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王禪老祖拜什麼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王禪老祖拜什麼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王禪老祖拜什麼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王禪老祖拜什麼產品中有3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9萬的網紅王薀老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拴馬索」——念珠之功德與作用之一 》 在解脫的道路上,現正值末法,所謂依法不依人,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著依法不依人的概念,最起碼可以破除現代人偶像崇拜的盲從心態,就如同依智不依識一般。真正的善知識是可以導人於正法,使人去除無明和一切煩惱,尋找到原本自心中本自俱足的智慧,依智解脫,但在現...

王禪老祖拜什麼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07:31:40

#唐僧玄奘是不是在成都大慈寺修行剃度? 歷史上堪稱偉大冒險旅行家、享譽國際的宗教學者玄奘西行十多年取經回到中原主持翻譯,因為他精湛博學,被人尊稱為「三藏法師」。經過元代雜劇和明代小說《西遊記》的廣泛傳播,玄奘在民間就變成婦孺皆知「唐僧三藏」了。但是,玄奘法師西行取經之前,曾在成都修行五年,到20歲出...

王禪老祖拜什麼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6-22 11:47:39

⭕️第313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玉琳國師」,因為玉琳國師的故事,我開始禮拜「藥師佛」,得到很好的善好姻緣。玉林通琇(1614年-1675年),字玉林、玉琳,世稱玉琳國師。江蘇江陰人,清朝佛教臨濟宗高僧。玉林通琇早年投磬山圓修出家受具足戒,傳臨濟宗。曾住浙江武康報恩寺,後奉召入京舉揚大法,受大覺禪師...

王禪老祖拜什麼 在 ᴘɪɴ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4-28 02:18:44

19'04'18 ▪️日光·春季慢旅行▪️ 最近常常上網看國外旅遊相關景點 越來越想飛了✈️ 想去日本很久了 但一直沒什麼多餘時間 剛好看到不少日光旅遊點😍😍 日光位於東京近郊 距離東京都市區約2小時車程 集山巒、瀑布、知名溫泉於一處 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 別具歷史文化的當地料理和質樸的人情味
🔅...

  • 王禪老祖拜什麼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04 19:06:45
    有 812 人按讚

    《「拴馬索」——念珠之功德與作用之一 》
     
    在解脫的道路上,現正值末法,所謂依法不依人,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著依法不依人的概念,最起碼可以破除現代人偶像崇拜的盲從心態,就如同依智不依識一般。真正的善知識是可以導人於正法,使人去除無明和一切煩惱,尋找到原本自心中本自俱足的智慧,依智解脫,但在現今苦海茫茫的眾生,幾個能從無垠煙霧中看到解脫的明燈?此事今古難全,有不少行人都有此嘆,更有人蹉跎一生,直至老時,仍是拄杖握手心悵然。為什麼?沒有把握,沒有方向,茫然不知如何是好。這種心境,自己也曾經經歷過,直至年少時看到道綽大師解脫的過程,心中忽然獲得大安心的安樂之感油然而生。
     
    道綽大師便是典型的依法不依人的典範,為什麼呢?學習過淨土法門的人才會知道,道綽大師是因為在山西的玄中寺有因緣結識到曇鸞大師所有行誼及智慧之後,突然之間如遭響雷轟頂、振聾啟聵般,霎時間披頂酥酪,整個融化全身般豁然開朗,緊接著是一陣清涼如月般地欣喜,從此之後道綽大師便成為曇鸞大師的私淑弟子。
     
    兩人生前從未謀面,也無師徒門派關係,只因為拜謁了曇鸞大師的碑文,碑文中所記述的修行過程,從此之後,道綽大師就捨棄了他過往專弘《涅槃經》長達二十四次的法席,若是沒有相當的魄力決心,斷然不會在中年時期轉修念佛法門終其一生,從此之後鎮日孜孜,無敢放逸,宵衣旰食不足以形容其一心念佛之精進,並且在其往後的歲月中,整整用了三十六年的時間弘揚宣說《觀無量壽經》多達兩百次以上,並且日日持誦阿彌陀佛名號七萬聲,最終在其臨命終時,眾人皆見有祥雲從西方世界化為三道無可逼視的白色佛光,徹照道綽大師的丈房,直至吉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是過去我在讀《高僧傳》時,對淨土祖師道綽大師在心中所留下許多印象深刻之行誼,更令我清楚明白到道綽大師昔時推廣念佛法門時那般令人追思動容、不可思議的事蹟,也才明白傳記中一般人少會去注意到的一段話。這段話也是記載在高僧傳記中,描寫道綽大師的一段文字,裡面描述到當時道綽禪師在弘揚淨土念佛法門時,原來當時念佛的人數已經多達不可數的數目,並且共修持誦佛號的聲音幾乎日夜、時刻充沛於山野窮谷之中,迴旋蕩漾不已。如此莊嚴場面可令所有的眾生感動不已……。
     
    但和一般人不同的是我注意到當時道綽大師領導人們念佛時,竟然是用豆子計算自身念佛號總共多少聲!例如如果有上等精進念佛者,念佛號可以累積到豆子總數八十石到九十石。如果依照漢朝時一石大約是三十一公斤左右,那依此計算,每天如果很用心念佛的,在道綽大師的座下最好的學生,他計算豆子的數字大概一天可以累積到四十石或九十石之多,這應該是念珠最早的由來和濫觴之始……。
     
    許多人不斷地問我,為何我有因緣收藏那麼多的各類念珠?這問題我思考過一段時間,我發現每一串念珠和我之間都會有各自不同的法緣產生,但不能不說道綽大師讓我認識到,在那個時代,念佛人要擁有一串可以安心念佛的念珠,都是非常地不容易,但至少啟發了後世念佛時人手一串念珠,它整個的發展及重要性,也因此更加深我對道綽大師的追思及敬慕崇仰,就如同當年玄中寺中的道綽對曇鸞大師之一般……。
     
    談到我的第一串念珠,說實在曠日彌久,如煙似潮,很難追憶,但在我過往的學習過程中,的確有它的意義存在。也有不少人問過我:「老師,我經常看到您所披戴的念珠、手上念持的手珠,都各不相同。老師到底有多少串念珠?」這類問題過往至今,常有人問及。說實在,在我手上經手過的念珠無從考據,因為念珠對我現在而言,並非重點,只是我生命當中某一段求法、修法歷程中各自不同的因緣罷了!年輕時會很在意念珠的重要性,幾乎連睡覺都習慣手持念珠,行、住、坐、臥都未曾暫離,因此目下手邊其實尚保留了各式不同修法所需材質之念珠,希望在有限的篇幅中陸續可以和有緣的同修法友們分享。(未完待續)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 王禪老祖拜什麼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4 19:47:18
    有 1,043 人按讚

    《 我和香的因緣之六 》
     
    過去對香尚處於懵懂階段時,總以為沉香色澤愈黑愈是上品,但漸漸地從方老道身上和手上所戴的沉香佛珠,色彩各有深淺不同時,心中開始產生了一些想法,當時也曾問過方老道:「這香,為什麼在您脖子上所配戴的掛件以及您手中持唸的佛珠,還有手腕上的那串提珠,顏色和紋路卻有著明顯的不同?過去我總認為沉香要以色澤愈黑、油性愈高的最好,但看見您身上的這幾串沉香之後,不覺生起了疑點⋯⋯」
     
    方老道聽了我所提問他的問題之後,淺笑著回答說:「一般未入道的人,有著這些先入為主的概念,其實也沒有錯!那是因為大家沒有考慮到沉香它的出產地區千差萬別,自然對於木頭本身的紋理、色澤便有所差異,例如說產地愈屬於熱帶地區的,它的香色澤便會較深,像馬來西亞等地區,因為他的產區溫度極高,所以木頭的顏色黑的比較多,但如果要用色澤來區分香的好壞,這便屬於外行人所講的,如果以產區來看,馬來西亞也好或者是高棉,絕對比不上越南,那如果以香氣來說,越南的某些地區所產的沉香味道,也未必比得上柬埔寨的蟻沉。
     
    一般而言,若要勉強區分沉香的品級,那就要談得深入些,例如要先觀察香木本身的外觀、色澤,接著觸聞木塊本身的香氣,還要研判可否入藥,以及木頭本身的年紀,愈上品的沉香,沉水的速度愈快,幾乎是瞬間遇水則沉,這便是一塊好的沉香。為什麼?代表這塊木頭他本身的含油性極高;再來便是判斷觀看沉香木塊所呈現出的顏色有哪些,一般的行家比較偏愛挑選深黑偏綠的沉木列為上品;接著即便是上品香,也需要經過燃燒,聞其香氣,好的香不但具有滲透力,時間也夠持久,香氣蔓延至空間又深又廣,並且香氣直接由鼻入喉之後,一股香甜之氣充滿口喉之間,時間愈久,愈能體會這股底蘊。我年輕時也曾在內地從行家處收到木頭外表並不是深沉、一般人所說的黑色,反而是淡淡的琥珀色,但是一經點燃之後,香氣極為悠揚,連隔壁的房間都可以清晰地接收到那股香甜之氣,所以香的好壞不見得從外表,這需要經驗和時間。也有許多人用香氣來判斷香的等級,這其實也是個人認定上的問題,有些人喜歡香帶有花草味,也有人偏愛西瓜般的甜味,有一陣子也很流行哈密瓜那股清香帶甜的氣息。
     
    來到臺灣以後,台灣人早期點沉香的習慣不多,多以檀香為主,主要和當地的信仰相關,因為檀香主要是用來供養神明、祭拜祖先以及天地神祇,加上好的沉香本身價格就貴,好的上等沉香有時比黃金的價值還要高。由於稀有的緣故,其中也有許多仿品流落商家,最近便有一些信徒也在收藏老沉香,拿來請我判別,很可惜的是有些並非真品,也不是熟結香,依我的判斷,是被埋入在土裡面一段時間再拿出來的再製香,當時的價錢也相當地高,這就得不償失啦⋯⋯」
     
    方老道由於累積了幾十年大半生的研香生涯,自然對全球各個產區優缺點瞭如指掌,窺知全豹,和當年我的如驥隻毛當然有天淵之別。隨著本身高度興致強烈、寓情於香的情懷,除了從方老道處以及多方尋訪香友,也收擷到不少老沉香、老紅土,是早期我極鍾美於心之香,不但時間悠久,味道香醇,有股清甜溫潤之氣歷久不衰,最特別的是在品香時會發覺紅土老沉有別於一般的沉香之處,是其木頭本身不容易燃燒將盡時還會有焦氣出現,更難得的是收藏到比現代人千金追求不易得到的奇楠,更不容易得遇的黃土老沉,也是當初用紅印普洱餅茶和香友交換所得,據說這是他家中壓箱寶物,是從他祖父輩遺留至今,他平日別說是用來品點,他連提貨示現也未曾有過。
     
    在品玩香道的這段時間中也有許多同好提到了如何去辨識熟結和生結之間的判斷,說實在話,連方老道此種行道大家有時也會走眼,何況現代許多玩香的年輕一輩,這不能只是從木頭外相來判斷,我知道有許多業者他們會把原本生的沉香埋藏在深土中,經過了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再取出,此時在外觀上就更加地難以判斷,因為在這個時候外觀上已經轉成熟結香的外表,因此在觀察上經驗非常地重要,也不能僅憑外表就下決心要購買,品香也好,收藏香也好,最重要心裡邊一定要重香,接著便是要多聞氣味,了解產地和出處⋯⋯。
     
    方老道對香會如此輕車熟路有自己一套見解,這也是他窮一生經歷所得,聽他常常在聊天中談及他早期對香的認知,也是從家鄉的道觀供養佛菩薩時所點裊裊煙雲,從銅爐身中從未間斷地香末,二六之中未曾更改,他說他會喜歡上沉香也是在那個時期培養出來的喜好,漸漸地在無數次的坐丹過程中幾乎燃香已經成為一種愛好和習慣:「說起來也奇怪,我那時候很羨慕道觀中的一些高功老道幾乎閒來無事便是靜坐觀心,坐著坐著也曾多次聽聞這些先入道的先賢,談論到靜坐若再能配合沉香入靜,那禪定的境界將會更勝從前,因此幾乎靜坐配合香氣儼然也變成了日常生活中一種習慣⋯⋯」
     
    事實上我在道家的師尊處也經常聽師父說到一句話:「當你在入靜時,一爐清香,紫煙霞氣,不知不覺中氣入竅穴,忽然間憶及仙師所言,服丹守一,與天相畢,返精胎息,延壽無極。突然間真氣竄動,八脈俱暢,任督自然運轉,守真守一,一切諸惡莫之能近⋯⋯」可見在中國無論佛道中人,數千年來的香道文化早已潛移默化於萬民之中⋯⋯(未完待續)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 王禪老祖拜什麼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24 20:00:27
    有 216 人按讚

    #唐僧玄奘是不是在成都大慈寺修行剃度?
    歷史上堪稱偉大冒險旅行家、享譽國際的宗教學者玄奘西行十多年取經回到中原主持翻譯,因為他精湛博學,被人尊稱為「三藏法師」。經過元代雜劇和明代小說《西遊記》的廣泛傳播,玄奘在民間就變成婦孺皆知「唐僧三藏」了。但是,玄奘法師西行取經之前,曾在成都修行五年,到20歲出頭正式在成都的寺廟受戒剃度,然後才有遊歷四方和去天竺印證佛學源頭的宏偉理想。奇怪的是,1000多年以來,不論民間人們口頭相傳還是學術界多數觀點都認為,玄奘是在成都市中心的唐代古寺大慈寺修行並受戒剃度,但諸多古籍史料留下的說法卻能夠證明這一說法並非事實。
      一、少年玄奘隨哥哥長捷到成都修行
      玄奘的出生年份並不確定,一般傾向於西元596年(另一說是602年),家鄉是河南偃師緱氏鎮。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博士,父親陳慧在隋朝初年當過江陵縣令,家境算是普通。
      玄奘的俗名叫陳褘,之所以會出家為僧和二哥陳素有關。南北朝到隋朝依然是佛學鼎盛時期,隋文帝和隋煬帝都是大興佛寺的典型,文帝楊堅傳說本來就出生在寺廟,小時候由一個尼姑帶了好幾年。煬帝楊廣在江南拜著名天台宗祖師智顗大師為師,智顗勸諫楊廣為安定江南做出很大貢獻。
      佛寺興盛為安撫亂世裏的百姓提供一個寄居的環境,當時算是某種救濟疾苦的組織。由於這種社會背景,一表人才的陳素很年輕就在洛陽的淨土寺出家,學問深厚,人稱長捷法師。少年陳褘跟二哥陳素在淨土寺做小沙彌五年,深受兄長的影響。由於玄奘的成就超過哥哥,後來也就為玄奘的出生添加了一些離奇的點綴。玄奘是家裏四位兄弟姐妹中的老四,傳說母親懷他的時候身體欠佳,生他的時候遇到危險,突然屋頂上傳來三聲鳳凰的啼叫,玄奘母親才度過難關平安生下他。父親覺得這孩子不同一般,就找相士來看相,相士連連稱讚說:「此子寶相莊嚴,出生時有祥瑞庇佑,日後成就非同凡響。」
      還有一個故事是關於他出家的。隋煬帝下詔要在洛陽度僧人27名,其中有個13歲的小童年齡太小,不在入選之列。大理卿鄭善果在淨土寺遇上他,略帶調侃地問道:「你小小孩童出家究竟想做什麼?」那小童從容不迫地回答:「小子要繼承如來的智慧和使命,把他流傳在世間的佛法發揚光大。」鄭善果見他人才出眾,大為驚訝,當即破格錄取,並向同僚誇讚:「此子得度必能弘大佛門的教化。」這個小童就是日後的玄奘。
      因隋煬帝年間各地義軍打來打去的動盪,洛陽在王世充佔據之下,經常受到滋擾,長捷出於避亂,也是出於求學的念頭,聽聞幾位同鄉高僧大德都在成都佛寺,於是就帶着十五六歲的玄奘千里迢迢到了四川。
      二、玄奘在大慈寺修行只是傳說
      大慈寺自唐朝以來曾經是成都歷史上有見於記載的規模最大的寺廟,比今天的規模大幾倍,整個春熙路、鹽市口商業街區全都在大慈寺的範圍內。
      大慈寺最早始建年代,據宋代普濟《五燈會元》所載,是來自印度的僧人寶掌「魏、晉間東遊此土,入蜀禮普賢,留大慈」,時間大約是四世紀中期,但不一定真實可信。而起初的寺廟名稱也不可考證。因為大慈寺真正得名來自唐玄宗入蜀避亂,這個名字是皇帝賜名的「敕建大聖慈寺」。
      據說唐玄宗來到成都以後,偶然見大慈寺僧人英幹在街頭施粥,救濟窮困百姓,並為當時中原的戰亂祈福。當時已經年屆七旬的玄宗在逃難過程中,堂堂大唐天子親身經歷過吃不上飯,忍饑挨餓,反而接受百姓救濟的尷尬境地,為此深受感動,然後得知舊交無相禪師在這裏,請他跟著玄宗到行宮內殿居住,賜田一千畝,敕書「大聖慈寺」匾額,讓無相負責主持擴建大慈寺。因為無相禪師先後在成都建造過多家寺廟,有淨眾寺、菩提寺和甯國寺。
      幾年下來,重新擴建的大慈寺房屋達到96院8542間,一度是成都最繁榮的寺廟。到會昌年間,武宗打擊天下佛寺,因為大慈寺有唐玄宗的御筆題額,故「不在除毀之例」,是當時成都唯一保存下來的佛寺,自然也成了整個四川規模最大的佛寺。不光唐代如此,到宋代也如此。大慈寺壁上有各種如來佛像1200多幅,天王、明王、大神將像260多幅,佛經變像114幅,所有畫像「皆一時絕藝」,蘇軾譽為「精妙冠世」。宋李之純的《大聖慈寺畫記》稱:「舉天下之言唐畫者,莫如大聖慈寺之盛。」到今天依然是成都極為罕見保留有部分唐代原貌的古跡。
      唐朝剛剛建立的武德元年(618),玄奘與哥哥長捷法師來到成都,在成都各個著名寺廟拜訪高僧,印證交流和學習探討,見於記載的有寶暹、道基、智震、道因等人。玄奘進步很快,據說他隨寶暹學《攝大乘論》,隨道基學《毗曇》,隨智震學《迦延》。武德五年(622)春,玄奘在成都大慈寺的東律院正式受戒並坐夏學律。
      玄奘前後在成都五年,究通諸部,常在大慈、空慧等著名佛寺講經,為蜀地僧俗所景仰,初步顯現出一代高僧風采,也表現出青年學者的睿智和廣博。但玄奘並不以此感到滿足,對佛學各種學問的好奇和疑惑,渴望與更多高僧交流印證的念頭一直纏繞在他的心中,於是他泛舟三峽,取道荊州再回長安,實現他赴西天取經之壯舉。
      千百年來,玄奘在大慈寺受戒剃度的說法一直廣為流傳,但近年專家學者對成都歷史文化的研究所得,可能事實並非如此。
      三、空慧寺與玄奘兄弟的隱秘關係
      再回武德元年,玄奘與長捷法師經子午穀、劍閣至成都,當時並沒有到城中大慈寺,而是居住在城西的空慧寺,這一細節記載在慧立和彥悰為玄奘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第一卷中,「時天下饑亂,唯蜀中豐靜」,「法師兄因住空慧寺,亦豐神朗俊,體狀魁傑,有類於父。」儘管這一傳記有許多小說筆法,記錄內容並非百分之百真實,但許多關於玄奘的生平經歷還是被研究者重視的。
      《法師傳》開篇就提到西蜀佛教的興盛,正因為隋煬帝時期的亂世,許多高僧都投奔西蜀相對安寧,同時南朝以來,成都佛教也發展很快,也才能吸引這些高僧紛紛前來,所以他們兄弟也聞名前往。當時玄奘還只是十五六歲的小沙彌,《法師傳》雖然添加了一些語言誇張地形容玄奘學問有如天才,引起許多蜀中僧人驚歎,但畢竟玄奘尚屬「應法沙彌」階段,還不具備資格獨行法事,按照規矩也應該是跟著哥哥長捷法師一起在空慧寺居住,也時常去其他寺廟拜訪學習。也許是空慧寺後來消亡,玄奘兄弟與空慧寺的淵源一直不被重視。
      成都空慧寺是一所歷史悠久的佛學講寺,位於成都西郊某處,今天已經不可考證。以史料記載,空慧寺由石犀寺改建而來。石犀寺最早並不是佛寺,主要留存著李冰治水時鑿刻鎮水石犀牛。南朝蕭梁武陵王蕭紀(武帝蕭衍的第八子,在成都十七年)在成都正式改建佛寺,當時叫龍淵寺,是蜀中南朝寺廟的代表之一。據唐代道宣《續高僧傳》記載,蕭紀專門從洛陽請了高僧慧韶入蜀弘法,慧韶,俗姓陳氏,為洛陽潁川陳太丘之後,與玄奘兄弟屬於同籍同族的本家。慧韶奉邀至蜀,于諸寺講論,開道如川流。到唐朝以後,因為避諱高祖李淵的名字才改名空慧寺。正因為空慧寺的興盛與玄奘兄弟有莫大淵源,所以他們入蜀以後專門前往那裏瞻仰,也就居住在空慧寺。
      《續高僧傳•玄奘傳》還記載:「晚與二兄俱住益南空慧寺」長捷法師在空慧寺中開法筵講席,「凡講《盤經》《攝大乘論》、《阿曇》、兼通《書》《尚書》、《傳》(春秋三傳),尤善《老》(《道德經》)、《莊》(《莊子》)長捷法師的講筵法席「為蜀人所慕」。當時僧官「總管酂公特所欽重」。
      很顯然,唐朝剛剛建立時的大慈寺還沒有後來的名氣,地位遠不如空慧寺,以長捷、玄奘與空慧寺的家鄉淵源,寄居修行於空慧寺更合乎情理。只不過空慧寺毀于唐武宗時期,宣宗即位,重興此寺,改名聖壽寺。
      北宋人吳師孟《大中祥符禪院記》與南宋馮檝《大中祥符院大悲像並閣記》記述了重興之聖壽寺規模,大略謂寺院占地七頃,共三十院。規模、佛寺一度媲美大聖慈寺。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季春,院中塑觀音像一尊,歷經五年方完工,是迄今為止成都市最大的雕塑觀音像。但由於空慧寺名稱已經不再使用,從此就淹沒了。
      空慧寺具體位置歷來也有爭議。據清朝一些史料觀點,認為年羹堯于雍正初年在原來空慧寺、聖壽寺的位置改建了將軍衙門,那麼應該就是今天成都市金河街、東西勝街及將軍衙門一片,這一說法參見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祁和暉《唐僧玄奘成都五年修習研究》的考證。(《西南民族大學》(人文社科版)2008年12月總第208期)。但另有一說法則是偏南的文廟街一帶,因為有唐代古籍《續高僧傳》點明玄奘「晚與二兄俱住益南空慧寺」,支持位置是成都偏南的地方。如袁庭棟的《成都街巷志》一書中,就是在介紹文廟街時順帶提到過空慧寺的情況。
      四、玄奘在多寶寺修行而被誤認為是大慈寺
      事實上,空慧寺的名聲雖然在隋唐時很大,但玄奘可能也並沒有與哥哥長捷住在一起。因為畢竟《法師傳》寫明只是「法師兄因住空慧寺」,而《續高僧傳》雖然支持說玄奘與長捷同住空慧寺,但求學與修行可能另有別處,更重要的是受戒剃度在空慧寺的可能性不大。
      根據玄奘當時拜訪求學多位元高僧的情況,玄奘修行所在應該是成都城東的多寶寺。這也是一座成都名寺,由晉朝寶掌禪師興建,多寶寺位於城外僻靜的地方,而玄奘和長捷都是潛心向學的人,兩兄弟分別居住更有利於各自修行,這也比較符合研究學問的實際,這是其一。
      多寶寺當時聚集高僧很多,其中有一個高僧道因法師年長玄奘十五歲,同樣是玄奘的河南家鄉人,俗姓侯。多年以後玄奘從天竺取經歸來,道因法師還被請到長安與玄奘一起翻譯經書,兩人交情極好。另據《大宋高僧傳》,玄奘請教學習的寶暹、道基兩位法師當時也都在多寶寺。這是第二點。
      再次,多寶寺位於成都城郊外,當時要出城十多裏。更重要的一點證據是,多寶寺在成都城內另設有戒律院,正好與大慈寺毗鄰,玄奘正式受戒剃度就是當時多寶寺設在城內的戒律院。只不過唐朝中期以後大慈寺因得到玄宗李隆基下旨擴建而出名,吞併了城中原來的多寶寺戒律院地盤,演變為大慈寺的東律院和西律院(東律院原屬多寶寺的位置應該是大慈寺以東靠近府南河一邊),因此後人才會誤認為玄奘是在大慈寺受戒剃度,再後來就演變為玄奘一直就是在大慈寺修行,事實上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正因為成都的多寶寺當時有戒律院,各方高僧雲集,寺廟規模很大,所以具備傳授戒律的資質。而空慧寺雖然聲名遠播,但規模和受戒條件似乎還不夠。關於玄奘受戒剃度的推斷可見四川文史館馮修齊《玄奘在成都大慈寺受戒考論》(《西華大學學報》2009年4月)。另外明代曹學佺所著《蜀中名勝記》也記載,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空慧寺獲得敕建佛塔,當時在該寺獲得受戒者才700人,這時已經距離玄奘受戒有55年之久。雖然缺乏更多具體證明空慧寺受戒資質的資料,但推測空慧寺在唐朝初年應該還不具備剃度條件。
      綜合來說,玄奘當年在成都多寶寺修行五年並受戒剃度的可能性更大,也能與大慈寺的流傳演變聯繫起來,應該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知史 #中國歷史 #玄奘 #唐三藏 #大慈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