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牛頓家庭背景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牛頓家庭背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牛頓家庭背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牛頓家庭背景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轉貼分享】資訊工具所帶來的解構 。 我的心得: 作者所提的現象,在弱勢家庭中比例幾乎都是,孩子沒有認同楷模(連大人都在看手機),所以手機是導師。這類導師:1.牛鬼蛇神都有,但呼籲賺大錢的先贏。2.資訊工具以秒計算,超過分鐘的看不下去,注意力自然潰散,一堆人會類似過動症狀--變成韓粉說過的「沒有它我...

  • 牛頓家庭背景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10 18:00:32
    有 38 人按讚

    【轉貼分享】資訊工具所帶來的解構

    我的心得:
    作者所提的現象,在弱勢家庭中比例幾乎都是,孩子沒有認同楷模(連大人都在看手機),所以手機是導師。這類導師:1.牛鬼蛇神都有,但呼籲賺大錢的先贏。2.資訊工具以秒計算,超過分鐘的看不下去,注意力自然潰散,一堆人會類似過動症狀--變成韓粉說過的「沒有它我真的不行啊」。
    還有,沒有相對主義,不是藍綠什麼一樣爛。要跳脫都爛卻二選一的局面,就必須更有系統化的思考。但資訊工具會讓你無法系統化,因為注意力不足,於是好逸惡勞、急功近利、短視近利...
    比較憂心還是弱勢家庭,因為經濟困難沒有替代方案,做輔導、教育、諮商及社工的也要顧慮這一塊。有時候覺得雖然也想怪父母沒有好好教,卻發現父母實在也很可憐(內在自卑、外表自負地說:「不用了,我們自己教就好,不會讓他學壞的....」,然後就剩體罰了,然後又被通報了...)
    解決方式:重建溝通與交換,別再圈粉搞崇拜(文章內有提)。比較像是夏令營團隊、機構團體的合作也有大人帶,而不是單打獨鬥或放生自己組團。
    ----
    內文摘要:
    **都很精彩,所以摘很長

    這批新生代面對這種行為跟思想的不一致,大部分的回應竟然是:「哪有。」
    這比較接近自私自利,俗稱的意識形態自助餐,同時關注好幾個議題,認為每一個議題都可以切割處理,個別可以處理完美,不需要串聯跟整體觀,例如「XX沒有過一定是因為OO,只要XX有過其他就會好」。不僅沒想過整體觀,也不認為有此必要,更覺得想要他們去思考全體問題的,必定是反對派,即使一樣是同溫層。

    稍微小一點的,從他上小學開始用的就是智慧手機,臉書等社群軟體充斥,各種影音平台搶生意,每一種論調的文章都有,整個世界呈現七彩混沌的樣貌。對他們來說,一切都是相對的,為何要聽老師說?
    如果各位覺得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習慣啊……恐怕就陷入這幾年被公共知識份子塑造出的「相對情境」。

    筆者自己學生的統計是,會相信這個世界都是相對主義,道德是落伍的觀念,別人自私所以我可以自利,大部分都是中下層階級。在中上層或更上面的,並沒有這種普遍現象出現,這跟學歷比較沒關係,跟家庭背景有關,歸納出再推測是「家教」。
    也就是家裡越沒在管,越早跟鄰居小孩用智慧手機玩在一起的,越早出現這種狀況。
    筆者不是在責怪科技,也不是說這個世代都蠢蛋,而是就以教育的角度來說,這世代的小孩「不受教」比例很高。請注意筆者的意思,不是在說什麼意識形態跟社科教育,是基礎的數理課程,而且家庭社經背景越低的越嚴重。這並非我們早年說的家庭背景本就有影響,是加重了這個趨勢。
    背景好的家長,父母可以一個人在家顧而沒有經濟負擔,學歷又夠高到可以教導課業,再不然也有錢送去管教嚴謹的安親班。背景不好的,父母雙薪苦撐家計,就算在家顧小孩也不懂怎麼指導,送去安親班也得要有眼光,挑錯可就慘了。
    更糟糕的是,放學後選擇翹課不去安親班,大家猜猜看哪種人比例較高?
    筆者不是沒有去偷偷關注這些學生的社群資訊,還有混進去幾個,或者請同學告訴老師,他們都在看哪一些抖音的資訊,或是臉書的分享文,還是D卡的人生。
    答案很糟糕,會一路向下的,一定會看到「教你快速發大財」、「讀書無用論」、「老師都在騙你」、「父母的時代過去了」等等。這些東西的論點,並不是說在反社會,這才不重要,而是敘述的氛圍與他們強力直銷的案例,就是在製造「舒適圈」。

    筆者這兩年做資訊戰的研究,為何那麼多的年輕人,會在2018相信韓國瑜能帶來希望?社會多數人稱的魯蛇,發現汪洋中的浮木,只要選擇韓總就能拯救台灣?
    這些媒體不是只有在那邊製造謠言,也不是只有老人會信,老人會相信是因為LINE等通訊軟體的竄起,藉由他們本身早就有的人際網路,一路透過信任圈擴散出去。要打散這些人,你只要消滅謠言製造者,就好比波爾戰爭(Boer War),英軍到處蓋碉堡一樣,很耗資源但起碼有辦法。
    這些2x歲的年輕世代,同溫層很小很薄,三五成群,對所有訊息都是斷裂的接收,片段的知識比沒有知識更糟,習慣接受短暫的刺激,不停地找尋師傅崇拜。各位可以看看,師父跟加蔥是不是就這樣玩的?定期提供麻藥,刺激這些人的感官,然後說謊跟無能就都可以略過了。
    解決的關鍵在重組傳統社群,不是透過單一議題,也不是特定價值,更加不是個人崇拜。因為,人類社會的複雜,就跟你解數理難題一樣,不考慮所有參數的牛頓定律很簡單,考量一切的環境變數進去,沒電腦根本算不出來。

    但各位家長可以想像,我們的下一代,腦袋裝的全部都是抖音這種10秒刺激的毒品嗎?10頁懶人包已經被嫌長,3分鐘的影片也被嫌囉嗦了,以後呢?懶人包必須1頁,10秒就要解釋清楚,你能想像?
    不要鬧了,繼續在那邊相對主義、覺得每個時代都有當代的生活習慣,鬼扯連篇。如果你說的是意識形態,啥米保守主義跟自由主義,共產還納粹,筆者還會認同你。
    說這話的人,你他XX的把數學、物理、化學這些東西照辦看看,10秒就能懂的解題法?1頁就讓你了解的物化觀念?當科學與工程等基本技能,都變成這種學習法,這個社會不會崩潰?
    太陽下無新鮮事,可能就是我們兒子輩整個崩潰,然後讓孫子輩從廢墟中重建,曾孫們再爬起來反省自己的爺爺只會好吃懶做,曾祖父怎麼沒有把祖父的腿打斷之類。
    那時候統治台灣的是誰?也許不重要,因為對這些拚命要解構台灣所有現有組織的蠢蛋來說,自己早就死了,該賺到的都賺了,花也花玩了,爽也爽夠了。
    https://vocus.cc/eoiss/5efff4abfd89780001c616bd

  • 牛頓家庭背景 在 小若生活漫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31 21:16:35
    有 28 人按讚

    這部 Apple TV+ 美劇《捍衛雅各》(Defending Jacob)的故事背景是以波士頓附近的牛頓城(Newton)為主軸,而案發現場的冷泉公園(Cold Spring Park)就在牛頓,但其他不少街道場景則在麻薩諸塞州多地拍攝,就不一一細說,反而是雅各家我還蠻喜歡的,很有質感,還是藍色外觀,和整部劇的冷色調很搭。

    看完這部劇,讓我也頗有感觸,特別是親情的部份。畢竟家中有個年僅 14 歲的殺人嫌疑犯,對這個家庭生活有重大的影響,而故事情節也有不少著力點在此,因此在看完本劇後受到蠻多的衝擊,就藉由寫觀後感來梳理心中的矛盾心情。

    如果你也看過這部劇,也可以來看看我的劇評~

    #美劇 #美國

  • 牛頓家庭背景 在 鋼鐵爸(阮橋本)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6-24 21:37:08
    有 717 人按讚


    629凱道
    反霸凌
    反兒虐
    反酒駕
    公民遊行活動

    兒少人權亮紅燈
    喚醒政府不能等

    1. 活動宗旨

    孩子是現在國家的幼苗、是未來支撐國家的棟樑,我們本應該傾全國之力盡心呵護他們長大,但現在在台灣的事實卻是,許許多多未來的牛頓、愛因斯坦、高行健、曼德拉…還來不及長大,就被無聲地扼殺!

    2. 緣起:<冷漠的代價>

    當有個兒童被霸凌,我們沒有站出來。因為我們認為不關我們的事。

    當有天,我們的孩子或自己被霸凌、被虐待、被欺負,也沒有人願意站出來。因為他們覺得不關他們的事。

    冷漠的社會裡將沒有孩子、甚至是你我的容身之地,而年幼無助的孩子只能躲在陰暗的角落哭泣或默默地死去⋯⋯⋯

    3. 為什麼辦凱道遊行

    近年密集發生多起欺虐與霸凌事件,家庭、校園、戶外都可能是悲劇發生的地點。在這些事件中,無辜嬰兒、幼童、兒童或少年男女,身心遭受傷害,嚴重者甚至慘死,而有的受害者因無法承受被霸凌的痛苦選擇了自殺。
    造成台灣近年來未成年學生自殺率急遽攀升!諸如兒虐、重傷、兇殺、猥褻、性侵,甚至父母攜子女燒炭、學校或補習班老師施虐等悲劇,都讓我們無法繼續漠視台灣社會如此沈淪下去!

    因此,結合個人以及相關團體單位,與受害者及受害者家屬一起上街頭提出【反霸凌.反兒虐】的訴求,希望督促政府積極保護兒少,以及喚醒社會的密切關心。

    4. 為什麼保護兒少人權要上凱道發聲?

    就一個單純只是為了孩子發聲救命的念頭、就一個沒有任何政治支援、沒有任何財團背景、沒有任何利益可供交換的媽媽團體,我們極需社會各界的支持。
    我們都只是你左右鄰居那個朝九晚六趕著上班送小孩、下班接小孩的職業婦女,我們或者是你樓上樓下那個挽著鯊魚夾髮型泡奶唸故事、準備三餐的家庭主婦,我們有的只是一份替孩子撐起一片天的胸懷,我們有的只是不能辜負孩子誠摯懇切的信任,以及台灣絕對是一個美好良善的環境、絕對適合孩子們成長生存的信念。

    5. 活動目標

    1)喚醒政府重視兒少人權
    2)推動霸凌防治準則法治化
    3)儘速修法正視兒虐議題

    6. 活動訴求

    《現今台灣校園霸凌處理之五大建議》

    1)校長應主動利益迴避,不應擔任霸凌因應小組召集人,外部專家更不適合由校長找來的人選擔任。如此形同讓校長任意安排自己的打手左右調查。霸凌只會不見天日,慘遭河蟹隱匿。霸凌調查專家應該有一個自外於學校,自外於教育局,超然獨立的第三公正專家人才庫,人選來自社會各方專家學者賢達,例如:家暴與兒虐專長律師,諮商輔導專家,心理醫師,相關領域大學教授,兒福聯盟,家扶基金會等公正客觀代表。
    2)帶頭霸凌學生之不適任校長/老師,懲處不能躲在個資法的保護傘之下,要給陳情家長一個合理交代,並忠於教育法令規定,合乎法治精神、比例原則,而非官官相護。
    3)霸凌調查過程冗長,形同凌遲被害人,90%受害孩子只能落寞轉學,或是畏懼上學躲在家,受教權嚴重受損。校方隱匿否認霸凌,就算霸凌調查成立,校長也能強硬拒絕道歉,加害者也是不聞不問,沒有賠償與道歉。
    在台灣現況,教育部的霸凌防治準則形同虛設,校園人權聯盟呼籲政府應重視霸凌防治準則沒有任何法律效力,應儘速通過霸凌防治準則法制化,所有霸凌後續處理應導入修復式正義之SOP,並納入師對生的霸凌。
    4)由教育局啟動對被害學生心理+課業的補救教學與輔導關懷,學生輔諮中心在霸凌事件中,應主動提供諮商專線,由心理師和社工師長期關懷,而非由學校輔導室片面選擇性關心,降低身心莫須有的傷害。
    5)由政府編列經費預算,涵括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行政院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推動小組,以及教育部學特司、國教署,建立橫向通報聯繫與直向整合連結,建置更完善的霸凌通報處理與輔導保護系統,啟動台灣全面兒少保護關懷機制,而非教育部0800只會轉接地方政府的官僚專線。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