有的人皆稱頌此樹為延命樹⋯⋯。
如今歲月如漏沙般,於指縫間頃刻流逝,傳心老和尚和我唯一心靈傳遞相通的,也只有幾幀發黃的照片及當時他和我結緣的菩提子念珠。這串念珠伴隨我持誦過不可數的佛號及咒語,珠身也從青澀薄黃,經由歲月的摩娑,一顆顆棗紅、咖啡色的珠子輪流在指縫間雁傳心語,願老和尚早日重返娑婆。(未完待續)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王禪後代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另外有一部《楞嚴經圓通疏》也是值得參究的一部書,是由明朝天台宗很重要的一位祖師所著,這位傳燈法師,後代的人又稱他為幽溪法師,法師原本是傳統的士子,後來因為有機緣讀取了《龍舒淨土文》,因此發願出塵度眾。原來也曾追隨過百松禪師,從他處聽取《法華經》,一度極用心地修持天台宗各類法門,通教亦通觀。某一次叩問百松禪師何謂楞嚴大定?當時百松只是瞪大眼睛環視十方,由於此種示現,頓時使得苦參《楞嚴》有時之傳燈頓入要門,百松知其為不可多得之根器,平日觀察所得,早知為可傳法脈之法子,大喜之下,贈與紫絳金裟一襲。傳燈法師曾經蟄居於著名的天台山高明寺,此處後來也成為天台宗重要之祖庭。
到了明代,非但只有明代的四大禪師──蕅益、憨山、紫柏、蓮池為當時之孚望,主張禪淨雙修,其他諸山各師也都兼學淨土,自然傳燈在天台之時,除了參禪之外,亦念佛兼修淨土法門,幾乎寺內常有講席,為此法流大暢,受其接引入佛門者極多,後半生講述佛法時頗有神奇之感應,例如曾多次於僧眾開示時,突然間與會諸眾同時聽聞虛空中有從未聽聞過之天籟從天而降,直至大師開示圓滿之後法音才消寂。大師非僅專精一門而已,其餘如《法華經》、《阿彌陀經》和其他淨土諸經也都極為深入,於一切時中兼多修懺法,每一年中固定修持四種懺儀。
在明代的四大高僧之外,傳燈大師對於淨土也是提倡有時,有深特之見解,經常開示於門徒,常說念佛有兩種,一種為唱名念佛,一種為觀相念佛,七日持名,一心不亂,最後念至心心不亂,讓念佛的心愈來愈長久,佛號由少至多,如此一天、兩天,最後到達七天,念念相續,能念和所念三際托空,十方交融,念至不是自心在念,也非他力在念,念至不生不滅,最後終將投生淨土。大師也極為推崇《觀無量壽經》,主張十六種觀中,認為觀佛身為最重要,觀想時需要清楚觀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身,全身放射出紫磨黃金萬丈金光,佇立於蓮花之上,一隻手做接引垂手相,身上俱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觀想清楚,配合念佛,在二六時中行、住、坐、臥從不間斷,此種修持最終毫無疑問,必定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大師除了禪淨雙修,並且著有《淨土生無生論》,乃是依華嚴和天台之思想融合其中,主張十萬億佛剎遙遠之極樂淨土,乃常住於娑婆世界凡夫之心,因此是心即土,淨土即心。
節錄|心無所繫,意無所縛,識無所緣 https://teacherwang.pse.is/楞嚴經蠡測三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王禪後代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守護正心的方法〉
一直以來,畢生之鍾愛除了歷史,便是歷代名人之家書及庭訓,在中國最有名的莫過於朱柏廬的《治家格言》以及曾國藩的家書,除此以外,陸陸續續也收錄閱讀了各家不同的家訓,發覺各有所長,如北宋梁燾的《家庭談訓》、顏之推的《顏氏家訓》。讀明代大思想家呂坤的《孝睦房訓辭》,也似有所得,尤其是他對子孫傳家和安家的訓示,甚至於敗家以及亡家的主要原因,在這本書中皆有揭露詳述;司馬光因要為後代子孫闡明家風,也留有〈訓儉示康〉一文,文中是用來提醒他的兒子司馬康,要他傳承世代的子子孫孫,了解古輩是如何儉約起家,訓誡、警示後代子孫不應有奢華敗家之習氣。司馬光畢生之功績成於《資治通鑑》之編纂,其文章對於後代人有啟迪之效,原因是讀其文章知其文簡樸質美,再加上司馬光精通於六經,所以對於儒家思想完全可以掌其精密之義理處,在當時頗有引導善良世風之能力。
二十幾歲時喜讀明、清兩代之史,再加以薰受儒、釋、道三家,借賢觀形、潛移默習之故,特別留心於有清一代,亦有修學三家之漢人,後因有旗人包君與我熟識,知悉我好覽格言、庭訓之類書,某日贈我其先祖遺留家中之《聰訓齋語》線裝書一冊,初翻閱再三,不勝雀喜,因為此書之作者張英乃康熙期間著名之大學士,也是禮部尚書,極為康熙之賞識,一段時間皆當值於南書房,所有皇帝一切御告皆出於其手,宛如文膽一般。張英,我咨嗟欣賞此人之品格與文章,從他自身所寫的書齋條幅之款——「讀不盡架上古書,卻要時時努力;做不盡世間好事,必須刻刻存心」可知,此名句也成為我讀書、做學問重要之座右銘。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上陣父子兵」,原來張英膝下也出了一名橫跨康熙、雍正和乾隆的三朝重臣,他的兒子便是漢人很難得往生後還可以受到特殊禮遇、配享太廟的張廷玉,雍正時更是屢受重視,位至三公。
我從張英所著的《聰訓齋語》中便可以明白地了解為何張廷玉日後會有如此大的成就,此書可說集一切會要於一書,特別是對於子女所訓示之言教更是字字珠璣,無不出於肺腑,也因如此,觀張廷玉一生中之德行進退有節,操守謙和,應是其來有自,而父子之間的功業相承,有如父析子荷般傳為美談。張廷玉侍父至孝,一聞其父張英過世之消息時,他自述說簡直是如同五內迸裂一般,不能自已,幾乎致死……可見一斑。
《聰訓齋語》這本書我從中蒙利多矣,尤其其中有一則他如何降伏其心,使其心安的技巧。這對於當時正在習禪的我,讀來有種心戚戚焉之感。我認為張英調心的這段話,對於目下生活於顛跑棲遑、勞碌憂煩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一帖清涼劑。張英自己說他是如何在充滿一切權利、名望、爭鬥,以及形形色色目眩耳聵,到處有著誘惑的大環境中,仍可以跳躍超脫,隨時返聞自照。他說要讓自己的心在忙碌中也必須有透歇之時,方不至讓自心如同即將繃裂之琴弦一般,需要不疾不徐、急緩之間轉化調息,這是很重要的。
更重要的在於誠心正意,他說即便受到了讚美,也不要沾沾自喜;一時令人誤解,招致毀謗、中傷,也無需懷憂喪志;就算大多數人群起攻伐,遭到霸凌,此時不是讓自我憂戚,志向更不可一時間瓦解,只要自反無縮,又何有所懼?守住好自身的心靈城堡,清靜悠遊使胸襟朗闊,等同虛空,了無邊際,自在無惑,心始終如無縫之編竹一般,守護好一片皎潔無瑕之正心,久久他人自然可以理解之,一切的污風腥雨自會消除,恰如蓮花一般不受污染,其質潔而不變。對於俗世間一切的情感、名聞安養等財物外惑,也始終保持著順其自然,勿妄勿求,但求放心與安心即可……。
這是一本現代人值得參考的近代舊書,希望個人的醯雞之見可以使有緣之人得覽此書,何其幸之。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